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缘木求愚 于 10-11-19 22:06 编辑
打算写一个关于恐惧的系列话题,大概会写四个章节吧,争取每周一个。
恐惧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他既保护你,同事又伤害你,就如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同一个恐惧一切的人一样同样让自己和别人深陷于困扰当中。很多心理障碍,如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当事人内心都有着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而他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恰恰是对这种不安全感错误的应对方式所造成的。如一个对人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产生恐惧,于是便哪里也不去,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面;一个人对细菌产生了恐惧,便整天不断打扫自己的居室;一个人对外界的入侵感到恐惧,于是不断反复检查门窗。对陌生的环境、细菌和入侵感到恐惧时人的天性,但是应对的方式却迥然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我曾经尝试把类似于恐惧这种情绪按照强度分成不同的等级,由轻到重分别是烦恼、紧张、焦虑、害怕、恐惧。烦恼有可能是暂时性的,也有可能是长期而弥漫性的,但是诱发的事件多是生活琐事,当事人可以独立解决,只是过程或者结果令人感到不愉快。紧张,一般具有即时而又应激的特点,持续时间一般较短,直接导致当事人应激行为,若能顺利解决,紧张解除,若不能顺利解决,紧张便转化成焦虑。焦虑一般是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伴随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多种反应,诱发事件一般重大而难以即时解决,当事人深感压力巨大,如婚恋、工作、长期的疾病等。害怕,害怕一般也是一种即时反应,与身边环境或者刺激的突然变化有关,比如突然出现一条蛇,或者半夜听了一个鬼故事,害怕的对象有可能是实体,也有可能是虚构的幻想。而恐惧,则是一种观念上对害怕的不断强化引起的,已经脱离了对象,属于负面情绪的不断自我强化,使人所有的能量和形态都处于自我防守的状态。
在心境障碍中,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到负面情绪的自我强化,也就是当事人的情绪反应的强调超过了一般大多数人的反应水平,另外一种是高强度的负面情绪失去了对象,弥散于当事人整个生活过程中。所以我们倡导当事人以多种方式去感受、了解并分析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一个当事人是13岁学生,因为打乒乓球的时候,球拍飞出去碰到了学校围墙的灯泡,灯泡未碎,但是他从此陷入恐惧之中。他整天在想,如果灯坏了,电线短路了,整个学校就会停电,老师和学校的电脑会被烧坏,这样我的父母就会因此而赔很多钱;他的另外一种想法是如果灯泡掉下来打到路人,人家就会进医院,然后就会报警,然后就会传唤他的父母,然后就会赔钱。他本来是学校少数极为优秀的学生,但是因此事件而崩溃了。我们要去分析对此事件当事人情绪反应的强度明显超出了正常水平,其次,恐惧因为观念上不断的强化,在不断的灾难性的想象中脱离了原来的对象。他恐惧的不是自己打碎灯泡的直接后果,而是恐惧因为此事自己的“优秀”受到印象(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恐惧此事给父母造成的影响(不再是一个乖孩子)。所以作为恐怖情绪的当事人,我们要学会分辨自己所恐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适当的应对。也就是说我们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如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站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关系的人的角度来评价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这既有利于得到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如一个人,可以再观念上模拟不同的人来自我分析,从而进行人格的抽离,内省,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自我意象。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越清楚,便越不容易患心理障碍。
在一切的心理障碍中,处理情绪是最为关键的,而人的情绪有根源于人的观念。如果人不作为主体驾驭自己的思想与观念,而被自己的观念束缚,控制,放弃了作为承担人生责任的主体地位,那么即使是高明的医者,也难以给予他有效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