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5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抑郁是一种病---李子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5-13 21:2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抑郁是一种病---李子勋


很多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是抑郁的,但他们确实也有诸多理由怀疑“抑郁是一种病”的说法是否夸大其词,比如认为抑郁只是“思想问题”。抑郁至少是病兆,而抑郁症肯定是一种病;但这种病是可控制的,甚至是可以利用的
  是病还是“思想问题”?
  2003年8月4日凌晨,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在汉城总部大楼跳楼自杀。
  对于侦探来说,郑梦宪自杀原因未明,因为他们要的是直接而具体的事件--政治丑闻、巨额亏损、家族纷争。而对于心理医生来说,郑梦宪自杀的原因已足够清晰,那就是由于压力而产生的难以解脱的抑郁。郑梦宪给妻子的遗书中有这样的话:“我把家庭的重担全留给你一个人了。”
  中国也不乏企业家因抑郁而自杀的例子,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93年,广东茂名企业家冯永明割腕自杀,时年29岁。原因是因面粉厂经营不善而患上的重度抑郁症;199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青年企业家陈星国在遵义开枪自杀。他领导的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拖欠债务高达4亿多元,他无法接受被其他公司兼并的现实……
  抑郁之于中国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早已不是秘密。很多文章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家也都知道自己很抑郁。但企业家们似乎也有诸多理由怀疑“抑郁是一种病”这种说法是否夸大其词。比如,“如果面粉厂经营得好,冯永明就不会抑郁”,“如果习酒公司没有欠那么多钱,陈星国就不会自杀”。
  这种“如果……就不会……”的思维方式与侦探一样,背后的逻辑是:出了问题就去找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而问题一解决,就绝对不会再抑郁了,更不会自杀。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抑郁是一种病”,而将抑郁判断为“意志力不够”,“事业心不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等,是“思想问题”。于是,克服抑郁的方法就出台了:变本加厉地工作再工作,变本加厉地加码以“磨练”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难道上述人等抑郁自杀的原因是“思想问题”吗?要知道,54岁的郑梦宪拥有美国MBA的学历,以头脑冷静、精于谋划著称,是现代创始人郑周永从几个儿子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陈星国在15年时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元的县办企业,发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国家二级企业。
  企业家对“抑郁是一种病”的质疑至少有七分道理,但对“以暴易暴”的抑郁解决之道就未免太冒失了。谈到该问题时,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首席顾问张西超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李子勋不约而同地感到无奈,又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一个劝戒:尝试以专业人士的方法解决抑郁的问题,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不能把人抑郁的直接原因消除掉,但可以帮助你对付抑郁。
  抑郁源于压力。从心理学上讲,任何能影响人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的干扰都可称之为压力。造成抑郁的压力与突如其来的打击不同,它绵绵不绝,无休无止,让人看不到前景,使人处于两难之中。
  工作过重、人际沟通、角色冲突、环境污染、社会变化、公司经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压力无处不在。
  企业家大都比常人坚强,所以他们在压力下出现初期抑郁症状,诸如性格改变、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性欲不振时,确实不能算病。但只当作“思想问题”并采用上述解决“思想问题”的自发“疗法”,很有可能会出现狂躁、胡闹、情绪异常、酗酒等严重症状。长此以往,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残疾了。
  “事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理解这是格鲁夫的夸张说法,但也自然会想到这样的价值观:为了事业,一个企业家应该把自己豁出去。如果能够成功,即便成了偏执狂也在所不惜;如果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不是偏执狂的企业家要争取成为偏执狂。
  这里昭示的问题是,企业家应该以事业为本?还是以人(自己)为本?


2 如何对待抑郁(李子勋等)  
  事实上我们经常听到企业家的表白:事业就是我的全部,愿为了事业我愿意肝脑涂地。
  有位台湾老板,在大陆投资很多,但总打不开市场局面。钱还在不断地烧,但看不到好转迹象;如果放弃,则前功尽弃。他陷入了典型的抑郁状态,沉默不语,甚至拒绝再谈工作,企业发展就此停顿。
  心理医生认为,不仅人,动物植物都可能处于抑郁状态。抑郁是为了生存,比如植物抑郁,叶子枯萎,是为了减少水分消耗;人抑郁,会不做决定,不去接触社会,减少压力。虽然是消极防御,但毕竟属于自我调节。
  那位台湾老板信佛教,轻易不肯开除员工。医生的建议是,既然你已经陷入抑郁,就应该该裁员就裁员,该减少开支就减少开支。
  以上事件,从心理医生的角度讲,救人是第一位的。为了摆脱抑郁,缩减事业规模,减轻事业压力是个好办法。
  而从“偏执狂”来看,则属于临阵退缩,与所有企业文化都大加赞扬的“积极进取”精神决然对立,几乎不可原谅。
  张西超认为,企业家的自我意识大都非常强烈,受外界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目前流行的企业家人格定义都很狭窄,似乎你必须具有某些特质,你才会被认为是标准的企业家。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家,自觉不自觉也要去做“标准化的人”;也只有这样,员工和社会才去认同他。
  成功与人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张西超的研究方向是,具有什么样的“胜任力特征”才能成为企业家,比如决策能力,亲和力,等等。而这些“胜任力特征”与人格往往没有必然关系。
  张西超说,成功所需要的性格要素与精神的病态往往难以区分。成功人士中很多都属于轻躁狂。轻躁狂的表现是精力旺盛,思维活跃,非常热情,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强,缺乏持续性。再比如偏执狂,意志极坚定,看法极顽固,他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不怕任何挫折。
  人的情绪有五个状态:“躁狂——轻躁狂——正常情绪——心境不良——抑郁”。正常人都在中间三个情绪中波动。从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到有人格障碍的人,再到有严重精神问题的人,界限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单从企业成功这一维度看,可以说偏执狂和轻躁狂是企业所鼓励的。而从精神健康的维度看,精神问题就是精神问题。
  张西超认为,成功要素与精神问题即便表现一样,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因果关系不能胡乱安排,即,不能说精神病使人成功;只能说:他是成功的,但他有精神问题。如果人真的成了扁执狂,将很少有人能够与之有效交流,也就不太可能成功。
  如果一味以事业为本,太过强调奉献,对自己进行杀鸡取卵式的心理压榨,结果将事与愿违。
  夜以继日地工作,人就会陷入“心理枯竭”,简单地说就是太累了,精神强直了。“心理枯竭”的人,会情绪暴躁,轻易决策,忽略复杂,倾向于一切简单化,不被远景鼓舞。意义感很差,陷入“哲学的贫困”,每天都在问:“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终极问题,事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害。
  心理还是生理?
  抑郁的危害,除了人们已经了解到的,如丧失工作乐趣,影响工作能力,诱发自杀等,还会直接造成生理的病态。
  一位四川籍搞建筑的青年企业家,在北京天津承包了很多项目,结果他在北京承包的工程发生火灾,两个工人发生工伤事故,同伴携款潜逃。在他生意最兴旺、最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很多人帮他,而在祸不单行最需要帮助时,朋友们反而都躲着他。生意的失败、同事的背叛、朋友欺骗使之身心俱疲,高度抑郁。在28岁的年龄,这位企业家就患了胃癌,事业和生命事实上都已结束。
  北京安贞医院教授洪昭光说,绝大部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这类疾病叫做心身疾病。从疾病谱的变化来看,现在导致人死亡的前几位疾病全都是慢性心身疾病,而以前则都是传染病。
  抑郁的自然疗法可以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关系。
  李子勋说,饮食、观感等生理因素都可以影响心理状况。比如处于抑郁中的人,应该尽量生活在光明之中,不要在阴暗的房间躺着,因为光亮会使人的大脑松果体分泌使人快乐的激素。


3 如何对待抑郁(李子勋等)  
  有位老板有婚外情,女方要求与他结婚,否则给多少钱都不行。一方面是夫人和孩子,另一方面是情人。这位老板不想在任何一面扮演“坏人”的角色,最终的选择是“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在愧疚、两难的折磨下患上了抑郁症,丧失了性能力。
  对于抑郁,很多企业家会酗酒,熬夜,赌博,并认为这是在放松。李子勋认为这绝不是什么放松,而是在增加压力。长此以往,人即便不被抑郁击溃,也会产生生理疾病,甚至会“过劳死”。
  当抑郁只处于感觉层面,人只有轻微的抱怨,不满,发脾气等情绪化反应,还没影响到工作效率时,可能不会感觉到抑郁对生理的影响。而当抑郁加重,产生睡眠障碍,躯体障碍时,不仅要抵抗抑郁,还要注意生理疾病的发生。
  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心身疾病的元凶。慢性心身疾病往往是骤然发作,而发作后再治疗则经常是为时已晚,纵然有妙手回春之术,也难免劳神费力伤财,所以治病不如防病。
  洪昭光教授谈及生理疾病预防时尤其强调“心情愉快”的作用,心情愉快的作用超过一切其他健康保障的总和。一个人如果做到心理平衡,不但很少得病,即便得了病也会好得很快。洪教授提出一个方法——话疗,即轻松彻底的交流,尤其强调的是家庭中夫妻之间的交流。有效的“话疗”能够使人保持自信、开朗、向上的心态,从而避免“化疗”。
  对付抑郁,李子勋的建议是:
  首先要注重家庭关系。情感是包括老板在内的任何人的生命线。家庭是最能充分舒展人性的所在,其安全感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要有纯私人兴趣,这种兴趣要与生意和公司没有关系,比如绘画、摄影、钓鱼;
  第三是要建立一个完全与生意无关的“社会支持系统”,要交一些即便破产时也可相处的朋友。你的存在对他们就是一种安慰,他们认为你很重要,你也认为他们很重要。“天塌下来你也不必担心他们不喜欢你。”比如追求博爱、利他的正统宗教的教友关系,可以使人产生充分的归属感,是从自我冲突和自我矛盾中走出来的一个途径。
  最后才是认识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医生。如果没有以上三条,抑郁后找到心理医生也很难办,因为心理医生也要靠这些来进行治疗。
  抑郁也是一种资源?
  李子勋强调,不要过分强化对抑郁的恐惧,抑郁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利用的。虽然抑郁作为资源的概率极小,但毕竟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张西超博士及其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是“抑郁可控论”的实践者,他们的方法是EAP(员工帮助计划),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职业压力管理。
  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EAP在全球发达国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截至1994年,世界财富500强中,有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EAP项目。
  张西超的EAP与心理医生不同的是,他的计划直接指向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在了解企业运营、企业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直接服务于企业:“1997年,韩国三星集团第一次邀请我们开展心理培训,之后我们在三星陆陆续续做了至少20余次培训。中国建行北京城建支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丰台支公司、朗讯科技、可口可乐、思科等企业也陆续找到我们进行了心理培训。”
  李子勋说,抑郁就象流水,解决抑郁要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医生认定这次抑郁大概要持续三个月,那么就应考虑:如何在这三个月中既度过抑郁,又符合老板人格色彩?
  有位省级干部人选,在权力重新分配中被任命为某外地企业领导。怀着满腔的不情愿到任后,该企业又非常排外。这位企业家在当地没有亲人,没有社会支持系统,不要说改革,就是任务也很难按部就班地完成。他想撒手走人,但以他的身份地位,又无处可去。抑郁发生了,他开始失眠健忘,吃不下饭,憔悴消瘦,甚至整天躲着人,不出门。最终是太太硬把他拉到心理医生处。

4 如何对待抑郁(李子勋等)  
  医生的劝告是,暂时离开岗位休假,尝试把抑郁当做朋友相处一段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验家庭的温暖和私人的快意。这位企业家脱离抑郁比医生预料得要快,而此时医生却鼓励他,不妨在抑郁状态中再停留一段时间。
  李子勋说,抑郁的好处,首先是适当的抑郁可以通过情绪变换来释放躯体疾病。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抑郁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自我调整,只有智商和情商高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通过抑郁释放压力。确实有一种人,永远都不允许自己抑郁,他认为抑郁就是示弱,最后的结果就是通过躯体变换释放压力。
  其次,抑郁还可以消除人的狂妄,使其回到现实的情境。人甚至还可以从抑郁中获益,比如获得大家的谅解和关心。
  对抑郁因势利导的方法,企业的“HOPDAY”(发泄日)算是一个极致。在日本企业,因为企业文化较为压抑,企业会设置“发泄室”,员工可以在里面对“模型老板”任意拳打脚踢,发泄心中不满与怨气。HOPDAY是日本企业发泄室的一种变形,在这个日子里,员工和老板相互开玩笑,说具有侵犯性和攻击性的话语,任何人不得动怒。
  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设立了发泄室,室内色调血红,墙壁、地板都可以用头撞击。屋子里堆满的由塑料制成的假榔头、假棍棒等“凶器”。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人们对自己的敌人尽情叫骂、殴打……山西太原也出现了发泄吧,发泄项目有拳击、陪练、陪哭、陪骂、散打、摔东西等。
  如果心中块垒难消,发泄一下也未尝不可,只要不再抑郁就好。毕竟,严重的抑郁是一种病。■

减压阀
1、让办公室亮起来,空气流通起来,摆几盆绿植,挂几幅色彩明快的油画。
2、保持桌面整洁,抽屉空空,文件夹干净。扔掉过期杂志、无用文档等一切杂物,那些东西只在原理上“可能有用”,而在事实上“看着闹心”。
3、处理并行工作的能力很重要,但你无法同时做好数件重要而有难度的事。不要以千手观音的标准要求自己,否则你将极度失落,倍感挫折。
4、学会说“不”,学会放手,学会暂停。一场足球比赛持续90分钟,高手高就高在善于保存体力、控制节奏,到紧要关头才倾尽全力,一击致命。
5、善于“切换”状态,在两种身份、两件事情、两个场合之间游刃有余,不要耗费两个小时去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6、游山玩水,亲近自然。随便一座山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比任何事业更永恒,旅游会让你轻松起来。
7、假日一定要与工作日有差异:着便装,睡懒觉,跟孩子一起放风筝。
8、力所能及,多做善事。善事助人,更助己——会让你睡得踏实。
9、多去没人看重你的集会场合——无论你是否喜欢音乐,都不妨到音乐厅坐一坐;不论你信教与否,都不妨到教堂走走。
10、锻炼身体。你适合从事游泳、跳绳、骑自行车、慢跑、快走、爬山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能够让血液循环起来,让肾上腺素的分泌旺盛起来,让大脑活跃起来,从而使身心松弛起来。■


数字
 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
 2、我国正常人群存在心理障碍的比率高达20%
左右
 3、我国有1600万精神残疾人,抑郁症成第5大疾病。
 4、自杀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死因。抑郁症是自杀的第一大因素,85%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10%到15%的抑郁症患者会实施自杀。
 5、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表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以抑郁症为主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
 6、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有超过20%的老板或高级经理人“职业压力很大或极大”。
 7、我国有抑郁症征兆的企业家或高级经理人,90%以上不会觉察自己已经患病;即便已经察觉,仍有90%以上的人不愿去看心理医生。
 8、深圳白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全国最低,近八成存在中度心理障碍,表现包括强迫、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强迫、偏执、忧郁三种症状。
 9、据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估计,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比如缺勤、体力衰竭、神经健康问题等等,每年带来的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10、几家美国公司宣称,通过为高级经理人和员工进行压力咨询,公司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6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7-5-14 12:21:41 | 只看该作者
怕什么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只有9.5%,有点抑郁尤其是轻度抑郁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7-5-14 18: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green 的帖子

好帖子,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7-5-14 18:19: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green 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资料,收藏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7-6-2 16:17:45 | 只看该作者
是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hiwent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07-7-1 17:48: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0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