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日志] 代Charlie宋查理大哥-南开大学求学琐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3-7-3 18:3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开求学琐忆
人上了点岁数,就喜欢回忆过去。有人说了,上了点岁数是多大?哈哈,这得看情况,没有一定之规。
时不时翻出当年的相片册,真是感慨无限啊....一个个少男靓女风华正茂,青春通人!象含苞待放的鲜花,嫩的流水,真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啊。搬家的时候发现一歌本,是我刚上大学时用的。里面全身歌词,手抄的。大量的歌啊,随便抄录几首:《让世界充满爱》,《我爱你塞北的雪》,《北国之春》《童年的小摇车》。。。特别是《让世界充满爱》风行全国,郭峰作词作曲,上百个当时的流行歌手演唱,“爱”这个字第一次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响彻全国!
我在南开求学的时候,范曾先生在南开东方艺术系做主任。他的一个大手笔就是邀请名人到南开演讲。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很幸运,盛中国的小提琴,蒋大为的歌,刘宾雁的慷慨激昂,刘再复的温文尔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刘宾雁当时是中国最有名的报告文学家,他的《人妖之间》风靡全国在天津大学的求是会堂刘宾雁演讲,大礼堂满满的人,座位上,走廊,过道都是人,最后刘宾雁说,台下没地可以到台上面来,话音未落,台上也挤满了人。他大声疾呼政治改革:我的使命只有一个,这就是往中国大地上发信号!我们在台下小声议论:妈啊真敢讲啊!快出事了??范曾先生是大会的主持人,他也是激情洋溢:你们看天上的大雁了吗?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翱翔,总是很有秩序的排成一个人字型。刘宾雁,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们后来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你懂得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钱,大家都不富裕,记得我当时的助学金是每月17元人民币最高的真是雪中送炭!我至今念念不忘!我一般都是在学生3食堂用餐,当时父母还没有落实政策,根本没有工资,父亲为了生存自学了修表,靠这个手艺赚2个钱,我们哥三都上大学,可以想像当时的艰难。旅游系第一次运动会1500米我得了冠军,很自豪,还照了个相片做纪念。到了校运动会就成了倒数几名了,哈哈,重在掺和嘛。为了这两个运动会,我每天早上在13宿舍楼前面的操场上进行训练,坚持了好长时间,记得我的好朋友,河南的W对竞走很入迷,也是天天早上爬起来练习,我们一起锻炼,互相加油。
怀念南开的各个食堂早上三角食堂牛肉饼和馄饨西南村还有居民区里各种小食和小饭店如今的生活和吃食似乎不如那时候好的
发信人:shyoung(yaya)信区:NKU
标题Re南开求学琐忆
发信站:BBS未名空间站(FriJan816:31:512016美东)
我怎么没有听你说的那些人来演出呢/你还拿助学金,我也拿,不过是最低的。
《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毕业系里联欢倒使唱过,我还是领唱之一哦。
那时候整个中国欣欣向荣

青春无悔啊。。。。

当时正在上演电视剧《上海滩》,我们看的如醉如痴,我们的13宿舍楼有六层每一层就一个电视机,每一层大约20个房间,每个房间6个人,那个电视机房撑死了能容纳30,40个人?每一次《上海滩》开始的时候,电视机房满满的人,最夸张的是,后面的人让前面的人给挡住视线了,这好办,踩在椅子凳子上看,一个不够高二个,二个还不够高就3个!许文强(周润发)文哥和冯程程(那个演员叫嘛名字来??)的爱情一波好多个折,看得人大呼过瘾!到最后演到文哥被打死了,整个电视机房一片惊讶惋惜痛心之声。。
之后我立马去买了一张周润发的大幅彩色照片,挂在我的床头上。
追当红电视剧好是好,但是太费时间了!《上海滩》让我的心思几乎完全脱离了读书学习的轨道,之后另一个电视剧《霍元甲》起来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说:坚决不看!还真是的,一集也没看!
大家都知道那个美籍华人费翔了,当时他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大火特火,结果东北的大兴安岭真是着火了,水火无情,损失巨大!那个林业部长好像也下台了,当时非正常下台的高官特少,几乎没听说过,所以印象深刻!
当时我手头如此紧,但还是咬牙买了费翔的3盘磁带,可见痴迷之深!
再后来程琳火了,《妈妈之歌》《星》,《童年的小摇车》等,特别是她和台湾歌手侯得健的恋情公开,更是火的不行。侯写了很多歌曲,《龙的传人》,《30以后才明白》等等都是。因为天安门事件的缘故,他被驱逐处境,坐小渔船到了台湾,又不被接纳无奈去了新西兰,呆了很多年,沉迷于《易经》。

下面是他在新西兰期间写的一首诗
转眼一瞬间
不知多少年
多少悲欢离合
假装没看见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多少喜怒哀乐
突然涌上心田
你问我想不想重新再来一遍
我只有抬起头望着蓝天
在白云间寻找你的脸
你的脸上有我的思念
我的思念有你的从前
我们的从前就象在眼前
想要去亲吻
又怕被发现

读这首诗需要你的生活阅历去配合,阅历越多共鸣就越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3-7-3 18:49:55 | 只看该作者
范曾先生邀请的这些名人当中我最欣赏最佩服的人是刘再复。他的简历:1941年出生于福建。1963年毕业后于厦门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我买了他写的一本书:《阅读美国》,他写到:“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邹说先生临终前对我说了一席知心话,其中有一段让我无法忘记,他说他一生同情中国革命并热爱中国,但平心而论,美国比中国宽容得多。例如,如果我讲了一百句话,其中有九十九句错,一句对,美国会吸收你说对的那一句,而不计较说错的九十九句;而中国往往相反,你说了九十九句正确的话和一句错话,人们对九十九句不计其功,却会对那一句错话抓住不放大学4年结束了,我们开了一个隆重的毕业晚会,大家互相祝愿,一路顺利,飞黄腾达!内蒙古的Y说:“我提议:再过20年,我们带着自己的老公老婆孩子相聚南开!
一恍惚,多少年了???
记得当时正在流行汪国真的诗,我赶时笔,也朗诵了他的一首: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也经常去那里上自习。那里的漂亮美眉多,很养眼

刚入学时的新生联合会听年轻的教师们合唱这首歌,印象太深刻了。当时觉得大学的生活将会像梦幻一般。不过第一次考完试后,立刻被打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在shyoung(yaya)的大作中提到:]我怎么没有听你说的那些人来演出呢/你还拿助学金,我也拿,不过是最低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毕业系里联欢倒使唱过,我还是领唱之一哦。那时候整个中国欣欣向荣,真是岁月如歌。多谢分享。祝所有的南开校友们新年快乐!
[在smilhaNew(ha)的大作中提到:]:大学4年结束了,我们开了一个隆重的毕业晚会,大家互相祝愿,一路顺利,飞黄腾达:!内蒙古的Y说:“我提议:再过20年,我们带着自己的老公老婆孩子相聚南开!
:一恍惚,多少年了???
:记得当时正在流行汪国真的诗,我赶时,也朗诵了他的一首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
谢谢楼上捧场的各位校友们!朋友们!

更多的关注在刘再复先生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3-7-3 19:47: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文人写的!我们那一代的歌本,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3-7-5 08:05:38 | 只看该作者
碧水清秋 发表于 23-7-3 19:47
写得真好!文人写的!我们那一代的歌本,诗歌!

谢谢夸奖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3-7-5 18:38:23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7月17日的日记

现在是在韩国首尔(就是汉城)的飞机场,我电脑上的时间是:2013年7月17日下午3:44,实际时间我也糊里糊涂的,很明显是一大早天也黑黑的,这次从波士顿先飞到亚特兰大,坐的是Delta的飞机,第一个印象是黑人特多,好像黑压压的都是,走出了波士顿才更加清楚波士顿的好,走出了中国才更加爱国,一个道理。

从亚特兰大第一次坐大韩航空公司的飞机直飞中国,感觉很新鲜,空中小姐和先生很漂亮很潇洒,服务很专业,韩国饭也不错,除了前些日子在美国旧金山机场发生的悲剧阴影还远远没有散以外,给人的感觉不错。
你胆真大啊

谢谢主席捧场!

我现在又在韩国首尔机场,好像叫仁川,上生活网,在国内呆了一个星期,网络被封得严严实实,到了韩国,鸟飞出了牢笼,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了,我实话实说。

回到了父母的家,握着父母颤颤巍巍的手,我心里实在不好受。。。 老爸刚刚换了药,癌细胞在扩散,在电疗,老爸很不舒服,开始拐杖不离手了,93岁的老人了,我心里在祷告:神啊,您大能的手请拨去我老爸的痛!

全家大团圆!父母2人,大哥全家3口,二哥3口,3哥我3口,我们终于胜利会师!


早餐很是诱人:豆浆,豆腐脑,大油条,粽子,蒸包,小甜瓜,这个小甜瓜是在东北岳父母家买的,和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吃得一模一样,让我惊喜不已,因为山东已经见不到这种瓜了!
吃午餐和晚餐,大都在餐馆里,东北的感觉好像餐馆的烟味很让人不舒服,山东的就好多了,祖国的严禁酒后驾车真是厉害,凡是驾车的很自觉不喝酒!这让我大开眼界!顿时对政府的敬重增加了几分。

这不说话也管用嘛!动了真格的就没有不管用的!现在市面上这么多假的东西,就看政府下不下决心!美国为什么很少假东西?它不敢啊!一旦曝光那个代价太高了!我又联想到前些日子和一个忘年交老朋友聊天,她在美国的审计部门工作,审计对象都是巨型公司,象波音,微软等等,她说工作期间钉是钉铆是铆,一点都不敢含糊,喝杯客户的咖啡都不允许!
我跟她说,美国的法真是厉害!遥想当年我在国内上班的时候,审计局要审计我们公司,我们把审计局的头头脑脑请到当地最豪华的宾馆连吃带喝带拿,象侍候爷爷一样!结果当然可以知道了,没事!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
还有一个很让人振奋的现象:祖国的公费消费大为减少!现在当官的都小心翼翼的过日子,都不想撞在枪口上, 公费旅游,公费吃喝,一旦被曝光,特别是网络曝光,那几乎是死定了!大宾馆大饭店都开始降低价格,开门让大街上的普通老百姓进门消费了!哈哈!奢侈品消费大大的被砍了一刀!很多个点都几乎撑不下去了!关门的越来越多!从中国市场撤退的时有所闻。

给政府再加一分!

遥想当年我在祖国干出国旅游,那个时候都是公费,而且都是单位第一把手出国,第二把手都出不去!我曾经带过一个40多人的出国旅游团,旅游价格,比方说15,000人民币一个人,团员都多交很多钱,比方说一个人交30,000人民币,到了境外,把多交的15,000人民币都装了私人腰包!

忒腐败!!

还有公费吃喝,当年我们公司亏损很多钱,但还是照样公费吃喝很多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3-7-6 15:44:13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作为旅游学系首任党支部书记,对南开旅游的历史是最清楚的”,李天元老师在忆及专业初建的往事时如此感叹。1981年3月,南开大学与国家旅游局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设翻译导游和饭店管理两个专业。同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南开大学开办旅游本科专业,9月,在历史系招收旅游专业首届学生21人。1982年3月,南开大学旅游学系正式建立。


由国家行政部门投资兴办专业史无前例,王金堂书记见证了这一中国旅游教育开天辟地的大事。1982年暑假,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专业研讨会上,学校重新审视专业名称,商讨调整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向,确定专业名称为旅游外语和旅游经济管理,1983年,旅游经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综合大学的专业名称不能按照职业来定,视野不能太局限”,在王金堂书记看来,专业名称的变更是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全面考量,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专业广泛、知识面宽广,专业的名称应该不只满足应用和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性。专业调整后的旅游外语以外语为基础,更多的融合文化、历史与旅游的知识,旅游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也日益丰富,涵盖了经济、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旅游专业的人才应该是宽口径的,以旅游为中心发散出去,适应性要强”,王书记关切的问到现在学院毕业生的去向,提出学习旅游专业不光要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适应能力,胜任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的工作,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都是南开旅游的特色。旅游学系的师资不仅来自多种学科背景还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当时来自经济、管理、历史、外语专业的老师前往了不同的国家学习西方较为先进的理念与经验,李天元老师和王健老师就在公派出国学习的老师之列。师资的丰富带来了课程体系的更新,旅游学系还鼓励学生跨系选课开阔眼界,“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多听、多看、多学其他专业的课对学生本身也是有益处的”。


放眼世界、多元融合的同时,王书记认为旅游的内核始终是文化,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南开旅游人的使命与担当。旅游学系邀请了学校历史系的老师来教授旅游文化课,讲述明清风物、寺庙文化和博物馆研究,带领学生去国内多个历史文化景区参观学习,“别的专业没有这个条件,当你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既是旅游文化教育,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南开旅游学系首任党支部书记思政建设与专业培育相结合的哲学。


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始终要落实在实践上,王书记回忆起自己读书的经历,“我们本科五年制,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实习,多走出去对人的成长有好处”,当时旅游学系要求学生本科期间要有三次参观和实习,常常还有旅游接待任务,最初产学研相结合的观念虽然源于现实的需要,但却一直贯穿在南开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在校外的参观实习,王书记还十分赞同校内学生组织工作对能力的锻炼,“做学生干部是对为人处世能力的一种培养,你需要理解工作内容,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要学会管理组织,还要有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1991年国家制定“八五计划”,国内旅游学科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日趋完善,但仍旧缺乏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南开旅游再次率全国之先决定开办旅游专业研究生班,而历程同样艰辛。其实早在1983年王金堂书记就已经开始思考高等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当时王书记赴成都开会,遇到了一所旅游院校的教务长,谈及旅游研究生班的开办,那位老师语重心长的跟王书记说,“旅游研究生班还得靠你们,现派几个人去国外培训回来开班是没用的,只有南开有基础、有条件”。旅游学系在当时还属经济学院管理,于是王金堂书记就和经济学院钱玉麟副院长写了一篇关于南开旅游开办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报告,一份由学校转交给教育部,一份由他们专门前往北京递交给国家旅游局,由于种种原因辗转多年才有了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1986年,南开旅游首届研究生班招生,为旅游机关和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991年旅游学系正式获得旅游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


从1981到2021,现如今的南开旅游逐步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学位体系,旅游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均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我们也始终发扬着自建系以来的优良传统,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素质培养、国际交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厚的成果,积极引领着旅游教育改革创新。


“这四十年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总结过去,多学习”,前辈们用严谨的求索和不懈的努力开辟出了中国旅游研究的道路,回望过去的历史是为了铭记我们的初心,在新的时期不负韶华,砥砺奋进。


南开旅游站在新的发展交汇点上,将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国家旅游战略发展的高度,谋划好新时代旅游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路径,以更高的标准践行在数字化时代成为知识创造、教育创新和服务实践的卓越中心的使命。


Image


来源:南开校友总会旅游校友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3-7-6 16:57: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社会经验不多也晓得点点,看老大写的真好看,象看小说一样,搬个板凳等,看还有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3-7-6 16:58: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祝老大爸爸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3-7-6 18:11: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捧场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3-7-6 18:13:06 | 只看该作者
"Chinese Air Force"的墓碑 7/15/2021 19:21
二戰時期,根據中美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一批批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先後被送到美國,參加培訓。大部分學員學成歸國,投身於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許多人為此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還有一部分學員則在培訓期間逝於飛行事故。由於戰亂和中國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他們的家人大多未能得知他們死難的具體情形,更不瞭解葬在何處。而這些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年輕人,如同被遺忘的孤兒,七十年來遠離祖國與親人,在異國他鄉,一抔黃土,掩埋了他們殺敵報國的雄心。

本書作者李安的二叔李嘉禾便是如此。1941年,西南聯大物理系三年級學生李嘉禾投筆從戎加入空軍,次年秋赴美,一去未歸。六十年後,李安家人終於在德州埃爾帕索(El Paso, TX)布利斯堡國家軍人公墓找到了他。去墓地祭拜二叔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在李嘉禾墓周圍,還有不少同樣鐫刻著"Chinese Air Force"的墓碑,這些都是與她二叔一樣,被時代風塵掩埋的民國空軍。

李安面對墓群立下誓言:你們都是我的二叔,我一定要幫你們找到親人!

從2018年初開始,三十年來只關心高科技項目進展的"矽谷人", 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和使命感走進了史料堆,邁上了尋找抗戰飛行員家屬、研究和記錄抗戰空軍赴美培訓史的歷程......

海內外志願者和空史專家從四面八方伸出援手,民國空軍赴美系列歷史資料和照片逐漸從封存已久的檔案櫃、歷史文獻資料網站、博物館搜尋出來,還有一些來自個人收藏。一系列珍貴史料,成為尋親認親的重要線索和依據。在愛心志願者、電視台、報社等媒體,以及"龍越基金會"的幫助下,李安已經為三十三位赴美殉職空軍找到了親人。在這個過程中,她將民國空軍赴美培訓的歷史,從高層決策到具體執行,從後勤運輸到培訓課程、生活安排等等,系統地挖掘整理出來,於是有了這本"尋找塵封的記憶"。

壯志未酬的年輕飛行員們,可以安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3-7-6 18:14:25 | 只看该作者
唐德刚:中国口述历史第一人 7/13/2021 07:54
唐德刚:“中国口述历史”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李宗仁、胡适、顾维钧这些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恰在时空的交叉点与唐德刚相逢。唐德刚感叹:“历史学家应乘此千载难逢的时机,找出这类人物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的经过,把他们与整个‘民国史’作平行的研究。”半个世纪后的2009年10月26日晚,这位擅述他人故事、亦庄亦谐的历史学家,却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对历史的洞察,于89岁高龄安然离世。

2007年,纽约的秋天让人心醉。我住在哥伦比亚大学边上,步行到夏志清先生家聊了两个下午。夏先生谈话信马由缰,可以想见当年他与唐德刚先生碰在一起是何等热闹。当我提起唐先生,夏先生不免黯然神伤:“唐德刚住在新泽西,有一天不会关电脑,没有马上去看医生,其实已经中风了。”我想,没有与唐先生斗嘴的日子,夏先生是寂寞的。

我早就听说唐德刚先生身体不好,虽然几经致意,还是不敢奢望见到这位心仪已久的前辈大家。正当我打点行装准备离开纽约时,唐德刚先生的老同学马大任先生打来电话:“我刚去了唐德刚家,唐太太说欢迎你去他们家访问。”我顿时欣喜若狂。当晚和唐太太吴昭文女士通电话,才知从纽约到新泽西的唐府路途遥远。“你那里有没有传真机?我传真一张地图给你好了。”唐太太说,“要不然你就一路打电话给我,我给你指路。”

2007年11月28日中午,在唐太太的指引下,我从纽约坐计程车到了新泽西唐府。这是一幢独立的房子,周围树木成林。唐太太已在门口等候,引入二楼客厅后,略为寒暄,她便请我稍坐,入内去照顾唐先生。唐太太乃民国名将吴开先之女,唐德刚在1990年曾写过《泰山颓矣—敬悼岳丈吴开先先生》一文。我细看家中书画,首先入眼的是胡适1960年10月13日写的条幅:“热极了,又没有一点儿风,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动也不动一动。德刚兄嫂。”又见班禅额尔德尼写给“开先先生”的字,于右任的书法请“昭文仁仲、德刚先生俪正”,徐悲鸿的画作则是湖上双鹅。

约一刻钟后,唐德刚穿着睡袍,双手扶着助行器,步履艰难地从睡房出来。一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不好意思,人老啦,走得慢……”竟是乡音未改,我仔细聆听,只能听懂他大半的安徽口音。

唐太太帮唐先生戴上助听器,斟茶后便退入内房。唐先生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故事来。讲到开心处,他欢笑鼓掌;而到最得意时,便是一句“乖乖”的口头禅。他说,幸亏自己选择到美国留学,很多人到欧洲留学—“饿死了”,又说来美国留学生中有人到饭馆洗盘子,没有通风设备—“闷死了”。这真是典型的“唐氏语言”。唐先生曾说,人的记忆有时也太不可靠了。我真不清楚这些故事里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总之是动听的“说书”。

唐先生说:“我跟你们讲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我可以讲得天花乱坠,随便讲可以讲几百万字,可就写不出来。”听唐先生谈了三个多小时,我只是偶尔接上一句,他就说:“很少人像你提出这样的历史问题,我大感知音!”临近黄昏,我怕唐先生太累,不得不起身告辞,他神情犹如小孩,说:“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呢,你怎么就要走了?”这时我可以感觉到唐先生内心深处的寂寞。

胡适的“私淑弟子”

唐德刚生逢其时,所处的是一个大时代。1948年赴美留学,1949年中国巨变。纽约是一个大码头,从中国涌到纽约的党政军学各界民国要人,如过江之鲫。这些昔日呼风唤雨、名震一时的人物,几成纽约的难民,心境之落寞可以想象。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博士唐德刚,机缘巧合之下,有幸访问了这些风云人物。

唐德刚与胡适初识,始于哥伦比亚大学两百周年纪念之时。胡适斯时正在纽约八十一街做寓公,那是他一生中最清闲而又最寂寞的时候。胡适有三大好:安徽、北大、哥伦比亚。唐德刚既是安徽老乡,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弟,自然让胡适倍感亲切。“胡先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校友,那时正是哥大创办两百周年,动不动就开个小会,每一次开会,稍为有一点关系的人就找胡适。最容易请的,而且请来最容易使人快乐的就是胡适。胡先生对每个人都好,嘻嘻哈哈的。”胡适常到哥大图书馆看书,每次总要去找唐德刚,因为唐是他唯一认识的华裔小职员。

我问唐先生:“当年胡适在纽约的生活如何?”唐先生道:“胡适在美国是‘难民’,也没钱。那时候胡适打电话说:‘德刚,你今天没有事啊?胡伯母打麻将,你过来开个车子好不好?’胡伯母别的可以没有,不打麻将是不能活,一打麻将早出晚归。胡伯母后来写给我:‘送给适之最喜欢的学生’。胡先生何以喜欢我?因为胡先生以前是北京大学校长,被人家包围着,来到这里没有了,我又是他的保镖,又是司机,又可陪胡伯母打麻将。”

有时候唐家请客,唐德刚给胡适打电话:“胡先生,今晚我们家里请客,菜很多,您有没有空?”胡适说:“有空!有空!” 唐德刚说:“胡适跟我在一起像家常父子一样,我对我爸爸不敢那样,对胡适可以。”

胡适是有“历史癖”的人,自然对“口述历史”(Oral History)颇感兴趣。可是口述历史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访问录音固然要花工夫,而录音后的回放、誊清、校对、节删、增补、考订等,何其麻烦!胡适试了一下,便说口述历史是一个专业工作,非职业难以应付。为了自己的口述自传,胡适向唐德刚叹息道:“这工作有谁能承担起来,职业化一下就好做了。”

恰巧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获福特基金会资助,唐德刚便被指派为胡适的助手,正式工作。1957年初冬,唐德刚携了一台笨重的录音机到胡府,开始胡适口述自传的录音,不意常受到访客的打扰。此时胡适出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消息已公布,更是事务繁多。为使口述工作顺利进行,唐德刚征得哥大当局的同意,请胡适到哥大工作,每周上午来两三次,工作完毕由校方招待午餐。胡适带着唐德刚几乎吃遍了纽约东城的小馆子。唐德刚回忆:“酒仅微醺,饭才半饱,幽窗对坐,听胡老师娓娓讲古,也真是人生难得的际遇。”这样的午餐和偶尔的晚餐,唐德刚事后统计,前后约有60多顿。

唐德刚根据哥大“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16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自己保存并经胡适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撰录成《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后应台湾《传记文学》刘绍唐之嘱,唐德刚为《胡适口述自传》写“短序”,不意下笔千里,自成十几万字的《胡适杂忆》一书。

《胡适口述自传》的出彩之处,在于唐德刚的“注”。有时一条“注”便是一篇妙文,读来不免有“离题万里”之叹,却禁不住笑出声来。而读《胡适杂忆》,如见哥伦比亚大学旁边一老一少相对闲聊的情景。

《胡适杂忆》虽然有趣,却有可商榷之处。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记得有一次我开车去接他,但是电话内我们未说清楚,他等错了街口。最后我总算把他找到了。可是当我在车内已看到他、他还未看到我之时,他在街上东张西望的样子,真是‘惶惶如丧家之犬’!等到他看到我的车子时,那份喜悦之情,真像三岁孩子一样的天真。”起初看到这一段话时,我并不在意,写过《在春风里》的陈之藩先生却说:“胡先生不像他说的那样。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写袁世凯很详细,很多我不知道,写得很好;写胡适就太轻佻,形容不出胡适这个人来。”

陈之藩先生的学识修养俱佳,所论公正平和。而胡适女弟子苏雪林和吴健雄看了《胡适杂忆》就气得不得了。苏雪林认为唐德刚对胡适有“大不敬”与“重大冒犯”,专门写了《犹大之吻》一书骂唐德刚,自费出版,并寄了一本给吴健雄。唐德刚不得不在《传记文学》上发表《“我犯罪了!并无解说。”》一文回应。细读《胡适杂忆》,我认为唐德刚把胡适写得有血有肉,十分可爱,虽然有时文笔俏皮,不免笔走偏锋,但并无恶意。

当年胡适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您的课。”胡适说:“私淑弟子。”相信在天堂之上,慈祥的老师胡适和俏皮的学生唐德刚重逢,依然相见甚欢。

李宗仁的“忘年之交”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自始至终只有两个全职研究员:唐德刚和夏连荫(Julie How)。夏连荫最早访问的对象是孔祥熙和陈立夫,唐德刚最早访问的则是胡适和李宗仁。1958年春夏之交,胡适决定出掌台北“中央研究院”之后,李宗仁才应邀参加口述历史。

我问唐先生:“李宗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唐先生答:“李宗仁就是一个China Town(唐人街)的老头子,有时候我陪李宗仁到China Town喝茶吃点心,很多人来看我,大家也不认识李宗仁,不觉得他是什么了不起的宝贝。说,哎呀,唐德刚,这个家伙在哥伦比亚大学跑来跑去的,是谁呀?”

我又问:“李夫人郭德洁是什么样的人?”唐先生答:“郭德洁是一个美女。李夫人还会跳舞、开车,长得漂亮。我称她为Madam Li,绝对不叫她Mrs. Li,人家是全国第一夫人。所以郭德洁非常喜欢我,每一次见外宾都让我介绍。”

从1958年到1965年,唐德刚成了李家的常客。据唐德刚记录,共在李家吃了168顿饭。唐先生回忆:“他们把我当朋友。郭德洁请我吃了一百多次饭,这一百多次饭的交情啊!李宗仁初到美国,乖乖,那还得了,坐中国的专用飞机,有FBI当保镖,他到美国的时候还是代总统。李宗仁后来回国的时候,什么人都可以瞒,就瞒不住我!我给他写回忆录,他的文件,我是唯一有权看的人。”

七年之间,唐德刚和李宗仁变成了“忘年之交”和“通家之好”。“我的老婆孩子也逐渐变成李家的常客。内子吴昭文与李夫人感情甚好;我的儿子光仪、女儿光佩,也颇得‘大桥公公’和‘大桥婆婆’的喜爱—那时我们访问李家,一定要开车通过那雄伟的华盛顿大桥,所以孩子们便发明了这一称呼。”唐德刚说。

在口述历史工作中,唐德刚不时遇上麻烦。李宗仁曾贵为代总统,自视一生了解天下大势。唐德刚不得不劝他回忆自己在护国军当排长的时候,少谈国家大事或政治哲学。这时李宗仁心里不服,唐德刚是可以察言观色的,当李排长做了上将司令长官、大谈“二战”国际局势时,唐德刚客气地问:“德公,您这些国际情报,是从哪里来的呢?”“听孙科说的。”唐德刚又问:“孙科的话就可以一言九鼎吗?”又补充一句:“我怕全部记下来,在将来的国际版上,会引起笑话呢。”李宗仁这才若有所悟:“抽掉,抽掉!”

唐德刚和李宗仁七年的合作,完成了大部头的一中一英回忆录,也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唯一完工付梓的两部书。辛丰年先生曾说:“我不是很满意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这当然要怪李宗仁自己讲得不是让人太满意了。我也在其中辨别一些到底可信不可信。”

口述历史不是“我讲你写”

当唐德刚忙于李宗仁的口述历史时,哥伦比亚大学也意欲访问顾维钧。唐德刚挤不出时间,哥大便让夏连荫去访问顾维钧。不想刚写到辛亥革命,夏连荫感到工作量太大,不想干了,便由唐德刚接手。唐德刚撰写《顾维钧回忆录》中从1912年一直到顾维钧就任驻英大使。这二十多年实际上是顾维钧一生中最精彩、最重要的时期。

唐德刚回忆,顾维钧因是职业外交官出身,对任何人都文质彬彬,保持一段礼貌上的距离,不像胡适和李宗仁待他如子侄。不过,顾维钧对唐德刚颇为欣赏,听从他的建议,将自己的37箱档案材料捐给哥伦比亚大学,这些材料也是唐德刚撰写《顾维钧回忆录》的重要参考。

唐德刚撰写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三部足以传世的口述历史著作。数十年来,稳坐华人世界口述历史的第一把交椅。

树大招风,唐德刚70岁时,便引来了张学良口述的小风波。1990年1月,张学良第一次约见唐德刚,提出也想写一部“中英两文”的《李宗仁回忆录》那样的书。张学良和其他外行人一样,以为写本回忆录“我讲你写”就成了,但唐德刚告诉张学良:“(这)至少要三年以上的苦功。要有研究计划,专任研究员和专任或兼职助理,有专用研究室,有足够的参考图书,最好还要有专家组织的顾问和襄赞委员会,动手前至少要有现成美金10万、20万的基金。”

后来出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虽然冠名“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但唐德刚自知这本书无法与《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等著作相提并论。晚年的唐德刚也只以《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一文,略道其始末,告知世人真正“口述历史”之不易。事实上,唐德刚替胡适写口述历史,胡适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是他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替李宗仁写口述历史,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为李宗仁口述。“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记的历史,而是口述史料。”唐德刚曾自述。

大凡成大事者,“苦功”之外,有时不得不相信“机遇”之妙。上世纪50年代,李宗仁、胡适、顾维钧这些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恰在时空的交叉点与唐德刚相逢。唐德刚感叹:“历史学家应乘此千载难逢的时机,找出这类人物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的经过,把他们与整个‘民国史’作平行的研究。”若干年后,唐德刚有幸面见“校长”蒋介石,也幻想提着个录音机去找老校长谈话。这虽然太不切实际,却正是一个历史学家使命的自然流露。

以受访者而言,能遇上像唐德刚这样的访问者,也是幸运的。“我跟李宗仁在一起,他开口就巴结:‘德刚兄,认识你,好命!’”唐先生笑着回忆,“这些故事如果想写的话,那是多么精彩,我现在是不想写啊。他们说唐德刚在这一行是内行,我说:不是内行,你别看李宗仁有多了不起,一个人的前途,是他的福气,他的命,他的机遇。”

当我请教对民国史人物的观感时,唐先生说:“我一辈子碰到的大人物,那都是每个人不同。李宗仁跟蒋介石不一样,李宗仁跟白崇禧也不一样,人家讲‘李白李白’,李宗仁跟白崇禧就是不一样。”

走出“历史三峡”

纵观唐德刚一生,三部传世的口述历史著作均完成于壮年。但其早期文学创作也占有相当分量。三十多岁的《五十年代的尘埃》一书中,《梅兰芳传稿》是典型的“传记文学”,其余均是文学作品。五十多岁从美国回中国访问时,所见所闻令唐德刚感慨万千,他禁不住写起小说来,不想一发而不可收,成了六十万字的小说《战争与爱情》,笑称“也是口述历史”。散篇文章结集的《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二书,才情盎然。在史学研究上,唐德刚的重要著作《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的写法,与主流史学界的表述方法大异其趣,极尽亦庄亦谐之能事,议论纵横古今中外。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谈到他和李慎之先生的交往时说:“李慎之有一次预测:中国成功转型的时间会在2040年。”我脱口而出:“这个预测和唐德刚的说法是一样的,他认为中国走出历史三峡需要两百年,即从1840年到2040年。”

“历史三峡”之说,唐德刚谈过多次,他在文章《走出历史三峡需时两百年》(刊于《明报月刊》1999年5月号)中认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史,政治制度要从君主转民主,其他各种制度和风俗习惯也随之一转百转,全部转完,大致需时两百年,在这转型期中,是死人如麻、惊涛骇浪的,所以笔者不揣浅薄,乃把这两百年的转型期名之曰“历史三峡”。

在访问他时,我专门请教了“历史三峡”一说。唐先生兴致颇高:“中国历史从古代一路走到清朝末年,到了三峡这里惊涛骇浪,过了三峡就风平浪静了。现在这个历史三峡还没有完全通过,袁世凯、蒋介石都改变不了,但他们有运气碰上。这是我个人的谬论,我也不敢讲我就是对的。什么时候出峡,我也不知道。”

也许,学人所见略同。周有光先生在《周有光百岁口述》的结尾说:“我对中国未来是乐观主义,我认为中国的未来跟世界的未来是一致的。”

李慎之、唐德刚、周有光不约而同地描绘着一个相近的时间表,何尝不是希望的投射?一百多年来,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家国多难,民生多艰,无论身处海内海外,无不祈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愿斯人天堂安息,历史江河入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3-7-6 18:30:58 | 只看该作者
“ 十年动荡 ” 结束时的中国 8/01/2021 20:12
佚名:“ 十年动荡 ” 结束时的中国
发表于 2021 年 07 月 31 日 由 wy

wen

1

据统计,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干部总数的16.7%。

其中,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75%。

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那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这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1976年增长-1.6%。(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文化上的摧残尤其严重。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

上海科技界的一个特务案,株连了14个研究单位,1000多人。受逼供、拷打等残酷迫害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达607人,活活打死2人,6人被迫自杀(《科技日报》2008年3月17日)。

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

2

“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先看市民生活。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

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

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住房相当困难。改革开放初期,上海180万住户中,按国家标准,有89.98万户为住房困难户,占了总户数的一半左右,其中三代同室的119499户;父母与12周岁以上子女同室的316079户;12周岁以上兄妹同室的85603户;两户同居一室的44332户;人均居住2平米以下的268650户。

住房大多没有客厅,进门就是卧室,厨房,卫生间很多是几家合用。

再看农民的生活。安徽农村最有代表性。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第一书记。到任以后,万里先后来到芜湖、徽州、肥东、定远、凤阳等地调研,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惊。

他后来回忆说:“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

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1960年,又实施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55—196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8.5%,1960—1965年为9.8%,1965—1970年为11.8%。从1955—1970年,日本GDP增长了7.2倍。

日本、美国、欧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

20世纪50年代,韩国的经济总量和中国的山东省差不多。但在随后的20年里韩国创造了著名的“汉江奇迹”,到80年代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山东。

弹丸之地的香港,197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6亿美元,而整个中国内地当年只有148亿美元(《港澳经济考察报告》,1978年5月31日)。

3

对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距的真实认知,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出国考察访问实现的。“文革”结束后,由于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动,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

这样,从1978年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重要的考察团包括:以林乎加为团长的赴日经济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等为副团长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代表团、以段云为组长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团和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团。

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该团于1978年5月2日出发,6月6日回国,行程36天。访问期间,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

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代表团成员之一、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全国20年后提及这次出访,仍激动不已,他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

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追寻1978——中国改革开放访谈录》,第558页)

访问日本的人回来介绍: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国平均每两户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服装式样多,农民都穿***料子。

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相比之下,我们“实在觉得很寒碜”。

1978年6月1日、3日、30日,中央政治局三次开会,专门听取了访日团、港澳团和西欧五国团的汇报。

中央领导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1978年,也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各层级出访者不约而同获得的共同感受是: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

人们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再不调整政策,另寻出路,改革开放,奋起直追,真是愧对人民、愧对国家、愧对时代了!

来源 :博雅亭

读者推荐
此条目发表在 世态炎凉, 信息交流, 华夏快递, 古今中外, 文革研究, 社会纪实, 读者推荐 分类目录,贴了 HXKD,读者推荐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 【华夏诗苑】云齐天:晨曲清凉
佚名:契约精神:国家文明的底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3-7-7 00:25: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开大学是个好名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3-7-7 14:43:41 | 只看该作者
朗朗 发表于 23-7-7 00:25
南开大学是个好名校!

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3-7-9 19:23:17 | 只看该作者
南开大学!~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