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35|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2-21 10:3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1-6-29 17:37 编辑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收到闺蜜雪园从武汉寄来的生日礼物--四集全套《张爱玲文集》,立刻废寝忘食,一气读完。那时对人生的体悟尚不深刻,只是沉溺于那些灵动瑰丽的文字、出神入化的比喻、神形毕肖的上海特色以及哀怨凄清的气氛。

    一晃十四年过去了,今年在新浪开自己的博客时,见一友留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竟不知何意,在心里玩味了好久,待明白是张爱玲的名句时,一下子勾起了我重读张爱玲的愿望。急急回娘家翻书橱,想啃出那套全集,却无奈父亲早已把我出嫁前的闲书打包到死角,不易得了。这个情结便搁在了心里。

    前几日去书城购书,转了一个多小时,偌大的书店竟然找不到我感兴趣的读物。正失望间,无意憋见了张爱玲增补散佚作品集。如获至宝,挑了《对照记》、《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回家翻阅起来。

     《流言》和《对照记》都是散文集,在我看来,它们折射出了张爱玲整个一生的心路历程。前者收录张爱玲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另收录迄今已经发现的张爱玲一九四O年至一九四七年间创作的集外散文。后者收录的是张爱玲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对照记》,另收入一九五二年后创作的散文。一头一尾,可以窥见张爱玲从婷婷才女到龙钟老妇内心世界的丰富变化。

    读《流言》总不由让我想到张的名句“出名要趁早”,字里行间常常能够隐隐感觉到年少得意的自傲与自恋,既便追忆描述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

    与读张的小说喜欢看世态百相不同,读张的散文,我最爱读她自传和自我解剖的篇章。《自己的文章》中坦言自己偏好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它存在于一切时代,是人的神性,可以说是妇人性。”“我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做过于华靡。。。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这些自我分析,对正确理解和把握张的作品风格十分有益。

    张爱玲的穿衣风格一直也是被津津乐道的话题,且看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是怎样阐述自己的穿衣品味的,原来她还是喜欢参差的对照,认为那种婉妙复杂的调和,那时惟有在日本衣料里可以找到。在《更衣记》里,她论述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起中国服装的变迁,看得出对于服装的研究早已不是停留在感官上,也难怪她会把惊世骇俗的古典服装穿上街头,因为她深深懂得其中的神韵与美丽。

    《私语》写的是她对童年天津的家,少年上海的家以及最后逃离的继母的家的点滴回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身世显赫、才华横溢却毫无家庭温暖的女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样特殊的成长经历无可避免地决定了她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物质欲和冷漠孤独的个性。《炎樱语录》、《姑姑语录》、《我看苏青》、《气短情长及其他》、《双声》记录的是她朋友的言行,反映的是深刻的友谊,这种细节记忆方式总让我想起好友雪园,她们惊人的细节记忆能力和传神的描述剖析,总让我幻为一人。

    合上《流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热衷服饰,贪恋物欲、工于细节的年轻女子晃动眼前,年轻的富有生命力的张爱玲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世态百相,观赏着人生舞台上的每一出隽永的演出,关注着戏文里值得回味的点点细节。

    这一切,和《对照记》里老年的张爱玲是多么不同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0:3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0-12-21 10:43 编辑

很久以来,对老年张爱玲的好奇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对青年张爱玲的痴迷,尤其想探究张爱玲晚年的世界真的如媒体所说的那么令人同情惋惜吗?

    散文集《对照记》和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仿佛掀开了帘子的一角,让我窥见了离开大陆后一如往昔的张爱玲,一个始终懂得自己,追随梦想但总是运气欠佳的智慧女子。

    翻开《对照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文对照的《看老照相簿》,透过对精心保存的“幸存的老照片”的阐释,张爱玲缓缓打开了记忆的匣子,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次精彩的回顾,这些照片和散文在她悄然谢世的前一年出版,既是她再次回访自己的人生之旅,也是她与读者告别的一个独特方式。只是她的文字不复年轻时的瑰丽灵动,不复初生牛犊那股“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傲气,字里行间平平淡淡,不起波澜。兴许因为这种风格的强烈转换,令媒体认为晚年的张爱玲“江郎才尽”,像一枝盛开的花在胡张恋后过早地凋谢了,我不这么认为,其实那是因为晚年的张爱玲更成熟,心境更平和了。

    晚年的张爱玲不再研究服饰史,对人种学似乎颇精通,其趣味的变化可见一斑。在《谈看书》中,她说“近来看的书大部分是纪录体。。。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事实有它客观的存在,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确比较耐看,有回味。。。小时候爱看<聊斋志异>,多年不见之后,觉得比较纤巧单薄,不想再看,纯粹纪录见闻的《阅微草堂》却看出许多好处来。”然后是引经据典地考证历史上“小人”的人种问题,其丰富的人种学知识令人叹为观止!晚年的张爱玲不再满足看人生舞台上热闹的戏文,似乎对历史长河中的事实更着迷。

    《对照记》中有好些篇文章都在考证《叛舰喋血记》里几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下落,对克利斯青率领的那班叛乱者在荒岛的最后生活更是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考证,透过严谨的探究(这和年轻的张爱玲喜欢虚构小说迥然不同),其最终目的似乎也是为了更彻底的反映人性。因为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下,更能赤裸裸地暴露人性的美丑。无奈考证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曾经志同道合的战友,在世外桃源里,因为争夺女人,争夺权利,互相残杀,最后几乎死伤殆尽了。

    这样的谜底,决定了张爱玲晚年的世界不可能五彩缤纷,更何况她是那样了解自己--她其实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事实上她更适合在台下看戏,而非在台上做演员,以她对人性的认识,她不会喜欢革命,所以最后能离开大陆,在美国隐居,静静地看着世人,孤独地走完人生,已是当时她最好最适合的选择了。她是主动再次离开香港赴美的,我觉得她从没有奢望晚年会轰动发达,只想选择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卖文为生,养活自己,何况在那还有她终身的好友炎樱。什么是孤独?孤独是灵魂没有找到归宿,缺乏应和。如此灵悟的女性,生来注定就是孤独的。

    兴好,从她的《谈吃与画饼充饥》中,看着她津津乐道于对美食的细致感受,发现注重细节和感官享受的她晚年其实并不贫乏潦倒,只是这种返璞归真的简单快乐现代人又能体会多少?

    至于晚年张爱玲从写作中获得的快感,就更少人能体会了。长期以来一直有种论调,认为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写作就走进了死胡同,乏善可陈。其实后期张爱玲仍坚持创造,致力于突破。《同学少年都不贱》作于七十年代晚期,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之意,铺陈上海某所教会女中一个寝室四位女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以此揭示人生无常的沧桑悲凉,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进行了逼真的刻画,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和年轻时相比,晚年小说不再强调戏剧性和冲击力,却令我觉得更具真实感,更有力度,也更发人深省。

     也许这就是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0:46:48 | 只看该作者
《色,戒》因李安而大热,更因其令人惊愕的床戏尺度成为媒体热衷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张爱玲的悲哀。

    读完了原著《色,戒》和张爱玲因域外人先生断章取义乱评这篇小说愤而写就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联想到李安在媒体一再强调的《色,戒》中折射出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恨(李安处理成爱恨交织),是张自身情感的缩影,思考了很久,不免再次替张爱玲觉得悲哀,事隔那么多年,连一代艺术大师李安尚对张有误解,何况凡人乎?

    首先是题目, 张爱玲在散文《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中谈到“我写<色,戒>这题目的时候踌躇了半天,‘色’与‘戒’不过两件事”,我一直在琢磨这个“戒”字是什么意思,是“戒备”还是“引以为戒”,还是两者兼有(要知道张爱玲是最喜欢用“张看”,“writes on the water”之类的双关语的)?不论取何意,都与恨无关,与警醒有关。张不想通过小说宣泄爱恨,而是揭示警醒与思考。

    其次是主题,张爱玲究竟要警醒些什么呢?且看张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自己的解读:“特工工作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可以说是专业中的专业,受训时发现有一点小弱点,就可以被淘汰掉。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干起特工来了,等于羊毛玩票。羊毛玩票入了迷,捧角拜师,自组票社彩排,也会倾家荡产。业余的特工一不小心,连命都送掉。所以《色,戒》里职业性的地下工作者只有一个,而且只出现了一次,神龙见首不见尾,远非这批业余的特工所能比。”“王佳芝第一次与老易同桌打牌,看得出他上了钩,回来报告同党,觉得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装,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她舍不得她们走,恨不得再到哪里去。”

    再看张爱玲自己对王佳芝在首饰店里一时动心,铸成大错的解读:“王佳芝的动摇,还有个远因。第一次企图行刺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是为了乔装已婚妇女,失身于同伙的一个同学。对于她失去童贞的事,这些同学的态度相当恶劣--至少予她的印象是这样--连她比较有好感的邝裕民都未能免俗,让她受了很大的刺激。她甚至于疑心她是上了当,有苦说不出,有点心理变态。”“第二次下手,终于被她勾搭上了目标。她‘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是说‘因为没白牺牲了童贞’。”

     当事情败露后,王佳芝的处理也是极其幼稚的,没有直接逃命,没有考虑易先生会对付她,而是担忧那帮同志会怎么看她,先去了戏院,然后才想到去愚园路躲一阵子,看看风声再说。躲谁?似乎躲的还不是易先生,是那帮同志。可惜太晚矣,成了老易的翁中之鳖。
   
    显而易见《色,戒》的主题就是王佳芝年轻气盛,却涉世不深,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刹那间对情感的判断失误,误读了情长老手老易的情感,最终因儿女情长丧命。这种情形,倒确有胡张恋的影子,但爱恨是谈不上的。俘虏与被俘虏,根源在于专业与否,涉世程度。

    再看看张爱玲对老易的解读:“一般写汉奸都是獐头鼠目,易先生也是‘鼠相’,不过不像公式化的小说里的汉奸色迷迷晕陶陶的。。。他唯其因为荒淫纵欲贪污,漂亮的女人有的是,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因此更不容易对付。而且虽然‘鼠相’,面貌仪表还不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他如果是个‘糟老头子’,给王佳芝买这只难觅的钻戒本是理所当然的,不会使她怦然心动,以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

    “易先生恩将仇报杀了王佳芝,还自矜为男子汉大丈夫。起先她要他同去首饰店,分明要敲他一记。‘他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由此也再次证明,王佳芝对老易那一刹的情感确实是误读了。“此后她捉放曹放走了他,他以为‘她还是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这是枪毙了她以后,终于可以让他尽量‘自我陶醉’了,与前如出一辙,连字句都大致相同。”
   
    李安对张爱玲把老易写得如此缺乏人性,不动情感颇有疑义,所以在“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一段上大作文章,那些床戏恐就是表现互相间的占有,尤其是肉体背后老易与王佳芝情感上的互相占有。但张爱玲的本意在于老易对王佳芝的‘占’,而不是‘有’,因为她说“‘毛骨悚然’正是这一段所企图达到的效果,多谢指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张爱玲写任何小说都是为了解释挖掘人性,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也不例外,李安也是同道中人,只是各人的经历决定了各自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答案, 李安不愿一味地将老易表现得冷血,缺乏情感,想表现“有”的一面,想更多表现人性的复杂,让人物更立体,李安是再创造,那是李安的《色,戒》,不是张爱玲的。

     至于张爱玲将人物老易描绘得这样无可就药的坏,是她出于对人物的真实挖掘刻画,还是因为像李安所说,缘于对胡兰成的恨,,缘于张一生缺乏真爱,所以看问题偏颇?或许兼而有之。但我倾向于这与小说的主题有关。老易在张的眼里,是职业特工,所以就会被训练成不动情感,王佳芝是业余,较量自然不在一个等级。李安对老易的解读,某种程度上说与王佳芝的误读一样,上了人性的当。

    我一直怀疑,事隔那么多年,张爱玲真的还对胡兰成有爱恨情仇吗?记得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过“我现在是不爱你了,而你是早已就不爱我了的。”和胡纠缠了很多年后,甚至忍受了长期的三人行,三人居后,张是因为不再爱了才离开的。还有必要事隔多年后对往事耿耿不忘吗?这不成了张自己笔下描绘的那些令人扼腕的女子了吗?清醒如张的女子,会允许自己这样吗?

    如果说《色,戒》中有胡张恋的影子,那么只能说张回过头来看待这段感情时,认识是相当清晰的,生死极至的爱恋都可能是误读,都只是灵光一现,那么又何必再追求那种情感的极至?不如找个平和的可以对话的灵魂。这是张恋爱观的根本转变。对胡,张没有爱恨了,剩下的只是对人性的解读。世人因她嫁的丈夫潦倒,就断定她不幸福,以为她永远地生活在胡张之爱里。我不相信智慧如张的女子,会草率嫁了,她必是找到了可以对话的灵魂,或者解决了她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否则她晚年的灵魂不会这样平和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0:47:57 | 只看该作者
私下里以为,只有土生土长的上海mm才能深刻感受张爱玲的早期作品的氛围。

    有一点点柔弱,一点点讲究,一点点妩媚,一点点自恋,一点点刻薄,一点点节制,一点点委婉曲折,一点点小鸡肚肠。都只是一点点,如蜻蜓点水。

     在一个转身里,在一丝忸怩中,在一抹回眸处。你感觉到了就懂了,铭心刻骨。你不经意间也就滑过去了,了无痕迹。

     留各自的惆怅和欢愉,到头来,你还是你,她还是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12-21 12:57:1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有一套张爱玲文集,也是同学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可惜这么多年有一本遗失了,只剩下了三册。。。
同事说张爱玲的小说很沉闷很枯燥,看不下去,很纳闷我为啥喜欢张爱玲。。。。
    我觉得她的文字很细腻传神,同时也有女人的尖酸刻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但总让人回味。。。。
    她的两句话,我记得清楚: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男人生命中有两朵玫瑰,白玫瑰是圣洁的妻,红玫瑰是热烈的情人。娶了红玫瑰,红的变成一滩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是一粒干瘪饭粒,红的却是心口的朱砂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0-12-21 13:02:28 | 只看该作者
《色戒》评得很到位,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0-12-21 13:31:46 | 只看该作者
当初看色戒的时候,我也写过:

  “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张爱玲在小说《色戒》中如是说。于是李安就把这句话发挥到极致,色戒也就成了三级片。
      色戒,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色,意乱情迷的是戒。而我最想知道的是,一个清纯的大学生如何变成色诱的女特工?那个坐在电车窗旁、任由雨点打在脸上怀春的少女到后来一步步陷入情欲编织的戏里无法自拔。这种转变让我伤感。王佳芝与邝裕民本是暗生情愫的,书生意气的邝裕民,一次又一次地利用了王佳芝对他的朦胧爱情。我想正是王佳芝对邝裕民的失望才走到这一步的,片中有一次二人的接头,邝吻了她,可惜这个吻来得太迟了,她已经不需要了。影片结尾,六人赴死,邝裕民满腔怨愤,而王佳芝从容的神情,对他早没了爱恨。王佳芝与邝裕民和易先生两个男人的感情悲剧在于,为了事业牺牲了爱情,为了性爱放弃了生命。陷得太深,所以盲目。
      那个伤感的年代,无情现实的播弄,让女人承担了太多不应承担的东西,或许只有性爱,那肉体的欢娱才是真实的。

结果有人回复我:“写了半天,就最后一句比较中肯,前面的都是废话了。”——太中肯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3:42:25 | 只看该作者
那个人肯定不是我,哈哈!

我的回复是“前面写得很吸引人,就最后一句是败笔!”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0-12-21 15:43:17 | 只看该作者
忒有才了。。。
俺不说张爱玲。
俺说得是向往。
才气和木碗可有一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5:46: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宋查理的表扬!

只是我怎敢与木碗比?我可是木碗的绝对粉碎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5:50:1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有一套张爱玲文集,也是同学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可惜这么多年有一本遗失了,只剩下了三册。。。
同事说张爱玲的小说很沉闷很枯燥,看不下去,很纳闷我为啥喜欢张爱玲。。。。
    我觉得她的文字很细腻传神,同 ...
任风吹过 发表于 10-12-21 1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0-12-21 15:55:01 | 只看该作者
女子无才便是德!

没见小欣名言:“或许只有性爱,那肉体的欢娱才是真实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0-12-21 19:16:27 | 只看该作者
女子无才便是德!

没见小欣名言:“或许只有性爱,那肉体的欢娱才是真实的。”哈哈!
向往 发表于 10-12-21 15:55

姐姐断章取义了

小欣这个观点可是有限定的—— “那个伤感的年代,无情现实的播弄,让女人承担了太多不应承担的东西”,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0-12-21 19:28:12 | 只看该作者
刚好我今年暑假也收藏了张爱玲的这些话:

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2.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3.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4.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5.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6.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7.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8.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9.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0.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了,而主题永远悲观。  
11.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12.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几个弯想到你。
13.这一点爱,别的不够,结婚也许是够了。
14.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15.爱情和人品没多大关系,从前有个女同事跟我说她喜欢射雕里的杨康,不喜欢郭靖,我很惊奇,爱坏恨好?后来想想,也没什么,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是不对。可他对爱情却很执着,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享有爱?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古惑仔也有古惑仔的爱情。
16.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17.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无乱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里去。
18.一个知己就像一面镜子,反应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
19.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20.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愁。
21.世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22.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滴流着。
2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手,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重聚的希望,有时候甚至点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
24.可惜世间,懂得爱情的男子是在是太少!在男人心里真正完美的女人,总是随着时间,阅历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着!你永远达不到的。所以,不管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都永远有不能让人满足的遗憾和欠缺没所以男人总是永远渴望别的玫瑰魅惑的来临。
25.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26.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一点染成一枝桃花。
27.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无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赋予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
28.每一个女子的灵魂中都同时存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但只有懂得爱的男子,才会令他爱的女子越来越美,即使是星光一样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时可以娇媚地盛放风情。
29.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滴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30.她的眼神泛着智慧的冷光。
31.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极其神秘。
32.其实,女人的美,从来蕴涵着千个面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在一个足够聪明的男子面前,它会展露给你世上最微妙的色彩。彼刻,纯白艳红,呈现另番甜美的面貌。那样曼妙的花朵,需要刻骨的爱怜,聪慧的温情,才可以灌溉。
33.好男人:他懂得女人的光华以紧紧地溶进了自己的生命!是女人的幸运!
  坏男人:他会厌倦,很轻易地把光环从自己身上剥离,然后抛弃!是女人的不幸!这段话说的如此的形象和具体,一直被我所记住。
34.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例如丈夫对她冷淡,就乱花钱。
35.铁打的妇德。永生永世微笑的忍耐。
36.有一天微妙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37.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38.男人初始时,大多是喜欢淡雅清丽的白玫瑰,皎洁的清香,象是冰凉的高山之雪,值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求得在这冰凉水流中的沉沦。
39.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40.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
41.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个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  
42.狂喜的人,我还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心理;你们这种谦逊得过分的人,我简直没法了解!
43.女人还没得到自己的一份家业,自己的一份忧愁负担与喜乐,是常常有那种注意守候的精神的。
44.你这样的好人,女人一见了你就想替你做媒,可并不想把你留给她自己。  
45.人本来就是动物,可是没有谁像她这样肯定地是一只动物。  
46.人生四大恨: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氏妄改——死有余辜。         47.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别无生存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的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48.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可是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权利,即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0-12-21 19:3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绿罗裙 于 10-12-21 19:39 编辑

因为很喜欢这些话,我也重温了她的不少文章。越看越觉得她的内心是热烈奔放,极其需要爱的,也许是因为她天性多情又从小太缺乏温暖?然而,从她的话语又常常可以感受到她的眼光是冷的。也许,她的冷的眼光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只是,这冷的眼光其实也伤害了自己。但也许,即便她不伤害自己,那个时代也会伤害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6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