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孩子的心 (一) (转自心育心网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2-28 08: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威灵基金会 董事长 徐浩渊博士
  每次回国,与亲人和朋友相聚,听到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选专业、考大学、出国留学;孩子谈了个让家长不喜欢的朋友...三句话不离每家的那个独苗“小祖宗”,似乎我们生活的中心变成了我们的下一代。但是这些在精心呵呼下长大的娇儿们,却很难享受父母亲的一片心意。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儿童、青少年和青年的心理状况成了大问题。1996年北京西城区青年心理咨询中心对1492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统计报告结果是:31.1% 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很苦恼的事;69.9%的学生对教育有反感;16.4% 的学生觉得生活没意思;11.8%的学生想到死。这种认知与情感发育的失衡现象日趋严重。《中国教育报》1991年1月13日公布了1989年北京市对十几所高校三万名学生的调查,因患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占全体休退学人数的64.4%。而1982年以前,感染疾病一直是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如果每个人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每天接触的人和事, 也会意识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全国最著名的师范大学的两名教授的孩子,为了难以承受高考的心理压力,而自杀身亡。我认识的一位特级教师的孩子,为了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他开讽刺性的玩笑,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异常症状, 十几年来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我接触的各种年龄的孩子们,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尽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却很少人讯问这是“为什么”和“怎么办”。在这篇文章里,我先来探讨一下原由。分析起来,当前青少年的发育有三大失衡:

(一〕认知与情感发育的失衡:
  片面强调认知、智力的发展,忽视或者压抑情感发育,这是我们中国社会几千来的文化遗产。中医的“素问”写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人的七情六欲皆伤身体。内向、含蓄是美德。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没味儿了”。佛教则教导人们如何超脱、升华到“空”的境界。这种不表达、间接表达的文化,适宜我们闭关自守、四季循环的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却同今天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发生了冲突。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竞争。其特点是要求准确、快,以保证高效率。准确的传递信息的最基本要求是表达。你不表达自己的意思,谁还能有时间拼命猜测、揣摩你的心思?用这种意识教育今天的孩子们,是一种伤害。

  “学而优则仕”如今变成了“学而优则富”。所有的家长都担心,如果没有现代的文化知识,没有那张大学文凭,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被淘汰。加上我们的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备,“养儿防老”还是个实际考虑。于是乎所有的家长们将自己剩余的所有时间、精力、财力都集中投资在自己独生孩子的智力发展上。买课外辅助材料的大队伍,能排得几里地长。其中没有一名是用书的学生,全是家长。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的心理栏目中,集中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们的智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们的情志发育。国家的科研经费, 也都投在智力研究上。

  其实,人们不知道,情感脆弱、心态失衡是直接障碍智力发育的因素。人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Perception), 记忆(Memory),以及思维逻辑化的过程。这是人学习知识的最基本要素和步骤。而且,考试成绩同做事业的能力并不平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招收学生,用分数线做一道筛选后,主要比较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体育成就。而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只招收至少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做研究生。

  世界银行199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90年代中,全世界第一位剥夺人工作能力的疾患是心理疾病。而情感异常则是主要的原因。如果你是真心爱护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否应该想一想,怎能使他们成为幸福的人呢?

(二〕书本知识与实际生存能力的发育失衡: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往往替孩子做过多的日常事物,希望他们剩下时间去学习。我惊讶地看到七、八岁的孩子,诗、书、琴、画的本领高超,却不会自己系鞋带儿。十二、三岁的姑娘,莎士比亚读得刮刮叫,却还需要妈妈给擦屁股。这样的孩子容易同时被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困扰,即:自满与自卑。因为他们某一方面的本领超过其他孩子,而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由于他们缺少自我生存能力,特别是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大家都能做的事,自己却不会,因而感到自己有某种缺陷,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另外,全家人将一个孩子捧为中心使得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人物。到了社会上、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象父母和祖父母那样围着他转了,反而使他感到失落。

  记得一次我去个美国朋友家作客。停下车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念书的儿子,正围着他家50万美元的大房子推草。进到屋里,发现他们9岁的女儿站在凳子上洗碗。她的父亲骄傲地告诉我,女儿从7岁起就负责将盘碗冲洗,并装进洗碗机。这个百万富翁教育孩子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孩子16岁开始合法打工。 很多青少年从13岁起,已经开始做送报纸和看小孩的工作。使得孩子从小培养起自食其力的概念和能力,建立了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三)权力感和责任感的发展失衡:
  蓉蓉今年13岁,放了暑假,想和住在隔壁的同学小龙去游泳。为此,引起家里一场争吵。蓉蓉长这么大没有自己上过街,都是跟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去。可是父母要上班,祖父母不会,也不喜欢游泳,没有大人能陪着去。“小龙和我一样大,他都自己学会游泳两年多了,为什么不让我去?”她的个子比小龙高,在班上成绩也比小龙好,不明白家长为什么不许她去游泳.“ 你会自己坐公共汽车吗?”“你的衣服丢了怎么办?”“人家小龙是个小子,你跟着瞎跑能行吗?”“你.....”四位家长一起反对。最后,以蓉蓉哭喊出:“你们剥夺小孩的人权!”而告结束,结果还是不让去。

  蓉蓉平时连过马路,到副食店打酱油都没干过。一下子让她跟着小朋友,换两趟车去游泳,是让人不放心。但是,如果从小她就开始承担一些小的责任,例如,自己洗袜子,到邮局去寄信,买文具等等,她早就应该能自己去游泳了。记得我小时候,10岁就带着弟弟回家,换两趟车去游泳了。孩子只能一点点地学习负责任,增加能力,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这是一个人发展的自然过程。今天的很多独生子女,非常缺乏这种发展过程。他们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惯了,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开始要求独立的权力,却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同家长发生种种矛盾。

  其实,我们很多成人也缺乏权力和责任应该平行的意识。经常看到评级别、评职称的时候,人人都争着向上升。但是很少有人想一想:“我是否能够承担起那个位置的责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4-2-28 08:23:29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孩子的心 (二)
美国威灵基金会 董事长 徐浩渊博士
  纠正孩子的发育失衡需要具体措施。任何改变孩子行为的措施,都需要家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一个人的行为是他/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刻意地去改变它,最初会使人感到痛苦。另外,每一个家庭是一个行为系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按照它特有的规律在运行。如果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了改变,整个系统会呈现一种紊乱,使得在此系统中生存的其他成员感到不舒服、不适应。因此,在这个系统中生存的各种力量, 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新改变的行为再拉回老样子去,以维护老系统的运行方式,避免改变带来的痛苦。举个例子,大家便很容易理解了。

  还看蓉蓉去游泳这件事。这个家庭的系统有三个层次。爸爸、妈妈和蓉蓉是蓉蓉的核心家庭。爷爷、奶奶同他们住在一起,是她的外围家庭。而老爷、姥姥住在城西边,每星期至少互相通个电话,每个月在一起吃顿饭,是整个系统的第三层。13岁的蓉蓉不能自己去游泳一事,使妈妈意识到女儿独立生存的能力与同龄的孩子相差太远,决心让她锻炼。家里其他的人也没意见,决定蓉蓉除了做暑期作业以外,每天收拾自己的屋子、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倒垃圾、洗碗,并且到邮局给奶奶去拿“新民晚报”,顺便捎带回牛奶。星期一,蓉蓉干得不错,几天以后,新鲜劲儿过了,问题就来了。星期四蓉蓉在外面玩儿的晚了,晚饭时回家的路上,才想起忘了拿晚报和牛奶,可是邮局和奶站早关了。一进家门,就感到气氛不妙。爸爸脸沉着,妈妈没招呼她吃饭,便问道:“你下午到哪儿疯去了?看看你的床,一天都不铺,象个狗窝!新民晚报呢?牛奶呢?”蓉蓉知道自己有错,平时的娇、骄二气也使不出来了,只好闷着头吃饭。刚刚端起碗,爸爸用筷子指着她的碗,说:“指望你刷碗,全家就别吃饭了!”蓉蓉再忍也不住了,大哭着把碗摔在桌上,跑回自己的小屋:“不吃就不吃!”这一来,最护着孙女的爷爷不干了:“连顿饭都吃不安生!孩子不就今天忘了吗?她奶奶不是把报和奶也取回来了嘛?”“都是您老宠的,蓉蓉越来越没样儿了!”妈妈忍不住开始责怪爷爷。两位老人更火了,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还落个不是。大人吵起来了,妈妈委屈地给姥姥家打电话,全家乱作一团。
剖析这个家庭“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系统中的互动关系。首先,由于蓉蓉开始承担起部分家务,使得其他人的生活也跟着起了变化。奶奶不去拿报、拿牛奶了,也没有到街上和其他老太太们聊天。守在家里,只好找爷爷说话。平时爷爷就不爱讲话,趁着奶奶出门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清清静静读一下午书。现在被奶奶唠叨得心烦。爸爸那天正好在公司里挨了领导的批评,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冲着妈妈也没好气儿。奶奶从头就不放心蓉蓉拿报、拿奶,放弃自己出门聊天的机会,每天下午都盯着蓉蓉。这不,让她算着了,蓉蓉果真忘了。等儿媳妇一下班,赶紧抱怨她的锻练计划行不通。本来奶奶就不太高兴妈妈在家做主,这下子全爆出来了。经过一晚上的吵闹,第二天又恢复了过去生活的平静。蓉蓉除了做功课、练钢琴以外,还是同附近的邻居小朋友玩,再也不提游泳、出远门之类的事了。家务仍是大人操持。旧的系统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程序。蓉蓉还是长不大,并且下意识地承认自己在生活上就是不行。以后生活道路上,尽是这样过不去的坎儿,蓉蓉成了个败仗将军。

  这里,特别要指出三个关键点:一、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奶奶不放心的提醒,虽然使蓉蓉心烦,但同时也给了她一个信息:“奶奶盯着哪,万一我忘了,她还不会忘。”当然,这句话并没有呈现在蓉蓉的意识中,她只是感到有人给上着保险,自己不是真的负全部责任,奶奶是底牌。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受这种潜意识影响、甚至支配的。

  二,情绪能量的转移发泄:爸爸在工作处受了气,不敢向老板发,但是这口气还得有去处。老婆、孩子好说话,把气撒在蓉蓉头上了。另外,奶奶平时对妈妈有意见放在心里,借着蓉蓉的事,向妈妈发出来。情绪的转移发泄,在生活中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发泄的个人,和他与旁人的关系都是有害无益的。爸爸同他老板的矛盾,奶奶同妈妈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把气发在蓉蓉的事上而消失。相反,矛盾只会逐渐加深。同时,掩盖了蓉蓉失职的问题。

  三,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其自然后果:由于奶奶把报纸、牛奶替蓉蓉拿回来了,大家有奶喝,奶奶有报看。除了全家人生了场气以外,没有直接的自然后果影响任何人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犯了错的蓉蓉,她对此事的记忆,是大人拿她出了气。根本不会学到任何正面的经验。人的学习需要正确的反馈。例如,一个两岁的小孩用手指碰了一下火上的锅,烫疼了,自然就缩回手来,哭起来。大人会给他上点药,告诉他:“烫,不能摸。”被烫疼了,是摸火的自然后果。有了这次教训,小孩就记住了。这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试想,如果奶奶只管自己出去散心、聊天。蓉蓉忘了拿晚报和牛奶。结果是蓉蓉自己第二天早上没有牛奶喝。奶奶没有晚报读,只好来找蓉蓉聊天,弄得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看不成。心里再烦,也得忍着。谁让她忘了拿报纸呢。最后,她的行为后果, 自然地落到了自己头上。第二天,她说什么也得记着改。

  总结起来,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有几条说来容易做来难的原则:

(1) 尊重你的孩子:
  中国文化教导我们尊敬长辈。尊敬,作为一种心态和行为也是学来的。如果你不尊重你的孩子,他/她也就不懂得尊重自己,很难真正尊重你。孩子小的时候,因为要靠家长活下来,你还可以用长辈的至尊地位压服他。但是,他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到那时,如果你们从来没有形成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两代人的关系就变得很难相处。尊重孩子的具体内容很多,我认为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同孩子讲道理:记得儿子两、三岁的时候,每天要问几十个问题。例如,当我要他洗澡、睡午觉的时候,他要问:“为什么?”我都耐着性子解释。因此,他养成了事事问个究竟的习惯。到了五、六岁时,他可以用逻辑对我的行为提出很尖锐的批评。这是个考验。好在我是个爱听批评的人,总是笑着肯定他的正确意见,抱歉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们之间形成了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模式。现在,他十六岁了,人比我高,力气比我大,逆反心理也特别强。但是,他还得讲道理。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不禁暗暗庆幸。孩子在美国长大,这个年龄总是有各种问题不断地出现。通过讲道理,问题不断地被解决。孩子也就慢慢长大成人了。

  二,给孩子以足够的生长空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责任感的增强,他们的隐私权力的范围应该增加。有些家长有检查、翻看孩子东西的习惯。女儿已经16、17岁了,妈妈还要想方设法偷看她的日记。使孩子感到不被信任,甚至觉得人格受到侮辱。家长的理由是“怕孩子犯错误”。世上的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呢?人都是在磕磕绊绊中长大的。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有能力纠正错误,就是给他们发展空间。蓉蓉的家长们,在决定让她拿牛奶和报纸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她有忘记的可能,并且准备让她自己承担其后果,蓉蓉最终一定能负起她的责任的。

(2) 养成与孩子沟通思想感情的习惯,变成孩子的朋友:
   我们的文化不提倡人们直接表达情感,推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以致于伤害感情。如果家里人之间没有沟通的习惯,走出家门后,你的孩子也不容易与旁人相处。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要想成就事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具备有关的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正确的沟通方式又是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的关键。

  一,经常沟通,不要积累一大堆问题一起爆发。情绪大发泄不等于情绪表达,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更深的隔阂。

  二,表达时用“我”字开始,避免用“你”字开始。例如,奶奶应该说:“蓉蓉,我今天没看上晚报,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应该说:“都是你没拿报纸,搞得我很不愉快。”因为,第一句话说了,是表达奶奶此时此刻的心情,蓉蓉听了以后,会感到抱歉。她知道奶奶的不愉快是自己失职的结果,会说:“奶奶,对不起,我明天一定记住拿报。”但是,如果奶奶说第二句话,蓉蓉感到是在攻击她。当然她的本能反应是防御:“烦死人了! 您老还有完没完呀!”奶奶不是更气了?

  三,正面的情感也需要表达。蓉蓉第一天事情都完成得不错,应该立刻受到大家的赞扬和感谢,她才会坚持做得更好。鼓励往往比批评更容易使人进步。

  还有几条同样重要的事项,就不在这里多讲了。因为新的事物太多了,反而哪一条也抓不住。蓉蓉如果先从洗碗、铺床做起,坚持两周后,再去拿牛奶和报纸,她肯定能够一步步完成所有的目标的。成年人也一样,从一、两点开始做起,成功了,站在新的基础上,才可能步步登高。因为这是所有人学习的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0-11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