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此前接触的一些心理学理论与自己的看法,粗略的谈点对心理问题的理解,以期抛砖引玉。我现在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打算系统的自学一下心理分析学,至于生理心理学这块就算了,因为理科知识较差。下面观点有些是自己的看法,未必正确,轻点拍砖。
1、心理问题来自于被压抑的情结。当某种负面情绪产生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释放或转移,会形成情结。情节随着此后不断产生类似的遭遇,凝聚更大的能量,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例如,一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衣衫褴褛,遭到了同学的耻笑,他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结合先天性格,如果这个孩子外向爽朗,那么他可能一笑了之,痛苦一阵就想开了,情绪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遗忘,这是个自然释放的过程。并且,这个孩子具备了应对此类问题的心理经验,她知道这不会对他造成伤害,当然心理上就不会形成创伤。但如果这个孩子过于内向、敏感,这种情绪会在他的内心形成一个可以凝聚更多力量的核心。此后不断遭遇类似事件,而他无力反抗(家境目前确实无法让他改变现状(衣着)),这个孩子可能:A将此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学业的努力上去,力图以未来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自尊。可能这个心结直到他对自己满意、情结已无力再让他焦虑时才会得以释放。当然,也可能会转移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仇恨,以仇恨感来取代内心的屈辱感。仇恨是针对他人的,而屈辱是针对自己的,显然仇恨情结更容易令人接受。B这个心结保留在她的内心,每天都在担心遭遇类似的嘲笑,这个情结就会越长越大,最终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
在这个过程里,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父母温暖的鼓励,会帮助这个孩子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或者转移一部分情绪到好的方面上去,因为被耻笑的东西,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更关键的是,父母教会了这个孩子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考方式,再遭遇这种问题时,情绪马上就能被他自然释放,他就不会再形成情结了,或者情结不足为害。
被无度放纵的情绪是否是心理问题呢?可能会导致沉溺。例如,一个从小很蛮横的孩子,会从对别人的压迫中获得快感,久而久之,沉溺于这种快乐,形成横行霸道无理取闹的性格习惯。这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2、情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入潜意识深处,即使外在条件已经消失(比如例子中的小孩家境好转了),这个情结也难以相应消失。这是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形成定势,而定势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情结扎根在她的潜意识中。甚至可能这个孩子自己都以为已经遗忘了那段痛苦的经历,但是潜意识并没忘记,在潜意识里,情结仍然在进行着激烈的活动。这个情结会随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他的前意识,提醒这个孩子,他应该感到自卑才对。确实,时间改变了很多,但情结的表现方式,也随着而做了改变,本性,没有改变。
3、既然称为情结,那就存在着矛盾的双方。一方认为,我应该自卑。另一方认为,我条件改善了,不应该再自卑了。这样,这个孩子就具备了多重性格,很可能是自负与自卑并存。它们会在某种合适出现的条件下,体现为外在性格的主导。这样的两个特征,就成为了两个强大的子人格。当然,自负是后发的,它是为了阻抗自卑而产生的。所以总体上,自卑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
再比如,仇恨情结受到了道德、法律观念的强力束缚,但是这些束缚在有时会遭到消弱,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会付诸于行动。而一旦行动,则未必会自愿停止,因为这种行动,已经转化成了杀人的愉悦感,成为对报复的沉溺。
4、每个人的内心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人格,这些子人格有强有弱,之间存在着爱与恨,与一个社会是相似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子人格,显然就是这个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子人格之间的冲突激烈,决定了这个人的内心不和谐,不健康。这个,建议读朱建军老师的《你有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与人格意象对话技术》,很好的书。对人格进行解析,可以得知产生心理问题的子人格,并且进行一定的意识训练,逐渐让积极向上的子人格占据主导地位。
5、心理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是需要尽量找出产生问题的情结、情结在潜意识中产生的根源。这要不断的追溯和解析。潜意识中的东西进入前意识时,经常会进行伪装,因此必须通过解释意象的象征性,来解释其在潜意识中的真实含义。梦就是潜意识涌出的体现。催眠的目的就在于此。但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也会诱使潜意识通过意象形式进入前意识。当然,要对其进行解释也是一门不易精通的学问,因为潜意识可以假借的伪装太多了,它所依附的主人也未必能够理解这些象征意义。
草草写成,有待继续整理归纳。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