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又过完了,在酒菜里、在睡梦里、在电视里、在茶水里......
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是,年已经变的乏味了。甚至今年连春晚都没有看,我和老爷子对弈到午夜!这不仅让我想念起童年的年来,那个物质匮乏而精神富有的年代,年味是多么的浓厚啊。
童年的年来的早去的晚,一交腊月年味就在严寒的空气里、积雪的大地上、冰封的河水中开始弥漫了,像是交响乐,开始是舒缓的小号,逐渐是密集的擂鼓,然后是齐鸣的合奏,最后是舒缓的小提琴。那时候一到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年了,开始准备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开始赶年集准备年货,开始杀鸡宰羊,开始烹炸蒸煮,那种氛围温暖了空气、融化了积雪,也拨动了孩子们的喜悦。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赶年集,腊月23过小年送灶王老爷,贴春联请家堂发旨麻,拜天地拜年走亲戚,正月十五送灯。大人们要在年前准备好食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这对一个大家庭来说是够忙的,忙年也的确名副其实。
那时候每年也只有过年才有一身新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黄军装蓝裤子穿上,再把脸上的大鼻涕手上的油灰洗干净,每个孩子都瞬间变成了天使。被肉食催红的脸蛋在的确良的新衣服映衬着,在冬日的暖阳下,孩子们都成了绽放的桃花。这个时候不再让鼻涕流了,不再让手脏了,甚至连说话都文明了。穿上新衣服带上两毛钱约上小朋友一起赶年集。清晨赶往集市的人都花花绿绿的,老头老太太老爷们小媳妇小伙子大闺女孩子们走在羊肠的村道上,像是一股解冻的河水慢慢流动着。集市上鸡鸭鱼肉锅碗瓢盆衣服年画鞭炮鲜花糖果糕点琳琅满目,人们拥挤着边走边看,时而停下讲着价钱,时而跟认识的亲友攀谈,老头老太太们靠着背风的墙角拉呱着,老爷们小媳妇们忙着置办年货,小伙子大姑娘们眉目传情,孩子们在人缝里挤来窜去,好一副乐融融喜洋洋的景象。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聚拢在货郎摊子前,鞭炮、气球、小人书是最爱,当然也不妨对着油条摊子、肴肉盆子流流口水。集市上飘荡着人们的笑声,飘荡着食物的香气,飘荡着年货的色彩,这些声音气味和色彩混杂在一起就是年味了。对于孩子们,聚在一起放鞭炮、看小人书,再吃上一个煎饼卷肴肉,甭提多么幸福了。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送灶王老爷上天的日子。厨房灶前摆个桌子,桌前方墙上贴着灶王老爷画,摆上香案燃上三根香,供奉上水果糖果,前边三个酒杯斟满酒,当然不要忘了放一碗清水一碗麦麸给灶王老爷的马。正如灶王老爷画边的对联说的那样,送灶王的意识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看来吃喝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灶王老爷不仅主宰着一个农家的生计,还掌握着一个农家来年的运气,是人与上帝沟通的使者,他会在小年夜骑着马来到玉皇大帝跟前汇报工作,然后把玉帝的旨意带回来。所以农家人都很尊敬他,供奉完了还要给他磕头。而且用糕点糖果贿赂他,甜甜他的嘴,让他老人家上天多说些好话,来年能够给这个农家带来更多的好运。也有人解释用黏黏的糖果粘住灶王的嘴,让他不要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但我更多的赞成用糖果贿赂灶王的解释,你让灶王在玉帝面前装哑巴多尴尬啊,也太不人道了吧,装了一年的话想着跟玉帝唠唠,你却把人家的嘴给粘住了!
接下来几天就是杀鸡宰羊烹炸蒸煮了。俗话说二十八宰杀二十九吃喝。熬肴肉做豆腐炸麻花是必须的。熬肴肉是个细致活,把猪头猪脚上的毛用沥青剔除干净,放进大锅里小火慢慢的炖,加以茴香八角调味,熬至汤浓味美,然后剔除骨头将肉剁碎,将肉碎汤汁倒进一个大盆中慢慢冷冻至胶状。往往是用木柴小火熬上一个夜晚,清晨将熬好的肉汤放进盆中冷却,下午就可以吃了。那时节用煎饼包着肴肉是何等的美味啊。做豆腐也是纯手工的,到磨上把豆子磨成豆浆煮熟,点上卤水凝固,然后过滤出浆水,挤压出豆腐,一系列操作都人工完成。新鲜的豆腐蘸着蒜泥,入口香醇筋道,用筷子颤颤的夹起来,往蒜碗里一蘸,往嘴里一送,味蕾喷涌着,混杂着豆腐的香甜和蒜泥的咸辣,你能感觉到它在你嘴里的跳动,食道中的滑动,最后满意的落入胃口。炸油条和面是功夫,面中加入白矾,揉的软软的柔柔的,用刀割成条状,在热油中滑落,吱啦声响中慢慢膨胀,颜色一点点由白色变成紫红色,最后捞出放进筛子。抄起一根一口嚼下,松软的口感,面粉的味道,油的香气合奏共鸣,满足着你每一颗味蕾。
就这样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在孩子们的欢笑里迎来了除夕夜。年三十一大早是贴春联的时候红红绿绿的对联贴在大门上,在早晨清澈的微风里摆动,在旭日红光下闪耀,仿佛天地间顿时有了喜气。屋里的年画贴起来,窗子上的窗花粘上去,孩子们的花衣服穿起来,屋里院落门口都打扫的干干净净,鸡鸭鹅猪也早早的跟着起来,叽叽嘎嘎的跟着欢快。春联贴完大人们开始忙碌起祭祀用品孩子们则相约在一起放鞭炮烟花,村庄上空升起了炊烟响起了了鞭炮声。暖暖的冬日普照着大地,松软的积雪开始悄悄融化,树木的枯枝开始摇摆,孩子们的脸开始泛红,春的气息开始萌动,一切是那么的安详和谐,天地之大爱在此刻降临。
临近中午时分是祭祀的时候。农村的年特别注重祭祀,请家堂就是把死去的亲人们接回家来一起团聚,这是个非常隆重的活动。按照血缘关系亲疏,分成不同的族群,抬着贡品到坟地里去,烧香磕头放鞭炮,欢天喜地的迎接逝去的亲人们回家过年。这时候放鞭炮成了检验是否诚心的标志,鞭炮越多越响亮表明越有孝心。不同族群的鞭炮此起彼伏,有着竞争的意思。坟地上霎时间一片噼里啪啦的震天动地的响声。请家堂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族群的血缘关系,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再次从这个活动中提升了亲情,家谱的传承血脉的延续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清晰。我们和我们逝去的亲人们一起过年,这是个多么温情年啊。请回的亲人们有个固定的处所,那就是家堂竹子。负责请家堂的人家要预备香案,香案前边墙壁上挂上家堂竹子,香案前面摆放着牌位,上书各位死去亲人的名讳,再前面摆着贡品,整只鸡整条鱼以及其他菜蔬和水果糖果,烟酒碗筷也摆放在香案上。每家每户吃饭前要先到家堂前供奉,刚出锅的饺子不能马上吃,要先到请家堂的人家祭奠完毕才能食用。不过心急的孩子们可等不了这些,热腾腾的饺子诱惑力太强了,孩子们往往趁着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一口吞下一个饺子,等到大人们发现已经下肚了,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大过年的不能打骂孩子。其实我想逝去的亲人们看着顽皮的子孙们也会高兴的。
年夜饭时一年的重头戏。对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年夜饭牵动着每一个人的食欲。祭祀完的贡品被煎炒蒸煮成美味佳肴,白酒倒进酒壶放进热水温着,散发出浓郁的酒香,酒香混杂着菜香,把每个人的食欲提升到最高点,肚子开始咕咕的叫,味蕾开始哗哗的流,嘴巴开始活跃,手脚开始激动。大人们满上酒孩子们满上饮料,进攻的号角吹响了,发起总攻的时候到了,筷子就如猛虎下山般的冲向菜肴,一大口肉一大口酒下肚,脸立刻变红身体发热,拥挤的饭桌发红的脸庞,飞舞的碗筷杯勺,甚至孩子们赤膊上阵,油乎乎的小手攥着一根大大的鸡腿,油乎乎的嘴巴大口嚼着,这不是吃饭这是战斗!酒足饭饱后走在冬日夕阳下,沿着村道慢慢散步,你会嗅到从各家各户散发出来的美味,谁家的芹菜炒肉,谁家的小鸡炖蘑菇,谁家的红烧鲤鱼,谁家的大葱炒鸡蛋......,整个村庄上空都笼罩着酒菜散发出的浓郁的香气,这是个温馨的时刻,是个满足的时刻,是个快乐的时刻!
年夜饭吃完了夜幕降临了,到了发旨麻的时候了。没有电视机的日子真好,亲人们聚在一起,男人们喝喝茶、嗑嗑瓜子、拉拉呱,女人们开始忙着包饺子,孩子们打着灯笼放着鞭炮烟花,大家都在等待着凌晨十二点那个时刻,那是发旨麻的时候。这个时候茶喝的差不多了,饺子也包好了,孩子们也开始犯困了,而就是这个时刻新的一年来临了,零点的钟声是发号令,这时候各家各户的院落里又开始响起了鞭炮的声音,伴随着鞭炮声饺子出锅了,一家人又开始围着一起吃起饺子来。其实有了刚刚年夜饭,大家的战斗力也都下降了不少,吃饺子的象征意义比较大,预示来年的丰衣足食。
夜终于在七零八落的鞭炮声中归于平静,刚刚合上双眼,耳边已经响起了鸡鸣声。孩子们也没了往常赖床的习惯,也不在乎冷冰冰的棉裤棉袄了,跟着大人们早早的起了床,奔向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婶子长辈家去了,干嘛去了?当然是拜年磕头去了啊。其实那不是孩子们积极性的来源,真正的吸引力是压岁钱。到了长辈面前,二话不说咕嘟一声跪下,啪啪的三个响头,然后目光上移,眼里发出期许的目光,看着大人们把手伸向衣兜,脸上开始笑容绽放,五分钱一毛钱就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一圈下来手里就有了块儿八毛的收获了,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拿着劳动果实回家,一边走一边盘算,期待已久的泥哨、鞭炮、小人书、圆珠笔,也许还会剩下一点钱买个大大的棉花糖!街上到处都是挨家挨户串门问好的人流,大家见了面脸上堆着笑容,问着新年好,把一年的祝福传递给亲人们。此后就是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来回走动,挨家挨户的请客喝酒一直持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节集市上或许会有唱戏的,村子里或许会有玩把戏的,都会吸引着孩子们的脚步。孩子们更多的是在冰封的水面上游戏,或者用自制的火枪比试声响,又或许聚在一起下棋打扑克,没有电视的日子,人们更多的聚在一起找乐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一次将渐淡了的年味提升起来,人们再次为元宵节去赶集买鞭炮买祭祀用品。女人们这天开始制作祭祀用的灯,正月十五送灯。灯是用地瓜粉或者面粉制作而成,形如大壶茶的茶杯,中间用插上用棉花缠绕的草棍做成的灯芯,倒上花生油。临近晚饭的时候,大家便把这些自制的灯用提盒提到坟地去,在每个亲人的坟子前点燃,烧香烧纸放鞭炮。家里也同样在门前屋梁上点燃了灯,甚至水缸里也放上一盏。而孩子们也在这些看似热闹的背后感受到了春节的离去,兴奋中冶略带了一些怅然,幸福的时光总是过的那么快,明天就要开学了,明天又要开始啃又粗又硬的煎饼了,新一年的清贫生活又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