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8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太软”者的心理需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1-8 11: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寻医问药网

   马女士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对丈夫更是百依百顺。可是近几年,丈夫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经常烂醉如泥,有时竟然对她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朋友和家人都劝她离婚,可她总是因为自己“心太软”而迟迟下不了决心。即便是这样,丈夫也没有半点悔改之意,恶习照旧。她说自己生活得很痛苦,自杀的心都有。

  张林的弟妹多,有的尚在农村。为了弟妹,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推延婚期,直到几个弟妹的工作和学习都在他的帮助下得到“妥善”解决。可是,弟妹们还三天两头找他,今天这个说工作不适合,希望再帮忙找个理想的工作,明天那个又说学校里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自己,要求他帮忙换学校。这样的生活引起了妻子的不满,说他总喜欢充当弟妹的保护神,让他的弟妹逐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为此,他常与妻子争吵,他困惑地说:“家里除了我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还有谁能够帮他们呢,难道我就眼睁睁地不再帮助自己的弟妹了吗?”

  “心太软”者的心理需求

  这两个人身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无论别人还是自己都认为是“心太软”者,常常是被人需要的角色。他们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用给予别人的关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奉献”感到骄傲。因此,当他们做事后没有得到感激,或是受到别人的指责时,心里就会抱怨,严重者甚至会谋杀他们投入感情最多又无法继续操纵的对象(如恋人或丈夫、妻子)。如果他们长期压抑这种愤恨情绪,就极可能成为身心疾病的患者。

  国内外曾有不少心理专家分析“心太软”者的心态,认为他们都有过度的情感依赖人格倾向,只是在他们的心里却一直以为自己才是别人依赖的对象。有这种人格倾向的人,通常都与童年的生活经历有关。童年时期,他们常常是家中的老大,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之中总是扮演着“小爸爸”或“小妈妈”的角色。因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只有借助这种对弟妹的关爱和助人的方式和行为,才能适应他们当时所处的家庭环境,得到父母的赞美。他们内心基本的欲望就是被爱,最基本的恐惧就是害怕不被人接受。因此,他们常常感到“我总是关心着别人,尽力去爱别人,可是经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关爱。”

  “心太软”者的性格弱点

  情感依赖的性格弱点,最容易在亲密关系之中表现出来。他们常常会不慎重地选择配偶,和“不般配”的人陷入恋爱关系,尽管不满意,仍然不能自拔,并且相信自己“痴情”、“心太软”。

  由于他们的人格倾向于情感依赖,他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爱心”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表现为过分热心、过度友善,对每件事都充满了善意。对他人总是投入高度的关注与赞同,甚至是阿谀奉承。他们希望得到人们的依赖,觉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为别人做事,并不关心什么是对他人最有益的,常常让别人产生一种负债感。他们会去制造别人对他们的各种需求,并对需求者的大小事情大包大揽,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负债感而令其依附于身边。所以说,他们的痛苦都是由对他人过分的关心和照顾而引起的。

  一部分“心太软”者在未得到自己期盼的回报时,逐渐变得压抑、愤怒,最终让自己成为身心疾病的受害者。尽管他们经过各种检查,结果并无大碍,但他们会坚持认为自己病得很重而四处求医,潜意识里总希望通过看病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得到更多的爱的回报。

  在婚姻关系中,有情感依赖倾向的人常成为“牺牲”者,把配偶当宠物一样照料,造成配偶生活方面的过分依赖。但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对方的过分依赖产生愤怒,造成配偶之间的矛盾。在亲子关系中,他们对子女过分照顾和溺爱,甚至专制,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常常培养出独立生活能力很差,有依赖人格障碍的孩子。

  增强洞察能力战胜自我

  有些爱,会让人感到窒息。所以,“爱”有时也会造成伤害。许多婚姻中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因为对他人或对自己的不了解而引起的。虽然我们的潜意识受童年生活经历与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探索心理行为的方式,避免因缺乏自我认识而被不恰当的行为所伤害。因此,当你陷入心理冲突或产生怨恨心理时,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动机,了解自己的动机是否混杂着一些不易觉察的心理因素。尽管在意识层面你的出发点通常都是善意的,但可能还是隐藏着自己内心深处不同的需求和自我。所以,反思自己,平时给予别人的爱是否适合别人,是别人真正的需要,还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总是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想要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被爱。否则,你就成了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控制者,谁都不情愿永远生活在你的控制之中。

  如果你心中的爱是真挚的,要相信真爱永不枯竭。真爱,包含着懂得如何让他人独立,杜绝无意识中控制他人的行为,使他人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你与他人才有可能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

  了解自身的欲望、恐惧,甚至是愤怒的原因,探求自身行为背后的真实含义,便能觉察自己个性中一些负面的心理因素,避免与别人或自己的内心造成冲突,自觉摆脱烦恼,重新建构一个健康的自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9-1-9 19:03:5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感谢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9-1-22 13: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木碗 的帖子

木碗,这篇我反复看了几遍,很受益,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9-1-22 21: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带着你飞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9-1-25 19:57:07 | 只看该作者
我身边都是这样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8 08: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