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08-1-3 19:21:0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的境界

查鸣

   读书使人快乐。越是会读书的人,越是体味到人生的乐趣。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健康,精神生活是否丰富,读不读书是一把尺子。读书是一种精神的美学。 读书乃是人生一大快事,读书乃是使人心灵充实、到达一定境界的捷径。读书的快乐首先表现在心之宁静,当你忧愁时,当你苦恼时,当你痛不欲生时,只要你能捧一本书坐下来,马上便会进入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纤尘不染,这个境界噪声全无,这个境界美妙异常。渐渐地,你忘却了身边的一切,你随书一起呼吸,一起喟叹,一起欢笑或流泪,你甚至为书突然点燃了自己的灵感而惊讶,而兴奋,而开心不已……读书常常使人走入迷宫,这个世界有如迪斯尼乐园,扑朔迷离,幽深奇幻。你一步步走进去,在里面发现秘密,寻找秘密,开启秘密和征服秘密。你一心要进入那迷宫和走出那迷宫,你发现全部乐趣在那寻找和征服之中。 会从书中寻找乐趣的人,不是让字句从眼前一闪而逝,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一句句一句句地品味。会读书的人决不只是让书之风从眼前飘过,而是让书之泉从心坎淌过,使之湿,使之润,使之与血液中的元素化合,使之激活创造的细胞。 读书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即是化合的过程,化合的过程即是怡乐的过程,怡乐的过程即是一种精神美学。 把读书当作精神美学的人,不仅终身受益,而且肯定会使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健全、更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08-1-3 19:27: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教师读书的几个问题 ——兼答朱寅年老师

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 于春祥

    刚刚收到《现代教育报》编辑朱寅年老师的短消息。朱老师可能是看到了我粘在张菊荣老师《教育日知录》上的贴子才给我写信的。朱老师来信提出了关于教师读书的几个问题,现就我的理解作如下分析。

   一、关于读书时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地的学校差不多一个样。尽管搞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教学环境(主要指软环境)基本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数的压力基本上没有减轻,教师基本上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学习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素质提升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我的“四个基本估计”。教师有时候加班加点,多不是读书,而是搞教学突击,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有些学校自习都安排课,老师都要靠班。纵然是假期教师要么参加进修学习,要么参加组织的集体培训。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再读书,难!当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不乏捧书阅读者,或进修,或解乏,或自娱。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见缝插针总能有些时间读书,但是,“54号文件”、对弈、电脑游戏、聊天等的诱惑力却能使人乐此不疲。读书意识是个大问题。

    二、关于读书内容只要你到学校就会发现,教师案头摆的书,多以教学参考资料、进修教材居多。再者就是上面规定阅读的教育理论读本。这几年不少地方都在搞“每年一本书”活动,甚至还要用考试来督促,但是,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的书读得都比较糟糕。必需明确一个道理,教师需要教育理论,但是,教师如果仅仅读教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想自己读的书,一般都要放在宿舍、或者家中。这样的书如果摆上办公桌案,在不少学校会落个不务正业之嫌。假如你正在读“闲书”一旦被领导看见,你包准会体验到作小偷的感觉。

    三、关于读书方式现在教师的读书方式发展为两个极端:一是仍然死抱传统的书面阅读形式。这种人以年龄偏大的教师居多。这些人一般缺乏计算机操作能力,对网络阅读缺乏体验。他们甚至挺感兴趣收集网络阅读的弊端,极力维护书面阅读的“法定”位置。二是一群网络族,到网上一冲浪,就把书面阅读丢在“浪”里了。好多人网络阅读都缺乏必要的定位,尤其缺乏对“书”的定位。经常上网,但不一定经常读书。当然,上网不一定非要读书,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有网上读书的意识,注意知识的系统学习。

    我的操作是,自觉的注意书面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结合。书面阅读和网络阅读交叉进行,不管是对健康的调节,还是心情的调解都有好处。譬如,春节前后我读的纸书有《重读尼采》、《重读弗洛伊德》、《世界教育名著通览》等,网络阅读的站点及书目有《新浪读书》专栏刘墉的系列图书《创造超越的人生》、《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美]埃文斯著,郑春蕾等译的《不要控制我》等。人民网《读书》,新华网《读书》,也经常浏览。超星数字图书馆,3年来每年一张读书卡,50万图书任意选读,且具有ocr文字识别功能,尤其是自动读书笔记存储功能给我带来了便捷轻松的体验。

    四、关于读书的建议 1、要明确读书学习的意义,增加读书学习的紧迫感。现在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学历差距逐步缩小,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2、既要“厚古”又要“博今”,尤其以“博今”为主。首先,我要郑重的声明,我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现在的情况是,言必称圣贤,文必称经典,厚古博今已成风尚。语文教师少有人读当下的文学作品,数学教师少有人了解当代数学的发展,理化教师少有人了解时代科普。教师的脚如果站在历史的轨迹上,教学便不会有时代的气息。历史永远不会割断,前人的经验我们当然要“拿来”,但是,用昨天的思想领导今天的革命往往难以奏效。读时代是我们的使命! 3、文科教师要“理化”,理科教师要“文化”。这里的“理”和“文”都具有动词的性质。当今时代知识的综合化是大趋势。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形成了学科壁垒,阅读面也囿于学科的狭小范围之内,文理分野会形成人格的畸形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近年来就特别重视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注意学习科普知识。这样一来,在我的文章和报告中增加了许多“理”的色彩。个人知识的横向超越会提升人的思维品质。 4、有条件的教师要开发外语原著阅读。外语原著阅读是制约外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不少外语教师不读外语原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别只会读课文,读点原汁原味的外语原著给学生听听,那种感觉才叫“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08-1-5 08:02:2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
----全民族阅读宣言


时代需要一声号角
催醒亿万人民的奋进 ;
民族需要一面铜鼓
擂响华夏儿女的精神

审视天下大势
纵观古往今来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兴旺发达
要繁荣富强
要昂首于世界之巅  
要自立于民族之林
必须依靠一种振奋的民族精神
这一切都在呼唤我们
呼唤我们捧起书籍
让书籍的血液流进我们的血液 ;
融进我们的灵魂深处 !
我们将歌唱一生,美化生活
我们将享用一生,荫及子孙

站在世界之巅看世界
中国啊,你是一本辉煌的巨著
有自豪也有屈辱
有崛起更有奋争

中国人应当读懂中国
读懂黄皮肤的骄傲
当代人必须读懂世界
读懂全球一体化的精神
一个学习型的民族
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
一个爱读书的中国人
才不愧是龙的传人

我们祈望
每个家庭都有一壁藏书  
与大师为友
与知识为友
与真理为友
上通天文
下知地理
让自己的心灵比天空更辽阔
比海洋更宽广   

情的萌动语的呢喃
灵的呼唤

魂的呐喊

刘向说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周恩来说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我说
鸟欲飞翔,先振翅  
人欲求知,先读书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5 08:4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12:09 | 只看该作者
给 读 书 加 温

秦咏中   

读书对祛除社会浮躁之气,提升国民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回味一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读书古训或名言,就会发现其中所彰显的读书的巨大功能。要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必须大力倡导读书,给读书加温。

就教师而言,直面新课程,其读书情况首当其冲受到了挑战。因为,新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教育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全方位的变革……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改论著,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读书兼收博取,具备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读书不仅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提高,更是有思想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从而在课改中驾轻就熟,胜任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给读书加温,教师责无旁贷。

就学生而言,我国教育专家曾感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恐怕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与教育对象读书‘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如今,我们很有必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品味这段话。英国4年前举办的阅读年活动所点燃的读书热情至今还在继续,原本到处可见的阅读年标语“读书吧”,如今又变成了“继续读下去”;日本于2001年底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并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时代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现任总统布石的“阅读优先”方案,一致表明每位总统上任后,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大力提倡读书……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巨匠、大师,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远收获不到累累硕果的。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苦觅高考制度改革的良策,当是明智之举。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读了哪些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其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的。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建议将9月25日这天定名为“全国阅读节”,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许多作家、学者都纷纷联名附议。这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给读书加温,莘莘学子当身体力行。

就家长而言,犹太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公认的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并且在读书中使自身的素质、育人的水平得以提高。这是很值得我国的家庭仿效的。给读书加温,家长义不容辞。
为读书加温吧!通过读书愉悦精神,洗礼人格,提高素质……这样理想的“学习型”社会才会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12:35 | 只看该作者
转《读者》文:热爱读书的民族

许多民族都认为自个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似乎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据说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惟一选民”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个世纪之后竟然被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吧?在希特勒们的辞典里,犹太人已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所以,种都是别人的坏,瓜都是自己的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事实证明,犹太人虽不是上帝惟一的选民,但也绝不是上帝的弃儿。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的数量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巨子,酷爱读书肯定是缘由之一。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六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民族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哪怕天快塌下来了,他们的书还是照读不误。苏联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够大了吧?然而就在数十辆坦克驶进红场的那一天,国际图书联合会第六十二届大会在莫斯科开幕。主持会议的苏联女馆长把文化部部长介绍给大家说,按照惯例,作为东道主,国家高层领导人应该出席今天的开幕式,因为发生了意外,只好向大家表示歉意;但书籍是永恒的,书,也会给我们带来和平。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莫斯科的地铁车站、公园、购物的队列中都有手不释卷的俄罗斯妇女。苏联解体后,图书馆与民众的生活一样陷入相当困难的境地,但民众的读书热情却丝毫未减。即使在迄今尚未通公路或电话的村庄,人们依然坚持保存农村图书馆。莫斯科现有图书馆四百多个,每天到图书馆去学习的人总是在数千以上,人们在那里读书看报、准备功课。其中,三十岁以上的妇女越来越钟情于俄罗斯古典文学,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多。有的老年妇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秋千架上、白桦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祖孙同读一本书,母亲在给襁褓中的孩子讲故事……约一亿四千万俄罗斯人,私人藏书就近两百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三百册。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并常常把自己的藏书借给邻居、同事和孩子们。中心城市是这样,边缘地带亦是如此。在海参崴,商店内没有顾客的时候,年轻貌美的女店员安静地坐在柜台内侧看书。在许多公共场合,都能看到许多俄罗斯人手不释卷的专注神情,那书多是厚厚的各种名著的精装本。无论外界如何嘈杂,他们一如既往恬静地神驰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么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战胜呢?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美国人好像有点吊儿郎当,不大爱读书。然而这儿又用得上中国那句老话了:老皇历翻不得了。据调查,如今美国人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三项活动所占时间分别为:一是与家人和孩子玩,占20%;二是看电视,占21%;三是读书,占35%,高居榜首。美国的孩子5岁就到公立学校上学前班,许多家长在此之前就开始让孩子读书。各种儿童教材层出不穷,公共图书馆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例如,在波士顿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常常看到前后左右的人在那里聚精会神地读书。近年来,洛杉矶一年一度的图书节每次都吸引约十五万人参加。2005年全美的图书节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学校的音乐厅、讲座厅都派上了用场,几乎每场演讲会门前都有人排队等候空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爱瑞克·奥特曼(即《当总统们撒谎时》一书的作者)参与的一个题为“谎言、欺骗、掩盖”的讨论会,听众络绎不绝,门外不断有人往里挤,令组织者意想不到,只好出动消防队员来维持秩序。嘉宾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女士、数位参议员、十几位普利策奖得主。共有380名作家参与了96场演讲会和讨论会,6个书朗诵或诗朗诵舞台剧参加了演出,400家出版社的图书参加了展销。美国人很忙,但忙有忙的读书办法,大量图书被录音、制成光盘和磁带,供人走路、开车、健身时听。怪不得美国人在世界上这么牛气,原来人家也是个玩命读书的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13:2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心灵的栖居地在丧失


秦咏中

毋庸讳言,时下真正自觉地、非功利性地读书的人并不在多数,甚至越来越少;即便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也未必有多少人坚持读书,读书——这一心灵的栖居地正在丧失。这似乎让人费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离?

一、悖离的原因。

读书的风气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是难以形成的。就舆论导向而言,时下,强势媒体所热衷于的往往是媚俗的商业炒作和“造星”运动,有多少时候把镜头聚焦于静心读书的人群呢?这无疑对读书风气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师是否有时间读书”这已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审视教育现状,应试之风正浓。在应试背景下,一个老师每天都要上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还要批改作业,处理学生的事务。如果是毕业班,那么花在备课、做题、测验、批阅试卷上的时间会更多。如果再担任班主任,每天增加一节晨会或思想教育课,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偶发事件等等。周六、周日有时还要忙着加班,忙活家里的众多琐事。因此,读书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缺少支持系统。有的老师说“我也想读一点儿书,但是谁会为你的读书而激赏呢?”的确,在一些管理理念短视的学校,领导甚至会把把坚持读书当成三心二意、不努力工作呢。而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又有什么时候关注了老师的读书呢?即使是倡导读书,往往也会附加上检查教师读书笔记等庸俗的繁文缛节,把诗意的读书变成了负担。一边要读书,一边还要抄写。谁还有心情去读呢!教育评价机制在消耗着老师读书的兴趣。

从书籍价格上讲,书价太高;从内容上讲,快餐的式的书籍多,内容跟风的多;从质量上讲,鱼龙混杂,品位高的少;从声誉上讲,新闻媒体鼓吹的书籍很多,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少……真正的好书并不多。这也影响了老师读书的热情。

二、匡正的思考:

应该说,教师不喜欢读书,没有阅读习惯是教育的悲哀。匡正这种失衡是很迫切的问题。

就教师而言,直面新课程,其读书情况首当其冲受到了挑战。因此,教师读书,责无旁贷。

而且引领学生读书,教师当身体力行。

其实,“愿意挤,读书时间还是有的”。教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时间读书,关键是愿不愿意去读。有人说:“有态度就有时间。”是否愿意读书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教师是否有想读书、是否有动力去读书的问题。读书,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羁绊,但是,我依然要说:书,还是要读的!读书的精彩自不必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14:1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愿意挤,读书时间还是有的”。教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时间读书,关键是愿不愿意去读。有人说:“有态度就有时间。”是否愿意读书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教师是否有想读书、是否有动力去读书的问题。读书,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羁绊,但是,我依然要说:书,还是要读的!读书的精彩自不必说!

鲁迅先生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嘛:“时间就像海绵里水,只要肯挤,总是会有的。”其实有的时候,老师们应该读些什么书,自己也不太清楚,上级部门列举了一大堆书让人有种压迫感。我想如果学校把这些书分解,并进行适当引导的话,我想还是有人,有许多人会捧起久违的书本。毕竟有点压力还是有助于人的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14:38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是一项危险甚至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你要时刻具备新鲜的知识,智慧的大脑来"对付"有千奇百怪思想的孩子,这就需要你也要不断地汲取养分.我想读书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15:3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忙,压力大。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写作。是的。我认同,我也深深地感到忙,六七十人一个班,不忙才怪呢!如果教小班,虽然人少,但各方面的期望值却出奇的高。可以说各有各的辛苦。于是有人就说,没时间写论文和读书。

的确,要找个理由太容易了。我们大家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恋爱中的人忙不忙?他也忙。但再忙他也要去约会,甚至提前去。所以“忙”不是个理由。你叫他去谈恋爱,他再忙也能挤出时间,而且风雨无阻。所以,我建议各位,把读书和写练笔当成谈恋爱。要把它当成一种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7:50:5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让人文关怀春风长驻





秦咏中   



案头是一本打开的《论语》,书页间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鼻息间漾过,一直弥漫到我的心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最先提出的这一系列教育主张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岁月的轮回中愈发彰显着人文关怀的光华。

一、“因材施教”——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落脚点

“因材施教”,这是《论语·先进》中所彰显的的教育思想,这历久弥新的理念,时下更有现实意义。

曾记得,一段时期,“哈佛女孩”的传奇风靡全国。刘亦婷父母的育女之道一下子成了无数中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宝典”,成了无数教师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仿效者甚众。

不错,刘亦婷是成功的,其父母的育女之道也是有道理的。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又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世界丰富多彩,人生的道路千变万化,人的爱好兴趣、志向目标更是千差万别,要想用同一个模式克隆出无数个“哈佛女孩”怕是和孩子们一样天真了。

审视“哈佛女孩”现象的风靡……回味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不由不感慨: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多有躁动而少有反思?是否一味追风而缺乏特色?是否工于计巧而疏于辛劳?是否漂浮于表面而少有深刻?是否耽于成绩而失却了忧患?

回顾教育的历史,我们记忆犹新,由于漠视差异,教育的园地中曾经有不少的“盐碱地”,许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杰出人物都曾经在教育的“盐碱地”上倍受煎熬。爱迪生在学校遭受了太多的冷眼后被拒之门外,爱因斯坦八九岁还学不会识字,雕塑家罗丹被老师指责为“全校最差的学生”,丘吉尔怎么也学不好数学,作曲家帕格尼尼考试总是不及格……也许有人会说,教育这块土地不是造就了那么多的英才吗?诚然,教育造就了不少英才,但英才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教育这块“盐碱地”好,而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力”太强了。又有谁知道在这块“盐碱地”上,有多少“爱迪生”“罗丹”式的英才幼苗被“戕害”了!

看看孔子吧,他的学生当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谦虚好学,有的刚强好争,有的怯懦不进,而孔子都能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研读《论语》,我们不由不说,现代教育应该给莘莘学子更多的人文关怀,应该真正地因材施教……惟有如此,教育才会出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8:45:23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读书,老师该干什么?

时下全姜堰市所有学校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读书节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我却在思考一个问题,老师布置学生拼命地读书,自己该干什么呢?布置学生写几篇读书笔记?让学生出一期手抄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成果展示?……

诚然,这些活动的举行对引导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活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想这绝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生读书效果的最好体现应是学生的内在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与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文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要想达到这些目标绝非一日之功,急功近利的结果只能是与我们的希望相去遥远。因此,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积累、内化阅读内容……老师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我们要做一个扶手,做一个引路人,不能做一个看客,不能做一个什么事都不做的指挥者。

“我读书 我快乐”快乐读书的理念让人很是兴奋,可是那么多硬性的读书笔记让学生快乐得起来吗?钻洞挖眼的课外阅读考试题目让学生快乐得起来吗?老师威严的阅读命令让学生快乐得起来吗?……看看欧美社会的做法你会大受启发:欧美社会从十八九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在晚间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这种习惯,不仅分享知识,也是维系家人感情的最好方式。老师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坐下来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读读《水浒传》,谈谈梁山好汉,岂不快乐?一起读读《山海经》,与孩子共游神话世界,岂不快乐?你为什么不告诉学生:胡适幼年曾因为偶然得到的一册《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鲁迅因为一册《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册书,丰富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志业。老师啊,你应该告诉家长:我们中国人,一家人往往只是“生活的共同体”,吃饭睡觉外,没有什么增进彼此心灵了解的话可讲,一起读读书的习惯正是弥补这个缺陷的最自然途径。如果你的时间容许,请跟小孩一起读读书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努力!快乐读书,我们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8:45:5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应该是如恋爱一般,从头至尾都是甜蜜的。如果志趣不投,就不要勉强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书,读自己爱读的书,品自己的口味,嚼心底的香糖,偶有一得,不如记下,雅俗不论,只图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8:46:09 | 只看该作者
主动读书是提高读书素质的关键,也是培养自己对文章理解产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要让自己主动读书,必须为自己创设一个读书情境,人为营造读书气氛,架设读书桥梁,提供思考空间,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8:47:16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先生谈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10月21日下午,朱永新先生来到泰州,以“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为题,为泰州市教育局主办、泰州中学附中承办的教师大学堂做了专题演讲。泰州市市直学校参与教师大学堂的教师,以及来自各市区的教师代表共500多人聆听了这次精彩演讲。

这里介绍的就是根据记录并参照有关网络资料整理的演讲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所谓教育现代化,我理解,是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体系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和信息化。

教育现代化问题应该包含两个主题,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是就社会发展层面,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教育效率,是就学校发展、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层面,适应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制度层面的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地方和学校管理机制等软件水平;各级各类管理者,校长及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和相关工作水平。

二、新教育实验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平台。

所谓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在近年来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新教育实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足以成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由此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了一切的人”,是说新教育实验不主张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主张走精英教育的路线,而主张所有的人在教育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为了人的一切”,是我们反对简单地要求人一个高的分数,而应该让人成为他自己,人是综合的,难以用过去的德智体美劳,也难以用现在所说的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来概括一个人,真正的教育场景中是要怎样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每一个人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窗户,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同时,我们的行动论主张新教育实验崇尚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是我们新教育人共同的信念。做起来,只有真正做起来,才能发展。

在我们很多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什么不可以提“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一切”?在传统的教育理论里面,包括在我们传统的学校管理理论里面,教师是工具,学生才是价值,教师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发展得更快更好,所以教师是蜡烛,点燃自己,燃烧自己,去照亮孩子前行,到最后“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红烛,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到最后作茧自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不能直接享受教育过程带给他的快乐和幸福,他必须通过学生的分数去体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变味!我们应该坚持有效引领,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是我们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

学生的学习,本来应该是快乐的过程;教育的本义,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快乐;所谓现代化教育,也应引进幸福指数指标。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却成为了分数与金钱的交易市场,显然有违人性;一些学校信奉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其实也有违人的本性和教育本真。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善于将分数教育转变为人的心灵的塑造。

三、关于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

关于新教育的缘起,应该追溯到1999年,当时我读过《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讲到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彼特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父子说:“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状况,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应该说熊彼特的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心灵的震撼,因为我多年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是,很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就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但是从一个学者要过渡到一个行动者,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中要找到一个中介,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转变。我用了很多心思去琢磨去思考。正在这时,常州武进的湖塘桥小学,邀请我去指导。在这所学校,我把多年来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思考与该校教师进行沟通,这是我第一次全面阐述新教育的构想。

2000年的时候,我出了一本小书,叫《我的教育理想》,阐述了我的理想,或者说心目中好的学校是什么样,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好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好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这本书出版后受到教育界的广泛的好评。很多教师跟我讲,朱老师这本书点燃了我们在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一时间,这本书得到广泛欢迎,姜堰市也曾赠送这本书给全市中小学校长。也有老师看了这本书以后很困惑,说:“朱老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看了以后很振奋很激动,但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只要一回到学校,沸腾的热血就冷却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戴着镣铐在跳舞。”我就在想,现实的考试和分数要求是无法回避的。但是,带着镣铐与其等死,不如挣扎着跳舞。何况,事实上在任何状况下,任何制度下都是有空间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怎么样有效地行动,所以我在继续思考,我们这些好的理想和理念到底怎样去变成行动。

到2002年,我找到两个很好的契机。

一是教育在线网站的开通。当时有李镇西等一帮人对我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学者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理念,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先进的思想,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教师。后来,我被他们打动了,办了一个网站,叫教育在线网站,网址是www.eduol.cn。网站从2002年6月18日开通至今,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快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教师最大的培训学院,一大批优秀老师在网络上成长起来,很多过去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教师被点燃理想后,快速地成长。例如,在我们江苏苏北盐城村小的一个数学老师,一年的时间,几乎每天在网上记录他自己的生活,结果这一年他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沉甸甸的收获,让我看到:事实上,有一个可以走近我们的教师的非常重要的管道。所以我现在经常说,我不是中国教育最有学问的人,但是我是与教师们走的最近的人,近到可以听到他们的呼吸声。每天早上当我打开教育在线网站,很多短消息就会跳出来,打开我的信箱,很多老师的信就会发过来。我知道老师们在想什么,我知道老师们他们的感受,知道他们生活的困境、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找到了这样一个走近教师生活的管道。

二是那年我在苏州的昆山市联络到一所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当时我没有选最好的学校,因为新教育实验放到最好的学校,选贵族学校,它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好的学校,它本身基础他们可能就很好,在去做锦上添花的工作,不能证明新教育理念。也没有选最差的学校,因为最差的学校也面临很大的风险,没有激情,没有想做事的校长。于是我找了一所新办的学校,即昆山的玉峰学校,开始我们的新教育之旅。应该说2002年以来,整个新教育的成长很顺利。当时我在玉峰学校,我记得很清楚,跟老师开座谈会、跟父母亲开座谈会,在全校的大会上进行动员,我讲我们的理想,讲我们想做什么事情。就由此慢慢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玉峰学校现在也发展成为昆山市各方面数一的学校。

2003年7月,我们在玉峰实验学校召开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来了将近500人。当时有一篇报道说这是一次“中国教育的丐帮会议”。所谓“丐帮会议”,是因为这是民间的,以农村的困难学校为主的,一批有激情的有理想的学校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一年的会议振奋了我们的精神。

2004年,我们在张家港召开新教育实验的第二次研讨会,同时经过我们前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课题得到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的批准。来自海内外的专家给予我们新教育实验以高度评价。当时,陶西平先生,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知名的教育家,说:“新教育实验会像一条鲇鱼,把中国教育这缸水搅起来!”应该说这几年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陶先生预言。

2004年暑期,在江苏宝应县,由翔宇教育集团主办,我们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2005年7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2005年11月,在吉林第一实验学校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五届研讨会;2006年,在北京召开新教育实验的第六届研讨会,媒体把我们这次研讨会称为“新教育实验的进京赶考”,这次会议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包括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等许多领导的很高评价和支持;今年7月,我们又在山西运城召开了第七届研讨会,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主题。其实,作为运城会议承办单位的运城新教育实验学校,本身就是很成功地理解和实践新教育理念的学校。

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倡导了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等六大行动,致力于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实施范式,引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国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些改变有着许多佐证。比如小曼老师的成长,比如吴樱花老师那位由皮大王到苏州中考状元的转变,比如湖塘桥小学面貌的根本性改变,比如众多单位和个人(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刚刚去世的马军校长所引领的沙集小学)自主参与并取得的成功的教育科研过程,都是很好的说明。

现在,整个新教育实验已经走过5年历程,现在已经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所实验学校,同时有14个实验区,有6万多名教师100多万学生参加了我们新教育共同体。新教育实验事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全国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比如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甚至很多非教育的媒体,像《南风窗》就曾经专门发表评论说,新教育有望成为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给学生以书桌,新教育则是注重精神的塑造什么样的人的工程。现任中央教科所长朱小曼也充分肯定新教育的开放性、公益性的教育实验改革特征。

四、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三个理论:专业阅读的专业引领模式,专业写作的行动反思模式,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新教育其实就是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并为此倡导六大行动。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阅读,非常非常重要,我经常说怎么样评价阅读对于一个学校的意义都不为过。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我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你们去看,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当我们离开母体的时候,我们躯体的发育靠什么?靠最初母亲的乳水的喂养,以后靠我们每天的食物,而精神呢,精神的成长不可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需要我们每一代人重新开始学习,精神是不可复制的,这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阅读的过程。学校教育就好像母亲的乳水,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期,它能给我们营养和滋润,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如果再吃母亲的乳水,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良,你需要主动进食,汲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精神的发育也是如此,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发育优良的人,他就是一个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与他们的阅读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最优秀的民族都是与他们的阅读紧密联系的,犹太人,我们经常说,犹太人应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近百年来,伟大的思想家大多是犹太人,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彻底改变了我们人类对历史、社会的认识;爱因斯坦,犹太人,他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物理、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弗洛依德,犹太人,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我们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几乎每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有犹太人。美国人说,全世界的钱在我们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这和犹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甚至于把读书作为宗教这样一种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书香校园建设是我们整个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也是六大行动的基础。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我们希望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如果前面是读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写。师生共写很重要。有人说,我们教师的负担已经够重了,你还让教师们读书写作。我说,不是,这与负担没有关系。反思本身是教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很早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发展的教育。我经常与很多老师说,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另外,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二年,就认真教了二年,他认真教了五年,他就可能就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优秀的教师。

很多事情一旦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昆山玉峰学校的吴樱花老师,用三年、十五万字的记录来跟踪一名“坏学生”,这一教育事件出现在眼下功利性较强的“应试环境”中,不能说不是一件值得惊叹的事。吴樱花说,学校里当然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是像宋小迪这样一个很出格的学生却从来没有遇到过。他的血液里有着暴躁的成分:住在宿舍里,穿着鞋踩着别人的床单爬上自己的上铺;拿别人的洗脸毛巾擦自己的鞋;爱恋班里的女生,他用刀将女生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宋小迪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他的智商很高,总有一些创造性的观点,学习上稍一努力,考试成绩就能名列前茅。初一时,宋小迪做了一件最令人不能容忍的事,这件事“奠定”了他成为同学口中“天地间第一恶人”的地位。他为了惩罚邻班的Y同学,竟在Y的牙刷上沾上大便后再洗干净,然后骗Y刷牙,在告诉他牙刷其实是沾过大便的。此事引起“公愤”,好多老师得知后都要求处分他。就是这样的学生,吴樱花老师坚持不懈的耐心教育并随时记录具体过程,一切成长细节。“对于宋小迪,我打出的唯一有效的牌就是给予他宽容,有时甚至是超乎原则的宽容。”吴樱花说。课堂40分钟,宋小迪只听15分钟左右就懂了,剩下的时间他就在下面翻看其他书籍。如果不让他看,他就在下面接话茬甚至捣蛋。吴樱花准了。吴樱花的意义还在于她的坚守有着属于她自己的方式。吴樱花说:“我要记下宋小迪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积累第一手资料,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源,也能为另类学生的教育提供可参考与研究的依据。”

一个学生,三个年头,一千多天,十五万字,数字的背后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姿态,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体察和行为的反省,更是吴樱花用真心与智慧所进行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起初,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吴樱花说:“你这样对宋小迪是不行的,你应该在初一的时候就把他压下去”,甚至有人指责她“把他给宠坏了,没有管理能力,缺乏做班主任的素质”。面对这样的情形,吴樱花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一如既往地倾注她人性化的关怀,她在心底呐喊:“宋小迪,我不相信你是破铜烂铁(有人如是说)。”教育,需要用心坚守;教育,不能轻言放弃。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受到了吴樱花对待学生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的勇气与智慧。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吴樱花来说,这“星空”就是宋小迪的美好明天,这“法则”就是教育的坚守。

2005年6月20日下午,中考结束后,宋小迪一个人留下来清理教室,“学生们都走光了,只有他一个人一直陪着我,我感觉他今天特别乖,特别留恋这里。”晚上,会餐回来的吴樱花看到,教室已经被宋小迪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还把教室里的废纸卖了,80元钱就压在吴樱花的办公桌上。看到这一切,吴樱花泪水夺眶而出。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中考成绩发榜,宋小迪,660分,位列昆山市第一。全校上下再一次瞪大了眼睛。领取成绩单那一天,在教室里,腼腆的宋小迪恭恭敬敬地站到吴樱花面前,深深一躬,久久不肯起身。

三是“聆听窗外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这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一个学生、一个教师,如果仅仅生活在校园,仅仅活在课堂,仅仅阅读教科书,仅仅做参考习题,听不到窗外的声音,看不到窗外的世界,这样的老师和孩子是难以真正成长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里面经常很无奈,怎么样让老师和学生能看看外部的世界,能把社区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到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追求,是我们学校发展很重要的动力。我们清华附小,我们的一个实验学校,我对清华附小的赵校长说,清华大学这样好的文化资源,这样好的老师资源,如果好好利用,对学校的发展作用难以估量。我们每个月请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来与学生对话,讲讲他们童年的故事,讲讲他们成长故事,或者讲讲他们自己科研进展,这对孩子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需要被激发,状态是需要被激发的。仅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往往会使得我们很多教师和学生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一种进取状态,我们把大师请进来,跟大师对对话,让我们树立人生榜样,我们会活得更加有动力,更加有激情。我们很多的学校就经常请很多的优秀教师,把很多社区的艺术家,名家名人,在苏州我们甚至把外资企业的企业家请到学校,让这些创业企业家讲讲创业的故事,往往使孩子们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一心只想着高考。比尔·盖茨不是大学没有读完就创业了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考取大学,为什么不可以创业?我们为什么都要去争抢饭碗,而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很多的饭碗?所以说,“聆听窗外声音”可以激发我们学生创造的激情和创业的冲动。对我们教师来说,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许多名师、大师的成长,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于学生形成热爱真实的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我觉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人的口才非常重要,中国人,中国的教育是不是那么重视口才的训练的。美国的基础教育,把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目标。我们所讲的“培养卓越口才”,我们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和学生,要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是终生受用的。一个学生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表明这个孩子有强烈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上,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是思想,你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否则你拿什么去说。而这种人际间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我们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孩子们被剥夺了话语权,所以教育要把发言权还给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主张在任何一节课堂上老师发言讲课不要超过一半的时间,把另一半时间留给孩子去说,让孩子去思考、去表达,这种训练会激活孩子的思维。我们很多的学校已经有了课前大舞台,用课前3分钟、5分钟、10分钟让孩子去自信自如地讲演、让他们讲故事、讲他们的研究,讲自己的思想。我觉得这对孩子终生成长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这很重要。最初我们在玉峰做的五件事中没有理想课堂,我们做的五件事情没有包括理想课堂,因为我们知道课堂是个很复杂的领域,再说新课程新基础实验已经在课堂改革上作了很多的探索,比如叶澜老师提出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新课程对课堂的设计和对课程的组织作了精心的安排。但是后来我们又注意到,课堂是我们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到底什么是好的课堂,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去实现,从有效性走向课堂的个性到底要经过哪些环节。我们正在总结从洋思到杜郎口的经验,我们在总结国内外有效课堂的模式,我们准备在课堂领域也开展一些扎扎实实的探索。

六是“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大家知道,新教育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我们的网络社区,我们的教育在线这个网络平台,我们全国十四个地区五百多所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在网络上实现。我们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在线的平台提供给大家,特别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学习的平台,而懂得和不懂得利用网络的人是非常不同的。很多教师,很有意思,在我们苏州有两个学校,一个是吴江市的一个梅堰实验小学,一个教科室的主任,一个很优秀的语文老师,叫孙惠芳,另一个是张家港市的沙洲小学,叫陈惠芳,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记得很清楚,孙惠芳在参加新教育实验时就已经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小学教师了,发表了很多文章。而陈惠芳在参加新教育实验三年时间,但是她的成长速度快于孙惠芳,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陈惠芳懂得利用网络。孙惠芳也用网络,但是她只是在网上发她自己的帖子,发完就走了,不愿意花很多精力和别人进行交流。但陈惠芳不一样,她常常在网上开自己的专题帖,向专家请教。我们有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他开了个主题帖,网名叫冰山来客,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陈惠芳通过他的主题帖与徐斌交流,向他请教,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后来《中国教育报》要徐斌介绍他的数学教育艺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陈惠芳,陈惠芳一口气写了九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连载,她不仅与数学老师交流,她还与语文老师交流,我们清华附小的一位副校长叫窦桂梅,是个语文特级教师,她就和她交流,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后来窦桂梅要主编一套书,邀请陈惠芳参加,所以陈惠芳的一本叫《触摸教育的风景》就出版了,所以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新教育实验这六大行动,应该说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特色,反映了我们“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追求,当然还不止这些,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还会在新生命教育、新公民教育、新父母教育、新教师教育、新职业教育和新农村教育上继续努力。比如说新生命教育,我们正准备和美国的麦克劳希尔公司合作编写一套新生命教育的教材,如果我们的教育离开生命,如果我们的孩子连生命都不珍惜,那么还叫什么教育。再比如说新公民教育,实际上整个教育从大的维度上看,一个是关于个体的,那就是生命,你个体的生命,一个就是关于公民的,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怎样与他人有效地相处,你怎样成为受欢迎的人,你的权利、责任、义务是什么,你怎样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你怎样为社会和人类更走向崇高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新公民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编写了一本公民教育的教材,即《新公民读本》。再比如说新父母教育,我们觉得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父母的成长是整个新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很多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开了父母学校,让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同成长,让父母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管理当中。比如在我们最初的玉峰实验学校,我们开办了《新父母报》,这是父母与孩子与老师共同编写的一份报纸,在编报的过程中,他们成长。又比如在柏庐小学,我们有亲子共读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在阅读过程中,父母自身有成长,没有父母的成长,是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大部分生活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当他来到学校的时候,他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甚至于他的行为习惯都已经初步形成,所以如何帮助父母成长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整个新教育实验的团队这么多年来在新父母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理念到行动,这些探索为新教育实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未来发展的追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新教育实验有两个旗帜,这是我们新教育人的共同梦想。第一,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第二,我们要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第一个愿景或者目标,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素质教育依然是讲起来轰轰烈烈,应试教育依然是做起来扎扎实实。去年我们进行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教育部组织了八个专家组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调研,提出了很多对策和理论,但是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缺的不是理论,缺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尽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有不同的论述和标准,但是有三个标准是大家公认的,第一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不对,这是大家公认的,这与我们新教育实验“为了一切的人”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和我们倡导的“为了人的一切”,与我们的发展论崇高论是紧密联系的。第三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终身教育,这和新教育实验也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新教育实验它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而且我觉得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我曾经在两会期间向胡锦涛总书记当面讲了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如果没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像犹太人,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只有五百人,比我们苏州还小很多,全世界的犹太人才三千万,比我们江苏省还小很多,以色列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下还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说滴灌技术,以色列是一个农业输出国,还有很多宇航方面的产品,电脑周边产品,世界上先进技术有很多都是以色列人做的。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犹太人,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犹太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中国十三十四亿,将来还是十七亿的中华民族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向犹太人学习。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六十五本书,美国人是四十五本,而我们中国人只有五本,一个每年只读五本书的民族怎样去和读几十本书的竞争,人类的精神高峰是没有办法跨越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跨过去。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精神成长,因为上一代人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被我们这代人复制的,只有阅读,人类的智慧保留在阅读的经典当中,人的物质财富是可以保留在这个国家的,就像我们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永远的保留在那里,但是,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每一代人的对话,学习,才能不断获得,这是永无止境的精神长征,我们如果离开了阅读,那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过去我们为什么走了弯路,因为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简单的吹拉弹唱,是片面的特长教育,所以走了偏路,弯路。我认为在下一轮的素质教育发展中,我们新教育实验应当承担起探索中国素质教育的职责。当然这个新教育实验应当成为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我们欢迎在座的各位校长,在座的学员,加盟新教育实验,加入到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团队中来,我们一起努力探索素质教育,一起努力打造中国素质教育的品牌。

我们的第二个目标是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我们知道,中国教育目前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在世界教育史上我们大概能看到的教育家只有孔子、陶行知、毛泽东等少数个别的教育家,现在我们教育基本上是言必称西方,我们讲建构主义,我们讲认知主义,认知学派,我们讲多元智能,我们讲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科,我们很少讲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如果不给世界教育以惊喜,不给世界教育以贡献自己的理论,那将是我们民族的遗憾,我们新教育人希望扎根本土行动的时候也能够探索自己的理论,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品牌,为整个世界教育贡献智慧,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是写给我们全体新教育人的,文章的题目是《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我读了吴士宏女士翻译的《如何改变世界》的书写的一点体会。我觉得,与其我们抱怨教育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与其我们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戴着镣铐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每一个人的能量,利用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每一节课堂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为21世纪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



朱永新先生演讲结束后,专门安排部分时间与现场的老师进行了互动对话。

——关于理想教师的一天的生活。可以参阅本人博客——“朱永新教育随笔”(http://blog.eduol.cn/user1/zyx/index.html)介绍的“小舟成群”网友等三个老师的快乐体验。实际上,何为有时间,何为没有时间?你喜欢做的事情,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你就有时间去做。建议我们的老师,再忙也要每天抽出至少20分钟时间阅读。要注意为自己的发展留一点空间。要知道,上帝让你来到人间,你就应该思考,我为什么来到人间的问题。应该记得,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关于如何从制度层面克服职业倦怠现象。这关系到社会有关机制,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等。所有这些,我们在这里说了没有用。但是,新教育是在现有条件下解决所谓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分数存在,为考试而教而学就必然存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于此相关的现象能否改变,不取决于我们。但是,自我是否改变,则取决于我们自己。还应该看到,好的改革,与考试并不矛盾。新教育倡导的六大行动,应该也是有助于应考能力提升的。

——何谓教育不公平,何谓最大的教育不公,应该如何解决?所谓教育不公平,最大的不公,也许可以认为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所谓重点学校的建设,其实就是教育不公。但是,绝对的教育公平,其实也不可能存在,比如生源差距,区域差距,就是客观必然。当然,作为人民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应该关注公平,力求将已有差距缩小到最小限度。比如,许多发达国家,其学校建设,在全国就是一张图纸,一个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08-1-19 08:47:38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目的。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取信息,而是应该让自己感到心情愉悦,活得更充实。

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籍。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青春!不仅如此,读书使我们逐步建立起和古今中外伟大作家之间的交流,依他们的指引,历史的大门为我们洞开,未来为我们展现理想的蓝图。
     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所以,热爱读书吧!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5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