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580|回复: 8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分享森田正马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读书笔记--经典森田理论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2-12 00: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森田正马著)学习笔记

注:为了统一称谓,我把森田先生所称的神经质统一改称为神经质症。

一、神经质症的实质
神经质症的各种症状原先是从某种感觉或事实引起的疑病性预期恐怖和担忧,在此不安情感的基础上,后来又增加了各种错误思想才发展起来的。

情感是它的基础,思想(错误的认知)是其再生性因素。

患者并不是得了什么炎症或生理方面的疾病,即没有所谓的器质性病变,只不过是患者的注意固着于其所谓的“异常感觉”从而“被束缚”了而已。

心身的过度疲劳、灾害、过度伤感、营养不良及其他各种疾病往往会造成人们暂时性的“神经衰弱”(这是功能性的影响),因为这些会破坏患者本人平素健康时新陈代谢的平衡状态。这是心身机能所必然呈现的刺激性衰弱状态,是各种病后的症状或疲劳时常有的一般状况,是一种正常的心身现象。这些是人们心身的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所呈现出来的,经过适当的休养,这些影响就会消失的。

但是,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受疑病观念的支配,以及在精神交互作用下,其注意力就会固着于其病态的感觉,而且,随着症状严重程度的加重,其症状也必然会变得复杂严重起来。

到了此时,即使是疲劳恢复或病后的身体复原,其自觉症状也不会消除了,这就形成了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
神经质症发病的本质性条件是疑病素质(敏感的性格倾向和内向的精神倾向),而促使症状发展的条件则是精神交互作用。

具体说来,是指具有疑病素质(敏感、受刺激后不易复原、精神内向)的人,在某种状况下使之产生病态体验,由于错误认知和应对做法而引发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精神交互作用,导致病态的感受被固定下来(被固着、被束缚),从而形成了神经质症的症状。

因此,森田理论指出,治疗神经质症的着眼点是修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和做法(应对过程),阻断其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对疑病素质进行陶冶和锻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7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4:51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的倾向性
精神的倾向性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精神活动的目标经常受外界对象的支配,而内向型的却经常把注意力拘泥于自身的内部,即自身的心身现象。

森田先生认为,精神的倾向性是由各自气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内向型气质,而歇斯底里是一种外向型气质。精神时常向内活动从而封闭在自我心身内部的人容易成为神经症,而精神经常向外活动的人,往往不容易得神经症。

内向型的人偏重于自我内省,对于自己心身方面的不快或异常或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从而对所谓的异常感觉表现出敏感,再加上其情感受刺激后不易恢复,因此,就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和做法,由于忧虑和担心(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疑病。这类人常抑郁、自卑并以自我为中心。

外向型的人精神常趋向外界,追逐现实,目的明快,有时因勃然而起便忘乎所以而出现轻率的表现。这类人常因事业上的追求而无暇关注个人心身状况或疾病。

由此可看出,倾向性偏向明显时都有不利之处,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是兼有内向和外向的协调与平衡的。(由此可见,过度的内观也可能会有不妥,须记住:凡事物极必反。)

一个人精神倾向的形成,有其先天性素质的基础(森田先生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但也有其后天养育或者机遇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的教养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疑病素质
所谓疑病就是疾病恐怖――即害怕疾病的意思,是人的生存欲的体现,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对于神经质者来说,只不过其程度过强而形成一种异常的精神倾向罢了,如果其程度加重,还可以叫做异常人格。这种精神倾向是属于内向型的,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倾向。这种精神倾向根据其程度和疑病种类的不同可出现各种情况甚至症状,如死亡恐怖、疾病恐怖、有害物恐怖或吉凶恐怖,以及对痛苦(苦恼、烦恼)的恐怖等。这些如再作细分的话,还可分为心悸加剧发作、焦虑不安发作、眩晕猝倒发作、运动麻痹发作等发作性症状(这些可统称焦虑症),各种各样的恐怖症,以及头痛、眩晕、头脑不清、身体倦怠、记忆力减退、神经性失眠等普通神经质症(俗称的大部分神经衰弱,即假性的神经衰弱)。实质上,上述的这些症状并不是真正的器质性或者客观查出来的病变,只不过是患者在主观上自觉性的症状。

对疑病感受的错误应对
但是,神经质症患者并不了解其症状的本质(从而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应对),而深信上述主观上自觉性的症状是眼前的事实(这就是错误的认知),故对症状产生了恐怖,并烦恼不堪(错误的应对)。

实质上,患者并未曾直接与死亡或疾苦发生什么关系。患者只不过是仅凭自我认识或观察、判断便把一般人都常有的自我感觉或观念误会成病态的异常(错误认知),故煞费苦心地企图努力将它排除掉(错误的应对),但由于这些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心身现象,故其企图就无法如愿以偿,因此,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越发加剧自己的苦恼和烦闷。

如此一来,患者就被症状固着、束缚了,而且,也容易形成预期焦虑和自我暗示性地诱发症状,导致恶性循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5:47 | 只看该作者
神经质症的主观虚构性
神经质症的各种症状,在没有心身疲劳、衰弱及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其原本就是属于主观范畴之内、自我觉知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东西。

患者对其症状的描述一般是使用发自主观的词语,而且多数是模糊不清、捉摸不定的陈述和描述。这些都可证明其症状是主观性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上查出来的。

患者若能对苦恼不管不顾,自己照常接待往来,照常上班劳动或学习,就可一面带有抱怨不幸的心情,然而却还可以顺势转换成信心百倍、坚定愉快的心情。

可以说,这两者之间仅有的差距就如隔一层纸,只不过是其分隔不同的两面罢了。由此可见,正确的应对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了。

但是,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在患者的症状已经充分发展之后,患者就犹如在睡梦中那样相信这些症状似乎是真实存在的,并封闭在患者的主观世界内部,由此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此时,要想消除其主观虚构性,修正其错误认知,改正其错误的应对方法和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必须通过外力(如森田疗法等心理治疗)的介入才能实现。

精神交互作用
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一种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机制,这种精神机制是这样引发的:因某种感觉偶而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注意集中),从而导致这种感觉会变得敏锐起来(感觉敏感),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意识狭窄),这样,就使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越发强大起来。一般说来,精神交互作用是由疑病性素质引发的,在错误的认知和应对方法、应对过程的作用下而不断强化。

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存在疑病性素质,就把常人都有的正常感觉或体验(如过劳之后或睡眠过度时的头重感、饱食之后的胃部不快感、害羞时的赤面等)误当作是病态的异常现象,从而引起了对它们的恐怖或预期不安,由于精神交互作用,使(所谓的异常)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进,导致“异常感觉”逐步加深、逐步强化固定,乃至固定成为长期的症状。就这样,神经质症就出现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6:15 | 只看该作者
神经质症患者的感觉过敏其实并不是什么真正的过敏,只不过是由其自己的疑病性素质而导致的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将它(过敏的感觉)固定起来而构成的一种自我感觉而已。因此,神经质症患者的感觉过敏是一种假性的感觉过敏。

我们的精神正如“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所说的那样不断地变动转换,即使是一瞬之间,也不会静止或固定。所以,对于精神的研究,必须从外界和自我互相间的联系来寻求,从其变化转换之中来查究,才能获得其中的真昧。精神活动的引发,是有了具备一定性质的躯体(素质),给它施加内外界的刺激时,才自然实现的。就如禅宗所揭示的:“钟鸣呼?槌鸣呼?钟槌之间鸣呼?”所鸣,乃钟槌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其既不存在于钟与槌之间,也不是钟、槌的实体,而是“槌撞,则钟鸣”。在意识层面上精神活动的产生,就如(相当于内外界刺激的)槌开始对(相当于自我身体的)钟引起实质性的震动时(相当于超出感觉阈值的感受),这其中就有精神现象。刺激所引发的精神活动,多多少少都会在我们的生理上留下印记,所留下的印记的深浅就视刺激的强度以及我们躯体的反应强度而有所不同了。

所谓恐怖,乃是对自己将要发生灾害的预想或预感到危险即将降身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受。由于受到恐怖感受的支配,当恐惧感受所引发的注意集中指向的处所不同时,就会出现患者对症状的主诉不同,如心悸加剧发作、中风恐怖、痉挛发作等。

痛苦情感的固着
痛苦的情感最容易引发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引起注意的固着状态,继而形成症状。一旦形成对该固着状态的忧虑(错误认知导致)并构成症状后,患者就会经常感受到这种固着现象,并将其封闭在主观意识内部,此时,就像“追鹿猎狮不见山”那样,因为其注意经常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就觉察不到其它了。总是只顾自我焦虑难拔的人,自己因为受恐怖和苦恼的困扰,就很难再有顾及他人的余力,因为此时患者已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主观世界去拿他人和自己进行正确的比较,由此也就不能给予别人同情。故神经质症者往往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是患者由于错误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而引起的继发性产物,并不是患者故意所为。故其“以自我为中心”与自私自利者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截然不同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6:43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现象的联合作用
精神现象是对我们身体的内外施以刺激而出现反映、产生变化时所发生的那些现象本身。精神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应如实地、科学地进行观察和记述。施加刺激所引起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在有意的(可以说是在意识层面)或无意的(在非意识层面或者说是潜意识层面)状态下,都会作为一种体验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形成印迹被保存下来。这些所积蓄下来的许多体验的内容,与现在新发生的刺激发生联合作用时,将按它们当时最适当的条件,以近似、相反或习惯等关系自然地彼此发生联系,互相推动,从而构成各种精神活动。这就是精神现象的联合作用。

刺激和意识的关系
对我们的身体施加某种限度(感觉阈值)以上的内外刺激后,就会传递给躯体一种变动的信息,在植物神经或运动神经中引起反射或运动,从而引起某种感觉或情感。其中,引起注意的就形成意识。因此,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能力方面的或活动性质的涵义。

刺激与知觉(意识)的关系会根据各种条件和情景而导致其阈值也会有所不同,其所依据的因素,首先是心身状况(包括①觉醒程度、疲劳状况、强健程度以及情绪是否愉快、精神是否紧张等,②精神倾向、趣味、习惯等),其次是刺激的性质与强度。

我们的知觉(即意识状态),是在不停的精神活动中,随着对一部分达到感受阈值以上刺激的转换,而不断地变换和变化。我们在如实地、科学地对精神现象进行观察和记述时,不能放过或忽略整个精神活动的变化过程。否则,就如只知矿山却未探明矿脉那样,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那样,对心理的治疗也就很难有好的效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7:13 | 只看该作者
意识与目的的相对性
在不受束缚的状态下,在不受错误认知干扰的情形下,我们精神活动的进行过程是自然的、本能的沿着适应自我保存所要求的方向流动转换的,所谓感受阈限的构成是我们在发挥心身机能作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紧张感的强弱而产生的各种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新鲜的刺激或体验就会倾注较多的注意,并伴随较强的意识;而对于已习惯了的、平凡的信息,则不需要很多的意识或注意。因此,我们的注意或意识与目的的关系是相对的。目的性越强,那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于其上面,就如“追鹿者不见山”那样,分配到其它方面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较弱了。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当我们自觉地(以紧张的心情)注意某一点时,此时就是有意注意,或叫主动注意,这种注意是在意识层面的注意,是意识性的;相反,在不自觉的时候,就叫无意注意(或被动注意),这种注意是在下意识层面的注意,是无意识的。当我们去干本能性的、已经习惯了的或经常接触的事情时,会感到不需要怎么费力,因为我们只需要对它们进行无意识地注意就可;相反,当遇到关系自己生存的重大刺激,或主动性努力越大的事时,就越能引起我们对其的注意和关注,并伴随着出现明显的意识活动。只有在刺激、努力和注意效用等调节都很适当时,我们的日常行为才能毫无障碍地进行。

在精神活动的过程中,内外界刺激和心身内部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将带来意识阈限的不断变化,故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在不断地出没、消长着。而注意(意识)与目的关系,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当注意强烈地固着于某点时,就会只注意到该点,而对周围的情况则不甚注意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7:40 | 只看该作者
暗示
所谓暗示就是本人和周围的事物、社会现象或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暗示作用是人类的本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正常人来说,其暗示性的强弱是适当的。暗示性的过分和不足都是一种异常的表现。

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身体,其能量总是经常保持一定的限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般不会再忽高忽低变化无常的。

暗示作用
所谓暗示,是受某种言语或外界的影响使之获得一种信念(非自我暗示),或者使自己内部产生的感觉或想法顺势转化为信念(自我暗示);其信念的产生是脱离推理判断的,这种无评判状态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身或直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暗示作用。

在此,所谓信念,是一种直观性的、情感上的判定,是脱离推理判断的,是相对于理性逻辑性判断的一个概念。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情感上的直觉与理性逻辑性的判断,是存在区别的,即理性与感性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理智与情感是两码事。信念是属于情感范畴的东西。

信念并不是经过逻辑推理产生的结果,不是理智作出的断定,也不是一种应该这样、不可那样等的思考方式,而是由于本人自觉领悟到的确是这样而不是别的东西,从而才直接影响到行动。信念属于情感逻辑范畴的,是脱离道理的东西。

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对其症状抱着病态的错误想法和认知,便自我暗示性的在固着点形成一种信念,致使其将注意固着于症状时,对周围的注意已不能自由指向和活动,渐渐就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由于这已经成为患者的信念,就会脱离推理、判断和理性的影响。因此,患者对这种固着点会执迷不悟,完全相信这些都是事实。因此,导致患者一般很难改善自己的认知,很难摆脱束缚,故也就很难改正其之前错误的应对方式了。这也是一些人认为森田疗法无效的原因。

由于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会预先使自己的注意向其症状集中倾注,故就会相应的出现自我暗示性的信念,从而,预期焦虑也就自然被强化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8:07 | 只看该作者
注意的指向与固着
正常人在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过程中,其注意是很少固定指向某个念头从而被固着的,因为其面对的刺激层出不穷,故其精神活动也就随之进行,其注意也就相应变换了。但对于神经质症患者来说,由于其疑病性素质和精神交互作用的共同作用,就会使其注意经常指向其症状并会自我暗示性的固着于其病态的信念。因此,可以说这完全是由患者自己病态地把它固定下来的、来自主观的产物。

神经质症的三种类型
根据神经质症单纯与复杂等差别和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普通神经质症(一般人所称的神经衰弱,实质上是假性的神经衰弱)②发作性神经质症(也称焦虑症)③强迫观念症。这些在外表上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症状,其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可以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和大致相同的时间来根治它们。

只不过在神经质症的各种症状中,其相互之间会有所不同:普通神经质症只不过是在意识领域中对其痛苦有所感受,可以说是单纯的痛苦;恐怖症则是对症状的痛苦产生恐怖,极易诱发预期不安,可以说比单纯承受的痛苦增加多一重痛苦;而强迫观念可以说是多重痛苦,因为患者为了制止其对症状恐怖的恐怖,却进一步促进了恐怖的发展。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由于患者在精神上对某种异常感的固定,并因在日常生活中对其错误处置而致使症状日益加重。

强迫观念症
所谓强迫观念,是患者把由某一机会得到的感觉或感想疑病性地看作是病态的异常,并由对其抗拒的、想消除这种“病态异常”心理引起精神上的冲突。因此,强迫观念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存在着精神上的冲突,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冲突,就没有强迫观念。故对强迫观念症的治疗,最关键就是要修正患者之前的错误认知,认清正确的努力方向并努力付诸行动,消除患者的精神冲突,其方法是使患者对其痛苦当作真正的痛苦来加以体验,认识到其痛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是属于正常的精神现象。这样,就可使患者没有抗拒的心理了,其精神冲突也就没有了。

至于强迫行为,就看患者是否有无精神冲突和治疗愿望来鉴别其是否适合使用森田疗法进行治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8:40 | 只看该作者
对神经质症进行治疗时,必须先诊断明确:对于确实存在疲劳状态的,要通过静养或其他疗法使之恢复。注: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由于其是一种确确实实的病,故抗抑郁药物治疗对其有疗效;同时,因为患者身处抑郁时,是很容易甚至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故需要注意其康复过程的养生,注意因应其不同的康复阶段而调整、保持好其活动(能量消耗)与休息(积攒能量)的平衡,使其心身状态有利于抑郁症的康复。

森田先生认为,神经质素质是一种先天性的素质,是一种侧重于自我内省、很容易发展成疑心病的气质,其神经系统机能抵抗力薄弱。不过,普遍认为,婴儿期的不好或不当教养会给其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有害影响,长大后罹患心理障碍的几率很大。

神经质的特征:自己任性、容易生气、顽固守旧、好走极端、乖僻别扭、自我抑制、容易被束缚等。程度重的神经质是一种神经性的或精神性的异常人格,但其并不是实质性的变化,而是机能上的过高或过低。其程度轻的,应该叫做精神倾向。所谓异常人格,对其生活能力或在形质方面比常人(即健康者)可称作低等的倾向性素质者。所谓健康的人,其对于生存、向上发展乃至对于种属特征的保存都有较大的适应性。异常人格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的方面特别过敏,其他方面却又十分迟钝。

对人格的判定
要判定一个人的人格,必须从量和质两方面来观察。所谓量的方面,要看其精神方面的能力,主要以智力和情商作标准;所谓质的方面,主要看其精神的倾向、精神反应的方法和特征。至于诊断,就要从患者的症状情况、性质、由来等进行详细的诊查,对其症状从心理上进行深刻的探究,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具体查问清楚,并进一步对其以往的经历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拟订出其治疗和预后的措施及方针。切忌仅凭表面症状的诊断来进行治疗,那样也可能会害人非浅。由此可见,森田疗法所说的“不问疗法”并不是对患者的情况不闻不问,而是要通过不问疗法去避免患者强化其对症状的关注,避免强化精神交互作用而已。这,才是“不问疗法”的实质。对此,有必要慎重指出,以免一知半解者误用不问疗法。

歇斯底里是一种精神外向性的、情感过敏性的素质,这种人缺乏自我内省,根本不可能像神经质者那样靠理智来抑制自己。歇斯底里是感受性的,其很难觉察到引起症状的机遇性原因。相反,神经质是理智性的,故其能较多地觉察到其症状的由来。神经质症是理智性的预期恐怖或焦虑,而歇斯底里则是感受性无意识机遇者。对于症状的诊断,既要了解其结果和状态,也需要了解其形成条件和过程。

异常人格的分类:①神经质素质②歇斯底里素质③意志薄弱性素质④情感兴奋性素质⑤情感抑郁性素质⑥情感固定性素质⑦分裂性素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15-11-9 16:40 编辑

二、神经质症的治疗
疾病的治疗是在充分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施行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的,如未能弄清疾病的实质和症状的病理就施治,其罪过所及可以说是无法衡量的。对神经质症的诊断,除了要排除器质性的疾患外,还要和由各种精神病及其他异常人格引起的症状加以鉴别,并须探究它和其他症状并发的缘由,必须研究是否存在功能性的实质损害(如与抑郁症的鉴别等)。在治疗时,还要注意随机应变,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机械的拘泥于某种模式。

对神经质症治疗的着眼点是对患者的疑病素质这一情感基调进行陶冶,修正其认知,消除其思想矛盾,改正其之前错误的应对,阻断其精神交互作用。并要顺应患者的注意、情感等心理状况,以及按照患者的症状和体会,经常使之体验顺应自然的境界。(注意:是让患者体验顺其自然不是让患者努力去顺其自然,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着努力去顺其自然,或被顺其自然的理论或理念束缚时,已经是离顺其自然的境界越发远离了。思索如何才是顺其自然,怎样才是、才能顺其自然,就是一种被顺其自然理论束缚的例证,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要知道,体验顺其自然的目的,是消除思想矛盾,阻断精神交互作用;当努力去顺其自然时,便是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应对方式,是一种错误的应对方法。)这是治疗神经质症的关键!

面对某一特定的目的,必须掌握与之相当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行动,才能取得相应的结果。在神经症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生活行为、思想认知和精神态度等加以指导,并对患者由此得到的体验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其学会判断和应用。通过引导患者精神上的自然发动,力求使其意识的正常感受自然地恢复并善于加以利用,服务好自我状态的调节。通过作业疗法顺应患者的欲望因势利导,引导他把精神完全指向工作方面,不让他留有自我观察思考的余地,也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但是,由于神经质症患者已经对症状发生注意的固着,故最好让患者将注意在短时间内集中指向其症状,用力地自我观察,直接感受一下这单一的痛苦,这也是有必要的。这就是设置隔离卧床这一阶段的目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39:40 | 只看该作者
心理矛盾
所谓心理矛盾,也称思想矛盾或精神冲突,是对人们“但愿这般”、“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理想中的情形)与实际的情况不相符、不能达成一致(即预计的理想结果与现实的情形有落差)但当事人却无法接受,因而发生了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心理状况就称之为心理矛盾。

所谓思想或观念,只不过是对事实的记述、说明或推理,其与事实的关系可比喻为在镜子中的影子与物体本身这样的一种关系,这种映射出来的影像就如思想或观念。因此,思想或观念是不可能按照原样直接等同于事实的。正如一个物体用不同的镜子(如平板反射镜、透镜或哈哈镜)来照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像一样,在不同的心态或认知下,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对同一事物(或行为)的评判就会不同,对此,我想大家可能都会经历过,也容易理解。【每一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找到有完全相同的信念系统的两个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应对,是会受到自己信念系统的很大影响的。不同的信念系统,对同一事物的评判肯定会有所不同。】

但是,人们经常并不了解这种观念与实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常常依据其“想当然”来企图安排事实,并努力使之发生如愿以偿的变化,当其所思所想无法如愿时,就常会出现思想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知晓:主观和客观、情感与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常有不一致甚或非常矛盾的情况,对它们绝对不可等同看待,而是需要一分为二(自己的愿望归愿望,事实还是事实),否则就容易出现思想矛盾,自寻烦恼。

但是,如能摆脱原先错误的思想而返回到事实的本来、恢复事实的原始面貌,两者间(即思想观念与事实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谓领悟,就是打破迷误,使外界与自我、客观与主观、情感和理智等取得一致,呈现事实的原状,使之回到觉察不出两方差异的状态。故森田理论就提倡“以事实唯真”、“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思想矛盾。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40:00 | 只看该作者
主观和客观
在对症状的认知上,神经质症者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客观现实不相符,但患者却往往无法觉察出当中的差异。这是由于患者将其注意固着于其症状后,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对于其主观感受的东西,他也会认为事实就是那样,此时,他就像是在梦中那样,对事实和非事实难能加以区别,并对自己的感受时常信以为真,从而导致了出现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差异。这与“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是一样的道理。

情感和知识
情感是我们人类本能性的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如对幽灵、妖怪的恐惧,如果企图用知识性的解释或者我们的理智来破除这种恐惧,是决不会如愿以偿的,因此就会形成思想矛盾。如,所谓“死,不足惧”是一种认识,是一种理性逻辑的评判,但怕死却是主观性的一种情感,这是存在于我们情感之中的事实。森田先生认为,把不问外界和内界而将其现象和事实如实加以记述、阐明的做法叫做科学,其中正确进行推理和判断的做法叫做逻辑,绝对服从于这些的做法叫做信仰。

我们如果想仅凭知识和理性就能无视或抹煞情感、企图消除某些情感的做法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做法,这样做会引发思想矛盾;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实际存在的情感,并将我们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在怎样调节情感(即提高我们的情商)、怎样陶冶性格上面,这才是可行的。我们可以在情感和知识、理智并存的情况下来合乎自然规律的采取为所当为的行动,这是在精神上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相反,如果想首先努力排除自己的消极情感并在唤起好感后再去行动,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和做法,是一种恶智,是一种思想矛盾。

因此,森田理论提出,神经质症患者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在原样接纳自己症状和情状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内心愿望和客观情景的要求去为所当为、为所能为,就可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症状自然就会慢慢消退直至痊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40:27 | 只看该作者
理解与体会
所谓理解,是根据推理判断得出的“应该如此”、“必须这样”等的抽象知识;所谓体会,也称体验,是亲身经历、实践和验证之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因此,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具体实践和体验之后才产生的,犹如不吃梨就不知梨的滋味那样,如果仅通过他人的描述来理解,不管其描述多么真实,也是无法真正体味到梨的滋味的。所谓领悟,主要是通过自己本身亲身体会到而不是仅通过理论上的认识。在彻底领悟之后,理解和体验(体会)就可达到完全一致了;但是,如果是局限于思想矛盾和迷惑不解之中时,其差距之大,真是无法说的清!

因此,森田理论强调,患者要在实践中去真正体验所掌握的知识,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能仅仅是在脑子里理解这些知识,这两者体现在疗效上是大不相同的,可以说有天壤之别。

信念和判断
主观、情感、认知和体会等因素是组成我们信念直接转化成行动构成人格表现的要素;相反,知识和理解就只能是构成逻辑性的推理和判断的因素,只能对我们的行为施加间接影响。我们的思想时常会由于情感和信念的不同而使其发展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果仅是靠注入式地授予某种知识或思想,其影响是非常轻微的。这也同样反映出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而不能仅仅在脑子里理解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在神经质症的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患者的情感基调(由此可看出共情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来访者要积极关注,要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同身受,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安全、温馨的环境氛围);否则,如果单纯是进行知识性的说教,反倒会越来越远离患者的体验。神经质症的症状本来就是患者自己主观想象的产物,是以情感为基础、由精神上的固着所引起的,至于逻辑上的评判和客观上的解释,都是在事后才出现的。倘若不了解其实质,而只是一味地探索其琐屑末节的话,就如“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妄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那样,是无法找到可以遵循的道理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40: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顺其自然”的譬喻
当驴被拴在木橛上之后(用此喻身患神经质症时的被束缚状况),它若想要逃走(用此喻患者想摆脱症状的情况),就会围绕着木橛不断旋转(用此喻患者错误的努力方向和过程),终于由自己把自己固着在木橛上,连动也不能动了,完全失去了自由(用此喻患者由于错误的努力方向而导致精神交互作用,导致陷入了恶性循环,使症状越来越重,有些晕倒恐惧症患者甚至终日躺在床上不敢起床)。如果驴能够顺应其“被拴在木橛上”的客观事实(用此喻患者要原样接纳其症状,原样接受其暂时被束缚的状态),不再想要逃走、不围绕着木橛不断旋转(用此喻患者不作错误的抗争,不必想着努力去消除症状,即放弃之前错误的努力方向),就能够在一定限度上享受自由,可以在木橛的周围玩耍(用此喻患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为所能为”的状况)。同样,如果神经质症患者能够修正认知,改正之前错误的努力方向,顺其自然,不管自己多么痛苦、多么烦恼,症状多么严重,都能够原样接纳自己的状况,那样就可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若能更进一步,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为所能为,就可以在有限度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和他人以及自己作出自己的贡献。那样,也可获得尊严和自信。总之,象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就能健康起来。

自然与人为
我们身体和精神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能用人为的力量来随心所欲地左右它们,否则就会因无法如愿以偿而产生思想矛盾,从而导致症状的出现而自吃苦果。能够顺从我们意愿的,在躯体方面只有能适应随意运动的末梢,在精神活动方面只有我们主动注意所指向的目的观念而有可能选择其观念的自然联合而已。我们面对内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情感、反应等都必然要受自然规律(因果法则)的支配,绝对不可能由着我们人为的随心所欲。

所谓忘却,是在我们精神演变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从现实的联想中脱出或关系断离,不能产生有意识的结合,而无法导出事物印象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属于人们的意志行为,而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0-12-12 00:41:12 | 只看该作者
应对症状的方法
身处痛苦中时,要完全顺从地加以接纳(即对症状坦然接纳,原样接纳),顺其自然;这样,就不想努力排除痛苦和症状,或从观念中消除它,反倒是把注意集中指向痛苦和症状,试探着观察它、说明它和评判它。这样一来,痛苦和症状就开始脱离主观上的固着,从而成为投影于外界的客观事物,那样就有可能得到摆脱。这是正确的应对症状方法。

但神经质症患者却常把自己的症状诉说给周围的人听,为的是使他们理解其痛苦,唤起他们的同情,求得他们的关怀;不过,患者却往往无法如愿以偿,因为他人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故就不可能做到理解和关怀,也不会同情了。如此一来,患者反而会加重其自己的痛苦。而且,这种诉说越是细致入微,注意力就越要固着于此,从而导致自己丧失了对于事实的正确判断能力,越来越把自己封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里,并扩大、夸大其个人与旁人的差别,觉得唯独他一个人这样烦恼、痛苦(这是一种自卑的差别观,与之对应的是自信的平等观),主观上不能如实地看待痛苦本身,也不能面对客观彻底的暴露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正确地加以判断,只是自怨自艾。同时,想尽力回避痛苦的愿望,羡慕他人、悲叹自己心情的苦恼则越来越发加重。这就是患者对主观和客观不能区别对待,又不能使之协调一致,只是在两者的中间地带迷惘徘徊,从而无法摆脱症状的束缚。这是错误的应对症状方法。因此,森田理论要求患者要对症状采取“不问疗法”(或称不说疗法更为贴切,目的是避免患者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关注自己的症状方面),应该就是由于这个理由吧。

患者越是对失眠不安就越要陷入难眠状态;越想忘掉痛苦就越会固着于此;越想抑制或消除强迫观念,就越要遭受它的苦恼。这,可以说是一种叫做精神拮抗的精神机制在起作用。

顺从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对人生经历中客观的实际事实能遵从其本来面目来认识,我们的情感或观念组合,必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因此,要以苦为苦,以恐惧为恐惧,以喜悦为喜悦,能领悟到他人和自己的人生同样都是有痛苦的(这是一种平等观)。对于症状,要顺其自然,原样接纳;放弃人为的拙笨意图,顺从它那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不要企图依照人为的设计去随意支配自己的想法,因为那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反而会徒增烦恼、导致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症状的基础是情感,而情感是我们的理智无法掌控的,即情感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

不管是对于周围的事物,还是对自己的境遇,都要接纳和忍受,甘心接受因果报应(因果法则)。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13: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