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07-8-14 07:34:35
|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孔子和学生有关志向的讨论,有一次他有四个学生在身边: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点。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啊,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
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 ,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孔子笑了笑 ,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你看后面那段描述:“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谈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嘛,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莫春者,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忍不住了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典的志向!为什么欣赏曾典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 、军事家 什么的都是念了书当官,为国家服务,很好,他那个志向呢?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这是生活的情调嘛,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典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他的志向配合: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 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以后,感觉到生命的喜悦,这就是孔子的志向。
人活在世上,如果把志向定在外在的成就上,那么很抱歉,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条件,有没有人提拔你,那个机会不见得会出现的,这样的人会怀才不遇一辈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相反你把志向放在自己身上,配合天时 地利 人和,让自己每天都过的快乐,这不是人生一种很好的选择吗?至于有机会出来做官,那我照样做的快乐,做官是每天上班的事情,下班之后还是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所以孔子欣赏曾典的志向。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当时教书的情况,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他们的教室大概不太大啊),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这人啊,有时候,一得意忘形就会露出马脚,为什么呢?曾点真的做得到吗?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啊,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啊!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所以不能乱笑的,这笑一下,也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的,像释迦牟尼拈花,谁在笑?迦叶一个人在笑,几百个 几千个人都不知道拈花在做什么,迦叶一笑,释迦牟尼就说我有无上的法门,就教给迦叶了。其实说实在的,迦叶真的知道自己在笑什么吗?现在这变成公案了。
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孔子说,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
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典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我们为什么要举这一段为例子呢?因为我们所说的狂者以曾点为例子,交朋友,我们需要狂者,狷者,中行者。孔子说交朋友需要四个阶段:第一个:大家是同学,一起念书,成为朋友,很自然,但是毕业呢,大家能否一起走上人生的正道,不一定。一百个人可能只有十个走上老师所说的正路,走正路不容易,要坚持原则下去,坚持原则走这个正路能不能行呢?大家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呢?到第四步,最难的,有任何困难或是出现人生选择的关卡,能不能一起商量,一个人需要的是一起商量的朋友,一起商量往深处发展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所以可以共学,可与世道,未可与利,可与利,未可与权,权是权衡轻重,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这些程式,他都一一指出。所以我们刚才把理想是否相同,志趣是否相近,真诚相待,忠顾善导,中行狂狷作为自己的选择。
最后呢,这四个阶段都要有。谈到交朋友我们都很熟悉一段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就是说跟三种朋友交友是有益的,那么反过来,跟三种朋友交友是有害的,但是不要忘记,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孔子是怎么看待朋友是有益的还是有损伤的呢?益者三友是哪三友呢?友直,友谅,友多闻。
直代表真诚而正直,我们翻译古代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字一个字来对应,所以我就把直理解为真诚,内在的真诚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我们也知道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的很累啊,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啊。
第二个呢,友谅。陈友谅,大家都知道。好,这个谅有两个含义:一,守信用。第二个呢,是体谅。一般人把它翻译成守信用,这是不够的,不是朋友也要守信用啊,做生意你不守信用行吗?谅这个字呢,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我们谈到管仲的故事,因为春秋时代啊,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我们说交朋友就说管仲和鲍叔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管仲。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啊,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呢,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但是这个时候,管仲,公子纠等,都被鲁国抓起来了。因为鲁国想讨好齐国,就把这几个人抓起来,准备讨好齐桓公。齐桓公就说啊,我那个兄弟啊,公子纠,你们看着办,但是那个管仲我要亲自杀。大家都知道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鲁国信以为真,就真的把公子纠杀了,你看兄弟相残没办法,为了竞争权力。鲁国就把管仲押解到齐国,一过齐境,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好了,这是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过了几十年,管仲快死了,接着我要说的是《庄子》里面说的故事,齐桓公说,仲父万一你不幸走了,谁可以当宰相?管仲就说,大王以为如何?齐桓公说,鲍叔牙如何?管仲说不行。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说,他这个人太清高,记忆力不错,专门记得别人的过错,当宰相就要心胸宽广,不然你很快就会和国君处不好,和大臣也处不好。到最后变成上下不能沟通了,这段故事很生动啊,说明了朋友之间了解很深刻啊,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管仲反而不赞同他接自己的位置。你说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朋友,历史上被称为管鲍之交。孔子对于管仲,因为他对整个国家的贡献而称赞他。所以我们称什么是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朋友见面了就互相倾诉,心里面的苦恼,你讲完了该他讲,所以我建议朋友说,你说,你有什么苦难啊,在家里面cd先录好,见面交换cd就好了,回家自己慢慢听,所以有多闻的话,就是要强调平常各自博学多闻,见面就是要互相交换观念,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办法,后面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就是这个意思啊。博学多闻以后你才有文化素养,才有易闻的能力,你跟朋友交往才能丰富精彩。所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者三友。
倒过来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不好的朋友。什么叫偏辟呢,装腔作势,有些朋友会装腔作势,好像是说我喜欢充老大,充门面,在任何地方发号施令,和这种朋友交往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不够真诚。第二个呢,叫做善柔,善柔就是专门去顺从你的意思,我们把他翻译成刻意讨好,有的朋友会可以讨好哦,你说什么他都赞成,见面之后他就称赞你,说实在,这些朋友我们也很喜欢,这边就是称赞,老师你讲得真好,你说的都对,人都有这种别人认同的心嘛,这种朋友他会带来的害处,以为自己很好了,就没有进步了,对我来说,我必须经常抵抗来自这样的诱惑。第三个呢,叫做友便妄,叫做巧言擅辩,有些人学问不好哦,但是口才很好,什么话都可以说得很有趣,我们碰到这样的朋友,我们也要小心。所以有的装腔作势,有的可以讨好,有的呢,巧言擅辩,这三种呢,都是值得我们去谨慎的,去戒惕的。
你如果思考一下会发现,孔子好像对说话特别有兴趣哦,巧言擅辩的,可以讨好的,不多是需要说话嘛。孔子教学生呢,常常会说,刚毅木讷接近人生正途了,木讷就是吞吞吐吐不太会说话一样,他的意思就是,话到口边留半句啊。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就是毫无顾忌,你别怪我心直口快,其实是我没有修养。我们将来还要谈到孔子的修养之道,就专门针对说话做一个说明。
好接下来说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那么这个谈完毕之后呢,我们会进一步看到,交友的理想,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牛,牛就是牛,牛马的牛,司马牛,司马牛这个学生啊,个性很急躁,没有什么耐心,他有一次听到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啊,他很羡慕,我们念书有时候发现孔子因材施教之后,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因为好学生提问题啊,老师回答很精彩,都可以写成对联的,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写成对联,还没有写完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说能不能讲详细一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写下来真是好看。颜渊请教完毕之后呢,别的学生也想知道什么是仁,“仁”这个字在翻译上,最好理解成人生正途,所以颜渊请教什么是人生的正路,孔子的回答克己复礼,我顺便说一句,什么叫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欲望,去实践礼的规范,不能这样翻译,为什么不能这样翻译呢,因为孔子因材施教,因为颜渊是孔子学生里边最没有欲望的,那你因材施教不是落空了嘛,这不是我说的哦,庄子说的。我经常用庄子的话来说明儒家,这是为什么,庄子的学问当时很少有人超过他,司马迁写《史记》,写到庄子,就用一句话来说,其学无所不窥,任何学问都看啊,庄子又那么聪明,《庄子》里讨论儒家的东西很多地方都有他的根据哦,要不然就是他故意要去引申的地方。所以庄子来说,他特别强调颜渊这个学生,他的一些特色,讲到庄子忽然之间被道家的思想所吸引了,一下子就转不回来了,好,有谁记得谈到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