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汇聚几个好友的帖子(欢迎大家交流,非诚勿扰,请仔细阅读下文)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16-1-10 09:56:34 | 只看该作者
做人不能太精明,
太精,人脉就少了;
做事不能太较真,
太过,余地就没了;
感情不能太执拗,
太执,失望就添了。

人活着,糊涂点挺好。
有些话不能说,那就不说,说穿伤人;
有些人读不懂,那就不读,读懂伤心;
有些情你输了,
那就认输,输得起也放过自己。

人活着,糊涂点挺好。
过去就让它过去,来不及更回不去;
该来的始终会来,不强求也不期待。
只有看淡,伤才会少一点;
只有简单,快乐才会多一点。

感情,要随心随缘,
该来的来,该走的走,
留到最后的珍惜相守;

生活,要坚强乐观,
该苦的苦,该甜的甜,
苦辣酸甜才最真实;

人生,要随遇而安,
该丢的丢,该捡的捡,
活好自己的一片晴天;

人活着,要糊涂一点,
该隐的隐,该显的显,
留给自己一方心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16-1-10 09:57:08 | 只看该作者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说: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ぷ╮人生╭ぷ╯

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
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
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我们的身
心。 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佛说: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叹道: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佛说: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佛说:皮囊好恶,原是无常。

佛说:出世间 。

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佛说:苍生难渡 。

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佛说:苍生难渡

╰ぷ╮道╭ぷ╯

佛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16-1-11 18:15:1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16-1-11 18:17:18 | 只看该作者

佛 语

佛什么也没说

佛只是摊开手掌

地里长出的虔诚,妄想着

徒步走到灵山

苦难在钟声里消失

西行的路上长满羽毛

佛伸出五根手指,抚摸着

一只飞翔中的鸟

佛说

人生在世,如身在荆棘中

心不动

则人不妄动

既不动,则不伤

心如动

则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16-1-19 08:00:33 | 只看该作者

《围城》里的两个半“诗人”

胥琰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里,写到了两个半“诗人”:一个是写新体诗的曹元朗,一个是写旧体诗的董斜川,另外半个诗人则是被号称“苏东坡的妹妹”的苏文纨。
曹元朗的出场,在第三章(上)。其时,分别留学过伦敦、巴黎、柏林三所大学、又在德国买了个美国“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文凭的方鸿渐,正热衷于流连在留法归来的“法国文学博士”苏文纨小姐家的豪宅里。虽未见其人,却呼之欲出:苏小姐打完电话,捧了鸿渐送的花嗅着,叫用人去插在卧室中瓶里,回头问鸿渐道:“你在英国,认识一位曹元朗么?”鸿渐摇头。“——他在剑桥念文学,是位新诗人,新近回国。他家跟我们世交,他昨天来看我,今天还要来。”(原文另起一段——笔者)鸿渐道:“好哇!怪不得昨天不赏面子(苏文纨因为方鸿渐约了唐晓芙而吃醋不去赴约——笔者)了,原来跟人谈诗去了,我们是俗物呀……我问你,你的十八家白话诗人里好像没讲起他,是不是准备再版时补他进去?”
从人物肖像、作派到作为“新诗人”的作品,以及后来人物走向,钱先生的叙述都是冷静旁观式的调侃风格。先看肖像,虽说仅仅是简单勾勒,却也十分传神:“门房领了个滚圆脸的人进来,说‘曹先生’。”接着,又借方鸿渐初识的观感作了“对面傅粉式的”映衬与烘托:“做诗的人似乎不宜肥头胖耳,诗怕不会好。忽然记起唐朝有名的寒瘦诗人贾岛也是圆脸肥短身材,曹元朗未可貌相。”“滚圆脸”、“肥短身材”,配上曹元朗的名字,再加上他写的那些意象混杂的月亮题材的诗,真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了。
真得说说曹元朗的“大作”。这些肯定是他的得意之作,不是得意之作怎么会特特地拿来,向一个具有时下所谓“民国范儿”的、留洋回来的文学博士、富豪家的闺秀,像雄孔雀为求偶而开屏一样来作秀、炫耀的呢?曹元朗的诗是“从公文皮包里拿出一本红木夹板的……荣宝斋精制蓑衣裱的宣纸手册”,苏文纨接过来矜持地说“留着细看”,同时卖弄风骚地对方鸿渐说:“鸿渐,你没读过曹先生的大作罢?”这样,我们又借着方鸿渐这个“乡愿”、“笨伯”兼“糊涂虫”,看到了这些匪夷所思的新诗。原文如下:
鸿渐正想,什么好诗,要录在这样讲究的本子上。便恭敬地捧过来,打开看见毛笔写的端端正正宋体字,第一首十四行诗的题目是“拼盘姘伴”,下面小注个“一”字,仔细研究,他才发现第二页有作者自注,这“一”、“二”、“三”、“四”等等是自注的次序。自注“一”是:“杂拌”(原文为法语译英单词,引文改为英译中并加括号,下同——笔者)。这诗一起道:
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中(二);
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三);
这守活寡的逃妇几时有了“个”老公(四)?
Jug!Jug!(五,原注为:是艾略脱诗里夜莺的啼声)
世界只是泥淖!(六)——夜莺歌唱(七)……
…… ……
雨后的夏夜,灌饱洗净,大地肥而新的,
最小的一棵草参加无声的呐喊:我们存在着!(三十)
这样的“大作”,连方鸿渐都看得云山雾罩似的。钱先生接着写到:他没脾胃更看下去,便把诗稿搁在茶几上,说:“真是无字无来历,跟做旧诗的人所谓‘学人之诗’差不多了。这作风是不是新故典主义?”说实在的,这位在“剑桥念文学”的曹元朗,真是差不多把书都念到狗肚子里去了。他在这首题为《拼盘姘伴》的诗里,杂七杂八地拼凑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意象,拼盘之意已显无聊,用嫦娥有了老公作为姘伴,更是堕入文人恶趣之流了,不知在他狂想病症一样的脑子里,嫦娥的姘伴是吴刚乎?还是“泥里的夜莺”——青蛙、蟾蜍乎?笔者猜想,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写到这个人物和这些细节时,内心里一定在忍俊不禁地偷着乐呢!
“我这首诗的风格,不认识中国字的人愈能欣赏。题目是杂拌儿,十八扯的意思,你只要看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诗句,中文里夹了西文,自然有一种杂凑乌合的印象……不必去求诗的意义。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偏偏曹元朗在回答“美少女”唐晓芙的读后感时,还振振有词地打出了自己“诗学的旗帜”。其实,反转过来说,诗没有任何意义正是拾了点古人洋人牙慧的所谓“诗人”曹元朗的不幸。他在如愿以偿地娶到了才女“苏小妹”苏文纨之后,在香港作了管理物资粮食的公务员,虽然钱先生没有费更多的笔墨,我们却从另一个苏文纨的追求者赵辛楣的调侃中,隐隐约约了解到了那差不多就是一个肥硕的官仓老鼠的影像。
草灰蛇线,这算是作者交代的曹元朗的不值得牵挂的下落吧。
旧体诗人董斜川,比曹元朗稍后出现在一次沙龙式的聚会中,不过地点不是苏家客厅,而是赵辛楣本意要方鸿渐出丑而做东的某一个饭馆子。
董斜川出场的肖像比起曹元朗的简笔勾勒,差不多就是一个特写:“一个眉宇英爽,气概飞扬,鼻子直而高,侧面望来像脸上斜搁了一张梯,颈下打的领结饱满齐整得使鸿渐绝望地企羡。”作者借人物相互介绍,文本中的方鸿渐才知道这位董斜川,“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内调回国,向未到部,善做旧诗,是个大才子。”从出场的这些文字看,钱钟书先生对董斜川这个人物,起初调侃不多,倒有些欣赏似的,唯独“大才子”一词,暗含嘲讽。随着情节展开,书中对董斜川的家学渊源有了进一步介绍:“董斜川的父亲董沂孙是个老名士,虽在民国做官,而不忘前清。生平不讲好名,因为他实在好利。他最心爱斜川,认为他能传家学。他不叫斜川好好的念书,只等他在北京陆军大学混毕业,揩老面子,为儿子送条子,谋差事。斜川才气甚好,跟着老子做诗,很早就受老辈文人的赏识……他做军事参赞,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他回国不多几天,想到香港去另谋个事。”
国学世家出身,名士派头,自以为是,又不谙世事,不会钻营,这些差不多就是《围城》里这个唯一的旧体诗人董斜川带给我们的阅读印象。因为有才气或目空一切,他敢于批评上司不通文理,也敢于鄙薄“家严年轻时候的诗取径没有我现在这样高”,并以“我一开笔就做的同光体”(同光体:晚清诗人流派,以上承道光、咸丰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以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郑孝胥等为重要员——笔者)为骄傲。面对着赵辛楣、方鸿渐、褚慎明这几个“非同一般”的听众,董斜川论诗还以陈三立(号散原)为“老世伯”为荣耀:“新诗跟旧诗不能比!我那年在庐山跟我们那位老世伯陈散原先生聊天,偶尔谈起白话诗,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新诗。他说还算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基(元末明初诗人,诗风清俊纤巧——笔者)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
当然,这只是董斜川引用他所推崇的陈散原的话来论诗。董斜川论诗有这样几处:一是赵辛楣提到尚未到现场的苏小姐新诗做得非常好,引发了董斜川的议论说:“女人做诗,至多是二流,鸟里面能唱的都是雄的,譬如鸡。”一是方鸿渐谦恭地提到自己“对诗词真的一窍不通,偶而看看”以后,斜川冷笑道:“看的是不是燕子盦人境庐两家的诗?”并继续发挥说:“这是普通留学生所能欣赏的二毛子旧诗。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留学生们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心中只有这一对苏黄。我没说错罢?还是黄公度好些,苏曼殊诗里的日本味儿,浓得就像日本女人头发上的油气。”三是后来到场的苏文纨“粉丝”似的发问“近代的旧诗家谁算顶好”,董斜川作了肯定的回答并作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当然是陈散原第一。这五六百年来,算他最高。我常说唐以后的大诗人可以把地理名词来包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王广陵(北宋诗人王令——笔者)——知道这个人么?梅宛陵(北宋诗人梅尧臣——笔者);二谷:李昌谷,黄山谷;四山:李义山,王半山(即王安石——笔者),陈后山(即陈师道——笔者),元遗山;可是只有一原,陈散原。”当方鸿渐怯怯地问道“不能添个‘坡’吗?”董斜川的回答那才叫绝的:“苏东坡,他差一点。”
这个连苏东坡的诗觉着都“差一点”的董斜川,究竟还算是有些底气的,不像今天有些诗词刚刚入门或者抄袭了一些诗词格律教材出了所谓“专著”的“诗词名家”,动辄以李太白自况、以杜子美自比、同样觉着苏东坡难入“法眼”,那才叫扭古人打架而古人从来不会还手一样气死古人呢。董斜川的底气,来自他写的所谓“同光体”的格律诗,钱钟书先生在写到他应请分发自己的大作时,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绝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这时候,他等待着他们的恭维,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对于董斜川的旧体诗,钱先生惜墨如金,没有作整体引述,只是通过书中人物方鸿渐的阅读,雪泥鸿爪式的拎出了一些对仗工稳的“佳句”:
“好赋归来看妇靥,大惭名字止儿啼。”
“直疑天尚醉,欲与日偕亡。”
“清风不必一钱买,快雨端宜万户封。”
“石齿漱寒濑,松涛泻夕晖。”
“未许避人思避世,独扶残醉赏残花。”
“泼眼空明供睡鸭,蟠胸秘怪媚潜虬。”
“数子提携寻旧迹,哀芦苦竹照凄悲。”
“秋气苏身一雁过,鬓丝摇影万鸦窥。”
董斜川的这些诗或诗句,“大家照例称好”,方鸿渐则是“心里疑惑,不敢发问,怕斜川笑自己外行人不通。”客观地说,这些句子对偶工稳,用典精深,正是和同光体的集大成者陈散原一路的风格,为了印证这点看法,笔者援引一首陈散原先生的七律《侵晓舟发金陵次韵答义门赠别并示同舍诸君子》,供读者比较斟酌: “灯影啼痕若可分,时时魂绕社中枌(上平声十二文,音读如分,有香气的木头——笔者)。客心起视大江水,晓色犹留钟阜云。一万年来无此日,二三子肯定吾文。烟波鸥乱自成去,著处天涯空念群。”但问题不在于董斜川的诗,像不像他所推崇的陈散原先生,细致探究一下,作为小说中虚构的人物,除了写实以外,钱钟书先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给我们传递了哪些阅读的审美的“信息”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16-1-19 08:04:5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人物,尽管出任过中国驻捷克公使馆军事参赞,“颈下打的领结饱满齐整”,行为处世却从内到外都透着遗老遗少酸腐迂阔的余风;自许“一开笔就做的同光体”,却认为同光体诗人们追捧的以“学问为诗”的苏东坡“差一点”,目空一切几乎到了“欺师灭祖”的地步;尤其是夸说和“我们那位老世伯陈散原先生聊天”谈白话诗,则更是狐假虎威似的虚张声势。
笔者猜想,在写到这些细节时,钱钟书先生从内心到表情都会掠过一丝丝嘲讽的微笑,或者这样叙述本身就是钱先生的调侃式的“冷幽默”。据了解,陈散原先生病逝于一九三七年,是个讲究民族气节、爱国心极强大诗人,他的哲嗣是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钱钟书先生则是陈寅恪先生的授业弟子。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真实的和虚构的人物混搭起来一起评说的话,那么《围城》的董斜川和陈寅恪先生正是平辈世交,若这样论,钱先生笔下的董斜川反而是钱先生的“世叔”了。不知钱先生在写作《围城》过程中,写到董斜川的这些细节时,是不是会“嘿嘿”地会心一乐,说一声“世叔,你的派头也忒大了罢!”
比起曹元朗、董斜川,苏文纨只能算是半个诗人。
她出场最早,在第一章留洋归国的海轮上,坐在甲板上的帆布躺椅上:“那个戴着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涩。她去掉了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钢笔画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来的。”这段人物肖像描写是传神的,也是带着几分调侃的。也许,在钱钟书先生的眼里和心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民国范儿”一词。大陆拍摄的电视剧《围城》里的苏文纨,经过编导们的再创造,苏文纨的形象,则具有十足的“民国范儿”的一切元素:出身豪门、留过洋的女博士、衣着光鲜、举止处处宛若淑女、有钱也有闲谈情说爱。可惜钱钟书先生不是这样看的。苏文纨在小说里,附庸风雅,拈酸吃醋,又工于心计,除了写作过中国大陆“十八家白话诗人”的洋博士论文、还有一首引起了点情节风波有抄袭之嫌的白话诗外,最终还是嫁给了相貌和心地都十分猥琐“新诗人”曹元朗,而且后来的下落是在香港和陪都重庆之间乘飞机飞来飞去的同时,顺便走私,夹带私货,更有发国难之财的嫌疑。这一点,连可爱都算不上。也许,连她的《红楼梦》式的人物命名的名字,都暗含了钱钟书先生的嘲讽态度:“文纨”——文完,也就是斯文丧尽的意思。
但是,既然称她是半个“诗人”,为了让读者看得明白,当然也需要把她的大作附录于此: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
钱钟书先生在民国三十五年出版的《围城》序言里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还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钱先生说得很明白,《围城》里的这些抗战期间处在后方的所谓“知识分子”人物群体,都是基于写实的,没有一个有意拔高的正面人物,方鸿渐们是如此,曹元朗等诗人们是如此,就连最具所谓“民国范儿”的“交际花”(书中语——笔者)唐晓芙也是如此。钱先生在忧世伤生的情怀中,叙述这些人物的诸如情感纠葛、生计挣扎、婚姻悲剧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时,以王国维“偶开天眼觑红尘”似的关照,在叙述时虽说是调侃的、冷幽默的,但也是悲天悯人的。也许,还会不断伴随一次次摇头、一声声无言而无奈的叹息……
(2014年10月1日于暾照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16-1-21 00:04:05 | 只看该作者
刚刚看完第一篇,明天接着看。太厉害了,领先我几光天了!以后走累了就歇歇,别人要是不理解,转身上论坛写写写^O^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16-1-21 01:07:3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加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16-1-23 01:02:41 | 只看该作者
文:风雨人
版主您好:
转眼就周末了,您的“大作”登上您的地盘已经好久了,认真的“拜读”啦,回复是必须的:
一、充满喜感的版主
在这个坛子里待得时间算是很久了,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关注的时间更长,因为坛子里有好几个难忘的人,版主也是其中之一,且渐渐的产生了象对待邻家弟弟一样的喜爱。原因是,版主的“大作”,我实在无法称赞,正如版主自己所说,就是一个充数,哈哈。版主敢于登出来,正说明楼主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善的为人,是一个充满喜感的人。充数的征文,自然是没有了半点争宠争荣的心,这也是版主可贵之处。
二、专注的版主
我基本不怀疑版主“藏”有上万张“密”图,从版主在日常版块打理的工作可以看出来这一特性。版主愿意且善于与会员沟通、互动,甚至还会追贴,这也是大多数的会员和楼主所喜欢的。每个人的发言或发贴的后面都存在一个回复的期盼性(关于这方面的深度剖析可见一个名叫“燕七”的会员在建议的版块发表的一份贴子),版主恰恰把握得当。版主能够长期为这份公益活动尽心尽力,他的专注,实属难得。
三、相信能够写好征文的版主
既然版主具备处事的专注特质,如果用在此次征文上,相信版主肯定没有难度,除非版主的智商有问题,哈哈,我觉得没有除非。
四、问题来了,版主为啥不对这份征文产生专注呢?
试着推测下,版主的“充数”的征文可以达到几个目的。1征文的人气和质量,最终总有一个结果,谁垫底?当然是版主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大结局。2既然有充数的征文垫底,是不是让其它的会员更有信心发表自己的感言呢?3征文的评比的优劣,肯定不是此次征文的目的。因为这里不是文学论坛,重点是让所有会员摆脱、至少某一时间段摆脱或转移抑郁或强迫思维,大家轻松下。而版主正是以这“充数”的征文来权释论坛此次活动的精神。
五、结论
版主具备了良好的情商。首先我承认,我是不具备的。因为我每天一方面要花很多时间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又为不良情绪产生一些后续问题去反思和补救。所以,一个具备情商的人,为我所折服,也是我不断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六、声明
1、以上观点或看法,仅是我个人理解和推测,也纯属个人喜好。其它潜在人持不同观点或意见,可以拍砖,但只可以拍我,与版主无关。
2、此回复本身就是一种无聊灌水行为,其他看客不必当真,也不必较真,更不必去探索此回复可能存在其它的目的性。原因是,我现在就可以回复潜在人的质疑,这纯属我个人在自己喜欢的BBS里灌水的方式,如造成潜在人的不适,望请原谅。
3、妄自推测版主,实属不礼貌,望版主见谅。
下班啦,各位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16-1-23 01:40:40 | 只看该作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两句话出自《红楼梦》曹雪芹所撰太虚幻境对联 ,而所谓的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有专业人员对此有研究说----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16-3-3 21:21: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总在最深的绝望里,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

我们总在最深的绝望里,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这句话出自几米的漫画《希望井》,我掉入井中,最深的绝望时,却低头看到了满满的星光。

生活总是给我们接二连三的困难,让我们疲劳绝望,只是,换个姿态来看待,你会发现,即使身处绝望,你的周围还是会有最美的风景。

绝壁上你看到的花朵,永远比寻常的更为妖娆。

所以万事不要轻易放弃和绝望!可能抬起头你便可以发现满天的星光。

一个人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在他万分绝望时,却发现了这种挫折所带给他的,是使他迅速成长,学会了在人生低潮乐观面对。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峰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见绝美的阳光。

绝美的句子,绝美的心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幸运,在绝望之后有人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不少的人在绝望之后却沉沦而一蹶不振,任凭旁人怎么劝说怎么心疼都无济于事。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很不幸的是,你是其中一个,很幸运的是,你是属于少数看到了风景的那些人。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件事,让我陷入绝望境地几年之久,却让我有机会看到别的风景。有时候人走不出伤痛,并不是真的走不出来,而是自己潜意识不想走出来,老是怀念过去而麻痹自己。其实只要自己愿意走出来,不怕看不到风景,就怕在风景中迷路。

这么些年,遭遇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谁真诚谁虚伪自己也能感受到。学会了接受不同观念的人,但依旧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

时至今日,换个角度去想,实际上我依旧是非常幸运的:自己身边总有那么一些真挚的人,或同学或朋友,陪伴我一路走过来,见证了我的戏剧人生,给我以最诚挚的祝福。

当凌晨的灯火温暖了寂寞的人,温热的手,揉皱冷漠的心,窗外未能见的晨曦在东方的海边微微闪烁,那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却一直未抵达的远方。希望在冉冉升起,我的明天会像朝阳那样。

我很渴望,未来的某天,我的梦想就像清晨第一抹光那样勇敢地穿越地平线、无私地照亮全世界,温暖世界的每一个没有光亮的角落。那时,所有绝望的人们,都会被希望的光辉照耀。那时,长堤边,暖阳散漫。那珠温润的晨露,沿着我的眼角滑下,滑下,在阳光里折射出我晶莹的泪光,斑斑点点。

斑澜的光芒,不再是迷茫的色彩,不再是从我心底漫起的伤感,湿了过往。那时我会动情的感慨,我终于挣脱了我情感上的枷锁。

从绝望中看到风景这也是一种明智的心态转化。

风景就是希望,“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这又是一种宽阔的心境。

有了这种宽阔的心境,我们的胸怀就不会狭隘,我们就能容纳更多的不幸和磨难,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心承受能力。从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一旦遇到绝境,就多了一种重生的希望。

绝望与希望距离很短,只有一步之遥,当你身处绝望时,只要你勇敢地跨出这一步,希望就在自己的脚下。

在绝望中,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将心态平和下来,在平和的心情下才能思考解决的方法。如果自救不行,那么也要等待到救助的到来。坚持信念,要能看到太阳,看到曙光,看到希望,才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过绝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16-5-23 23:52:18 | 只看该作者

禅理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感悟!


(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盘经》)


(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


(译文:菩提本来就是清静的,人只要像菩提一样保持内心的清静,直接就成了佛。)


(3)“迷闻经累劫①,悟在刹那间。”(《坛经》)


【注】①累劫:连续数劫,谓时间很长。


上述文字表现了禅宗的思想。


(1)上述文字表现禅宗 “见性成佛”的中心思想。性,指众生本具有成佛可能性。见性就是悟彻清净的佛性。禅宗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又反映了禅宗的顿悟说,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2) ①表现了禅宗的顿悟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春是喻指佛性,人们终日追寻,却踏破芒鞋也找不到,费尽心机也茫然无所悟。“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是某个偶然时刻,内心清净澄明,突然发现春意盎然,悟彻佛性。诗歌说明人的佛性是偶然显露,刹那间顿悟。这就像我们做学问时,有时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经过努力思索后,突然某一时刻灵光一闪,把握了解决之道。
②表现了“见性成佛”的思想主张。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世人求法在心外,眼睛追求颜色,耳朵喜听妙音声,鼻子亲近香芬气,舌头爱尝甘美味,身体难离缠绵触,心中执著于外在。就像诗歌中的人终日在外寻春,但是“芒鞋踏破岭头云”也一无所获。人的心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只有断绝尘世之念,回归自我,使心清净,一无所求,才能悟彻成佛。心中若有所求、有所寻觅,就是一种牵挂,就不可能获得智慧。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比如对幸福的追求。许多人追求幸福美满,往往失望而归。其实什么叫幸福?什么叫美满?心中知足就有幸福,就有美满。如果向他人要求幸福,向环境追求美满,那永远找不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16-5-23 23:56:48 | 只看该作者
楚天遥过清江引

朝代:元代
作者:薛昂夫
原文:
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更那堪晚来风又急!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

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16-5-23 23:59:02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花》
作者: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阙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下阙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16-5-24 00:01:34 | 只看该作者
爱上文字,注定爱上文字里的草木深深,爱上文字里的蓝天白云。任月影万变,阴晴圆缺。依旧有一方山清水秀,有一眸烟雨江南。有时候想想,文字真的是有灵性。它可以赋予任何事物以生命,可以让一草一木只静自己的境,也可以让一花一叶只诉自己的绪。经年的天空,云白风清,我将最美的心情给了文字。那些没有颜色的文字,缓缓流淌在渐渐泛黄的素笺之上。生活中的春花秋月,闲言碎语,随时光去了遥远的原乡。一切,在经年的等待中发芽,一切,又在经年的等待中调零。偶尔不知所措的情怀,亦被等待渐渐释然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以缄默的姿势定格。我依旧无悔端坐在初识的渡口,煮一盏禅青茶。与日月共辉与清风共语。轻触流年,婉约着泼墨,宁静。随草木,荣枯葱茏。

人生漫漫,这山长水远的旅途,终究要一个人走。风华是一指流砂,转眼随岁月沧桑。所有的日子,也总会被时光沉淀成老旧。若可以轻依着时光的门楣,端坐在时光的尽头,换来一场不离不弃的烟火。我愿舍弃所有,只记取浅笑眉弯的那一段缱绻。铺一纸素笺,为岁月书一份娴雅,让心舟横着自己的横。让眷眷经年,恰似一朵花开的温柔。
始终相信,爱,不是某一刹那的烈火燃烧。而是,涓涓小溪的细水长流。时光如水,带走了渐远的往事而留下的那些眸里心痕,却成了流年深处的一抹永恒。生命匆匆,人生不过是一场轮回的缘。每一个擦肩都是有缘。那个影,不曾孤单,只因心中的那份执念。虽然,是一个人的清欢,却是两个人的风景。续笔写爱情记今生!你若安好,我便晴天。

生命里的等待,就像一株生长缓慢的植物。需要用真心和耐心来浇灌,才能如花般绚丽绽放。穿过光阴我将满腹心事涂成最湛的那一抹蓝,让等待在浅舞的诗行中随意葱茏。那些散发着清香的小令,点点优雅沾染着墨香。爱意,生长在心底深处,是一份淡淡的暖。不浓不烈,却温柔着每一个平淡的烟火。岁月如歌宛转悠扬袅袅着内心深处的每一个罅隙。如水的温柔,在等待中更显静美。等待,让一些执念无怨无悔。哪怕青丝染成霜,也始终在遐想的笔端,嫣然。人在江湖,相濡以沫,那是等待千帆过尽的花开。
流年,似水,终会让一切涛走云飞。那么,记住我们给予彼此的这一段时光,即使没有姹紫嫣红的美也有最平淡的真。感谢缘分让我们走进彼此的生命里,遇见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份清喜,我一直在微笑着珍惜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小心在最深的红尘走散,请不要怪时光的无情。回眸处,毕竟我们还有这些美好的回忆还有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浅笑,可循,可眷,可想,可念。其实,只想就这样静默着陪伴,哪怕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就这样温柔的笑对,已足够。

若喜欢,就让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翩翩起舞。无论墨香还是花开,对于生命都是一种慈悲,一种圆满阳光总在风雨后,所以愈显珍贵。生死相随的激情浪漫,总有一天会变成骨子里的相濡以沫。烟火流年里,总有那么一个人,一心想为爱画一个圆。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不畏严寒酷暑,与你相守光阴,共渡流年。
在安稳里,选择一种幸福,便是恒久不变的花开。在矜持里,选择一种温暖,便是一生不倦的风景。红笺小字,以工整的楷体落款。盈水墨于彼岸蒹葭,携一世温柔,红袖添香。阅过的所有,在经年里静默不语偶尔的驻留,升腾成一缕烟霞,遁入红尘。一些回眸,注定一世牵绊。一些永远,注定聚散无常。手中遗落的芬芳无需捡拾。却早已被光阴洇染成绯红的小楷。在红尘深处季季吟唱,灼灼而燃。

生活,就像自然界。有阳春,有秋凉,也有酷暑和寒冬。风雨过后,肯定是彩虹。一路走来,所有的风景,终会被我们走成两行相依相偎的诗行,温暖,馨香。经年,恰似一朵花开的温柔。一瓣温柔,一瓣懂得一瓣慈悲,一瓣宽容。无数个苍翠的日子里,缘分是一缕阳光,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着。岁月,从不会为谁而停留,也不会为谁而提前。
转身人生,流年无恙。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错过的花期,还有草木葱茏。遗失了年华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厚重。走过阴霾,总会遇到阳光。若懂得,何不对酒当歌,笑傲江湖。让所有的山水浩荡成心间一曲清歌,随明媚而击节,因阳光而温暖。相信,若心生慈悲,一切都是美好。每个日子的罅隙,总会被阳光填满。那些默默不语的深情,那些幽幽青草的爱恋。即使被流年的烟火斑驳,依旧有种沁心的温暖。如生命的简单素白,暗香盈袖。

故事里的故事,总有些情节我们无法读懂。风景里的风景,总有些地方我们百看不厌。依心而行,淡然繁华。于寻常里感悟生命的真谛,让生活如许生香,让爱在时光蔓延,让每一次泼洒都水墨成诗情画意的感动。于云水间,于眸光里,轻叩文字的门楣,不招摇,不喧哗,只是孤傲着自己的孤傲。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