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威灵基金会 董事长 徐浩渊博士
每次回国,与亲人和朋友相聚,听到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选专业、考大学、出国留学;孩子谈了个让家长不喜欢的朋友...三句话不离每家的那个独苗“小祖宗”,似乎我们生活的中心变成了我们的下一代。但是这些在精心呵呼下长大的娇儿们,却很难享受父母亲的一片心意。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儿童、青少年和青年的心理状况成了大问题。1996年北京西城区青年心理咨询中心对1492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统计报告结果是:31.1% 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很苦恼的事;69.9%的学生对教育有反感;16.4% 的学生觉得生活没意思;11.8%的学生想到死。这种认知与情感发育的失衡现象日趋严重。《中国教育报》1991年1月13日公布了1989年北京市对十几所高校三万名学生的调查,因患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占全体休退学人数的64.4%。而1982年以前,感染疾病一直是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如果每个人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每天接触的人和事, 也会意识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全国最著名的师范大学的两名教授的孩子,为了难以承受高考的心理压力,而自杀身亡。我认识的一位特级教师的孩子,为了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他开讽刺性的玩笑,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异常症状, 十几年来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我接触的各种年龄的孩子们,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尽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却很少人讯问这是“为什么”和“怎么办”。在这篇文章里,我先来探讨一下原由。分析起来,当前青少年的发育有三大失衡:
(一〕认知与情感发育的失衡:
片面强调认知、智力的发展,忽视或者压抑情感发育,这是我们中国社会几千来的文化遗产。中医的“素问”写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人的七情六欲皆伤身体。内向、含蓄是美德。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没味儿了”。佛教则教导人们如何超脱、升华到“空”的境界。这种不表达、间接表达的文化,适宜我们闭关自守、四季循环的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却同今天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发生了冲突。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竞争。其特点是要求准确、快,以保证高效率。准确的传递信息的最基本要求是表达。你不表达自己的意思,谁还能有时间拼命猜测、揣摩你的心思?用这种意识教育今天的孩子们,是一种伤害。
“学而优则仕”如今变成了“学而优则富”。所有的家长都担心,如果没有现代的文化知识,没有那张大学文凭,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被淘汰。加上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备,“养儿防老”还是个实际考虑。于是乎所有的家长们将自己剩余的所有时间、精力、财力都集中投资在自己独生孩子的智力发展上。买课外辅助材料的大队伍,能排得几里地长。其中没有一名是用书的学生,全是家长。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的心理栏目中,集中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们的智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们的情志发育。国家的科研经费, 也都投在智力研究上。
其实,人们不知道,情感脆弱、心态失衡是直接障碍智力发育的因素。人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Perception), 记忆(Memory),以及思维逻辑化的过程。这是人学习知识的最基本要素和步骤。而且,考试成绩同做事业的能力并不平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招收学生,用分数线做一道筛选后,主要比较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体育成就。而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只招收至少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做研究生。
世界银行199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90年代中,全世界第一位剥夺人工作能力的疾患是心理疾病。而情感异常则是主要的原因。如果你是真心爱护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否应该想一想,怎能使他们成为幸福的人呢?
(二〕书本知识与实际生存能力的发育失衡: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往往替孩子做过多的日常事物,希望他们剩下时间去学习。我惊讶地看到七、八岁的孩子,诗、书、琴、画的本领高超,却不会自己系鞋带儿。十二、三岁的姑娘,莎士比亚读得刮刮叫,却还需要妈妈给擦屁股。这样的孩子容易同时被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困扰,即:自满与自卑。因为他们某一方面的本领超过其他孩子,而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由于他们缺少自我生存能力,特别是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大家都能做的事,自己却不会,因而感到自己有某种缺陷,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另外,全家人将一个孩子捧为中心使得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人物。到了社会上、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象父母和祖父母那样围着他转了,反而使他感到失落。
记得一次我去个美国朋友家作客。停下车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念书的儿子,正围着他家50万美元的大房子推草。进到屋里,发现他们9岁的女儿站在凳子上洗碗。她的父亲骄傲地告诉我,女儿从7岁起就负责将盘碗冲洗,并装进洗碗机。这个百万富翁教育孩子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孩子16岁开始合法打工。 很多青少年从13岁起,已经开始做送报纸和看小孩的工作。使得孩子从小培养起自食其力的概念和能力,建立了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三)权力感和责任感的发展失衡:
蓉蓉今年13岁,放了暑假,想和住在隔壁的同学小龙去游泳。为此,引起家里一场争吵。蓉蓉长这么大没有自己上过街,都是跟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去。可是父母要上班,祖父母不会,也不喜欢游泳,没有大人能陪着去。“小龙和我一样大,他都自己学会游泳两年多了,为什么不让我去?”她的个子比小龙高,在班上成绩也比小龙好,不明白家长为什么不许她去游泳.“ 你会自己坐公共汽车吗?”“你的衣服丢了怎么办?”“人家小龙是个小子,你跟着瞎跑能行吗?”“你.....”四位家长一起反对。最后,以蓉蓉哭喊出:“你们剥夺小孩的人权!”而告结束,结果还是不让去。
蓉蓉平时连过马路,到副食店打酱油都没干过。一下子让她跟着小朋友,换两趟车去游泳,是让人不放心。但是,如果从小她就开始承担一些小的责任,例如,自己洗袜子,到邮局去寄信,买文具等等,她早就应该能自己去游泳了。记得我小时候,10岁就带着弟弟回家,换两趟车去游泳了。孩子只能一点点地学习负责任,增加能力,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这是一个人发展的自然过程。今天的很多独生子女,非常缺乏这种发展过程。他们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惯了,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开始要求独立的权力,却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同家长发生种种矛盾。
其实,我们很多成人也缺乏权力和责任应该平行的意识。经常看到评级别、评职称的时候,人人都争着向上升。但是很少有人想一想:“我是否能够承担起那个位置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