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9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经典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12-18 11:1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的经典教育

     我们奋斗一生,无非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爱学习、成绩好、聪明活泼、上好大学!进入社会后,会做人、善做事、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那么,有没有可以确保我们孩子未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呢?
   有这样一种教育能轻松提升孩子的终生学习能力,这就是经典教育!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
      根据香港国际文教在华东师大附小附幼、北师大附小附幼及其他早教机构的实验,结果表明:实施经典教育后,孩子起到了如下的变化:
   自然识字:每天玩20分钟经典,1年可认识1500多个汉字;3年下来可认识4000多个字,相当于高中生的水平!
  行为变化:孩子变得聪明、活泼、开朗、爱学习、专注力强、懂事、会体贴父母!
     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说的话、写的日记,遣词造句,信手拈来,文词优美……
     记忆能力:背文章、学其他东西,变得很快、很简单。
     创造能力:只有原创性的著作才能培养原创性的人才。理由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再上经典内容的熏陶,孩子就有能力接触更多的信息、看更多有益的书,这就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大量信息的刺激,会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孩子的创造能力……
     如果孩子在这里能学对自己一生有用的东西、打下一生学习的基础!那么,家长有什么理由不接受最好的教育呢?……
     我正在实施这种教育,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教育,更多的孩子接受这种教育。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有其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不懂,这是一生的学问,你能懂吗?有人说,长大再学,错过了孩子记忆黄金时期,大脑发育的敏感期,难度特别大,而且增加孩子的负担,效果不好.   知道牛是如何吃草的吧,孩子先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定会终生受用的。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然选定了目标,就不要留恋彩云风景,两岸啼叫的猴子,架上我们的轻舟,奔向我们的前方!!



来源网上搜索   西安明德教育中心整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1:20:19 | 只看该作者
诵读经典 益在儿童 惠及成人

——写在“经典诵读工程”实施12年之际

  从城市到乡村,从东海到西陲,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大陆到港澳台,从中国到海外,从幼儿园到大学,从胎教到老年教育,从正规课程到业余学习,从正规学校到企业、机关、家庭和事业单位或非盈利组织,一场“经典诵读工程”从上个世纪末已实施到现在已12年了。从经典文本到经典音乐、经典绘画等各种经典艺术,从人文经典到科学经典,从汉语经典到外语经典,从古代经典到现代经典,从诵读到践行,从民间到官方——保守地估计已达千百万直接受众。

  中华复兴风

  自从1995年由赵朴初先生、冰心前辈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及2001年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亲自为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联合海内外各界力量共同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题字以来,经典诵读的广泛复兴就一浪高过一浪地开展起来了。

  这一复兴活动在海内外开展十年有余,重在儿童经典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十多年前,在海内外各界力量的联合推动下,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四海教育)和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四海传播)在全球启动了“经典诵读工程”。十余年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百十个城市的千百万儿童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台湾、香港参与儿童也有百万之众,波及海外的国家以东亚和东南亚为甚,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西方则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台湾台中师范学院、哈佛大学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也积极介入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

  书香气正浓

  相比而言,我国大陆的经典诵读工程有鲜明的特色: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益在儿童,惠及成人;紧扣经典诵读,带动整体素质的培育;凝聚海内外华人,推动民族复兴。立足中国,首先是推动中国经典的诵读;面向世界,包涵着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经典文化。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民终生学习体系意义重大。鉴于中国古典教育资源的异常富集、深刻和高远,鉴于中国目前发展势头的强劲和教育发展潜力的极其巨大,中国文化和汉语热将在全球长期广泛传播,中国完全可以对全球阅读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特有的伟大贡献。其中,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兴起并迅速传播于世界各国的经典诵读活动,尤其令人瞩目。

  文推大中华

  进入2006年下半年,经典诵读工程的姊妹事业《大中华文库》的全球推广发行,开始筹备了。

  2007年1月12日,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一个首发仪式,正式向全球整套发行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

  50多种中华典籍,近百册的经典阵容,万里黄河奔腾不息的磅礴封面,一流翻译家的精心耕耘,都一起展现在这里了。

  当四海孔子书院的小朋友,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中英文齐诵《论语·学而第一》,而全场以动情的掌声热拥《大中华文库》这批最小的读者时;当爱尔兰驻华大使用字正腔圆的汉语盛赞《文库》堪称真正的“中国芯”,更是人类文化的芯片时……人们一次又一次感到,有好书读的时光,的确是美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2:44 | 只看该作者
诵读经典的11种效益



        经常诵读,至少可产生以下11种效益: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4.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3:27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先生与儿童诵读古诗文活动


    当我们的后代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淫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并不奢望未来的他们人人都成为鲁迅、陈寅恪、林语堂、老舍,抑或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但他们的胸襟将因之而博大,目光将因之而睿智,人格将因之而优秀,人生目标将因之而高远,因为他们曾确确实实地站在巨人的肩上。也许,这正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许,这也正是我们对未来世纪最引以自豪的贡献。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5岁的丁淑淳和孟子杰手持麦克风,不慌不忙,好整以暇地背完全本《诗经》时,全场的家长和来宾惊讶得拍红了手,对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激赏不已。
  75名由两岁至14岁的"儿童读经班"的学生们,不久前在美国新泽西州利文斯顿市台湾塑胶公司举办的儿童读经联谊会上,将半年多来读经的丰硕成果展现在惊叹莫名的家长和来宾面前。望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专注神情,倾听着孩子们诵读古诗文那愉悦的稚语童声,感受着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挚爱,"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怦然心动,不禁涌出欣喜的泪水。
  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数十年矢志不渝的大力倡导下,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殷殷期盼中,台中师院教授王财贵博士率先身体力行,创办并推广儿童读经活动。此活动甫一问世,迅即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向全球华人社会的纵深发展,掀起持久不衰的儿童读经热潮。其影响所及,从台湾至香港,从祖国大陆到美利坚合众国,从东南亚到大洋洲,凝集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被人为冷藏了80余年后,重新回到了炎黄子孙的手中,成为他们一生中将具有的高远见识和优秀人格的源头活水。
  历史惊人的相似,恩格斯在高度评价结束了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曾深刻指出:"新时代是以返回到希腊人开始的。"而中华民族在未来世纪的伟大振兴,也许正是以回归到孔孟老庄为其开端。这在无尽时空的背后,莫非真有一条看不见的神奇纽带?

25年前,南先生大声疾呼

  早在五、六十年代,南怀瑾先生眼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加之现代工商社会,人们趋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思相与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现状,忧心若焚,遂致力于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
  在大学讲坛及社会各界举办的相关讲习班上,怀师向莘莘学子及各界人士讲授儒学、佛学、道学经典,将自己数十年苦心研讨的心得,以学贯中西的新税视角,倾囊而授。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怀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演,在台岛各界掀起阵阵涟猗。其后,怀师的重要著述--"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禅海蠡测》、《金刚经说什么》等等,相继面世,一纸风行,洛阳纸贵。怀师矢志振兴中华文化之锲而不舍的努力,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共鸣。
  大约在25年前,也就是70年代初,怀师又进而关注教育层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式教育和以往的旧式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剖析,认为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教育。
  怀师在《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等系列文章中指出:"必须承认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开启国民知识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确迥非前代可比。但是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栽接,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的。尤其对于儿童教育来说,问题更为严生。因为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法,为了配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真正顾虑到国家民族'承先启下'的百年大计。旧式的教育,虽然也没有明文确定是为这一目的而教育,但几千年来的一贯精神,实在是与此目的相契合的。"怀师有直斥以考试为学问的流弊时说:"我们现行的小学课本,与中学、大学并非都能衔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拼命教儿童们背诵现行课本上的许多大可不必要的知识,来准备月考和期考。因此弄得有心'望子成龙'的家庭,比较上进的子弟,'三更灯火五更鸡',背书作功课,比起科举时代的考功名、背'八股',更加严重。""我们当时旧式读书受教育的方法,是'读古书、背经史,作文章,讲义理',那是一贯的作业。"怀师不无感慨地回忆道:"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以我个人的体验,那种方式的读书,乐在其中的味道,确比现在念书的方式好多了。而且一劳永逸,由儿童时代背诵得'经'、'史'和中国文化等基本的典籍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现在只要带上一支粉笔,就可摇头摆尾地上讲堂吐出来。所以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要,并不太过外行,更不会有'空白'之感,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的父母师长,保守地硬性要我们如此读书。"
  有鉴于此,怀师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唤,犹如习习春风带来的甘霖春雨,浸入人们"久旱之望云霓"的心田,播下了待时而发的颗颗良种。数年之后,一颗种子破土萌发,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沃壤,迅即成长浓荫复盖的参天大树,而大树的周围则是芳菲满目,桃李芬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归传统,王财贵博士敢为人先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992年初春,从台北县中和市的一条寻常巷弄,伴随着柳花飘溢的清香,传来稚嫩清纯的朗朗读书声。当是,大概不会有太多的人想到,这清脆悦耳的读书声竟开启了传统直觉式语文教学的回归,并在短短的8年间,狂飙突百地推展到包括中华热土在内的全球华人世界。
  循声而及,便可来到华山讲堂,一进大门,迎面可见前来读经的学童们的鞋子一字整齐地排开。在中式装潢的典雅敞亮的大厅里,30多位学童及其陪读的父母正兴致盎然、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文。而读经班的王贵财老师此刻坐在高脚雕花的硬木书桌后面,闭目晃脑,配合音韵的平仄,面露击节称赏、陶然而醉的神情,令人不禁莞尔。此情此景,仿佛时空倒流,又回到了古代的私塾。
  毕业于师专的王财贵先生早在逢甲国小任教时,便有了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想法,并实施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由此还引来好友、书法名家杜忠诰将女儿送到王家"就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良好的读经效果引起中华文化基金会的宗教哲学研究社和卯鲤山文教基金会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于是,相继有了王财贵先生在华山讲堂免费招徒授课的儿童读经班,以及免费的儿童读经师资训练班;有了以王先生担任主任的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读经通讯》、读经出版社等等。
  为便于儿童诵读,王先生应众多家长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编选了"大字注音经典诵读本系列",该系列包括如下诵读本:一,《大学》、《中庸》、《论语》,二,《老子》、《庄子选》,三,《唐诗三百首》,四《孟子》,五,《诗经》,六,《易经》,七,《古文选》,八,《词曲选》,九,《礼春秋选》,十,《佛经选》。王先生认为,这些当属儿童优先诵读的最重要的教材,也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书,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哲学大师牟宗三的嫡传弟子、台中师院语文系教授的王财贵博士,为什么如此执著地全身心地推动儿童读经活动?他说:"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复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见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尤其是近年来犯罪率的增高,而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彻底的失落!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致的后果。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感受到: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因此,他认为,最根本最切实的是教育革新,即普遍恢复读经的教育,尤其要从儿童时期开始,以期固本培元,童蒙养正。而"养正"之方,应以读经为最方便,最实际有效,从而救助文化,扶持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4:13 | 只看该作者
怀师热诚推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


  1997年8月8日上午7时零5分,历经8年的艰苦努力,1400万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真--由怀师全力倡导和推动的金温铁路全线铺通。在万人庆祝大会上,侯承业博士诵读了怀师所作"感言"一首,与大会来宾共享,诗曰:"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怀师殚精竭虑,力排众难,终于栽种出金温铁路的硕果,并在其正式营运、全面收益之际,实现了他老人家"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夙愿。此时此刻,怀师正致力于修建一条比金温铁路"还紧急重要百倍以上"的通往人心的大道,即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所云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怀师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鉴于台湾和香港相继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收效颇佳,上百万儿童在此活动中受益,为中华民族"百年树人"计,筹划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全面推广,以开发儿童多种潜能,传承中华文脉,陶冶高雅情操。
  对台港等地业已广泛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怀师甚感欣慰和欢悦,他老人家说:"很高兴看到了香港陈鸿远先生和台湾的王财贵先生、陈履安先生、侯秋东先生等,能够领先尝试传统文化的教育法,为后一代的民族幼苗,培养文化的读书种子,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顿开,欣然乐为之介。"
  1998年元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在祖国大陆正式启动。一套涵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中国古诗文经典之作的儿童诵读教材,以大字注音本形式隆重推出,免费提供给读经的儿童。同时还有与之配套的"英文文化导读"教材,包括"旧约"、祈祷文、犹太箴言,以及其它英美千年美文名篇等等。此外,还有儿童"珠心算"培训教材。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成功地推展"希望工程"的基础上,在怀师的亲切关怀下,与国际文教基金会同步推出"继往工程",即"青少年接受中国古诗文基础训练工程"。该活动以组织少年儿童诵读、熟背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让他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功熏陶和修养。平均每天20分钟,每诵读一天,即获一份受益与乐趣,儿童诵读三年,即可终生受用。
  于是,在中华这块曾产生过无数古圣先贤的热土上,风云际会,水到渠成,一个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中国人文精神的热潮渐次兴起,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展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6:41 | 只看该作者
用天才成长需要的营养来培养您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包含身体的成长和心智的成长两方面,众所周知,身体的成长需要足够的营养,但遗憾的是,在另一方面,在心智的成长方面,许多父母可能不知道也需要提供足够的营养,或者不知道应该提供什么东西才称得上是营养,才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这不是耸人听闻,我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说,孩子那么小,应该为他创造轻松的环境,让他自由成长。听起来好象有道理,但往深处想想,就会觉得站不住脚,大家都知道,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个时候他什么都能学,但如果你不提供一些优良的东西让他学,试问他能学些什么东西呢?而且你这种轻松的环境是不能长久的,以后上小学,中学,大学,他还是要面对紧张的学习环境,与其让他以后难以适应紧张的学习环境,不如趁早对他进行教育,提高其心智能力,将来面对同样的学习环境时,他就可以轻松面对了。

     这里我们要解决两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是什么才是儿童心智成长最好的营养?二是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培养有没有用?(关于身体成长方面的知识有太多专家指导,这里不作讨论)

     儿童时期,孩子的求知欲旺盛,他的大脑象海绵一样吸收遇到的任何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当孩子慢慢长大,这个吸收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消失。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上天赐予的机会,提供优质的精神营养给他们去吸收。幼小的孩子,让他学习数学公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学习语文方面的东西比较合适,说明白些,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最好的营养,这些东西就是古文经典,其中最适合儿童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以论语为首,因此论语是最好的适应儿童心智成长的营养,许多人会立即反驳说,古文如此艰深,连大人都弄不明白,孩子怎么能学得懂?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大人会不懂论语?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学习啊,如果现在孩子也不学习,长大后岂不是和我们一样弄不懂古文?我们是已经被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牺牲了的一代,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孩子不能读经识典,不知何谓春秋,不阅资治通鉴吗?

    我们老是以为要弄懂了才能学习,其实学习就是一个弄懂的过程,你现在不学,将来不学,你就永远不会有懂。孩子现在学当然不懂,但你不能说他明天不懂,将来不懂,学是一个必要的阶段,既然现在孩子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现在就让他学习就一定不会错。

    那么现在让孩子学习古文他会不会觉得有什么压力呢?这个请大家放心,孩子现在能弄懂的东西是很少的,他背唐诗宋词,背三字经,你认为他会有什么压力吗?没有,背四书五经对他来说跟背唐诗宋词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我是在看过台湾的王财贵教授的演讲录像后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的(2002年11月  5日开始),到现在也就两个星期多一点,我们让孩子学论语,第一周学《学而第一》,我们和孩子一起学,每天学一小时左右,第一天没什么反映,第二天也没有什么反映,第三天孩子可以背五、六句,星期天(第五天)孩子在提示的情况下可以全部背诵,而且能整篇通读,这让我们十分吃惊,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让孩子学古文的决心。

    第二周学《为政第二》,一周后达到背诵效果,现在正在学习《八佾第三》。我们和孩子一起学,第一周我可以和孩子一起背诵,第二周我就不行了,我爱人第一周就败给了孩子。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孩子对背过的文章可以通读,能认识上面的全部的字,虽然有的不是真正的认识,她要思考一下,左右对比一下,但假以时日,我们相信她会真正认识全部的字。之前我们正为孩子的识字发愁,教她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充其量也不过百把个,论语前三部分总字数在2000字以上,不重复字也有500以上,仅仅两周的时间,孩子就学会了,怎不令人大吃一惊。(注:《学而第一》是免费下载内容,大家可以在免费下载区[网址:http://kidmp3.vicp.net]中进行下载,然后自己进行试验。)
                    现在我们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内容,除了论语,我们还增加一些声律启蒙方面的内容,以及英语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我们只放给她听,不要求背诵,目前还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另外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也顺便告诉大家,早上起来时我们放古典音乐给孩子听,一周后的一天早上,我放流行歌曲给自己听,孩子还没有起床,歌曲还没放到两首,孩子破门而出,生气地大声说:快把你的垃圾音乐关掉!这真是出人意料,孩子喜欢听古典音乐了,要知道,刚开始放的时候她还说古典音乐不好听呢?
                    以上并不是我发明的观点,台湾和国外华人以及部分国人正在兴起的读经运动是由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倡导下展开的,不过我稍微进行了发挥,我认为,心智的成长除了这些高质量的营养之外,也需要一些辅粮,或一些杂粮,就象身体的成长需要米饭,牛奶,也需要南瓜,青菜一样,为此我们精心桃选了一批儿童成长需要的综合营养奉献给大家,利用这些营养,按照我们的学习计划,您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让您的孩子成为小天才,需要了解更多信息请到[儿童MP3仓库]网站中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7:29 | 只看该作者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希望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亲们一定要耐心看完此文)


                     ■[引子: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记得中学时学历史,学到陈胜吴广起义这一章,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至今不能忘记,这句话就是陈胜吴广对起义战士说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二千多年前的陈胜吴广都能发出这样的疑问,那么今天的我们,难道就不能多问一句:“省长部长,宁有种乎?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宁有种乎?”
                    帝王将相是没有种的,用现代的话可以这样说:国家主席是没有种的,总理是没有种的,省长部长也是没有种的,同样,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也是没有种的。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人家的孩子成了这个家那个家,我们的孩子能不能也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善于把握,人家付出什么,我们也付出什么,或者我们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我们没有人家那样好的条件,我们就不学他们,我们只要付出一些努力,我们的孩子同样可以培养成为这个家那个家,或者成为这个长那个长,那么到底有没有这种方法呢?这里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你是合格的父母亲吗?]
                    如果一个农民,把种子撒到田地里,然后说,让种子自由成长吧。你一定会说,这个农民不合格,怎么能这样种田呢?你还要施肥,还要除草啊,还要根据农时进行灌溉,否则你能指望秋天到来的时候会有好的收成吗?
                    同样的道理,你把孩子生出来了,如果你说,让孩子自由成长吧,那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做,你会是个合格的父母亲吗?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亲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他们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也会骂孩子,甚至打孩子,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另外一些则总是无意识地教孩子要这样做那样做,其实他们自己心里也不知道究竟要怎样教育孩子,如果你要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方向,信步而走,你可以想象这种行为是多么的不可取。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必须定好方向,找准目标,才能达到目的。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儿童教育的新路子]
                    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学习前人的经验,必须上大学,学习各种前人的知识,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在儿童教育方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能注意到这点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前人有没有在儿童教育方面留下什么比较好的经验呢?如果有,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学习过,去了解过呢?
                    这里我不说别人,只说我自己。我可以算是比较重视儿童教育的,给孩子买过很多东西,可以说只要是觉得好的都买(虽然自己的工资不高),但是儿童教育理论方面的东西一直没有看过,或者说没有认真看过。最近一段时间专门研究儿童教育方面的理论,我才发现,其实前人早就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儿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我经常在书店里看幼教理论方面的书,发现看同样书的人真是少得可怜,而在小人书的书架下面,却有成堆的小朋友和陪着小朋友的父母大人们,由此可以看出多数人对儿童教育理论确实是不够重视的。
                    理论方面的东西枯燥难懂,我们不妨对这些理论做些总结,也省得大家再去花钱买书,再去费时间进行学习了。
                    我们总结前人的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儿童是可以进行教育的;
                    2、儿童教育越小进行越好;
                    3、儿童教育必须注意营养的均衡;
                    4、儿童成长的营养包括身体成长需要的营养和心智成长需要的营养;
                    5、一个人的成才跟天份关系不大,后大起决定的作用;
                    6、大多数人才的成长都是儿童时期家庭重视教育的结果;
                    …………
                    还可以总结出很多,但我认为有这几条就足够了。以上每条都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来阐述其正确性,这里就不多说了,需要了解更多内容的用户可以到书店里查看相关的理论书,推荐几本如下:[中国:张欣武
                  刘卫华]《哈佛女孩刘亦婷》、[日本:铃木镇一]《幼儿才能教育》、[意大利: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等。
                    我并不主张大家都去看理论方面的书,事实上有些理论方面的书我认为是有不少缺陷的,我们知道,理论是要和实践相结合的,否则再好的理论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恰恰是在实践这个环节上,许多理论书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其实践过程是别人不能做到的,如果不能做到,对我们来说就是没用,没用的东西,我们不学也罢。
                    例如有一本书叫《我五岁,我英语比你好》,这个五岁的小孩英语特别好,他们家的做法首先是选择一个很好的中英双语学校(这点许多人就做不到),其次是在家里营造一个很好的英语环境,把学校学到的英语全部体现在家庭中,大人也努力和孩子说英语,这恐怕也是很多家庭所不能做到的。
                    不久前深圳媒体竞相报道一个三岁女孩的故事,这个女孩子虽然只有三岁,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和外国人进行英语对话和交流,当然,她的汉语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深入了解其教育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实现这种方法。同样地,这种方法注重环境的营造,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营造这种学习环境的。我们敬重营造这种环境的父母,但我们却很难学习他们,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以上说明一些成功的例子充其量只能让我们感到惊奇,却不能做我们的榜样,因为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抄,我们必须另外找到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是家家都能够实现的,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够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
                    ■[关于我们的儿童培养计划]
                    我们先在自己家里开始了一个儿童教育计划,虽然仅仅开始了两个月,其效果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孩子经过二个月的培养,已经能背诵《大学》全文、《千字文》全文、《论语》一到四章,《笠翁对韵》一到四章,并能对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一、二段进行跟读,对《论语》一到八章能进行通读,《笠翁对韵》一到六章能进行通读,当然,对《大学》、《千字文》也可以通读。通读的意思是指孩子能认识上面的所有的字,目前我女儿能认识的汉字至少在2000字以上(不重复的汉字,上个月我还只能说是1000字以上)。我女儿叫佳佳,五岁多,关于我女儿的情况关心本站的用户应该都知道,许多人也不再怀疑我们的教育效果,但仍有许多人说,你女儿很聪明,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反复强调,我女儿的资质一般,如果不是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她真的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幼儿园的老师说佳佳聪明,我是一点也不奇怪了。现在佳佳在幼儿园带其他的小朋友读《大学》,佳佳回来说,他们都不认识字,带他们听他们也听不懂。听到此话我和爱人会相视而笑,我们并不是笑别人家的孩子不好,而是笑我们的孩子又有进步了,是会心的笑,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才了。
                    我们的短期计划是经过一年的学习,让孩子能背诵《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内容,并学习部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远期计划是让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学完小学的全部课程,在小学毕业时能完成英语的教育,其后开始其他语言的教育,中国文化方面还有《孟子》、《春秋》、《礼记》、《诗经》、《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资治通鉴》、四大名著等等内容,将分阶段进行学习,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这些方面的内容我们只需为孩子准备好,相信孩子自己就能轻松地完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方面的熏陶,还要加强身体的锻炼,让孩子全面地成长。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为我们的孩子担心,这么多内容压到孩子身上,孩子受得了吗?我们的孩子经过二个月的学习,已经学完了我们全年计划的一半内容了,我们的孩子是非常健康活泼的,请大家放心,我们能做到这点,只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爱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让学习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不会拨苗助长,我们的学习过程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的。
                    退一步说,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不了这么多内容,一年学二、三本书也是可以的,而且毫无疑问这也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孩子一旦适应了这种学习,又岂止是二三本书可以满足其求知欲的?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不行你要先实践一番才能知道(当然这种实践是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的实践)。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掌握了以上内容的全部(或者部分),我想到时你不想让你的孩子成才都难了。
                    我们这套计划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繁琐的理论,理论只是解决孩子要不要学的问题,前人的理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计划主要是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父母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有专门的列项说明,对每天学什么,怎么学都有详细的安排,你只要按照计划做就行了。我们的计划可以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家家都能实施的。我们在制订计划时主要照顾到资质比较一般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学的内容比计划快,一般的孩子可能都会学得比计划快,这没有关系,你可以提前学完,如果一年的内容半年就学完了,你还可以学更多的内容。与孩子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其中的乐趣,这也是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啊。
                    ■[题外话题之一:完美的生命历程]
                    这里说一点题外的话,我认为,完美的生命过程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生命的过程,一个是培养生命的过程。可惜的事,许多人比较喜欢前者,当生命创造出来后,他们就不是那么用心了。许多父母根本不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什么工作忙,应酬多,我认为都是借口,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次领导要她晚上陪客人吃饭,而这天恰好孩子也需要她。领导说,是孩子重要还是工作重要?她听后扔下一句话就回家了,她说:没有什么事是比孩子更重要的。我很欣赏这句话,你可以认真的想想,是不是有道理,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不要等孩子出了问题才重视孩子,重视孩子,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其实培养孩子也是其乐无穷的,真正关心孩子的人一定会和我有同样的体会,一点也不亚于创造生命的过程,而且我们已经体会过创造生命的过程了,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到培养生命的乐趣,为什么不专心致志去体会这件事情呢?
                    ■[题外话题之二:母爱是最伟大的]
                    这里还想说一下女性与男性的区别,许多人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以前我总是不以为然,我觉得父爱也是很伟大的。但在我真正从事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推广我们的教育方法后,我体会到了这点。我在一些地方推广,女同志比较容易接受我的观点,并购买相关的教学资料,男同志大部分不接受我的观点。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女性有耐心去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教育理论,而多数男性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对我们的理论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没有真正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反驳,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我们的教育理论,男性在学习方面和接受新事物方面的能力是不如女性的,这是让我十分吃惊的一个发现。我们的网站也在宣传我们的教育理念,现在完成“天才儿童培养计划”报名手续的基本上都是女性,是妈妈。我把这个情况说出来,大家可以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不想更多的贬损男性,因为我也是男性啊,但是,象我这样执著于儿童教育的爸爸,好象真的是不多啊。(本段纯属个人观点,如果说得不对,请男性朋友多多包涵!本人也欢迎用户来信和本人讨论相关话题。)

                    ■[反思:真爱是什么?]
                    按照我们的理解,孩子都是天才,儿童时期不重视教育,是对这种天才的浪费,说严重点就是犯罪,是对孩子的犯罪。儿童教育不仅仅是学知识的过程,还有品德方面的养成问题,其心性有一个养正的过程,苗子正了,以后什么事都好办。许多人也是很重视儿童的,但不得其法,现在出现的“小皇帝”现象,就是一种反面重视儿童的结果,很难相象,这些在大人面前骄蛮任性的孩子将来会有什么出息。也有比较富裕的人送孩子到贵族学校去,一年数万到数十万,这样的教育成本不是什么家庭都可以承受的,孩子不在身边,没有天伦之乐,即使孩子成才了,我看也是得不偿失的,而我们天天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其中乐趣,岂是那些不重视儿童教育的人士所能体会得到的?大家都认为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结束语:三思而行]
                    以上长篇大论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一件事,我们的孩子都是天才,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培养成才。虽然孩子最终能不能成才还有诸多的条件制约,断言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什么出息还为时过早,但如果你不重视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就真的没有希望了。真正关爱孩子的父母亲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请三思而后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3:18:08 | 只看该作者
中外经典美文导读本

——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4:19:4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诵读,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届中国母亲节论坛


地  点:山东曲阜



时  间:2007年5月20日



发言人: 阎合作







经典诵读,我们应该怎么做?



刚才我鞠了两个躬。第一个躬鞠给我们的先贤。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五千年不绝的文明,使我们至今受益。我鞠的第二个躬,是给骆承烈教授、王希贤主任,以及在座和不在座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同仁们,因为有了你们,我们五千年不绝的文明才不会在我们这个时代断绝,还可以永远的传承下去。



一般都是鞠三个躬,我为什么只鞠两个躬?待会儿我再说原因。



今天要讲的内容,本来准备的是《孔子的家教智慧》,谈孔子教育孩子与现代家教有什么不同。因为临时有改动的,吃中午饭的时候,说只能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原来一个半小时,变成了三十分钟。所以我变了一下内容。也谈谈说诗化教育,谈谈经典诵读我们该怎么做。



我先谈第一个问题。读经典有用没有用?



对我们来说答案很明确,有用。有多大的用处呢?



昨天、今天的老师们已经展示了经典诵读过程中孩子们的变化。但是这一个变化,不足以被社会所认可。有的讲,读了经典后,有孩子给父母洗脚了。是所有孩子都给父母洗脚了吗?不是吧?那么如果只是个别孩子给父母洗脚了,不读经典也有孩子给父母洗脚的;有的讲诵读经典后有的孩子变得有礼貌了,礼仪课上完后,也可以使孩子有礼貌。这些现象的转变,不足以说明非得要孩子诵读经典。



诵读经典最主要的作用,是让孩子传承中华文化的血统。现代课堂教学,几乎都是西方的科学文明,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进行经典诵读,将来就只有黑头发、黄皮肤能证明是中国人了。传承五千不绝的中华文明,就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绝,成为只能束之高阁的古董。当我们笑话美国只有两年百年历史文化时,人家会说:你们的古代文明,在二十世纪就断绝了——没有人能读懂了嘛。



儿时的经典诵读,可以一生受用。



这些背诵什么时候用?如果有的家长问经典诵读什么时候对孩子有用,我们应该说不知道。在他一生的阶段当中,都会受用,他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可能三十年才会展现出来,也许只是在他的生活中,给他精神的滋养,使他生活得充实。



我用我的经历给大家举例,说明经典的诵读,可以在人生当中起多大的作用。我什么时候接触经典?初中时候。那个时候遇到一个语文老师,我一直很感谢他。他要求我们多背一些东西,背《字典》、《成语字典》、《唐诗》、《宋词》,背古代的《论语》、《大学》,我就在那个时候读了几本经典,背了一些美文。



我经典诵读的作用,展现出来是我30岁的时候。我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自己应该做一些事了,不能混混噩噩过日子了。研究什么呢?研究教育吧,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教育研究谁呢?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孔子,就研究孔子吧。



十年前我研究孔子,那时候还没有国学热,在书店想买一本关于《论语》的书都很难。《论语正义》《论语集释》我是去到济南才买到的。之所以研究《论语》,是因为我以前读过这本书,有一些印象。于是就选孔子做为我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其他教育家。



当时读《论语》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经过十多年的积淀,有了各种人生经历之后,我对《论语》就有自己的认识了。我感觉传统的注解有问题,与我的生活经历、经验不相符。人们是不是把孔子的话理解错了?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试着去做新的解释,重新认识《论语》,对《论语》进行再认识和新发现。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还真把《论语》重新注解了,重建了孔子学说新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4:20:07 | 只看该作者
我把孔子的教育思想重新认识,形成一套完成的教育思想体系,并将孔子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去年河南省省教育厅组织了一个教改专家讲师团,在河南省巡回讲座,培训对象是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而我是一个唯一职业高中的教师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今年初,河南评选出“领跑中原课改的七张面孔”,我是其中之一。



课程改革是中小学的事,我是一个职业高中的教师,领跑中小学的课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奇?这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孔子教育智慧太神奇。



孔子的教育智慧神奇到什么程度?我给老师们作公开课的时候,是老师们点哪一课,我上哪一课。大家知道,即使是名师作课,也是带课作课,是事先备好课的。而我是让老师们当场随意点课。



不是我伟大,而是因为我们的孔子伟大,因为我们的先贤伟大。我只是借用他们的平台,去做这样的一件事。



如果没有过去的经典诵读,我不可能对孔子有所了解,不可能选择孔子,也就不可能有如此成就。这就是经典诵读的作用。



我们下面谈第二个问题,经典诵读应该怎样读?读什么?



经典诵读好不好?好!我举双手赞成。应该普及经典,应该在孩子们当中开展经典诵读。但是,在中国,反对的人比赞成的人还多。为什么?



我想他们反对的理由,第一个是形式,第二个是内容。



先谈第一个反对的理由形式,就是我们让孩子经典诵读的形式。怎么进行诵读?我们现在让孩子在经典诵读的时候,还是用被社会上所批评的应试教学的方法进行经典诵读的,如用让家长签字、学生签字等等有强迫性的方法。



诵读经典本身是一种享受,如果成为孩子的额外负担,就不是一个享受,而是痛苦了。



该怎么样读?昨天一位教授说,经典诵读还是读《三字经》,不能读《诗经》,因为《三字经》的节拍符合孩子们诵读的习惯,而《诗经》是四言,不符合孩子诵读的节拍。



读诗不能打着节拍读,不是这样读的。诗在古代是唱的,诗歌诗歌,就是要唱的。刚才不是还有老师唱《大学》唱《中庸》吗?连《大学》《中庸》都可以唱,诗更应该能唱。有人说唱不好怎么办。这种唱是给自己听的,是自己享受的,不是唱给别人听的。



我们会发现,有人唱得特别难听,我们听着难受得要死。但是那个人怎么样?不管跑调不跑调,自己唱的津津有味,自得其乐。



经典诵读,我们让孩子去唱,不管学生怎么样唱,当学生自我沉醉的时候,那就是一种享受。在读诗的时候,只需要唱就行了,孩子们就可以自得其乐,沉醉其中。如果我们的家长看到孩子幸福地享受经典,还会反对吗?



另外一个读的方法是诵。古代读诗不叫读诗,叫吟诗。刚才一个老师,她讲的题目就是“入耳声声平仄韵,踏贤款款栋梁来”,我不知道她在教学生读诗时,是否按照平仄韵来读的。



读古诗,不能朗诵。中国传统没有朗诵,朗诵是近代从国外传来的。国外的话剧,你看莎士比亚戏剧,,他们那种对白都是朗诵的。朗诵那是从国外来的,中国没有古代这个朗诵。古人读诗就是吟诗,吟诗怎么吟?利用平仄韵。古人做诗非常讲究平仄韵,因为只有平仄按排好了,读起来才有音韵美。什么是平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在吟诗的时候,平音声悠长,仄音声短促,这样读诗,诗味就读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4:20:37 | 只看该作者
如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瓜洲”四字中,京瓜洲三字是平声,要拖长音。口是仄音,读的要短促,这里一短促,就把京口和瓜洲间隔开了,就像把两个地方间隔开来了一样。“一水间”都是仄声,读得短促,就把认为是很短距离的意思读出来了。



“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话中,只有“只”和“数”是仄声,应读的短促,其他声读得悠长些。在我们把“只”读得很短促时,就可以把“只”表达的“少”之意读出来。



“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这个明月一长一短,就把对明月的那种期盼和自责都读出来了,“何时”音一拖长,就把急于回家期盼心情表达出来了。他期盼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这里一下子把我“照”到家乡,把那种期盼读了出来。



吟诗就是利用平仄来读,中国的古诗是最讲究平仄。在这里,如果孩子们能正确地利用平仄来读,他就可以把字的意思读出来了。



我们传承中华文明,最好用能适应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方法。不能中西结合,也不能土洋结合成四不像。这是要解决读的形式问题。



如果我们听到孩子们在唱,在吟,在摇头晃脑地享受,家长恐怕也愿意让孩子诵读了。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享受中增长知识啊?都愿意。



下边我谈第三个问题:读什么。



昨天深圳的陈校长说,他们刚开始做经典诵读时,有官员点名批评说:给孩子们读的是什么?是封建糟粕。



人家反对的对不对?对。这些经典中是有封建糟粕,那么怎么办呢?有人说,只教孩子原文,不解释。不解释就不是糟粕了吗?还是。你当时不解释,孩子能不问,能不看注释吗?况且,我们让孩子背不能解释的经典,不能告诉孩子意思的经典有什么用呢?经典对孩子的薰陶作用,还是它的内容啊。



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读原文就可以了,他背了原文,能不去看注释吗?我在河南一个初中讲座的时候,专门抽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交流,那一班有10多个孩子背《论语》,与他们交流的时候,孩子说:哪一句话哪一句话解释的不对,我们感觉到是错误的。孩子们都感觉到是错误的怎么背?怎么读?



所以我们在经典诵读教育时,首先要解决读的内容问题,解决所谓的封建糟粕问题。



四书五经等经典,都不是封建时代的书籍,为什么会有封建糟粕呢?所谓的封建糟粕,实际是后儒为应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对经典进行的曲解。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进行经典诵读,首先要做的是对经典进行新认识。



对于《论语》来说,宋朝和汉朝解释就不一样,每个朝代的解释都有他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我们不能以封建时代的解释来教孩子,就要重新认识。欧洲现代文明的兴起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带来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做了什么,就是对古典经典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凡是约束人类思想、凡是禁锢人类思想的东西,都给他推翻。重新认识、重新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4:21:0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要传承这个中华经典文明,如果这个经典解释不能适应我们社会的需要,就要重新认识。先秦的经典是不是就是汉宋明清人的解释?不是的。我们看一下董仲舒的思想,他和孔子的思想相差非常远。



韩非子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人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孔子的那个时候,已经变了。孔子思想最根本的改变是什么时候?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个阶段改变的。



历史上有两个事件非常典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一个是坑杀,一个是独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件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古代的经典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面目和意义。因为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没有改变,统治阶级都是专制统治,一个是坑杀,一个是独尊,谁变了?统治者的需要没有改变,是孔子的学说改变了,被人改变子。由帮助普通人成就事业的成人学说,发展改变成了治天下、治国家、治人的一种学术了。



孔子是无神论,基本上是公认的,董仲舒说“天命神授”,就把孔子思想完全改变了。



我们以《论语》为例。《论语》也被改变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那个上面有很多重复的章节,有的是一字不错地重复。有人解释说,那时候是收集到一起,没有很好整理,所以出现这些重复的章节。古人做事非常细致、认真,像重复这样简单的错误不会出现,也不应该出现。



有人说《论语》做为经书,没有人敢改动。事实上不是没有改动,在汉朝就进行了大改动,被重新整理过。在西汉的时候出现了《古文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张禹结合《齐论语》和《鲁论语》,编辑整理成一本新《论语》,人称《张侯论》,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面目。



张禹整理《论语》,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掩盖孔子的真正学术思想,使《论语》这本书能传承下来去,不致被统治者消毁。



就像儒学被后儒改编了一样,《论语》也被改造了。《论语》的面目被改编了,《论语》中章句的意思也被有意曲解了。



古人这样做,不是为了消灭《论语》,而是为了保存这本书;不是为了消灭孔子的成人学术,而是为了保存其成人学术。



《论语》这本书给后人很多暗示,告诉后人孔子真正的学术思想这个思想还隐含在《论语》这本书中。比如说重复章节、错解《论语》章节等简单的错误,只要我们细心读就可以发现。



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都比较熟悉“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它来自于《论语》,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一章一般的解释是:季文子做事的时候,考虑很多,是三思以后去做,孔子听说之后说,再,两次就可以了。都是这样翻译的。有学生问我:二思和三思有多大的区别?有的时候需要千思万虑,有的时候是一思都不用,需当机立断。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计较?



其实这一章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是如此。古人在这里改了一个字,“三思而后行”的“思”不是思考的“思”,而是“施礼”的“施”。“再”是什么意思?“再”在《说文解字》中说其本义是:“一举而二”,举起双手,拜两次为“再”。季文子是如何拜的呢?他是“三施”,是一举而三。“行”是走了,是告别。在《仪礼》《周礼》《论语》等典籍中,告别时都是说“再拜而行”,而没有人三拜而行的。



为什么孔子计较三和二?因为对于礼来说三和二有很大的不同,区别就出来了。拜两次,是说我们还会再见一样。再见,有去有回,多了一次就是有去没回。我们吊丧的时候是一次,不会是两次,都是一次啊。意思是你走好,不要再回来。吊丧的时候鞠三次躬,在其他的场合都应该两次。我刚才只躹两次躬,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计较这一次,不是“思”考而是“施”礼。古人对礼非常的重视,我们现在之所以看不出来,因为我们对礼不熟悉,《易礼》《周礼》古人不知读过多少遍,肯定不少人能读出“三思”为“三施”。为什么不点破,就是用简单的错误来警示后人,《论语》的注解有问题,要读到字的背后去。



再举个“举一反三”的例子。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有《论语》注解的书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举一个例子,如果不能推出来第三个、第四个就不再教他。



如果孔子对学生要求如此苛刻,只怕没有学生可教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举一反三。这里的“不复”不是“不再教”,而是不复举的“一”。老师举一而学生不能反三,是老师没有举好一,你举好了,任何的学生都可以反三,责任不在学生。孔子强调的是老师要有良好的讲说能力。但是在封建社会,师道尊严非常严重,后人注解《论语》,就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从而为老师的庸碌开脱。



这样的曲解很多,而且非常明显,有多少章节?《论语》近500章,80%,大约有400章是被有意曲解的。有的断句错误,有的是改了字的本义,有的是改一个字,有的是曲解句义,前人完全将孔子学术的体系曲解了。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一一举例,展开说很长。孩子们读着感觉错误的,是后儒对《论语》的有意曲解所致。我们进行经典诵读,首先要对经典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还原经典的原义,剔除封建糟粕。



我试着尝试做了一些工作。我对《论语》重新认识,重新建构孔子学术体系的《论语说》就是这样一本书。



孔子本来的思想就是帮助人成功的。只有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学,不然的话,谁跟着他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我们现在逼着学生,学生都不学习,为什么,学的知识对孩子的生活没有用。



孔子能帮人成功的学术是什么,有没有失传?没有同学在《论语》中。《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就是孔子的成功学,是孔子成就每个人的成人之学。孔子从4个方面教学生“文、行、忠、信”。



“文”是成名学,教你如何具备才能,如何让展示才华; “行”是礼仪学,研究怎样言谈举止适宜,容易被人接受;“忠”是修养学,培养人自觉自愿的做你该做的事的学问;“信”是知人学。是研究人们的学问。如果你对人一无所知,你好人做不得,做好人要吃亏的,所以孔子要创立信学,使你知人识人。



《论语》中的章节基本上都分属这4种学说,《论语说》这本书第一章“孔子和孔学”是总论,第二章是文:成名学,第三章是行:礼仪学,第四章忠:修养学,第五章是信:知人学。



在这本书中,还原了孔子学术思想的成人之学,使孔子学术成为能帮助每个人成就自己事业的成功学,而不再是帮助统治者约束、愚弄百姓的精神枷锁。完全没有了所谓的封建糟粕。



重新认识经典,就可能显示出经典的巨大作用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4:21:32 | 只看该作者
我因为研究《论语》,研究孔子的教学法,入选河南省教改专家讲师团在全省巡回讲座作课,我被《教育时报》评为 “领跑中原课改”的人,



老师们对孔子教学方法接受非常快,也非常的喜欢。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你必须简单的。没有一个老师是傻子,如果一种教学方法不能解放老师,不可能被老师接受。孔子教学法解放了老师,使老师在课堂上像逛超市一样轻松地把教学任务完成,让学生们快乐地把知识学到手。孔子教学法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摧残学生的素质,而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来学习,使学生们学的快乐。只有快快乐乐的学习,才会越来愿意学。



在我的成长中,很多专家学者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指导,包括骆承烈老师、张立文院长、贾顺先教授等,对我的研究都给以肯定。正是这些学者,他们以他们的韧劲承担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不仅仅是我们在做着传承经典的事,这些前辈也在做着,他们尽他们所能,为了不使中华文化的传承断层,为了中华文明永远延续下去一直在奉献着。



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是孤军,虽然现在认同的人少,但如果我们解决了经典诵读的形式问题,解决了经典的内容问题,将来认同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认为诵读的形式,要继承古代吟唱的方式,让孩子享受经典;对于诵读内容,认为经典要重新认识,摒弃封建糟粕,还原经典原义,与时俱进,服务社会。



我谈自己关于对经典诵读形式与内容的浅显认识,只是抛砖引玉主,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半个小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传承经典的路还很长。预祝中华经典的传承,永永远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7-12-18 14:23:35 | 只看该作者
“国学热”与“经典热”之我见




一、“国学热”与“经典热”背后的忧与喜

一般地说,国学就是指中国的传统之学。过去有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即经学(包括小学),史学,也叫乙部之学,子学,集部主要是辞章之学;从现代学科分类来说,是指那些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与语言文字学的专门之学。国学,应该是西学东渐以后才相应出现的叫法,在国内叫国学,在国外则叫做汉学。准此而言,国学是高难度的专门之学,研究者也应是少而又少的部分学者,而且,除了所谓大师(现已硕果无多),每个学者也只对他研究的那一领域有发言权。如此高难度的学科,现在居然掀起了“国学热”,真有点匪夷所思。因而当下所谓的“国学热”,其实是社会大众热衷于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知识。

今天讨论的经典,当然是仅指国学经典。但无论国学,还是西学,说到经典,在它所属领域中至少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之一:第一,具有原创性的不朽影响;第二,占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至于文化经典,不言而喻,就是那些在各自文化领域里至今仍保有原创性与里程碑意义的名著。经典,毫无疑问是名著,但反过来说,名著却不一定就是经典。就中国文化经典而言,孔子的《论语》以及《老子》、《庄子》、《孟子》、《孙子兵法》,才当得起经典的地位。这些经典,应该是人格与知识健全的中国人必读书,是长传不衰的恒温的书,严格说来,不应该存在此前的冷与现在的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曾推出过数量浩大的国学基本丛书,其中许多是国学经典,也未见有过什么“经典热”或“国学热”的说法。因而,现在的出现“国学热”与“经典热”未必是正常现象。透过这一现象,对于整个社会人文素质修养而言,可以说是令人忧喜交集。

说是“忧”,因为这一现象至少暴露出两个问题。第一,反映出我们以往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被忽视与不到位的。以至有那么多读者,还不仅仅是年轻学生,都在如痴如狂地希望通过有关畅销书来补一补自己对文化经典的浅薄与匮乏。毋庸讳言,我们的人文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学教育,只抓语、数、外,语文教育又只教些言不及义的字词句篇,历史教育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在进入高校或踏上社会以前,不要说人文精神,甚至连起码的人文常识都出现了空白。再看高等教育,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不论哪个专业,都必须修读大学语文与大学历史。但五十年代后,不要说理工农医,就连文科,除了历史专业,包括中文专业也不修大学历史。绝大多数人只有中学里那些可怜巴巴的知识。出现购读关于经典或历史的畅销书来补上一课的社会现象,也就见怪不怪。

第二,正因为人文教育的缺位,社会整体人文水准下降,一旦脱离机械式教学的课堂与教本,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包括经典阅读上,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完全找不到方向,寻不到感觉,连合理选书与读书都谈不上,更不要说个性化阅读。于是,国学补课与经典阅读就向物质消费的方式看齐,跟风盲从成为一种时髦,只认媒体追捧的那本读物,唯独缺少了个人的知性与趣味,满世界就一个品牌,就好像饮料只知道喝可口可乐,不知道还有上好的碧螺春一样。每个人,依照他的个性特点以及不同的年龄段,对经典的选择未必是万众一心的。如今,一本心得,万众追捧,唯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选择。既然个性化阅读正是衡量一个人人文素质修养的参数,那么个性化阅读的严重缺失,难道不正是折射出社会群体的人文素质还没有达到高位吗?

当然,问题总是一分为二的,“国学热”也好,“经典热”也好,“史书热”也好,确实蕴涵着社会人文意识的新走向,表明人们对经典与历史的重视,而对经典与历史的尊重与理解,正是人文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常说中国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绵延不断,实际上在二十世纪,我们的人文传统有过中断,这种中断,既有社会转型的因素,也有政治干预的因素。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价值支撑点。十年浩劫过后,传统的价值已遭到唾弃,新立的价值又受到嘲弄。面对着道德滑坡,价值失范,人们这才认识到,蔑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精华的东西,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才感到,有必要重新拾回那些曾经被我们扔掉的东西,拾回中国人之所以成为其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才感到,必须重新补课,重新做人。所谓“国学热”与“经典热”就与这种反思有关,表明了人们希冀通过经典重温,再铸自己乃至整个民族的价值支撑点。对传统经典,经过几十年的折腾,从全面否定,回到重新温习,并形成了“经典热”,毕竟是一种值得庆幸的高兴事,说明一代人在认真思考,走向成熟。

二、“国学热”与“经典热”中的媒体与读者

应该说,目前的“国学热”与“经典热”与媒体炒作大有关系。有人说央视“百家讲坛”在打造“学界超男”与“学界超女”,话虽然刻薄,却也有一定道理。中国第一媒体一炒,全国其他媒体也紧紧跟上。电视新闻等强势传媒一炒,出版社等其他媒体也紧紧跟上,于是乎,各种有关历史、国学与经典的讲坛节目与通俗读物都一哄而上,企图在市场消费的滚滚热浪中分一杯羹。这样一来,“国学热”、“经典热”与“史学读物热”就成为了大众话题。

正因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这里就有一个导向问题。我们以为,主要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主流媒体必须注意自己的价值导向。例如,讲历史,是否一味以权谋为着眼点,津津乐道,以偏概全;是否一味把康、雍、乾歌颂成好皇帝,为君主专制唱颂歌;是否一味推崇好官清官,为臣民意识打基础?其中就有媒体的价值取向在。

其二,应该宣传一种多元选择的意识。媒体在宣传国学或经典及其普及读物时,不要一味跟风,缺乏清醒的不同意见。例如,品三国的书,就还有大家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专家黎东方的《细说三国》,名家林汉达的《三国故事》,各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即便对经典,也不要宣传一种顶礼膜拜的盲目态度,让读者知道,每个人对不同的经典及其内涵的摄取,也都是可以有所选择的。

其三,不同的媒体要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与追求。包括出版社在内的各种媒体,由于面对不同的读者群,没有必要往一条道上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南怀瑾《庄子喃哗》等经典解读的读物,不失为一种选择。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推出国学小丛书的经验,是否也有专业出版社可以借鉴呢?

至于有些读者,在当前的“国学热”与“经典热”中的表现,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其一,热情高涨。其二,缺乏主张。先说其一,由于前述人文教育的缺失与缺位,一般民众对“历史读物”乃至“国学经典”,都有着出乎意料的求知欲望,这种求知欲望来势凶猛,自然而然转化为对相关传媒及其产品的消费热情。“国学热”,“经典热”,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再说其二,同样由于前述人文教育的缺失与缺位,一般读者往往缺少个性化的选择,就会随波逐流,把媒体炒作的那本书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或唯一选择。

于是,就出现这种现象:解读经典的书热销,经典的销量却不见长。这就颇有点买椟还珠的讽刺味道。对一般读者,亲近经典,恐怕也有个态度问题。不能太急功近利。经典作用于人的素质是潜移默化的,经典不是应用型、工具性的图书,更不是达喜咀嚼片,几分钟内立刻起效。对经典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与欢喜心,抱着那种立竿见影、活学活用的期望值去读经典,十有八九会失望的。至于指望读一本解读经典的畅销书,就能一蹴而就地把握经典的全部内涵,那是舍本求末,就好比拿着一本九寨沟的导游书,当成美不胜收的九寨沟一样,到头来也就只是读一本畅销书或导游书而已。所以,我们以为,阅读也应该像宋人严羽所说的那样,“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沧浪诗话·诗辨》)。只有阅读经典本身,才是单刀直入,取法乎上,才能直截根源,探骊得珠。读点导读是可以的,但任何导读都不能取代你自己对经典本身的阅读与感悟,借用程颢的说法,这是要“自家体贴出来的”。

三、专家学者在“国学热”与“经典热”中的作为与不作为

这里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国学热”与“经典热”中学术与普及、专业与不专业的问题。

先说学术与普及的问题,牵涉的是国学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国学的学术功能主要通过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近年来对战国简、西汉简中儒家经典佚文的研究,非专业的人根本不会了解,但代表了国学研究的前沿,体现了学术积累。国学的社会功能,则主要是对我们民族,对每一个中国人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术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前提与基础,社会功能是学术功能的延伸与补充。学术功能蕴含着间接长远的社会功能,它的社会价值体现周期长,表现也不直接。国学的两种功能是统一的,不能偏废。国学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某些领域里的相关人士直接阅读或利用相关的国学前沿成果,但能够这样做,或者有必要这样做的人,是凤毛麟角、少而又少的。二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知识,这是实现国学社会功能的根本途径。对广大民众而言,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直接掌握纯学术化的国学成果,他们需要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亲近国学与经典。

在优秀学者那里,国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是可以协调兼顾的。这可以有两种体现方式。一方面,学者在成果表达上尝试多种体裁,既可以是学术专著,也可以同时是通俗读物。例如,钱穆的《论语新解》,从形式说接近大众读物,从性质说,却是学术专著。另一方面,学者不妨既写体现研究前沿的学术专著,也写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例如,吕思勉既有代表其学术高度的《两晋南北朝史》,又有通俗读物《三国史话》,堪称典范。

当然,学者也可以根据各人擅长或秉性而有所分工,有些人只写学术专著,有些人兼顾普及读物。但倘若有人以所谓学术性来鄙薄这种工作,嗤之为小儿科,则是大谬不然的。试问,如果不设“小儿科”,只用脑外科的绝技能医好小孩的病吗?孩子夭折了,或者从小落下病,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从哪里来?而且学术性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著述的形式,通俗读物也可以富有学术含量,成为学术经典,张荫麟《中国史纲》原是高中历史教科书,而其学术价值早就为学界所推崇。至于当前那些为考核而出炉的专著论文是否都一定有学术性,倒是大可以打上一个问号的。

再看专业与不专业的问题。目前,有些因品读历史或解读经典而走红的人,并不都是相关专业圈子里的人,对他们越界飞行,有些专业学者颇有看法。我们认为,首先,专业学者不必有谁动了我家奶酪的小家子气,要有一种多元并存的宽容态度。他们的越界飞行,也许会给国学通俗化与普及化吹来新风,只要史实、论据经得起推敲,作为一种风格,不妨与专业路数并行共存,让读者按自己的口味去作选择。其次,专业学者也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不作为。为什么要由那些非专业的人士越界飞行来做本专业的普及工作呢?而有些专家学者不愿做、不屑做或不会做的国学或经典的普及工作,却一味地不是以“不专业”来非议圈子外人的尝试,就是以“小儿科”来鄙薄圈子里人的努力,那就恐怕只能听任那些越界飞行者来占领解读经典或品读历史的市场了。

当然,我们提倡专家学者应该重视国学普及与经典解读的工作,并不是说让所有专家都涌到国学与经典普及化的路上去。有的学者专业研究是行家,但在普及读物上未必是高手;有的学者可能近期正潜心于前沿学术研究,分身乏术,无暇旁骛。因而,在鼓励专家学者在“国学热”与“经典热”中有所作为时,也要尊重另一些专家学者不作为的选择。

(本文是在6月22日上海人民出版社举办的2007年“国学与经典”上海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