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blackeye 于 10-7-1 12:30 编辑
转自:老黄的博客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b7370100k4v5.html
我赞成这篇文章的观点,喜欢‘生命力’的说法。
----------------------------------------
一、问题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障碍是错误的学习的结果;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障碍是“错误信念”引起的。换句话说,行为主义和认知疗法都认为,心理障碍是一个“错误”。所以,必须通过正确的学习和纠正错误信念来消除心理障碍。
精神病学也认为,心理障碍是“异常”,是“病态”,是“障碍”,必须予以消除。
反精神病学的代表人物萨斯强烈反对把心理障碍当作“疾病”来看待,而认为只是一种人生的失败。或者适应不良。这种观点貌似“超脱”,其实并没有跳出行为主义、认知疗法和精神病学的框架,因为它仍然认为心理障碍是不好的,是失败,是适应不良。既然是“不好的”,就要予以“矫正”。
二、原因
变态心理学试图理解心理障碍。它研究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心理障碍背后的原因,把视角从障碍或症状本身转向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给心理障碍赋义,对症状进行重新解释或解读。
生物学派认为,心理障碍是脑功能受损的表现,直接原因是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紊乱和酶的缺陷,最后可以归结为基因的问题。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创伤和心理防御的产物。童年创伤在心里留下阴影,干扰以后的生活。心理防御就是为了减少干扰。如果防御无效,“阴影”暴发出来,就会发生心理障碍。但是,如果心理防御使用不当,本身也会导致心理障碍。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创伤和防御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驱力。创伤是通过驱力受挫而发生的,心理防御是以驱力为动力的。弗洛伊德认为,驱力就是性。阿德勒认为,驱力就是权力欲。也有人认为,驱力应该包括攻击性。有人干脆把驱力称作“生命力”。反正,就有那么一种“力”,它是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障碍的原因不是“力”,而是关系。性、权力欲和攻击性都是通过关系体现的。没有关系,没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没有性、权力和攻击了。家庭治疗也很重视关系,认为人是系统的一部分,受整个系统或“场”的影响。所以,心理障碍的根源在关系,在系统,在家庭。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心理障碍是因果报应的结果,也是一种赋义。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认为,心理障碍是缺爱的表现。爱是什么?就是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无非就是爱、恨、怕。恨和怕是心理障碍的原因,缺爱也是。缺爱才会导致恨和怕。爱可以化解恨和怕。所以,爱可以疗伤,心理咨询就是用爱疗伤,咨询关系的本质就是爱。
存在主义还认为,生死、孤独、意义、自由,也是心理障碍的原因。
从问题到原因,这是一大进步。问题是负性的,原因是中性的。知道了原因,就能理解问题,以比较宽容的态度对待问题。一个孩子经常破坏课堂纪律、捉弄别人,你就会对他很反感。如果知道他是MBD(轻微脑损伤),来自单亲家庭,受过严重的刺激,渴望被人关注,你可能就谅解他了。
现象学认为,只有一种情况是无法理解的,那就是真正的精神病。然而,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一直在试图理解精神病。
三、意义
意义可以是正性的,也可以是负性的,或者中性的。如果给症状或问题赋予负性的意义,那等于停留在原来的层面,没有提升,仍然排斥心理障碍,对心理障碍反感,想方设法消除心理障碍。如果赋予中性的意义,就能进入原因的层面,去理解和包容症状。理解和包容就是爱,可以起到疗伤的作用。
一般说来,对于中性的东西,我们的态度往往也是中性的。强迫自己把中性的态度转变成爱和包容,有一定的难度,许多人根本做不到。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发生爱的枯竭。
另外,中性赋义很容易导致冷漠和抽离,而这恰恰是传统心理咨询所追求的客观和中立。
如果赋予正性的意义,情况就不同了。我们会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欣赏它,尊重它,呵护它,而不是强迫自己这样做。这样就不会发生爱的枯竭,反而使爱充满心灵。从来没有听说过,人会因为欣赏某个事物而导致耗竭的。欣赏不是付出,而是吸收能量。
怎么赋予正性意义呢?试举几例说明:
强迫症=完美主义
偏执狂=敏感的心灵,能洞察秋毫
多动症=聪明、活泼、生命力强
焦虑症和抑郁症=上进心强,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不安于现状
纠结或“爱的挑食者”=真正的公主
不难看出,赋予正性意义就是认知重建和建构。同时,又和一般的认知重建和建构略有不同,那就是全部向“正面”重建和建构,我称之为“修辞(用褒义词代替贬义词)”。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不好的一面,必有好的一面。症状是不好的,意义必定是好的;病人只看到不好的,心理医生应该帮助他看到好的。为了帮助病人正性赋义,自己必须先学会正性赋义。
孙新兰用“爱自身最完美的绽放”作为正性赋义的根基。我觉得用“生命力”代替“爱”更贴切。世间万物都是生命力的体现,每个人都是生命力的体现,一切心理障碍都是生命力的体现,抑郁和自杀也不例外。
心理医生如果这样看待病人和他的病,就会欣赏、尊重、理解、接纳病人和他的病。这就是爱。它会激活病人的生命力,而生命力包含“自愈”的能力。于是,病人在爱中成长,自我疗伤。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孙新兰说:“知其病,守其爱。”病人的确有病,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心理医生必须坚信,那是“爱自身最完美的绽放”。我把这句话再改一下:“知其病,守其生。”病是病了,人还活着,一定能够复元,而且,生病本身就是生命力的体现,是应对不利环境、更好地生存或者垂死挣扎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