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诊治抑郁状态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4-8 19: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诊治抑郁状态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发展,抑郁症的诊断是越来越多了,往往有报道说人群中10%以上的人有抑郁情绪。但是在抑郁的诊断治疗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一些例子:

1,抑郁就是抑郁症。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往往是一些擅长自然科学但是人文修养很欠缺的人士,只要见了人情绪低落一律诊断抑郁症,一律药物治疗甚至电休克治疗,认为心理治疗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对于缺乏心理因素的抑郁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有明显社会心理因素和性格背景的患者就很不合适。笔者见过几个被误诊为抑郁症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用了10种以上的抗抑郁方案正规治疗无效,最好医生只好推脱说“要等待医学的发展”其实这类患者的童年往往是很不幸福的,父母的养育态度是很有问题的,患者的人格是很不健全的,长期抑郁但不太重,能工作。对于这种有明显性格因素的患者可以委婉地告诉他们“您的抑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产物,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康复。“,如果强调药物有鼓励患者推卸责任的嫌疑。

2,抑郁患者不需要”依赖“药物,应该心理治疗。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对精神医学不了解的心理学人士,他们往往用正常人的心态来推断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观点难免偏颇。其实如果不是抑郁症,吃药并无多大效果,”依赖“又从何谈起?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往往缺乏相应的心理因素,咨询师强加一个心理因素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可以增加患者的自杀率。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某著名心理学教授不认识抑郁症,建议患者不吃药最后导致患者自杀的案例了。

3,必须区别轻病和重病。有些精神科医生强调区别轻病和重病,提倡”一元论“,认为一个人抑郁了只能有一个原因。他们见了抑郁者一定要区别”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抑郁反应“”体因性抑郁“。笔者以前见过一群医生争论某病人究竟是抑郁症还是抑郁性神经症,最后不了了之,因为患者的病情介于两者之间。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另一个例子:某患者是中学教师,有哥哥姐姐二人,从小自卑,郁郁寡欢,大学毕业后患了躁狂抑郁症,当地医生误用大剂量三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不能工作。后在正规的精神科治疗,控制了躁狂抑郁,但是情绪还是低落,不敢见人,不能上班,最后经心理治疗病情进一步好转。这个患者的抑郁有性格因素(自卑),生物因素(躁狂抑郁),药物因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病人的歧视),是无法用”一元论“来解释的。

为了详细评估抑郁患者的状态,笔者建议用多轴评估,包括患有什么心理障碍?智力和人格如何?躯体状态如何?有什么社会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抑郁症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他性质的抑郁也可以适当用药,人格异常的患者应该针对人格做心理治疗,如果有可以引起抑郁的躯体疾病应该及时处理,培养新的应对方式加强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4-4-8 20:54:0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来平一指很是个有心人,所写的文章很有说服力,在抑郁症的诊断方面的确存在着不少误区,抑郁并不都等于抑郁症,一般而言,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过抑郁的体验,譬如下岗失业、失去亲人、天灾人祸、生离死别、患病、高考落第、经济困难等等,但是,许多人都能很快地从抑郁悲伤中解脱出来,因此,这类抑郁就属于正常的情绪波动。而有些抑郁就没有那样轻松自如了,因为这种抑郁不管在持续的时间上,还是严重的程度上,都与前者大为不同。甚至有些抑郁并没有明显的理由可以加以解释,即使发生高兴的事情也不会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抑郁症患者的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个使人度日如年的人间地狱。随着抑郁的加重,这些患者不想做任何事情,以至于连早上起床穿衣服等日常习惯活动都感到很困难,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及社交,相当多的患者因为不堪忍受现实的苦恼,产生“生不如死”的消极意念,并千方百计地寻求解脱的方法,台湾作家三毛、香港歌手张国荣、《歌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等等,都因为抑郁症缘故,他们各自以特有的方式离别了人世,留下了无穷的遗憾。就此而言,这种抑郁情绪不再是常见的、一过性的情绪低落反映,而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在精神医学上就称之为:抑郁症或者抑郁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4-4-8 20:56: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利弊,我很赞成王国荣博士写的这篇文章,转过来和平一指一起探讨一下。:

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利弊(王国荣)   


假若你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那么你可能在要不要用药物治疗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到底采用何种方法对治疗抑郁症更为有效?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患者,也困扰着专家。主张用药的医生(如Paul Gilbert博士)会大谈其谈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必要性和好处,然而反对用药的临床心理学家可能会把抗抑郁药物说得一无是处,瑞士的Hossain.B.Danesh博士认为,抗抑郁药物只能让制药商发财.

  我以为,对于要不要使用抗抑郁症药物这一问题不能笼统而论,而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重度抑郁症患者,选择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是必要的,但是使用何种抗抑郁药物和怎样服用这些药物不能自行决定,必须严格遵循合格临床心理医生的建议.

抑郁症是一种相当顽固的情绪障碍,实践证明单靠药物提高大脑中单胺类物质的水平或改变这类物质作用受体的活性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抑郁症的症状的,成熟的心理治疗专家必须考虑,采取心理--社会--药物的综合治疗模式.
我以为,使用抗抑郁药物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或弊端:

1.任何抗抑郁药物均有副作用,他们可能会引起其他心理或生理问题。
2.简单的使用药物会淡化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把治疗过程简化为患者与药物的关系,这实际上不符合心理治疗的原则。
3.药物无法改变患者原有的低水平或错误的认知结构,无法解决患者潜抑的心理症结,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无法持久的。它不能帮助患者实现心灵成长的目标。

我主张首先应该尝试其他的疗法来治疗抑郁症,只有在医生已确认患者已严重丧失了领悟能力之后才可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

(王国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4-4-12 21:26: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4-4-12 22:34:58 | 只看该作者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用了10种以上的抗抑郁方案正规治疗无效,最好医生只好推脱说“要等待医学的发展”其实这类患者的童年往往是很不幸福的,父母的养育态度是很有问题的,患者的人格是很不健全的,长期抑郁但不太重,能工作。对于这种有明显性格因素的患者可以委婉地告诉他们“您的抑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产物,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康复。“,如果强调药物有鼓励患者推卸责任的嫌疑。
难道我吃药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6-8-18 07:51:3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子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2 21: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