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皮特20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样,我又要吃药了

[复制链接]
1486#
发表于 11-5-30 16:17:16 | 只看该作者
恭喜皮特的帖子盖到了100楼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7#
 楼主| 发表于 11-5-30 16:54:0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刚看到。突然发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8#
发表于 11-5-30 17:02:10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9#
 楼主| 发表于 11-5-30 18:00:25 | 只看该作者
到一百楼才体会到随性生活的朦胧感觉。
现在发现,我这楼盖得真是快,大家添砖加瓦,摸着石头过河,但愿最后能成为康复大楼!
我初步打算不封顶,不剪彩,不题字,

摸着砖头盖楼,但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康复办法。祝愿我自己能过上快乐,随性,不再那么痛苦的生活。祝愿战友都能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但愿我们的幸福生活都能翻开新的一页。

三十四岁了,按第一次到专科医院看病算起,战斗占了四成时间,摔倒,起来,再摔倒,再起来,我们可以N次的摔下,我们一定会N+1次的爬起来。记得有一句话,叫像雕像一样活着。表示我们一定要活着,努力去找活不下去的办法,使自己能更好一点的活着,但不管怎样,一定要活着!

女儿3岁8个多月了。在女儿的成长中,我时常担心,焦虑,自责,愿她能快乐的成长,现在我能和她聊天啦。记得孩子在南京的时候,玩的晚上激动的不睡觉,说,爸爸,我想和你说会话,印象深刻。但愿孩子能喜欢和我聊天,我也能常常陪她聊天。

在我的担心,焦虑,恐慌中,父母也慢慢变老。记得在四院住院出院结账的时候,我说过,身体这样尽孝赡养老人都很难啊。是的,上大学的时候,我报喜不报忧,看病他们不知道。我尽了120%的努力,天天爬山锻炼,冬天洗冷水澡,锻炼身体和坚强的毅力。不管怎样,还是走不出来。工作了,没有让父母多操心,我自己找的工作。上帝有时候,还是挺关怀我们的。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自杀的念头,尤其每到周末的时候。我抑郁,焦虑,恐惧。每天生活在惶恐当中。到南京一次次的复诊,找医学心理科,没用,鲁龙光没能拯救我,医学心理学没能拯救我,神奇的心理疏导疗法也没能拯救我,书我看了N遍,几十盘磁带我听了N遍。终于又一天,我绝望的坐上到南京去的列车,绝望而愤怒的我高高跃起,把他的书狠狠的砸在垃圾桶里。我绝望无助的在南京的阶段上游荡,独自一人。我到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心中充满恐惧、绝望。这一切,我自己承担,没有告诉他们。我不想让他们担心,焦虑。我想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后,听妈妈说,父亲老泪纵横,这是对他们真可谓是晴天霹雳。不知道,这是不是叫命硬。他们不知道抑郁症,我也不知道,只是知道是社交恐怖症,只知道心病要心药治,只知道我不能和精神病扯上边。那时,有了互联网,我才知道抑郁症,知道阳光论坛的李宁忠。

其实,抑郁症就是精神病的一种。严重的抑郁症是重性精神障碍。虽然病的名字是人给起的,但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有个战友说的好,我们都是经历了好几年的折腾才接受这一现实。发病的时候,还不如躯体疾病呢,虽然我们有健全的躯体,但那时我们就好像是废人一个了!
而且,这种病有易复发,病程长的特点。整个治疗可能要伴随一生。皮特2010说过,我们可以忘记抑郁,当我们不能忘记抑郁症。
这种病折磨人不说,就像有个战友说的,从一发病就很痛苦。最要紧的是,这种病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一次生命关乎那么多家庭,关乎那么多生命。想想真的很后怕!

你说,我现在没有理由不知足吧。现在活下来的,都是多得的,还再苛求什么,还再争什么,还再在乎什么,努力的活着就知足啦!

下班啦,看到一百楼,有感而发,阳光就是好,一个真实的自己敞开胸怀。来到阳光,我不再恐惧,不再孤独,在茫茫黑夜中,一个人独行,前方看到了一点光亮,听到了说话声,他们都是在赶路的,他们是我们的战友。光明就在前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0#
发表于 11-5-30 18:09:1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活下来的,都是多得的,还再苛求什么,还再争什么,还再在乎什么,努力的活着就知足啦!。。。
皮特2010 发表于 11-5-30 1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1#
发表于 11-5-30 19:13:28 | 只看该作者
100楼祝贺、祝福皮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2#
发表于 11-5-30 19:52:15 | 只看该作者
1490# 皮特2010
认真读完你写的内容,共同的感觉让人唏嘘不已。人生百年,不过三万六千天。活一天就要开心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发表于 11-5-30 20:05:19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为你的坚持感动,
一起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4#
发表于 11-5-30 22:00:55 | 只看该作者
是的,随性!
仿佛能感觉那么一点味道。就是自由自在,不纠结,不刻板,不自我伤害,平和的对待自己和周围。
皮特2010 发表于 11-5-30 15:04

呵呵, 还要努力哦!
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可不是梦.
一切皆有可能, 继续努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nbjl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1495#
发表于 11-5-30 22:23: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6#
 楼主| 发表于 11-5-30 22:34:26 | 只看该作者
1496# cnbjl88

新战友,老病号,幸会,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7#
 楼主| 发表于 11-5-30 22:35:1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星期一
是吃药的第229天,散步128天,起早94天
今天是加量225的第107天  丙戊酸镁22天  三辰30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8#
发表于 11-5-30 22:3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渴望宁静 于 11-5-30 22:46 编辑

100页,到我1499楼了,不是100楼哦,正向2000楼挺进,有望成为阳光第一高楼,祝贺祝贺,呵呵:)到时候还是剪彩题字热闹下,哈 多谢皮特那么勤劳地写帖耕耘,大家积极跟帖~~你的积极分享给了大家很多信心呢。。鲁龙光的《心理疏导疗法》我有书,我觉得在轻度抑郁时看看还是有作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9#
发表于 11-5-31 09:41:43 | 只看该作者
更上一层楼,我来占据1500楼,祝福皮特早日对症治疗,走出抑郁泥潭,恢复正常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0#
 楼主| 发表于 11-5-31 11:26:44 | 只看该作者
情感的两极,一个人在挣扎

分类:
4.《家庭医生》妙文选登2008-09-04 13:10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一段时间情绪高涨,对人很热情,做起事情来干劲十足,思维奔逸,即使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也精力充沛;而过一段时间,情绪又一落千丈,总是提不起精神。这样的人似乎是双重性格,感觉古怪。实际上,这很可能是患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病名。但事实上,这种病的发病率却不低,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
一百年前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
  “患者的情感,就如同一个钟摆,不停地在抑郁与躁狂两极之间摆动。”王刚教授如是形容。
  对大众而言,它太“陌生”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不仅是普通百姓,医生也是如此。
  可是,医学家们发现这种病,却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当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发现有这样一种病人:情感在高涨和低落之间摆动,高涨时兴奋话多,精力充沛,言谈夸大,行为具有冒险性;低落时话少活动少,精力差,自责,有轻生观念。克雷丕林称之为躁狂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1%,70%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于欣教授指出。
一种“天才”病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接受电视访谈中提到自己身患抑郁症时,自嘲“得抑郁症的,都是天才,一般人想得还得不上”。
  可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天才病”。“恰恰相反,研究显示,抑郁症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于欣教授介绍。
  在于欣看来,躁郁症倒称得上是一种“天才病”。不少著名艺术家,像画家凡·高、音乐家莫扎特、作家海明威、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等,无一例外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这是由于,当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下,其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像有人研究后发现,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高峰,都是其处于轻躁狂状态时。
  既然轻躁狂会给人带来这么多“好处”,带来创造力,那么让患者始终处于轻躁狂状态岂不是挺好的?为什么还要把它当成一种病,要治疗它呢?
  原来,躁郁症大多数的发作时间,都是处于抑郁发作,而不是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时间是躁狂发作时间的3倍),轻躁狂更加为时短暂。现在也没有办法让患者长期处于轻躁狂状态,它会自动转向,转为抑郁,或者转化为破坏力强大的强躁狂。
挣扎于两种情感之间
  躁郁症患者躁狂发作时,尤其在只是“轻躁狂”下,会呈现“阳光”的一面,周围的人会觉得患者好交朋友,非常友善,也特别活跃。在饭桌上,患者的笑话不断,让人感觉很“热情”。
  但与“阳光”相伴而来的,也有“黑暗”。
  患者在躁狂时,有了“热情”,却往往会失去耐性,在此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容易发脾气,对看不顺眼的人有攻击倾向,充满敌意。
  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变得盲目冲动:开车鲁莽,过度沉溺于一些危险刺激的活动;花钱多或乱购物;进行一些愚蠢的商业行为或投资。
  处于“轻躁狂”阶段的患者,还有一些“自知之明”,会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不太合适。曾有一位患者,在“轻躁狂”时,觉得自己像毛主席一样伟大,于是来到天安门广场,要学毛主席那样挥手。但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妥,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只在有车经过身旁的时候才挥手,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他与车里的人认识,只是与熟人打招呼而已。
  但到了强躁狂阶段,患者就会丝毫不理会后果,做出一些突兀出格的举动。
  当到了抑郁发作时,患者会像普通抑郁症患者一样,变得郁郁寡欢,毫无自信。
  可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不是把自己的抑郁跟正常状态作比较,而是与自己处于躁狂时的状态相比。“患者会感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于欣教授说。由于差别太大,患者的痛苦更深刻,比一般的抑郁症要强烈得多。
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长期以来,双相情感障碍一直处于被大众忽视的状态。近年来,人们发现其发病率日趋增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往对这种病的检出率相当低,许多患者并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该国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50%未被诊断,30%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仅有20%的患者被正确诊断,也就是说,5个患者当中,只有1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当完善,其状况尚如此,在我国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于欣教授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患者从11岁起就开始出现症状,之后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并接受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存在,直到患者50岁时,才被确诊为躁郁症。
  类似的病例,在临床比比皆是。
  据王刚教授介绍,有资料表明,美国躁郁症的患者,从起病开始,到其获得明确诊断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长达10年。在我国则更长。“患者不要说治疗了,就连得到正确的诊断,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王刚对此深感无奈。
  双相情感障碍,最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是在抑郁阶段来就诊的,而在躁狂阶段,则鲜有上医院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躁狂。”于欣说。
  相反,很多患者会认为躁狂阶段是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个阶段的自己思维活跃,创意百出,而且精力旺盛,尤其是轻躁狂状态下更是如此。
  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在旁人看来,会觉得处于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很热心,乐于助人,是“大好人一个”。
  即便是到了医生那儿,患者也只表现或讲述自己“抑郁”的一面,因而难以分辨。
  王刚教授认为,如果患者因为“抑郁”来看病,医生都应有意识地去考虑患者是否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并通过检测予以排除。
后果严重,须及时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工作,引发酗酒,药物滥用甚至自杀。
  有资料显示,多达20%的躁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多达50%的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自杀企图。而且,“躁郁症患者自杀的成功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于欣教授指出。
  很多人把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看做是“脖子以上的疾病”,认为是脑子出了问题。但据王刚教授介绍,现在专家们更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为其共病率相当高。
  所谓共病,是指与疾病常同时出现的问题。具体到双相情感障碍,其主要的共病包括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国外主要指吸毒,国内主要体现为酒与烟草的滥用),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这些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等等。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共病的超过70%。
治疗,得靠心境稳定剂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核心,不能仅着眼于发作的治疗,更需要治疗疾病,即着眼于躁狂、抑郁反复发作的共同基础,遏制发作。
  “不能看见躁狂就治躁狂,看见抑郁就治抑郁。”王刚教授说,如果仅是治疗发作,则反而会取得相反效果。像如果仅针对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会出现“逆转相”,即由抑郁转为躁狂。
  王刚教授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综合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在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一个躁狂症患者。
  这是由于医生没有识别出患者实际上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以为是单纯的抑郁症,并按此进行治疗。而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还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商品名:德巴金)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心境稳定剂,应当成为治疗的基础。”王刚教授介绍。
  心境稳定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躁狂和(或)抑郁,并能预防随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临床上主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缓解期。
  在患者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用情绪波动表(心境图)的形式,记录下患者每天的情绪表现,比如情绪是低落还是高涨,什么原因诱发或是无任何原因,吃药情况,饮食和睡眠状况等。通过这样的表格,能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调整。(编辑:王强,本文来自《家庭医生》杂志,了解更多请点击http://jiatingys.blog.sohu.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1 00: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