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4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聪明”的代价 (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2-27 07: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深海微蓝* 于 10-2-27 07:22 编辑

“聪明”的代价
——对孩子教育的一个直面分析——
王学富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到家庭教育中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求孩子乖顺,简直把乖顺变成一个通行的标准——乖就是好,不乖就是不好。这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孩子为了“乖”而压抑自己合理的需求,甚至发展出心理障碍来。与此类似,家长和周围的人太多夸奖孩子聪明,也可能造成误导,使孩子为“聪明”付出成长的代价。这是本文章讨论的一个话题。
在我们的时代,让孩子成为天才似乎成了许多父母的情结。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激烈竞争导致的危机感;父母把自身未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孩子;自古以来,成就功名的人背后总有一个“少聪颖”的评价;以及,“一人得道,鸡犬飞升”的宗族观念在我们的文化里依然根深蒂固,在一个孩子身上寄托着上下几代人的期待。当西方人弄出“智商”一说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对之顶礼膜拜,奉为科学主义神话。而且,在许多人眼中,智商的评判标准就是成绩。许多父母看不透教育和广告背后的商业驱动,不惜代价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情况往往是,许多孩子失掉了做孩子的快乐,生命的正当需要受到局限、剥夺和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成长空缺与偏废。在这样的教育下,极少数人成了天才,大多数人成了牺牲;还有一些人没有成为天才,反而成了病人,享受不到天才的极品快乐,连普通人拥有的幸福体验也一并丧失了;也有一些人成了天才,同时也成了病人,他们是我们的文化(通过家庭与学校教育)塑造出来的“怪人”。
有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深:这是一个让天下父母都羡慕的母亲,她有三个孩子,前面两个都被培养成为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在重点科研机构工作。一些年来,他们不跟人交往,也不跟家人相处,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年届四十,也无心考虑婚事,大年三十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现在,这位母亲的第三个孩子也在一个名牌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她刻苦学习,不跟同学交往,早晨第一个进图书馆,晚上最后一个出来,每天都是如此。最近,女儿写信告诉母亲,她正在准备考博,要成为像哥哥、姐姐一样的人。母亲赶到学校,拉着女儿的手哭劝:“孩子,你不要再考了,咱家不缺博士,咱家缺的是正常人呀。”但是,看到女儿的脸上一副凛然正气,母亲意识到,她考博的心简直像刘胡兰一样坚定,因而感叹:“晚了,现在不管说什么,都没用了。”
在许多人眼里,这是“成功”的范例(当然,这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不可一概而论),但这位母亲却感到某种失落:她的孩子“成才”了,却没有真正“成人”。他们在某个方面成了“天才”,却失掉了生命中某些重要的部分,而这些失掉的部分,正是我们的教育忽略的部分。在一种强迫性的教育里,还有大批大批的孩子正在被塑造成这样的人,他们只看到目标,只追求成功,追求成功带来的升天的感觉。他们盯着一样,不顾一切,把人生变成一个管道,向社会指定的目标拚命奔跑。在这样一个人生过程中,他们压抑了生命的需求,失掉了成长的经验,渐渐发展出一种机械性的思维和人格:准确接受指令,有效实现目标,像机器一样永远工作着。他们活在一个人为的世界里,把自然丰富的生活隔绝在外面,渐渐地,他们的情感变得漠然,感受能力丧夫殆尽。他们活着,但不能全面体验和反思自己的生存。他们追求着某种极乐的片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但他们的亲人却在为他们痛苦着。
又“乖”又“聪明”的孩子,往往是在管道里成长的孩子,他们内心保留着一个智商的神话,供奉着一个智力超绝的自我。在幼年时期,他们通过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成功”,获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赏。在他们内心里,他们再也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接受生活中总会有平常甚至黯淡的状态,他们必须每时每刻都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赞赏。如果生活环境中有什么不符合他们内心的要求,他们坚决不接受,认为这些是不应该存在或发生的。他们的反应是,哪怕让自己“生病”,哪怕毁掉自己,也不愿意尝试接受和适应非己所愿的情况。就这样,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病人”——症状行为的本质是,放弃现实目标,转而选择一种无效的方式去追求一种象征性的自我满足或安慰,而且长时间沉溺其间。
曾有一位焦头烂额的母亲带儿子前来接受咨询,儿子是在读大学生,面临被学校勒令退学,依然沉溺网络游戏,不可自拔。探索发现,这位大学生曾在初中参加物理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得奖的经验(上台领奖、与得奖者一起参观名牌大学,引起广泛注目)使他获得了一种完美体验,这种光环经验构成了他进入天堂的唯一管道。然而,因为总分不够,他未能进入名牌大学物理系,却成了一个普通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在这个让他十分不屑的大学里,他不屑去上课,不屑与同学交往,长期在网吧中打发时光,通过游戏获得一种自我飘升的体验。结果,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决定让他退学。母亲把他从网吧带来接受心理咨询,对我这样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咨询师,他自然也是颇为不屑的。因此,在谈话过程中,他对我的话作出的最多的回应是:“这不符合物理学原理。”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案例背后往往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如家长过份强调孩子“聪明”,忽略生命的其它部分,以为“聪明”可以取代那些部分,结果造成成长的空缺或偏废。太乖、太聪明的孩子总想找到一个取代一切的唯一通道,把他们送到梦想中的天堂。他们倚重“聪明”,以为只要“聪明”就行了。他们看重学习,以为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了。但在生活中,他们总会遭遇一些挫折,这时他们会陷入困扰,会拿自己跟别人比较,会怀疑自己不够聪明,甚至觉得自己很笨。他们不知道,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缺失,他们在生活中必须受一些苦。这些包括,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甚至,他们会在自己最看重的事上遭遇失败,发现“聪明”无济于事。例如,这些靠着“聪明”过来的孩子,以为只要聪明,成绩就会好。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他们发现“聪明”越来越显得不济,而这种不济感给他们带来了焦虑,有些人在焦虑中甚至放弃了学业,陷入“病”中。
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会使用一个“完成句子”的方式,发现存在学业与人际焦虑的学生,在接续完成以下几个句子时会出现大致相同的选择:
我真想 变成神。
我想要 自己一枝独秀。
如果 我是天才就好了。
我要是 会魔术就好了。
我父亲认为我 优秀、乖巧、善良。
我母亲对我说 你真聪明,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分析发现,这些孩子存在这样一些情况:过分要求结果,不愿承受过程。在他们的头脑里,有一个聪明的自我,不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这个自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枝独秀、天才、魔法、一帆风顺。但是,现实的困难会持续打击这个自我,使它屡屡遭受重创,以至于当事人陷入苦恼,甚至发展出神经症的痛苦,产生各样的回避、防御的行为。这时,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会这样安慰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天才”,“你的同学跟你比差得太远了”等。这些父母不知道,他们过去就是这样把孩子抛到了半空中,使他们上不了天堂,又不愿落回地面,不得不落回地面时,就摔得很痛。由于这种内在的冲突,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但亲人并不真正知道他们的痛苦,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到了大学时期,他发展出一种强迫性穷思竭虑,表现为头脑里有两个声音无休无止地进行辩论:“我到底是聪明还是勤奋?”这场辩论的背后有一个基调性的观念:勤奋就是不聪明。这种观念存在于许多孩子的头脑里,会导致这样一些行为:有些孩子为了获得“聪明”的好评,故意不去勤奋,让自己显得很“聪明”,渐渐养成浮躁的性情;有些孩子在暗中勤奋,故意在人前玩耍,也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聪明”,这又会损害诚实的品格,滋生虚荣的个性。如果一个人总想得到“聪明”的评价,他会慢慢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会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不能也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
有一个高中生,自幼受到家人、亲戚和周围的人的夸奖,每一个人都认为他非常聪明,使他变得越来越自我中心,很善于哗众取宠。到了高中时期,他在学业上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承受艰苦的学习过程,渐渐产生了妄想。具体表现是,他认为自己具有爱因斯坦的智商,联合国邀请他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讨论决定世界命运的相关问题。他的精神症状反映出这样一个本质: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他试图通过一种虚幻的途径来满足内心里成为天才的欲求。
你会发现,有些人到了老年还在夸耀自己如何聪明,观望他们过去的生活,失败在他们身后留下了一堆堆废墟,而在这些废墟上面,他们总是高举着自己的“聪明”。你也会发现,在生活中,那些看上去不怎么聪明的人,那些在聪明人眼中智商不高的人,却在按着他们本来的样子在踏踏实实地生活,在生活赋予他们的现有条件下做事,在体验那些普通而宝贵的幸福和价值。看到他们生活得这么好,那些聪明的人就是弄不懂:他们并不聪明呀?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被老师认为并不聪明,也不乖顺,甚至犯了不少错误的孩子,后来偏偏活得真实,活得有滋有味,甚至活得轰轰烈烈。这在聪明人看来,简直是“世界太不公平了”。中国有这样的例子,西方也有这样的例子。只是,我们的文化会不自觉“为成功者讳”,习惯于在“成功”的背后找“聪明”的证据。西方文化似乎不如此强调聪明,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如爱因斯坦、牛顿等,在幼年时期并非“少慧”类型,而被认为属于相当愚拙的类型。
必须说明,聪明本身是好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太在乎聪明,会滋生虚荣。虚荣的人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虚荣的人无法沉潜到深处,但生活偏偏是这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在深处,虚荣的人看不到,取不到,即使偶然得到,也不能理解得到。同样,如果一个民族太过在乎聪明,会变得越来越短视,会陷入小聪明,失掉大智慧,对人类文明不会有真正的贡献,反而容易发展出投机取巧,不守规则,只图一时之快,只求一时之利的目光短浅的文化。
    最后,成长的目的不是追求单层面的成功,而是最终长成丰盛的生命。人生不是一个追求成功的管道,而是一条经验的河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体验着每时每刻正在进行的流动和变化,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流动与变化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2-27 07:20:14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这篇文章里与其说神经症的人是虚荣心强倒不如说是神经症的人是想死死抓住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来给自己安全感....毕竟...很多时候不能接受自己的只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0-2-27 13:16:4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文义道出了一些好学生的误区以及学生所在家庭的错误观念,对当今的社会很有启迪作用。
深海微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0-2-27 13:19:31 | 只看该作者
一些幼年聪明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聪明付出了代价。或虚荣、或散漫、或不近人情光顾学习。
是现代社会可悲的追求学习成绩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3-3 08:53: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0-3-3 09:58:49 | 只看该作者
是的,畸型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快乐真实的人。

但愿我能理智地教育我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6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