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抑郁若水 于 16-1-21 09:57 编辑
(8) 神经质的头重不眠等症状,本来就是患者自己主观想象的产物,是以情感为基础,由精神上的固着引起的。 若是不了解其根源,一味地探索其琐屑末节的话,就像佛家所说的“梦里的有和无,有无合一是为无。迷妄中的是与非,是非合一仍为非。”那样,永远不会找到可以遵循的道理。
(9) 所谓忘却,是在我们精神演变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从现实的联想中脱出或关系断离19,不能产生有意识的结合,导出新事物的一 种自然现象。 真正的勇气,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勇气;真正的拼命,是在头脑中没有死的念头时发生的。
(自然与人为、目的与手段、结果和条件之间的混同和矛盾)再举点其他方面的例子:憧憬信仰的反倒逐渐远离信仰;勉强要求悔过时反倒陷入虚伪;乞求保全礼仪,反倒演成虚礼。 所谓无念无想,拼死或彻底顿悟等,都是在自己想获得它们时的一种设想。就像照在镜子里的影响似的,它成了在自己之外,投射出来的客观对象,却还不是自己。 真正实现了无念无想、拼死的时候,自己之所以不能察觉它,就像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脸,进入山里却看不到山是一样的道理。
(10) 当精神拮抗作用: Ⅰ 缺乏时:一旦产生像小孩子或白痴那种欲望时,就会出现毫无节制的冲动行为。 Ⅱ 呈现麻痹或迟缓时:则会出现醉汉或精神病者那种轻率失控的言行。 Ⅲ 抑制过强时:就会像抑郁症那样,无论说话、做事,都将完全失去其自由。
(11) 对待寒冷,必然会感到它寒冷;对待痛苦和恐怖,也必然感到它痛苦和恐怖。这是患者应该采取的一种主观上的态度,这是精神上的落脚点。 但当患者照文字所说设想我应当怎样去做才能顺从自然,或者希望自己要为实现这种态度而努力,这已不算是自然。这是因为动脑筋设想和主观努力,已经是把自己当成第三者,打算客观的加以对待,而自己并非是它本身。 对未能实现愿望的不满足如果也要他想得开20,那就和要他不要害怕死亡一样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不可能,当着能够如实地意识到它不可能时,我们才能对客观事实做到绝对服从,摆脱烦恼。
(12) 所谓主观或体会,就是感觉和情绪,就是反应和行动。就是它本身或某事件本身的意思。是业已脱离评判的直观或自我感觉的原始状态 对于自己的近视,不加任何观察和评判,习惯性适应这种原始状态的自我感觉就是主观。对突然飞来眼前的石子能瞬间避开,这是一种体验。 倘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处于现实,想对它加以评判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迷惑,越拿不定主意,虽然掐自己的身体也感觉到痛,但却仍不能证实这决非是在梦中。 也就是说,当着主观和体会处于原始状态时,就不会出现迷惘不清,当着进行客观性评判时,却时常容易伴随出现迷惑。 有了名目和言语的时候,就已经构成客观性知识了。 名词解释: 19---个人理解为,忘却的部分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现实生活的关系已不再那么紧密,对于当下来说可有可无,已不是必需的,所以才能够从现实中脱离出去,断离关系。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这部分东西不能够被个人意识层面接受,被强制排挤、压抑从而暂时与现实断离关系。 20--- 此处的所谓 想的开 指的应该是---让遭遇了挫折的人在情感和心理上不感到难受、憋闷、和不甘,像事情没发生一样,不必为此难受。(然而这却正是违背情绪和感受的自然规律的,因着这种违背的对抗,就在自身<自己的生命、存在、生活>内部形成了矛盾,时日一久,日积月累,便固着形成了 症结。一个人的感受和情绪,甚至是思维,因此而变得僵硬。如若对此不能有所觉察,那症结便会扩展至生活的各个角落,至此,一个神经质者便诞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