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2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抑郁症为什么有增无减?(摘自《不要恐惧抑郁症》(德)乌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8-30 22: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患抑郁症的人自古有之。抑郁症并不是一种新的发现,自古以来句有人被阴

郁的情绪所困扰,从而极力地企图寻求帮助和解释。
    很多人在同抑郁症的搏斗中遭到了失败。公众很少能听到抑郁症患者所遭受

的痛苦。他们只是在名人患有抑郁症,或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才有所察觉。例如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长期患病之后饮弹自尽;图霍尔斯基无法忍受生活之苦而超量

服用佛罗纳身亡。还有,梦露服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丈夫米勒写到

,他开始还以为,“她是一个受到所有男人钟爱的幸福的姑娘”,但很快就发现

,“恰恰相反,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不论她向何方寻找出路,最终都以更大的

绝望而告终。”
    除了自杀看不到摆脱抑郁症其他出路的,还有女作家普拉特。她年方30岁,

就用玻璃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充满艰辛和成就的一生,也是竭力把抑郁隐

藏在成就后面的一生。
    还有很多名人和艺术家在同抑郁症搏斗:不论是沃尔夫还是马勒、丘吉尔、

林肯、凡高、托尔斯泰,他们都曾遇到生活的困惑。还有荷兰女王的丈夫阿姆斯

贝格亲王也患有这一疾病。在新闻界长期猜测之后——当时曾谈到一种“难言”

的病症——王室终于决定向公众澄清此事,正式承认是抑郁症。两名意大利作者

在他们关于阿姆斯贝格的书中透露,这位“忧伤的亲王”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

描绘了他所经受的痛苦:“那是——让我怎么说呢?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直到痊

愈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曾经患有或正在患这种疾病。我很同

情现在仍在遭受折磨的人,因为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真是可怕。。。我敢断

言,那是在生活中所能经历的最可怕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那是我一生中最不幸

的时期。”
    患抑郁症是不分阶级、名誉和财富多寡的——从外表来看——一个富足的生

活,并不能充实患者内心的空虚。
    患抑郁症也是不分年龄的——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或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患上

此症。甚至幼童也不能幸免。美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对8至10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是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百分之六十一的少年男女患有抑郁性情绪低落和失

望感;百分之四十五的人表示,他们承受不了学校和家庭的重负;百分之三十四

的人认为,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使他们高兴的事情;另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人曾经考

虑过自杀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4-8-30 22:12:05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症为什么有增无减?

抑郁症看起来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可惜的是,这种经历进入了

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之中。近年来,它已在疾病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重度抑郁症

现在的发病率,要比50年前高出10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症——而且大多

数出现在其生命的中兴时期。
    患者数量的增加,是否可以看成是对抑郁症的认识今日已经好于过去呢?今

天人们对这一疾病的了解更多,因而也能够更好地诊断,肯定有其中的重要因素

,但这还远不能算是对此的充分解释。瑞典的科学家30多年来一直对斯德哥尔摩

的一个郊区进行了定期调查,结果不仅发现,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人数在

几十年来有所上升,而且也证明,整个居民中抑郁障碍也呈上升趋势。
    根据北欧、英国和纽约的调查,所有成年人中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都

曾在他们的生活中患过一次重度的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大约

有一亿人患有抑郁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仅是患者的数目发生了变化,而且年龄段也发生了变

化。过去,人们认为50岁左右为高发群体,而现在却主要是年轻人为患病对象。
    这种消极的发展趋势应该如何解释呢?纵观专家的观点和现有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推测,主要有三个社会因素决定了抑郁症增加的趋势:
    1。生活条件的改变,给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自己的思考——主题词:个性化
    3。后物质社会给人带来的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承受。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对个体的人来说,生活条件变得日益艰难了:每三个

婚姻中就有一个去找离婚法官;单亲家庭的主人,必须承担教育和抚养的双重任

务;相当数量的人群面临失业的威胁或已经失业;独身者在近20年中增加了一倍

;在工作岗位上和在马路上一样,其行为准则是:每个人都视对方为对手。在这

样的氛围中,我们实际上特别需要别人的支持——然而这个“别人”却常常是不

存在的。如果说,过去能从家庭、宗教、村镇集体获得依靠的话,那么,今天很

多人就只能依靠自己。抑郁症专家,如巴塞尔的心理学家保罗也认为,传统的衰

落是这一疾病有增无减的主要原因。而苏黎世的医生尤尔格则坚信:“单个人在

集体中的根系一旦开始消失,那里的个性就会得以增长,在‘我’代替了‘我们

’的地方,人也就会特殊地感到自己的脆弱和不安。”
    近几年来,需要真正完全依靠自己的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他们可以百分之百

地依赖的人非常之少。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获取力量的"逃逸“场所越来越少。

一旦在职业上碰壁,他们应该向何处求援呢?一旦身体不适,谁又会照顾他们呢

?一旦生了病,睡又会把茶端到他们床上呢?在他们想说话的时候,谁又会去听

呢?像电话心理服务中心一类的设施,每天都会听到有多少人感到自己被周围的

世界所抛弃。在德国,每一分钟就会有一个人拨通心理服务中心的电话,因为没

有其他人可以和他们说话。
    各种关系往往被(不得已)看成是一种目的:“会给我带来什么?” 不论职

业还是个人生活:结果必须合算。如果在其他人身上投资了力量、时间和能量,

那就必须值得。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他必须在生活斗争中经受考验

,始终证明他的个性和独立——因而对别人的期望值也就相应地高。生活的意义

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所以就永远也不能失去对自我的关注。由于外在的

模式和传统不再是行动的准则,所以每个人就能够——至少在理论上——自由选

择:他的生活伴侣、他的职业、他的业余爱好,他是否愿意生孩子,是否愿意一

个人生活,还是愿意和别人一起生活,等等。
   众多的选择可能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如果根据现有的模式,生活在传统当

中,那么他的生活方式既不需要在自己面前,也不需要在别人面前进行辩解。然

而,如果是他选择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就必须自己负责,并且认为有必要在

别人面前加以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4-8-30 22:12:57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症为什么有增无减?

在一个从伴侣那里寻求最大幸福的时代,如果一个人长期和同一个伴侣满意

地生活,就会被人怀疑,他没有为个人的发展尽力。睡要是没有不断地追求“更

好的”(更好的关系、更好的职业、更好的汽车),他就是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这个规则的要求是:“你只要还有可能从生活中获取更多,就不能满足于平庸。

” 于是,每一个人就都以自己的方式施展才能,以便能从群体中脱颖而出,从自

身攫取最高的分值。我们确信,我们的命运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在职业上

没有更大的进展,只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疲惫和衰老,那

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和伴侣在一起不幸福,这仍然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因为,在一个看来一切都是可行的、都是可以达到的年代,是没有原谅和借口

可言的。谁做不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和我们的前辈相反,我们不再相信上帝,不再相信偶然和命运——我们只相

信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是我们幸福的铸造者。由于我们对幸福的期望值很

高,所以我们的任务也很重。
    我们就是这样误认为我们完全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只要正确地去做一切,那

么,我们的世界就是媒体每日向我们传送的广告世界的复制品。
    然而,我们头脑中的想象,不可避免地会在什么时候或多或少地和我们生活

的现实发生碰撞。在这些碰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给予全部关注的“自我

”是非常脆弱的。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也只有我们自己——而这常常是不够的

,正像社会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再经历不可避免的个人失败

。我们很少能够获得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失意、挫折和碰壁是我们的日常经历。

我们个性化了的文化,在我们自我之外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单个的人如果受到损

失,在社会中只能得到很少的支持。‘比较原始’的社会,十分重视对受害者的

帮助,防止受害者从无助变成无望。”
   由于我们首先关注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就不再会去关照别人。一旦我们需要有

人和我们站再一起的时候,别人就出于同样的原因不会这样做。
   很多人看到这一点时,往往逃入一种傲慢的姿态。“我不需要任何人。我自己

一个人完全可以很好地生活。其他人大多是多余的累赘和时间的浪费”——这是

对孤独人痛苦的一种辩解。
   这种把个性作为追求目标的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共处日益困难,也促成了诱

发抑郁环境的产生。这并不意味着,重视传统和固定准则的社会,必然有利于人

的心理稳定和心理健康,而且也不是说,一切传统的东西必然好于新生事物,而

时代的车轮应该倒转。传统的丧失,为我们留下一个真空,使我们不得不用尝试

和谬误去加以填充。如果它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得不看到我

们在寻找自我的时候失去了别人,那么,我们就会坠入抑郁的黑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4-8-30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症为什么有增无减?

除了西方社会的自我崇拜和与此相连的个人孤独以外,还有另一个社会发展趋

势,对抑郁症的增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紧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了。“我们在很多社会

中,经历了始料未及的、彻底而急速的变化。”马格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弗里彻

这样写到:“界限的拆除、取消和超越,使社会的剪影发生了变化。多极化、个

性化和动机化的介入,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冷战的结束,国家社会主义专制的结

束,导致了新的自由的出现,从而也导致了新的安全感。”然而,这些新的情况

又给人们带来了困惑。新的自由主义并未被每个人当作积极因素所接受。“太多

的压力和要求覆盖了太少的权限和资源,这种不和谐制造了紧张——对过高要求

的恐惧感。”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是一个紧张的社会。对变

化了的条件的适应能力,今天在很多领域变成了受欢迎的品格。但只有具备突出

坚强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的人士,才有可能在心理上面对急速的变革和新的挑战。

只有具备“后现代性格”的人,才有可能经受住感情的矛盾和变化莫测的环境,

才能使现代化进程为己所用。
    在这个“紧张的社会”,到底是什么东西使人感到茫然呢?在人们的生活里

到底是什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使他们作出恐惧或者是抑郁的反应呢?心理学

家亚普克列举了一些诱发抑郁的紧张现象,过去时代的人们都没有或很少受到过

它们的困扰:

——生活的不稳定
    几乎没有人——官员除外——今天能说,他们的工作岗位是保险的。不仅如

此:一个人越是年轻,他就越是要作好准备,在他的一生中将多次更换职业。选

择一个终生的职业,在老一代人那里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现在却越来越成为

例外了。一个雇员在今天早就不能有这个指望了。
    职业的机动性,不仅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变换,也意味着与其相关的地理和社

会环境的变化。地区的改变,使得人们建立和维持长期友谊和关系变得越来越困

难了。谁要是一再重新开始,那他对新遇到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

也就是不存在可以建立温馨和信任的共同的经历。孤独、寂寞和缺少温馨感,就

是这种情感脱离根基的后果。
   此外,工作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劳动的密集——这就制造了更加剧烈的紧张。

新的方式,例如“简捷管理”就导致了现有的工作越发落到更少的人肩上。企业

对它的职员和领导层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但它却忽视了在人们克服变革的过程

中应该给予的支持。由过度紧张带来的损失是可以用数字来表明的:德国每年因

紧张引起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马克之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4-8-30 22:14:41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症为什么有增无减?

——信息泛滥
   自1945年以来,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等于以前所有世纪的总和。在极短的

时间里,现有的知识出现了爆炸的趋势。专家们认为,以每5年为一周期,现存知

识量就会再翻一番。知识积累的结果就是:人们的负担过重,他们只能掌握表面

的东西,出现一叶障目的现象。在他们必须表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场合,往往不得

不很快就放弃努力,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在信息的洪流之中,找出对他们有用的

东西来。于是就出现了无助、失败和无能的感觉。
   
——增速
   新技术,像电脑、传真、电子邮件和抑郁症增加有什么关系吗?亚普克认为关

系很大。因为,对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流起积极作用的增速,在进入了生活的其他

领域时,却可能给人带来有害的效应。不论是对躯体疾病的痊愈,还是对友谊的

建立或亲密关系的形成——这些生活中的基础性的进程——急于求成的期望,越

来越普遍了。心理学家亚普克认为,在众多的原因当中,人们对媒体的享用也应

承担责任:谁要是每天数个小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故事片中即使重大问题也

能在短时间里得以解决的表演,时间久了,他就会低估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

要的努力和耐心。如果他一旦发现其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很快地实现,他就会感到

自己是个失败者。自卑感,自我价值失落,以及对下一个挑战的恐惧,就是其后

果。

——“婴儿潮”的一代
   “婴儿潮”是在二战后出生,五六十年代长大的一代。“婴儿潮”一代,今天

正是在40多岁到50多岁之间,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职业上已经有所成

就——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面对着特殊的饿紧张状况,遭受抑郁困扰的危险集聚

增加,甚至把位居危机名单第一位的老年人群排挤出列,取而代之。“婴儿潮”

一代的亲属,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富裕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对自己的生

活有着很高的期望:不断向上发展的前程,富裕的生活,幸福的家庭。然而,富

裕的界限早已达到,职业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离婚率的居高不下,表明个人的幸

福是很脆弱的。如果一个人看到,高期望值和实际达到的情况之间的鸿沟是如此

无法忍受的+深远,那他就很容易变得抑郁。

   塞内特还提出了其他造成重负的因素:睡要是失业或看不到工作的意义,他就

会在“谁还需要我”这个问题上,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制度本身包含着冷漠的

内容,对人的处理原则是,人人都可以毫无问题地被取代,或者是多余的。这就

降低了个人的价值感”塞内特认为,“合乎逻辑的后果”必然是冷漠。
   冷漠还可以扩大,如果单个人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中,找不到可以应对生活中紧

张的出路,如果他在充满紧张的大千世界里丧失自我,无法在这个日益迷茫的世

界中掌握自己的生活全貌,那么,就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4-10-20 20:31:49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建议大家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4-10-21 12:23:37 | 只看该作者
哪里能买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4-10-22 07:06:4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还是比较不错,我现在手中有七八本关于抑郁症方面的书籍,这本《不要恐惧抑郁症》是我在济南三联书店买的,这本书自1991年在德国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2000年全面修改后第七次出版,成为该领域的典范之作,本书根据最新修订版本翻译而成。
抑郁症——现代社会的疾患,它已成为心理障碍中的“伤风感冒”
患抑郁症是不分年龄性别、财富多寡,地位多高,知识高下的。无论四国家总统、市长、思想家,教授、百万富翁,还是平民、男人=女人、长者、幼童都可能是患者。对抑郁症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走上正确对待它的坦途,本书将使你了解更多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帮助你把抑郁变成生活中的一次积极经历。
本书价格是12元四角,想买书的朋友可以和长风联系一下,寄钱让长风给你们在济南买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6-8-17 12:14:0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子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2 19: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