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通房大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禅--心的效能训练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4:25 | 只看该作者
 依我的观察,脚踏实地肯干的人,无论他在学校的成绩如何,从毕业那一天开始,就开始走向大运。这种人肯吃苦,肯用心,他们擅长锲而不舍的功夫;能积跬步以成千里,世上成功的果实都是为这些人预备的。禅家常常提醒弟子说:

  看脚下!

  想想脚下会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呢?当然就是脚踏实地,肯精进、肯努力。脚踏实地有以下几个特质:

  实际行动。

  艰苦卓绝。

  克服疲倦。

  培养刚健的个性。

  首先,你必须像发电机一样,不断发出能量,让自己有精神去实践。实际行动的道理看来大家都懂,但真正懂得磨炼自己、实际培养它的人却不多。洞山禅师说:

  行取说不得底,

  说取行不得底。

  这段话是说,实际行动的能力,不可能从言传或认知中学会。反之,如果仅仅止于传述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化作行动。因为它终究还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知所行动。当自己决心想做某一桩事时,就要真的苦干。我们要注意一个事实,养成知而不行,在你心理层面的后果,要比失去一次成功的机会来得更糟,因为它完全养成坏习惯,妨碍下一次行动的推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4:39 | 只看该作者
 行动是艰苦的,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不可能坚持下去。但坚持需有方法,依我的经验,如果在写作上遇到困难,就会把它放下,先做一会儿劳动的事,过一会儿,障碍自然消失,就能坚持下去。此外,我也经常觉得,早上起来,若能抽出时间做一点费力的运动或工作,就会觉得精神振作,做起事来耐力提高,情绪上也闲适许多。调整生活,坚持做些苦差事,对自己的身心有极大的帮助。

  工作加上坚持是不是很容易疲倦呢?千万不要被假性疲劳击倒。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经提出过所谓“疲劳点”的现象。他说,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觉得疲倦,这就到了疲劳点。这时距离真正的疲累还差得很远。而绝大部分的人,就在这时相信自己疲累,而纵容自己无精打采地走开或停止工作,摆出一副倦容,坠入假性疲劳的陷阱。其实,若能把疲劳点往后延,坚持下去,又会振作起来。事实告诉我们:一位大忙人并不表示他要比一个清闲的人需要更多时间来休息。

  最后,是要培养刚健的个性。个性是自己生活经验累积和类化的产物。因此,要创造更多积极的生活经验,让它们能在自己的脑细胞里留下稳固的线索,并成为一套引导自己清醒、勤奋和乐观的软件系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好习惯,培养自己的道德和责任感,它会类化成刚健的性格,有了这种性格,一生受用无穷。

  把坏的习惯戒除,每天往自己脑细胞中储存足够的好习惯,这就能成长,并步向光明的人生。禅学中所说的戒律,正是这个含义。所以修禅必须奉行:

  以戒为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5:03 | 只看该作者
学禅人一定要累积更多的好习惯,以增强自己的修行和道力。现在我要建议你戒除以下几种恶习:

  自负:能使自己与人疏离,失去学习的机会,所以要改为谦虚。

  贪婪:造成心理匮乏,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误入歧途,所以要改为恬淡。

  淫欲:使人在淫乱中丧失健康,破坏家庭的和谐,所以要改为慈悲。

  怠惰:令人欲振乏力,随波逐流,陷入困境,所以要改为勤奋。

  嫉妒:会腐蚀志气,令人消极,所以要改为自勉。

  愤怒:破坏你的人际关系,浪费你的精力,所以要改为温和。

  你的个性就是你的命运,要自己好好维护培养,才有成功的人生。就学佛而言,个性就是证道的资粮,如果活到老来个性依然卑劣,那么往生的资粮就空乏不足了。

  清醒与智慧

  清醒的思考是避免错误、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核心。清醒表示正确的观念或见解,从纷扰的因素中脱颖而出。它正是思考者不被成见所缚,不被外表的假象所蔽,而能真正独立思想的根本。所以它是光明人生的重要因素。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5:20 | 只看该作者
光明的精神生活(4)
  清醒思考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创意,它从非理性的心灵世界出发,提供了一个观点。因为创意的点子是崭新的,所以它绝少是经验的逻辑,而只是一个点子。这点子还带着相当成分的情性或情绪性。如果思考者的心情是开阔平静的,那么创意容易出现。其二是逻辑的检验,它是智能的,是严格的经验系统,它用来检查那点子是否能解决问题,是否符合道德法则。智能性思考必须与现实世界的法则相吻合。逻辑与检验系统,越是精细,越能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分析的线索;经验越多,就越能正确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清醒的思考包括两方面:

  开放的心灵和平静的心情。

  丰富的经验和完整的逻辑。

  每天百物不思不叫清静心,因为它无从孕育智慧;反之,孜孜不倦地博通古今,以为就能大发智能,也未必然。因此,清醒的心应该是努力充实自己,多方面历练,同时要维持一种平和清静的心情。唐朝的云门禅师,提出发慧见性的三个妙招,正好融合现实世界的逻辑经验和性情世界的创意开展。那就是“云门三句”:

  一、顾。

  二、鉴。

  三、咦!

  “顾”是指不断从现实世界、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努力学习,要看清它,了解它,把握它,令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丰富起来。所以,云门禅师对“顾”的解释是:

  涵盖乾坤。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5:3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从小都不接近文明,就会成为野人:赤贫的知识、单调的情感和凶猛的情绪。无知是文明的障碍,是精神生活的绝境。有人以为部分文盲从未进过学校学习,他们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不过,我们必须承认活在文明社会中,使用文明的器具,每天与人往来,就等于每天在学习,所以学习是必需的。此外,人若不肯学习上进,就会适应不良,或在变迁的社会里被淘汰。因此,如果想要保持好的生活调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拓新的体验,否则就会渐渐变得愚蠢,逻辑和经验系统即将发生故障。

  其次是“鉴”,它的含义是看到,发现新的点子或有所省发;它是提供答案的线索。但这个线索是从清醒的心理世界中灵跃出来的。它不是知识经验,不是逻辑系统,而是在不受现实法则干扰之下才出现的。它是在心平气和、没有成见和偏见之中才出现的,所以云门对于“鉴”的解释是:

  截断流机。

  情绪的紊乱,得失心和烦恼结,对于所知的执著等,都是“流机”。它会阻碍非理性世界所孕育的智慧灵焰。因此,心灵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开放的心情。当你的心灵开放给各种经验悠闲无碍地进出时,就容易有悟的点子。

  接着,你会“咦!”地叫了一声,你看清了它,看清了事相,看清了自己。你豁然开朗起来,这就是开悟。开悟有小悟,有大悟。在知的范畴里有开悟,在情感的范畴中有开悟,在生命的究竟中同样有开悟。知的开悟解决了事的问题,情的开悟解决了心理的困扰,生命的开悟使自己见性成佛。这时,自己能够真正地自由和清醒,所以云门禅师对“咦!”的解释是:

  随波逐浪。

  面对现实,接受它的挑战,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地生活,就能开启清醒主动的心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5:54 | 只看该作者
踏着光明的路
  禅灯指的是精神世界的光明性,透过那光明的本性看自己,体验到“众缘性空唯识现”,了知“真我”的纯净无染及其永恒的自性,这就是见性。另一方面透过光明性而使生活落实起来,从而知道老实生活,并依自己的因缘去展现,这也是见性。

  见性是在生命之旅中,一则能看清现象界的无常和系缚,而求出离;二则要把自己现有的生活活出光彩来。总而言之,禅的旨意是要人真实地去生活,然后无牵挂地走开。它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同时圆满相契的,是透过世间生活的展现而获得出离,这就是不二法门,是真空妙有的。

  禅的旨趣是把修行建立在世间法上,以求得出世间的圆满之果。它不是要追寻和执著世间法,而是要在世间法中实现出世间法,是在有生之年中看出无限的第一义谛。能在这关键上努力,就能兼修“有”“空”的圆满,那是成功的人生。这成功的人生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实践,要用你自性的明灯实践以下八个正道:

  清醒的价值观念。

  正确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交流艺术。

  圆融的实践智慧。

  适当的工作态度。

  积极的生活意识。

  活用的知识经验。

  深厚的禅定修持。

  这八个实践方法就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它分别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和正定。这八个实践法门,是健全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我们透过对它的实践,使自己的禅灯益发明亮。它照亮自己的人生,发现成功生活之路,并谱下对永恒实在界的体认。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6:10 | 只看该作者
清醒的价值观念
  伦理与道德是健康人格表现出来的生活规范。因此,人若能实践伦理规范,精神生活就能健康。我深信现代人对伦理价值的鄙视和疏忽,是精神生活感到痛苦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扰攘不安的主要原因。

  伦理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分不开的。当人们在年幼不更事的时候,家庭教育及社会生活开始提供他一套生活的规范系统,它一方面保护孩子免于发生错误或丧失心智成长的机会,一方面透过伦理规范的引导,实践并启发判断和思考。因此,伦理是精神的养料,是行为的护栏。

  伦理是一种道德能力,而不是死的教条。它能启发个人克服种种困境的能力,又能引导一个人开展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前已述及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是从他的伦理生活中发展出卓越的生活信念,而这些信念不断引导他在事业和生活上成功。他的处世观是:

  不应只追求一己的快乐与满足。

  要能获得第三者的认同。

  要被社会良知所接受。

  伦理是精神生活的根源,它给你方向、勇气、信心和力量。长期实践伦理,回过头来即能创造伦理,创造自己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第一个阶段是“道能弘人”,第二个阶段是“人能弘道”。

  现代人普遍不重视伦理的实践,年轻人享有太多的浪漫,接受伦理的淬砺太少,心智发展上显得脆弱。相对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越多纷扰和陷阱;这是年轻一代亟待反省检讨的核心问题。

  人越想逃避实践伦理生活的责任,就越不能发展独立自由的人格。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套统整性的价值系统,以应付千变万化的人生;这套价值体系,是要从伦理的实践中提取,而不是捡个现成。所以禅者要从行动与顿悟中发现智慧的灵焰,它正是照亮人生的禅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6:22 | 只看该作者
在禅者的眼里,伦理正是戒律。他们戒律森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从而发展微妙的处事态度,兹归纳如次: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非占有;实现带来喜悦和自在,占有的态度必然导致匮乏。

  心智能力源自成长而非积聚;成长是活的,积聚是死的;经验和知识的累积本身不足以应付新的情境,而智慧的增长才能应付各种无常的挑战。

  执著是烦恼之网,对于好坏、贵贱、高下执著越深,烦恼也越重。

  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无限的存在;生命有时而终,慧命是无穷的存续;但若不从有限的生命中修行,就不能证悟无限存续之永恒。

  生活是在实现中才显得有意义。实现纯真的情感,实现助人的悦乐,实现家庭生活的情趣,实现工作上的能力。这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丰足感。比如说,利用茶余饭后时间与家人闲聊谈趣,交换彼此的感受和心得,就能实现亲情和天伦之乐;懂得运动的重要,而坚持去做,就有运动后的满足感;知道知识是生活与工作所必需,规定自己要充实进修,那种成就感也是悦乐的。禅者常说:

  道在何处?

  只在目前。

  要把握时机,好好实现宝贵的一点一滴,那就是生命的清泉;反之,如果所想的都是占有,无论想要的是地位、权势、金钱等,都会觉得压力很大。事实上,实现所带来的地位、权力和金钱才可长久;借投机占有勉强获取的,虽一时得之,但却易于失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6:33 | 只看该作者
心智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成长。成长不只是知识和经验的累积,而是观察、判断、审思和响应能力的提升。我们随时都要接受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不成长无异于顽愚不灵。成长是一个历程。学习或处理任何事务,都能亲自去做,从观察、假设、实践到完成,都能清楚地思考和执行,自然能训练出一种行动的智慧。在经一事长一智中,思想从原有的结构和形态,蜕变为更丰富和更具回应能力。因此,人注定不能用人云亦云的方式生活,必须学习反省思考;不可以一套到底,僵化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出宽广的视野,那才是真解脱。

  成长不是接收一个新的观念,而是改变认知结构。更具体地说,如果想学习耐心,并不是去知悉耐心的重要,而是要从许多生活体验、工作经验和磨炼中成长,才形成耐心这种特质。

  执著可能是导致心智闭锁、失去创意甚至钻牛角尖的主要原因。人如果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就不可能把思考的空间腾出来,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是心智僵化,容易跟别人摩擦对立的原因。

  执著很少给自己带来创意,却会带来诸多烦恼。

  禅重视自由的心灵。它揭示一项真理:如果不放弃自己的成见、褊狭、害怕和自我中心,就不可能打开自由思考的空间。禅者强调:

  应无所住。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6:50 | 只看该作者
当一个人的心智没有执著、没有障碍,能从许多心理情结中解脱出来时,智能之门开了,他才有创意,能看清事相的原貌。

  最后,要看清一个事实:人生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无限的存在,才能真正的自在。因为那能发现自己的归宿,一种永恒的远景,而臻于满足和喜悦。也许你会问道,这个生命的究竟趣向是什么?禅者会告诉你:

  皈依无量寿佛。  因为你已从有限的生命看到无限的永恒,那不是无量寿佛又是什么呢?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肯念佛,而深信念佛可以往生的人,他已接触到那永恒光明的信息。这个行动本身就是禅的旨趣。

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想决定人的一生,思想的内涵不断在意识世界里反复暗示自己。比如说,有人一直不能信任别人。这个消极的思想,会一股脑儿强迫自己,不分青红皂白地怀疑别人,甚至连对值得信赖的人也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样的人自然缺乏亲密感,人际关系孤立,心理不安和防卫性越来越强。许多烦恼和焦虑就这样发生了;在生活与事业上,也因为疑心病重而处处有障碍。佛经上说:

  心如工画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8:26 | 只看该作者
 思想影响你的际遇和成败,左右你的健康和幸福。许多人终日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导致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扰。

  错误的思想引领人走向错误的人生,狭隘的观念引人步入死胡同,杂乱无章的思想,正是不能有效工作和学习的原因。

  人必须避免上述消极性的思想,才能走向人生的光明面。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力避免以下错误的思想:

  以抽不出时间当借口,搪塞学习和成长的责任。

  一股脑儿想着“不可能”“办不到”“可惜我能力差”“运气不好,没办法”!

  凡事不肯深思或动脑筋解决。

  过虑和疑心病的消极性思想。

  心怀嫉妒,经常愤愤不平。

  不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8:41 | 只看该作者
错误的思想,带来消极的态度。许多年轻人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而陷于彷徨。从心理咨询中,屡见许多人被一种几近灰暗的意识所构陷。最普遍的情况是:

  “我觉得没有前途。”头低低的,两眼瞪着用力扭在一起的十个手指。他的心思好像也打了结一样。

  “一株草,一滴露,每个人都会有前途。”我说。

  “不,老师,你不清楚。我什么都不会,我没有前途。”

  这是咨询的开始。咨询的旨趣就是要引导他检视自己的障碍,发现错误的思想和盲点。一直到他真的认清错误,愿意改进时才有转机。

  人不但要懂得避免错误,而且要肯作改正。改正就是吸收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勇于认错,并在失败中记取宝贵的经验。

  深信只要肯花心思,问题总能解决。

  不能意气用事,而要冷静思考。

  要以积极的思想待人处世。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9:06 | 只看该作者
在唯识家的眼里,任何烦恼和困境都是可以转变的。这种转动不是用硬功夫,而是用意识来扭转。他们深信,在失败中必有成功的因缘,只要能转变心念,情况就大大地改变。比如说,怨偶总是彼此看到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一无是处,缺乏爱心,所以互相指责,彼此埋怨。他们之间的人际交流,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反之,如果彼此能欣赏优点,相互鼓励,情感也就日益和睦。因此,人不怕不好,只怕消极。事不怕慢,只怕站;人不怕意见不同,只怕不能互相尊重。思想上有了积极的转变,际遇上便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你要记得佛经中所谓:

  转识成智。

  要把自私转变为分享,以获得喜悦;把自负转变为爱人,以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失败视为吸取教训的机会,以令自己更接近成功;把敌意转为沟通,以发挥互助合作的效果。积极的思考使人振作顺遂,消极的思考令人沮丧挫败。

良好的交流艺术
  人不可能独个儿生活,每个人都是人群的一部分。因此唯有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沟通交流顺当,才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否则就会孤独落寞。心理学家葛拉塞(William Glasser)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孤独者必然失败。他们想在孤独中寻找认同,但这条路正好埋藏了挫败的人生,带来愤怒、挫折和退缩。”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7:09:22 | 只看该作者
 交流使人能与别人交换心得,沟通意见,联络感情。更重要的是,透过交流,使自己完成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交流过程中,心智得到成长,自我得到肯定,同时感受到被关怀和关怀别人。这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悦乐和幸福的根源。

  个人大部分的心智能力是从交流中学来的,自我观念和自在感也是交流中获得的。因此交流是心灵生活很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语言的交流尤其重要。佛教十不善业(十种不善良的行为)中,光是语言交流就占了四个。它们是:

  恶口:攻击、凌辱和谩骂的话。

  绮语:逢迎阿谀的话。

  两舌:搬弄是非的话。

  妄语:欺骗和造谣的话。

  人因为心理失衡、不安、敌意或匮乏,才会使用以上四种语言。

  人在愤怒或受挫折时才出恶言,犹可谅解,如果一个人经常愤怒恶口,那就该检讨了。这表示他经常陷于失衡状态,看来他是在骂别人,事实上正在糟蹋自己的心灵。

  绮语的人总带着不安,所以逢迎阿谀,宁可牺牲真理,也要讨取别人的笑容。人一旦有这种性格,正义的心声就会越来越微弱,终至完全麻木不仁。

  两舌是搬弄是非者的专长,他们东家长西家短,看来很热心,但往往造?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10-9-6 11:24:25 | 只看该作者
郑石岩,让我激动的名字。
他的书使我走进了活泼、开阔的佛法。受益至今。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3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