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心理学及心理危机干预资料(转自教育在线网站)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08-5-17 21:53:28 | 只看该作者
介入心理危机处理的具体步骤
作者 郭乃文

高雄医学大学 心理系 讲师 暨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复健科心理复健师



心理危机介入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在于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其二,恢复他的心理平衡与动力。因此,其介入的步骤与重点,与传统心理治疗的目的、过程、技巧等略有差异,以下简单列出:

步骤一

衡量自己的状况,肯定现阶段的自己,在情绪、想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方面都处于良好功能状态,并且有充分的时间来投入。危机介入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情境非原先自己所能预估与控制,也不在自己熟悉的治疗环境之下。自己处于不当情绪下,会渲染双方的无助或愤怒,反有双双落马之虞。

步骤二

承诺将建立的关系有相当的私密意义。保证安全与建立信赖,是危机介入的重点。向对方保证自己可以随时被他联络上,或找一个他可以随时联络上的亲友加入介入过程。向对方保证,自己谨守双方的谈话内容,若要告知他人,也会事先得到他的同意。除非得到谅解,双方都不可以无故逃离或切断联络。心理复健是很长的历程,没有吃药打针的立效性,加上有极大可能性他并不明白如何与一个心理专业工作者相处。假使来自多方的注意与关怀都是一时间的或随意性的,难保他的心理适应反被引导成『采办心态』(四处找咨询、比较、重复发泄,类似doctor shopping)或者『从属获益』(藉此变成心理依附性,类似secondary gain),这对心理功能的伤害将大于原先一时的危机。

步骤三

重视他主观上的主要危机来源与对危机的解说,但是,不增强也不排斥。只要他想谈,都应正面讨论该危机事件对他的影响。尽量在可以谈的过程当中,将危机感具体化,用可以化成行动或计划的方式来替他覆诵与整理他的危机经验。若有情绪化的反应,不要逃避,不要保护,也不要过度催促;若有偏颇的想法,不用晓以大义,不用说服,也不用责备。

步骤四

以间接的技巧,增加他对时间与空间的透视感。重点是保证即使危机是不可预测,即使危机的适应是一条长路,但不是走不完的;发生在这里的危机,也可能有贡献。如果他局限于一个自我不安全感中,或呈现自觉不当的情绪、想法、以及行为反应,都以肯定的态度让知道这都是暂时性的,惊慌和罪恶感都是再次陷害自己的方式,可能耗掉二、三年的重新适应,但是一定走得出来。技巧上,可选用情境条件或抓住其瞬间想法,来增强其自觉与自我鼓舞。像是:今天与上星期的差别、不同受灾区的努力、曾有过的生命历程……人只有一个身体可以感受压力,过去一定有较浅或较深的类通经验留于记忆系统,因此,其看似微薄的思绪力量,其实非常值得藉助。

步骤五

带他寻找他原有的因应挫折的技巧,并强化某些技巧的可用性。不要迷信教导新技巧的重要性,一定要相信他在意外事件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适应良好的个体。他一时失去原有的环境和力量,但是,不等于该些生命技巧不可使用。只要情绪适当,对外在危机的评估具体化,他就能逐步建立该有的步骤。若他有需要,与他一齐讨论,一齐订定计划。千万不要以危机介入者的价值观来引导其新的适应计划,这或许反将他原有的生活经验中的有效适应技巧抹杀掉。尤其介入者不熟悉其过去的生活情境时,更可能低估他的应变管道。

步骤六

增加他对此时此刻生活中各片段事件的感应性。危机最大的耗损是他失去心情的灵活性,想法的弹性,以及行动力。仍维持心情有喜怒哀乐各种层面,想法时而负责时而精致时而飞驰,可订出一些具体步骤做为行动目标,将是尽早渡过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关键。不要让各种层面的生活安排,都与这次危机一齐陪葬,让偶而出现的放松感或幽默感有作用于身体的权力,让梦想或计划有转型实现的机会。配合着步骤五,危机介入者尊重与等待他的状况,但是,找机会认真地强化他的情绪、想发与行动力三方面的灵动性。

步骤七

尊重其生命养成的生态环境,从他熟悉的生态中去寻求权宜之道。相信其力量将来自他所熟悉的环境的重整,或许搬家、换工作、失去伴侣朋友,他所熟悉的生态与生活记忆仍是他需要珍爱的,因此,他需要精神力的鼓舞,却不一定需要建议。帮他胡思乱想,支持他觉得似乎有希望的因应方法。切切不可因为面对与处理危机,而拔掉他的根或截掉他的养分,更应避免把他移植到危机介入者的生长生态中。 如果他的心理功能性很差,可以带领他订定短暂的计划,督促每一步骤的进行,讨论每一事件的影响,但是,仍以他熟悉的生态环境为原则。

步骤八

建立介入契约,重点是相信彼此的诚意与相互情急通报的义务。在他情况较好的状态下约定彼此不要做平头性的挑战,并约定一些基本的互动重点与对答,使状况不佳时可以直接应用。像是:事先约定如果你质疑我“又不是你遇到这些事……”,我将回答“我是不希望遇到这些事,如果遇到,我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你要点关心回来”;如果你认为“大家都假猩猩……”,我马上演一张猩猩脸给你看;如果你说“你的运气好……”,我将回答“对啊,运气好的人打三下”;如果你“应付累了,想放弃”,一定要戴起一顶白帽子告诉我。两人的契约条款可以逐步增加,以活泼可以达到提醒与顿悟的效果的对话为佳,这些约定不但可持续两人的默契,避开介入过程中不必要的情绪性争执,并且活化受威胁的情绪。

步骤九

介入者自己背后的谘商与支持团队。需要危机介入的事件,往往直接撕开人生的残酷面,任何人都很容易被引发无力感与人生存在价值的疑惑。即使自己是心理工作者,也应参与专业人仕咨询网或事先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熟悉目前应付这些问题的单位与联络方式。最好有一个比工作会报性质多些情绪分享的专业团体讨论。勿过度自信或天真,切忌单打独斗。

步骤十

对转介时机要敏感,并熟悉可以转介的后送单位。万一自觉精神压力变大,应立即寻求督导协助。万一他的状态有变化,应立即提醒他并说明,该要求其它专业人仕加入协助了。转介前后的准备,则需遵循专业人仕的步骤,千万不可嘎然而止。转介后,退居友人的立场,仍可时时探询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08-5-17 21:54:00 | 只看该作者
一夜乡心五处同
——关心灾区离乡就学的孩子
高雄医学大学医社系老师 郑夙芬

……(地震之后),一批批的未成年孩子,被迫离开家庭与故乡,以继续完成其求知与就学的计划,他们不在灾区,却仍是需要大家的关心与协助,今日所发生灾童与原班学生打架以致逃回家园一事,真的令人扼腕痛心,停止对灾童的二度伤害应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共识。以高雄县市为例,就有五百名以上的未成年孩子在此就学,到底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协助,以下为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关资源的协调联系

建立有组织的统筹协调支持网络:关心近日来救灾行动的大众均有所同感,那就是除了有热心有物资之外,需要靠有效的组织才能使事情的操作事半功倍。因此,以教育部为主,接受灾区学童就学的县市政府教育单位为辅,应及时建立协助灾区学童就学的一、二、三级的处遇体系与协助网络,其纵向单位包括该区学童就读的各级学校,横向单位包括当地大专院校相关教育、社工、辅导人力,社会局以及家扶中心等福利资源单位以及当地精神科的医疗院所,以达到事权的统一与协调,目前以全国师范院校为协助主轴的作法,恐不易执行行政上的协调权;另外为提高单位之间的行政效率,应以行政区或村里为单位,划分协助单位的责任区。

除教育资源之外,校方应保持与当地学童寄养的家扶中心、寄养家庭或暂济助的亲友家庭有一联系,了解灾童目前的家庭支持系统与生活现况,若有家庭问题需加以协助,则可转介社政单位或家扶中心予以处理,以提供灾童较为稳定的支持环境。因此灾区学童的远离家园,绝不是单一教育单位的层面所能完全触及的。

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就学环境:

在导师的部分,学校应挑选较能主动且有意愿的导师担任学童的导师,协助学童的学校适应,包括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学校或校外生活环境的适应、目前课业学习的进度与学习能力的评估,同时也可由较为热心助人的同侪之间的帮助,使其展开学校适应的第一步。

提供导师短期的训练课程,期使导师能尽速了解灾童的心理反应与可能会面对的问题,同时也让导师获得可供咨询的相关教育、社会福利等资源。

导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应提供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教材与机会,激起同学间相互协助的动机,可以制作祝福或欢迎的卡片,举办介绍新同学与认识旧同学的欢迎会,同时,对于心理状况较好的灾童,也可请其分享其家乡或最近的经验,导师透过回馈,提供灾童建立其能够表达的成就感,并教育学童对自己生命与家人的尊重,勿一味落入为重视学业成就的窠臼中,这对灾童,原班同学与导师都是一项宝贵的学习。

辅导老师的角色过去多不为校方所重视,此时,辅导老师应利用此机会建立与导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担任学童的个案管理者(此时若有学校社工员的编制,将可发挥更大作用),协助对学童基本数据的建立与问题的初步筛选,了解学童的全面状况包括学童灾区的家庭重建或长期安置的情形,学童目前应优先处理的教育、医疗、经济、辅导、人际、学习适应等问题,若可以,应尽量与灾童原就读学校联系,了解学童先前的就学状态,以进一步更精确协助灾童,并定期汇整通报灾童近况,进行与导师之间的经验分享。

提供辅导老师短期的相关课程训练,包括对灾童心理反应与问题的了解,心理状况筛选工具的使用,同时对于这些协助的导师与辅导老师应给予额外的津贴以激励加入协助行列老师的士气。

目前学校多有相关的家长团体的组织或活动,因此,应邀请家长一齐加入协助的行列,安排热心且有能力的家长协助灾童的学业与学校甚至是生活适应,与校外灾童的寄养家庭或暂记住的亲戚家庭相互间合作,以使其课后不管在学校或家庭中均可感受到实际的支持。

在灾童的进一步处遇方面,应将其问题作更进一步的分类,有许多学生因父母双亡或兄弟姊妹四散被收养,这些孩子应列为最需全整处遇的对象,透过团体治疗专业者的协助,提供其宣泄情绪、分享情感、交流信息等目的,若有必要也应请责任所在区的精神专科医师加以协助,但导师们切记勿加以标签,而视之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对于暂寄住就读的学童,校方应协助期能保持与家园联系的管道,包括提供家园的讯息,特别是进步与与充满希望的信息,鼓励灾童以信件或电话保持与家园亲友的联络,陪伴其定期回到家园去与亲友叙旧,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关心灾童的家园,包括人文历史地理特产名胜等等。

同时能对于灾童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加以了解,包括兴趣、休闲、游戏、曾学过的才艺等等,制造使其能持续这些兴趣的机会。

几项应面对的困境

目前导师均深感自己的工作压力甚巨,在升学考试挂帅的校园环境中,实无余力从事这些额外的工作,甚至对已有的原班同学都无法实施类似的关心与协助,因此,寻找热心且有学习动机的导师确有其必要性,以避免一位无意愿的粗心导师带来对灾童的伤害,教育虽是一种自发性的良心事业,教育部对于这些导师仍应提供具体且正向的奖励,勿视为理所当然。

对任何台湾的子民而言,此次灾害的重建都是一项陌生且慎重的经验,因此教师或相关社政福利卫生医疗单位都不应该逞强,期待自己要万无一失,因此事权统筹、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与情绪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灾童不需要作秀式的短期教导,而是长期性、安全性与支持性的生活环境。

辅导老师应正视自己在这份重建工作上的功能与重要性,担任灾童学校与小区、家庭、相关福利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建立自己的工作成就,同时也注意同学对于辅导老师介入处理时可能会有的标签反应,提供在学同学再教育的机会。

校园缺乏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环境早已其来有自,这次的灾害应让校方与教师重视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同学学会面对自己的冲击与情绪,害怕与担心,使其增加对生命认识的厚度。

灾童的处遇应仍有其个别差异性,包括灾童年龄层的大小与发展阶段任务,灾童家庭的人员与物质缺损严重程度,灾童的支持资源多寡,灾童本身的个性与生活事件等等,均有所差异,因此虽然透过团体方式可以促进其相互分享、支持与表达,不过必要的个案协助仍是重点,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上应一视同仁,特别是分数评定方面,避免不必要的学生之间的耳语,值得加强的决不适在最后一线的课业成绩。

面对灾童所可能遇到的次文化冲击,目前的城乡差距虽已逐渐缩小,但灾童生长环境中所拥有的生活形态、语言使用、民情风俗与社会风气,与新环境之间恐都会有所差异,特别是原住民学童也许面对更多文化冲击的效应,因此教育者与寄养家庭都应正是此一现象,勿一味要求灾童完全改变自己,才是所谓的适应环境,反而教育与相关单位应学习在不同次文化之下应有的对待与包容,这队员班同学又是一项重要的机会教育。

一次的地震浩劫,应教会大家学会更珍惜生命与尊重彼此,而浩劫中的幸存学童更需要大家给予适当且安全的协助,让他们在来不及解读死亡,冷不防的异乡孤独中,体会社会的关爱,使其勇敢的长大,再将其心中的爱,传播给社会中各角落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08-5-17 21:54:33 | 只看该作者
陪孩子渡过漫长的地震创伤
本文编译自加州儿童照顾健康计划

健康与安全须知

Young Children and Natural Disasters

在地震、水患等天然灾害之后,或多或少每个人的心理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但在事情过去之后,有些人已经调整好心情准备回到原来的生活,有些人沈溺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也有些人需要别人的倾听和安慰才能平复伤痛。许多人不愿再回到悲剧发生的地点,许多人需要亲友的陪伴与支持才能渡过难关。

事实上,孩子的心理回复较成年人更为困难,这时候只有靠家长的爱与关怀来帮孩子渡过。这次地震发生后,许多家长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家中的孩子面对恐惧,走出灾变的阴霾,让生活再步上常轨。很多的孩子在地震后行为表现会和以往有所不同,他们的行为变得难以理解,可能会变得更加依赖、易怒或是疏离。

虽然孩子的年纪还小,但千万不要认为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就像成人一样在心理上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我们的恐惧、焦虑正无声无息的传达给孩子,他们知道你和以往不同,他们看见你盯着电视新闻、再三确认亲戚朋友的安危。

其实地震的巨变对孩子来说是更难克服的经验,因为他们并不了解那短暂数十秒的摇动和之后发生的灾难有何关联,他们需要有人再三和他们保证事情过去了。以下是几个简单提供孩子心理支持的方法:

·             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

·             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             延长你和孩子的床边时间-陪他说话、安静地读书或唱歌

·             送孩子去上课时多花一些时间和他说话-孩子可能会害怕你一去不回,你必需要试着让他安心

·             尽可能准时回家-避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             试着去了解并耐心陪伴孩子渡过难关

如果孩子问你会不会再地震,虽然你不能跟他说不会,但你可在这时候教导孩子简单的避震安全需知。让他知道如果再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做,而他又该怎么做。最好的方法是带着孩子一起做避震模拟演练,让他们了解整个计划。

孩子为了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可能会不停地重复问同样的问题,这时你要耐心地回答每一次的疑问,才不会造成孩子心中的阴影。若孩子被恶梦所困扰或行为不同以往,你要鼓励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并试着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伤等情绪,向他们保证你会陪在他们身边,还要告诉孩子灾难不是他造成的,有些孩子会认为自己造成了这些不幸,这时候只有用耐心和爱心支持、陪伴孩子才能早日让生活步上常轨。

更重要的是去接受并坦承自己和孩子一样会害怕。就像对待已成年的家人一般和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如果再有紧急的事件发生你会怎么做,如果有一个可靠的计划会让所有人都觉得比较心安。千万不要用一些威胁的字眼,如「你如果不乖,地震会把你吞掉」,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也无法修正孩子的行为。

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很快就忘了,若是没有在这时候给予妥善的照顾和安慰可能会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创伤,这时候父母就是最近的心理辅导员,适当的安慰和陪伴、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绝对有正面的帮助。若是情况不见好转,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是必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08-5-17 21:54:55 | 只看该作者
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
台大921灾后心理复健小组制作

在「921集集大地震」之后,台湾社会急需展开心理复健的工作。在你的周围,是不是有一些孩子,他们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家人或朋友,这个孩子可能是你自己的孩子、你的亲人、或是你在灾区中认识的朋友,这些孩子正面临生命中的重大挑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让我们一起陪伴他。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帮助他,首先你可以先观察在灾难后失去亲友的孩子,他们是否出现以下的一些现象:

这个孩子有以下的现象吗?

·             不相信家人已经永远离开,坚持他们会再回来

·             身体产生不适:没食欲、呼吸困难、做恶梦等等

·             觉得自己是被过世家人抛弃的小孩,甚至会对他们感到生气

·             觉得亲人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诅咒所造成

·             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

·             变得容易紧张e

·             担心以后没有人照顾他、疼爱他

·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或故作坚强

—- 这些是许多孩子在失去亲人之后常会出现的反应…..,

面对孩子的种种反应,以下,是你可以做的以及尽量避免去做的。

你可以做什么

1. 分享经验

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或者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如: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

2. 表达情感

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可以透过言语、绘画或黏土的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伤心、甚至悔恨等等。

3. 面对孩子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且他已经尽力表现得很乖了,他不需要为任何人的死亡负责。同时并帮助孩子回想和过世亲人的快乐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快乐。

4. 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

年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祷告、祭拜或参加亲人的丧礼,并告诉他们丧礼的过程与意义,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对他冲击太大,则至少可让孩子多少参与家人的悲伤与忙碌。比如:四岁的孩子,就可以教他如何折纸元宝。不过,别忘了给他您温暖的陪伴。

5. 一起回忆

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过你,你也爱他」,这些曾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6. 讨论死亡

当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时,主动地和他讨论。越避免讨论,会更使得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若他问其他家人:「你会不会也死掉?」。目的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继续陪伴,这时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

你不该做的事

1. 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实,甚至扭曲真相。例如:转移话题,或说:「妈妈在别的地方」。

2. 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处理心中的伤痛,就被抛进新的生活中(如寄养家庭、孤儿院),将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极大的阴影。

3. 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这时,告诉他们:「你可以尽量哭」,会比告诉他们:「不要哭」要来得好。

4. 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

* 妈妈出远门去旅行了——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告而别的,尤其当他等不到妈妈回来时,会更加的悲伤。

* 死掉就像睡着一样—–有时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

5. 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

孩子可以藉由这样的方式来降低他的焦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08-5-17 21:55:38 | 只看该作者
孩童常见身心反应家长协助手册
921 地震的工作经验
孩童常见的灾后身心反应
   这次地震过后,我们在新社及大里对儿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以评估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发现有些灾后反应常出现在儿童身上。以下就最常见的十二项依序排行如下:

带着恐惧的神情,重复与地震相关的游戏或言语
误以为地在摇晃
常常要注意逃生、防护用具,或注意房子的安全
变得更黏人,不敢独处
常表达担心地震再来,同时神情恐惧、害怕
接触跟地震有关的画面或情境时,神情就显得非常害怕
对很小的余震有过度的反应
考试成绩退步或做功课的时间拖长
易发脾气
做恶梦或半夜惊醒
心不在焉或发呆
不愿意讨论或回想与地震有关的事
  ※ 以上各项反应中,第1、2、6、10项属于「重新经历」类;第3、4、5、7、9、11项属于「过度警觉」类;第12项属于「退避麻木」类;第8项属于「其它反应」类。

   以上每一项,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儿童出现反应。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医院求诊,也都是因为相当担心这些状况。在这五个月来的门诊经验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经过父母的适当协助后,均可以在一至两个月时间,恢复生活的常轨 ,只有少部分仍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如果家中的孩子有以上状况,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呢?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说明儿童各类灾后反应,以及协助孩子的方式。



儿童灾后身心反应及协助方式
重新经历类
孩子会以各种方式重回地震发生当时的处境,想要重新控制那个经验。这些方式,包括游戏、幻想、目睹、与梦境。(量表第1至5题)

★状况一
   孩子将积木堆高,再将它推倒,同时脸上显得茫然无助。
【协助方式】
  此时,如果我们陪着孩子玩,有时孩子会说出他自己的情绪:「好可怕,房子都倒了」。因为是孩子自己发动的游戏,而且有大人陪着,他这次的经验不会再像地震当时那样无助;如果孩子处在混乱的恐惧中,大人可以帮他指认出害怕的情绪,让他清楚原本混乱的情绪,同时觉得被接纳。

  地震刚发生后的避难所中,常看到孩子在玩有关地震的游戏,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玩,便阻断了他们重新得回控制感的机会。现在,在组合屋里,我们见到孩子们彷佛回到三十年前的小区,许多玩伴,不停地游戏。除了「爱玩」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之中逐渐在新生活里找到熟悉感和控制感的轨迹。大人们自己重新适应的心理历程,若能和孩子分享讨论,必定可以为孩子的地震经验加入一些正向的意义。

★状况二
  孩子很喜欢看和地震有关,可怕的电视报导。
【协助方式】
这也是某种型式的重新经历,孩子以为这次的经验会比地震当时更安全。玩地震游戏常是好方法,但电视却常有反效果。大众传传播媒体的影像报导已经被证实对孩子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一般说来,影像所造成的压力要远大于声音和文字。所以我们建议,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看这样的节目。但可以让孩子接触与地震相关的科学书籍,或与孩子讨论地震有关的知识。

★状况三
  孩子每天都在入睡后一小时左右,突然在睡眠中出现哭泣、激动、害怕的表现,而且并没有完全醒来。叫醒他后却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事。
【协助方式】
  这是典型的夜惊症,孩子通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旁边的人却被他吓到。这是孩子在浅睡期与深睡期交界时发生的状况,建议父母此时可以轻声安抚孩子再度入睡,后半夜通常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期况如果是在地震后才出现的话,通常只要孩子的焦虑得到处理,就可以改善。但如果情形很剧烈,或太常发生,或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改善,就要尽快到儿童心智门诊求助。

  有更多的孩子半夜从梦中醒来,却不见得会吵醒大人。他们记得梦里的可怕情景,自己吓得要命,但不一定会说出来。建议您如果发现孩子醒来,可以只是陪伴孩子入睡,同时给他安全的保证。在白天时,再尽可能藉由谈话或画图让孩子把梦境表现出来并与他讨论。

★状况四
   当别人不小心踫到他的桌子,就以为有余震而准备躲避。
【协助方式】
  不要笑孩子,即使他已经连续这么怕了五个月,也不要笑他。反倒是可以和他讨论下次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快更安全地避难或判断是否真有地震。但同时也要告诉他刚才真的是没有地震的事实。长期下来,孩子很可能会很沮丧,因此必须注意孩子在这过程中所累积的无助和无力感。

★状况五
   孩子突然慌了起来。
【协助方式】
   他可能是想起灾难的某个片段,不见得是事件,也可能是气氛、味道、光线的记忆。此时,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尽量使他温暖,给他熟悉心爱的玩具。轻声地与孩子说话,给他安全的感觉,并且告诉他,他是安全的。因为他的恐惧主要来自幻想世界,所以如果能与他讨论现在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现实上存在的内容,也会有帮忙。

注意事项

  「重新经历」类的反应,如果持续太久。就等于孩子长期处在地震的压力下,常常会造成孩子在地震发生的几个月后,开始逐渐出现严重的创伤反应。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退避麻木类
  少数孩子会逃避所有和地震相关的事,这通常包括两部分:不愿意或不能回想,以及不愿意看到或经历。(量表第6至11题)

状况一
   明明怕地震,因此心情不好,生活作息改变,但就是不谈地震。
【协助方式】
  这时,硬逼孩子去讨论,通常没有用。比较好的方式仍然是替孩子说出他的状况(「你最近比较没有精神,好像都不想动哦」),但不要急着改变他的情绪(不要说:「不要这样有气无力的,像什么话」),也不要急着要他承认这是地震造成的。

★状况二
   孩子只要上到二楼,就非常害怕,直到下到一楼才能平静,因此不愿意回到原本居住的地方。
【协助方式】
  这时,我们只能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必须起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会害怕;但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可以害怕,但仍要去学校,仍得上二楼,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办得到。

★状况三
   孩子变得比以前文静乖巧,个性变了个样。
【协助方式】
  孩子可能仍然惊魂未定,因此减少活动来避免让自己焦虑不安的事发生。这是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焦虑,如果没有造成生活上的负面影响,则不需要急着让孩子恢复原来的样子。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对地震有不正确的想法,有的孩子以为因为他不乖或做错什么事,才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也有可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勇敢,因此想要表现得勇敢一点。这个时候,建议您多与孩子讨论地震的知识,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孩子关于地震的各种问题。

注意事项

  「退避麻木」类的反应常会受到忽略,而且这常表示,焦虑对孩子来说已经无法面对,而必须使用逃避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对这样的反应保持高度的觉察,非常小心地观察。

过度警觉类
  这是孩子在灾后最常出现的反应类型。(量表第12至18题)其实不只孩子如此,任何人在面对突然的巨变时,都会有高度的警觉。必须要等到环境可以完全令人放心后,才有可能消退。

★状况一
   地震后孩子常翻来覆去,躺在床上很久才能入睡,也常半夜醒来,或一早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协助方式】
   当孩子很焦虑的时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则太容易被吵醒。当孩子很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黏着父母,不让父母离开,而入睡则是他非得离开父母的时刻。因此,我们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念一段故事书,或做些孩子喜欢的静态活动,当成是一种入睡前必有的仪式。如此,可以让睡眠变成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经验,孩子的睡眠常会改善。

   但是,如果孩子的失眠状况已经严重影响白天的作息,且持续超过数个礼拜。则应至儿童心智门诊求诊,极短期的药物治疗常常可以有极大的改善。

状况二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生,地震后整天盯着天花板看,怕房子像那天夜里那样倒下来。他几乎不让爸爸离开他的视线,很容易受到小余震的惊吓。他每天都吵着要爸爸带他离开大楼里的家,到公园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廿次。爸爸很担心孩子从此变成一个胆小的孩子。
协助方式】
   孩子有过度或过久的警觉反应,表示他仍然觉得不够安全。我们不能急着叫孩子不要害怕,因为害怕是他现在最重要的武器,拿掉面临大敌的人手中的武器,只会造成更大的恐慌。

  后来这位父亲很有耐心地,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在害怕,害怕是正常的」,他陪孩子准备了各种安全的措施;并且固定时间陪孩子去公园,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他害怕的大楼一阵子;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他都陪孩子念故事书。我在门诊什么也没做,只是支持爸爸继续做下去,一个月后,这个小男孩已经不再过度害怕地震了。

状况三
   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不专心,持续力也变差了。
【协助方式】
  921地震后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出现上述在家里出现的那些反应。倒是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发现:班上的学童变得比以前好动、不专心。这通常有几个原因:

1.                             灾后许多学校都受到严重损害,孩子上课的空间变得狭小拥挤,或是改在户外上课,使得令孩子分心的刺激物增加。

2.                             学校重建时有很大的工程噪音。

3.                             上课时间变的不固定或与以前不同。

4.                             整个环境变动太大太频繁,有的孩子会幻想:「说不定明天以后就永远不必上课了」。

5.                             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精力无处发泄。

  因此,固定作息、减少环境的变动、并且让环境单纯化是让孩子专心的第一步。可以适当的提醒孩子,也可以在孩子开始要分心的时候,让孩子帮忙你做件小事,拿个东西,再回来写功课。另外,也可尽量安排时间或机会让孩子可以有足够的运动量。

★状况四
   一个原本活泼外向的低年级女生,在地震后变得很胆小,不敢让妈妈离开自己五公尺以上。一直到一个月之后,仍然不能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
【协助方式】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妈妈。他们在平常就常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协助,灾后会变得更为明显。此时您可以尽可能地陪孩子,通常孩子在依赖的同时,也会有独立的需要。您可以用其它各项的作法,等到焦虑逐渐降低之后,孩子自然会想自己玩。

  您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己准备好,并且在那时适当的鼓励孩子自己独处。您也可以使用渐进的方式,先让其它大人在某些时候代替您陪孩子,再渐渐让他在白天有短暂的独处时间,再慢慢增加独处的时间长度。一开始不要太久,以免孩子过于挫折。夜晚常是最困难的时候,建议您在此阶段尽可能在入睡前陪着孩子。您不会因此而宠坏孩子。

★状况五
  一个原本功课很好的高年级女生,地震后每天都在打电动玩具,变得不想念书。妈妈一直问她:「妳怎么了」,她却什么也没表示,继续打电动。
【协助方式】
  此时,不论是用指责或鼓励的方法要求孩子念书,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孩子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处在很大的焦虑中,她很怕地震当晚那种恐怖的情形再发生,因此无法安心。同时,她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够勇敢,因为有太多的情绪无法处理,才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妈妈直接问孩子孩子:「妈妈觉得妳好像在害怕。」

注意事项

   「过度警觉」是一个最明显的症候,让我们了解孩子对地震的初期反应。常有很多人说,要倾听孩子,要去了解孩子。花时间陪孩子渡过这些情绪,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不少家长说,经过这一次,他好像比较知道可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其它反应类
   有些大人不会有的反应,会在孩子身上出现(量表第19 至24题)最常见的是考试成绩退步、变得比较不乖或消沈,在小小孩则常可以看到退化的情形(例如:尿床,吸手指)。

★状况一
  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容易发脾气,变得很不乖,常不守规矩。
【协助方式】
建议父母做到:「在情绪上支持孩子,但在行为上要清楚地设限。」比如,您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心情不好,妈妈很心疼,但你还是必须把功课做完才能看电视。」清楚的规矩,只要不是完全没有弹性,对孩子的混乱心情将会是有帮忙的。

★状况二
   有位妈妈来求诊,因为她念国小三年级的的孩子变「幼稚了」,变得像是学龄前的样子。晚上开始偶尔尿床,常常哭闹,白天一直咬指甲。
【协助方式】
  不要急着要求孩子变回成熟的样子,虽然这通常很快就会过去。此外,也不要嘲笑孩子。这不表示我们只任由这种情形继续。您可以告诉孩子,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妈妈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同时回想当年孩子小时候,有这样的问题时,您是如何一步步教会他的。

忧郁反应:
   在量表的24题中,有几个题目特别与孩子是否有忧郁倾向有关,可做为了解孩子的参考。(量表第9至14题、第23题)

家长常问的问题


问题一
   地震时我们家没发生什么事啊,怎么地震后他变了那么多?

【回应】
   地震把原来的秩序都打乱了,作息变得不固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变得难以预料。让孩子变的不专心的,不见得是地震本身,环境的变化才是主因。

问题二
   地震后,我自己情绪也很不好,会不会是我影响了孩子?

【回应】
   父母的情绪是影响孩子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门诊中有许多孩子,强烈的灾后反应并非因为地震本身,而是因为父母吵架,当父母亲自己的情绪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议父母亲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孩子在此过程中,也将学会您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学习的身教方式。

问题三
   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孩子的各种状况都很有效果?

【回应】
   许多父母亲在回诊时告诉我们,有两个方法最能帮孩子重新得回控制感。第一个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决定是要你念故事给他听,还是他讲故事给你听。第二个方法是,陪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带孩子去买他想要的东西回来布置,不过一定得事先设定上限(否则他选得太贵,不论买或不买,都有反效果)。

~给家长的一些话~
  1、每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是给自己的礼物!

   2、甜言蜜语永不嫌多,让你的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欣赏。

   3、身体的接触是爱最有力的表现,拥抱或是摸摸孩子的头,都能传达你的关心,让孩子觉得安全。

  4、疼惜孩子,也要宝贝自己喔!

  5、每个人都有坚强和脆弱的时候,如果你觉得需要帮助,大声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帮忙。

让我们一起携手,在孩子复原的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08-5-17 21:56:19 | 只看该作者
灾难:从发生到复原 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工作手册

【说明】

  《灾难:从发生到复原--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工作手册》(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这本书是由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张珏常务理事提供,中华心理卫生协会统筹策划翻译工作,邀请多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共同翻译。内容共分为十章,从灾难心理卫生的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到专业人员本身的压力处理与提醒,都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观念及清楚的行动步骤,相信对于台湾目前处理震灾后的心理卫生相关机构及专业人员将有所帮助。本书各章将陆续于中研院(http://www.sinica.edu.tw/)、蕃薯藤「921家园重建」(http://www.yam.com.tw/921/)及心灵园地(http://www.psychpark.net/)等网站刊出,同时感谢富邦文教基金会部分赞助本书之编译与行政工作。因时间过于仓促,必有遗漏之处,尚请不吝指正。关于此书之翻译工作与内容,如有任何疑问,请您利用e-mail与我联络,谢谢您!

王浩威上
1999/11/9
e-mail:sinin@gcn.net.tw
(王浩威为中华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第一章 灾难心理卫生的主要观念
Key Concepts of Disaster Mental Health

1、每一个见证到灾难的人均会被灾难影响

在任何一个灾难中,失落及创伤会直接影响许多人。此外,许多在其它非直接受灾区域的人,情绪上也会受到影响。Myers描述了灾难所引起对人及社会广大的影响:

   「灾难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事件。单单看到那种广大的破坏性及可怕的景象就会引起许多深刻的感觉。常常,那些灾难侵袭的小区居民会描述哀恸、悲伤、焦虑、愤怒等破坏性的感受,即使他们并非受难者….这种强烈的反应会困惑着他们,毕竟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这些人在别人以各种方式告诉他这些是正常的反应以后,会感到轻松及安心;每一个见证到灾难的人,某一程度而言,都是受难者。」(Hartsough & Myers,1985)

   即使一个人是透过二手消息或经由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讯息,也会受到影响。这包括听到或看到父母,因灾难而有实质上的损失的小孩。实质上,心理卫生工作者多数在倡导灾难后如何调适压力及寻求资源(Myers,1991),因此,关于灾难的心理卫生倡导、心理卫生服务的介入和哪里可以寻获额外的帮助,必须大量提供给小区。

2、灾难创伤有两种类型

在1972年西维吉尼亚大洪水时,针对Buffalo Creek的研究中,社会学家Kai Erikson描述了两种在大部分的灾难中会接连出现的创伤类型(1976),灾难心理卫生单位在评估小区的各种需求时,必须考虑到这两种创伤。

个人的创伤被定义为〝一种突然撕裂人类防卫的精神上的打击,在此残忍的力量之下,人们无法有效地面对它。〞

集体创伤则是〝一种破坏人们彼此的维系而造成社会生活基本构成的打击,进 而破坏小区的共同体感觉。〞

  个人的创伤会表现在幸存者所感受到的压力反应及哀伤反应。Bolin 及 Bolton (1986)强调,集体创伤提供幸存者彼此间以及与灾难地的社会连结。这种连结可以对压力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灾难几乎破坏了所有的日常生活以及财产,人们需住在临时的住所,远离原来的家园及原来的支持系统,如教会、医院、托儿所及休闲场所。工作可能中断,或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缺乏交通设施、失去器具、或因为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对小孩而言,可能因为搬离而失去朋友或在学校的关系。疲惫以及易怒容易增加家庭冲突而逐渐损伤家人间的关系与联系。

  集体创伤通常较不容易被处理个人问题的灾难心理卫生人员所注意。我们会发现,如果周遭的环境仍支离破碎而没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将很难从个人的创伤中复原(Erikson,1976)。因此,心理卫生的处理,包括主动接触、支持团体、小区组织等寻求建立个人与团体联系的方式,变得十分重要。

   即使一个人是透过二手消息或经由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讯息,也会受到影响。这包括听到或看到父母,因灾难而有实质上的损失的小孩。实质上,心理卫生工作者多数在倡导灾难后如何调适压力及寻求资源(Myers,1991),因此,关于灾难的心理卫生倡导、心理卫生服务的介入和哪里可以寻获额外的帮助,必须大量提供给小区。

3、大部分的人会在地震后聚集在一起救灾,但效果常打折扣

有许多压力源会影响幸存者。在早期的英雄期及蜜月期阶段,人们经常会有许多全力以赴、乐观及利他主义的表现。然而,经常有很多的行动是低效率的。当失落的影响及意义变得越来越真实,忧伤的反应即越来越强烈。当疲惫来临、挫折及幻灭累积,更多的压力症状可能开始出现(Farberow &Frederick,1978)。认知功能的降低(短期记忆力丧失、混乱、无法决定优先级及下决定等)可能因为压力及疲惫而出现,这将使幸存者降低作重要决定的能力以及对复原采取必要措施的能力降低。

   即使一个人是透过二手消息或经由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讯息,也会受到影响。这包括听到或看到父母,因灾难而有实质上的损失的小孩。实质上,心理卫生工作者多数在倡导灾难后如何调适压力及寻求资源(Myers,1991),因此,关于灾难的心理卫生倡导、心理卫生服务的介入和哪里可以寻获额外的帮助,必须大量提供给小区。

4、灾难后的压力及哀伤反应是对不正常状况的正常反应

大部分的灾难幸存者原本都是正常人,可以在每天生活的压力及责任下执行适当的功能。然而,在加上灾难的压力之后,大部分的人都会有情绪或心理耗竭的表现(Farberow &Frederick,1978)。这些反应包括创伤后压力反应及伤恸反应,这是一种对异常或非常态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幸存者、小区的居民及救灾者,都可能会经历这些反应。这样的反应经常是短暂的,而非一种严重的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创伤后压力疾患或病态伤恸会在灾难后蔓延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Green, Wilson,及Lindy (1985)强调,创伤后压力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尝试整合创伤的经验到自体的架构中,这种过程是自然及合宜的,不该被认为是一种病态(比如是一种病),除非它持续太久、停滞、超过忍受范围或者明显影响日常的功能。

  同样的,Myers,Zunin&Zunin (1990) 指出哀伤反应是一种从灾难中复原的正常过程。人们不只失去所爱的人、家园及财产,希望、梦想和人生观也受到打击。Zunin与Zunin(1991)强调这种对失落的反应是很平常而非病态(需要接受治疗或谘商)的,除非这种哀伤太过强烈、持续太久或压抑了正常的哀伤。

  压力的减轻、倾诉经验的能力以及时间的过往经常能让人重建平衡状态。传播媒体对于正常反应、如何面对这些反应、以及对于有问题的症状早期予以注意的倡导,可以加速复原及避免长期问题的产生。(Hartsough & Myers,1985)

5、许多幸存者的情绪反应来自灾难所造成的生活问题

由于灾难破坏了日常生活许多层面,许多幸存者的问题是立即而实际的(Farberow &Frederick,1978)。人们可能需要协助寻找失踪的亲人、寻觅暂时的住所、衣服及食物;找到交通工具;申请经济补助、失业保险、确认灾民身份、减税;医疗服务、补充眼镜及药物;房屋拆除、挖掘以及清理等事情。

6、灾难救助过程被称作第二度灾难

获得临时的住所、取回财产、得到重建的许可、申请政府的补助、寻求保险理赔、以及从公家或私人单位取得协助的过程,经常会被一些规定、繁琐的手续、争论、拖延、失望所烦恼。人们必须和官僚体系打交道以得到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协助。然而,在灾难后灾民仍情绪余波荡漾之际,这些提供帮助的官僚作风,通常不会顾及灾民个别的需求(Bolin,1982)。Munnichs (1977) 曾提出:「官僚作风意味着在社会关系中的非人性化、墨守成规、威权、僵化的规则及过程…..。」灾难以及其特殊的环境经常充斥着混乱的官僚系统,即使有专门成立的灾难处理机构也一样,这些都让整件事变得更复杂(Bolin,1982)。家庭常被迫去应付这些非人性、无效、荒谬的机构。

  很多人无法适时地从这些机构得到符合资格而该领取的津贴。对那些灾难前很有竞争力以及很有效率的人而言,他们突然要经历一种自尊以及自信的严重侵蚀,会有无助感和愤怒是很平常的。在处理上,心理卫生人员可透过让他们了解此二度灾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来帮助他们(Farberow &Frederick,1978)。他们可使幸存者确信大部分的人面对此官僚系统都有困难。仅仅听到〝第二度灾难〞这个词常就可以带给幸存者减轻痛苦的感觉,经常有些人甚至会笑了出来。

  此外,心理卫生人员可能必须协助这些人找到宣泄愤怒及挫折的积极管道,

  其中包含不要把这些心情转移至错误的地方(比如家庭),也不要攻击那些想要帮忙他们的团体而破坏了自己的努力。心理卫生人员可藉由提供这些团体的工作内容来协助受难者(Project COPE, 1983)。幸存者的支持团体在这个部分通常很有帮助,成员可彼此提供具体应付官僚问题的提醒与建议。

  此外,心理卫生人员可提供灾难救助单位咨询与训练。咨询的目的在于影响政策,让其更能符合灾难幸存者的需求,这些咨询包括以个案为中心,去寻求个别个案的利益;或以议题为中心,寻求一群受难者或整体居民的利益(Myers, 1990)。

7、大部分的人不知道灾后他们需要心理卫生的服务,也不会去寻求此方面的协助

许多人把接受〝心理卫生〞服务和〝疯子〞划上等号。所以提供心理卫生协助对幸存者而言,似乎是在灾难上增添侮辱-我先是失去了所有的东西,现在你又说我心理不正常。此外,大部分的灾难幸存者常苦于要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一些恢复正常生活所需的具体事物。谘商或支持团体在这种现实压力之下显得深奥难懂,而工作人员在协助他们处理具体事件时所提供的心理卫生协助,是非常有效。比如,一个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有技巧、不突兀的会谈技术去帮助幸存者从一堆残局中整理出他们的需求及事情的优先级。

8、幸存者可能会拒绝各种方式的协助

人们可能忙于清理及应付一些现实的要求,而忘记寻找可提供协助的资源。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庆幸还活着,但经常低估了经济的影响及损失的真正意义,而高估可运用的经济支持。损失的真正影响常要好几个月,有时甚至要好几年后才变得明显。

  在灾难后的早期,英雄主义、利他主义、以及乐观可能会让人觉得有其它人比我还惨。对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自立自济、情况是在控制中的。有些人把政府的救灾政策当作是一种福利;而有些人,特别是那些从被压迫的地方逃出来的移民者而言,政府是不可信任的。自尊对某些人是很重要的部分,他们可能对于需要被帮助而感到羞耻,或者不希望被〝外人〞所帮助(Farberow &Frederick,1978)。对这些问题的熟悉及敏感是相当重要。

9、灾难心理卫生协助经常在本质上偏实际层面而非心理层面

大部分的幸存者都是被极大压力所暂时干扰的人,在正常环境下自我的功能是能运作的,许多心理卫生工作刚开始都是在具体的事项给予一些协助(Farberow &Frederick,1978)。心理卫生人员可以在问题解决以及作决定方面予以协助。他们可以帮助幸存者注意特别重要的事、安排事情的优先级、寻求各种可能的方法、寻求支持、拟定行动计划(American Red Cross,1982)。心理卫生人员可以提供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的讯息,包括当地的机构,以及为了救灾而成立的资源;他们也可以直接处理一些问题,包括提供信息、填表格、清理,安排医疗及儿童照护、寻找运输工具等,亦可帮忙转介至特殊的资源,比如贷款的协助、居住、工作及许可证。

  少部分的人可能会经验到较严重的心理反应,比如严重的忧郁、方向感混乱、无动机、或以前心理问题加重。这些状况需要转介作比较密集的心理谘商。灾后心理卫生人员一般不对被严重干扰的人提供直接的治疗,但是需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协助他们与适合的治疗资源连系(Farberow &Frederick,1978)。

10、灾难心理卫生协助常需去配合他们所服务的小区的特性

当规划心理卫生复原计划时,应该考虑到小区因灾难所影响的人口分布及特色(Myers,1991)。城市、郊区及乡村各有不同的需求、资源、传统以及施与受的价值观,因此计划必须考虑到小区的族群及文化特质,而提供的服务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及表达方式。灾难复原服务若能与当地原有的、被信任机构结合,将能得到最好的接纳及运用。此外,若当地的小区组织、各个族群和文化团体能整合入服务输送的系统,这将是最有效的计划。

11、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为了顺利地介入灾难事件的处理,需搁置传统的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接触的方式,以避免心理卫生的标签作用

传统以机构为基地的服务方式在灾后效果并不大,很少人会去标有〝心理卫生〞的地方寻求协助。目的常常必须改为提供包含情绪问题的〝全人服务〞(human services),基本上不要用到隐含心理问题的字眼,比方说谘商、治疗、精神的、心理官能症或精神病等字眼(Farberow &Frederick,1978)。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视自己为全人服务工作者、危机咨询者或使用其它不会影射他们的重点是病态的用语。工作人员如果把他们的服务说成是〝协助〞、〝支持〞或〝谈话〞,将比说是〝心理卫生谘商员〞来得不那么令人感到威胁。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积极的主动接触的方式,他们必须直接去幸存者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受影响的邻近区域、学校、收容所、救灾指挥中心(Disaster Application Centers,简称DACs)、供餐地点、医院、教堂、小区活动中心等等。

12、幸存者对他人主动的关心与在意有良好反应

幸存者接触到温暖及真诚的关心时会很渴望谈他们所遭遇的事。主动接近幸存者的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应注意不要因为害怕干扰或侵犯幸存者的隐私而不和他们谈这些经验。

13、各种介入必需适合灾难的各阶段

对灾难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而言,了解灾后的各种阶段,以及人们在各阶段的心理与情绪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当幸存者用惊愕麻木或否认的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太过强烈情绪时,去深究他的感觉将会导致反效果。一旦幸存者开始运用内、外在的适应资源时,他们较能去处理此环境下自己的感受。在英雄期及蜜月期时,那些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可能充满了幸福、利他、乐观而非悲伤的感觉。在清理阶段,人们会探究及讨论有关灾难的事实,试图将事实拼凑起来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此时,他们会花多一点的时间来讨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在幻想破灭的阶段,人们较会表达挫折及愤怒的感受,这时便不适合问他们是否发生什么好的经验。

  大部分的人希望,甚至是渴望去谈他们在灾难中的经验。然而,尊重有时候他们并不想谈发生什么事是很重要的。和一个身处危机中的人谈话并不意味一定要谈论危机(Zunin&Zunin,1991)。人们在处理痛苦及悲伤时常需慢慢〝调整剂量〞,而一段正常的、暂时不理会痛苦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谈论平常的事而且能幽默的笑出来对痊愈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有所怀疑,可以直接问他现在的心情是否适合谈。

14、支持系统对于复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是家庭。工作者应尽量让家人在一起(比如收容所或暂时居住的地方)。家庭成员必须尽可能参与每个人的复原工作。

  灾难造成的迁移以及灾后密集的复原工作,会破坏他和原有的支持系统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花时间和家人或朋友相聚是很重要的。除了强调重建建筑物之外,重建关系也是个有帮助的类推。

  对于那些支持系统有限的人,灾难支持团体可能会有帮助。Scanlon-Schlipp及Levesque(1981)指出,支持团体可以防止孤立。对于有相似经历的人而言,可以透过团体感受到彼此的信任。团体可以帮助扭转成员担心的特异或病态的感受。人们可以透过别人的反应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或奇怪而感到放心。这种团体不只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幸存者还可以彼此分享一些实际的信息及复原的方法。除了分享经验的情绪宣泄之外,他们也可以透过对正在复原的人的认同而觉得自己的情况仍然有希望。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以参与组织或促进这类自助团体形成。

  此外,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以参与小区组织的活动。小区组织让成员团结在一起去处理切身的实际事务。这些议题包括灾难重建时的小区治安问题,或邻近区域的防灾准备。这个过程不只帮助幸存者能在灾难复原过程处理实际事务,也使他们重获控制感、能力感、自信心以及觉得自己是有用,可能,最重要的是在于重建被灾难所破坏的社会连结以及支持网络。

 总结

上述观念指出一些灾难与非灾难时心理卫生服务间的差异。心理卫生工作主事者及助人者可以发现,这些观念对于拟定及完成一个成功的灾难心理卫生复原计划是不可或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08-5-18 16:34:3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我替灾区同胞谢谢美慧子阿姨!

希望对想当心理救援志愿者的、我们中的某些人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0 15: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