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中国古人洞察力大揭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1-10 02:4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洞察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具有洞察力的人,在没有手段直接观察到事物内部时,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准确或者比较准确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结构或性质。洞察力与直觉、预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直觉和预感,偏重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判断上,而洞察力则直逼事物的本质结构,因此洞察力的智力层次和适用范围要比直觉、预感更深入更广泛。事实上,许多洞察力事例,实际上更像是在提出科学假说。
  笔者在“思维重构宇宙”的过程中(已撰写出版20余部著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人的洞察力实在了得。众多的事例表明,我们的祖先,在观察技术和手段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卓越的洞察力,发现并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各种深层奥秘。现列举如下:易,阴阳,八卦,六府、五行,道,无中生有,物质无限可分,天人合一,十二生肖,气,经络,魂魄,膏肓,心之官则思。
  1、易与耗散结构和重构论
  《易经·系辞》指出“易”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被表述为“生生之谓易”,并赞美“易”的理论是“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用今天的话来说,“易”就是物质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描述的是从一种结构物变化成为另一种结构物,或者从一种行为方式变化到另一种行为方式的过程。在形形色色的事物变化中,有一大类是趋向于结构复杂化和行为协同化的变化,即若干小结构物、简单结构物聚合成为大结构物、复杂结构物。例如原子的形成,无机分子、有机分子的形成,以及生命的诞生和物种的进化。
  对于某些众多分子出现的聚合现象和相干行为,现代物理学称之为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现象。耗散结构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超分子组织形式,例如湍流运动在宏观上看是无规则的或混沌的,但在微观上看则相反是高度有组织的。这是因为,湍流中所涉及的多重空间和时间尺度对应着亿万分子的相干行为,也就是说从片流到湍流的过渡正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
  显然,耗散结构理论描述的自组织现象,属于“生生之谓易”的一种情况。事实上,易理不仅可以描述分子结构层次的物质现象,同时也可以描述原子层次、基本粒子层次,以及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宏观层次星系。有鉴于此,笔者主张将“生生之谓易”的理论,归结并发展为“重构论”和“万有智力论”、“智因自主设计论”(可在互联网上检索查阅相关文章)。
  重构论认为,物质具有时空性、质能性、结构性、力动性和重构性,因此能够从一种结构物转变成另一种结构物,并不断生成新的结构物。生命基因这种结构物,就是起源于某些具有复杂电子编码结构的大分子,以及它们的重构行为,而重构行为亦可解读为智力行为。每一种智力结构物,其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在重构宇宙,这种重构导致宇宙万物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从重构论可以引申出万有智力论和智因自主设计论。
  万有智力论认为,智力是一种结构物能够识别、控制、使用另一种结构物的能力,它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不同的结构物,其智力层次有所不同。可以将宇宙万物的智力划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一个是非生命物质的智力层次,另一个是生命物质的智力层次。
  智因自主设计论(初期曾使用基因自主设计论)认为,生命体内的染色体(主要由DNA及其相关的结构物组成)是一种可与神经元媲美的智力系统,其核心功能结构主要有智因和基因。智因负责设计生命体的结构,并且只有在完成设计之后,才会交由基因去实施制造生命体的结构;与此同时,智因和基因还要负责管理、运转生命体,以及复制DNA智力系统。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道”这种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结构,主要由“阴”和“阳”两种本性构成的,“阴”和“阳”之间通过“冲气”达成“和”(相互协同)。有趣得是,我们今天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和谐稳定的物质基本单位,这种相互协同的状态是由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电磁力来维系的。对比之下,正负电荷就相当于“阴”和“阳”,而电磁力就相当于“冲气”。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阴阳”概念有着许多引申,其中比较有趣得是认为“阳”具有活跃的主动的性质,“阴”具有稳定的被动的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世界里的带负电荷的电子应该属于阳性物质,带正电荷的质子应该属于阴性物质,显然当初翻译电子与质子的电荷性质时搞错了,或者说上述电荷命名更符合反物质世界的情况。
  3、八卦与分类学
  《易经·系辞》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太极”指宇宙初始状态,“两仪”指结构物生成的空间状态,“四象”指结构物形成的时间状态,“八卦”指结构物的分类。
  也就是说,八卦是一种分类学,它把万事万物分为八种类型,而且用一套二进制符号体系来记录各种类型。其中,常见的分类为天(乾)、地(坤)、水(坎)、火(离)、风(巽)、雷(震)、山(艮)、泽(兑),这虽然是比较粗略的分类,但是却也有着内在的道理。例如,天上有风雷,地上有山泽,水火沟通天地。
  由于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仅仅将其分为八种类型,显然是不够准确的。为此,《易经·系辞》又进一步指出:“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遗憾的是,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从而把八卦分类法变成了僵硬的条条框框。至于《易经》六十四卦及其爻辞,则是周朝初期制定的一部社会行为知识手册,详情可参阅笔者所著《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六府、五行与事物相互关系学
  《尚书·大禹谟》记有大禹的一段话:“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这里“九功”即上述“水火金木土谷”六府和“正德、利用、厚生”三事。
  所谓六府,即六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它们分为水和火、土和金、木和谷三组,前者为自然之物,后者为人造之物。人不能造水,但是可以钻木取火;人不能造土,但是可以冶炼成金;人不能造木(植物),但是可以培育五谷。
  《尚书·周书·洪范》记载五行的内容,相传就是大禹治水时获得的《洛书》。据说鲧不懂五行道理,治水失败被杀。大禹尊重五行规律,取得治水成功。所谓五行即“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此后,古人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例如土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水生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事物相生即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克即相互抑制、相互妨碍。从这个角度来说,五行实际上是一种事物相互关系学。有必要指出的是,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要比达尔文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更符合事实,也更全面和深刻。事实上,生物圈存在着食物链,而食物链既包括相克关系又包括相生关系。与此同时,不同物种之间,既存在分工,也存在合作;同一物种之间,也同样既存在分工,也存在合作。所谓的生存竞争,其效果实际上也包括着分工与合作,因此不能够用单一的“竞争”来简单地进行描述。
  5、道与原子和“弦”
  《道德经》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据此可知,“道”是从无结构物中诞生出来的最初的有结构物,它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所谓“道”所拥有的基本性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比起古希腊学者所说的“原子”,更接近于近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原子,它们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始终在旋转着。与此同时,“道”又颇有一些类似现代物理学所描述的物质最微观的结构“弦线环”(简称“弦”)。“弦”占有空间体积,因此它不是一个数学上的“点”;“弦”与原子的大小之比,就如同一个原子与太阳系之比。
  所谓“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揭示的是“道”的内部具有行使重构行为的主体“精”,而这种自我重构过程离不开相应的信息。笔者在《信息的经典解读与生命起源》一文中指出,实施智力行为需要相应的信息,非生命物质智力使用的是直接信息,生命智力使用的是间接信息。所谓直接信息,是指不需要翻译就能直接理解的信息,例如万有引力的大小就是物质之间传递的一种信息,任何物质都能直接理解并接受这种信息。所谓间接信息,是指需要经过翻译才能理解的信息,例如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这些声波和图形可以指称某些其他的事物;又如,细胞染色体内的智力系统DNA,通过派遣信使RNA可以向细胞内的加工厂传达制造某种蛋白质的信息。
  6、无中生有与物质结构生成
  《道德经》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笔者在长篇历史小说《老子隐迹》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的附录“《道德经》白话译文”中解释为:“我可以解释我说的‘道’是什么,它不是平常所说的道路、道理。我可以为它起个名字,这个名称也不是平常所理解的意义。天地之始原本无名,我就用‘无’来称呼它;之所以产生或分辨出万物,是因为它们有了名称,所以我用‘有’来作为万物之母。“
  “旋转、循环、回归、螺旋型上升,这是道的运动规律,弱者(善利万物而不争,只知奉献而不去索取),这正是道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天下万物都源于一种微小的有结构的东西,这种有结构的东西源于一种微妙的无结构的东西。”
  也就是说,“有”是指有结构的物质,例如原子、分子、物体,这类物质都具有静止质量。“无”是指无结构的物质,类似近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引力场、电磁场和能量,它们没有静止质量。
  7、物质无限可分
  《庄子·天下篇》记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派观点,例如惠施主张的“至大无外”(宇宙无限大)、“至小无内”(物质无限小)、“物方生方死”(例如生命体的新陈代谢)、“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已经有“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萌芽),以及其他学者主张的“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这比古希腊学者季诺所说的“飞箭静止不动”要更深刻一些)、“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即物质无限可分)。
  物质无限可分,涉及到有结构物体无限可分的问题,以及无结构物质无限可分的问题。一般来说,前者在无限可分的过程中,会失去其原有的结构及其功能,并最终回归到无结构状态。对于无结构物质来说,即可以说它是无限可分的,也可以说它是不可分的。令人可惜的是,提出上述观点的学者,其著作早已失传,因此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道他们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了,而这些记录着中国古代科学探索著作的失传,对中国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8、天人合一与万有智力论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此一观念最早而又明确的论述。天人合一观念还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所述“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合意为及);而这种人类的行为,应该并且可以模拟自然行为的观念,则有可能形成于文字使用之前的文明早期(生肖文化的本意就是人要模拟动物的生存习性)。
  汉代学者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学者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及其引申的内涵包括:物我一理;物我一体(例如庄周梦蝶);人(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和谐;天人感应;天道君权;以及天人一德、天人一类、天人一性、天人一气,等等。上述名词,“天”指天地之天,大自然;“人”可指君王、圣人和普通民众;“合”意为符合、相及;“一”指规律,一致、一体。
  概括而言,天人合一的本意即天与人都符合同一种基本规律。由于人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人与所有的物质都要遵循自然基本原理,例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恐龙之所以灭绝,有可能是地球引力发生变化,体重过于庞大的动物难以移动生存)。问题是,人是有智力的有意志的有精神活动的,在这些方面人又如何能够与天“合一”呢?
  笔者在《灵与肉之经典解读:神经元智力对染色体智力的挑战》等文中指出,笔者之所以能够提出万有智力论,得益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启发。这是因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揭示了人(精神世界)与天(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即它们都是物质的和有智力的。事实上,人的大脑思维智力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从动物的神经元智力系统发展而来的,而动物的神经元智力系统是由染色体智力系统制造出来的,生物染色体智力系统又是从非生命物质的智力结构发展而来。因此,天人合一的物理学基础,正是万有智力。
  9、十二生肖与星际生物学
  中国人有十二生肖(许多国家也有十二生肖,其源头在中国),属于动物历法,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十二年一循环。所谓“生肖”,是说当年出生的人,要模仿该年的动物习性,这样才能顺利成长。
  笔者在《神妙的生肖文化与游戏》(山东友谊出版社)、《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书中指出,十二生肖动物纪年,源自古人对木星的观察。古人发现,木星12年绕太阳一周,它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对地球上生物圈及其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主要是雨水多少),导致某一年特别适合某一种动物生存繁衍的效果。显然,十二生肖文化揭示的是“星际生物学”,即地球外的星体对地球上的生物存在着可以观察到的影响和作用。除了木星之外,太阳和月亮也是重要的星际因素,例如太阳黑子周期、月亮圆缺周期都影响着生物的行为。至于昼夜交替、四季寒暑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则主要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
  《玉函山房辑佚书》收有《计倪子》一书,该书记有:“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故散有时,积籴有时,领则决万物,不过三岁而发矣。以智论之,以决断之,以道佐之,断长续短。一岁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物之理也。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是以民相离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这里的太阴实际上指的就是木星,其位置的周期变化,导致降雨量的多少,正是十二生肖动物(食草类和食肉类,喜水与喜旱)兴衰周期的原因所在。计倪子又名计然,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曾拜计倪子为师。《计倪子》的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天文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天体(此处是行星)位置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0、气与信息、能量、微物质  
  “气”是中国古人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最难琢磨的概念之一。关于“气”的概念,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商代文献《山海经·大荒四经》,其中《大荒北经》记有:“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笔者在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书中的解读:食气,既调节呼吸或直接从空气中获取生命所需元素,属于气功之一种。气又指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是人与万物沟通的载体,《淮南子·泰族训》:“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无一焉者亡。”
  大体而言,“气”是物体内部存在的并且可以发散出来的信息、能量和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物质。例如,天气、地气、节气、气味,气质、习气、勇气、朝气、志气、暮气、老气横秋、孩子气、市侩气、流气、匪气,气氛、气愤、气恼、忍气吞声、喜气洋洋,气势、意气风发、一鼓作气、气吞山河,以及元气、神气、生气、气息、气血、湿气、肝气、火气、肾气、脾气、心气、荣气、卫气、内气、外气、气功、运气、气数、人活一口气,等等。由于“气”这种信息或能量(包括物质分子载体),往往弥漫在空气中,因此“气”又指空气、气体。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就谈到“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显然,这里所说的“肾气”,实际上就是今天医学所说的“性激素信息”。事实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都在发出各自细胞工作状况的信息和新陈代谢的信息,例如肺的呼吸过程并非仅仅是在获得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同时也是在向其他组织器官发出“我在正常工作”的信息。这种“气息”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信息,一旦气息不正常,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就会“忧愁”起来,甚至会跟着发生病变,因此经常唉声叹气的人,其健康往往会越来越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身体内的“气的信息”,应当有着相应的传输通道,例如神经通道、血液通道、体液通道和经络通道。
  11、经络与染色体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
  “经络”一词首见于先秦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人体内部有若干纵贯全身的生理性状路线,称其为“脉”,其主干线称之为经脉;在经脉上有一些分枝脉络,在分枝脉络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脉络,古人称这些分枝脉络为络脉。与此同时,古人在经络上进一步发现有数百个穴位,即经络上的特殊敏感部位。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有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等十二经脉。除了上述十二经脉之外,还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使用新的仪器观测手段,验证了循经感传现象(亦即古人所称“得气”),逐渐认识到经络是细胞之间的信息通道。笔者在《经络之经典解读:染色体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经络是染色体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不仅人有经络,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有经络。这是因为,染色体是一种可与神经元相媲美的智力系统,神经元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是由神经细胞网络构成的,染色体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则是由包括经络在内的多种组织结构(例如血液系统、淋巴系统等)搭建起来的。
  事实上,经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发现堪称是中国古人卓越洞察力的典型事例,可以列入中国古代十大发现之一。中国古代十大发现涉及哲理大发现、生物大发现、人体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天文大发现,可参阅《评选中国古代和现代十大发明、十大发现》一文。
  12、魂魄与神经元智力系统和染色体智力系统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通常只有“灵魂”的概念,唯独中国人不但有“魂”的概念,而且还有“魄”的概念,例如三魂六魄、失魂落魄。众所周知,中国人所说的“魂”就是“灵魂”或“精神”,例如《易经·系辞》“游魂为变”。那么中国人所说的“魄”又是指的什么东西呢?
  《左传·昭公七年》记有:“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古人注谓:“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是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则附气之神也。”
  据此可知,古人当初所说的魂魄与神灵是同一种概念,其中“魂”即“神”,“魄”即“灵”。具体来说,“魂”就是大脑思维的管理者或实施者,而“魄”则指体魄,亦即肉体生存运转的管理者或实施者。用笔者的话来说,“魂”就是神经元智力系统的指挥者,而“魄”则是染色体智力系统的指挥者。显然,中国古人能够区分出“魂”与“魄”,表现出非常高明的洞察力,而这应该得益于经络的发现。不过,由于后人不大注意魂与魄的差异,因此经常把魂魄、灵魂、神灵混为一谈,或者通通简称为灵,例如灵与肉。
  有趣得是,古人喜欢说人有三魂六魄或者七魂、九魂与六魄、七魄。道教典籍《云笈七签》称:“夫人身有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尸,三名雀阴,四名吞贼,五名非毒,六名除秽,七名臭肺。此七魄,身中之浊鬼也。”又称:“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或谓三魂为天魂、地魂、命魂,七魄为天冲魄、灵慧魄、气魄、力魄、中枢魄、精魄、英魄。显然,这么多魂都是什么魂,这么多魄都是什么魄,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或许它们只是笼统的说法,亦即多魂多魄。而且,这么多魂与魄,它们之间究竟是并列同级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清楚。
  根据本文上面关于DNA编号顺序及其细胞等级的讨论,笔者对三魂六魄进行新的解读如下。所谓“六魄”,应该是指染色体智力系统的6个管理层次:第一级是原版DNA管理层次,第二级是全能干细胞管理层次,第三级是分配干细胞管理层次(指导若干全能干细胞转变成为组织器官干细胞),第四级是组织器官干细胞管理层次(负责制造边界体细胞和功能体细胞),第五级是边界体细胞管理层次(决定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大小),第六级是功能体细胞管理层次(承担具体的细胞功能,诸如肝细胞、红血球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等)。当上述染色体智力系统的管理层次出现问题时,其表现即所谓的“落魄”。据此可知,器官移植甚至输血之所以能够改变人的性格,以及心之官则思的观念,都与“魄”的存在有关。
  对比之下,所谓“三魂”,可以指人的神经元智力系统的三个层次,即感觉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精神意识系统。至于“七魂”则可以指神经元智力系统的七个管理层次,大体上涉及感觉信息管理层次、植物神经管理层次、运动神经管理层次、符号信息管理层次、动物头脑活动水平的管理层次,以及逻辑思维管理层次和抽象思维管理层次。当人们处于静思状态或睡眠状态时,感觉信息管理层次受到抑制;当人们处于气功状态时,植物神经管理层次也会受到抑制;当人们处于休克状态、昏迷状态,运动神经管理层次、符号信息管理层次和其他管理层次都受到了抑制;至于植物人和濒死的人,他们的七魂恐怕就只剩下一魂二魂了。
  13、膏肓与细胞级别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记有一个故事:晋侯(晋景公)患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晋侯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来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逃到哪里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的‘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又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对晋侯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侯称赞医缓是良医并馈赠厚礼,不久晋侯腹涨跌入厕所而亡。后人便常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重难治;膏指心下微脂,肓指膈上薄膜。
  由于人体是由众多功能各异的细胞组织起来的超级生命体,因此人体所有的病都可以归结为某些细胞出现了问题。如果在环境正常、营养摄取正常的情况下患病,那么一定是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出现了问题,其中就包括DNA出现的问题。
  笔者在《经络之经典解读:染色体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一文中指出,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DNA存在着顺序编号差异,这种差异表明DNA存在着等级,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同顺序编号DNA所在的细胞也存在着等级。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顺序编号越大的下级细胞如果出了毛病,一般来说都是小病轻病,而且多数都能够不治而愈,因为这些下级细胞很快就能得到更新。反之,那些顺序编号越小的上级细胞如果一旦出了问题,那么多数都会是大病重病。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所谓“病入膏肓”的“膏”和“肓”,恐怕说的正是那些原版DNA以及小号码DNA所在的细胞发生了病变,值得注意的是“膏肓”的位置恰恰在心脏附近。
  14、心之官则思的双重含义
  上述大量事例表明,中国古人有着卓越的洞察力。不过,古人也有失察之处,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心之官则思”,这种把思想、思维和情感的主体归之为心脏的观念,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仓颉发明创造文字“思”、“想”、“感”、“慧”、“惑”、“忽”、“忐忑”、“悲”、“恐”、“愁”、“怒”、“怨”之际。通常认为这里的“心”,实际上包括心脏和脑髓。《黄帝内经·灵枢》记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培,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显然古人知道头骨内有脑髓。长期以来,我国民间有“灵魂出壳”、“天灵盖”的说法,如果这里的“壳”和“盖”指头骨,那么就表明古人相信灵魂就深藏在头骨之内,也就意味着古人知道脑髓具有思维和意识的功能。
  问题是,古人为什么会出现把思维器官与心脏联系起来的这种认识呢?笔者在《经络之经典解读:染色体智力系统的信息通道》一文中指出,如果确实存在着原版DNA单链,确实存在着DNA单链顺序编号等级,而且原版DNA确实在心脏附近,那么“心之官则思”就需要重新予以解读,这里的“心”除了通常所说的思维器官(大脑)之外,可能还涉及其他的内涵。或许,“心之官则思”的概念,已经揭示了高等生物(从信息水平上说,而不是从生存权力上说)染色体智力系统及其信息通道的深层奥秘,即原版DNA(相当于总指挥)及其顺序编号DNA(相当于部门主管和员工)控制着指挥着协调着整个生命体所有细胞的生存和运转,其控制信息(包括反馈信息)则通过经络等信息通道来传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9-1-24 23:40:02 | 只看该作者
好复杂,好丰富啊,最近也在学习周易,希望楼主推荐几本入门的书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9-2-4 10:58:0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对口味,我喜欢。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9-2-4 11:3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