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长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作者:冈本常男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4:28 | 只看该作者
积极的行动可改变现状和性格
  比如,在喜欢上某人时,假若只在心中感到喜欢而不付诸行动,那对方是无法知道你有爱慕之心的。因此,唯有通过写信、生日馈赠礼品,或提出约会等具体行动才能传达自己的心情。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①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所谓爱对方,并不是自以为是在爱着对方,而是具体地给对方做些什么。"也就是说,改变现状的是行动。也可以这么说,行动才能改变现状。举一个商业方面的例子吧。比如,上司命令一个营业员开发新客户。事实上,即便再富有经验的营业员突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做推销工作也会感到胆怯。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们在脑海里浮现出遭人拒绝的场面,心情便会随之变得沉重起来。但是,若因此而采取逃避的态度,则丝毫不能改变现状,打开局面。总之,先要叩开客户的门,至于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到时再作考虑吧。这便是行动。经验丰富者之所以经验丰富,是因为他们深知:一味地听凭感情的驱使而不付诸行动,将一事无成。重要的是:要知道朝着积极的方向采取行动才是关键之所在。这一点也适用于经营方面。比如,就选择销售战略方案而言,现已提出A案和B案。经预测,哪个方案里都有各自的利弊,故一时很难确定下来。经营本来就带有风险,所以总会不断地遇到这种情况。在这种时候,常常犹豫不决,不由得推迟决定时间,但这样做很可能发生以下情况,即浪费了时间,在你感到急需作出决定时业已坐失良机。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首先需作出临时决定,然后付诸行动。一旦出现消极面,当时就予以纠正,就这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推进工作。这样做便不会如此愁闷、犹豫不决,所取得的成效也远比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要大得多。如上所示,积极的行动具有改变现状的力量。同时,它也具有改变性格的力量。那么,何谓性格?常听人说:"她非常开朗、直爽。"、"他性格阴郁,固执,很不好处。"这里所说的"开朗、直爽"、"阴郁、固执"是通过观察他和她的言行后所作出的判断。比如,她一听上司呼唤,总是响亮地回答一声"在"后便立刻离开坐位。而他则相反,对上司的呼唤不作出回答,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人们看了她和他的言行会作出反应的。换句话说,所谓性格,也可以说是在别人眼里他(她)对某事作出反应时的那种癖好、习惯。若通过行动将这种癖好或习惯向积极的方向转化,那自然是一件好事了。然而,事实上自认为属于本性阴郁、固执的人大多深信自己的性格很难改变。正因为抱着这种想法,在言行上更显得阴郁、固执。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奢望将自己的性格来个根本变化。我想,只要改变别人眼中的自己的癖好或习惯即可。以方才提到的那个听到上司呼唤,犹犹豫豫地站起来的他为例,他需养成在上司呼唤时作出响亮回答的习惯。其实,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行。起初尽管是有意识这样做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自然而然地发出"在"、"是"的声音,身体也会站立起来。在森田疗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外相整而内相自熟。"意谓:若整饰外形、则心情也随之改变,内心也得以调整。举个浅近的例子来说,在新年里身穿盛装正襟危坐,心情就会变得严肃起来,不由地专心致志地考虑起当年的计划。我曾听说过有的女性失恋后便随即改变发型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一个通过改变外形来谋求转换内心世界的实例。总之,不要听凭心绪和感情的驱使,必须把握住自己应做的事情。也毋须过分地抑制自己的感情,而是顺其自然,考虑一下应采取什么行动。然后,朝着那个方向走出半步试试。假如这样做的话,在人际关系方面将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使更多人对自己抱有好感
  不要分辩和抱怨,也不要说别人和公司的坏话
  无论哪一家公司,其中都有被称作红人的人。这并不是说他们是美男子或美人,而作为一个人来讲是极富魅力的人。他们具有性格开朗而豪爽、正直而坦诚、与人交谈无不平等相待、对任何人既不卑也不亢等优点。这样的人自然就很有人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捷径虽说只要以这些富有魅力的人为榜样,努力效仿就行了,但一般人却往往很难做到。在我的同事当中,也有一个具有这样魅力的人。他是一个所谓颇有真正男子汉气慨的豪放型的人。不管遇到谁,他都非常爽快地招呼致意,而特别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对于女职员,除了致意"早上好"之外,总还要再添加上一句什么话:"啊,今天你还是打扮得那么漂亮。""你身上这件罩衫非常合身。"他说这番话的时机和那仿佛若无其事、顺口说出的样子,都掌握得恰到好处。我想,即便是那些被称为性格阴郁、固执的女职员,也多半会报之以微笑的吧。我也曾试着模仿过他的做法,但怎么也学不会。对于一个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凡事过于认真的我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假若是涉及工作上的话题,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可是,若让我说"你真漂亮啊!"之类的话,我却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即便对方真是个美人(越美越是如此)。有意思的是:因为我担心自己笨嘴笨舌,所以说起来更显得装模作样,假惶惺的了。我以为,处理人际关系有以下秘诀。不论是谁只要想做,马上便能付之实践,并且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其中第一个是"不要为自己分辩"、"不要转嫁责任"。比如出现以下情况:客户提出赔偿要求;因工作上的问题而受到上司的警告;提交报告书误期--无论哪一件事情,对本人来讲肯定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在上司看来,不管其中有什么理由,工作未得顺利进展则是事实。倘若从上司的立场来讲,他不愿听你的分辩之辞,何况把责任转嫁给别人,则更认为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姑且采取老老实实地听取上司意见的态度,必要时还需坦诚地表示道歉。若上司追问起原因,那时再予以说明即可。反之,倘若为自己分辩,或者把责任推给他人以求逃脱,那么在上司的头脑里,定会感到:"此人若抱这样的态度,恐怕将来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吧。"过去,我本人的性格也很倔强、固执,所以总不能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而自己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肯定做了不少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的事情吧--现在想来不觉一怔,可谓羞愧交集。第二个秘诀是:不要抱怨、发牢骚、决不在背后中伤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这一点看去似乎很简单,但在公司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却是很难做到的。人,本来就是极其脆弱的动物。在同事中,当有的人先于自己发迹,或受到上司的厚待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一想到自己怀才不遇,便满腹牢骚。一生气,便中伤别人,背地里说别人的坏话,欲以证明自己是受害的一方。我在"受害者意识"一节中已提及,假如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消除精神紧张的话,则只能说可收到一时的效果。但,若总是反复地用此方法,则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为习惯。越是发牢骚、越是说坏话,事后就越会产生诸种顾虑,越会感到后悔不已。为了竭力使自己从这种后悔中摆脱出来,又会进一步发牢骚,说坏话。这样,势必形成恶性循环,使事情不断地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其中,特别是动辄说公司的坏话,说自己怀才不遇的人。这些人在内心的深处,潜藏着这样一种想法:"现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毫无意义。我本应从事更为高级的工作,这才称得上具有人生价值。然而,现在却让我做这样乏味无聊的工作。总之,公司太可恶了。上司不具识人慧眼。周围环境也不好。"由于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他们不热心于眼前所从事的重要工作,自然也不会取得什么显著的成绩。于是,他们更加说上司和公司的坏话,甚至有的大发牢骚,称自己成了公司的"牺牲品"。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谛三在其所著的《"钻牛角尖"的心理》(三签书房)一书中,曾就这样一些人的心理作过如下的分析:"那些(总是对周围的一切)抱有不满的人,看不到别人的努力。他不知道别人为了做成某件事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便认为周围的人对他本人也应报以更多的关心、爱护才是。尽管自己努力的程度不及他人,但本人却认识不到这点,其结果,他只是一味地为自己的职位高低而感到不满。还存在着一种可能:即便付出了努力,然而未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应作符合自己实际的安排。否则,纵然付出努力也收不到什么效果。--就好比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只有初级水平,却偏要听高级英语班的课程,其效果也无非是事倍功半而已。在公司内部也存在着与此相同的情况。对公司内的职务抱有不满的人,在其公司里也总是努力去扮演着一个并非他本人所期望担当的角色。"倘若如此,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便无法处理得非常圆满。周围的人对他则敬而远之,本人也只会落得个更加孤立的处境。若将二者,即这类人和极有人缘、极富魅力的人所持的态度相比,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理想的人际关系应是什么样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5:30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善听人言者
  卡耐基①在所著《人际关系》(创元社)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是他亲身体验的。一次,卡耐基同一位已故名人(假定称为A先生吧)在晚餐会上交谈。席间,卡耐基自始至终只是充当了一个听A先生讲话的角色。事后,A先生却向晚餐会的主持者赞扬说"卡耐基是一个非常善于交谈的人"。得知此事后,卡耐基不禁大吃一惊说:"我只是很认真在听他讲话而已。"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这段小故事的真正涵义了吧。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于倾听他人言谈的人。真正善听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动对方,更能唤起对方的亲近感。当然这并不仅仅限于公司职员。平日也常听到有人抱怨:"我总是那么笨嘴笨舌的,不善言谈,所以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相处。人际关系也就总处理不好。"我想还是请这些人仔细地品味一下卡耐基的这段小故事吧。所谓不善言谈的人,反过来讲,亦即为不善倾听他人言谈的人。因为他总是不断地惦念着:一定不能让对方笑笑自己,要把话说得漂亮些,否则对方是不会说些赞扬自己的话的。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说话达不到那种理想程度而感到十分嫌厌。这样,当然也就不会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说话了。在上一节中提到的那些一味地抱怨、说坏话的人身上也具有同样的倾向。他们首先竭力地想把自己要说的话倾吐给别人,而不是倾听别人的讲话。即便那些听的人也并非真正在听别人讲话,而只是随便地点头附和,心不在焉地听听而已,有时甚至不等对方把一段话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自己说了起来。这是一种只要求对方听自己说话的单方面的交谈方式。这种交谈方式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我们这个现代,正是一个自我张扬的时代,即人人都想张扬自我的时代。否则自己即会感到缺乏存在感。也许我们现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吧。假如人人都要张扬自我,自然就没有人会认真地倾听自己的言谈了。长谷川町子先生画的著名漫画作品《恶老婆子》中,有这样一幅画。有一恶老婆子闯进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她先把那家的儿媳妇绑起来,然后手持菜刀威胁她说:"照我说的去做!"对此,内白则云:"我家的儿媳妇一点都不听我的话!"这幅画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当今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在今天,大多数人只知一味地张扬自我,而真心诚意地倾听对方陈述的人已很少见了。正因为如此,本节开头所提及的卡耐基那种善听人言的优点才是最值得称道的。顺便想介绍一个在工作上成功地发挥善听人言的例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实际应用这一优点的例子,此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某生命保险公司的女性外勤人员M小姐。M小姐从事这项工作已近20年了,是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行家。就是在公司内部众多外勤人员中,她的成绩也一直是出类拔萃的。她在劝客户上保险时不采用劝说的方法,这正是与其他外勤人员的不同之处。后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客户面前摆上好几本小册子,然后向他们说明到期时间和应收金额,并口若悬河地以一种非常熟练的语调反复地讲述客户在投保后,将能得到多大的好处。而M小姐却与此相反,这样的话一句也不说。她总是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稍许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和失败的体会。原为劝说投保一事而素存戒心的对方因为她谈的是自己喜欢的话题,这样便在无意中跟着她谈了起来。之后她总是听着,并为对方的讲述而感到钦佩和惊叹。少时,话题不知何时又转到人生的烦恼和对将来生活的规划上来了。M小姐依然还是专心地听着,而对方却不知不觉地倾吐了内心的烦恼,谈了自己对将来的理想和希望。直到最后,自己才主动地说出投保的想法--"这么说,还需要适当地投保啊!"至此应该说,M小姐已是一个善听人言的高手了。不过,在此可以断言的是:她并不是因为生意上的缘故而装出一副倾听对方言谈的样子的。与此相反,M小姐在这段时间里甚至忘记了工作,诚心诚意地极其认真地听对方讲话。也正因为如此,对方才会对她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即便在旁人看来,他们之间的对话像是单方面的,但实际上,这二人进行着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要做一个善听人言者--这比任何一个雄辩者都要更吸引人,同时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5:57 | 只看该作者
如此去做,人际关系便会改善
  人,不论是谁心中都有个"我"字,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受别人的愚弄、轻视,也不想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特别是近来的一些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他们大多娇生惯养,是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长大的。也许这也是一个原因吧,现今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懂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准则的人也就愈来愈多了。这些人到公司工作后;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如何处理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若在家里,做什么事都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公司却不行。上自总经理、管理人员、前辈,一直到周围同事,他们都是需要你煞费心机地与之相处的对象。在这样关系极其严峻、复杂的集体中,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倘从结论来说,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真实的自我"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倘若诸如"不愿受周围人的愚弄、轻视"、"不想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这样的情绪十分强烈的话,那必然会竭力装扮自己,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随着这种情况的加剧,即便一无所知的事情,也要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并且还说些假话。即便是拥有部下的那些人,一旦对其部下产生"不要受他们的愚弄、轻视"的念头,那就会不知不觉地依仗权势,发号施令。但是,人毕竟是诚实的,在虚张声势,竭力装扮自己,说别人坏话,背地里中伤别人之后,他必定会感到良心的谴责。随着这种内疚感的日积月累,最终也便成为诱发精神紧张的原因。假如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即"即使遭到他人的嫌恶和愚弄也不必在意。那么此时,不管在家里还是公司,笑也好不笑也好,则完全听凭自己,这样,便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自然的人情味也会随之而生。"上述这番话也为森田正马博土所说。我想,唯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秘诀吧。我在任副经理的时候,这种心情极为强烈--一定要尽心尽力,无愧于副总经理这一职务。现在想来,其实这也是所谓"善意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作祟的结果吧,即一味地顾及"不要让人愚弄"、"不要受人轻视"、"不要给人留下坏印象"等。在公司里,也曾有人委婉地向我指出:"冈本副总经理太一本正经了,很难同他讲话"、"只讲些工作上的话,缺乏灵活性"、"非常固执"等。现在想来,这些意见确实是非常宝贵的。可是,我在当时却没有老老实实地听进去。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抱有好感,我自始至终地奉行"理应如此"这一准则,其结果甚至都不可能还有什么闲余去考虑给别人带来那些麻烦。对此,我要不断地作出反省。在克服神经症的过程中,我也不由地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从那以后,我多少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利己主义吧)进行了反省;而且,我以为只要这样想,即: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能给周围人带来愉快和幸福,那就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大约一年前吧,在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夫妇二人用猜拳的方式决定:由输的一方来承担家务。对于做家务是吃亏还是得益则要看当事人的想法了。比如让我做家务,倘若持这样的想法--怎么,只让我一个人做,那自然就会感到是件吃亏的事,倍觉厌烦。反之,若能将对方因自己承担家务而感到高兴一事认为是无比幸福的话,那么,家务便成了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可谓得益,对做家务的抵触情绪也会随之烟消云散。总而言之,只要是为了别人的快乐、喜悦而高高兴兴地做下去的话,则人际关系必定会有令人惊讶的改善,特别是将这种做法应用在夫妇之间,效果之显著简直让我大吃一惊。其次重要的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做。这一点看去似乎很简单,真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我"字,是非常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里的。如:一味地只谈自己的事情,而不愿听听对方的陈述;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对于这些方面是很注意的,即便与对方交谈时,也选择对方感兴趣的或喜欢的内容作为话题。对于在商业社会,特别是在推销部门工作的人来讲,能否圆满地处理好这种人际关系,也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关键。前面,我已举了M小姐的例子。其实,倘若听一听被称为某生命保险公司一流推销员的那些人的话,就会懂得:无论是谁在其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艰辛的程度足以使人感动得流泪。在作家庭访问之前,自然他们首先调查这家的家庭成员、主人的职业、收入、兴趣爱好、孩子所在的学校等情况。此外,还须调查这家的夫人和丈夫目前关心些什么,然后带上利于交谈、沟通感情的资料,以备展开话题之用。同客户谈话中,他们总是若无其事地提出一些客户眼下急需了解的信息和感兴趣的话题:诸如令公子是否正在寻找对象、令爱是否马上就要结婚,此外还有孩子的入学、就职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是对方最想听的话题,所以谈话就进行得非常融洽、顺利。其结果,客户就很自然地接受了他们的劝说,投入了保险。当然,这一方法并不仅限于劝说投保的业务,也可适用于整个商业领域的营业和谈判工作。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那些被誉为营业和谈判的能人、高人的那些职员,便可发现:他们确实有其各自的独特的方法。即便方法各异,但他们在以下几点上是相同的,即对客户非常关心、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十分仔细,而且在与对方谈话时沉着、耐心,决不急躁。而且,诚实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诚实,并不是唯对方之命是从。有的人唯恐招致对方的不快,因而无论什么事都随和地回答说"原来如此!真如您说的那样。"上述现象多见于具有神经症性格的这些人中。当对方听了这样的回答时,反而抱有怀疑:像是顺口答应的,并没有真正听懂我的话。我本人在以前也常有这种情况。记得有人向我提出:"冈本先生,你总是'是、是'地应答着,其实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听我讲话,仅仅是敷衍而已。"正确的做法是:若对方的讲话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应不耻下问,直到自己完全领会、理解为止。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6:23 | 只看该作者
人际关系的根本--"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
  "欲接近情人,却又不好意思接近,于是这两种对立的心理便产生抗衡作用。我将此取名为精神的拮抗作用或为调节作用。这两种相对立的心理,其双方越是激烈、强大,则精神的能动作用越为旺盛。那些一味地为神经质者的思考方法,或错误的精神修养所驱使的人,一方面竭力地否定、抑制自己恐惧心理、羞怯心理,另一方面又无情地鞭挞自己那种想接近对方的欲望。其结果,精神的能动作用反而变得萎缩,失去均衡。这些人为了想使自己不感到恐惧,便极力地虚张声势,以至顽固不化。另一方面又硬想要接近对方,所以一点也察觉不到此举会给对方带来什么麻烦,最后竟变得厚颜无耻,不顾脸面。与此相反,在这两种的心理互相对立,产生抗衡作用时,即使去接近对方,也要避免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保持"不即"的状态。在对方高兴时便去接近,在对方感到麻烦、为难时则稍作回避。另一方面,因为抱有接近对方的欲望,所以即便一时回避也不要总不接近,而是应极巧妙地捕捉时机,如略微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或对方有空暇,然后随即上前接近。这样,即为保持"不离"的状态。换言之,既非纠缠不放,也非避而不见,在战略上要灵活机动,这样便能收到极为适宜的效果。即保持所谓"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那么,这两种因为互相对立而产生抗衡作用的心理,其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上进心,一心想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通向自觉和醒悟的道路》,森田正马著,水谷启二编,白扬社)。上面引用了森田先生相当长的一段原话,森田先生把搞好人际关系的真髓归结为不即不离,即为既不纠缠,也不远离的状态。我以为先生的这一准确而深刻的分析,阐明了这种心理上的构造。在与别人相处时,要做到不即不离,说到底是一个距离能否保持得当的问题。因距离择取不当而贻误人际关系的事例相当不少。若举一个最易明白的例子,则莫过于恋爱时的情况吧。假定喜欢某一女性,遂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同时希望对方也对自己表示好感。我在"积极的言行"一节里已经提及,若隐瞒自己的感情,则最终也无法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虽说如此,但纵然不顾一切地到处追寻对方,恋爱也不会取得成功的。行动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相距的尺度,反而会丧失重要的东西。犹如森田博士所分析的那样,正因为自己存在着抗衡的心理,所以才懂得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取得平衡。有关恋爱的话题姑且不论,在公司这个集体中,能否巧妙地又恰如其分地保持与人的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只是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上司,并对这位上司言听计从,无论什么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反过来,却不去自己所厌恶的那个上司的地方,甚至理应汇报的事情也置之不理。另外,有的上司凡有什么事,总是找自己喜欢的部下去办。在公司或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这两类人存在,那人际关系必定会出现裂痕,进而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派系。这最终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人都有好恶,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的确,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总让人讨厌,无法产生好感。但是,将这种感情直接发泄到对方身上固然不好,可是,一味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没有必要勉强地去喜欢对方,而是仅从一个合格的社会人①的立场出发,作为同一公司的职员恰如其分地致以最低限度的问候,那么就能自然地保持好不即不离的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6:50 | 只看该作者
过分溺爱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贯彻不即不离的原则:必须确立自我的意识。在精神上不能自立,必然会过分地依附特定的人,或者反而容易躲得远远的,甚至超出必要的程度。这也是在过分溺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身上常见的倾向。过分溺爱与不即不离的状态正好完全相反。与此有关的是:最近有人常常提及"密封家庭"的父母和子女,其实即指过分溺爱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听说,少生孩子,精心抚育已成为近来普遍的倾向。但问题在于许多年轻的母亲未能正确理解疼爱这个词的具体含义。现举一个母亲与子女的例子。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母亲也就越发地溺爱了。在丈夫去公司上班后的一整天里,她与孩子两人一直守在住宅区的一个房间里。母亲生怕让孩子出去玩耍会碰伤,所以几乎一步也不离开孩子。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到五岁上幼儿园为止。然而,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后还不到三天,孩子便开始讨厌去幼儿园,并且不再去了。母亲怎么说也不听。为此,她就去问幼儿园的老师,据老师说:这孩子只是稍稍地挨了点儿说,就像受了打击似的。另外,小朋友稍微做点恶作剧,也会使他感到害怕得不得了。其实,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孩子在这之前,一直生活在无菌状态的"密封家庭"中,从未受过任何精神压力。为此,母亲不知如何是好,便去找精神科的医生咨询。医生说:"究其原因就是你对孩子过分溺爱。正因为这个原因,孩子的自立意识完全没有培养起来。若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则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像样的大人。但是,即便医生这样说了,她依然心中无数:现在究竟该怎么培养孩子才好呢?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因某个机会得知"生活探讨会"这一组织。在该会的诸多活动中,有一项叫"父母和子女共同寄宿的活动。"她与孩子便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其条件是:在二天的野营中,父母与孩子暂且各自分别生活。由于这位母亲和孩子以前从未分开住宿过,所以孩子感到恐惶不安,母亲见到孩子这样也十分担心。然而,孩子与其同龄的小伙伴们不知何时起竟迷恋上了这样的野营生活--过去很少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过。另外,母亲也每天晚上参加学习会,通过与前辈、抱有同样烦恼的人的交谈,终于懂得了:让孩子在精神上自立起来该是多么重要!唯有这样做,才算得上真正的母子之情。这对从野营回来的母亲和孩子完全变了。孩子又重新上幼儿园了。虽说有时还和以前一样依赖母亲、动辄撒娇,但每当这种时候,母亲首先在与孩子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说:"自己做做看"、"自己动动脑筋"。不久,孩子习惯了母亲的态度,养成了什么事都自己做、自己思考的习惯。据说,现在已是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且性格也有了改变,担任班委,带着同学一起活动。这对母子的事例清楚地展示了:不即不离,即既不纠缠,也不远离的这种关系;对于人的成长来讲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公司职员的成长。若努力要求自己贯彻"不即不离"的原则,那就能把握周围的各种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7:1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为了克服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这样,定能打开成功之路
  人在烦恼时看不清周围的情况
  人生可作各种比喻,而在我看来却有这样一个感觉,即犹如"随着河流向下游作漫长的旅行"。在河流中,既有水流平缓之处,也有流急势猛,打起一个个旋涡的地方。刚觉得河水每天迎着温暖的阳光,顺畅不息地流淌着;忽而又遇上连日遭受暴风雨的袭击,几乎要被浊流吞噬的险状。急流也好,暴风雨也好,对人来讲都是无法抗拒的。意志和努力固然是人要生存下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就如漂浮在下行河面上的人的一生而言,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其间会出现许多不随人意的事情。无论是谁,在他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从而使其陷于不知所措的困境。即便就职员的人生而言,也有不少人陷入这种险恶的困境。对一个人来讲,这正是接受考验的时候。即看你如何设法对待,若能安然地摆脱困境,就会增长你克服下次突如其来的急流、狂风的力量和智慧。换言之,此人能否进一步成长、成熟,还是变得懦弱、无能,其关键取决于他如何对待人生的困难和挫折。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战胜人生的危机,打开人生的通途呢?人在遇到困难,为之十分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看不清周围的情况吧。因其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自己所遇的困难和为之烦恼的心绪上,从而无法客观地看待他人和事物。这种状态恰如钻进隧洞,只看到出口处的那点光亮似的,若用术语,则称其为"精神性的视野狭窄"。举例来讲,有一个受对人恐怖心理驱使的家庭主妇。假定她接到一张学校召开家长会的通知书。虽说此时距离开会之日尚有一个月时间,可是她自从接到通知书后,心中总是惦念着这件事。原本就怕当众出丑,非常讨厌这种场面的她,当然不愿去参加家长会了。但若不参加,老师和其他家长也许会感到奇怪。尽管如此,她仍不想去。"怎么办哪?怎么办哪?"--她无时无刻不在为之感到烦恼。随着家长会的日期日益迫近,她都焦虑得无法外出买东西,最后甚至变得不能照顾丈夫和孩子。自己的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在烦恼的对象上,整天躲在家里,看不到自己应做的事情。这位主妇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另外,还有这样的例子。要说职员世界中的挫折,那首先是为了个人发迹而展开的互相间的竞争吧。于此,介绍一个我的年轻朋友T先生的例子吧。T先生毕业于第一流大学,进公司时的考试成绩也相当好,因此他对公司内部的竞争也很有信心。然而,在首次从同期进公司的职员中选拔干部的一次人事变动时,T先生却暂时未被考虑。仅就这件事情,已使原本充满自信的T先生很受刺激了,然而又如火上浇油,偏偏同科室同期进公司的另一个同事又被提升为系长。在T先生看来,那个被提升的同事不过是个"二流大学"出身;当他看到委任状时,顿觉怒上心头,眼前变得一片漆黑。当晚,T先生丝毫未能入睡。同事提升了,而身为"优秀分子"的我却被排除在外。真让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翌日,他去公司上班,心想"大家肯定在心中暗暗笑我吧"。于是,羞愧心情变得更加强烈。此后,他总是这样:晚上夜不成寐,白天在公司上班时也是心不在焉,无精打彩。曾经似乎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他,后来甚至都变得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说话了。不久,胃开始作痛了。当然,食欲也随之锐减。即便去公司,上班也做不了工作,最后只得在家病休。此后,他开始到处找医院接受检查治疗。虽说转了好几个医院,但无论到哪里,告诉他的诊断结果都是"内脏无任何异常"。由于处在这样一个到处碰壁、一筹莫展的情况之下,他不禁越想越感到苦恼:"我的人生已到此结束了。"于是,写了辞职报告。就在他准备寄出这份辞职报告的时候,偶然在一家书店买到关于森田疗法的书籍,此后便参加了书中所提到的"生活探讨会"的地区学习座谈会。约三个月之后,T先生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状态。他终于能够正视过去的自己:即因在提职的竞争中败于其他同事而失去理智,并一时地为丢脸、出丑的感情所驱使,以至最后对任何事物都变得视而不见。复职后的T先生比规定时间早一小时到公司上班,打扫办公室,并将科内全体职员的办公桌一个个地擦拭一遍,而且每日如此。起初,有些职员带着嘲讽的口气说:"怎么了?那家伙。休了那么长时间,刚回来上班就天天打扫,真新鲜啊。"然而,他们看到T先生每天不声不响地打扫,甚至连以前干都不愿干的杂活也都主动地承担下来的这种工作态度后,不久也就刮目相看了。甚至有的同事也与T先生一起打扫。两年后,T先生被提升为系长。T先生在追述往事时无限感慨地说了以下这段话--"当我在首次提拔干部中被排除在外时,感到以前的自信顷刻间全都荡然无存了,除了看到惨遭挫折的我本人外,什么也见不到了。当时,只是为丢丑、毫无出息的感情所支配。真像钻入隧道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7:46 | 只看该作者
做好陷入绝境时的思想准备
  人在商业世界中生存,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不管你平时多么努力,难免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会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比如客户破产、公司内部出现重大事故等,突然处于难以自拔的困境。平时,凡事素以头脑冷静的经营者,往往在这样的时候也很难保持常日之心态。倘若此时银行再见死不救,则更觉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有这样的事例,即当事人完全不知所措,正百般挣扎,以求生路的时候,没想到又上了品质恶劣的金融经纪人的当,结果一切都化为乌有。当公司走上正轨,一帆风顺地不断取得进展时,人们仅以经营能力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企业家。但倘若遇到诸如险些陷入破产这样一种走投无路的绝境的话,那时则将追问一个企业家的真正价值--是否具有多方面的力挽狂澜的才干。被称作"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是个善于向那些备受艰辛的众多前辈们学习的一个人。他在《经营百话》(PHP研究所)一书中,介绍了某位前辈的这样一个故事。这位前辈年轻时,事业曾一度遭到失败。他在债权人蜂拥而至的情况下,遂将全部财产摆在他们的面前。从自己住房的房契到他所拥有的财产,从夫人的戒指、项链到日常生活所用的东西,悉数端出,并告诉他们说:"这是我的全部财产。请你们随意处理吧。"此时,他真正成为一个一无所有者了。债权人和银行里的人见此情形,说:"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嘛。"他们当场就将夫人的东西和日用品归还给他,并建议说:"既然你有如此果断地成为一个一无所有者的诚意,我们也愿意与你合作,请你再次拟定一个重建计划,怎么样?"于是,他便拼死拼活地投入到重振自己的事业中去,并且成功地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众所公认的优秀企业。当一个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谁都会身不由己地偏于自我保护。只想巧妙地蒙混过去,以期自己得救,此即所谓"我执"。倘若在商业世界里也这样做,即便有一次侥幸地逃脱了,而这个人的信用却因此而成为零。不仅如此,反而会丧失再度振兴的机会。虽说这样做是很痛苦的,但自己仍应诚心诚意,站在准备做一个一无所有者的立场,直截了当地向对方交涉。可以说,具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是最重要的吧。面临商业的危机和困难的情况时,应具有哪些精神准备呢?卡耐基就此问题在他的著作《打开通途》(创元社)中,是这样写的。该书介绍了纽约空调公司总经理克利亚的经验,其重点大抵为以下内容:一、首先应大胆、直言不讳地分析现状,并预测由于失败而可能出现的最坏的事态。二、一旦预测到可能出现的最坏的事态后,要做好精神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承认这一现实。三、以此为转机,冷静地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尽力使最坏的事态能向好的方面转换。而我们在遇到某些巨大的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一味地被眼前的障碍所困扰。因而,往往看不到全局,陷入所谓"隧洞现象"而走错了路。然而,我们在遇到如此严重的事态时,更应牢牢地把握住眼前的现实,而不是回避,逃脱。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接受这一现实,做好可能出现最坏结果的精神准备,在此基础上冷静地应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8:21 | 只看该作者
结识能给予你教诲和启迪的前辈
  人在公司中,不只是像T先生那样伴随着提升而出现的例子;其实,公司职员所遇到的挫折、困难的时候是很多的。如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疏忽而让客户生气,以至拒绝与公司做生意;或由于自己负责的某个项目遭到失败;或在竞争中输给作为竞争对手的彼方公司,等等。这样的情况在商业世界中可谓家常便饭,毫不足怪。话虽如此,但对他本人来讲决不是一件可视为家常便饭似的小事。不仅如此,恐怕还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吧--过去付出的辛劳顷刻间化为乌有,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特别是那些非常认真、患有权忧症的人所受的打击最大,此时往往容易陷于"隧洞现象",看不见客观存在的事实,缺乏冷静的判断能力。在这样的时候,若独自一人为之焦虑、发愁,则越想越易钻入狭窄的死胡同。对此,有这样一个方法,即下决心向平时所敬重的上司或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前辈诉说自己的窘境,坦诚地征求意见,接受他们的建议和忠告。为此,就必须从平日起就注意与那些在关键时刻能给予帮助、不吝赐教的人交往。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常见的一种倾向是:即平时总装出一副与别人不相识的样子,唯有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苦苦哀求,以此希望别人能非常热情地关心他、帮助他。这实在太自私了。我在前面已经提及,要尊重训斥过自己的上司和前辈,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经常地向他们汇报。唯持以这样的态度,一旦有事的时候才能有所依靠。我本人在迄今为止的商业生涯中也曾有幸与几位难得的前辈交往。担任公开经营指导协会理事长的喜多村实先生(已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总是毫不拘谨地给日本化药总经理原安三郎先生(当时财界屈指可数的实力派人物)打电话,几乎每次都能轻易地见到这位原安三郎先生。在尼齐伊创建之初,承蒙喜多村先生带我们去见原总经理,并从各方面征求了他的意见。当时,让我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喜多村先生即便如何见多识广,也不过是一家经营咨询公司的理事长而已,但他却能如此随便地给一位超一流企业的总经理打电话,或登门拜访,且对方总是热情地欢迎先生。这个疑问直到我有幸与喜多村先生亲切交往之后才得以解开。原来,先生平时就十分注意细致、周密的工作方法。如托别人办某件事后,必定向对方报告其结果,并表示谢意;若是别人有事相求,不管多么细微的事也要立即去做。正因如此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大人物都对他报以极大的信赖的吧。这位喜多村先生同原总经理两人的关系,对我来讲恰好是个难得的学习榜样。对此,我牢记在心,向偶尔相见的日本维克多唱片公司总经理松野幸吉先生求教。我一年有两次同松野总经理一起吃饭,席间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这也是我从喜多村先生那里学来的方法。在直至松野先生去世前的近15年间,无论公私我都受到他许多非常宝贵的建议和忠告。就连我这个不仅生性认真,而且小心谨慎、患杞忧症的人,无论向松野总经理诉说多么愚蠢的乞救相助的问题,他总是诚心诚意地予以解答。直到今天,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我之所以能避免走上人生的各种歧路,勉勉强强地完成一个企业家应做的工作,也全仗松野总经理和喜多村先生的教诲。我还算幸运的吧,那是在我周围总有这样一些上司和前辈。最重要的是:应及早地发现你认为是属于这样的上司和前辈,坦诚地向他们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归原点

  我有幸从松野先生那里聆听到各种有益的教诲,他所提及的有关人生挫折的话,至今仍记忆犹新。松野先生在"松下电器"任职期间,曾遭左迁而被调到闲职的岗位上。那是由于某件事触怒了松下总经理才被赶到那样的岗位的--不给予任何工作,让他做一个靠边站的干部。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两年。对于一个职员,特别是对于一个在工作上富有自信心的职员来讲,没有比不安排工作更使他感到痛苦的了。连这样坚强的松野先生也曾一度消沉,多次考虑退职。恰在此时,一个朋友对他说:"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应趁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回顾一下过去的生活道路;回忆一下你的原点(初衷)是什么?"松野先生细细地咀嚼了朋友的这番话后,对眼前的闲职不再抱怨,而是忍受下来了。松下总经理是知人善任的天才,他不会总对一个确有工作才能的人弃之不用的。不久,松野先生除任日本维克多唱片公司总经理外,还被委以其他重要职务,纵横驰骋于人生舞台。人生的舞台、因归原点--这两句话无一不蕴含着深奥的意义。当你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若转换视角,将其视为天赐的人生舞台,你便等于得到一个回归原点,重新思索人生的契机。这种"回归原点"的思考方法也见诸于著名的人生指南--《菜根谭》①一书。书上写着:"一旦被逼到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则回到原点、出发之时进行自我反省。"有一个与此有关的实例。最近,一个老朋友来向我征求意见,他最初是靠进口杂货,后再批发给超级市场这一买卖起家的。事业发展顺利,公司规模也逐渐扩大。其间,他考虑:与其从商社购入杂货,不如自己创办进口公司来得赚钱,于是就创办了新的公司。确实,这个新公司运营得相当不错。当时正值泡沫经济的繁荣时期。有家银行便劝他买下车站前那幢高楼作为抵押,并说:"眼下不动产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倘若肯以此为抵押,我们便提供五亿元的贷款。"仅这一项杂货买卖,他是不会感到满足的,便打算扩大自己的事业。于是买下这幢高楼,投入由此得到的5亿元贷款,做起经营西餐店的行业。但是,他以前一直从事批发业,对于经营这种与过去不同的饮食行业是不可能取得很快进展的。结果,一年的营业额最多只有一亿元,而他投资了五亿元。就这一点点营业额,根本顶不上资金的周转率。正是祸不单行,泡沫经济于此时又陷于崩溃。瞬时间,资金难以周转,一时完全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我在听着他的讲述时,忽然想起了原点。企业家在不断扩大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很容易看不到创业的原点之所在。经济学家舒佩特②曾经指出:"企业家精神之源泉固然是获取利润,但作为一个事业家却在于如何追求超乎常人的那种卓越性的行为。这在我来讲,也能充分理解。但,倘若站在管理公司这一组织的立场上,依然会看不到并忘却原点。这是极其危险的。当然,毋须多言的是:回归原点并不是忘却现在的苦境,沉浸在回忆之中以求逃避。倘若真那样做,那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现在之所以遇到困难,其原因必定藏在以前你所走过的路途上的某处。重要的是:不是紧盯着眼前的困难而感到绝望,而是开阔视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上重新考虑,这样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9:24 | 只看该作者
大自然是人类的教师
  我在上节提到的"回归原点"的思想中,除了回归到创业的初衷这一层意思外,我以为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它不限于商业,而是每一个人的原点,即回归自然的思想。贝原益轩①(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有这样一句话,即"触发天机"。这句话阐明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其意谓:要解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那种紊乱的心理上的束缚、执著,就暂先置身于自然之中吧。他说:置身于太阳、土壤、空气中的我们,在四季自然的变化之中,观赏盛开的花朵,耳听小鸟的啼鸣。在目不转睛地注视花草、昆虫以及所有生物的生态时,我们的心灵遂得净化,萌发善心,人类固有的自发性也随之产生。我们现代人居住在远离自然的地方,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疲于奔命。要说周围的自然,至多不过是庭园和公园里的草木一类的绿色而已。对此,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毫不足怪,甚至平日也不特意去追求自然。然而,人原本是生存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当他被逼入无可奈何的境地时,也许会本能地要求回归自然。原若叶台医院名誉院长福增广幸先生在一次对谈中,对心病治疗一事指出:"首先应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意思是说,通过在丰厚的自然中生活,将因患病而招致痛苦的心灵返回到零点。然后再次使之向积极的方向转化。若这样做,效果会非常明显的。是森田疗法在实践中,将"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开悟"的思想引入治疗中的。患严重神经症的人,如:担心手脏而反复洗手,否则就会感到不安的不洁恐怖;由于担心心脏病发作而不能乘坐电车;或因害怕见人而不敢外出一步--患有以上严重症状的人还是接受住院治疗为好。这样,就会很快治愈的吧。按照住院治疗的传统的森田疗法规定,住院后约一周内,让患者躺在房间里,这叫"卧床"。一天里,除允许去厕所和洗澡间外,其余时间均让他在房间里静躺。当然也不与任何人说话。倘若有个说话对象,他便会对他(她)诉说自己的痛苦,发发牢骚。但这也做不到,只好独自一人总在床上躺着。被置于这样状况下的患者,最初表现为内心十分苦闷,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烦恼不堪,然而总是这样也无助于排遣,约到了第五天便感到非常无聊。于是就想做些什么,也非常想活动活动自己的身体。当这种情绪达到顶峰的约一周后,终于允许他起床了。这是他住院后第一次到户外活动。于是,那在住院前完全没有感受到的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花朵、悦耳的鸟鸣等自然景物,使患者不禁感到十分新鲜,心旷神怡。恰如泥水中的泥沙沉入水底,成为一泓洁净的清水似的,那些丑恶的念头、主意俱将沉淀下去,回归到人类固有的自然之中。不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吗?至此才开始正式的治疗。森田疗法首先采取了一度使患者"回归自然"的方法,以作为进入正式治疗前的准备。这一点确实是非常卓越的,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治疗方法。有一企业家通过使自己"回归自然"而重新站了起来。他就是在大阪经营批发袜子一类生意的粕井惯次先生。他在大阪开的店经营得当,很有发展,因而变得雄心勃勃,打算向东京进军,于是便办了分店。但这个分店的营业额的增长比想像得要慢。正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连大阪总店的经营状况也开始下降,因而渐渐地陷入了一筹莫展的窘境。为此而心烦意乱的粕井先生以一种求助于什么似的心情谋求精神上的转机,此时忽然想到要去登山。他所攀登的是作为修验道②的修业道场而闻名的鹫峰山。时值夏日盛暑,那全身汗水淋淋的他,一边体会着如同死一般的难忍的痛苦,一边不断地奋力攀登,最后终于到达了顶峰。他在顶上一边休息,一边远眺周围的峰峦。一眼望去,周围峰峦叠峰,群山连绵,数万株、数十万株杉树、桧树那样的参天巨木一排排耸立其问,其景色真是蔚为壮观。他忘却了疲劳,完全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看着看着,忽然感到:那一株株参天巨木正在太阳和空气、大地的水分和养分等大自然的抚育下,一天天正直地茁壮成长。这是多么奇丽宏伟的真实自然的景象啊。为此,一阵阵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接着,他面对这一派大自然的景色考虑起正在为之烦恼的生意上的事情。竞争激烈、营业额上不去、职员的工作态度也不尽如人意。这一切使他感到无尽的烦恼,这样下去不知将来会出现什么结果。但他转念一想,这些烦恼本身不正是由于自己的随心所欲,狂妄自大所造成的吗?我们人也要像那些不会说话的树木在上天赐于的自然环境中正直地茁壮成长那样,在你哀叹现状,或为之悔恨之前,难道不应该先真诚地认识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吗?--粕井先生已把这种深深触到心弦的实际感受写入到他的著作(《水到渠成的生意经》,商业社)之中。自然的确是人类伟大的教师,同时也是力量的源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09:59 | 只看该作者
向前辈们学习,"变挫折为力量的方法"
  我想你们都知道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国学家保己一①吧。他虽是盲残之身,最后却成为一个代表那个时代的学者。下面是保己一年轻时代的一段插话,现仍流传于世。有一天,保己一在沿街的一家小店,为更换断了的木屐带,便向店员讨一根带子。而店员们却百般嘲笑他这个盲人,并且还围过来大肆奚落、取笑。直到最后才扔给他一根带子。保己一强忍着愤恨的泪水和难以克制的怒火,两手摸索着将扔在地下的那根带子拾了起来,修好了木屐。这时,保己一在心里暗暗地发誓:"好。纵然我是个瞎子,也一定要努力掌握学问。让这些嘲笑我的人看看!"后来,保己一终于成为一个天下负名的学者。据说,他曾叫来从前嘲笑过自己的那家商店的老板,托他出版自己的著作,而且还深深地对他表示感谢,说:"今天,我之所以能著书立说,都是因为当时店员们对我的谩骂和中伤啊。"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节--"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意即:逆境和辛劳对于锻炼人、造就人来讲犹如一个大熔炉。我想,这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普遍真理吧。人生存于世本身,也是一个在不断失败和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一如前述,在继续不断的漫长的职员生涯中,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有时既会遭到降职,也会陷于一时不振;既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失败,也会因人际关系而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另外,在私生活方面,有时为与夫人关系不和而烦恼,因为孩子的事而大伤脑筋吧。也许有时还为偿还贷款而四处筹措,狼狈不堪吧。其实,这都是些可谓家常便饭的小事,谁都会遇上的。这便是生活。另一方面,这些人生困难,同时又是锻炼人的绝好考验。"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人生怎么就这样不幸啊!"--倘若只知这样地哀叹、回避现实,那什么也解决不了,也不会进步。应把困难和挫折等危机视为上天赐给自己的有利于成长的良机,并采取积极的态度逐一地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做,才不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即便万一再遇到同样的困难,也完全具有轻易地予以克服的能力。森田正马博士这样教导我们:"只有经历过各种迷惘、烦恼和困苦的人,才会在思想上产生转机。那些对生死问题,人生问题未曾作过深入思考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心机一转的。当你深入思考到这一步,虽说与人的素质有关,然而即便素质再好,若没有深刻地感受过痛苦,也仍然体验不到心机一转的心境。"无论学问还是事业,以及其他的任何领域,那些最终获得成功,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决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其中的大多数各自都遇到过巨大的困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而且主动积极地战胜了它们。当我们在评价取得成功的人的时候,却往往只看到他们的结果。而我们必须学习的,倒是他们获得成功之前的那段艰辛的历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明治时期(1868-1912)的大文豪森鸥外吧。鸥外的本职为陆军军医。由于努力和勤奋,他作为一个军医来讲,也算谋得相当的高位。年轻的鸥外对本职工作自然是勤恳踏实、尽心尽力,而且晚上还尽量减少睡眠时间,把别人浪费掉的时间用于研究和撰稿一类的文学活动。诚然,他确有文学才华,但由于他的努力,才先以文学家的地位闻名于世而不是现职的军医。但,由于他的这一声望,招来了周围人的中伤、嫉恨。听说鸥外原居东京近卫师团军医部长的要职,后不得不将他调离,任小仓第十二师团的军医部长。这就是所谓左迁。当时,鸥外年仅38岁。若是一般人,横遭如此屈辱定会自暴自弃,借酒发泄,或向周围人倾吐内心的不平和不满的。退一步讲,若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人才出众的优秀分子,则越发会感到如若堕入绝望的深渊的吧--哀叹以前为自己铺筑的这条成功、发迹之路至此被切断了,前途也被断送了。但是,鸥外一如既往,不为俗世所左右。他一边忍受着周围人那种嘲笑的目光,一边毅然决然地更加奋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将挫折视为促使前进的动力。他在这段境遇不佳时期的学习,竟为他日后创作出一部部确立其大文豪声望的杰作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他创作的原动力。倘若没有境遇不佳的小仓时代,鸥外的文学恐怕不会具有如此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巨大魅力吧。也许至多落得这样一个评价:文学之于鸥外,不过是一个优秀军医的高级业余爱好罢了。提起文豪,俄国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年轻时代,也曾有过面临严重危机的经历。他是因为涉嫌政治运动而被宣判死刑的。临刑那天,就在他即将处决前的一刹那,突然下令恩赦。死刑虽免了,但他在以后的数年间,被押至西伯利亚流放。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来讲,面临即将被处死的这一亲身经历,以及其后长达数年的流放生活,这绝不是一般的挫折,在如此重大的打击下,即便精神不失常,也要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是,他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心中不断深化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将其提至哲学的高度。其后如众所周知,创作出许多世界一流的名作。无论森鸥外也好,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好,或许他们在文学上天赋很高,的确是些了不起的天才,但他们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毫无差别。因此,他们当然也会遇上这样的时候吧,即面对使自己遭受灾难的困境产生绝望,对一切心灰意冷,甚至听之任之,不图振兴。但,关键在于:他们并没有被这样严重的状况所束缚,而是努力地从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付诸实现。即将挫折、人生的危机看作是促进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一点也完全适用于商人世界。如前所述,松下幸之助先生每次听了前辈讲述他们那时辛劳的经历后,总是将它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多次出现的困难,改变了逆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10:29 | 只看该作者
转祸为福
  据说,任何一个著名的体育选手、超级选手,在其运动生涯中必定有低谷时期、竞技状态不佳时期。我曾听说过:他们之所以成为著名选手、超级选手,正是因为这些人对如何走出低谷都有着独自的方法和信念。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常言道:"人间万事犹如塞翁失马。"人存命于世,不会总遇上好事,也不会总碰上坏事。还有句话说:"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缠。"意即,世上既有好事,也有坏事,二者总是不断地反复出现的。我想,在商业世界里也是这样,完全符合上述的道理。顺与不顺,二者总是交替出现,但重要的是:在顺境时已在它的某处萌生出不顺的兆头。反之,在处于到处碰壁的不顺的境遇时,已在它的什么地方潜藏着朝顺境方向转化的契机吧。关键在于:要抓住时机,尽快采取对策。不过。除周期性的顺与不顺的波动外,还有连任何征兆也没有,忽然从天而降的祸害、灾难。在这种时候,由于没有精神上的准备,往往容易不知所措,心慌意乱,致使失去判断能力。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总会有出路的。不要灰心,也毋须逃避,只要奋力坚持,令人意想不到的通途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即必能"转祸为福"。为了便于理解上述这番话的意义,举一个我本人的例子吧。前文已提到的拘留在西伯利亚的那段经历,对我来讲无疑是个莫大的灾祸和不幸。但是,若转换一下视点来看,正因为我被押送到西伯利亚才得以结识Y先生,并承他劝导,我日后终于走上了生意之道。我虽说走上生意之道,所在的批发店仅维持了一年多就破产了,这肯定也是个灾祸吧。但由此我下了独立经营的决心。要是那家公司的发展总是很顺利的话,我也许很快当上干部,薪水也得提高,在这样舒适安逸的环境中生活,那个憧憬独立经营的美梦总有一天会落空,实现不了。在我还是一个小摊贩商时,每天出摊地头要从中抽头,还受到警察的驱赶,有时甚至被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因而迫切地希望早日能有属于自己的商店,后来的结果证明了:正是这些灾祸和不利条件将自己推向更好的阶段。至此,我在战后的混乱期间与其他人一样,为了生计而拼命工作。也许这不过是天赐给我的好运吧。作为生意人,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转机是在自己拥有商店之后。一天,店对面的一家化妆品商店的老板手里拿着一件我店出售的儿童衬衣大声嚷嚷:"冈本先生,你看看在你这家店里买的这件衬衣。下水一洗就缩成这个样子了。是怎么回事!。"我接过一看,这件衬衣果真横里长了30公分,而长里正好缩短了那么多。已经完全变了形,根本不像一件衬衣。我不禁大吃一惊,连忙再三地向他低头道歉,并另换了一件。让人感到棘手的是同样的衬衣已卖出300多件。不知怎么才好,感到十分为难。于是就找店员多方商量。大家认为:做生意信誉第一,没有比商店的信誉更为重要的了。我便决定散发广告单,受理全部退回的次品。当时,店铺的规模不大,若卖出的衬衣全都退回,这笔退货款将是相当可观,对我店来讲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搞不好,连本店都有可能因此而倒闭。然而,我已下了决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那结果怎么样呢?完全出于我意料之外,退回的仅有五六件。岂止如此,有的顾客反倒这么说:"看到你们散发的广告单了。既然贵店对商品如此负责,以后还到你这里买。"没想到有那么大的反响,反而成了我店生意兴隆的转机。生产次品的并不是我店,而是生产厂家。我只是从批发商那里批回来在店里出售的。另外,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出现次品并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但是,假如当时我把销售次品的责任全都推给生产厂家和批发商的话,那会怎么样呢?那样谁也不会说是我的过错,可能连责问我的人也没有了。但是,这样一来商店便把信用丢失了,何况顾客的诸如"以后还到你这里买"的一类鼓励更是绝对听不到了吧。在这种情况下对顾客应始终以诚相待,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并做好破产的思想准备。我想这是受到赞许的原因吧。一方面也是以上的原因,商店生意兴隆,发展十分顺利。我店再次遭受危机,正是在同一条商店街上,新开了一家其规模为我店两倍以上的大型竞争商店的时候。对方凭借雄厚的资金力量,向我们频频发起猛烈的宣传攻势,四处散发广告单,因而,顾客渐渐不来我店,营业额也随之降了下来。对此,我心中感到有些发慌,也非常烦恼。于是便向当时已经结识的西瑞总经理请教对策,还向经营顾问们求助。然而,事态并未好转。因担心此事,晚上连觉都睡不好。破产这两个字总在我的眼前闪现,究竟怎么办才好呢?我甚至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现在想来,就是"隧洞现象"。那促使我重新振作起来的契机,是偶尔来访的那位朋友的谈话。他比较了我店和那家竞争商店的情况后,对我这样说:"你店里商品决不输给那家。服输的倒是你的心。"他给我讲了自己过去曾处于同样困境时的情况,也具体地谈了他是怎样摆脱困境的。几日后,我让店员制作了用于宣传的标语牌和广告单。我手持标语牌站在商店街的十字路口,向过往行人散发广告单。见此情景最感惊讶的是店员们--连总经理都亲自站在街头作宣传,我们焉能袖手旁观?于是也纷纷走上街头。这样一来,我店上下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协作和配合。那些以前一直受到竞争店重压而一度消沉的全体职员,也都情绪高涨,精神大振。没有比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投入买卖更有力的了。这家竞争店是以雄厚的资金为后盾,除店长一人外,均是由上面派来的薪俸阶层者。两年后,它就退出了商店街。我在对付上述第二次危机时,并不是什么也没考虑就去站立街头的。俗语说:"唯有舍身,才得成功。"这正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所作的最后的努力。也许是我的那种破釜沉舟的拼命精神感染了店员们的吧。是让灾祸任其毁灭自己,还是以此为动力,实现再飞跃,两者仅隔着一层薄纸,需慎重地作出决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11: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上面四章,我以各种实例为素材讲述了当代的公司职员们所面临的心理上的危机以及战胜危机所需采取的方法。由于篇幅所限,实在无法将所有的现象一一提出讨论。而且,我本人既不是医生,也非心理学家,当然不可能对提出的心理上的疾病和危机作学术性的分析。但我本人在当职员的生涯中,曾经历过种种烦恼和痛苦,若这些感受能对处在相同情况下的职员有所参考的话,那该……。就是基于这样想法我才动笔写这本书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我想说的是: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你命运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正如森田博士所说:"所谓命运,就是对境遇所作的反应的方式。"命运这种所谓强大的力量,当然不会从外部来操纵你的。而是由你本人决定你自己的命运。假若你哀叹:"我这个职员真不得志,不走运!"那说明你为自己的境遇所困扰,牢牢地把自己绑在这里。所谓不得志的命运,不过是自己把它加在身上的。此时,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从自己束缚自己的境遇中摆脱出来。即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角,改变维系心理平衡的支点。唯有如此你才会明白:你是如何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局促的精神世界里的。我再重复一遍,命运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要想做一个很有成就的公司职员,就必须朝着这个方向,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我想在这一章里探讨一下它的具体方法,同时也算是对前四章的一个小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03-10-26 13:11:3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才能抓住机遇——没有问题意识便没有机遇
  常听人说:"那人运气真好,被××选上了。""他偶尔碰上好的商业机遇,所以这一下算成功了。"以上这些话,都是对抓住机遇的人所发的羡慕之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机遇是从什么地方掉下来的,唯有运气好的人才能抓住它。果真是这样吗?确实也有"天赐良机"的说法,也许看起来机遇是从同本人毫不相关的地方飘落下来似的。但是,这种思考方法只看到了它的结果。假如把机遇这个词换成"邂逅"来思考,便容易明白些。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邂逅。既有同人的邂逅,也有同书籍的邂逅。这些各种各样的邂逅,全都是机遇,更确切说,都是机遇的兆头。也就是说,机遇的兆头无处不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能否把一个邂逅当作机遇的契机,从而使其转化为机遇,关键也掌握在各人的手里。举例来说,我常常应邀参加各处的讨论会和集会,在会上主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和感想。至于听者如何理解,那是他们每个人的自由。有的人认为与己无关,只是听听而已;有的人却抓住这一契机,即很想听听自己为之日夜苦恼的神经性的肠胃障碍和不眠症、乘车恐怖症等是如何治愈的。或许其中还有人虽与神经症无关,却从我讲话的某些方面感悟到重新考虑自己人生的启示。即邂逅的本身是偶然的,倘若能从中引出什么启示,那避逅就会因此变成机遇。请回忆一下前一章提及的我与西端总经理的邂逅。当时,我每天都到由西端先生创办的日本第一家无人售货的衣料店去参观学习。尽管西端先生与我素不相识,但见我如此热心地学习,他就主动地招呼致意。从那时起我们便成了忘年之交。承西端先生诸多启发和开导,不久,我也毅然地将自己的店改成无人售货式的。是日本第二家无人售货商店。因此良策,营业额增加了三、四倍。此外,有一次我还通过西端先生得到聆听喜多村实先生教诲的机会。在喜多村实先生本人看来,他讲了极一般,极普通的话,可对我这个听者来讲犹如茅塞顿开,拨云见天。以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买卖的偏见为之一变,从那以后,无论身心我都毫不迟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觉间,大阪零售业者同仁的经营学习会诞生了,不久便着手创立根据现任总经理小林先生的提议,由四家公司合并组成的尼齐伊。回顾当时的情况,这一切都是由不间断的邂逅构成的。同这些优秀人物的邂逅,或许可以说是偶然的,但最后能将邂逅转化为机遇,我想是因为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惦念着解决这个课题以及实现这个课题的满腔热忱。就在我最初遇到西端总经理的时候,我只是考虑如何扩大商店的规模。若按现在的想法,毕竟是很有限的。于是,我就带着"怎样做才好呢?"这一课题,不断地收集、寻找那些似乎有用的信息。正在这个时候,我听说当时有一家前所未闻的无人售货商店。便连忙赶去。我在那家店里,真是瞪大了眼睛,整整参观学习了三天。我之所以有如此热心,是因为我头脑里存在着急需解决的课题和问题意识。否则,若我以一种随便参观参观的心情外出的话,结果只是粗略地看一看,认为"啊,无非如此",便转身回家了吧。倘若是这样,当然也就不会邂逅西瑞先生,也不会有日后的发展。从我自身的例子也可看出,机遇并不是哪个人施予的,而是靠自己捕捉的。进一步说,是自己创造的。邂逅,不过是机遇的兆头,犹如未加工的璞玉。如何将其挖掘出来,则靠自己对它的强烈关注和问题意识。若对某件事寄予关心,并将其看作自己必须完成的课题,那么与人相遇也好,读书也好,或者看报纸、看同行业界杂志等无论什么都可成为宝贵的信息来源,都能转化为机遇。相反,假如没有问题意识和努力实现它的积极性,无论怎么宝贵的邂逅,也不会珍惜,只当作极其普通的事情而失之交臂的。森田正马博士的话"所谓opportunity(机会),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对此也有人这样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各自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与此相仿,遭受到同样的境遇时,有的人成为暴发户,有的人破产。这只是每个人的理解方式、反应方式所致,决不是由命运这种来自外部意志所捉弄的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5 15: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