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09-12-12 11: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书生 于 09-12-12 18:43 编辑
【讲解】
这一节涉及到“命”、“性”、“道”三个最让人头痛的哲学名词,由于这三个名词在形而上学中极其关键,所以必须忍着头痛而先解释它。
何为“命”?《说文》中说:“命者,使也,从口从令。”所谓“使”,就是指“命”的功能所产生的作用而言;也就是说,“命”能使人按一定的趋势去发展。世人常说“富命、贫命、好命、坏命”,人的“命”确有贫、富、好、坏之别,但是这个“命”是怎么形成的呢?肯定的说,绝不是上帝给安排的,也不是佛祖、菩萨给安排的,而是本人多生累劫以来的虚妄习气所形成的,虚妄习气是“因”,“命”是“果”;也可以说,“命”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之前因而形成的后果,譬如某人酷爱音乐而成了一位音乐大师,那就是前生乃至多生喜爱且学习音乐的结果,这就是他的“命”,假如让这位音乐大师去学其他的东西,最多是个能手而已,因为他没有那个“命”。所谓“从口从令”,就是指“命”的产生来源于“口”与“令”。这里的“口”,中间加一横就是“曰”,“曰”就是“说”,而“缄口”就是“不说”。所谓“不说”,并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敢说,而是不可说,也就是说不出来;譬如我们吃过的糖的人都知道其很甜,但你能说出什么是甜吗?这就是“从口”之不可说。对于“命”而言,这个“不可说”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多生累劫以来的虚妄习气之因与今生命运之果的“因果”,前生之因乃是前前生之因的果,今生之果又是后生之因,因果套因果而无法说清;另外,“因”是怎么形成“果”的呢?譬如你认为音乐很好听,于是就爱听它、学习它,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渐渐变成了习惯,这就是“因”,积习难改而形成了“识”,“识”在后生中的再次表现出来,这就是“果”,这个过程只有佛家的学说讲得最详尽,将因果的内容分为“色、受、想、行、识”五个积习过程,将此过程用“无名、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之十二因缘而递次形成,其因缘之成因非组合、非化合,故而“不可说”也。
何谓“天命”?所谓“天”,就是最初始时那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浑元一气的一动。所谓“命”,就是身不由己的必须去遵循的一种势能的作用。那么“天命”,就是天地万物从最初始的那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浑元一气的一动时就具有的身不由己的必须去遵循的一种势能的作用。俗话说“人的命,天造定”,这个“天造定”并不是上天给造定的,而是从最初始的那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浑元一气时自己所造定的。
何为“性”?《说文》中说:“性者,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 所谓“从心生”,就是从心里生出来,这个“心”并非世人所说的意识心之心,而是心物一元的道心之心;这个“生”就是初始之“有”,也就是初始之动,也就是那个最初始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浑元一气,心一动即谓之“生”;那么“从心生”,就是在浑元一气时的心一动,故曰“性者,从心生”也。只要心一动,自然就会有一种循“命”而趋的势能在,这个势能就叫做“性”。本人认为:“从心生”的注释是正确的,而“人之阳气,性善者也”的注释则是偏见之妄注;“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也只是善性而已,那么“人之阴气,恶性者也”,也就是恶性而已,难道“善性”是性而“恶性”不是性吗?譬如黄金,做成饰物是金,做成器物时也是金,即使还未提炼成黄金以前的金矿也是金,无论用它做什么也都不会改变其金的本质,难道做成器物是金而金矿就不是金吗?。以人而论,所谓其善性或恶性,也只是德行上的区别而已,也只是道心显现出的程度不同而已,难道善性是性而恶性就不是性吗?。
何为“道”?笼统地讲,天地万物所普遍遵循的总规律谓之“道”。因果作用是规律,万物都有“成、住、坏、灭”的轮转规律,两个规律互相影响、层层相套、永无止期,这个永无止期的运动就是“道”。《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就是说:1、道与物是混在一起的;2、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有了;3、道的惰性很大,虽然与物混在一起,但却从不被其所同化,物还是物而道还是道;4道始终围绕着一个固定的规律在运动;5、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元;6、“道”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假如将地球的磁场比作“道”,用铁做的指南针比作万物,当指南针有磁性时即能感到地球磁场的存在而指向地球的南北极,当指南针没有磁性时即不会感到地球磁场的存在,无论指南针有没有磁性,地球的磁场是始终存在的;世人们都是那没有磁性的指南针,所谓的“得道”也只是像指南针恢复了磁性一样而已。
所谓“天”,就是天地万物最初始的那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边无际、无限无量时的浑元一气时的一动,逢动即有果,于是因果规律的作用便开始了;这种有因便有果的性质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于是便迫不得已地遵从这个因果规律之作用的“命令”,故曰“天命之谓性”也。这个天命的性质,不仅遵从因果规律的作用而永无止期地运动下去,而且遵从“成、住、坏、灭”的轮转规律永无止期地运动下去,故曰“率性之谓道”也。
人类自称是万物之灵,其实则是最可怜惜的动物,三灾八难、无量烦恼自不必说,连能预知地震海啸的小耗子都不如,所以一切圣人无不可怜我们世人的愚痴而教化我们、而救渡我们。所谓“救渡”,并不是有一个大船将人们从大海里捞到船上去,而是教给人们一个修正心行的方法以恢复其道心而已,故曰“修道之谓教”也。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东、西、南、北,人有喜、怒、哀、乐;天地万物皆有“成、住、坏、灭”的轮转规律;我们人们无论得道与否,都在这种“道”的环境中生活着,连一秒钟也离不开“道”的作用,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得道者,能够顺乎道;不信道者,恣意妄为则继续在六道中轮转;唯有一心一意要达到仁德但却不能时时具足仁德的学道之君子,才会时时摄心为戒,才能在所见、所闻等六尘中实证到那个道,故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
对初学道者而言,很难认识到那个“道”的存在,其实“道”就在我们的身边,连一秒钟也不曾离开过我们,只要你精心地穷究它,最终就会发现它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会发现它就寄居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关键是必须摄心为戒地修正自己的心行才能最终认识到它,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有人将本节译文为: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十分谨慎。试问:1、上天是指什么?若是指上帝,则是十足的迷信者;若是指天空,天空怎么会把“天理”赋予人呢!2、假定天空能把“天理”赋予人,那么这个“天理”又是指什么呢?3、如果“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性’”,那么这个“品德”是指什么样的品德呢?“性”又是指什么“性”呢?有人品德很坏,有人品德很好,上天赋予人们天理时的“天公性”到那里去了呢?既然人的品德有好坏之别,那么“性”也就有好性与坏性之别了,如果遵循“坏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难道也值得提倡吗!这不是在鼓励不讲道德的人去继续恣意妄为吗!4、“道”不是经验或心得而能够说得出来,经验可以推广,“道”又怎么推广呢!“推广”带有政治上的强治性,圣人的教化是以个人的心身行为进行教化的个人行为,怎么能叫做“推广”呢!5、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这里的检点与注意是指心行呢,还是指身行呢?如果是指心行,无论有人处还是无人处皆不能看到他的内心境界,又何必在无人处检点与注意呢!如果是指身行,真正得道的人并不在意于自己的身行,从大雄宝殿里的壁画上就可以看到,许多大罗汉的身行并不文雅呀!济公活佛不是也装疯卖傻吗!6、是什么东西能够在幽暗处更显著呢?狼的眼睛在幽暗处最显著,难道是指狼吗?道德之人是光明的人,为什么要处在幽暗中呢?7、既然要让“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十分谨慎”,是让他谨慎什么呢?是防小偷呢,还是防警察?总之,译文不仅大失文理,而且信口雌黄,非但曲解了圣人之道,而且为一些不讲道德的人制造出了自欺欺人的歪理斜说,必须大力批判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