|
这个贴子的主题是 双向的朋友 怎么顶来顶去变成病情的讨论了呢,严重偏离主题。
回头翻看,竟然是我自己首先偏离主题的。那么还是由我来纠偏,继续讨论朋友的话题
双向的人在生活中忧郁情绪的异常波动,很容易导致人际交往时断时续。双向的波动只是人生的部分反复,积极治疗和自我调整,人生正常的阶段还是多的。正常的时候心里仍然留下双向的阴影,它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活和人际的交往。忧伤的时候害怕进入抑郁,高兴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警醒自己是不是高兴得太过。平常的时候放不开自己,也算是一种积极的预防自我保护,不能不说这又是我们人生的遗憾之一,都是疾病惹的祸。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精神疾病了解的不多,也没多大必要向人们去普及精神疾病的卫生知识。人类已经有很多的疾病,但总的来说在个体上生病的时候少,健康的时候多。但精神方面的疾病却很缠人,生病的时候时间比身体上伤风感冒生理疾病还要长。精神疾病发生时,它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正常与不正常。精神疾病的发生,严重败坏了一个人的名誉。有这种病的人一般都性格内向,疾病导致我们不能愉快的生活,很容易导致生活中缺乏朋友。
人的身体、相貌等等都是差不多的,无论你是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副躯干上两只胳膊两条腿。人与人明显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人格吧。人与人的相处还是注重于精神层次的人格基础。情趣相投(包括同性和异性)啊,异性相吸(男女之间情感的差别)之类。朋友之间总会有共同的认识世界观,相似或互补的性格脾气等等才会因缘走到一起并能相处,志同道合出朋友。
一个人的生活不能没有朋友,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物以类聚,虽然动物之间也有群体,那只是出于猎取食物、物种繁衍的群体自我保护的需要。人以群分,除了物以类聚的需要之外人因为寂寞孤独,需要心灵的安慰,只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才能进行精神的交流、认识的补充。
现实生活中因为男女有别,除了恋人亲人之间,异性之间很少能交结到新的朋友。无论男女,有一个说法,一个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35岁以后由于世界观的稳定,一般也很难交到新的朋友。35岁以前的成长过程,需要很多他人的东西补充自己。个体成熟稳定了,补充交流的动机下降。继续交往于社会,那是生存的需要。很多的事物、问题需要与人交往合作才能解决完成。当然,这种交往合作不一定需要朋友关系。
互联网出现之后,网民很容易交到网上的朋友。网友,这个确实是精神层面的朋友。因缘开始,你不知道虚拟的网上和你联系的对方是什么样的,年龄、距离都不重要。只要有一点认同,很容易一拍即合。现实生活中缺少了朋友,有了网友也还不错。
你需要物质的朋友?牵扯物质金钱的朋友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网上的朋友,也许就是现实中朋友缺失很好的补充。
话唠了,请允许我在网上作出以上的倾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