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旻旻 于 15-6-29 22:36 编辑
走近崇高的灵魂 ——我眼中的屈原及其抒情长诗《离骚》 文/旻旻
端午节期间,我精读了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离骚》(《楚辞》(山西古籍出版社))。除此,还参阅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我细细地品读和谛听着屈子的叩问与行吟,心中充满崇仰和虔敬。我觉得端午节不能没有屈原。屈原忠于内心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对于眼下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当今社会,则显得弥足珍贵。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的解释则更明确,释“离”为“罹”,“离骚”为“遭忧作辞”(《离骚赞序》)。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经序》)。这两种说法均有共通之处。
这首抒情长诗作于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之后,面临个人与王朝的双重困厄,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抱负和不幸遭遇,表达他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与追索。《离骚》既是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充满个性色彩和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是一部崇高而忧伤的灵魂自传。
通过反复品读屈原的《离骚》,我感受到来自诗人身上的一种巨大的矛盾和张力。那是一个人现实身份和内心世界的巨大反差。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既淳朴又浪漫,既哀怨又独立,既脆弱又雄奇……充满矛盾和疏离。一个至为清澈和修美,同时又始终忧伤和徘徊的孤独灵魂。即便在遭遇长期流放的困厄和绝境中,他依然不悔初衷,并在冥想中淡忘烦忧,寻找寄托。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是大自然最为天真烂漫的赤子。他的身上缀满鲜花,披挂香草,散发出江离(川芎)、白芷和秋兰迷人而又幽邃的清芬。早晨,他去山坡上采摘木兰树。黄昏,他又于泽畔采撷宿莽草。这两种草木,前者去皮不死,后者经冬不死。此皆香而不变者,绚美又坚韧,故用以修身和自况。他愿意与大自然最为清新美丽,并且始终保持坚韧、吐露芬芳的生命紧紧相依,融为一体。他对大自然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满怀怜惜、热忱,以及纤纤之心。诗行中表现出的奇特的象征和比喻,流露出一种超凡绝俗的美与神秘感,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粹美和清澈。
他又是一个修美的伟男,目光长远、雄心万丈的政治家。在现实中,他是楚王朝的同姓贵族,曾任楚怀王的左徒。据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他曾经是楚王朝叱咤风云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愿作骐骥驰骋千里,为国君“道夫先路”。这既是他作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男人和政治家的雄心和抱负,同时又是他理想主义的人格特质所决定。从而使他对于现实,每每有意或无意地,会陷于某种难以自抑的寄托或者是期待。即便在现实生活中,漫长的政治生涯、铁与血的残酷斗争,以及日常事务中无法归避的繁琐和枯燥,甚至是不堪忍受的浊俗,都无法改变诗人至为修美和纯洁的本性。这是一个人至纯至美的内在质地,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本色。
大自然的淳朴与宁静,大自然的鲜花、香草,本身都充满性灵,能起到润泽和抚慰心灵的神奇效果。一边是芬芳的自然,一边是铁血的政治,从而折射出一个人现实身份和内心世界的巨大反差、矛盾与张力;从中也呈现出一种立体而又完善的人性:既淳朴又浪漫,既依附又独立,既柔美又雄奇……这种人性的力量,既矛盾又统一,看似相反,实则相成。想起中国的一句成语:“心中猛虎,细嗅蔷薇”。正是这种人性的魅力,使得诗人常常在哀怨和愤闷中寻求寄托,培植希望,发出长吟。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他是一个在内心里栽种了九畹春兰和百亩蕙草,又分垄栽培了留夷和揭车,并套种了杜衡和芳芷的人。这固然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寓寄人材的培养与高洁的品格;这同时也是诗人志趣和天性的一种写照。
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禀赋和喜好,相对周遭这个浊俗不堪的现实世界,是多么地格格不入。与诗人至纯至美的内心世界相对照的,竟是“党人”的贪婪和钻营,是对别人的猜忌和嫉妒,是勾心斗角与争权逐利。而这些人当中,有些曾与诗人声气相投,如今竟也纷纷转向,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诚如诗中所写的“哀众芳之芜秽”;连同诗人始终效忠的楚怀王,他的昏聩和反复无常,诗中写道“伤灵修之数化”,这更让诗人感到痛心疾首。
世俗的人性难以容下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的情结和人格特质,以及性格里的真率和执拗,从诗行中反复出现的众多的鲜花、香草、琼佩、美人、前圣等意象而得以体现。这些至纯至美的品质,相对于现实的艰险和残酷,终是脆弱的、易受攻击和难以持久的。然而,这又是一个人的本性所使然,注定很难改变。
作为一个入世者,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明君贤臣的影响较多。他想着古代的圣贤,心里充满美政的理想。他愿做君王的先导,为楚王朝绘制政治的蓝图;而作为一个出世者,他又是一个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本真的赤子。他的性格里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想像和诗性,即便处于长期流亡的孤立和困厄中,他依然不悔初衷。他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叛逆精神,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些却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截然不同。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和禀赋,注定充满了矛盾与疏离,同时也注定了他的孤独和创痛。
长诗的后半部分由回忆现实而转为冥想和寄托。诗人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通过纷至沓来的雄奇瑰丽的幻想,展示了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激辩,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追索。
无论是他与“女嬃”的激辩,还是他在冥想中驱使神灵、上下求索,连同他的“求女”与“占卦”,这些冥想中的场景,其实是诗人的一种潜意识的语言,是一种更为真实而潜隐的自慰,从中折射出诗人灵魂深处深重的创伤和无处安放的孤独。 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
他恣情于狂放的冥想之中,藉此淡忘现实的失意和创伤,并寻求心灵的解脱。
在冥想的世界里,诗人驱使众神而上下求索。他派月神望舒作为前驱,风神飞廉后面奔跑,鸾鸟凤凰警戒开道,雷神随行禀报。他令凤凰振翅飞腾,履风沐雨,不舍昼夜。他聚拢旋风前呼后拥,又率领云霓恭迎众神……如此纵横捭阖、新奇横放的想像,该是何等的飘逸,又是何等的气魄!同时,即便是身陷困厄和绝境,他尚能在冥想中自慰、自况、自得其乐,若非内心足够强大,又岂能达到如此境界?非常难能可贵!
然而,即使在这些想像中的雄奇瑰丽的场景,依旧摆脱不了现实的阴影和创伤。因为从这些想像中的赫赫威仪和秩序的排列中,人们不由得就会想到诗人在现实中也曾亲历过的盛大的场面:旌旗腊腊,群臣迎迓,威武的军士、浩荡的车马,严整的仪仗,等等。这些昔日的盛况,对照诗人如今的茕独和困厄,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再者,即便是在想像中,他来到天上,天帝的守门神“帝阍”,竟也同样以世俗的眼光,对诗人倚门冷望,不屑一顾。因此,在这些雄奇瑰丽的想像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深处深重的迷惘和孤独,以及悲酸与末路。
反复读赏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通过大量的鲜花、香草、美人、琼佩、前圣等充满象征寓意的辞藻铺陈和诗歌意象,通过纷至沓来的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奇幻想像,通过诗人反复的自况、自慰、以及愤懑忧伤的长吟,从中能感受屈子为理想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走近屈子芳洁粹美、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谛听屈子深长的叩问与行吟,时常感到受启迪、受淘洗,从而使我暂时忘却现实的庸碌和琐屑,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