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波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分享森田理论精华和自己的共鸣--森田理论读书笔记汇总

[复制链接]
46#
发表于 09-10-11 23:17:31 | 只看该作者
森田疗法的对象神经质症患者,这类人非常容易由于过于关注自身而引发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理论之所以让我们对情绪不要理睬 ,而是根据客观的要求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消除、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而“ ...
波波 发表于 09-10-11 22:54

赞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09-10-11 23:17:49 | 只看该作者
而“卡耐基的书里说的情商的表现是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的对象是正常人群,这类人的精神流动是正常的,不易固着于自身的变化,不易被束缚。即素质的倾向是正常的或者是外向化的,但是对于易被束缚的神经质的人群来说,就要小心。

我认为上面的两种说法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而在它们各自的对象来说,它们并没有矛盾之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09-10-20 10:00:50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境遇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应付的措施,达到“服从自然,顺应境遇”的境界,让情绪自然的流动,就可达到对情绪进行合适的管理的目的。

森田先生所要求的主旨,是让精神和肉体对外界、内界的刺激作出自然的反应,即“服从自然,顺应境遇”,不是自己去主动勉强筹措心理活动,否则,会形成思想矛盾。

森田理论要求我们深深挖掘自己的内心,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最深层的本心,但是要丢掉自己的迷惑,朝向自己的本心,正确地作出自己的行动;并能发现他人的真心,从而从各种束缚中脱逸出来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如果能够这样,那对于神经症病友来说,考虑问题的落脚点有了改变,努力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森田先生说:“不讲策略,埋头苦干地突进,这称为“盲从”,盲从的人是不能做到有顺从适应性那样地工作的。”我们应该因情况不同而随机应变,总之以“利他”为着眼点,就可体现自我“纯真的心”。

森田先生指出:“脱离实际的理论,如“迷惑中的是与非,亦即是非相加等于非”那样,就算推论出正确与否的答案,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我们“不要以情绪而要以事实为依据判断一切事物。”

我觉得,森田理论上面的这些论述,也可说是对情绪和认知的一种管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09-10-28 11:3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1 16:59 编辑

1、疑病素质论。森田认为,神经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共同的素质倾向,称为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其表现是:

 (1)精神内向,所谓精神内向,是指经常把活动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已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精神内向倾向明显的人,容易形成疑病。

 (2)疑病症。所谓疑病症,即害怕疾病的意思,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倾向。其实这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神经质的人只不过是程度过强而已。森田认为神经质是一种先天性素质,是一种侧重于自我内省、很容易疑病的气质。(我认为,后天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经历和受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会对人的精神倾向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对他人的言行容易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解释和认知的这种倾向,也可称之为疑病性素质。你把他人咳嗽,吐唾沫之类的行为看作是针对你的挑衅行为,从而引发你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就是疑病性的表现。)

所谓由心理作用引起的。其含义是指因精神上的迷惑曲解、心理冲突、自我暗示等因素而形成症状,并使之固定化,而决不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你把他人咳嗽,吐唾沫之类的行为看作是针对你的挑衅行为,从而引发你自己的不良情绪,也是一种迷惑曲解、心理冲突、自我暗示的表现。)

我曾收治过一名患者,这位患者在听到别人说他气色很好时,也感到是在指责他的赤面,因而感到非常痛苦。患者把被别人发现自己的赤面当作最痛苦的事情,便厌烦一切与人交往的活动,事事采取回避退让的态度。这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逃避,是容易导致患者陷入恶性循环的。

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已有关的事情。特别对症状,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做出明显的失误的判断。一般说来,患者都极力夸大与已不利的事情。如总认为大家都在注意自己,对面有人在谈论什么,也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即便别人咳嗽一下,也认为是在讽刺自己。患者总把本来与已无关的事情硬拉到自己身上,并做出与已不利的解释,这种现象可称作为对人际关系过敏的“牵联观念”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判断,但患者本人却执迷不悟,无论怎么说明,总是拒不接受。这些是主观臆造的产物,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患者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束缚,看不到真相,不管怎样向他们说明,仍然听不进去。古人云:“迷于是非,是非全非”。被神经质症困扰的人,虽然当时也对自己的症状做出是与非的判断,但待患者治好症状后,即他们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时,才知道当时想的是与非的判断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患者因症状而苦恼这一事情本身确属事实(你因他人对你咳嗽,吐唾沫之类的行为所带来的苦恼也是如此),但这种苦脑是患者主观臆造出来的,与客观实际联系不大。这一点如果患者通过亲身体验能够真正认识到的话,也可以说其症状已经治好了。因此,就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积极服从。要真正客观地、正确地认识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物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主观愿望和理想,有时甚至完全事与愿违。所以我们有时会有意识地或无意地片面看待现实,特别是在面对与症状相关的事情时,更会想如果没有症状那该多好,总想能够如己所愿,但现实却是不可能因我们自己的心愿而改变的。因此,就容易引发心理冲突。我们要正确地估计可能范围,并朝着这个范围做自已的努力,这样不会引起过度的心理冲突。但神经质症患者对存在的事实并不现实地对待,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欲望扩展到完全不可能的范围,因此,他们才感到痛苦。以对人恐怖为例,我们说自己和对方都是生活中的人,人与人见面时,会引起感情的波动,这是当然的事实,特别在见到上级或异性时,会产生一种不安或不好意思的感觉,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应正视这一事实,顺应自然,即使感到难为情,甚至苦恼也不应对此抗拒,更不能逃避,这样就不会产生强迫观念,而且会保持正常的心理。相反,如果对此产生抗拒之心,或者因此而逃避,不与该交往的人交往,则无论如何也不能顺应事实,如果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就会背离事实并越来越荒唐。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09-11-4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行动转变性格--森田式精神健康法》(长谷川 洋三 著)学习笔记--森田理论学习笔记系列之

通过学习森田理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交流各自对神经症的体验,可以自我发现致病的根源,并用森田理论指导日常的实践和行动,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就可指导我们克服神经症症状,恢复健康生活。我觉得,这一点对抑郁症病友来说也有指导意义,但抑郁症与其它神经症在应用森田理论指导实践时是有很大不同的。具体可参见我的相关帖子(
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中村敬、施旺红主编)学习笔记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66464-1-2.html)。

对神经症症状要采取积极的“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患者能够自觉(即自己认知或觉察到)其对情感及人的本性的错误认识,从而能够带着症状忍受痛苦进行有目的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生活,从切实可行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在行动上养成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其“生的欲望”,从而实现自我。这些都是正确的实践,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也有借鉴意义,只不过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要平衡好行动与休息,确保自己不处于“燃尽”状态。检验自己是否处于燃尽状态可以根据自己的厌倦感和疲劳感来判断,如果厌倦感和疲劳感很重,就要心安理得的停止行动,好好休息,这样就可在保持自己“生的欲望”和康复所需能量的同时,为所能为,慢慢重建自信,重新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这样,就可慢慢痊愈。当然,在康复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常出现症状的反复,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是需要特别给大家指出来的,以免大家在出现反复时失去信心,影响到大家与郁抑恶魔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个人生的欲望越强,当无法满足时,其不安和恐怖感(森田理论把不安和恐怖等统归为死的恐怖)也就越严重。

神经症发病的根本原因:外部的主要原因是本人在生活上或者工作上遇到了难以应付的困难环境;内因是由于疑病性素质(这种疑病性素质有的是先天性的,当然也受到婴幼儿期的经历与体验的很大影响)等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适应不安,加之对人的本性及情感的错误认识,并为之苦恼,因单纯的自我防卫而导致产生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进一步发展、固着,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情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和客观事物一样,同样是随着情景和时间不断地变化的,其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09-11-4 11:39:4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谁,遇到困难的事情时都会感觉不安,这是一种“适应不安”,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拘泥于此,人的注意力就会面向自己的身心方面不能自拔。但是,只要不过分在意这些不安的感受,不良感受就会慢慢消退、消失。

我们要认识到:强求和硬干是过分和无理的。果真能够做到凡事不去过分强求的话,困难会慢慢解决或者适应的,身心的过度疲累状态也可以消除,而不会固着。

人的意志是无法完全支配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情感的,想用意志使不安变为心安,想单靠意志的力量就可转变性格,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09-11-4 13:36:25 | 只看该作者
行动转变性格

人如果对不安及情感有错误的认识,就会形成“思想矛盾”,经过精神上的激烈冲突(即精神交互作用机制),容易进一步发展成神经症。

关于性格的阐述:性格是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构成个人不同特征的总体,也是制约个人行动的条件总体。性格的特性:独立性(即个人性格的独特性)、统一性(即个人特征的总体)、主体性(即个人为能动的主体)、变化性(性格可以陶冶、变化)和间接性(性格是通过人的行动及付诸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无法直接把握,只能间接的理解)。

人在采取需要决策的行动前,往往会先利用自身的智慧来判断,选择应对方法,然后再采取行动。森田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动都是独特的、属于创造性的行动。

人的素质、个人和社会的环境共同造就人的性格。性格是可以陶冶和变化的,性格通过能动性的行动来实现变化。通过行动形成习惯,习惯的进一步积淀就会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改变程度涉及到个人多大的努力以及人生观的影响程度。

习以成性。一个人的习惯会最终成为其性格。我们日常的思想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人生观在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行动(包括言和行)表现出来就体现了我们各自的性格。行动不仅表现性格,而且还有培养性格的积极意义。人的行动也受到其习惯和性格的影响。为行动增加个性特色的,一是个人情感态度,二是行动习惯。人的思想(世界观)会指导人的行动,而人的情感态度、作风习惯又可以给自己的行动增加上微妙的特色。

社会上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基本礼节,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礼节,将会给周围的人以不快的感觉,从而也会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印象。人们都喜欢有教养的人,但“教养”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通过反复的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时,才会在行为(作派)中自然的表现出来。

反复的行动会养成习惯。因此,要想改变习惯,就必须持之以恒的、有目的性的改变行动,才能养成新的习惯。(对于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习惯,可以根据情感的规律任其自然消退,不必刻意去改掉。)因为消极地去改掉一种旧习惯,不如积极地去养成一种新习惯更为容易。

症状的出现,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觉察到过去的某些做法和方式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反省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做到有错必改、端正行动和努力的方向,改善思维和认知,从而达到促进个体成长的目的。

为了使新的想法(认知)习惯化,就必须认清旧想法(认知)的错误,以及在旧想法指导下所造成的各种行动上的错误,从而进行相应的纠正。但是,仅仅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新认知和想法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印证其正确性并进行强化或者调整。总之,要通过反复正确的行动才能养成新的、良好的思维方法,从而养成习惯,变成自己的性格。

因反复消极行动所导致的、不愉快的情感态度,将会由反复的、积极的行动所带来的、愉快的情感态度所替代。从而,在反复采取良好的新行动、养成新思维方法的同时,也就养成了新的情感态度,养成了新的习惯,形成了新的性格。从而,使我们的性格得到陶冶。这是陶冶性格的途径,也指出了性格能够陶冶或改变的理论依据。

人的想法没有在人体内扎根,因而容易转换和改变;但人的情感态度是与植物神经成为一体的,是扎根于人体之内的,因此,情感态度的转变不如想法那样容易转变。因此,当我们的行动受到旧的情感态度的干扰(表现出症状和对症状的关注)时,就必须坚决抵制住旧的情感态度,在理性和意志力的支撑下,去反复地采取新的行动。这是自我变革的漫长艰辛历程。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们的情感(以“症状”来替代情感来表述更合适)是我们的理智无法控制的,但我们所采取的行动(行为)是可以通过严格的自我要求来实现改变的,即我们的行动是受到我们的理智(理性和意志力)控制的。对于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如人的情感,森田理论把症状也看作是一种情感),就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但对于我们能够掌控的事物(如我们的行动),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状况积极的去“为所当为”,用良好的行动及其结果促进我们不断成长。这就是积极的“顺其自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09-11-5 12:03:35 | 只看该作者
神经质的性格特征

神经质的基本性格特征有:不安性、固执性、自我内省性及强烈欲求等四大特征,此外还有慎重、认真、细致、忍耐性强等特点。神经质的这些特征,既有引发、强化神经症症状作用的方面,也有克服神经症症状的方面,具有妨碍社会生活和有益于社会生活的两面性,关键是其能否克服幼弱性(幼弱性包括观念性、依赖性和自我中心性等)

1、神经质者的性格为内向型性格。所谓内向型性格,是指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一种精神活动倾向。这种人做事细心周密、十分谨慎,但容易陷入沉思的迷宫,往往会错过难得的成功的时机;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常常处于缺乏自信的状态。所谓外向型性格,是指精神能量带有较强的向外界的客观事物积极活动的倾向。这种人一般不过分忧虑,不自寻烦恼,做事爽快、迅速,能够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但往往会轻率从事。一般认为这种类型的人,不易患神经症。但一旦由于外界的种种诱因而患上神经症的话,则其过去的外向型性格就会一变而为内向型性格。

内向性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在理性人格的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但物极必反,如果仅是过分小心的只注意保全自身,就会发生负作用,从而成为神经症的温床。神经质者除了其内向性的一面外,还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进取心和硬不服输的反抗心理,因而容易陷入精神冲突状态。

2、神经质者的性格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而且性格较为固执。其往往会逐一仔细的、有意识地分析、关注自己的心身现象。由于其内向性,就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从而经常对自己感到不满,容易固着于消极的感受。

意识性是人类的一种优越特性,但在内向性的自我防卫方面过分的话,则会阻碍行动,陷入恶性循环。

3、神经质者往往会有强烈的完善欲,对自己的心身状态和工作等要求标准很高,有夸大缺点的倾向。强烈的完善欲,具有促使人不惜一切努力更好的工作、投入社会的积极方面,但如果过分的话,则会成为完美主义者,从而引来许多没必要的烦恼。可以说其是一把双刃剑。

4、神经质者往往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更容易感受到较强的不安和痛苦从而容易被症状束缚。但只要克服了神经症症状后,其自身丰富的感受性就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作用。敏锐的感受性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对促进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

神经质者没有反社会的倾向,但易受挫折,因症状而变得消极。其不可能象正常人那样在接受某种刺激时会很快的作出反应,并同时很快地消退,而是往往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人为处理,从而极易引发神经症。


神经质者的自我内省较强,对自己的状态有反省、批判的能力;对自己的症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有一定要把它克服掉的强烈欲求;有强烈的执着性和不安性。这些性格特征,如发挥在积极正确的方面,则会出现诚实、强烈的责任感、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努力向上、办事周到、关怀别人等优良品种;但是,如陷于消极、不利的方面时,则容易产生精神冲突、自我厌恶、自卑自弃的苦恼。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09-11-5 13:11: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克服幼弱性(幼稚性)

幼弱性包括观念性、依赖性和自我中心性等。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长期受注入式教育而且缺乏生活经验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幼稚性。克服幼弱性的过程,就是其精神上得到成长的过程。



所谓观念性是因神经质者在理智上追求向上的欲望很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方面的指导,故就表现出脱离实际、观念性地单纯追求理想。在观念性的作用下,企图以理想状态(或者是自己的良好状态)为基准去判断;想用“必须如此、应当这样、必须作这样的人、必须有良好的状态、一切理应如此”等脱离实际的要求自己、社会以及周围的环境。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思想。由于自己的理想状况与现实的情况差距很大,势必会引发思想矛盾(精神冲突),被自卑感所苦恼。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克服其观念性。而神经症者总认为不应该有不安,认为情感可以以意志为转移,认为性格能够用意志去改变,这些都是神经症者所具有的观念性。这种观念性就形成了“理应如此”的想法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导致思想矛盾的产生,被症状所束缚。观念性的产生,是缺乏实践的结果,是只拘泥于知识的表现。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印证知识的正确性,以“事实唯真”(以事实为真实,以事实作为判据),才能逐渐摆脱观念性。

神经质者的自我中心性并不是主动的利己主义(即不是去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属于被动性的、观念性的表现,它表现出来就是因拼命地自我防卫、在精力上没有余地去关心别人而导致的只顾保护自己的顽固想法。这种想法有明显的观念性,其症状存在明显的主观虚构性。因此,其越努力挣扎,就越是深陷于症状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克服人的自我中心性最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在实践上力所能及的、积极的“为别人做贡献”。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防卫性的倾向(姿态),体现出过度的防卫机制:神经质者对与己无关的事感觉迟钝、漫不经心;而对与己有关的事(特别是对克服症状相关的事情)就反应迅速、细致入微,这也体现出其自我中心性。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克服依赖性,掌握规律性(独立性),克服自我中心性,开始去关心别人,为别人服务。从幼儿的单一接受立场,转变为成人之间的互相接受、互相依赖的立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09-11-5 16:58:42 | 只看该作者
神经质性格的转化

如上面所说,神经质性格存在两面性,即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为了充分发挥神经质性格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克服其幼弱性。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需要通过学习森田理论,来认清症状或精神冲突的实质,加深自我检查和认识,从而实现自我觉察,消除症状造成的精神冲突,实现从症状或者精神冲突中解脱出来;同时,用理论指导行动,在实践上、行动中充分发挥神经质性格的积极方面的作用,持之以恒的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这样,就可摆脱束缚和固着,不断体验成功和成长,从而更好的陶冶我们的性格。

在日常的行动中,我们要把神经质性格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我们需要抛弃之前所戴的有色眼镜,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看待事物,超越善恶的判断,正视现实,以事实唯真。如此一来,人就可变得淳朴诚挚,从而能够脚踏实地的从事好日常的行动。对于还身处症状中的人来说,需要一边忍受着苦恼,一边努力的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的追求境界为:尽人事,听天命。多关注付出努力的过程,从过程中感受快乐和充实,对于结果就顺其自然,不必去苛求。

克服自我批判的完美主义:
需要我们记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百分之百的完美,所谓的完美或不完美是观念性的产物;计划在于修订,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以求不断完善;不安或担心与欲望是一体两面的,不安或担心是欲望的反面,有欲望就会有不安。

完美主义是偏重于自高自大的、自我防卫的、观念性的产物,是以“理应如此”来要求现实的一种观念性;是自以为只要肯干就一定能够办到的一种骄傲自大;是不管实现工作目标而更关心自己名誉的以自我为中心。完美主义者没有兼顾到现实的限制,而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完美主义观念。

要知道,人的紧张感和不安情绪,是不能一下子用意志就可驱除的,但行动却服从于人的意志。因此,我们大可不必管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消极负面的情绪(症状),顺其自然,而充分发挥自己“生的欲望”(即上进心),根据客观的需要和目的努力去行动。通过小心谨慎的恰当行动,就可减少失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09-11-5 17:2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4 17:53 编辑

正确对待不安的方法

在面对困难时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去体验不安、弄清并关注(掌握)事态的发展和实质,在恰当的时机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是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被不安束缚,把不安和恐怖视为大敌而进行错误的斗争,搞错努力的方向。

不要把不安当作绊脚石。否则,就会由于努力方向的错误,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陷入神经症的泥潭中,过着逃避现实的生活。

努力的方向正确与否,非常重要,事关两种(良性的或者是恶性的)不同的循环。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就会不断收获成功和自信;而坚持错误的努力方向,就会使人越走离目标就越远。如果方向是正性的,那么越努力效果会越好;如果方向是负性的,那么越努力结果就会越糟糕。

心理的机制为:越是想消除不安,不安的心情就越加剧,越加剧就越想尽快消除,周而反复就会使人完全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森田理论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最常见的消除不安的错误方法就是选择逃避,或者是掩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09-12-8 22:26:0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打算买这本书看看,还有两个周才到,先看看你的笔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09-12-14 23:21: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波波能够提供这么多精致的帖子,让人收获颇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10-1-1 17:26:26 | 只看该作者
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早看到的话,我就不会天天想着去看哪家医院看医生!之前跑了好多家医院的专家门诊,检查都没事,治疗效果却不大!今天看了,我才明白为什么我有段时间非常忙碌,天天到外面做兼职,边做事边读书,却能在做公交车的时候自然睡着;而没事做,天天在学校上课,在宿舍上网,反而会心烦,头也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10-1-1 17:27:02 | 只看该作者
相见恨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15: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