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55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连载中]《向脾胃要健康》(李志刚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1-2 20:4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2 21:32 编辑

《向脾胃要健康》(李志刚著)


  胖可能是脾胃功能不好,瘦也可能是脾胃功能不好,这就是李志刚教授给我们的“健康教育”。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肥胖、雀斑、胃痛、月经问题、打嗝、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失眠、哮喘、咳嗽等等,这些常见的疾病,当你久治不愈、治不了根的时候,可以换一个思路:看看是不是脾胃功能不好。李志刚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向脾胃要健康》讲述以脾胃为中心看待疾病和养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1-1-2 20:4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2 21:33 编辑

你的脾胃还好吗告诉你自我检查方法


  从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我发现一个平时爱说话的朋友变得寡言了。我又发现他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爆皮、裂口子了。我就直接问他:“你是不是脾胃有问题了? ”朋友很是惊异:“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觉脾胃不好,不爱吃东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告诉我的! ”我笑着说。

  我把道理跟他一说,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来我为其推荐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几个脾经重点穴位,让他天天坚持按摩。两个月后,再见他时已是嘴唇红润,神采奕奕了。

  为什么我能从嘴唇看出这位朋友的脾胃有问题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样,则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

  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连的。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蓄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是先天之本,它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2/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1-1-2 20:4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2 21:34 编辑

温补脾肾扶正气四大穴位是灵丹


  两个人生活在同一环境里,为什么有一个人动不动就感冒,而另一个人没问题呢?就是因为后者的正气足。

  你在生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生病?生病的根本原因在哪儿?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人体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外邪是致病的条件,但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正气是什么?从中医角度看,正气是表明元气抵御邪气的功能,它是与病邪相对来说的。用现代话说,正气包括了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这样我们就明白了。

  为什么现代人动不动就生病?因为受诸多因素(如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不调等)的影响,导致正气不足,才会让邪气有了可乘之机。而正气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寿命的长短,全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盈亏。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看我平时很少生病,我的正气很足。是的,这样人的正气确实很足。但我要提醒这样的人,你一旦因疏忽大意而生了病就会是大病。因为你把正气的门槛设置得太高了,一旦邪气侵犯就会是大问题,因为此时的邪气是非常厉害的。《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你,让你生病,根本原因在于与你的正气相比,邪气本身的侵犯能力已高过了你现有正气的抵御能力。

  养生养什么?其实就是养人体的正气。因此,我们强调养生保健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扶养正气,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后的自我修复能力。《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我们人体的正气,而扶正之中,又贵在于脾肾。

  为什么这样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相对来说,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在这里,“灸”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窦材提到的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关元穴、气海穴、中脘穴前面我们都提过。关元穴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命门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命门,顾名思义,它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1~20 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有,我告诉你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顺序以及方法,艾灸所带来的一切恩惠,我们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3/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1-1-2 20:5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2 21:35 编辑

五味入五脏五味均衡保健康


  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平时饮食要讲究科学,但吃得饱、吃得多并不一定代表吃得好。吃得好就是说身体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的比例合理,符合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大体一致。这样的饮食方式才是最科学的。


  什么样的食物才符合身体的需求呢?中医里讲,食物的味道无外乎五种,即酸、甜(甘)、苦、辣(辛)、咸,这五味在人体里分入五脏。若我们能将这五味合理摄入,便可使身体所需营养达到一种平衡。

  五味适度保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具体如何分入五脏呢?

  1.酸入肝:就是说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治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功效。酸的食物还可以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胁满胀。

  酸也能收敛,比如说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产后尿失禁、白带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来收敛。中医学讲到酸,都会连带提到“涩”,酸、涩两个合在一起,涩有收敛的意思。

  收敛包括伤口的收口愈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样。

  2.辛入肺:“辛”即为辛辣,“辛”有尖锐而强烈之意。我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都是以辛辣为主的食物。辛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气、通窍达表、通顺血脉的“三通”的作用。

  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解痉,意思是说对于肌肉紧张引起的头痛、偏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者心脏血管收缩痛,这时候给予一点辛,往往可以收效。

  3.苦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平时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泻火,比如苦瓜、萝卜叶、大头菜等。

  4.咸入肾:中医讲的“咸”不是专指盐,而略相当于现在讲的“矿物质”,包括咸寒、咸凉、咸温、咸干、咸平多种。咸味能滋养肾气,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喝一点淡盐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谢。

  5.甘入脾:就是说适当吃甜的东西如山药、香蕉、大枣等,可补养脾胃,补充人体的热量,解除身体疲劳。

  甜味还会使人放松,所以工作压力大的人适当吃点甜食可以睡得很香甜。冬天吃些甜食减少忧郁、低潮、沉闷。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饼干、点心、水果,事实上很多含淀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适合。

  五味偏嗜伤五脏

  看看以上“五虎上将”,可谓是各具功效,但是对每味过于偏嗜,是不可取的。一个大将再有本事,面对强敌,不取联合之道,自然将自己累死。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对食物的需求与营养无关,只是对某种口味的惯性依赖而已。比如说,很多南方的朋友特别爱吃辣,这与南方的气候有关,南方湿气大,吃辣可以除湿,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一种平衡机制。但北方地区就不同了,除了农历六月暑湿之外,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比较干燥的,此时若再多吃辣的就会使肝火上炎,容易上火。

  中医里讲中庸之道,凡事要讲究一定的度。五味入脏,五味适量、均衡,方可补益脏器,但偏嗜某一味,某一味过重,都会伤害相应的脏器。比如说,我们工作时比较累了,吃上一块糖,就会感觉有劲了,因为脾胃属于中焦,甘入脾,这样及时补足了中气。可是,甜味食物吃多又会伤害到肾脏。

  因此说,只有五味均衡、营养均衡,我们的脾胃才会健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从流,腠理以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平时应当慎重地调整饮食的五味,使它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应该是调配适当,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结实强壮,筋脉变得柔和灵便,气血充足流畅,肌肉丰满,皮肤细腻。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4/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1-1-2 20:5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2 21:36 编辑

主食是补气血的主要原料


  现代人尤其是都市的上班族多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再加平时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又缺乏运动,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腰酸背痛、失眠、神经衰弱、手脚冰冷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气血出现了问题。


  气血能支持、供养、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果我们的气血受损,就会影响到脏气的运行,脾胃升降及其枢纽作用受到抑制,进而清阳之气不能散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水谷无法摄入,废浊糟粕无法排出,继而可变生多种病症。因此,想要脾胃健康、身体健康,先要补益好气血。

  要补气血,先了解一下气血从何而来。有人说了这还不简单嘛,血肯定是从心脏里来的。没错,但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因为我们的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并非是血的源头。那气血的源头在哪儿呢?我们说过了,脾胃为气血之源。脾胃是气血的源头,那就表明食物是补益气血的主要原料。

  什么样的食物才能补气血呢?《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就是说,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所以当断绝饮食水谷时,人就要死亡。这里的“水谷”,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吃的五谷杂粮!粮食是植物的种子,可以说是最精华的、最有朝气的部分,吃下就会生成气血。

  历代养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饮食需要“五谷为充”,也就是说人体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主食。主食摄入不足,很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就是说,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主要有赖于肾脏精气的盛衰以及肝脏血液的滋养。

  现在很多青少年未老先衰,头发早脱或变白,这主要是肝肾中精血不足所致。这直接的原因是脾胃提供的主食营养不足。

  美国营养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主食吃得少的人,坏胆固醇会增高,患心脏病的风险更大。另一项美国研究也显示,如果1周不进食面包、面条、土豆等主食,大脑的记忆与认知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显然,我们体内的气血就好像是汽车的汽油,而主食则是气血的主要材料。

  生活中,还有一些女孩子平时为了减肥,不吃东西,尤其控制主食的量,这样的做法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有这样一位女孩子,平时为了减肥就不吃主食,饿了就吃点水果。前一年,这个女孩子每天早晚都坚持跑步,但饮食上绝不碰米饭、白面等食物,就吃点儿蔬菜和水果,有时再喝点儿牛奶。的确,这一年下来,她的身体保持得很好。可是另外的事却来了。她经常感觉头晕恶心,每天工作时也提不起精神来,还经常感冒。后来到医院做检查,发现她患有缺铁性贫血。这其实主要是主食吃得太少惹的祸。大米、白面里面含有较多的淀粉,属于多糖,属于能量密集型的食物,这些能量被摄取后,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引发肥胖,进而有可能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现代医学的解释是:肥胖、糖尿病等都被称为代谢病,吃的比消耗的多就是代谢病的根源。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能量平衡的问题,往往多吃多动的人,比少吃少动和不吃不动的人更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肥胖的原因并不是吃得多,而是因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它的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我们看,最底层、面积最大的是什么?是谷类、薯类及杂豆食物。底层是根基啊,根基若是过于单薄,整个宝塔还怎样屹立不倒呢?这其中,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按要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平时我们除了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等主食外,还要少吃那些精加工的食物。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7/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1-1-2 21:0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2 21:36 编辑

甘甜的食物适宜补脾胃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肾经。生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尿频等症;熟山药能补脾健胃,常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症。总的来说,补阴宜用生山药,健脾止泻宜用熟山药。

  1.生山药以汤匙刮成泥,配热饭吃,在养胃补虚上最佳。

  2.山药藤上所结的小山药煮熟后去皮,加少量的糖,在睡前食用,可以止梦遗,兼补肾健胃。将山药洗净切块,加排骨、蔬菜煮成汤,可健胃补脾,促进身体长高,小孩子适宜常吃,女性朋友常吃还能养颜美容,帮助美白又补钙。

大枣

  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安中养脾、养血安神。《本草备要》记载大枣可“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大枣不仅对脾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朋友,可以煮粥食用或者切碎晾干泡水、代茶饮。大枣还可以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饮用,对缓解胃寒、胃痛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葡萄

  葡萄性平,味甘酸,具有补气血、强筋骨、益肝阴、利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烦解渴等作用。现代医学则认为,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所以非常适合于脾胃虚弱、咳喘、胃痛、贫血、肝炎病人和孕妇食用。据说,每天饮用红葡萄酒15毫升,2~3次,可暖胃解痉,祛寒止痛,促进消化,有益心脏。注意,容易腹泻的人要少吃葡萄,否则容易拉肚子。

甘蔗

  甘蔗性味甘平,有止渴生津、消痰止咳、解酒除烦、清虚热、止呕吐之功,适于病后体虚、胃肠虚弱者。用新鲜的甘蔗汁1杯,生姜汁少许,和匀后一次性喝下,可改善胃病所致的呕吐或脾胃虚弱。尤其是神经性胃炎或慢性胃病所致的反胃,效果突出。

香蕉

  香蕉性味甘寒,有清热、生津止渴、润肺滑肠的功效,可以润便、润肠、降血压。中医认为,“甘易肉肿”,因此像香蕉等太过甜的食物,对正有扭伤的人不适合,应等痊愈后再吃,否则会更严重。

  当然,香蕉也要少吃,吃多了容易胀气,尤其是糖尿病人、肥胖的人更要少吃。在现实生活中,甘味食物有很多,像蜂蜜、糯米等,都有很好的养脾胃作用。当然,不论是甘味食物,还是甘味药物,也需辩证对待,体质不同选择不同。中医认为,“甘味”还可分为“甘温”和“甘凉”。

  对于阳气不足的人来说,最好选择“甘温”的药物或食物(如面粉、糯米、南瓜、莲子、芋头等);对阴气不足的人来说,最好选择“甘凉”的药物或食物(如绿豆、丝瓜、冬瓜、茄子、白菜、黄瓜等)。

  就脾胃来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因此要治脾病,可多选择“甘温”以助其升;而“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因此在治胃病时,最好多选择“甘凉”以助其降。

  另外,从养生角度来看,春天最好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出:“肝者,通于春气。”就是说,肝的生理活动与春季的阴阳变化是相互通应的。春为肝气当令,肝气易于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太旺容易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食滞,或者不爱吃东西。而甘入脾,所以春天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品,可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适当吃甘味食物可养脾,但是过食则会伤脾。甘味食物吃得太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脾瘅”。什么是“脾瘅”?“瘅”在这里有“热”之意,脾瘅即脾热,也就是说吃多了甘美的食物,容易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再往前发展就是糖尿病了。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8/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1-1-2 21:05:28 | 只看该作者
常练太极拳可调养脾胃


  太极拳特别适合现代上班族,尤其是那些平时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朋友。因为太极拳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你的脾胃功能,还能放松你的心灵。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李连杰把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演绎得堪称完美,拳拳到位。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可谓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现代社会,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武术项目了,它更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运动。不论是男女老少,还是体弱多病者,都可以练习太极拳。可是练是一回事儿,练不练又是另一回事儿,对于现如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喜欢这个看似“慢悠悠”的运动,实在可惜。

  其实,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太极拳特别适合现代上班族,尤其是那些平时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朋友。因为太极拳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你的脾胃功能,还能放松你的心灵。

  我们楼下有一个小伙子,典型的IT精英。平时工作压力大,而且特别忙,有时忙得根本顾不上吃早饭,有时晚饭也免去了。

  最近一段时间,他感觉自己越来越不爱吃饭了,经常胃反酸,浑身也没有精神了,而且还失眠。这让他非常苦恼。后来,他向我讨教办法。

  我直接告诉他:“你现在的脾胃受伤了,而且工作压力太大了。你最好先把饮食把握好,如果你愿意,可以试试太极拳,它既能调脾胃,还能解压。”“别逗我了,李老师,我练太极拳?那不是老头儿、老太太的运动吗?”小伙子还有些不信。我笑着说:“谁说这是老头儿、老太太的运动啦?它可是一项非常好的大众运动,你可以先试试。”

  小伙子还是半信半疑,但还是参加了太极拳锻炼。每天早晨他起得比平时上班早一些,然后跟附近的太极拳老手学习练拳。坚持半年后,有一次,在楼下遇见他,他兴冲冲地告诉我:“李老师,太极拳还真神,我现在感觉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胃也不反酸了,也不失眠了;最主要的是我现在白天工作都有劲儿了,而且啊,我以前性子急,做事毛手毛脚的,现在我做事也稳重多了……”

  看着小伙子的兴奋劲儿,我想,练习太极拳对于这些整天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为什么练习太极拳能补脾胃呢?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我们在演练时要求以意行气,意在拳先,所采用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长、细、匀与招式动作相互协调,气布周身,运行不息。此间我们身体横膈肌与肋间肌得到了不断的清气输入,其功能活动范围扩大,使得胃肠蠕动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消化腺的分泌,而且还增大了对各脏腑的按摩和调养作用。同时也使脾胃处于阴阳互济的状态,有效地保障了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升降平衡,使得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太极拳本身具有轻松、自然、舒展、柔和的特点,动作和缓,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因此,它也是现代人最好的减压运动之一。

  女性朋友也可以多练练太极拳。女性本身体质弱,不适合剧烈的运动,而太极拳具有轻、柔、绵、缓的特点,最适合女性练习。

  另外,由于受生理上的影响,女性朋友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容易出现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等问题,这样会让自己提前衰老,而练习太极拳可以让自己保持年轻。

  现在社会上太极拳的流派很多,比如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相比来说,杨式太极拳简单易学,很受现代人欢迎。

  1956年,我们国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难化简,最后选取了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后来,1979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他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了“48式简化太极拳”。至于怎么练,我就不在此另述了,因为我们随便到书店里都能找到很多关于练习太极拳的书。此外,公园里有很多老头儿、老太太都在练习太极拳,你完全可以找他们请教。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9/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1-1-2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消化性溃疡与情绪很有关系


  有些病人胃内常会有一种灼痛感,这其实是热灼胃阴的表现。试想,一个人的胃内有火,就会“烧伤”胃黏膜,因而出现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我们统称为消化性溃疡,在中医里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发作时,表现为上腹部特别的疼,且反复发作。有时还表现为胀痛、灼痛,或有刺痛感,或伴有恶心、呕吐、吞酸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

  除了饮食因素会诱发消化性溃疡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那就是不良情绪也会让人与溃疡结缘。可以说,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身心性疾病。

  有一位胃溃疡患者与我谈起他最初发病时的情形:当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兴高采烈地吃饭,他在老家的母亲突然打来了一个电话,说自己的老父亲病重。听到这一消息后,他嘴里的饭再也吃不下了。当他匆忙坐车回到家时,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这让他悲痛不已。

  此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心情过度悲伤,再加上工作劳累、内心抑郁,他以前的好胃口也没了,身体也是日渐憔悴。最初只是不爱吃东西,有时吃完后还呕吐,常伴有胃酸、腹胀,感觉全身没劲、提不起精神,紧接着上腹部开始疼痛,到医院确诊后是胃溃疡。后来,我对症为其进行针灸治疗,并嘱其一定要保持好心情,刚开始效果还不错。但是由于他始终沉浸于悲痛中,病也是时好时坏。

  我们的研究表明,除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以外,情绪因素在溃疡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在生气、愤怒、痛苦等情绪状态下,胃液分泌增多,胃酸增高,胃蠕动增强,而供应胃及十二指肠的血管痉挛。如果胃酸持续增高则容易引起胃黏膜及十二指肠糜烂,导致溃疡。美国的一家医院曾对400名胃肠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情绪不好而患病的占74%;俄罗斯一家医院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有54%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是因精神创伤引起的。

  我有一位老友,是一所大学的教授,退休后被一家外企请去做顾问。说实在的,他本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但是由于自己退休后无所事事,又闲不住,再加上家人的劝说,他勉强答应下来。

  由于对工作的不熟悉,使得他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到了年终,他面对一大摊子工作,开始不断的加班,没有注意休息,结果有一天他的胃部溃疡处血管大面积爆裂,导致胃部大出血。经过医院的极力抢救,才保住了一条命。

  其实,现代人又有几个不像我这位老友一样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环境的改变,人们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劳心劳身,事业不顺心,再加上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所致的不良情绪常会导致或加重消化性溃疡。

  中医中也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胃肠疾病中的作用。明代虞抟在其编著的《医学正传》中指出:“胃脘当心而痛……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现代都市的上班族其生活压力之大人所周知,这样因情绪致肝伤的现象也非常多。一旦肝伤,则肝的疏泄功能就会失常,饮食就不能被正常消化。不能正常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逐渐会变成一种热能,也就是我们说的“火”。有些病人胃内常会有一种灼痛感,这其实是热灼胃阴的表现。试想,一个人的胃内有火,就会“烧伤”胃黏膜,因而出现溃疡。

  当你内心有气、无法排解时,我推荐您一个小办法:将你自己两手掌心向里置于两肋,然后徐徐下推,如此反复,可舒缓肝气。每次可进行半小时左右,只要能长期坚持,我们的气也就顺了。此外,还要多按摩肝经上的太冲穴、行间穴,以舒肝气。

  一旦患上了消化性溃疡,我们也不要过于焦虑,我们只要在正常使用药物的同时,保持心情愉快,疾病自然轻松治愈。为了身体健康,更为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遇事不大喜大悲。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30/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1-1-2 21:17:43 | 只看该作者
思伤脾解决办法是以怒胜之


  一个人在想一件麻烦事时,很容易变得烦躁,容易发火。这时你一定要让火发出来(不要太过),这样你就会克制过度的思虑。

  脾,可以说是受情志因素影响最大的脏器之一。《黄帝内经》认为,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在这里,“思”有思虑、思考的意思。原本一个人有点心事,或偶尔思考一件事,对身体的生理活动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过思就不行了,过度思虑会影响我们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素问·举痛论》如是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思虑太多,精神过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运行,以致“思则气结”。“思则气结”就会伤及脾,使得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发生胃脘痞闷,吃东西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不适。脾是后天的根本,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因此,还会出现心神失养等诸多疾病,像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都是这种情况。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现象: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或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在百思不知其解,或冥思苦想后,就会感觉吃东西也不香甜。再有,我们常说的“相思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可是他们家里人死活就是不同意,不让他们见面。小伙子天天思念这个姑娘,最后饭也吃不下,人也瘦了。这都是思虑过度伤了脾胃,脾胃虚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人就会变瘦。

  还有,很多孩子在高考期间,也会吃不好、睡不香,这也是思虑太过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记忆力,除了学会健康用脑,不能过度疲劳外,还得健脾益智。这时可以在高考之前多吃一些山药、芡实、香菜以及一些豆类食物,以健脾利湿。

  “思伤脾”的问题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当中最为普遍,为什么呢?你看那些干体力活的工人,一说吃饭,大家都是狼吞虎咽的,吃得特别的香。因为他们有胃口,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想,就是累了、饿了、该吃饭了;而那些干脑力劳动的人,一说吃饭则多是有心没心的。因为他们整天都在思考,思多了伤脾,脾胃也不爱干活了,自然也不爱吃东西了。当然,“思”是广义上的,并不只是用脑思考才算,它还包括精神上的高度专注等。

  如何解决“思伤脾”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中医五行的角度出发,中医五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在五行中,肝属木,在志为怒;脾属土,在志为思。肝木恰好能克脾土,也就是说怒气能克制思虑。一个人在想一件麻烦事时,很容易变得烦躁,容易发火。这时你一定要让火发出来(不要太过),这样你就会克制过度的思虑。《续名医类案》有这样一个医学小故事:有一个女孩子与母亲从小相依为命,后来这个女孩子嫁人了。没多久,母亲去世了。这个女孩子悲痛不已,相思成疾。一个人就像丢了魂儿似的,身体常感无力,且嗜睡,胸膈烦闷,吃了几次药也没有效果。后找到当地一位名医,该名医诊脉后认为此病是由相思而得,不是药可以治好的。

  后来,这位名医想了一个办法。当地人十分相信女巫假托降神讲的“祸福”,于是医生就让这个女子的丈夫买通了巫婆,让这个巫婆编了一套瞎话:“你(该女子)与我( 指母亲) 前世有冤,所以你故意托生于我,想谋害我,我的死完全是你害的。现在你这个病也是我施的法术,你我生前是母女,死后是冤家。”这个女孩子听了以后大怒:我因思念母亲而病,母亲却反过来害我,我还思念她做什么。于是她慢慢地把思念母亲这件事就忘了,后来她的病也好了。

  可以看出,养脾的关键在于避免思虑过多,要劳逸结合。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强求。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31/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1-1-2 21:30:2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笑是给脾胃的最好礼物


  为了让我们的脾胃变得更坚强,我们应该学会用笑来面对现实生活,不管生活是苦还是甜。当我们笑的时候,可以收缩腹肌,消除消化管紧张,改善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问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你不开心时为什么不选择笑一笑呢?忧愁也是过一天,快乐也是过一天,为何不快乐过一天呢?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找不开心呢?

  当我们得了病后,痛苦的感觉可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情绪不好又会加重我们的病情,两者互相影响。比如某些癌症、心脏病、高血压明显是情志不畅所致。而那些平日里爱笑的人、乐观的人很少得癌症和心脏病。

  从中医角度来看,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肝失疏泄太过,就会出现肝木克制脾土的现象,进而出现不爱吃东西、嗳气、呕吐等脾胃症状。这些都是情绪不好惹的祸。

  有一个国外的医生曾做过一个不良情绪对胃肠影响的实验,结果是当病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并且许多的胃酸腐蚀胃黏膜;当病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黏膜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的活动也减少。可见,一个人不开心会影响他的胃肠功能。

  为了让我们的脾胃变得更坚强,我们应该学会用笑来面对现实生活,不管生活是苦还是甜。当我们笑的时候,可以收缩腹肌,消除消化管紧张,改善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问题。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元朝有一个书生娶了一个漂亮的夫人。这个书生对夫人特别疼爱,而夫人也是知书达理之人。两个人非常恩爱,可是好景不长,这个夫人得了一场大病死了。自此,这个书生沉默不语,且茶不思饭不想,吃什么也没有胃口。家人为其找了很多的医生来看,也没有看出什么结果。这时名医朱丹溪听说了此事,很为这个小伙子的痴情感动,便主动来为其治病。朱丹溪为其把完脉后,就直接对书生说:“从脉象看你是有喜了,问题不大,吃点药就好了。 ”刚说完,书生哈哈大笑,他笑朱丹溪徒有虚名,居然为自己诊出喜脉来,简直是太可笑了。后来,这个书生经常拿这件事当为笑料,遇人就说,说完就笑……没想到,笑过几次后,他感觉自己又有活力了,以往的抑郁都一扫而空了,且胃口也好了。后来,这个书生也明白了朱丹溪的良苦用心,特登门拜谢。

  笑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当我们开心欢笑时,仿佛在进行深呼吸,可以充分补给身体氧气,增强心肌供血能力。很多人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笑过之后,就会觉得浑身血液畅通,感觉精神倍爽,这是因为笑可以促进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

  还有科学家通过血液样本对比实验发现,观看喜剧后人体血液中和压力有关的激素大幅度下降,压力激素下降达到70%。这进一步说明,笑具有增强人体正气、减轻压力的作用。

  笑能改善心情,但是笑也要有一个度。有些人是不适合大笑的,比如说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人、心肌梗死病人在发作期或恢复期以及心脏内有血栓者,都不宜大笑。这种情况你若再大笑,肯定会出问题的。还有胃溃疡严重者也不宜大笑;做了胸腔、腹腔、心管、心脏等大手术不久的人都不宜大笑……

  当然,笑只是让一个人心情变好的手段,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不管生活有多苦,也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坦然面对、开心面对,事情总会有所转机。

  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作了一首《宽心谣》,大家可以读一读: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2/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1-1-4 15:18:45 | 只看该作者
脾胃差容易与感冒结缘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

    身边总有一些朋友经常感冒,后来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易感因素就是体质太差。从中医角度来看,有些人体质不好与他们脾胃功能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体质的好坏是“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体质雏形一旦构成,内结脏腑经络,外联四肢百骸,只有源源不断地得到后天之本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供养和补充,才能逐渐发展为皮坚肉满、血脉和调的健壮体质。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因此,我们说,脾胃与体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体质不好的人,免疫功能自然低下,尽管一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全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和弱,但是脾胃功能不好,就会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现代人饮食无规律,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本来已使免疫力长期处于低下状态,再染上感冒之后,不能让体质得到真正的恢复与调养,从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出现反复感冒的问题。

    一般来说,脾胃虚弱会造成气虚体质,而气虚体质的人比较容易感冒。气虚主要是元气虚弱。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

    气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短气乏力,不愿意说话,特别容易感冒,感觉劳累。这些气虚体质的人会经常性的感冒,每次感冒了都要去医院打几次吊瓶,打完针后当时好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感冒了。

    可以说,气虚感冒是感冒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此类型感冒发病后恶寒重,发热轻,体温一般在38℃以下,骨节酸楚,肌肉疼痛。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胃气虚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气虚感冒主要在于脾胃不足,卫阳不固,最好的办法是以补脾益胃,升举阳气,兼以疏散外邪。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此病。

    不管是脾气虚所引起的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感冒,我们都可以取风池、列缺、外关、大椎、合谷诸穴进行治疗。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取穴时,用拇指、食指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至枕骨下缘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有酸麻感,即为此穴。

    顺便在这里多说一些,我在临床上也曾单独使用此穴治疗感冒。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风池穴上贴蒜片。把新鲜的蒜头去皮,切成3毫米的薄片,然后将左右两个风池穴处擦洗干净,涂上凡士林油,把蒜片贴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固定好。每天1次,一般三五天就能见效。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善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症,四总穴歌中便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

    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它在前臂背侧,腕背上2 寸处。

    大椎穴是督脉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大椎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时,把头低下,在脖颈上能看到一个特别突出的骨头,此处的下部凹陷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因此大肠经上的穴位可以治肺的病。

    这几个穴位是治疗感冒的基本穴位。平时感冒了,我们可以找这几个穴位进行辅助治疗。每天对这几个穴位分别按揉,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以有酸麻感为宜。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3/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1-1-4 15:23:03 | 只看该作者
药物中毒最先损害胃气


  得病了,我们必须要做到治养结合,并学会正确地使用药物,辩证地使用药物,以防药物中毒。

  俗话说,得病了要“三分治七分养”,养什么呢?其实就是养胃气。为什么不说“七分治三分养”呢?因为治疗需要用药,而用药其实是在伤胃气。胃气一伤,人不能吃东西了,就像带兵打仗一样,后方粮草一断,前方自无战斗意志了。可以说,损害身体的真正元凶是药物中毒。

  现在有些人,得病了动不动就吃药,好多人吃药跟吃饭一样。是药三分毒,我们的肝脏是解毒的,你吃了这么多药,要增加肝的多少负担啊?肝火旺直接伤害脾胃,从中医五行来说,这是肝木克制了脾土,久而久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什么脂肪肝啊、各种肝炎啊、各种胃病啊、高血压啊、糖尿病啊……就都来了。

  滥服西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当属胃肠的反应。一般来说,一些对胃肠道黏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会引起恶心、呕吐等问题。比如说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产生恶心、呕吐,偶尔还会让人出现腹泻;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

  有人可能会问,多吃一些中药、补药,总行吧?!我还是那句话——是药三分毒。和西药一样,中药、补药我们可以用,但是要适度,要符合中医的辩证观。有这样一位年轻人,本来身体挺好的,前不久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人参,自己煎汁服用了,结果到了晚上就感觉胃胀、胃疼得受不了,还出现了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流鼻血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是因为过服人参所致,他很长时间一直都吃不下东西,见什么都没有胃口。很显然,这是伤着胃气了。

  我们楼上住着一位李大妈和她的小孙子,因为孩子的父母经常在外出差,所以大多数时间这个孩子都由李大妈一个人照顾。有一年夏天,李大妈在电视里听说小孩子在夏天里吃六神丸不会生疮疖,于是她就让小孙子每天都吃点六神丸。虽然小孩子没有生疮疖,可却因为吃多了六神丸,导致孩子不爱吃东西,而且整天没有精神。

  这可吓坏了李大妈,她找到了我说明情况后,我说:“李大妈,药不能乱吃啊。六神丸虽说是清凉解毒的,可是不能像您这样天天给孩子吃啊,这是把孩子的脾胃给伤着了。”看着李大妈心急如焚的样子,我也安慰她,孩子现在这种情况还没有什么大问题。我给孩子开了一些调补的药,再让他改善饮食,慢慢就调过来了。我再次说明一下,滥用像六神丸这种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大家服用时一定要小心。

  在中药中,还有一些苦寒药,久服会伤人体的元气,损伤脾胃功能。中药理论自古就有“苦寒伤胃”之说。像板蓝根,药性本身是苦寒的,用于清热解毒,适合一些体质强壮、容易上火的人吃;但如果你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发黄且经常拉肚子,则不宜久服,否则会引起胃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身体虚弱,想通过补品来补一补,可是没想到吃了后就口舌生疮,经常失眠、腹胀,还拉肚子。这在中医里叫“虚不受补”。在这里,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你看,由于脾胃被那些补药给塞满了,脾主运化的功能失灵了,而补品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得不说,有些病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要使用“七分养”的方式去纠正。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靠食养、动养、心养等方法去克服严重的疾病,这就必须加用药物。我所要强调的是,得病了,我们必须要做到治养结合,并学会正确地使用药物,辩证地使用药物,以防药物中毒。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4/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1-1-10 13:50:03 | 只看该作者
高血压从脾胃调治之法



    当人们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到了医院后医生会先给我们量一量血压。很多人可能从没问过血压究竟是什么呢?量血压有什么用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流动着的河水会不停地冲击两边的堤岸,这时河水就会对堤岸产生一定的压力。而我们体内的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心脏和血管推动血液在这个回路中不停地流动。当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时产生一定的速度和压力,这个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医学上称之为“血压”。

    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压应低于140/90 毫米汞柱。在清醒安静状态下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单一或均超过以上值,则说明我们患上了高血压病。

    中医里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结合其症状分析应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临床上将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常归于肝肾,然而我们发现有些常见脾胃病导致高血压,经用调理脾胃等方法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调养

    我们先来看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是如何从脾胃入手来进行调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或腰膝酸软,舌质较红,舌苔黄干或薄少,脉弦紧而长。

    要清肝泻火,我们可取百会穴、太冲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行间穴、侠溪穴;健脾益气我们可以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

    百会穴属于督脉,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相交,古人称之为三阳五会之所。头是诸阳之会,刺激百会穴可以醒神开窍,可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头昏、头痛等症。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它能够调动肝经元气,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要穴。“风池”有“蓄风的池子”之意,凡是跟风有关的病症(高血压与风邪有关),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肝俞穴属于膀胱经,是肝的背部俞穴,有疏肝利胆、降火退热的功效。肝俞穴在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侠溪穴也是足少阳胆经上的要穴,主治头痛、目眩等问题。它位于足背外侧,在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穴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风云际会的重要穴位,而这三条经都与高血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而肾藏精,精又生血。因此,治疗高血压选此穴一点儿错都没有。

    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多进行按摩,用手指或按摩棒、笔帽等分别对每个穴位进行按压3 -5 分钟,天天坚持。

    痰湿阻滞型高血压的调养

    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里,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已得到公认,而脾的运化失调造成的痰湿阻滞则常被忽视。

    我们知道,肝火过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后,饮食的消化、运输就会发生障碍,造成水湿内生。临床上则表现为头晕目眩,胀重疼痛,心悸胸闷,失眠多梦,不爱吃东西,呕恶痰涎,或见脚部出现浮肿,舌胖大,苔白腻。

    水湿夹热,时间长了就会生痰;肝木克脾土太过,久了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痰湿热积滞于血管就会使血管变硬,肝气太旺夹肝阳上亢则交感神经紧张度高而使血管挛缩,两者互相作用共同引起了血压的持续升高。

    我们在选穴调养时,应以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解溪穴为主。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一般的胃病它都能治;内关穴主治胃、心、胸的病;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解溪穴是胃经要穴,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功效。它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取穴时,先用大拇指按这个交接处,然后抬一下脚尖,马上就会有一条硬筋把手给弹开了,硬筋旁边的窝即是此穴。

    以上几个穴位平时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 3-5 分钟或艾灸15-30 分钟,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

□李志刚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连载: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5/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1-1-10 13:53:58 | 只看该作者
失眠从脾胃调治之法


    “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失眠几乎是现代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儿失眠问题。正常情况下,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环境不适而出现的偶尔失眠并不算是失眠的病理范畴。只有经常性的睡不着,才能称之为失眠症。在中医学里,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

    脾胃不和导致失眠的调养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白领一族容易出现失眠症状,多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不和造成的。俗话说得好,“胃不和则卧不安”,一个人的脾胃不和,晚上怎么能睡好觉呢?

    我有一位白领朋友,按理说他平时工作压力不是很大,天生是一个乐观派。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饮食上无规律,平时不爱吃早餐,喜欢吃寒凉的食物,经常参加各种宴会活动,难免会暴饮暴食。没多久,他开始失眠了。他说自己这几天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觉得排泄道不畅、肚子总是胀胀的,有时候还感觉胸闷、心跳加快,这样他就整晚整晚地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工作没效率。像他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失调而引起的失眠。

    脾胃不调为什么会引起失眠呢?脾胃不调,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滞留在体内,体内便湿气旺盛,湿盛而化痰,痰热上扰心神,人便会失眠。脾胃不调的人,往往会出现胸闷、腹胀、口苦、痰多等问题。

    对于由脾胃不调引起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以养心神,再加上中脘穴、丰隆穴、内庭穴,以养脾胃。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心藏神,因此神门穴通治各种神志疾病。神门穴在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一端,尺侧的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取穴时,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从圆骨的后缘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条大筋,这条在筋的外侧缘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安眠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它在项部,翳风穴和风池穴之间。取穴时,先找到耳垂后下方的凹陷处的翳风穴,再找到项部大筋外侧缘的风池穴,用手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线的中点处即是此穴。

    对这几个穴位,我们可以采取按摩的方法,每天坚持按摩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调养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别看是心出了问题,但也与脾有关。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火生脾土,而且心的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濡养,而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则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失眠的问题。《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这种失眠属于心脾两虚型的,往往会有多梦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

    对于由心脾两虚造成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再加上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

    心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是心的背俞穴,像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症状,都可以通过它来治。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

    每天坚持按摩以上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长期坚持,对改善睡眠状况很有效。

    正所谓“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李志刚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连载: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6/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1-1-10 14:07:17 | 只看该作者
三阴交调脾胃和治妇科病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可以说它是脾经诸穴位中的一个超级明星。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穴时,正坐,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并拢,小指的下边靠在内中踝尖上,从内踝尖向直上量取4横指,食指上缘所在的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处便是此穴。

    三阴交穴可调脾胃

    既然是脾经要穴,那么三阴交穴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理脾胃,它能健脾、和胃、化湿。《针灸大成》说三阴交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因此,一切脾肾及下焦的疾患都可从三阴交穴考虑入手。

    临床上,我常用针刺三阴交穴的方法来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比如说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

    治疗妇科疾病,三阴交穴最拿手

    三阴交穴的第二大功效就是主治妇科疾病。不管你是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还是阴道瘙痒、白带过多、子宫下垂等,我们都可以从这个穴位入手进行治疗。

    为什么三阴交穴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即女性朋友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每一样都要有气血的支持。同时白带也属于阴液,过多地分泌白带,也会伤及女性的气血。

    而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刺激三阴交穴等于对这三条阴经都做了调节。三经气血调和,则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经脉运行顺畅,很多妇科病自然就消失了。

    就拿女性朋友最常见的痛经来说,按摩三阴交穴就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从中医角度来看,产生痛经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所致的虚症;另一种是肝气不畅,以致气滞血淤,或过于吃寒凉食物,以致经血凝滞而致的实证。无论哪种情况导致的痛经,三阴交穴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我曾接待过一位初中生小患者,那天家长带着她来找我。看她手捂肚子痛苦的样子,我就猜得差不多了。家长告诉我说:“这孩子每次痛经都疼得非常厉害,以前吧,痛经时一般都是第一天很疼,每次疼得都要睡着才能缓解。不过一般只要能睡着,睡一觉儿就没什么大事了。可是现在疼得比以前时间长了,而且疼得也厉害了。

    吃了几次药,虽然也见效了,可是毕竟一疼就吃药也不是回事啊。小小的年纪也不能总吃这些药啊!“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同时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位很明智的家长。后来,我为其诊脉,其实她这种情况很正常,只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我就让她每天坚持按摩三阴交穴,刚开始按会有点疼,坚持几天后就会只剩下一点点的痛感了;同时也告诉她远离那些寒凉食物。这样,坚持一个月左右就会有效果了。

    一个月后,这位家长打来电话,告诉我孩子的病好多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了。可能有的朋友会问,我也是这种情况,可是按摩这个穴位并没有感觉疼痛啊?像这种情况多是你脾经上面或者下面已经堵得很厉害了,气血不能顺利通过。这时候你可以沿着脾经按一按,遇见疼的地方就要按,等到血气通道顺畅了,再重点按摩三阴交穴你就会感觉有酸痛感了。

    三阴交穴还有很好的除皱功效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经常按摩三阴交穴,除了能治妇科病外,还可防止脸部长皱纹。现代人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很容易损伤脾胃,这样使得脾主肌肉的功能下降。脾一旦不能主导肌肉,最明显的就是肌肉会变得松弛,进而出现皱纹。这时怎么办?除了坚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减少精神压力,减少夜生活外,还要再每天坚持按揉两侧三阴交穴各20分钟以健脾。这样把脾养好了,主导肌肉的基础打实了,皮肤自然变得坚实致密。

    有的男性朋友会问,三阴交穴对我们男性朋友有没有作用啊?当然有用啦,一般有遗精或阳痿的朋友可以多按摩此穴作为辅助疗法。此外,如果你的体内有湿热,经常感觉口干舌燥、总想喝水,这时可多按摩三阴交穴,可以除体内湿热。

□李志刚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连载: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7/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