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上)(武志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6-27 18:4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心理学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行和心理变化都发生在种种关系中,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某些东西。
    关系如此重要,但关系又容易成为一团迷雾,令我们很容易在关系中迷失。

    在前不久的专栏文章《穿越你心灵的保护层》中,我引用在清远举办一个工作坊的英国老师弗苏摩迪Vasumati hancock的话说,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
   

  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结果就是,我们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们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的伤痛。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在研究生快毕业时,我给自己人生立下三个目标,第一个是与孤独达成一个默契,第二个是在最可珍惜的人面前毫不犹豫的真诚。假若第一个目标达到,那么我将不再惧怕孤独,反而可以安于孤独,而假若第二个目标达到,我就可以拥有深度的亲密关系,那时所谓的心灵感应都会自然发生。
   

  我想,这或许也是每个人需要的功课,因为我们都惧怕孤独,同时亲密关系也是绝大多数人最头疼的事情,似乎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是难以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真要安于孤独并享受亲密,就必须揭开自己的保护层。对此,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惧怕,因为那时就得面对心中隐藏的伤痛。
   

  不过,如果能从一个旁观的角度看看自己内心的伤痛是什么,对它先有一个了解,那会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它。

3岁前极易产生被抛弃的创伤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两大动力是性与攻击。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而现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将其修正成,人的两大动力是亲近与疏远。
   

  可以看出,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是从关系的维度是去审视人心的动力的。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我们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孤独,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

  既然心理学称,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那么也可以说,人类的创伤基本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亲近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疏远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

  前一种创伤,即被抛弃的创伤,后一种创伤,即被吞没的创伤。
   
  客体关系理论还称,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成年后容易袭来的创伤,其实是童年时早就被袭击过的创伤。
   
  被抛弃的创伤,是极其常见的,它主要表现在,孩子与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系上。
   
  这种创伤,简直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普遍现象。因为,自从新中国以来,孩子们想与妈妈亲近的需要普遍没有得到满足。
   
  首先是,妈妈们的产假太短了,原来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产假结束后,城市里妈妈们就要上班,而农村里的妈妈就要下地干活。这个产假的设计,似乎只是用来给妈妈们恢复身体,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婴儿们的需要,结果导致我们国家的孩子们在生命最早期就先有一个与妈妈分离的巨大创痛。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们3岁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这时,一个事物从他眼前拿走,他不会太慌,因为他知道这个事物仍然存在。但在客体稳定性的概念没有形成前,他要么会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会认为,这个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是彻底消失了。
   
  因为这一特点,孩子们对与妈妈的分离极其敏感。如果妈妈不见了,他们会非常恐慌,因为在他们看来,妈妈暂时的不见就意味着彻底消失,而妈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所以妈妈暂时的分离会造成相当的创痛。
   
  研究还发现,如果3岁前妈妈与孩子分离达两个星期以上,由此造成的创痛就是不可逆转的。所谓不可逆转,即这一创痛不会因为妈妈回来后好好安慰他而消失,它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里,留待他以后自己去处理。
   
  所以,比较完美的做法是,在孩子3岁前,妈妈与孩子没有重大分离。
   
  最起码,在婴儿3个月大前,妈妈不要离开孩子。因为这3个月是至关重要的3个月,假若这一阶段妈妈对孩子很亲,将孩子照顾得很好,这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基础。
   
  最好这一阶段要延续到6个月时,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像精神分裂症、严重的人格障碍等重性的精神疾病,常常可以发现是当事人在6个月大之前造成了严重创伤,而这是相当难治疗的。
   
  现在,妈妈们的产假已有一百多天,这个延长是极为关键的,原来一个多月的产假实在是太短了。我有多名来访者,他们都是在出生一个多月后就与妈妈分开了,甚至立即就被送到了全托幼儿园,这是极其巨大的被抛弃的创伤。
   
  再次是,我们很习惯由老人带孩子,这种普遍现象,对孩子而言一样是一种创痛,因为没有谁比妈妈更重要。
   
  尤其是,假若孩子在很幼小的时候不断在妈妈和老人或其他抚养者之间来来去去的话,那也会造成巨大的创伤,因为每一次和抚养者的分离,都是一次被抛弃的创伤。
   
  我自己想,像邱兴华、马加爵和李磊等恶性案件,也许都可以在这一方面找到根本原因,他们很可能都在婴幼儿时遭遇过与妈妈严重分离的创伤,于是等他们成年后,他们很难与女性和谐相处,同时也很难与其他人相处。


抱得太紧,会导致被吞没的创伤
   

  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疏远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而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过于亲近也一样会带来创伤。
   

  这后一种创伤,可以称之为被吞没的创伤。
   

  一天,我带我们家的加菲猫“小白”去我的工作室,它非常惹人喜爱,所有去我工作室的朋友都忍不住要抱它,而它也有些粘人,所以几乎来者不拒。
   

  但很有趣的是,我发现它对两位女士很是抗拒。她们抱它时,都将它抱得特别紧,而且怜爱得不得了,但我发现,小白这时在用它的前爪用力在它和这两位女士的身体间撑出一个空间,而其他人抱它时,它都是很放松地躺在拥抱者的怀里,非常享受。
   

  看上去,她们将小白抱得太紧了,而其他人抱得没有那么紧。
   

  并且,其中一位女士不断地将小白抱过来玩,最后它怕了她,干脆经常藏在沙发地下不出来了,而有意思的是,这位女士似乎完全没意识到小白对她的这种抗拒,还认为小白很喜欢它。
   

  类似这一画面,我在波兰古都克拉科夫的一个广场也见过,当时,一个年轻的妈妈紧紧地抱着女儿亲吻,而女儿将脸向外扭去,并用手用力地推开妈妈,但这位妈妈对女儿亲了一下又一下,也是完全没看到女儿对她的排斥。
   

  每个孩子都渴望与父母亲近,假如父母对自己极亲近,那么孩子一方面会很喜欢这种感觉,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被吞没了,就像小白的故事和克拉科夫的故事,拥抱者似乎完全接收不到被拥抱者的抵触,而这意味着,拥抱者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所以这真的是一种吞没。
   

  并且,被吞没的创伤,常常是被抛弃的创伤连接在一起的。假若一位妈妈自己小时候有过严重被抛弃的创伤,那么她对亲近的渴求就非常重,但她的渴求是如此之重,以至于她的伴侣会被吓跑,会感觉到厌烦,会想办法与她拉开一段距离。这样一来,她的亲近的渴求就在伴侣身上得不到满足,转而在孩子身上去寻求满足了。
   

  孩子也会感觉到妈妈的渴求太重了,他抗拒,但他的抗拒没有力量,而且因为种种微妙的心理,他甚至连抗拒的信息都传递不出去,最严重时,他甚至意识上对妈妈完全没有了抗拒,但那时就会有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被抛弃的创伤,也被称为分离焦虑。通常,我们在分离时都会伤心,这是轻度的分离焦虑,而有过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可能会在任一分离时都会体验过严重的分离焦虑,就像是心脏病发作,呼吸变得很艰难,空气似乎都了重量,让自己喘不过气来,严重时会觉得生不如死。
   

  分离焦虑的概念,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多少都有了解,但对于与这个概念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分离攻击——可能就完全没有了解。
   

  所谓分离攻击,即当你觉得关系太过于亲近时,你得发出攻击性的信号,以此与对方暂时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然而,假若面对一个人的吞没时,你完全发不出攻击性的信号,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有分离攻击的倾向,那么这种分离攻击就可能会变成极具破坏力的攻击行为。
   

  四川发生过一起恶性事件,一位40多岁的男子将60多岁的妈妈砍死。亲人和邻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位未婚男子对妈妈极为孝顺,而这位妈妈对儿子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每天都要去儿子家为他做一日三餐,旁人觉得这位妈妈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
   

  但是,这对母子的关系,可能就是小白故事的超级版。这位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令这个儿子有窒息感,但要么是他发出的拒绝信息妈妈收不到,要么是他自己根本发不出这个信息,结果,妈妈和他的关系一直都过于紧密,以至于他的世界真的被吞没了,他没有婚姻,也没有朋友,他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一个人。最后,他内心隐藏着的分离攻击变成了杀死妈妈的犯罪行为。

亲密关系中的头号难题
   

  被抛弃的创伤和被吞没的创伤,几乎总是在一起出现。它们先是一同出现亲子关系中,而等这个关系中的孩子长大后,它们就会一并出现在情侣关系中。
   

  我的多数女性来访者,都可以发现有严重的被抛弃的创伤,而她们来找我做咨询的关键原因,都是她们的先生开始逃避她们。再仔细了解,她们的先生则是有典型的被吞没创伤,那也就是说,她们的先生没能力发出分离攻击的信号,或者发出了太太也接受不到。
   

  我一个来访者非常愤怒的是,她的男友有了第三者,于是她逼问他,你爱我不爱我,你是要和在一起,还是要和我分手,快说,我只要你一句话。
   

  她男友给了很经典地回答:打死我也不说。
   

  她难以理解这个男人这句话的意思,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无法说出“我想和你分手”或“我想离你远点”这样的分离攻击的话来,他不允许自己发出这样的言语,但他通过行动来表示这个意思。
   

  很有趣的是,那个第三者和我这位来访者一样是有过严重被抛弃创伤的女子,所以她们两个都将他抓得很紧。
   

  后来,这个男人又对她说过一句话“这种局面也不是我想要的”。对于这句话,我的来访者认为是,他拒绝不了女人。
   

  同样的,来到我工作室的男性,多数是有过被吞没创伤的,他们也一样为亲密关系而深深苦恼。
   

  之所以男人和女人都如此苦恼,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配偶不是我们情感缺失的答案。这是一个很深的道理,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述。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jdcc.html)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上)_武志红_新浪博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6-27 19:00:29 | 只看该作者
男人是个什么东西?——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二)

  男人为了性而情,女人为了情而性;
   男人没有身体,女人没有灵魂;
   女人是关系的动物,男人是自由的动物;
   女人是情感的动物,男人是事业的动物
   ……
   这些流传很广的说法,到底成立吗?如果成立,它们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爱情是最重要的,爱情坍塌了,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无数女人如此感慨。
   

  更具体地说,就是,有一个男人是最重要的,他不在乎自己了,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然而,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什么?
   

  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描述了女主人公绿子的爱情梦想。
   

  “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真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比方说,现在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丢下一切,跑去为我买!然后喘着气回来对我说:‘阿绿!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会说:‘哼!我现在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从窗子丢出去。我要的爱情是这样的。”
   

  “但是我觉得这和爱情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嘛!”我稍稍愕然地说道。
   

  “有啊!只是你不知道罢了。”阿绿说道。“对女人来说,这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你是说把草莓蛋糕丢出窗外这件事?”
   

  “是啊!我希望对方会说‘知道了!阿绿,我知道啦。我应该早晓得你不会想吃草莓蛋糕,我真是笨得像驴子一样不用大脑。对不起!我再去给你买别的。你喜欢什么?巧克力泡芙?还是起士蛋糕?’”
   

  “然后呢?”
   

  “如果他这样对我,那我一定死心踏地爱他罗!”
   

   绿子的草莓蛋糕的梦想,让男主人公渡边感到错愕,最初读小说时,我也觉得莫名其妙,觉得女人真是奇怪,难道这就是爱了,并且还觉得有些无聊,认为这样的小事都被赋予了那么大的意义,真是太沉重了,怎么能准确猜透女人的心思呢,再说,猜透了又如何呢?
   

  这是女人的故事,但男人的故事又如何呢?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有非凡的感受能力,他与女友菲丽斯订婚,毁约,再订婚,再毁约,第三次想订婚时,死去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卡夫卡认为,女人是通过男人而证明自己的存在,一旦结婚,他就有法律义务满足菲丽斯的这一需要。但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投入写小说了,而他又觉得自己是为写小说而生的,所以他对婚姻有恐惧。
   

  真的为写小说而生的话,那就专心写小说吧。但他知道,自己同时又惧怕孤独,离不开女人的陪伴,他不要太深的爱情,陪伴就可以了。
   

  所以,他选择了菲丽斯,和她订婚,因菲丽斯不够吸引他,但这不重要,只要有一个女人的陪伴就可以了。
   

  但是,真到一起了,他发现,这仍然是一个沉重的义务,他惧怕,所以又毁约。
   

  若卡夫卡碰到绿子,那会如何?绿子活泼可爱,心地单纯,又美貌诱人,但卡夫卡会惧怕她,惧怕她草莓蛋糕的爱情梦想。依照绿子的说法,似乎她只要一次这样的证明,证明这个男人可以无怨无悔地满足她的任性,然后就可以死心塌地地爱这个男人了。
   

  然而,卡夫卡会知道,这种愿望会贯穿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细节中,似乎每一个细节都要么“通过男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要么就会觉得爱情没有了,世界坍塌了,那实在会很沉重。

  小标题:

  我一个朋友K,他有卡夫卡那样的才情,也是无比敏感,而他的爱情也相当奇特。
   
  他大一时和外校一个同乡的女孩相识,刚一见面时,他觉得如遭雷击,好像一下子被打蒙了,但这不是通常爱情的那种来电,而是非常痛苦的感受,那感受就好像在说,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无比狭小的世界里,好像小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她却全然地满足,完全没有意愿去看外面一个广阔的世界。
   
  相反,那女孩一见到他便来电了,是很美好的那种来电。从此以后,女孩开始对他穷追不舍,非常密集地频频到他的学校找他。
   
  K惧怕那种如遭雷击的感觉,所以总是逃避她。这样过了半年后,那女孩绝望了,她打电话向她哭诉说,我到底哪里不好,你为什么不接受我……
   
  听到她这样说,K心软了,答应了她的爱,但答应的那一刻,却有失魂落魄的感觉。
   
  更特殊的是他们第一次拥抱,女友紧紧地抱住他时,他觉得好像有一个碗口粗的木桩一下子戳到他的心里,那种感觉非常难受。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一旦确立了恋爱关系,K对女友极其在乎,总是惧怕她抛弃自己。
   
  为什么K会有这样的爱情?爱情不是甜蜜的吗,他的爱情似乎一开始就是痛苦。
   
  在我上一篇的文章《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中,我写到,我们内心的创痛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被抛弃的创痛,一类是被吞没的创痛。小时候,假若一个孩子和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系很疏离甚至经常分离的话,就会产生被抛弃的创痛。相反,假若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且父母有将孩子视为生命中的唯一的话,这个孩子就会有被吞没的创痛。
   
  因为有被抛弃的创痛,一个人就会无比渴望爱情,并在爱情中时时刻刻都渴望亲密,这样的人在爱情中会不明白什么是个人空间。
   
  相反,因为有被吞没的创伤,一个人在爱情中反而会特别留意自己是否有空间,他会随时为自己保留一片天地,有时是独处,有时是保守一些秘密,有时则是将注意力从爱情中转移到别处去,甚至是背叛。
   
  对K而言,这两种创痛他都有,先是幼小的时候妈妈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陪他,3岁前的记忆总是孤独,他总是一个人在家中,有时有奶奶在,奶奶人很好,但很冷漠,好像根本没有心。因而,他有了严重的被抛弃的创伤。
   
  接着,等他大一些后,妈妈对他非常依赖,他明显感觉到,对妈妈而言,似乎爸爸和其他所有亲人一点都不重要,他才是唯一,他才是妈妈的百分百,但这让K有被淹没的感觉。
   
  因为被抛弃,所以惧怕孤独,因为被吞没,所以惧怕亲密,这双重的需要和这双重恐惧交织在一起,令K无法动弹,他既不能全然投入到关系,也不能保持一份独立而专心做事,就像卡夫卡一样,既不能结婚,又不能没有女人的陪伴。


  亚历山大征服世界为了逃避妈妈?
   

  卡夫卡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和一个非常依恋他的母亲,这导致了他人生的困局。不过,对这一点,他自己似乎了解并不足够,尽管他是弗洛伊德的老乡,又是弗洛伊德的同时代人,但弗洛伊德的理论看来那时还没有影响到他,否则也许他会明白,他与菲丽斯关系的困局,不过是他与妈妈关系的再一次重演而已。
   

  我一个来访者D总结说,他发现感受力和行动力似乎是一对矛盾,当他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时,他的行动力就变得差了很多,但当他做到对别人的感受完全不在乎时,他做事的效力就高了很多。
   

  卡夫卡和K,都是感受力极高的男子,他们被困在了这个迷局中,但行动力极高的人,一样也会被困住,甚至,他们的行动力都可能源自于这个迷局。
   

  亚历山大大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率领数万马其顿士兵,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袤疆土。
   

  他为什么要去征服,他的动力何在。在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你可以看到,他去征服的一个巨大动力,是远离他的妈妈奥林匹亚斯王后。
   

  与K一样,亚历山大大帝的妈妈将儿子视为唯一,她讨厌自己的丈夫马其顿老国王,甚至对儿子说,他不是你的父亲,你的父亲是太阳神阿波罗。这种讨厌,在电影中似乎原因是他瞎了一只眼,而在历史中,至少同等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丈夫好色成性,那样一来,丈夫就不再是情感上的伴侣,于是女人就容易将自己的儿子变成自己情感上的伴侣。
   

  电影着力描绘了亚历山大与妈妈关系的暧昧之处,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得更像是一对恋人,而不是一对母子。
   

  这种暧昧会给儿子造成很多困惑,一方面,这是他想要的,他渴望与妈妈亲近,甚至渴望妈妈在乎自己远胜于在乎父亲。但另一方面,这又会让他对父亲有内疚,甚至还会恐惧父亲会惩罚他。
   

  不仅如此,当妈妈和儿子的关系过于紧密时,儿子就感觉自己被吞噬了,有窒息感,就要和这种窒息感对抗。
   

  K彻底淹没在这种窒息感中,所以他有了那样的爱情,所以他的世界极其狭小,他是绝对的宅男,除了妈妈、妻子之外,他似乎什么都没有。
   

  相反,亚历山大成功地找到了和这种窒息感对抗的办法,那就是去征服遥远的地方,越遥远越好,而他征服得越是遥远,他的母后就越抓狂。在电影中,当奥林匹亚斯王后在王宫里读到儿子写来的信时,她会在空旷的王宫里大声斥责儿子。看起来,她有种种斥责的原因,但她真正想斥责的是,你为什么远离我!但是,她不能理直气壮地这样指责儿子,毕竟,作为一个国王,有谁比亚历山大做得更好吗?!
   

  同时,亚历山大也很心安,他做了一个国王最应该做的事情,但同时,他似乎又可以不必内疚。
   

  内疚,是有严重被吞没创伤的人的共同情感。K说,一次看电影,他觉得似乎自己可以孤身一人去电影描绘的那种金矿去做工人,他可以承受那些苦,可以专心地去采金矿,那种投入做事的感觉很好。但电影看完后,他又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做,因为那样一来就太内疚了,自己怎么可以背叛妈妈呢,怎么可以逃离妻子呢!
   

  那该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灵魂出窍。更准确的说法是拥有身外身,一个灵魂和一个身体一起去金矿,而一个灵魂和一个身体留在家里陪妈妈和妻子。

  完全的亲密会害怕被吞没
   

  有过被吞没创伤的人总想逃离,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男人与女人的众多不同之处。
   

  譬如在性爱中,很多女人并不享受性爱本身,但绝大多数女人都特别享受性爱前后的那种温存,最好有充足的前戏,而性爱后再好好抱一会儿。
   

  但是,偏偏有很多男人,既不愿意有前戏,也不愿意性爱后的拥抱。尤其是性爱后的拥抱,很多男人感觉上会非常抵触。
   

  性爱后不拥抱,会让女人很受伤,她们会想,这个男人是不是把我当做了性工具,根本没有情感。但在男人看来,他们内心隐秘的一个声音是,如果是完全的亲密,自己就会被吞没,自己就会消失。
   

  我一个来访者即是如此,他每次和妻子做爱后,都不愿意拥抱,要么是坐一会儿,要么是站起来走走,反正就是不愿意继续亲密地抱在一起。对此,他解释说:“我不敢和妻子太亲密,那样一来好像就得背负一个重担。”
   

  但当我让他多谈谈重担时,他第一个想到的重担是妈妈,与K一样,他也觉得妈妈把他当成了唯一,而与亚历山大一样,他的妈妈也是不断在他面前诋毁他的爸爸。
     

  男人为了性而情,女人为了情而性;
    男人没有身体,女人没有灵魂;
    女人是关系的动物,男人是自由的动物;
    女人是情感的动物,男人是事业的动物
   

  像以上这些关于男人与女人的说法,其实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一点,男人主要遭受的是被吞没的创伤,而女人主要遭受的是被抛弃的创伤。因为怕被吞没,所以男人要逃离亲密,因为怕被抛弃,所以女人要追求亲密。
   

  逃离亲密的男人总有一个安慰他的对象,亚历山大的是征服世界,卡夫卡的是写小说,而多数男人很容易迷上一个事物,很容易有一个爱好,逃离亲密至少是一个重要原因。
   

  最糟糕的是,男人要逃到另外一个女人那里。在我参加的弗苏摩迪(Vasumati hancock)老师的“爱的关系”工作坊中,三角恋成了一个主题,在场的许多学员都陷在三角恋迷局中,其中还有好多学员是夫妻两人一起来上课,想处理好这个迷局的。结果发现,追逐梦想和自由(其实是逃离亲密),是有婚外恋的男人的一个普遍声音。
   

  譬如一个学员说:“我最多愿拿出50%的心给太太,此外我有很多梦想,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甚至会撒谎骗老婆,就是为了得到自己的梦想和空间。”
   

  他还说:“我小时候妈妈比较孤独,特别是我很小的时候,我几岁时,常常一觉醒来发现被妈妈紧紧抱着哭。”
   

  他婚后有两次婚外情,但他说准确来说叫“婚外性”,他只是在寻找刺激而已,这样做了后,“第一是内疚,第二是委屈,因为结婚后觉得失去了自我,大概半年吧,完全和她在一起,我很痛苦,因为我看不到太阳。”

  包二奶——男人美梦后是噩梦?
   
  我自己的发现是,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包二奶的现象就越是严重,而之所以会如此,核心原因是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先是因为重男轻女,所以一个妈妈在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就遭受了严重的被抛弃创伤。
   

  接着,这个女人嫁到了一个重男轻女的大家庭,再一次遭受严重的被抛弃的创伤。在这个家庭中,她是地位最轻的一个,而且丈夫根本不是情感伴侣,因丈夫的心首先在父母那里,接着在孩子那里,接着在家人和朋友那里,她是最末一位。
   

  没有伴侣会非常孤独,所以她几乎必然要把孩子当做伴侣,如果是男孩那就会更容易。这样一来,这个男孩就有了被吞没的创伤。妈妈被抛弃的创伤有多么重,他被吞没的创伤就有多重。
   

  最后,他长大了,从法律上要属于另外一个女人了,而这几乎相当于要妈妈的命,其痛苦程度,就像一个妻子觉得最爱的丈夫要离开的程度一样。于是,妈妈要和媳妇争夺同一个男人。
   

  在这种局面中,这个男人会非常痛苦,他觉得自己的心被分成了几瓣,甚至自己的人也最好出现几个身外身,就像K那样。
   

  从道德上,他属于妈妈,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就越是鼓励孝顺,以至于儿子对妈妈的孝顺是绝对不容置疑的头号道德,绝对不可违背。
   

  从法律上,他属于妻子。现在,就算在最重男轻女的地区,也一样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明白爱情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些地区的妻子会比以前更加理直气壮地要求爱的证明,而她们的确在法律上是有这一资格的。
   

  但他的情感何去何从呢?当然,他对妈妈有情感,对妻子也有情感,并且就我所了解的多数个案中,其实情感还是更偏向妻子一边,但道德压力实在太沉重了,他意识和行为上更偏向妈妈一边。
   

  那种恋爱的感觉呢?那种爱情中迷人的东西呢?尤其是轻松的两性相悦呢?这绝不可能在母子关系中寻找,似乎也很难在夫妻关系中寻找。结果,这种需要就转向了婚外情、婚外性或包二奶这样的行为上。
   

  多个和我深聊过的男性都谈过他们对同时拥有多个女人的渴望,但最终我发现,这种渴望,其实是为了逃避内疚。
   

  有过严重被吞没创伤的男性,他们看起来很想逃离亲密。然而,假若真这样做了,他们又会极其内疚。像K那种程度的,甚至仅仅因为自己有逃离妈妈的想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内疚。所以,逃离妈妈或妻子这样的想法,想一想就可以了,真要做的话,那不可能。尤其是,逃离妻子的想法多少还可以有,而逃离妈妈的想法,那甚至都不能意识到。
   

  所以,绝对不可以离婚。但是,想追求轻松愉悦的两性关系的愿望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两全其美,一边保持原来这个家,另一边再建一个家,这个这个家代表了道德、法律、责任、义务、忠诚和生活,而那边那个家代表了其他一些梦想。
   

  同时拥有多个女人,似乎是男人的美梦,但假若这种事情真正发生,这又容易成为一个噩梦,因为人生就会陷入到纠缠的泥潭中。

  化解吞没的关键——学会拒绝
   

  作为女性,理解男性的被吞没创伤很重要,那样就会明白,他们的很多行为并不是刻意要伤害你,并不是不爱你,而是他们固有的。
   

  作为男性,深入认识你自己的内心,尤其是深入认识你与妈妈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一个儿子与妈妈的关系,一定是双重的,既希望亲密并享受亲密,又希望独立并享受独立。当你发现你与妈妈的关系似乎只有亲密而缺乏独立时,那一定是因为独立的动力被压抑了。
   

  如果一个妈妈太渴望与儿子亲密,那么这个儿子先是享受,接着是感觉到被吞没,于是想逃离,但因此这个想逃离的愿望,又会产生内疚,觉得对不住妈妈的爱。
   

  比内疚更深一层的,是恐惧,是害怕被妈妈惩罚,害怕被妈妈抛弃。
   

  认识这些内疚和恐惧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只有化解掉内疚和恐惧的障碍,一个男人才可以真正做到允许自己追求独立。
   

  一个非常微妙的现象是,一些男人会允许自己的配偶犯错,甚至是出轨,那样以后,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在有些时候拒绝妻子向男人要求证明自己存在的需要了。当然,这又会带给他们更大的痛苦与纠结。
   

  在认识内疚和恐惧的同时,可以试着从行为入手。对于有被吞没创伤的人而言,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必须要学习的功课是,对有被抛弃创伤的人表达拒绝,因为每个人都是要通过自己而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爱的关系”工作坊中,弗苏摩迪老师教大家做了三个行为上的练习:
   

  1.稳稳地站在地上,一只脚向前,伸出一只手,对向自己提要求的人说“不!”
   

  2.稳稳地站在地上,向前伸出双手,对走近自己的人说“停!”
   

  3.稳稳地站在地上,向两边撑开双手,说“我要我的空间!”
   

  这些练习,都是为了让有被吞没创伤的人学会直接拒绝有被抛弃创伤的人的要求。
   

  在我的亲密关系中,我是典型的反依赖者,2007年时,我对自己的内疚与恐惧有了非常深的理解,而最近半年,我在和女友的关系中,真的学会了直接说不,这对我真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也得看到,对我而言如此重要的动力,我一直到36岁才做到了基本尊重,而且我还是学心理学的,也是用于剖析自己的。
   

  但不管怎样,这真的开始做到了,这真的很好。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je71.html) - 男人是个什么东西?——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二)_武志红_新浪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05: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