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客体关心理治疗》和《世界在你心中》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12-30 10:4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客体关心理治疗》和《世界在你心中》



                                                            ——武志红


   
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但为什么要控制?




    因为分裂。


    美国学者卡什丹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称,一个婴儿的世界一开始就是分裂的,妈妈有时对他好,


有时对他不好,于是他的世界就分裂了。



    如果妈妈对他足够好,那么,这个婴儿就会比较宽容,愿意接受世界的不完美,他认为这个世界有好也有坏,不必因为坏对好绝望,也不必把这个世界理想化。




    然而,如果遇到“坏妈妈”的体验比较多或比较严重,这个婴儿就会出现严重的分裂。他无法接纳好与坏的并存,他的善与恶的观念会严重对立,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会严重对立




    因为孩子认为“父母对我好,是因为我好;父母对我坏,是因为我坏”,所以一个童年经历很糟糕的孩

子,他的潜意识中藏着太多“我很坏”的信息。控制欲望想控制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内心深处“我很


坏”的信息。




    譬如,一个女孩脸红,是因为她认为“脸红的女孩是没用的女孩”,也即“坏女孩”,所以她特别想控


制自己脸红,最终发展成了脸红恐怖症。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这本书的精髓之处是对四种投射性认同的描绘,但对我而言,它对我最大的启发



是分裂的概念。



    依照客体关系理论,分裂是因为糟糕的早期经历。



    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在你心中》讲得更彻底:一旦你想控制,你就制造了分裂。



    他说,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对立,是世界灾难的源头。这个对立首先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的心


是分裂的,于是制造了分裂的世界。




    譬如,悲伤产生了,我认为不好,于是想控制悲伤。控制欲望没产生前,悲伤就是我,我就是悲伤,这


本来是一体的是和谐的,但“我”一想控制,悲伤就成了异己,就成了与“我”对立的东西。





   然而,悲伤就是我,就在我心中。所以,“它”怎么消灭得了?



    于是,我越想消灭悲伤,悲伤在我心中的影响就越大,
抑郁症也就此产生。


    分裂并不只是童年的创伤所产生,分裂是无时不刻都在发生,分裂就是“我与它”的关系的必然产物。


一旦我将人视为它,分裂就产生了;一旦我将某种情绪视为它,分裂就产生了……



    分裂无处不在,所以控制无处不在,而唯一地解决之道是接受,接受被我视为异己的部分,最终达到真


正的宽容。



五、《沉重的肉身》



    中山大学哲学教授刘小枫的著作,先谈到了法国天才毕希纳在22岁时莫名其妙的发烧死去。
    毕希纳死去,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倡导人民伦理的罗伯斯庇尔和倡导自由伦理的丹东,一个疯了,一个甘愿被送上断头台,看起来他们是捍卫了截然对立的东西,但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虚无。


    尼采喊,上帝死了。之后,西方社会迷失在意义的黑丛林中。


    卢梭在这个黑丛林中找到了人民伦理,他把生命的意义放到了“让人民决定一切”这样的想法中。尽管卢梭是个绝对的浪子,对自己、对爱人、对孩子都极不负责,但他这个伟大的想法却吸引了无数人,让无数人开始追求乌托邦,试图让人民伦理普降大地。



    罗伯斯庇尔也被人民伦理吸引了。绝对的人民伦理的一个口号是,人民掌握真理,与人民对立的就该死去,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消灭极少数人是不必犹豫的。由此,持有这个美好理想的预期和目的的罗伯斯庇尔们,制造了一次又一次大屠杀。


    这不难理解,因为人民伦理是巨大的分裂。人民伦理越盛的地方,越要划分敌与我,而杀戮必然会发生,并且一定不会停止。因为分裂先产生,所以敌人必然要产生的。最终整个世界剩下两个人了,这两个持有绝对人民伦理的人,也一定要斗个你死我活。


    并且,人民伦理总有一个副产品:一个内心最分裂的人攫取了权力,并宣称自己是人民的代表者。


    但必须强调,这只是副产品,罪还是在人民伦理自身,因为这个主义制造了太大的分裂,所以内心最分裂的人才能被选择。


    欧洲大地上发生的这些杀戮,刘小枫并没有讲太多,他讲完罗伯斯庇尔和丹东的故事后,没去讲那些宏大的故事,反而笔锋一转,讲起了《牛虻》。


    这个被奉为经典革命主义者的故事,在刘小枫讲来,其实是一个内心极其分裂的病人的故事。牛虻一生下来就不知道父亲是谁,很快又失去了妈妈,按照客体关系理论,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极其分裂的。



    这个分裂投射到他的现实世界中,让他先失去了爱人琼玛,又失去了吉普赛情人,并且让琼玛的世界四


分五裂,让爱琼玛的男人的世界也四五分裂,也让这个世界四分五裂。





    这就是革命故事。


    通过这个极其私人化的故事,刘小枫不动声色而又淋漓尽致地解读了欧洲大地上发生的诸多惨剧的根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容易被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所迷惑,托马斯和萨宾娜天然就对人民伦理的强加意味很反感。



    这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讲述的故事。托马斯和萨宾娜反感“媚俗”的人民伦理,认为这些东西让肉身变得太重,于是他们渴望“轻”,于是他们从一次又一次的性漂泊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萨宾娜是最不“媚俗”的,最终,她的生命彻底失去了关系。她在孤独中死去,每读到这一幕,我都觉得非常辛酸。现在明白,因这是彻底的分裂。




    托马斯的性漂泊是为了寻找每个女人中的“万一”,因这“万一”才是令她与她不同的根本,托马斯这样认为。





    他这样寻找时,严重伤害了特丽莎。特丽莎不懂人民伦理,也不懂自由伦理,她离开母亲的“大同世界”(其实也是一种人民伦理),就是为了找到一种感觉——她的灵魂和肉身可以被一个男人独一无二的对待,那样意味着她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她才能找到她之所以存在的特殊价值。然而,托马斯用对待那些女人的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摸她一个样,做爱的方式也一个样。



    卡列宁(托马斯和特丽莎养的狗)病死后,特丽莎觉得生无所恋,而昆德拉安排了她和托马斯一同死去的结局。



    最美好的人民伦理的尽头是杀戮,是虚无,于是罗伯斯庇尔疯了,疯了后他说自己比耶稣还苦,他认为他和耶稣一样在建设美好社会,但耶稣不必背负杀人的罪名,而他得背。




    最浪漫的自由伦理的尽头却是人民伦理所倡导的大同世界,也是虚无,于是丹东和特丽莎一样觉得生无所恋。




    罗伯斯庇尔、丹东、托马斯和特丽莎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欲求,他们最终发现了相同的结果。毕希纳22岁研究法国大革命时也碰到了虚无,于是发了一通烧热死了。




    卡夫卡是一个什么都不愿意做的男人,他的人生乏善可称,似乎什么都没做,即便结婚都犹犹豫豫,一会儿订婚,一会儿又取消婚约,一会儿又订婚……



    当然,他还是做了点事——写小说。他的小说,读起来很憋气,会让很多人觉得和卡夫卡本人一样乏味。




    然而,他是现代小说之父。


    刘小枫研究了卡夫卡的日记,发现这个什么都不愿意去做的人,和那些什么都努力去争取的人,看到了同样的结果:虚无。


    虚无很可怕,所以绝大多数人都竭力避免去碰,都宁愿不探索内心,而生活在琐细的日常生活中,并认为“平凡才是生命的真谛”。



    真的吗?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把视角对准在日常生活上,拍了《十诫》,其实就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普通人的十个小故事。





    最终,基耶斯洛夫斯基令人信服地用《十诫》、《蓝白红》和《双面薇娥丽卡》等影片展示,“生命的真谛的确蕴藏于平凡生活中”。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该麻木地活在琐细的日常生活中,而是他通过影片的悲喜剧展示了一个最简单的真谛:




    不可感情轻浮。不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这感情不可轻慢、猥亵。




    罗伯斯庇尔和丹东试图在政治中找到意义,这是“重”,托马斯和萨宾娜试图在自由的性漂泊中找到意义,这是“轻”。

    但轻也罢,重也罢,都是试图在生活以外找到生命的真谛,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则用细腻的画面语言说:生命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美好的、不可轻慢的感情。特丽莎的诉求是对的,可惜她选择了托马斯。




    这和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个意思了。克里希那穆提说,你不必从神秘的洞穴或寺庙中寻找答案,因为最值得去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你自己。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9-1-7 10:5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8-12-30 11:12:12 | 只看该作者

偶的感想——12.30.上午11时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听起来就很反感,而且恶劣的字眼:控,制.


               突然觉得强迫症的起源就是这两个字了.


                                控制的感觉.我要控制……我不要这个样子……我要那个样子……

                    
                                        强烈的一定不要,或者一定要,就是要,不都是控制吗?

              可是这是怎么造成的呢?这是我一直到现在都无法解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

些人内心就不会这样呢?家庭环境到底是怎么样具体影响的呢?我很想内心有一个很清晰明了

的起因,发展,造成的结果,像生物学一样的答案。

                       如果事情(自己)是那个样子怎么办,害怕,恐慌,焦虑…不行啊……绝对地不要这个样子!不要接


受!……想要控制……然后呢,我们能控制得了吗……不可能啊。


(这样看起来,真是分裂啊,这个词形容得太生动了)


                 接着呢,痛苦……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感觉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了,或者是自己不是自己了?

                        
                     我现在开始觉得,其实是那些非常严禁呵斥的态度,或者是你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实在是……这些责怪的


声音——这是不被允许的,你实在很差劲啊,这些态度,声音,我们内心的感受,惶惶然……积少成多而来的。


              想一下,每天接收的声音几乎都是这个样子,怎么样坏,怎么差劲,怎么样不听话,别的孩子怎么样。你


绝对不可以!!!你再怎么样试试!我就打你的屁股!或者是我不要你了!把你扔出去!或者更小的时候狼来了,就把


你吃掉喔,我可不管!!!——我们的感受呢?再碰到生活中类似的情境,潜意识里是不是就这样反应到意识层面,因


为声音太强了——脑袋中出现超强的声音,或者已经转变成了一种下意识——你绝对不可以!不然的话……这本身就能


引起一种冲突吧,引起小我的反抗,我想是因为——太痛苦了。违反自然天性吗?


             听一个很有经验的心理医师,说强迫症的根除需要靠定力。还有就是心念。

      当然想,什么是定力喔???什么心念啊?


              我感觉就是把内心这些声音通过像静坐啊,冥想啊,慢慢地扫除干净。

                当然,伴随着认知的改变。渐渐地恢复。


             感觉是安全的……

               这样子没什么啊……难道父母告诉你这样很差劲就真的很差劲吗?

                 现在的想法还是稚嫩,理由听起来太过简单的,不过,我会继续 的。我一直都感觉自己的直觉超强,现在



更相信了。


          肯定是这回事没错。可能理由,途径没有那么简单吧。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12-30 11: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2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