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49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抑郁症知识100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1-16 21:09: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宝儿你快好吧 于 15-1-17 09:45 编辑

在我国,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和正确诊治率又极其之低,不知道是抑郁症,也不知道到哪看医生,总是在综合医院的各科之间来回寻医。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抑郁症群体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学习和宣传抑郁症的知识是十分有意义的。

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续性(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疲乏(缺乏精力)、内在动力不足(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综合征。
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8%,是普通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发病原因目前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及神经内分泌有关。
抑郁症大体上可分为原发性抑郁和继发性抑郁两大类。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但核心症状是共同的:病人感到持续性的心情很坏、郁闷、不想说话、不想动、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总是高兴不起来,度日如年,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自己的能力明显下降,记忆减退,脑子就象一部生锈的机器运转不灵;自我评价低,常哭泣,感到自己如同废人,自责、自罪,重者感到生不如死,脑子里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有45—55%的病人会出现自杀行为,10—15%的抑郁症患者会自杀成功。如果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有患抑郁症的可能。
原发性抑郁病人还可以出现早醒、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现象。有的病人会出现内脏功能下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症状,如消化功能不良、腹胀、呃逆、胃痛、恶心、心悸、心闷和各种形式的躯体疼痛。这时病人往往会认为患躯体疾病到内科就医,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拖成慢性抑郁症。当内科检查没有发现躯体疾病疾病的依据时,病人会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不治之症,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大约16%的严重抑郁症病人会伴发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随着心情的好转,精神病性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抑郁症不但对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影响,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有明显影响。但是,抑郁症的预后比较好,大部分病人经过系统治疗都能恢复到病前社会功能水平。虽然有60%的病人在5年内会再发,但发作间隙期病人完全正常。目前抗抑郁药的品种越来越多,副反应越来越少。心理治疗对抑郁症也有很好的效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抑郁药物加认知心理治疗,对部分自杀企图明显的重性抑郁症,电休克治疗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2.什么人易患抑郁症
人的一生,幸福是靠努力争取得来,痛苦常常不请自来。抑郁情绪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当一个人面临亲人去世,工作和感情上的巨大挫折和失败,人际关系破裂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时,常会感到不愉快、痛苦、悲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这是个体对处境通常的反应。大多数人都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痛苦,很快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但有人在没有什么诱因或精神刺激并不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抑郁情绪,痛不欲生、无力自拔,甚至生不如死,舍弃自己的生命,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更易患抑郁症呢?
1 有抑郁症家族遗传史的人患抑郁症的机率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机率越大。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33.3—92.6%,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5.0—23.6%。
2 女性患抑郁症的机率是男性的两倍,可能与妇女月经、怀孕、生育、绝经、避孕等生理过程中激素变化对情绪的影响有关,35—45岁的女性发病率最高。
3 单身人群比已婚人群发病率高,可能与缺少亲情支持有关。已婚人群中,夫妻分居两地的比夫妻共同生活的患抑郁症的机率高;夫妻共同生活的,有婚姻问题的比没有婚姻问题的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26倍。
4 社会的白领阶层和最底层的贫困人群患抑郁症的相对较多。白领阶层精神压力大,工作紧张,处于决策层的人需要承担开拓的风险;处于职能层的人要领悟上司的意图去实现下达的指标;处于外资企业的人需要应对来自文化和思维方式上差异的压力,而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生活压力大,长期的经济困难而为柴米油盐发愁,如再遇上天灾人祸,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
5 个性方面:做事过分认真的人,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亲密可信的亲友的人,对自己的现在、过去、未来持消极看法的人易患抑郁症。
6 慢性躯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约20%的患者合并抑郁症;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3倍于正常人群;癌症病人中42%合并抑郁症;冠心病患者中18%—26%伴发抑郁;中风患者中30%—50%伴发抑郁症;4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有抑郁症状。
3.什么药可引起抑郁症
药物一方面可以治病,另一方面它的副作用也能使人产生不适,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是药三分毒”。因此,医生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药物副作用对病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许多药物都可以引起抑郁情绪,但服药后是否发生抑郁症,与病人的个体素质、年龄、有无精神病家族史、服药剂量、服药时间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现将常见的此类药物介绍如下:
抗高血压药:
几乎所有抗肾上腺素功能的降压药均能引起抑郁,其中利血平最明显。服利血平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中,发生抑郁反应者占8—20%,甚至有高达26%的报道。利血平引起的抑郁是渐进的,开始只是兴趣的丧失,大约一个月后可以达到严重的抑郁,用药时间越长,抑郁发生的频度越高。此外,甲基多巴、肼苯哒嗪、可乐定、心得安也可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抗精神病药:
多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发抑郁情绪,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长效氟奋乃静等。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往往在精神症状有明显改善时),大约有20—30%的病人表现迟缓、缺乏兴趣和启动力、不能有效思考、有一种难以描述的不舒服感。老一代的经典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是一种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僵硬、震颤、动作不协调、静坐不能)也会加重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导致病人自杀。
糖皮质激素:
这类药俗称为“激素”,临床应用较广。它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从1—23%不等,这与激素的种类、原发疾病的类型、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地塞米松导致精神活动改变的频度最高,可的松次之,强的松和强的松龙又次之。发生精神障碍者以年轻人占多数,有人报道83%的病例在30岁以下。男女两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数病人在应用糖皮质激素一月左右出现抑郁情绪,有的时间可以更早,停药1—3月症状缓解。
苯二氮卓类(安定类催眠、镇静、抗焦虑药)药物依赖、酒依赖均可导致抑郁。抗癌药长春新碱、钙离子拮抗剂西比灵、部分口服避孕药、抗结核药、减肥药等也可引起抑郁。
4.什么是继发性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组情感障碍综合征,因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因此,临床分型仍存在一些争论和分歧。所谓“继发性抑郁症”是针对“原发性抑郁症”而言的。“原发性”是指情感障碍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都找不到确切的原因。“继发性”指情感障碍是继发于其它的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某些药物的副反应(包括酒精、海洛因等)、严重的精神刺激以及不良个性等因素。也就是说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似乎能找到一些“原因”。
因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清楚,所以,继发性抑郁症的提法并不科学。所谓继发的“原因”,严格的说只是一种诱发因素,有的人在相同的诱发因素作用下并不产生抑郁情绪,因此,不能算真正的病因。提出“继发性抑郁症”的目的是要重视某些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以及严重的心理刺激可以诱发抑郁症。应当重视这种抑郁是躯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而不是躯体疾病的一种正常反应。另外,抑郁情绪反过来也可以加重躯体疾病或在躯体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阻抗”作用。因此,临床医生一方面应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抑郁情绪在原发疾病康复过程中的负性作用,积极给予抗抑郁治疗。
因为继发性抑郁症的提法不科学。所以,目前临床上已经不再强调抑郁症的“原发”和“继发”了,而更重视抑郁症的情感障碍综合症表现。

5.抑郁心情有哪些表现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核心症状的情感障碍综合症,因此,识别抑郁心情对认识和治疗抑郁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患了抑郁症后,病人感到心情跌入低谷,失去愉快感。她(他)们说:“心情始终高兴不起来,就是放一堆黄金在我面前也无兴趣。”;病人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平时自己爱好的活动失去兴趣,不想说话、不想动,拒绝社交;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感到自己的能力和身体都很差,成了废人,自己连累了亲人,对不起单位,自责、自罪的观念特别多;她(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不愉快的事,所以感到自己无用、悲观失望,常常独自哭泣;感到活在世上度日如年、十分痛苦、毫无意义、生不如死,因此,自杀意念反复出现;她(他)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没人能帮助(无助)、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无望)、自己活在世上毫无价值(无价值)。
上述情绪低落的表现常在清晨最重(心境特别恶劣),傍晚时分心情相对要好一点。这种昼重夜轻的变化规律是抑郁症的一大特点。
抑郁症患者除了抑郁情绪外,约50%的病人伴有焦虑症状,病人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紧张不安,或变得焦躁易怒,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易激惹)。抑郁合并焦虑情绪会增加自杀的风险,也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6.抑郁症典型的“三低”症状是什么
抑郁症典型的“三低”症状包括情感、思维、行为三大症状群,它们是抑郁症的基本症状。
一情绪低落:病人的情绪从轻度心情不佳、兴趣减少,到心灰意懒、悲观、绝望。病人表现无精打采、郁闷、唉声叹气,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对亲人失去了往日的眷念,对工作、学习和前途悲观失望,感到生活痛苦难熬、度日如年,终日以泪洗面,常常出现自杀念头。病人常用:“高兴不起来”,“一堆金砖放在我面前也没有兴趣”,“活起很痛苦,我已没希望,不如死了好”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二思维迟缓:病人感到思考能力比以前“苯”多了。“脑子就象一部生锈的机器开动很困难”。“思路就象公路上塞车一般”,回答问题反应迟缓、联想困难、语音低微,严重者连写一封家信也不知如何开始。在此基础上,病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学习能力丧失殆尽,已成为废人,连累了家人、对不起单位而感到内疚、自责、自罪,加重了自杀观念。病人常说:“我什么事都做不了,成了家庭的累赘,活在世上毫无意义”。有的病人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产生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不治之症。
三精神运动性抑制:病人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足,不想说话,语音低沉缓慢、行为减少,不想动,常卧床哭泣,甚至懒于洗漱打扮。病人疏远亲友、回避社交,活动明显减少。对自己十分宠爱的子女也懒于管教,对自己平时喜爱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食欲、性欲、体重明显下降。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行为。

7.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有哪些
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持续的不良情绪无法排解时,可以转化为各种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在的情绪问题转化成外在的躯体症状,在医学上叫躯体化)。抑郁症主要表现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因此,也会出现躯体方面的症状。
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抑郁症病人感到持续的疲乏无力、精力不足、气短、胸闷,因此,少言懒动;失眠或睡眠过多、头疼、头昏、记忆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困难,因此,难以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口中无味、恶心、腹胀、大便次数多、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小便次数增多、阳痿、闭经、性欲下降;有的病人出现各种慢性躯体疼痛(牙齿痛、颈项痛、背痛、腹痛、腰痛、关节痛等)。上述躯体不适使病人自感身体状态很差,弱不禁风,大热天也穿着外套,不敢吹电风扇。
抑郁症表现出的躯体不适个体差异较大,但以自主神经支配的胃肠道症状和心血管症状表现为主。因为病人不会注意或重视情绪问题,也不知道躯体化现象,故80%以上的病人认为自己患了躯体疾病,首先到内科就诊,经各种化验、仪器检查,多数查无实椐而无法明确诊断。这样,病人又会担心自己患了什么怪病,加重抑郁情绪。另一方面,病人在治疗上走了很多“弯路”,延误了治疗时间,可能会造成病情慢性化,增加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和自杀风险。

8.抑郁症常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有哪些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综合征。所谓综合征是指几组不同的,但有联系的症状组合成的症状群。因此抑郁症除了情感症状、躯体症状外,重性抑郁症中大约16%的病人还伴发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
自责、自罪:病人感到精力、体力和能力明显下降、思维开动起来十分困难,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认为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义务而对不起丈夫和孩子,自己连累了家人。有的甚至认为家人患病也是自己造成,自罪感十分明显。一位病人得知自己的父亲患癌症后,认为是自己没尽到孝心所致,十分内疚而割腕自杀。一位病人在热恋时与女友发生了性关系,一年后患了抑郁症,回忆热恋情景时,认为自己强奸了女友,反复去公安局自首,认为自己罪不可赦。
疑病和虚无妄想:病人感到精力、体力、能力明显下降和各种躯体不适,但经内科的很多检查又没有发现问题,因此,认为自己患了检查不出来的怪病。甚至认为思考困难是脑髓融化了;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是肠子烂掉了。有的病人认为上述现象是自己罪有应得。
被害妄想:一位病人感到最近一段时间疲乏无力,经亲家介绍到一位医生处看病,服药不见好转并出现消化不良、关节疼痛,四处求治毫无起色。于是,联想到自己曾经和儿媳闹过矛盾,就认为是亲家有意在害自己。说到这些病人就泪流满面,感到活在世上没意思,不如死了好。
幻觉:以听幻觉常见,病人能听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但看不见人。声音的内容多是对病人谴责、否定和惩罚性的。
抑郁症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与情绪协调,多在抑郁的背景下产生。随着情绪的好转,精神病性症状也随之消失。

9.抑郁症是“精神病”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精神医学界对抑郁症的认识还不够重视,很多抑郁症病人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因此,有人将抑郁症与精神病等同看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精神医学的进步,精神医学界对抑郁症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认为抑郁症是一组情感障碍综合症,它与精神病是不同类别的精神障碍。换句话说,现在已不把抑郁症看成精神病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将精神病和抑郁症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精神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表现在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分离和不协调。比如,有的病人听见耳边有人说话声,但又看不见人(幻听),有的甚至听见自己脑壳里有人的说话声,经常喃喃自语或对空说话。病人完全沉浸在病态体验之中,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如。有的精神病患者在幻觉的支配下会产生一些毫无事实根据的错误信念(妄想),比如感到周围人的一举一动或报纸上、电视上的内容都是有意针对他的。妄想内容十分荒谬。病人的面部表情与自己的内心体验不协调,与外界环境也不协调。比如遇到亲人去世却无动于衷,在追悼会上还笑嘻嘻的。患者的很多想法和行为表现十分怪异,正常人难以理解,比如躺在汽车轮下让汽车压过去表示“脱胎换骨”。精神病人对自己的异常表现不能正确的认识和批判(无自知力)
抑郁症的病人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心情很坏、郁闷、始终高兴不起来),持续性的疲乏、精力不足,不想说、不想动,什么事都不想干。性趣丧失,对自己以前喜爱的活动也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具体表现见什么是抑郁症)。绝大部分抑郁症病人无精神病性症状,大约16%的严重抑郁症病人会伴发一些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在疾病的早期和整个病程中的核心症状仍以抑郁症表现为主,整个精神活动(感知觉、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行为表现)是协调的,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会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而消失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抑郁症不能等同于精神病。

10.抑郁症会发展为“精神病”吗
在临床工作中,不少抑郁症的病人和家属由于对抑郁症不了解,常常担心抑郁症会不会发展成为精神病?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认为凡是精神科治疗的疾病都是精神病。因此,很多抑郁症病人和家属宁愿到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治疗,也不敢到应该去的精神科就医。
抑郁症会发展成为精神病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抑郁症与精神病在精神科疾病分类上是属于两个不同类别的疾病,因此,临床的主要表现也各不相同。精神病以精神病性症状表现为主:有丰富的幻觉和妄想,内容荒谬离奇,言行喜怒无常,行为怪异,正常人无法理解。精神病人的情感反应也与自己的内心体验及外界环境不协调。在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分裂”色彩,明显的不协调,病人赤身裸体、吃泥土粪便,自己也不觉得是病态(无自知力)。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持续性疲乏、精力不足和内在动力缺乏为核心症状的情感障碍综合症(具体介绍见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病人情绪相对稳定,表现为增强的负性情感体验,不会出现喜怒无常的现象,也不会有怪异行为。约10%的重性抑郁症会伴发一些精神病性症状,但这些症状与与病人的心境是协调的,如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出现自我评价过低、自罪、自责等,没有“分裂”色彩。随着抑郁情绪的缓解,精神病性症状也随之消失。换句话说,精神病性症状只是伴发症状。
另外,抑郁症的愈后(治疗效果)很好,治愈后或疾病缓解期病人的生活、工作、学习能力均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水平。而精神病的预后相对较差,会残留一些认知方面的功能损害,影响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
总之,抑郁症和精神病虽然都属于精神障碍范畴,但在分类上不属于同类疾病,就象植物中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一样,它们都属于植物,但小草长得再高也不会成为树木。
11.抑郁症患者中有多少人会自杀
香港明星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人们对抑郁症有了更多的认识。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另据了解,在自杀者中,80%左右的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病人整日心情郁闷、疲乏无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始终高兴不起来;病人自我评价很低,感到脑子象生锈的机器,开动不起来,思维迟钝、身体也十分虚弱,已经成为废人,活在世上没有任何价值,只能成为家庭的累赘,自责、自罪明显;病人的食欲、性欲、体重全面下降,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活在世上十分痛苦,对前途已感到没有任何希望,轻生和自杀的念头在脑子中反复出现,并常常思考各种自杀方法,最终采取自杀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病人的自杀可分为三个阶段:1.自杀观念:抑郁症病人中65—80%有自杀观念,即病人有自杀念头,但顾及到小孩还未成人,配偶无人照料等因素,还没有思考自杀方法,也就是只有自杀的想法,没有自杀的计划。多见于症状较轻的病人。2.自杀企图:病人不但有自杀念头,还有自杀计划,已想到用什么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准备采取行动,多见于病情较重者。3.自杀行为:大约45—55%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杀行为,这种病人最危险,他(她)不仅有自杀念头和计划,还会采取自杀行为,多见于严重抑郁症患者。
在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患者自杀成功。据调查,抑郁症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女性自杀行为高于男性,但自杀成功率男性高于女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48:01 | 只看该作者
12.抑郁症有好发年龄吗
抑郁症是一组情感障碍综合症,发病因素很多,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功能失调、个性不良有关。因此,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核心症状相同)。临床医生常将抑郁症分为原发性抑郁和继发性抑郁。所谓原发性指目前病因不明确,所谓继发性指抑郁症状继发于一些比较明确的相关因素。还有人将抑郁症分为反应性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儿童抑郁症,老年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神经症性抑郁,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和药物副反应所致的抑郁(药源性抑郁)等。
抑郁症的种类不同,发病年龄也各不相同。据统计资料显示,原发性抑郁症的好发年龄在18—45岁之间;女性抑郁症的好发年龄在35—45岁之间;生活在社区中65岁以上的老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5%左右,而生活在养老院的65 岁以上的老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5—25%。各种继发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症、药源性抑郁症等)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因此,抑郁症的好发年龄不能一慨而论。在日常生活中当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持续性的疲乏无力、精力不足,什么事都不想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以及失眠、躯体不适等症状,内科相应检查无异常时,就应警惕患了抑郁症,应及时到精神科就诊。

13.抑郁状态是指什么
大自然中,气温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情绪也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中医早就有大喜伤心、大怒伤肝、惊恐伤肾、忧思伤脾的说法。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亲人去世、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工作不顺、身体不适、学业受阻等挫折和困难,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就会产生忧伤、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体验,还会出现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等身体反应。但是。由于个性上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困难和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虽然会感受到忧虑,但能积极面对,挑战困难,很快从抑郁的阴影中走出来;有的人则怨天忧人,不知所措,或自责、自罪、一蹶不振,难以走出抑郁的阴影。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没有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感到高兴不起来,整日无精打采、愁眉苦脸,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食不香、睡不眠,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有的人认为,一个人只要表现出上述的不良情绪就是抑郁症。其实,医生诊断抑郁症要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第一,有没有抑郁症状(见什么是抑郁症)。第二,抑郁症状是否已经明显影响到生活、工作、学习(社会功能是否受损)。第三,抑郁症状持续的时间是否达到两周(病程)。第四,抑郁症状是否由其它疾病或药物引起(鉴别诊断)。
如果符合第一、第二方面的情况,但持续时间不足两周,或者抑郁症状由其它疾病引起,但随着其它疾病的好转抑郁情绪也相应缓解,我们通常称为抑郁状态。如果第一、第二、第三的要求都成立,也能排除抑郁症状由其它疾病或药物引起,我们才考虑抑郁症的诊断。

14.人不高兴就是得抑郁症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但人类又有从众的心理特点,因此,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俗话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暂时祸福”。特别是在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十分激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感情的挫折、不良的人际关系、学业和择业的困扰都会使人感到忧虑和烦恼,产生“抑郁”情绪。这种现象是人对处境变化的反应,虽然感到不高兴,但并不是抑郁症。大多数人在一过性的情绪低落之后都能走出不良情绪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这叫抑郁状态。少数人无法自行排解压力带来的烦恼(可能具有遗传因素所致的易感性和不良的个性),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忧虑、烦恼、痛苦的体验之中不能自拔,这种人就容易患抑郁症。还有一些人平时很开朗,最近没有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就逐渐变得闷闷不乐,并感到疲乏无力,对以前爱好的活动也毫无兴趣,无明原因地高兴不起来,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就很可能是患了抑郁症。
临床上诊断抑郁症要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1  要有抑郁症的症状(见什么是抑郁症)。2  病情严重到已经明显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3  严重的抑郁症状至少持续两周。4  抑郁症状不是由其它疾病引起,也不是服某种药物所致。

15.儿童也会患抑郁症吗
人们常说:儿童犹如春天的花朵、初升的太阳,他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因此,很难把忧愁、郁闷的抑郁症和儿童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抑郁症不仅危害成人,也会波及儿童。
关于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各地调查的情况不尽一致。因儿童年龄小,无法把内心的感受讲出来,更无法识别心理压力来自何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不完全一致,因此,儿童抑郁症的识别比较困难。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这一点也与成人抑郁症不同。
患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心理、社会因素有:①家族中有人患抑郁症将给儿童带来易感素质;②幼年的母婴亲情剥离、丧失父母、父母离异或父母的虐待等创伤性经历容易促发情感障碍;③某些慢性躯体疾病也易引发抑郁情绪。
有调查证实,抑郁症儿童所受的精神刺激事件比正常儿童多三倍,因此,重大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儿童抑郁症主要症状与成人抑郁症相同,表现为萎靡不振、不愉快,经常无明原因哭泣,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思考问题困难,记忆差,动作迟缓,语言减少,语音低微,不愿学习,不愿与同学交往,自卑、自责和头痛、头昏、胸闷气促、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失眠等。
有一部分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在郁闷时反而表现出情绪易激惹、好发脾气;或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和攻击行为、无故离家出走等。有的患儿却大量进食、贪睡懒动、体重增加。一般说来,年龄越小,不典型症状越突出。

16.常见继发性抑郁症有哪些
继发性抑郁症是指抑郁情绪发生于其它的疾病、药物、心理刺激基础之上。能“继发”抑郁情绪的因素很多,现介绍一些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抑郁症。
1、继发于躯体疾病的抑郁:
许多患内科疾病的病人常述有抑郁心境,大约三分之一的内科住院病人有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内科疾病越重,抑郁的危险性越高。
癌症的病因不明、目前无确切疗效的治疗药物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人们对癌症十分恐惧,心理压力很大。一但患癌症,大约有42%的病人伴发抑郁症。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一方面会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加速癌细胞的生长,使患者的生存率降低20%。癌症病人的自杀率是其他疾病的12 倍。
中风瘫痪的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活动受限,有30—50%的病人伴发抑郁症,而抑郁情绪会延缓中风的康复,使死亡率增加3倍。
18—26%的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抑郁情绪还可以诱发心肌梗塞,导致死亡率升高80%。
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3倍于正常人群。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约20%的患者合并抑郁症。
初次分娩的妇女约10%左右患产后抑郁症;更年期妇女约40%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20%属于中度以上抑郁。
4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
在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住院患者中,大约有60%属于抑郁症(隐匿性抑郁症)
2、继发于精神疾病的抑郁:
最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抑郁。精神分裂症经治疗缓解后,发病期的精神失常表现使病人感到无脸见人,周围人的冷落、偏见;工作、生活上的歧视,均可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甚至促使病人自杀。
3、反应性抑郁症(继发于精神刺激):
疾病可以诱发抑郁。严重的精神刺激(如亲人的突然死亡、巨大自然灾害等)也可以诱发抑郁情绪,这种对精神刺激的反应性抑郁比日常生活中的不愉快体验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4、药源性抑郁(继发于药物副反应):
  见什么药可引起抑郁。

17.如何评估自杀企图的危险性
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由轻到重依次为:自杀观念(只有自杀念头而无自杀计划和行为);自杀企图(不但有自杀念头,还想好了自杀的方式);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身亡)。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自杀企图的危险性已经相当高。
从自杀的过程来看,有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还没有完全放弃生存的欲望,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方式对外“呼喊”。如:向亲人和朋友倾诉自己活得太累、自己没用等,当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安慰时,患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感,认为自己已没有希望,活在世上毫无价值。进一步就发展成自杀企图,作出自杀的决定和计划。患者会准备遗书、暗地里整理自己的物品、把自己珍爱的东西赠人、储存用于自杀的药物或其它工具等;有的会强装笑脸,有意识地做出病情缓解的假象,以麻痹周围的监护人员,放松对他的监护,实现自杀的计划。因此,当发现患者有明显的自杀企图时,就应加强监护和治疗(必要时做电休克治疗),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18.如何对自杀危机实施干预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名第一;在自杀者中,80%左右的人患有抑郁症,因此,自杀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对于自杀的危机干预措施,大体可分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三种方法:
心理干预:                                                               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内心都充满矛盾,他们既想死、也想活,这时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或向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倾诉自己活得很累、活起没有意义、活着不如死了好。因此,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自杀前的对外呼救”。有回顾性研究表明:半数被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人在其自杀的前一个月为其精神痛苦寻求过治疗。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种“信号”,能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倾听和体会患者的痛苦,尽量地引导患者多说话,让他将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并且不要对患者所谈的内容进行过多的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也能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这也是很强大的温暖力量,可以延缓患者自杀的行为,为下一步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药物治疗:

当发现一个人在一段时间(起码两周)情绪很低沉,并有消极悲观念头时,除了积极的心理干预外,还应将他(她)送到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如确诊为抑郁症,就可以得到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的帮助,一方面可以对患者很好地监护,严防自杀。另一方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电休克治疗:
对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企图又很明显时,可以采用一种物理疗法——电休克治疗,也能很快消除患者的自杀意念,缓解抑郁症状。

19.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那些
有资料显示,45—55%的重性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行为;15%自杀成功。因此,研究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自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相关的危险因素介绍如下:
1、“微笑型”抑郁症的自杀风险最高。这类病人自杀决心很坚决,因此,常以面带微笑,甚至谈笑风生的假象来麻痹和欺骗监护人员,这种情绪的突然“好转”、心情的“豁然开朗”是一个危险的征兆,患者以此来达到自杀成功的目的。
2、过去有过自杀未遂或近期有过自杀行为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因抑郁症具有复发的倾向,如果过去发病有自杀行为,说明病情严重,这次复发时自杀的机率仍很高。

3、家族中有过自杀或自杀未遂者的病人自杀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4、近期内有亲朋、同事、邻居自杀,对抑郁症患者有启示作用,可能会诱导患者自杀。
5、患抑郁症,同时又伴有酒精和药物滥用者自杀的风险也很大。这类患者在情绪低落时很容易服大剂量的药物自杀。
6、患抑郁症,同时伴有躯体疾病或负性生活事件也易导致病人自杀。
7、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分送他人是自杀的前兆之一。 这是向周围的亲朋好友作“永别”的暗示。
8、伴有妄想的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较高。
9、抑郁症合并焦虑情绪时自杀的风险较高。

20.有面带微笑的抑郁症吗
在重性抑郁症中,有一部分患者虽然病情严重,自杀企图明显,但表面上却强装笑脸,企图让别人看不出他有抑郁情绪、使监护人员放松警惕,以达到自杀成功的目的。对这一类病人,有人称之为“微笑型”抑郁征。
“微笑型”抑郁症虽然在整个抑郁症中占的比例不大,但病情最重、最危险,自杀成功率最高。患者通常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住院病人自感罪不可赦(罪恶妄想)或活在世上十分痛苦、不愿连累别人而下定决心要自杀。但为了避开亲朋好友、医护人员的监护,达到自杀成功的目的,就以面带微笑和谈笑风生的表现来制造病情缓解的假象,这样会使缺乏临床经验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放松对病人的监护。例如,一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患抑郁症后,整日卧床哭泣,对同学说活着很累,不如死了好,班上的同学怕他自杀,就轮流陪伴他。有一天,病人突然主动到操场上与同学打篮球,主动对同学说自己病好了,打完球后又穿上心爱的西装到学校走了一圈,然后回寝室休息。半小时后同学发现患者躺在床上、身上盖着棉被,但已割断股动脉自杀身亡。另一种病人虽然内心十分痛苦,但受工作性质或面子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承认患病的现实,仍强颜欢笑地硬撑着,结果延误了治疗,最终撑不住时就可能自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49:36 | 只看该作者
21."不典型"抑郁症有哪些
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等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并不难识别。但抑郁症病人并不总是表现为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寻死觅活,许多抑郁症患者不易被察觉,属于不典型抑郁症。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微笑型抑郁症
这类病人虽内心十分痛苦,也有“活得太累、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之类的感叹,但在家人和同事面前,却常表现有说有笑。患者虽不一定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障碍,但承认自己是“强装笑颜”,若不述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旁人不可能想像得到。这类患者多见于知识阶层。
二、隐匿型抑郁症
也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疼、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抑郁情绪则不明显,或者说,抑郁情绪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故又称为抑郁等位症。病人多不找精神科医生,而去其他科就诊。躯体检查及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表现,易误诊为神经症或其他躯体疾病。对症治疗一般无效,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三、阈下抑郁症
美国阈下抑郁的患病率达30%~40%,症状较隐匿,患者经常抱怨疲乏无力,对工作不满意,工作效率低下,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妨碍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但达不到典型抑郁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标准。绝大多数就诊于内科,只有少数求助于专科医生。因常有某种外因,医生往往会认为是受了外界刺激而延误诊断。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家庭破裂。
四、“勤勉型”抑郁症
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往往做事提不起精神、不愿动、工作效率低,而有些患者却表现为“工作狂”。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怕“闲下来”。
这几种抑郁症由于不典型,易被误诊或忽视,轻者使病人长期陷于精神痛苦而不能自拔,工作和生活受影响,重则导致自杀。抑郁症是自杀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但治疗效果也最好。因此,应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早发现,早治疗。

22.什么是隐匿性抑郁症?
几个月以来,老李常常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做胃镜检查。一听,他的心里就紧张了,害怕自己得了癌症。检查发现只是轻微的“浅表性胃炎”,服了一些药,但是效果不佳。
为了这件事,老李整天愁眉不展,睡不好也吃不好,对周围的任何事情也不感兴趣,甚至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他自己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后来,在家属的劝说下,他来到省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检查,才发现患了隐匿性抑郁症(心理学上称之为“缄默性抑郁症”)。那么,什么是隐匿性抑郁症呢?
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却以躯体不适为主,多见于老年人。称之为“隐匿”,并不是说得病的人故意把抑郁症状隐藏起来,不告诉别人,而是病人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只觉得身体不舒服,患者多辗转于内、外科求治,常被误诊、误治(甚至手术)。一旦确诊后用抗抑郁剂治疗却立竿见影,不仅心情好转,身体的各种不舒服症状也随之好转。只有当有了抗抑郁药病情改善,患者才相信自己得了抑郁症。
这种抑郁症患者约占抑郁症患者的10%~30%,以35~65岁年龄段居多,女性多于男性。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发现,这类抑郁症多见于东方国家,这与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卫生的普及程度、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等因素有关。东方人相对内向、含蓄、不善于情感表达或宣泄,社会对精神疾病有偏见,病人对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讳莫如深,羞于启齿,怕被人误解、耻笑,而躯体疾病较易得到人们的同情、重视和关心。
这种心理疾病可采用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抗抑郁性药物可到精神类门诊部让精神科医师开。同时,患者应做适当的自我心理调适,正确认识这种心身疾病,并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改善自己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

23.抑郁症与焦虑症有什么不同?
临床抑郁症,或抑郁障碍,是一种严格定义的医学障碍,医生使用诊断标准来识别病人。实际上抑郁是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的一系列症状,比悲伤的症状更多。
基本的特征如下:
• 感到持续悲伤、无价值和犯罪。
• 很难集中注意力、组织想法和记忆。
• 疲劳、对以前愉快的活动失去兴趣。
• 吃和睡的习惯发生变化(要么增加,要么减少。如不能入睡、常醒或白天嗜睡、没有食欲或过度进食、常伴体重减轻或增加)。
• 对性失去兴趣、与所爱的人分开、想死或自杀 。
• 持续身体疾病,对此又找不到任何医学上的原因。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简而言之,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

24.老年抑郁症有哪些先兆?
65岁的老王身体一向不错。两个月前却总是感觉不舒服,早早就醒了,起来后头重脚轻的,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动不动就感觉头一跳一跳地痛,常常发脾气,无缘无故感觉紧张,还常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去医院好多科室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后来由于上述症状越来越重,却始终查不出病灶,综合医院的医生劝他去看心理医生,却发现得了老年抑郁症。
抑郁症是老年期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由于老年人所患的抑郁症多属于隐匿型抑郁症,正如上面的例子,抑郁症状不明显,而以躯体症状为主,所以常常被误诊。老王早期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老年抑郁症常见的先兆。
一、头痛头昏
一般能忍受,多为胀痛、钝痛或跳痛。紧张性头痛和非偏头痛性血管头痛多见,疼痛部位并不固定。头昏的特点是晨轻午重,但晨起感觉头沉发胀或头重脚轻,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可出现上述症状。
二、失眠多汗
将近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最初表现的症状就是失眠,以早醒最多见。此外,遇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便容易出汗,以头部、躯干、手足多汗最具特征性,甚至在热闹的场合说话多了也容易出汗。
三、心慌气短
患者常常有焦躁不安、情绪紧张、心悸心慌、胸闷气短,有呼吸不畅感,因此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平时浑身倦怠乏力,语声也低微无力。
四、食欲减退
胃部饱、闷、打嗝、食而无味、饭后胃脘部胀痛。受情绪影响,自觉腹中有气上冲,嘴里发腻,出现恶心欲呕之状。
五、周身疼痛
患者常出现四肢、肩部、膝关节、背部、腰部疼痛酸楚,检查又无异常,但总觉得浑身不适,双足及小腿发凉,如置冰窖之中,用保暖措施和药物处理均不见效。
六、眼花耳鸣
阅读时总感视物模糊,自觉两行字相互移位或颤动,眼科检查一般正常。在休息或睡前,或在一阵紧张吵杂之后,耳内出现各种声音,患者因此烦躁不安,久治难愈。

25.老年抑郁症与青年人抑郁症相比有什么不同
老年性抑郁症的表现与青壮年有所不同,有其特殊性,具有以下特点:
情感障碍:老年人抑郁心境可以长期存在,但不如年轻患者典型。大部分患者有无精打采、兴趣下降、孤独感、悲观失望等。患者常用“没有精神”、“心里难受”等描述自己的抑郁体验。
焦虑症状突出:患者有坐立不安、紧张、担心、心慌,主诉多,好纠缠,碰到别人就说自己不舒服。
思维障碍:患者感到脑力迟钝和注意力集中困难,应答反应缓慢,思考问题困难和主动言语减少;部分患者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痛苦的联想增多。有些患者无端贬低自己,自我评价下降,并可出现厌世的情绪。
认知功能减退:大部分患者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理解和判断能力下降。
意志和行为障碍: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依赖性增强,遇事犹豫不决。有些患者活动减少,回避社会交往,卧床时间增加。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完全处于无欲的状态。最危险的病理意向活动是自杀的企图和行动,老年患者一旦决定自杀往往比年轻患者更坚决,行为也更隐蔽,自杀成功率也就更高。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孤独、疑病症状等。
躯体症状:患者往往有情绪症状转化为躯体症状的特点。在抑郁情绪明朗前一般有数月的躯体不适,其中以消化道症状最为多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含糊的上腹部不适感。另外,乏力、头部不适、心悸、胸闷及找不出器质性背景的头痛、躯体痛也较为常见。不少患者常常纠缠于某一个躯体症状,到处求医。有时,躯体症状掩盖了抑郁情绪,使得患者不愿承认自己的抑郁病情,拒绝到精神科就诊。

26.老年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香港影星林青霞的妈妈自杀的原因就是患了老年抑郁症,曾一度引起社会不小的轰动。由于老年期抑郁症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单元,临床表现与青年人的表现不尽相同。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1)情感障碍:没有任何原因的心情不佳,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包括原来喜爱的事情,自觉没精神。看别人高兴时,觉得没意思。有孤独感,却又怕乱,不爱人多,不喜欢热闹场面。约有一多半的老人还伴有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易为小事发脾气,有的却对自己的病担心,怕好不了,逢人就说病,除了自己的病之外,没有其他话题,对其他事情都没有兴趣。对自己的病感到没有希望,严重时觉得生不如死。
(2)思维障碍:许多病人的体会是,觉得思考问题很困难,很少与别人主动交谈,严重的病人一句话都不说。当别人问话时,回答问话缓慢、简短、声音低微,有的病人常常悔恨、责备自己,还可能产生责备别人,产生多疑,认为家里人不关心自己,子女不孝顺,领导不照顾自己等等,而产生对他人的不满情绪。因此,一方面自责,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成了废人,无用的人,免得拖累家人,不如一死了之,自杀念头十分坚决。
(3)认知功能减退症状:病人自觉脑子变慢、变笨,认为自己记忆力下降,变成痴呆了。这种自觉症状,也加重了病人的悲观情绪。临床上对病人进行智力测查时,可以发现:计算力、理解力、综合判断力及记忆力都有下降。测查结果从得分上看,可以表现出轻度至中度痴呆水平。是可逆过程,被叫做抑郁性假性痴呆。
(4)行为障碍: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产生行为障碍。抑郁症状轻时,病人表现积极性及主动性明显下降,不敢承担任务,办事犹豫不决、依赖性强。抑郁症状加重时,无法进行日常工作,行动变慢,不与人交往,回避交往,平时多卧床少语。严重时完全卧床,极少活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部分有焦虑症状的病人,则是坐立不安,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搓手顿足。常见有坚决的自杀行为。
(5)躯体症状:许多老年抑郁症病人,对情绪低落的体验不明显,认为是由于身体不好,才引起心情不好的。主要的躯体症状有:①失眠。尤以早醒多见。②食欲下降。有的出现恶心、腹胀,便秘等症状,全身疲乏无力的症状很普遍。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也较常见。病人常对这些症状十分重视,到处看病,认为得了重病而焦虑不安。常常到内科、神经科去看病,进行各种检查,都无法确诊,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也是老年期抑郁症的一个类型。

27.如何面对老年抑郁症?
在各种老年精神问题中,老年抑郁症占很大比例,约占7%,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的发病率。那么,当患有老年抑郁症后,如何面对呢?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必须强调及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轻症患者一般不需常规抗抑郁药物,而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开导患者要以宽容的态度正视现实,既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学会“知足常乐”。碰到不高兴的事情时,不要自我压抑而应当采取疏导的办法,寻找恰当的方式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以宣泄。例如,找一个自己信赖的亲人或朋友,向其倾诉自己的苦衷,把烦恼一吐为快,同时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劝导和安慰。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自己郁闷的心情得到宣泄,不安的心境得到平和,重获心理上的平衡。如果条件允许,不妨暂时离开平时的生活环境外出旅游,让身心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放宽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锦绣夕阳”。
自己不能摆脱负性心理困扰的时候,就有必要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接受心理治疗。正确的心理学干预不仅是一种直接的治疗,而且能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人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但如果患者出现下列表现,无论轻重都需要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①快感缺乏、兴趣缺乏或脱离社会;②记忆力明显 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③判断力丧失;5疑病症;⑤悲观消极,丧失自尊,甚至产生寻死念头伴自杀动机。

28.哪些因素易患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的病例都是由生理或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
1、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都可能继发抑郁症。还有许多患慢性病的老人,由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易引起抑郁症。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其子女的发病率也高,说明此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社会与心理因素    抑郁症的出现与老年期的各种丧失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丧失包括工作的丧失、收入的减少、亲友的离世、人际交往的缺乏等等。
(1)老年人退休后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常常出现不适应,如职业生涯的结束、生活节奏放慢、经济收入减少等,巨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导致情绪低落。
(2)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导致老年抑郁的常见病因,案例中的两位案主都存在这个问题。
(3)亲友的离世,特别是配偶的去世往往对老年人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容易诱发抑郁症。有人曾对4489名55岁以上的丧妻者进行为期9年的调查,发现5%的人在丧妻后半年内相继去世,死亡率比未丧妻的同龄人高40%。此外,周围的老年朋友的逝世也会引起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人格因素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素来性格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较低,而性格过于内向、或平时过于好强的人易患抑郁症。这些老年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时会变得心情沉闷,或害怕绝症、或恐惧死亡,或担心成为家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压力,引起抑郁。

29.产后抑郁有哪些特点?
著名的戴安娜王妃生前就曾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去年一名25岁年轻女子在北京车公庄地铁站自杀身亡。经有关方面证实,造成这一悲剧的直接“凶手”是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介于产科与精神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不太受重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0%以上,多是在产后两周发病。产后4~6周症状明显。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会感到无法适应分娩后的生活,并因睡眠不足、照料婴儿过于疲劳等导致不良心境进一步恶化,以致出现产后抑郁症。
主要特征为:
①情绪方面,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感淡漠。表现为孤独、害羞、不愿见人或伤心、流泪,甚至焦虑、恐惧、易怒,每到夜间加重。
②自我评价较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表现对身边的人充满故意、戒心,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
③创造性思维受损,主动性降低。表现为反应迟钝,往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下降。对生活时常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表现为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性欲减退,还可能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昏头痛、恶心、胃部灼烧、便秘、呼吸心率加快、泌乳减少等。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的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专家指出,产后抑郁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现象。

30.产后抑郁有哪些危险因素?
产后抑郁症是介于产科与精神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不太受重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下面几种危险因素,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婚姻问题。经历不幸福婚姻的产妇,往往在产后易患抑郁症。
怀孕期间出现过抑郁、焦虑。因此,怀孕期间一定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和调整。
缺乏福利保障。没有福利保障的产妇,由于总是要为金钱为发愁,产后抑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怀孕期间的生活压力或负面事件的发生,如家属死亡、亲戚远离、搬到新地方、曾经有过产后抑郁症的体验或心绪混乱。
分娩时有创伤经历。
出院较早,没有完全复原。
经前紧张综合征的病史。
激素的骤然变化。怀孕期间雌激素和黄体酮增长10倍。而分娩后激素迅速下降,在72小时内迅速达到分娩前水平。产后激素水平的迅速降低与抑郁出现有关。
分娩后的压力。孩子的出生的确会给初为人母的妈妈带来巨大的幸福感和快乐,但没有哪个妈妈能同时兼顾繁重的工作和照顾婴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0:33 | 只看该作者
31.儿童感到压抑时有哪些表现?
8岁的小明和9岁的聪聪十分要好的朋友,当聪聪全家出国后,妈妈发现小明最近总是不开心、不爱说话、常哭泣、好发脾气、不爱上课、一会儿叫肚子痛,一会儿叫头痛,晚上睡觉很困难,对以前爱吃的肯德基也不感兴趣了。爸爸、妈妈带他去医院好多科室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吃药也不起作用。马上要考试了,父母急的团团转不知道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的,儿童也会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当儿童感到压抑时常常出现下列表现:
1. 情绪低沉 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 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 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有将这种行为表现列为抑郁症等同症象。
3.躯体症状 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引起儿童抑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那些天生易患抑郁症的人之外。情绪抑郁可能是由心理压力、忧虑和失落感所引起的。  

32.儿童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
9岁的文玲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时常蹦蹦跳跳、歌声优美。但在徐云和丈夫离婚后不久,文玲就不再唱歌、蹦跳了。当其他小朋友在公园里游戏时,文玲却坐在椅子上远远地看着。徐云认为女儿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心情不好,没在意。文玲11岁时,逐渐出现经常哭泣,食欲明显下降,身体非常虚弱,以至于后来整日卧床不起。徐云慌了,领女儿去了很多医院,各方面的检查均正常,文玲到底怎么了?后来内科以上建议徐云领孩子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文玲开了抗抑郁药口服。最初徐云不肯,她说:“当时我也不愿意让孩子服抗抑郁药,因为总担心药物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但经过医生耐心讲解后,她同意了。令她感到宽慰的是,仅仅经过两周的药物治疗,女儿的情况明显好转。文玲患的就是典型的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成年人不一样,儿童抑郁症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也有根据发育不同阶段而划分:
1.婴儿期抑郁症状 Spitz称之为依附性抑郁,大多发生于6个月以后。主要由早期母婴联结剥夺导致。表现为婴儿体重不增,面部表情淡漠、出现退缩、易激惹,或表现精神运动迟钝、睡眠障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
2.学前儿童抑郁症和抑郁症状 表现为愤怒,易激惹,不愉快心境,社会性退缩,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好哭,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
3.学龄儿童抑郁症和抑郁症状 往往表现长时间情绪不愉快,社会交往减少,睡眠障碍,易激惹,嗜睡,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兴趣减少,自我评价贬低,自责自罪,产生消极意念或自杀企图等。
4.青春期抑郁症 症状与成年人基本类似。躯体诉述、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亦较常见。此外,常可出现反社会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自杀率明显增多。

33.什么是季节性情感障碍?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部分抑郁症病人的发病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但一直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疾病独立出来。直到1984年Rosenthal才提出并描述了季节性情感障碍这一精神疾病。季节性情感障碍是以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伴有睡眠增多、食欲增强、喜吃甜食及体重增加等非典型抑郁症症状,而春夏季节症状完全缓解或部分转为躁狂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性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抑郁的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规律发作数年后,抑郁发作渐渐与季节变化无关联,出现普通抑郁症的特点。在临床上诊断季节性情感障碍时需要符合以下三项标准:
(1)抑郁病史必须符合DSM-3-R的重型情感性障碍标准。
(2)至少连续二年秋冬季节抑郁发作,而春夏季缓解。
(3)无其他重性精神障碍或存在对季节性情绪改变可缓解的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较少。Hansen等曾对北极圈北纬69度地区的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了7759人,结果发现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4%,而女性为19%。Terman等报道健康群体在冬季或阴雨天气情绪受到影响的达26%,而抑郁症病人则更显示出季节性,高达38%的抑郁症病人在秋冬季出现抑郁发作,且此类病人对光疗效果好。有关专家在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研究后认为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因为调查结果显示越向北的高纬度地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越高,在移居低纬度地区后或通过光照治疗可使部分抑郁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生物学因素:Rosenthal等1984年就提出,在冬天,季节性情感障碍病人由于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减弱而发病。另有研究证实,与抑郁症相关的所有神经递质中,只有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春夏季,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而秋冬季节最弱。褪黑激素是一种由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激素,松果体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色氨酸,在色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羟色胺,5-羟色胺在各种酶的作用下,最终形成褪黑激素。Lewy等认为褪黑激素在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褪黑激素在正常人血浆中呈现昼夜节律变化,其分泌受光照的影响,白天由于光线作用刺激视网膜,通过传递最终导致松果体内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使褪黑激素减少;而夜间光照减少松果体内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致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在高纬度地区秋冬季节日照时间明显减少,褪黑激素分泌相对增多,而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恰好发于上述地区和季节。由此推测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34."白领"为何与抑郁有缘?
都市的快节奏,使年轻的白领女性特别容易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抑郁症最具普遍性,故被人形象地称为“情绪的感冒”。抑郁症高发年龄为21岁-33岁,白领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2倍—3倍。一般认为,女性易患情绪困扰因素有两个,一是软弱,二是多愁善感。
抑郁症是抑郁情绪长期无法得到排解而形成的。白领女性中大约26%的人经历过需要专业治疗的抑郁症。喜怒哀乐本是人的基本情绪,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伤心、焦虑、沮丧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自我治愈,而心理咨询则可以加快恢复正常情绪的速度,所以有这些消极情绪并不等于患有心理疾病。
抑郁症临床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激动、躯体不适、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
医学检查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诊断结论常为: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胃肠道障碍、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患者的情绪特征是:落落寡欢、悲观失望、沮丧无趣、孤独无助、神经疲惫。由于抑郁症患者对生活丧失了兴趣和意义。
不是要夸大女性白领生命的脆弱,而是说当大家在强调健康的重要性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强调健康的艰巨性,更少有人强调健康是一个很不容易实现的目标。以前常常有人慷慨陈辞:“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天上不会掉下幸福。”难道天上就会掉下健康么?馅饼是要去做的,幸福是要去创造的,健康是要去奋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激烈,白领中的女性更加独立。她们疲倦得不再热衷于小鸟依人,
不少人以为,对于工作环境好,工资收入多的"白领"人群来说,似乎个个都应该是心满意足,称心如意了,不会出现抑郁的烦恼。其实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作岗位层面也高,经济收入较好的人群,患有抑郁的情况并不低于社会其他人群。
从日常的生活消费水准来衡量"白领"人群的生活品质,的确比一般工薪阶层要高,但他们却承受着许多其他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更大。他们中处于决策层的人需要承担开拓的风险;处于职能层的人需要领悟上司的意图去实现下达的指标;处于独资或合资企业的中方人员需要应对来自文化和思维方式上差异的无形压力。总而言之,他们的工作、生活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内容和规律,日子并不轻松。
著名心理学家雷萨鲁斯指出,日常生活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重大生活事件,另一面是不断的小麻烦。两者的交替出现及叠加的压力,将成为构成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白领"人群来说,注重心理健康就显得很重要了。
目前,在心理问题中抑郁是最为常见的,如同身体感冒一样,抑郁被大家称作为"心理感冒"。患有抑郁的人会感到情绪低落和消沉,尽管可能被某些一般的生活事件所激发,但低落的情绪却迟迟难以恢复,总感到"没劲"、"没趣",心中无喜悦感。处于抑郁的人会发现自己变得懒散起来,干事总缺乏以往该有的勇气和闯劲,退缩犹豫,缺乏内动力。疲乏和周身不适也是患抑郁的一个特点,全身不舒服是确实的,却往往难以描述,向别人诉说以求理解则更是困难,因为常规的体检结果往往都是正常的。睡眠不好是抑郁者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常常醒得很早,半夜里要醒过来好几次。有时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胡思乱想直到天明。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动的恶性循环也随之形成。抑郁的人会变得孤独和自封,他们把环境、自己和将来都看得一无是处,有的人甚至冒出了厌世的念头。
通常大家不敢正视抑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抑郁的理解,他们把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和精神病性抑郁混淆起来。听到抑郁便与严重的精神病联系起来。其实并非如此,平时最常见的是抑郁状态。对于"白领"人群来说,理解和认可自己也会处于抑郁状态,也应该是他们对于自己心理健康追求的一种素质。如果发现自己有抑郁的表现,应引起重视,主动到医院去接受心理医生的诊治,有利及时摆脱抑郁的困境。需要提示的一个问题是,千万不要过高估计自我调适的功效,因为自我调适有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否则会延误时机,使抑郁加重。所以奉劝白领女性还是悠着点,别拿健康赌明天。

35.如何自测自己的抑郁程度?
紧张、繁忙、压抑的环境,使许多人神衰弱;而一些人的神经衰弱症状,其实可能就是精神病的一个类型——抑郁症的先兆。  
情绪抑郁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一开始仅有无精打采、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而多数人并不能一眼看穿那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所以,当你被告知有神经衰弱时,还需警惕它是不是精神抑郁症的先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法国和美国医学专家们制定了一组检测抑郁症的测验题,供人们自测自己的神经衰弱症状,是否是抑郁症先兆:  
1、对下面两个问题回答“是”或“不是”:  
——上个月你是否有两个星期(或更多)的时间,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大好?  
——上个月你对自己的许多习惯和爱好都失去了兴趣?  
2、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都回答“不是”,那就无需再继续测验了,因为可以据此排除精神抑郁症的可能。 如果你对其中一个问题回答了“是”,请对以下7个问题回答“是”或“不是”:
——你的食欲近来是否改变?体重是否不知不觉地增加或减少了5公斤?  
——你的睡眠出现了困难?  
——你是否几乎每天都感到激动和烦躁,甚至坐立不安?  
——你是否总感觉自己有气无力、疲劳不堪?  
——你是否总感觉到自己是无能之辈,甚至问心有愧?  
——近来你的思想是否很难集中?  
——你是否出现了轻生的念头?  
对上述问题,只要你作出3个肯定的回答,那你就必须去找精神病专科医生商量了。  

36.抑郁症是有精神因素引起的吗?
抑郁症是否与精神因素的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抑郁。举例例如:
内源性抑郁症。主要由于脑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障碍所致,有的有家族遗传史。部分发病前有不良刺激因素,但这些刺激因素并非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有精神运动性迟滞、早醒及症状早重晚轻的特点,有体重明显下降及自罪观念、自杀行为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少数病重者还可出现缄默不语、卧床不动的抑郁性木僵状态。本病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
心因性抑郁症。主要由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或者内心的矛盾冲突所致。往往在受到超强精神打击后急性发病,也有少数是缓慢起病的。
抑郁性神经症。又称抑郁型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较轻型的抑郁症。它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常伴有神经衰弱的许多症状,其预后较良好。
继发性抑郁症。(1)继发于某些精神障碍;(2)继发于肝炎、流感、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躯体疾病;(3)继发于利血平、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副作用。
隐匿性抑郁症。躯体症状十分明显,可涉及各个系统,但以疼痛为主诉者较常见,隐藏很深的抑郁症状反被掩盖了,如不警惕可长期误诊。
更年期忧郁症。首次发病在更年期,常以某些精神因素或躯体因素为诱因,多有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临床症状以焦虑抑郁为主,智能良好。

37.哪些躯体疾病易发抑郁症?
各种躯体疾病均可易发抑郁症,尤其以脑部疾病最为突出。详细说明如下: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可有继发性抑郁症,病人往往行动迟缓、语流不畅、精力不足较为突出,原发病的症状与体征较为突出。
癌症病人伴发抑郁是常见的,至少有25%的住院癌症病人有抑郁症状,癌症病人具有复杂的心理因素,癌症一经确诊,对个体而言是突然的应激和灾难和灾难性生活事件,对疾病的绝望、疼痛、因长期住院带来的经济问题和家庭矛盾,成为病人在患病后产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抑郁也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感病人在发热期或恢复期,可出现抑郁症状,病人有头痛、失眠、头晕、疲乏、嗜睡,同时伴有抑郁寡言、情感反应迟钝及精神运动性迟滞。
脑器质性抑郁
1、脑动脉硬化、脑变性、脑肿瘤、癫痫等脑器质性疾病,均可伴发抑郁;但大多数不到严重抑郁的程度,多有焦虑、疑病和神经衰弱症状。病史和检查中有脑器质性病变的表现。
2、脑动脉硬化的病人约有三分之一在不同阶段出现抑郁发作,本病初期患者的人格较为完整,智能损害不重,病情呈波动特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中有5%-10%的患者呈现比较严重和持久的抑郁状态,并伴有意识混浊、情绪不稳,严重时可有出现自责、自罪的表现,部分患者有自杀行为。
3、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兴趣减退、思虑过度、情绪易激惹等;另一类是重度抑郁,除了上述轻度抑郁症状外,还有紧张焦虑、早醒、兴趣丧失、思维迟缓、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有濒死感及自杀意念,自杀企图是脑卒中后抑郁最危险的症状,可出现在脑卒中后的早期或恢复期,应引起高度注意。
4、癫痫性抑郁可以在癫痫发作的间隙期出现,称间发性抑郁,患者可以无任可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抑郁,陷入愁城,常常伴有苦闷性焦虑。此时患者常有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持续数十小时病程外,还可见癫痫的其他表现。在这种心境恶劣的情况下,如有发作性持续饮酒的,称之为间发性酒狂。
5、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发病前可先出现抑郁症状,也可以是同时出现,震颤麻痹所伴发的抑郁表现为苦闷、对前途悲观、易激惹及自杀观念,焦虑症的发生率也很高,但很少有内疚、自责、失败感及被惩罚感。这类病人有较高的自杀意念,但实际自杀率很低。本病的抑郁症可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但它可以加重震颤的发生,所以必须加用抗帕金森氏病药物治疗。

38.女性更易患抑郁症吗?
我国有近7%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女性患者为男性的2倍。 “女性较男性容易患上抑郁症,最主要的假设就是女性生理及生殖结构的问题。女人的生理结构,使到她们在成年时得经历来经、停经,和怀孕的过程,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会带来压力,而一旦不能正确地控制这些压力,就容易产生抑郁症。”因此,抑郁症占女性所有疾病的首位,多发于青春期、经前期、产后及更年期。
女性具有敏感、容易情绪化的特点,更年期的妇女更是承受着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的压力,而且她们处于更年期激素水平波动的阶段,身体可能出现各种不适,加之精神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抑郁症。
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莫名其妙的乏力,休息后仍不能缓解,走路稍多一些即感觉累,腿都抬不起来,在家里连家务都懒得干,甚至电视都懒得看。其次是兴趣减退,什么都不愿意干,什么都懒得干,甚至连过去喜欢的事情现在都懒得干。第三是情绪低落,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甚至觉得活在世上一点意思都没有,严重的甚至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如果具有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可以诊断是抑郁症,就该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然而患者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因为抑郁症还可以伴发很多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减退、便秘腹泻、全身疼痛等,大多数患者都是以躯体不舒服来综合医院看病的,病人往往感觉各种各样的疼痛和不舒服;更年期的患者,还往往有潮热、多汗以及脾气急躁等症状,来医院就诊通常都是为了这些问题,很少谈到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样容易掩盖抑郁症。
对于轻度的抑郁情绪,自我心理调节是治疗的一个方面,但是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好,或较严重的抑郁症还是应该遵照医生的指示服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跟许多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首次发作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足量用药,尽可能完全治好,否则如果以后复发,就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新一代抗抑郁剂百优解是治疗更年期妇女抑郁的有效药物之一。
处于更年期的妇女除了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外,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出现各种生理或心理的问题,应该到医院去,除了向医生谈自己身体不适外,也要向医生谈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听从医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

39.抑郁症会遗传吗
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但现在对它的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社会心理因 素、遗传、人体的生化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很重要,据调查,抑郁症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高达30%~41.8%,家族中有患病者的人群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据国外的一份调查资料报告,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同病的几率: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
虽然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家谱的调查和对双生子的研究。
国外有关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双卵双生子患病率为16%~38%,单卵双生子为33%~86%,最高可达92.6%。双生子的寄养研究也发现有同样情况。
以上资料说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上有肯定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至于其他的轻性抑郁症,如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等则个性及环境因素可能起到更大作用。也就是说,在病因上,抑郁发作多由遗传因素起支配作用,患者常有家族史,而无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抑郁症则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弱,多无家族史,它往往因心理社会因素(如夫妻不和、离异、意外伤残、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等)所引发。
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当然,遗传并不是具有惟一决定性的患病因素。抑郁症是遗传、心理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应结合患者的情况具体分析。

40.如何知道自己有无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情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典型的病例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愉悦感,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厌烦社交,言语活动减少。
诊断抑郁症并不困难,但是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导致医生误诊、失治,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如何知道自己有无抑郁呢?出现如下报警信号应当警惕。
生活缺乏愉悦感,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  
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
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
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能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 
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 
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以上条目中,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1:26 | 只看该作者
41.抑郁症与个性有关吗?
抑郁症是否与个性有关,一直是个医学界关注的问题,尚无定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个性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华盛顿大学的杰吉•戈兰医生通过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的个性也在引发抑郁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些性格内向、不喜交往、不善宣泄负面情绪者,往往比那些性格开朗、广交朋友、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者更易罹患抑郁症。
总结众多研究资料显示,以下三种个性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症。依赖型。个性属于依赖型的人,他们认为周围的人多多少少负有照顾他的责任。乖乖型。这种人的性格有点接近依赖型个性,瞧不起那些不遵守条例有自己想法的人。这类人平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看多数人的脸色行事,因此活得很累。这种性格的人听话,认真做事,不造反,温和柔顺,谨慎,不惊动任何人,他们任何时候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完美型。完美型的人,小时候往往获得父母过多的照顾和爱护。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养成骄傲跋扈的个性,而是处处以父母为榜样,模仿父母言行,进而力求事事尽善尽美。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过分控制自己的感情,除了学习,其他方面的生活都失去生命力,无法与人交往,遇上挫折,所有的委屈自己承担,心情一般都不开朗。
前段时间发生的大学生刘海洋把硫酸和火碱泼向了黑熊的“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刘海洋喜欢动物却又伤害动物,说明他有情感障碍。他为了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选择了对自己没有威胁却有权威象征的、处在围栏之中却又身体强壮的黑熊作为攻击对象,他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一种宣泄。有专家分析,在刘海洋身上,这三种个性的影子均可看到,说明由于这些个性的存在,他可能患有抑郁症。可见,全社会应该重视对青少年个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邵寿红)
42.抑郁症可提高人群总死亡率吗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寿命已经明显的延长,如今在发展中国家,平均寿命已达64岁,到2020年将达到71岁,在这基础上是否还能延长,是否还能够活得更好,这都是每个人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疾病导致人类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把死亡原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传染性疾病、与围产期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营养因素有关的疾病;第二类包括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类是指各种伤害。现在,天花已被消除。在不久的将来,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也将被消灭。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针对一些幼年起病进行的免疫每年拯救了数百万孩子的生命。人的寿命也延长了。但慢性病如心肌病、癌症和糖尿病、以及由于神经和精神紊乱导致的全球疾病已经上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疾病流行性趋势的变化已得到国际健康问题专家的公认。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联合开展的全球疾病负担项目。该项目运用一种叫“残疾调整生命年”的新方法来测定疾病负担,它考虑到了疾病引起的早逝所丧失的潜在生命年和残疾所丧失的富有生产力生命年,将所有的疾病都加以分析,得出结论:抑郁症排列在所有疾病的首位,超过了人们十分害怕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步入“精神疾病时代”。
   
另一项随访研究发现,长期伴有抑郁的躯体疾病病人死亡率高于不伴有抑郁的病人。因此抑郁症对于人的寿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能够对抑郁症足够的重视,及早的诊断、正确的治疗,那么人类的整体寿命将会大大延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人类将会更健康、更快乐。

43.抑郁症男性会影响生育吗
影响男性生育能力的因素有许多,除了一些器质性的原因以外,精神心理因素特别是抑郁的情绪可以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抑郁情绪所致的男性生育能力降低和性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抑郁情绪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发生紊乱,睾丸的功能受到影响,干扰了精子的生成。一般来讲,在短期内,这种影响是可逆的。
     
抑郁情绪影响的男性生育,主要表现在射精延迟和阳萎,以及性欲的缺乏。虽然缺乏权威性的关于抑郁症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有关数据,但有国外学者进行过对未进行治疗的抑郁症性功能障碍的研究,所有患者中性欲低下的患病率为31%,男性患者中勃起障碍为35%,射精延迟为47%,而在对照组则明显低于上述数据。
     
婚前心理创伤、父母教育不当、首次恋爱挫折,婚后感情不和、关系不协调、相互间缺少了解和理解,渐渐产生抑郁情绪以及由此出现的性厌恶感。常常导致射精延迟。
  
初次性交失败,宗教戒规影响,对性生活无正确认识,婚姻不协调、不圆满,精神压抑而吸烟、酗酒等则与精神性阳萎有关。
     
因此,对于抑郁症所伴发的性功能障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患者应该克服羞耻感,主动的将自己的不适告诉医生,而作为医生来讲更要仔细的询问病史,以利于分清原因,根据病因来对因处理。使病人的抑郁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健康。
44.行为主义如何解释抑郁症的发病
   
行为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学习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不论如何复杂的人类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无论任何行为都可以学习而得,那么,同样的道理任何行为都可以弃掉。疾病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也可通过学习而治好。         
行为主义是通过学习理论的“获得性无助”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将动物放入一个无法逃脱的反复电击处境中,动物在开始时会拼命地试图摆脱,一段时间后,它会完全放弃努力,因为它了解到这种处境是无法摆脱的,它是处于一种无助状态。而患抑郁症的人具有相同的无助体验,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常常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表现出什么事都不愿意干,行动的迟缓,思维速度的缓慢,无法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基于上述的理论,我们如果能使病人获得一种对自我当前状态的控制和支配感,而不是一种失控状态的话,抑郁状态就会好转。
因此我们常常在临床中应用行为奖赏和正性强化的方法来治疗抑郁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45、抑郁症会增加脑中风发病的危险吗
关于抑郁症增加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最近我遇到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因为下岗和一些家庭方面的原因,渐渐地出现了情绪低落,干什么都开心不起来,失眠,不愿意与人交往,他的妻子带他来看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发现他患了抑郁症,建议他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但被他拒绝了。不久后听说他突然出现了脑血管意外,经抢救无效死亡,在以前并没有发现他有心脑血管疾患。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流行病学家Bruce S Jonas和Michael E Mussolino报道,在平均16年的随访期间,最初出现的严重抑郁症状可增高病人患卒中的相对危险性,如同收缩期血压升高40mmHg所引起的危险性,严重的抑郁症状要比其他因素所形成的卒中统计学危险性更大。绝望的感觉和其他严重抑郁病症可显著地增加卒中的可能性。另一项新的研究认为,抑郁和紧张的男性患中风而死亡的危险性是正常男性的3倍以上。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类似精神疾病的男性更容易发生致命性中风,而那些发生普通中风的患者大多数没有抑郁症的迹象。抑郁症越严重、精神越紧张的男性,发生致命性中风的危险越大。
   
心情抑郁会使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而人体心率的快慢和血管收缩正是由该系统控制的。将肯定影响脑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同时抑郁症可改变大脑的生理生化、内分泌和免疫活性,对脑中风发病都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抑郁症状的有效治疗有可能减低卒中发生的危险性,特别是降低致命性的脑中风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给予正规、系统、全程的治疗。
46.抑郁症会导致痴呆吗
李老先生今年64岁,最近一段时间,家人发现他不说话,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变得什么都不会做,如写字、做家务、做饭、洗菜都难以完成。家人怀疑他患了老年痴呆症,带到心理门诊来检查,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没有发现他有器质性的病变,相反却发现其有明显的抑郁情绪,那些事情不是不能够干,而是不愿意干,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经过心身疾病科的三个月的抗抑郁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李老先生走出了抑郁的阴影,重新获得了愉快的心情。
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为核心症状并伴有一些心理学症状群如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等和睡眠、食欲障碍等躯体症状的疾病,它可以有认知障碍,其特点是可逆的,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可以有效的缓解,我们也把这种情况称为“假性痴呆”。而痴呆则是智力和认知功能的全面缓慢的衰退,是不可逆的和进行性的。在临床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痴呆一般是在不知不觉和无明显界限发病,症状长期存在,情绪和行为波动起伏,在医生检查时常回答“忘了”,患者常掩盖缺陷,认知损害程度相对稳定;假性痴呆则只急性起病,症状短期存在,情绪持续忧郁,对医生的提问回答“不知道”,病人常夸大缺陷,认知损害程度波动。
但从最新的研究发现在极难治的慢性抑郁中,患者也会因长期的抑郁导致大脑发生组织学改变(海马区脑细胞发生萎缩)而发生痴呆。这种情况就是不可逆的。
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抑郁症所引起的假性痴呆应与痴呆加以鉴别,以免耽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慢性难治性的,从而导致脑细胞萎缩而引起痴呆。这是我们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47.抑郁症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关吗?
一位从农村来的60多岁的大娘,没有读过什么书,最近出现失眠、头痛,浑身没有力气,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整天都唉声叹气,甚至有自杀的言语,全身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饭也吃不下,身体是日渐消瘦。家人带她四处求医,来到心理科后,经过详细的检查,诊断老大娘患了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恢复了健康,又能和往常一样的生活了。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把抑郁症作为一个思想病,都是你们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人对尘世的虚名纷争,对生命的意义有太多思考而想出来的病。其实不然,据最近发表在《卫生和社会行为杂志》上的一个研究结果: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们通过对2000位18~90岁人们的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受过16年教育的人们,通常是上过大学的人们,比只受过10年教育的人们要晚10年得抑郁症。当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们变老时,他们比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误解呢?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们具有较好的经济来源和社会资源,因此更关心他们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因而当自己出现情绪问题时,会主动和比较及时的去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益的。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们更可能在家庭职业、饮食、锻炼习惯和就医途径不良的环境里长大,这些因素就会增加他们患抑郁症的危险性,而且不会因为你不重视和注意就能幸免,危害更大。社会应该更加的重视他们,并提供良好的就医途径帮助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
48.抑郁症会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吗
抑郁症会与冠心病产生联系,一般的人都不会往这方面去想,在常人看来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冠心病是一种生理疾病,是一种心血管的疾病,两者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最新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都与人们的想法是不一致的。
笔者曾经在临床中遇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52岁的女士患有严重的冠心病,长期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疗效不好,心绞痛是经常发生,还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差点丧命。后来在我的建议和指导下,开始合并使用抗抑郁药,令人惊奇的是,此后她的心绞痛再也没犯过。虽然她无法肯定这一切都是抗抑郁药的功劳,但是当她偷偷停用抗抑郁药之后,种种的不适症状很快就会出现,使得她不得不继续抗抑郁药。
研究发现,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联系密切。抑郁症可以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抑郁症的存在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病人的短期及远期死亡率,美国学者Gamey发现,存在抑郁症的冠心病人12个月内发生心肌梗塞或死亡的几率为其它冠心病病人的2倍,患心血管疾病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病人。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或加重抑郁症。芬兰一项由8000例患者参加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多种心血管疾病都会伴发抑郁症,如心肌梗塞为45%,冠心病为40%。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中17%的人存在严重的抑郁症,16%~22%的病人在心肌梗塞后会出现重症抑郁症。抑郁症的加重还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49.为什么抑郁症会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抑郁症患者的糖类代谢与正常人不同,他们更容易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是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2.患者血中胆固醇的水平也比较高。
3.抑郁症激素水平变化还可以导致脑功能甚至结构的改变。
4.抑郁症患者还往往采取一些不利于心脏的行为,尤其是男性抑郁症患者,常常采用吸烟、酗酒等方式排解情绪。
5.在抑郁症期间常有食欲减退、疲劳,因而大部分患者活动减少,惯于久坐,这也容易导致心脏病。
6.5-羟色胺由大脑合成、能使人情绪快乐的神经介质。它不仅存在于大脑,也可以在全身循环,能减轻血小板的黏附性,使冠状动脉不易形成血块而堵塞血管。但抑郁症患者由于5-羟色胺水平低下,就失去了这一优势。
7.抑郁症使冠心病加重的另一原因是患者心率不稳定(理想的心率应能针对心脏的负担作出调整,例如跑步时增快,慢走时减慢,而抑郁症患者却无法做到)。
8.增加患者的C-蛋白,导致炎性反应,从而增加冠状动脉阻塞的危险。
   
由于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考虑将抑郁症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应该得到所有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不能将患躯体疾病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而不加理睬。积极治疗与躯体疾病(包括心脏病)并存的抑郁症,不仅可以改善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功能,提高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躯体健康,可谓"一箭双雕"。
50.认知心理学如何解释抑郁症的发病
抑郁症的病因是多因性的,即是生物、心理、发育和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的发病可以用抑郁认知三联症等认知扭曲来加以解释。所谓认知三联症,指病人消极地看待自我、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未来。抑郁病人的负性自动想法都是围绕认知三联症展开的:
1.病人对自我的消极认知: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有缺陷的,不能适应的或是被人抛弃的人,并将自己不愉快的体验看成是假设的身体、精神或道德缺陷的后果。他们是没有用的或是没有希望的,从而贬低乃至厌弃自我。认为自己缺乏获得快乐的品质,甚至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快乐或满足。
2.病人对自己过去经验的消极解释:病人往往认为“回首往事,是一连串的失败;我没有做过过任何一件事,即使成功了,也只是偶然或侥幸的”。
3.病人对自己未来的消极预期:认为自己目前的痛苦将会无限期地存在下去,情况再也不能好转,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失败和挫折,等待自己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痛苦,以致他们往往有无助和绝望的感觉。
基于这样的认知方式,对抑郁症状的产生、维持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抑郁病人的疲乏无力、兴趣下降是因为他们的悲观和失望;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都将以失败告终,因而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导致其活动能力的明显下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令人厌恶,不能应付社交或其他生活问题,从而回避与人交往,萌生逃避现实的念头,自杀是这种逃避愿望的最显著的表现;病人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希望,往往过高的估计生活中各种问题的难度,或者将事情的结果看得很坏,致使他们犹豫不决,不能做出决断,过分依赖他们认为有能力的人。
以下介绍抑郁症的认知模型示意图:
早年经验
(个人的经历、生活事件、遗传因素)
功 能 失 调 性 假 设 形 成
(没有被意识所察觉的)
重 大 生 活 事 件
功 能 失 调 性 假 设 被 激 活
负性自动想法
抑郁症的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核心症状)
焦虑、自责自罪、认知症状(心理症状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3:23 | 只看该作者
51.抑郁症是用药物治疗好还是心理治疗好
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其的危害了解得越来越多,对其的治疗手段也不断的在增加,除了抗抑郁药外,一些新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亦相继出现,其疗效可以与三环抗抑郁剂相当。而且没有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多中心合作研究发现,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心理治疗)的疗效并不比标准的参照治疗(丙咪嗪)差。但药物治疗也有很多的优点:如使用方便、见效比较快,毒副作用随着新型抗抑郁剂的出现也在逐步的减少,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专科医生从病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治疗过程中做到不伤害病人,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给予治疗。根据临床经验以下情况考虑首选用药物治疗:明显地植物神经体征、极度地或难以控制的抑郁心境;快乐感缺失;显著的体重减轻;严重的睡眠障碍如早醒;抑郁性木僵;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听;有自杀计划或行动的;有遗传史的。而在下面的情况则可以首选心理治疗或以它为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由于严重副反应或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耐受药物的;轻至中度的境遇性或性格上的抑郁心境;睡眠过多;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无严重的自杀行动或计划的;没有遗传史的,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
因为对抑郁症的病因认识是生物、心理、发育和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抑郁症的治疗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治疗,只是根据病人的情况以某种方式为主,其它的方法为辅。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互相的弥补的。如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则对抑郁症的病人将是一个福音。
52.产后抑郁症对孩子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在产后2周内出现的以抑郁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产妇常见的精神障碍,该病的患病率高达10-15%。持续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3周到3个月,个别情况可持续1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研究表明,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关。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抑郁症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情绪低落,本应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有的对孩子也无兴趣,甚至拒绝拥抱孩子,喂养孩子,不愿看到孩子,有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自责,感到自己是不称职的母亲,不能照顾好孩子,感到对不起孩子,对家人也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有的表现出疑病倾向,整天担心患病,总感觉身体不适或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全身疼痛或极度乏力,有的患者表现出严重的焦虑症状,坐卧不安,易激惹,心烦意乱,睡眠障碍也极常见。极度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危险,甚至和婴儿一起自杀。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产后抑郁症与产妇的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
婴幼儿的成长与母婴连接是息息相关的,母婴连接是指母亲和婴儿间的情绪纽带,包括母婴间躯体接触、婴儿的行为和母亲的情绪反应性。产后抑郁症会妨碍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正常相处,造成母婴连接障碍。而对不同时期的婴儿都有影响:
   1、对1—11个月婴儿的不良影响:婴儿精神和躯体较为紧张,易哭闹,易疲惫,完成动作不良,食欲不振。
   2、对12—19个月婴儿的不良影响:产后抑郁症与婴儿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性婴儿结局是相关的,而且其严重程度越重,婴儿的不良精神越重,运动发展越迟缓。抵抗能力低,易于患病等。
   3、对儿童早期(4—5岁)的影响:母亲在产后第一年有抑郁症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妇女所生的孩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妨碍。而且在男孩上就更为明显。

    其可能的原因是从出生到一岁是人的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这一时期开始学走路、说话,并培养早期的社交能力。而智力的健康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此时母亲患抑郁症,就会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精神紧张或郁闷,从而使智力不能得到充分开发。男孩子在这方面反应更为强烈,说明在生命最初阶段所遭受的压力面前,男性比女性更加敏感和脆弱。

    产后抑郁症对母亲和孩子有严重的危害,对其应高度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关键。不仅可避免母亲病程迁延或病情加重,也可使婴儿尽早地感受到妈妈的慈爱和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
53、抑郁症的“扩大性自杀” 和“间接自杀”是指什么
在一般人看来,只有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精神错乱时才杀人,而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异常低落,对生活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严重时会产生消极绝望、悲观厌世的念头和自杀行为,在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可能去杀人,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般人只知道防范抑郁症病人自杀,而很少知道抑郁症患者还会杀人。 但事实并不是人们所主观想象的,抑郁症的患者的的确确会杀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美国妇女安德烈亚亲手将自己的5个孩子溺死在家中的浴缸里。5个孩子中最大的才7岁,最小的只有6个月。其杀人过程是:她有条不紊地将5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强行压到浴缸中溺死后,然后用床单一个个地包好,整齐地放在房中的床上。安德烈亚之所以杀死孩子,是因为她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自己想自杀,又担心死后孩子无人照料,要承受世间的种种困苦和不幸,于是就产生了不如先杀死孩子再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将这种杀人方式称为扩大性自杀、慈悲杀人或怜悯性自杀、家族性自杀。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抑郁症患者的“扩大性自杀”的一些特点:患者意识清晰,对自己的行为并非完全丧失辨认与控制能力;所杀对象都是患者无仇怨的亲人,从患者的主观感觉自己的行为并不觉得是对被害人是有损害的,而是在帮助他们。
     
因此,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抑郁症病人最危险的症状,因为它可以以自杀或杀人来达到目的,从而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对此予以积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住院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
“间接自杀”是指:在抑郁症的自杀的情形当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抑郁症患者决心自杀,但由于某种原因,不是自己直接行动,而是采取通过杀别人而犯罪,被法律所判死刑,间接的达到自杀的目的。这种情形称之为抑郁症的“间接自杀”或抑郁症患者的“曲线自杀”。其主要特点是:患者意识清晰,对自己的行为并非完全丧失辨认与控制能力;所杀害对象与其无仇怨,常是无抵抗能力的幼、老、病残者,拘捕后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强烈要求处死偿命。
这种情形在司法鉴定中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千万不可出于“他是病人”的同情,怜悯而不严格按法律办事,否则就会有失于“循情枉法”的危险。但也不可只想到他们所犯的罪恶,而严加惩处。
对于这类病人,家属应该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有蛛丝马迹,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正规、合理的治疗,控制抑郁,避免悲剧的发生。
54.抑郁症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一旦自己生气、忧虑、紧张、情绪激动时,血糖就会明显升高。并可伴发糖尿病、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当感到安全和满足时,有时可出现低血糖、尿糖减少,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许多的文献资料及临床事实也说明了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密切。有学者对40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因精神创伤诱发糖尿病者占81%,其中怒、忧、思、愁等负性情绪所占比例较大。科学实验表明:在恐惧、抑郁、忧虑、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会使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肾上腺素等)的分泌增加,免疫力下降,使病情加重症状恶化,血糖增高。因此,抑郁症可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加重病情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同时糖尿病本身控制不佳会产生一些如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沮丧、忧伤、苦闷、兴趣减退、乏力、悲观失望和精神不振等抑郁症状。另一方面不良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本病的康复,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好。
以往人们认为一旦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往往从生物医学模式上寻找原因如谴责于饮食失控,服药不当以及不注意体育锻炼等因素,而很少注意到感情、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康复的重要性。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除了正确的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必要的体育锻炼外,更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国外有学者认为,治疗抑郁症可改善情绪和血糖控制水平。无论先发生糖尿病还是抑郁症,只要罹患这两种疾病,同时治疗可使两者均获得改善。对抑郁症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心理治疗,包括与患者讨论糖尿病相关性话题,如阳萎、视力障碍、伤口愈合差等与并发症相关的问题,这将使治疗效果更持久。
                                                (湖南省脑科医院  谌益华)

55.常用抗抑郁药有哪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
(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有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虑平等。多年来应用TCA疗效肯定能使70%左右的抑郁症病人获得较好缓解,50%左右完全缓解。
(2)四环抗抑郁药:有马普替林等。
(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目前应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临床研究表明,上述5种SSRIs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与丙咪嗪或阿米替林的疗效相当,而不良反应则显著少于三环类抗抑郁剂,患者耐受性较好,且使用方便、安全。
(4)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如万拉法新。
(5)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NaSSA):如米氮平。
(6)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IMA)如吗氯贝胺。
56、如何选择抗抑郁药:
一般而言,应综合病人的临床特征,伴随症状、生理特点、躯体情况以及既往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教训等因素选择较为适当的抗抑郁药物。
有人认为有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突出的行动迟缓,有的则伴有激越和焦虑,所以应该选用不同的抗抑郁药。  
对于首次接受抗抑郁药治疗者,如以动力缺乏为主要表现者,宜选用镇静作用较轻的丙咪嗪、氟西汀、西酞普兰等。若焦虑激越突出,宜选兼有抗焦虑作用的阿米替林、多虑平、万拉法新或米氮平等。对于不典型抑郁患者,宜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对于再次接受抗抑郁药治疗者,选药应主要根据过去治疗的经验。过去曾经有效,后因减药或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者,重新选择过去曾使用的药物大多仍有效;而对于过去曾足量足疗程使用仍无效果、    或者充分的维持治疗仍不能阻止病情复发者,应果断换药,选择其他不同作用机制或化学结构的药物。
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或伴躯体合并症,那就不能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以选用新一代抗抑郁药为好。
57.如何确定抗抑郁药的剂量:
一般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躯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抗抑郁药的剂量。
(1)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虑平等是临床上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一般应从小剂量25mg开始,以后酌情每隔2-3天增加25-50mg,有效剂量为50-250mg/日,个别病人用量    可能稍大,但经过此剂量效果不一定更好,相反毒副作用更多,分2-3次服用,如剂量不大,可晚间一次服。马普替林为四环类抗抑郁药物,有效治疗量为100-250mg/日。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有效治疗剂量:氟西汀20-40mg/日,帕罗西汀20-40mg/日,舍曲林50-100mg/日,氟伏沙明100-200mg/日,西酞普兰20-60mg/日,少数疗效欠佳者,剂量可增加。
(3)其他新型的抗抑郁药物:
     a 曲唑酮:是一种5—HT受体拮抗剂,常用治疗剂量为200-500mg/日,分2-3次服用。
     b 万拉法新:为苯二胺衍生物,常用治疗剂量为75-350mg/日,分3次服用。
     c 米他扎品: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常用治疗剂量为15-45mg/日分1-2次服用。
     d 新型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是一种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有效治疗剂量为300-600mg/日,分2-3次服用。
58.如何确定抗抑郁药的疗程:
抗抑郁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缓解症状,而且还要防止复发。为此,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一般需要三个阶段:急性期治疗以解除抑郁症状为主要目标,一般需6-8周足量抗抑郁药治疗,紧接巩固疗效期,一般需要继续使用足量抗抑郁药4-5个月;随后维持治疗期则是以预防复发为目的,抗抑郁剂药量可适当减低,维持治疗时间长短可因人而异,短者半年左右,病情多次复发者甚至需要终生治疗。
由于抗抑郁药奏效较慢,不少病例可能需要连续用药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渐见效,因而在急性治疗期,医生、病人和家属都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等待疗效的出现。进入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后,由于用药时间较长,患者易于出现麻痹思想厌战情绪而不按医嘱服药,因而需要经常就治疗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解决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
59.如何确定抗抑郁药是否有效:
抗抑郁药治疗有效通常是指治疗开始后6周内,抑状的严重程度减轻40-50%以上。因此,一般而言,临床上评估一个抗抑郁药是否有效,观察时间不少于6周,尤其老年患者应如此,因为他们的起效速度往往更慢。但临床上也不必消极等待,经4周足量治疗仍无效果,就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导致某种抗抑郁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有抗抑郁药剂量不足。疗程过短,患者依从性不佳等。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依从治疗的患者,如果药物剂量达到通常有效剂量之上甚至最大耐受剂量,并维持在此剂量水平至少4周仍无效果,即可确定药物无效并考虑更换。
60.如何更换抗抑郁药: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依从治疗的患者,如果抗抑郁药物剂量达到通常有效剂量之上甚至最大耐受剂量,并维持在此剂量水平至少4周仍无效果,即可确定药物无效并考虑更换。
换药的原则:(1)换用药物给药应方便。(2)不良反应更少,耐受性和依从性更好。(3)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应更小。(4)可以换用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也可以换用化学结构或药理作用不同的药物。
换药的注意事项:(1)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换药,不能擅自更换。(2)换药速度取决于抑郁的严重程度。通常在停药前先缓慢减少药量,减至原量一半时开始缓慢小剂量加服拟换用的药物,逐渐加至有效量并停用原药。不宜过快。(3)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间换用,须有药物清洗期。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换用其他抗抑郁药时须2周的药物清洗期,从任何一种抗抑郁药换用MAOIs须有1周药物清洗期,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须停药5周方可换用MAOI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4:14 | 只看该作者
61.如看待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
多数抗抑郁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治疗初期,如口干、便秘、瞌睡、镇静过度、头晕等较为常见。但是临床经验表明,一般此类反应程度较轻,不妨害继续用药,在1-2周内病人会逐渐适应的。如果个别病人反映很重,常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则就应该立即改用他药。对此在用药前应该详细慎重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不然患者拒绝服药或误将药物不良反应视作疾病症状,病情未见减轻,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拒绝服药,或加重绝望心理,走向自杀道路。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不接受暗示,很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而且非常敏锐和现实的。
总的来说,抗抑郁药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无成瘾性,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一般不严重,大多数病人可以耐受,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迟,会逐渐减轻、适应。患者不能因为这些不良反应而停药。正确的途径是及时向医生反映,可以更换药物。
62.抑郁症必须住院治疗吗?
轻度抑郁症病人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如有的病人虽存有抑郁症状,但尚能坚持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或仅有轻度的损害,对这种病人只要定期到门诊接受检查和指导,给予一定的心理治疗,按时服药,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劳动,就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若病情较重,如严重抑郁伴有自杀念头或自杀倾向者,或那些不能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病人,或缺乏家人照料的病人,就需要住院治疗,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让病人和外界压力绝缘,安心养病。
63.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有什么意义?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同时在出现情绪抑郁、低落过程中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这些情况,一般来说可以用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药”来处理。根据临床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相似,有效率60-80%。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来说比较适用。第二,临床上约有10-30%的难治性病人,即对药物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第三,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技能。
当然,心理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对一些严重的抑郁症病人来说,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考虑合并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并不排斥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药物治疗,倘若与药物治疗合用,对抑郁病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64.抑郁症可用电休克治疗吗?
电休克治疗,是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产生全身性抽搐发作的治疗方法。综合国内外对抑郁症治疗研究资料发现,电休克治疗比药物治疗显效快,安全性好,危险性也相当较少。电休克治疗对有严重自(伤)杀企图或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和顽固性抑郁症以明显自责、自罪的患者是首先方法,它能使抑郁症状和抑郁情绪迅速得到缓解,总有效率达70-90%。
在治疗最初数小时患者可处于睡眠状态,记忆功能可有一时性轻微影响,但一般在1-2周内即可恢复,不会出现严重或持久记忆障碍。常见的并发症可有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正常操作下,一般有抽搐电休克治疗在抽搐停止后10-30秒钟呼吸自行恢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5分钟内呼吸自行恢复,如未及时恢复则应立即进行行为有效的人工呼吸、输氧。治疗时只要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求,保护好患者的体位及关节就可避免出现由于肌肉突然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关节脱位及骨折。
但对患者颅内出血,大脑占位性病变及其他增高颅内压的疾病、心脏功能不稳定和导致麻醉危险的疾病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电休克治疗。
65.运动对抑郁症治疗有效吗?
运动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己作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症患者共有的孤独感。运动能防止抑郁症的发作,有助于增强体力,它也能较快地提高情绪,短时间内缓解情绪。
但运动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健身操为例,内容包括跑步、跳绳,健身舞等,每周至少作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散步也可以达到同跑步一样的效果。专家们建议患者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争在15分钟内走完,以后逐渐加大距离,直到45分钟走完4500米。在开始运动时,须经医生的同意。
66.什么是营养疗法?
许多医生认为,食物中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对人的情绪有重要影响。有专家认为,易动感情的人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能引起抑郁症。因此,抑郁症患者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粗粮、鱼、蛋、绿色蔬菜等。
营养学家认为,氨基酸对振奋人的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脑必须利用氨基酸来制造某种神经传递素,神经传递素能把收到的信号从一个脑细胞传递到另一个脑细胞,没有神经传递素,人是无法进行思维的。例如色氨酸是大脑制造神经传递素的重要物质,色氨酸太少就会造成脑子里神经传递素的下降,其后果是使人出现抑郁症。因此抑郁症患者宜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酸牛奶、香蕉、牛肉、鸡肉等。
67.针灸治疗抑郁有效吗?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针灸抑郁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观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临床显效率可达75.2%。
如有人研究,采用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抑郁症,并与阿米替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疗效近似,且对焦虑、躯体化症候群与认知障碍候群,电针组较阿米替林组为好,而副作用亦少。
68.增加光照可以治抑郁症吗?
光疗是一项新的实验性治疗方法,是将病人置于人工光源中,约200倍普通室内强光(2500Lux),增加光照射2-3小时/天,共1-2周。一般2-4天即有治疗反应。
光疗主要指征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是指以与特定季节(特别是冬季)有关的抑郁为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通常起病于成年期(平均起病年龄是23岁),女性是男性的4倍。光照量的减少被认为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成因之一。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症状包括:(1)睡眠增加和白天困倦;(2)焦躁;(3)疲劳或精力下降;(4)性欲减退;(5)注意集中困难;(6)清晰思维困难;(7)食欲增加引起体重增加,特别是甜食和碳水化合物。
光疗的副作用仅为易激惹,处理可减少暴露时间。
69.什么是经前综合症?
经前综合症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中自排卵后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精神障碍,症状逐渐发展,至经前5天左右最重,一旦行经,症状迅速消失。
经前综合症的患病率为30-79%不等,但症状严重而影响日常生活的妇女不足1/3。以30-40岁的妇女多见且症状较为严重,绝经后不再发生。
经前综合症发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经综合症的发生不但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而且与社会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
经前综合症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躯体方面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疼,周身疼痛,乳房胀痛,多汗,下腹胀等。精神症状主要有情感改变,如抑郁、烦躁不安、易激惹、情绪不稳定、哭泣、敌意等。还可有睡眠、食欲方面的变化。
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70.如何预防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通常称为产后心境不良,女性产后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委屈,并暗自啜泣,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恢复,约50%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后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种是产后抑郁症,产后发病的时间长短不等,长则一两年,短则几周后就出现,发病率为10%,症状是心情恶劣,疲倦,伴有头疼和全身疼痛。生活中的一些很平常的事都回越来越觉得受不了,悲伤流泪,无心打扮,不思饮食,甚至连孩子也不想照顾。严重者可能自杀,当然也有相当多的人会自愈。
第三种情况最为严重,称产后精神病,典型症状是妄想,想象有人加害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并有自杀倾向,这种情况比例最少,不到10%。
预防与治疗:
(1)产妇与丈夫可阅读有关的书籍或参加讲座,对产后抑郁症多些了解作好心理准备,并预早安排分配时间和工作。
(2)若妈妈产后出现抑郁沮丧的微状,丈夫、亲人或朋友应对她信任,同情和给予支持;尤其丈夫的爱护和谅解至为重要。另外,丈夫或家人也可以提供实际的帮助,例如,分担日常的家务和照顾孩子,让妈妈有机会休息松弛一下。
(3)若有朋友以前曾患过此症,可跟她们联络,吸取她们的经验,进一步帮助自己康复。
(4)如果症状持续未有改善或变得严重,必须尽快找专业人士协助,如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等,可给予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4:59 | 只看该作者
71.烟、酒可以消愁吗?
烟、酒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社会和个人的某些原因,吸烟和饮酒的习惯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重大挫折而情绪抑郁时,人们常借用吸烟、饮酒来缓解不良感受作为解脱和逃避的方式。但是,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因为烟、酒精的良好作用回很快消失,而代之以难以戒除的嗜烟、酗酒习惯。烟、酒精同其他对脑部有直接作用的药物一样,会引起耐受性,重复使用后,效应会逐渐降低,必须加大用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长期吸烟、大量饮酒后,会对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产生损害,出现记忆力、智能障碍,肺癌、胃炎、肝损害等。而且,尤其是酒精损害本身也会导致抑郁情绪,或使抑郁症病情加重,难以治疗。这样看来,用饮酒来缓解抑郁,无疑于“借酒消愁愁更愁”,饮酒止渴,会形成恶性循环。
72.失眠的抑郁症如何选择抗抑郁药:
睡眠障碍对于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早期改善睡眠可增加病人的依从性,而持续失眠还会导致白天的工作效率下降。
不同的抗抑郁药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有所不同。
传统的抗抑郁药三环类及四环类,如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咪嗪、马普替林等,因具有明显的镇静嗜睡作用,能改善睡眠,故对伴失眠的抑郁症病人可选择上述药物,一般剂量为150-200mg/日,可分早、晚服用。也有的学者主张晚间一次服药。
新一代抗抑郁药: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米氮平,同其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睡眠结构,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较好,故非常适合伴失眠的抑郁症病人。
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目前已在临床应用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草胺和西酞普兰,是一类镇静作用轻或无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治疗早期可能出现焦虑,紧张不安和失眠,故对伴失眠的抑郁症病人选择上述药物时,宜白天服用,晚间可加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   路光辉)     
73.老年抑郁症如何选择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物是治疗老年抑郁症最主要的手段,所有的抗抑郁药物对老年抑郁症均有效。应首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理想药物。临床上,把抗抑郁药分为传统的抗抑郁药和新型抗抑郁剂二类。传统的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较大,有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对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和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一般不适应老年人的治疗。新型抗抑郁剂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高。其抗胆碱能作用弱,几乎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和心脏毒性作用,镇静作用弱,对认知功能影响小,老年人易耐受,即使过量也较安全。半衰期长,每日服一次即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头疼、震颤、失眠和激越。目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已成为老年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而传统的抗抑郁剂和其它制剂应作为二线药物。
新型抗抑郁药有:
(1)常用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5个,被称作5朵金花,包括氟西汀(又名为百优解、奥麦伦和优克)、氟伏沙明(又名兰释)、舍曲林(又名左洛复)、帕罗西汀(又名赛乐特)、西酞普兰(又名喜普妙),这类药具抗抑郁、抗强迫和抗焦虑作用。
(2)可逆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马洛贝胺(又名朗天),为可逆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有较好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可用于难治性抑郁症,服用时无需限制病人饮食。
(3)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如万拉法新(又名怡诺思),具很强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对重度抑郁有效,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4)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如米他扎平(又名瑞美隆),除抗抑郁和抗焦虑,还有改善睡眠作用。
传统抗抑郁药有:
(1)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氯丙咪嗪,这些药物有很强的抗胆碱能作用(口干、便秘和尿滞留等)、低血压反应、抗组胺和心脏毒性作用,而且易引起谵妄。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疗效欠佳时,可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2)四环类抗抑郁药如麦普替林,能选择性地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作用较温和,不良反应轻。
一般应逐步、小剂量增加药量以达到有效治疗量。如果使用小剂量时已取得疗效,则不必再加大剂量。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剂量约为成年人的30%~50%,而维持量同治疗量,但有少数老人的药物剂量几乎与成年人相等。因此,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随时调整剂量。至于起始剂量,有人建议65岁以上者比成人减少10%,75岁以上者减少20%,85岁以上者减少30%。
74.昂贵的抗抑郁药疗效一定更好吗?
每个患病的人总想吃到最好的药,使自己的病情尽快恢复。一分价钱一分货,最贵的药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疗效最好的药。其实不然,这是人们在认识上的误区。现有的许多种抗抑郁药,虽然它们在作用机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疗效是差不多的,没有一个抗抑郁药比其它抗抑郁药好,也没有一个药能解决所有的抑郁病人。对某个药来说,每个病人用药后的疗效都存在个体差异。有的病人用这种药效果好,有的病人用那种药好。
当然,各种抗抑郁药除了都有其基本的抗抑郁作用外,还有自己各自的作用特点。如赛乐特、马普替林、多虑平抗焦虑作用强,瑞美隆、美舒郁能改善睡眠,氯丙咪嗪有较强的抗强迫作用,百优解对抑郁病人的抑制症状有较好的疗效,怡诺思、朗天、阿米替林可治疗难治性抑郁。医生在用药时会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选择药物,而不是根据药价的高低。
目前临床上所用抗抑郁药的价格区别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副作用上。新一代抗抑郁药价格较贵,但副作用小,安全性大,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好,更适合于老人、小孩、健康状况差的病人。而传统的抗抑郁药虽然疗效好,但副作用大,使用受到限制。如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加以使用,同样能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某种药物的副作用,反映在病人身上,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在正常的用药剂量范围内,往往只有部分病人出现副反应,大多数病人是能够耐受的。
所以说,药物不是越贵越好。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临床特点、经济能力、对副作用的耐受性等,综合考虑,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75.婚姻和家庭关系可以帮助抑郁症病人吗?
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往往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少,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支持性人际关系和缺乏社交技能是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之一。因此,调整和改善病人的婚姻和家庭关系,使家庭更加和睦,将对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婚姻家庭治疗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可以协同药物治疗作用。
调整好婚姻和家庭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理解和沟通。双方要学会多交流、多勾通,才能够获得理解和支持,消除误会,减少不必要的争吵。如一些抑郁症病人常出现疑病症状,到处看病,家属不能认为对方是在装病,应理解这是抑郁症的疾病表现,应鼓励病人配合抗抑郁治疗。
2、要注重现在,少追究过去。遇到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现在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讨论过去,追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谁的责任。更不能翻出成年老帐,埋怨对方,将问题复杂化,加重了矛盾冲突。
3、强调优点,忽略缺点。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会注意到对方的缺点。而实际上家庭成员间能多看到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对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很重要的。应学会对他人多肯定,少否定,多宽容,少刻薄,这样家庭才能和睦。
4、相互尊重。遇到问题时,可以共同协商,探讨问题的本质,以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而不能认为对方能力不如自己,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这样会造成对方的自卑心理。如对方已做了某项决定,只要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不应横加否定,以避免造成对方的反感,引起矛盾冲突。
76.失业了,如何度过心理危机?
人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抑郁障碍常常在不良生活事件之后发生。然而,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是这些生活事件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它们在疾病的发生中起了诱发的作用。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学易感因素(遗传、神经递质功能不足等)、社会支持、人格特点等。
失业是越来越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我国习惯将它说成是 “下岗”。它是一种比较多见的不良生活事件,容易造成心理危机,尤其是最初的几个月内,因为此时人们将面对许多困难,如经济困难、日常生活规律改变、家庭及社会交往改变等。对于抑郁症病人,如遇到失业而不能正确对待,往往会导致病情的复发。对一些有易感因素的人,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新发病例。
只有正确面对失业,才能在遇到时从容不迫,才能不至于造成抑郁的发作。解决的方法有:(1)认识到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单位效益不好、专业技术局限、人际关系紧张等),工作变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不加分析地归咎于是自己无能,甚至进一步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的产生。(2)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失业虽然不是一件好事,但你失去的可能是一项并不很适合你的工作,而以后找到的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你的发展。(3)要主动调节自己不适当的情绪状态,尽快度过痛苦的不适应期。(4)重新对自己进行评价,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发现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重新振作起来,把握机会,创造未来。(4)利用休息在家的这段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或业务学习,给自己充电加油。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暂时休息和放松一下,养好身体,以便今后更好地工作。(5)寻找新工作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仅从经济效益着眼,否则可能会再次受到挫折,以致丧失信心。
77.抑郁症病人如何自我疗养?
抑郁症病人除了接受抗抑郁治疗外,又如何通过自我疗养以促进病情康复呢?下面的几条建议可供参考。
1、增加活动。抑郁症病人常常兴趣丧失,精神疲乏,造成活动减少,整天想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病人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想法中分散注意力,同时在做事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比如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做一些手工活,看看电视和报纸,听听音乐等。有的病人会说:“不是我不想做事,实在是没心情做。”此时为了病情的康复,你就得拿出一点毅力来,坚持一下,定会收益非浅。
2、体育锻炼。锻炼可减轻抑郁。一些研究发现,对有些抑郁症病人,体育锻炼比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治疗更有效。体育锻炼可提高血液中某些激素(如β-内啡肽)的水平,振奋精神。体育锻炼可转移抑郁想法,可提高自信心。至于体育锻炼的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体育锻炼能否达到消除抑郁的效果,则取决于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3、培养社交能力。抑郁症病人增加愉快的活动是非常有益的,愉快的活动常常包含与其他人的交往。抑郁症病人常常会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对他人的批评和拒绝特别敏感。他们难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压抑愤怒使其更难处理应激和冲突。故抑郁症病人应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会在交往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如能做到这一点,患者就会感到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自信心增强,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4、心胸开阔。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不要将别人看的太完美,也不要将自己贬得一无是处。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过高,应切合实际,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78.从不快乐中获得快乐的秘诀
快乐是一种情绪,一种长期而主观舒服满足的感受。人人都想得到快乐,但又不得不经常面对生活的烦恼。下面的几点建议可能有助于你摆脱烦恼,从不快乐中获得快乐。
1、诚实对己,顺其自然。纯真、率直、不做作、童心未泯的赤子之心,是一切快乐和创造的来源。当你因挫折失败而感到抑郁时,请记住,坦然面对,排除外在不必要的困扰,有人关心你,可谢谢他,但不要为他所困。我认识一个朋友第一次考大学时没考上,亲朋好友来看他时总要问:“考的怎样?差几分?怎么不多用功些?”他的父母也觉沮丧,而他却泰然处之,安慰父母说:“晚一年有什么关系,今年我知道该怎么准备,明年一定会考取。人家问的话,谢谢他们的关心就好了。”一年后,他从新改变了读书方法,果然考上了大学。
2、善于宣泄抑郁感受。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就要想办法把它清理掉。你可以在家挂一个沙袋,不开心时将它痛打一顿,发泄掉心中的怨恨。你也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声地叫喊,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
3、用积极的态度看问题。悲观消极的人是在每一次机会中都看到困难,积极乐观的人则是在每一次危机中看到机会。“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爱情和家庭。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真正的感情联系,是给与取的关系,互惠平等,接纳对方的优缺点,互相尊重,对于后果要有责任感,互相承诺。在这种人际关系的支持下,当你痛苦的时候,一定能体验到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快乐也会油然而生。
79.如何主动寻找快乐,摆脱抑郁?
快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益于处理好人间关系。相反,人们心情长期不愉快,容易生病和形成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容易发生争吵。那么,如何能寻找快乐,摆脱抑郁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降低期望水平。许多不快乐的人,常常是由于他们的期望过高,往往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有一些完美主义者,凡事用完美的观点要求自己,但因自己并不完美,所以他永远都不满足。降低标准,慢慢地一步一步来,一样能达到目的,实现理想,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2、戒贪婪。贪婪使我们的精神生活陷于饥饿状态,为钱,为名,为利,让生活失去了满足感,失去了快乐和幸福。即使有时你得到了什么,那也是短暂的快乐,很快你又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追逐和挣扎之中。只有避开它,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幸福和快乐。
3、心胸开阔。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此时就得想得开。如果处处斤斤计较,就很难保持经常的愉快情绪。
4、培养幽默感。幽默的特点是温和、含蓄和机智,其本质是有趣的弱点同可爱的人格相结合,他具有天真的形式和理性的内容。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就要加强修养,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要热爱生活,要训练自己的机智和联想能力。幽默可以用来进行使人易于接受的批评,可用于解嘲,避免尴尬的局面。
5、参加文体活动。可以经常看一些娱乐片、滑稽戏,听一些轻音乐、圆舞曲和相声,跳跳交谊舞、迪斯科,参加体育锻炼,看体育比赛,你一定能从中体验到轻松和快乐。
80.抑郁症病人对疾病应采取什么态度?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病人往往会产生绝望感,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而拒绝治疗。因此,敢于面对疾病,对疾病持正确的态度,有助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促进病情的康复。
我们首先应知道,抑郁症是属于一种预后良好的精神疾病,绝大多数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后,病情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仍能与以往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完全不应该为疾病而悲观失望,甚至消极自杀。一个人如果为患一种能治好的疾病而自杀,实在是非常的不值。
要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如同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有病就要上医院治疗,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医院。没有必要为此感到自卑,因自己患抑郁症而自卑是没有依据的。有的人患上了抑郁症仍忌疾忌医,不去找专科医生而乱投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以致病情拖延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有的病人即使被确诊,也是偷偷摸摸进行治疗,不敢让单位、朋友及邻居知道,药费不敢报销,还硬撑着去上班。如果病人背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去接受治疗,必然会对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纠正“抑郁症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严重时就是社会上所说的“疯子(即精神分裂症)”。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同属精神科的两个不同疾病,它们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抑郁症是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5:36 | 只看该作者
81.抑郁症需要预防性治疗吗?
抑郁症的病因错综复杂,既有“无因可寻”的内源性抑郁症,又有能找到原因的其它抑郁症。在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家庭中,为什么有的成员患了抑郁症,而有的精神十分健康。这就说明,仅有遗传因素,还不足以引起抑郁症,在体内外多因素的作用下,才促使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谁也无法预测某人将来一定会得抑郁症,故抑郁症的预防性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但许多有易感素质的人,如存在抑郁症遗传背景、性格缺陷、缺乏社会支持,遇到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刺激”,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长时间沉浸在苦闷、焦虑、失望的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可能患抑郁症。对此,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会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首先是学会正确看问题。一个人生活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挫折和困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学会尝试改变角度看问题,往往能泰然释怀,不良情绪自然缓解。如失恋确实痛苦,但感情不能强求,与其和性格不和、兴趣不投的人强凑在一起将来闹离婚,倒不如早分手,也许以后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伴侣。
其次要善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把苦闷压在心里,可找亲朋好友、老师长辈倾诉,也可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外出旅游,分散注意力,宣泄不良情绪,使自己愉快起来。
其三是知足常乐。与人交往要心胸开阔,对人不能苟求,要用一颗宽容心对人。对自己要求不要太高,应切合实际。因为期望越高,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失望越大,刺激也越重。
其四是正确认识抑郁。抑郁是一种情感体验,每个人在受到挫折时都可能产生抑郁情绪,这并不代表得了抑郁症。而抑郁症是一种病,病人表现出整个精神活动处抑制状态,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悲观绝望等。当一个人没有原因地出现抑郁、或感受到与刺激不相称的过度抑郁、或出现符合抑郁复发的先兆症状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由专家判断是否需接受抗抑郁治疗。
82.如何面对抑郁症的复发问题
抑郁复发率很高。发作1次的患者,复发率为50%;发作2次的患者复发率为75%;发作3次及以上者的复发率高达90%。提示患者复发率高的情况有:
(1)治疗结束后,仍残留明显的抑郁症状;
(2)治疗后仍有消极的思维方式;
(3)长期抑郁或多次复发者;
(4)继续生活在应激环境中,或对其生活很不满意;
(5)同时存在其它医学问题,如患严重的躯体疾病。
病人复发的临床表现基本同以往发病时的表现,重症抑郁发作时的主要症状包括显著的抑郁心境、丧失兴趣和愉快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无价值感、内疚感、无望感、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下降、易疲劳、活动减少、注意力集中困难。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判断病人是否复发并不困难,关键是如何对这些复发病人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干预。
由于抑郁症治疗的效果一般都较好,大多数患者能康复,病人及其家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复发而丧失信心。应及时进行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尽快地让病人康复。其治疗手段基本同首次发作,可采用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ECT),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人际关系治疗等。心理治疗常用于轻到中度抑郁;对于重度病人,应在其抑郁心境改善后,患者恢复了注意力和理解力时进行。
在选用药物上,可首选上次病人发作治疗中被证实有效的药物,如足时足量使用后仍无效,可考虑换药。一般来说,如病人条件许可,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一开始可用不良反应小的新一代抗抑郁药如百优解、左乐复、赛乐特、喜普妙、怡诺思、瑞美隆等。但多次发作病人的治疗常常会较首发病人困难,故用新药无效时可用传统的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氯丙咪嗪、马普替林等。不过,传统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对于有严重自杀和自伤倾向的病人,不但应该及时住院治疗,还应采用电休克治疗(ECT)。对于体弱的或年长的病人,可采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
83.怎样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抑郁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多次复发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认知功能出现明显缺损,治疗更加困难,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更小。因此,预防复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预防复发呢?
首先要予以足够的维持治疗时间和维持治疗剂量。对首次重症抑郁发作病人,通常在治疗3个月时可达到完全缓解,但缓解后应维持治疗6个月。对二次发作病人主张在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2年,三次发作者维持治疗5年,三次以上者需终身服药。有下列情况者也应长期用药:
(1)有两次重症抑郁发作,并有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障碍的家族史;
(2)起病年龄早(小于20岁);
(3)曾有突然、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抑郁发作;
(4)停用有效的抗抑郁药后1年内复发者。
以往人们认为,维持剂量可取治疗量的1/2~1/3。现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维持用药量应同治疗量。新一代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轻,增强了病人服药的依从性,使全剂量维持治疗成为可能。
其次是让患者学会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家庭矛盾、工作压力、身体疾病等问题的技巧。如与患者讨论什么事件对他来说是不良刺激,一旦发生如何识别,识别后又如何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以便患者意识到真的发生类似情况时也能应付。
其三,让患者的亲属也参与到预防复发中来。让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后,家属就能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生活,督促病人按时就诊服药,增强对病人的社会支持。
84.抑郁症复发前有哪些先兆?
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早期往往会出现思维、情感、行为方面的改变,常见的先兆有情绪低落、睡眠不良尤其是早醒、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或活动失去兴趣、不愿参加日常的社交活动、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易烦躁。如能及时发现这些先兆症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可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
为便于及时发现这些症状,患者本人、家属、照顾者、其他家庭成员、定期随访病人的医生对之应有足够的了解和警惕。
你如果想了解复发的先兆,可以问患者下列一些问题:
(1)您能回忆起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难以做┄┄?
(2)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3)您注意到您当时的想法、情感和行为吗?
(4)那以前,您觉得您有什么地方与平时不同吗?
(5)上述这些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距发病有多久?
(6)与您一贯的想法、情感、行为不同的首次表现是什么?
(7)从注意到有改变到发病有多久?如通过上述提问仍没发现常见的先兆,可直接问是否有常见的先兆。
如:
(1)您是否发现您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兴趣下降?
(2)您有无早醒或入睡困难?
(3)您最近是否心里不开心?
先兆症状本身对患者就有不良影响,同时还预示着马上就要复发,这会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因此,一经发现,应及时找专科医生,调整或制定新的治疗方案。同时,要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多与患者勾通交流,减轻其焦虑,分担其痛苦。患者也可直接找心理医生,接受一些心理治疗如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促进病情的改善。
85.抑郁症病人如何尽快适应社会?
第一,要树立自信心。许多病人病情缓解后,仍会对自己评价过低,觉得自己患了精神疾病,会被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看不起,以前的工作也不能胜任了。这种观点,阻碍了病人回归社会。其实,抑郁症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病,病人病情缓解后,完全能恢复以往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第二、增加社会交往。病人发病,往往会避开亲友,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在康复阶段,要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习如何与人交谈、接洽和保持友谊,减少被动和孤独,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病人发病前,常有不良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如失恋、亲人故世、失业下岗、退休等。病愈之后,就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注意角色的转变和适应,以及通过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取得已经失去的联系。
第三、培养兴趣爱好。抑郁症病人在发病时,常常兴趣丧失,什么事都不想做。因此在康复阶段,需要恢复从前的兴趣爱好,培养新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增加自己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使自己能从中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宣泄。
第四、逐步适应。抑郁症病人,在康复阶段,要学会循序渐进地逐步适应社会,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欲速而不达。大多数病人喜欢将自己与过去好的时候比,希望一下子就完全恢复,因此常常产生“今不如昔,这样下去抑郁不会好”的想法。其实你应该与发病时比,你会觉得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不久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已完全恢复到从前的状态。
86.如何预防小孩发生抑郁?
儿童抑郁症的病因错综复杂,除了内在因素如遗传、生化、内分泌等因素以外,个体发育、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丧亲等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通过改善对孩子的社会支持和心理状态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1、家庭关系要和睦。家庭稳定,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以及亲子关系密切,对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家庭不和睦,常发生争吵,甚至破裂,会使儿童持续处于警觉状态,导致注意力分散、烦躁、愤怒、痛苦。有人对离婚家庭的儿童作过随访研究,发现有37%的儿童和青少年患中、重度的抑郁,其父母分居和离婚后5年是他们感到最不愉快的时期。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预防孩子患抑郁症。
2、正确定位对孩子的期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较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要求过高,这样会使孩子长期处于过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因此,家属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兴趣、爱好,给孩子定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有把握实现的目标,让他们少受挫折,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一样会很好地成长。
3、鼓励孩子与人交往。缺乏社交技能是抑郁症的病因之一,鼓励、组织和引导儿童参加社会交往将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父母和教师均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并发扬民主,鼓励他们讲“心里话”,发表不同的见解,支持他们的正确意见和行为。与他们交朋友,搞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也促进他们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和睦的“大家庭”气氛。
4、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不注意方式,经常采用强制命令,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长期的自尊心受损,就会导致自卑,而自卑感强的人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自责、绝望、抑郁。家子对孩子教育时,应多诱导,少训斥。学校老师批评学生时应注意场合,考虑到学生当时的心情和情绪,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应粗暴羞辱和体罚犯错误的学生。
87.抑郁症病人应了解自己的治疗情况吗?
了解自己的治疗情况是一个病人的基本权利。抑郁症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精神疾病,治愈后恢复一如常人,仍能象以往一样工作、生活,而不留后遗症。因此,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不但不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对一个有严重消极自杀的病人,往往需要采用电休克治疗。而很多病人及家属对电休克治疗有误解,认为“头脑过电”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担心会损害大脑,留下后遗症。这时应让病人知道,电休克治疗是很安全的,真正由于电休克发生意外死亡的是极罕见的,远比药物治疗少的多。尽管做治疗时,短时期会影响记忆力,但治疗结束后,病人的记忆力会完全恢复正常。而且,现在一些大的医院采用无抽搐改良电休克治疗,安全性大大提高,对身体较弱者也可采用。病人了解这一治疗的特点后,就会解除顾虑,配合医生做完6至10次的疗程。
抗抑郁治疗起效时间至少需2周时间,抑郁症病人病情缓解后还需维持治疗相当长一段时间。各种药物又有一些不良反应,往往有少数病人服药后会感到不舒服。总的来说,新一代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少,而传统的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相对多一些。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用什么药治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什么、现在处什么治疗阶段,使其能耐心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旦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也能及时找医生予以处理。
医生往往会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和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不适合有严重消极自杀倾向的病人,不排斥合并其它治疗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起效较慢,至少在6至8周后出现疗效。治疗中,医生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病人完成。因此,病人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应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完成整个疗程,而且要配合医生,做好家庭作业,按医生约定的时间定期进行访谈。
88.什么是睡眠剥夺疗法?
睡眠剥夺疗法是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种治疗抑郁症的疗法,操作简便,起效快,在24小时内就可使抑郁症状得到戏剧般的改善。据报道,抑郁症病人用此方法治疗后的有效率可达67%。
许多抑郁症病人的情绪变化存在昼重夜轻的生物性节律,既早上醒来时抑郁症状较重,经过白天后,症状逐步减轻,到了晚上,他们可从症状中相对地解放出来。这一变化与睡眠剥夺后的症状减轻相似。因此,此疗法对具有昼重夜轻节律的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由于睡眠剥夺疗法的疗效是短期的,故只能作为抑郁症的辅助疗法,不能单靠这一疗法去治疗病人,需同时合并其它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临床上一般选择具昼夜节律变化的抑郁症患者,对某些难治性抑郁症也可选用。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当天白天经常活动,保持觉醒状态(可允许短时午睡片刻),晚上通宵不眠,次日白天仍经常保持觉醒,不午睡,直至下午或晚上就寝为止,作为一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1个疗程为8~10次。
89.抑郁症病人对治疗应采取什么态度?
抑郁症病人对待治疗首先要有耐心。所有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要在2~3周才能出现,完全起效要4~6周,有的可能更长。一般用治疗剂量的药一个月后仍无效可考虑更改治疗方案。而有的病人往往缺乏耐心,刚吃了几天药,就认为药无效而换医生、换药,造成用药不规则,不断地更换药物品种,最终什么药多没效,成为难治性病人。其实不是真的难治,也不是药物无效,而是用药时间不够。由于抑郁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病人经过急性期治疗症状缓解后,还需维持用药相当长的时间,以预防复发。许多病人病情缓解后,就认为没事了,同时还以为长期用药会对身体不利,常常自行停药,造成病情的反复发作。
其次要客观对待不良反应。许多病人一拿到药,就反复研究药物说明书上的副反应,服药后整天担心会出现说明书上所描述的副反应,有的病人甚至将抑郁所引起的躯体不适也当作副反应,严重影响了用药的依从性。其实一种药物的副反应只在一部分病人身上出现,病人是否出现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不会所有用药的病人都出现。有一些病人刚开始服药时会出现轻度的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适应药物带来的不适。所以,病人没必要整天为担心副反应而忧心匆匆,多参加些日常活动,分散注意力,也许对治疗更有利。
其三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如治疗中出现比较严重的躯体不适,或治疗较长时间效果仍不明显,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反映自己的感受和病情,医生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处理副作用。
90.抗抑郁药能恢复性功能吗?
许多抑郁症病人在抑郁发作时会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症状,男性可表现为性欲丧失、阳萎、早泻,女性则多见性冷淡、闭经。这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暂时的、功能性的,完全没必要为此伤心绝望。病人在接受抗抑郁药的正规治疗后,精神症状会逐步改善直至消失,其性功能也会随之恢复。
如病人在抑郁症状消失后,仍残留性功能障碍,就需要考虑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影响,躯体疾病的影响。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这一类抗抑郁药,以及许多内科药物也会导致暂时性的性功能障碍。如你正在使用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可改用对这方面影响小的药如瑞美隆。你可向内科医生了解目前是否正在服用对性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如有的话则应停用。如你患有影响性功能的躯体疾病,则应治疗躯体疾病。
当然,患者配偶也应积极配合,促进病人性功能的恢复。应了解病人的性功能障碍是疾病的表现,是暂时性的,是能恢复的。不能以埋怨、威胁甚至是暴力言行对待病人,更不宜四处渲染,这样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自卑感、自责感和绝望感,不利于病情的康复。配偶的理解、拥抱、温存、关怀,可以帮助病人获得自信和减少孤独感,促进病情的尽快康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56:05 | 只看该作者
91.经前综合征需要药物治疗吗?
经前综合征(PMS)又称经前紧张综合征,指周期性出现的精神症状,开始于排卵后并在月经来潮第一或第二天消失。本症相当常见,80%健康育龄期妇女可出现轻重程度不等的症状,严重的约占5%。精神症状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焦虑、抑郁等。病人还可出现躯体症状,包括乳房胀痛、腹胀、食欲增强、失眠、疲乏、潮热、头痛、肌肉和骨骼不适等。少数病人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认知症状,进而造成病人的工作效率下降。PMS的发生与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神经递质5-羟色胺、社会环境因素、人格有关。
目前认为,对于轻性PMS,调整环境、提供社会支持和支持治疗是有益的。食入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高矿物质(镁、钙、镍)的饮食,辅以身体锻炼有助于病人康复。而对于重性PMS,除上述治疗措施外,还需采用药物治疗。据统计,60~70%的重性病人经及时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药物治疗分为对症治疗和排卵抑制两类。
对症治疗:(1)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赛乐特、左乐复、喜普妙、兰释和百优解,可仅在黄体期服用。前四种药因半衰期短而优于百优解。(2)丁螺环酮为5-羟色胺激动剂,有抗焦虑作用,可改善病人的心情。(3)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丙咪嗪、多虑平、阿米替林等,但由于不良反应多,较少使用。(4)佳静安定,黄体期给药有效,来潮后停用,一般不产生依赖。
排卵抑制剂对PMS有肯定疗效,主要有达那唑(Danazol)、布舍林(Buserlin)、路帕隆(Luprone)三种药物,它们可诱发药物性绝经。排卵抑制剂所引起的绝经样状态可辅用雌激素和黄体酮予以克服。
92.热线电话对抑郁症病人有帮助吗?
心理健康热线是面向社会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服务方式之一。
心理热线电话最早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重点是预防自杀和缓和情绪危机。以后相继在德国、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家设立了多种形式的电话咨询服务。日本在70年代初期成立了“命电话”的热线咨询机构。我国的电话心理咨询起步较晚,最早于1987年在天津开设,以后广州、杭州、北京、南京等地也相继设立类似服务。虽然各地的电话咨询名称有所不同,如北京称为“希望热线”,上海称为“心理健康热线”,但殊途同归,宗旨都是为生活中遭受逆遇或挫折的人们提供心理上和社会上的支持和帮助。
抑郁症病人一个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情绪低落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消极,甚至自杀,所以如何对抑郁症病人的情绪进行早期、准确地判断,及时采取危机干预,将能最大程度上挽救病人的生命。而热线电话会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1、抑郁症病人在发病初期表现情绪低落,此时若能找人倾吐心事可缓解压力,稳定情绪,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很多抑郁症病人情绪一直不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抗抑郁药的种类、剂量、时间不正确,若在服药过程中能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可以及时调整用药,使药物发挥有效的抗抑郁作用。
3、有时抑郁症病人一时想不开,处于急性情绪危象,濒于精神崩溃或企图自杀的时候,如果能通过热线求救,热线值班人员可一面采取危机干预处理其急性情绪危象,一面立即派出人员赶至当事人家中,制止自杀。
                                                            (盛建华)
93.贵药疗效一定会好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新的治疗方法和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层出不穷。这样一来,一方面,确保了疾病治疗的及时、有效,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误诊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将会导致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增加了家庭、社会的负担。但医疗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理应加以合理的利用,以保证它的投入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任何疾病一旦诊断清楚,就必须进行治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这些治疗一定要专业技术人员(说具体就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疾病的具体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病人的躯体耐受情况、以往的用药历史,也包括病人的个体差异等等,当然亦应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症状缓解率和生存率,减少复发率及死亡率,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那么,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⑴药物治疗;
⑵心理治疗;
⑶工娱治疗;
⑷康复训练;
⑸针灸、推拿、按摩等。
这些治疗方法中最有效、最主要的就是药物治疗,其他的方法则作为辅助治疗。
既然药物治疗是最主要治疗方法,那么理想的药物又应具备哪些条件?
⑴应对各种各样的症状均有显著疗效;
⑵安全性好,副作用小;
⑶能有效地防止疾病复发;
⑷用法简便;
⑸价廉物美;
⑹耐受性好。
不可否认,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单纯从药物来说,其每年出现的品种、剂型数不胜数,也由于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使治疗药物更加有效、服用方便、副作用少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药物的价格也会大幅度提升(也就是说出现了一些“贵药”),贵药固然是好,但一定要对症使用,且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至少在我们发展中国家,“价廉物美”这一条选药原则是应该考虑的,当然还有能治好病等等。
其实,任何一种疾病要出现好的疗效,必须要医生和病人及家属、社会相互配合:首先医生的医术应精湛、经验要丰富,能给病人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另外,还需要病人有良好的心态以及必要的社会、家庭支持。
94.什么是药源性精神症状
顾名思义,所谓药源性精神症状即是由于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些改变。它的出现可能有多方面的原由,但主要是药品本身引起和用药者的个体差异所导致的。                                       
药源性精神症状可能有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两方面:
⑴情绪症状多数为抑郁状态:如焦虑、烦躁、心境恶劣、快感缺失、消极悲观等,以至生趣索然,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也会伴有紧张、恐惧感等;
⑵行为症状:①精神运动性兴奋如不停的喊叫、扭动、翻滚、无目的地摸索等,②精神运动性抑制:轻者其言语、动作、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举止笨拙,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
缄默无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僵住不动,甚至逐渐陷入昏睡或昏迷状态,③可有冲动、毁物伤人及自伤行为。
药源性精神症状的处理主要是及时减少药量、停药、换药或加用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注意对症治疗,并加强护理及进行心理疏导。
95.有的分裂症病人为什么经久不愈
无论是在门诊或病房,经常有家属问这样一些问题:分裂症有没有治愈的希望?它的治疗效果是如何判断的?
要回答这类问题,我们先有必要了解一下疾病的最后结局(即转归):任何疾病经治疗后不外乎出现三种可能:
⑴完全恢复健康;
⑵不完全恢复健康;
⑶死亡。
其次,要了解精神病的疗效判断原则:
⑴精神症状消失、缓解的程度及恢复再正常的情况;
⑵病人对精神症状、发病因素、今后的打算等的分析与认识程度;
⑶社会功能的恢复程度,即适应病前正常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最后应了解精神病疗效的分级情况:
⑴临床痊愈:精神症状消失,对疾病有正确的批判和认识,并能很好地生活、工作、学习;
⑵显著进步: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对疾病有一定的批判和认识能力,但缺乏深刻分析,能参加一定的生活、工作、学习,但不能完全恢复以前的能力;
⑶好转:精神症状部分好转,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并能作一部分辅助性工作,但缺乏对疾病的批判和认识能力;
⑷无变化或恶化:精神症状未动摇或进一步加重,对疾病毫无认识能力,难以进行原来的生活、工作、学习。
分裂症作为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并没有完全阐明,但其治疗上已有非常大的改观。从现有的治疗手段上来看,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的,但一般认为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只有70%~80%,对这些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病人应并用其他治疗方法。
了解了有关分裂症的治疗结局、疗效判断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再来谈论为什么一部分分裂症病人会经久不愈,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⑴医源性因素:疾病诊断错误或诊断不全、用药不当(剂量高低不恰当?疗程不充分?首次治疗不彻底?);
⑵患者及家属的原因:药物所致副作用使患者难以忍受而不愿服药及治疗?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担心药物对身体的损害、对治疗持有怀疑或反对态度、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等;
⑶疾病本身的因素:如起病年龄早、一级亲属中有类似患者、病前适应及个性不良、表现以阴性症状(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为主者、药物治疗反应不佳,脑结构有异常(如脑室扩大等),共患有其他疾病(如伴有强迫及疑病症状、反社会及暴力行为、物质滥用者等)、其他不明原因;
⑷环境因素:社会的支持系统、家庭的照顾、个人的调适等。
96.如何与分裂症病人一起生活
分裂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青壮年,其发病率约为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分裂症的预后已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分裂症病人将由医院回归到家庭、社会中去,重新开始他们正常的生活。因此,家庭、社会怎样正确对待、处置这些病人(即如何与他们一起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于病人病情的稳定、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以下几点是有益处的:
⑴正确看待:其实分裂症作为精神病中的一种和任何躯体疾病一样,只不过其表现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三者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互不协调为特征,发病时丧失了理智,从而失去了对自身行为适当与否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其病态行为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危害。但这是疾病所造成的,并非是“不良行为”、“前身没修好的报应”、“思想病”等,因此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内疚和羞耻。谁能保证不得病?谁又愿意得病呢?得病是一件不幸的事,并不是什么丑事,理应加以理解、同情、照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乃是上策;
⑵全社会普及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具体对分裂症这种疾病而言,应了解它的一般症状和诊断、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反应的处理、康复的基本步骤、复发的先兆、家庭监护和婚恋生育等知识,从而以科学的态度来配合治疗及指导康复;
⑶合理用药、坚持维持治疗:最好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调整药物,并定期去医院复查及进行必要的一些检查、化验(如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病人的心理动态,并及时观察及处理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反应。什么时候减少药量、何时能停用药物应严格遵照医生的吩咐进行;
⑷建立长期的随访制度:可申请设立家庭病床、与医院制订随访及联络计划以便合理安排治疗方案,医院会派专人上门诊治或主动进行联络。这样一来,一方面可免除病人往返于医院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另一方面也由于相对固定了医生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易于接受诊治并主动配合,另一方面亦方便了一部分有工作、在学习或其他情形的病人,从而不至于打乱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更有利于安心治疗及正常的生活;
⑸采取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尊重其人格:既不能过分注意、过分保护病人,不要每件事都由家人代办、一概满足,使病人减少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不能对病人放任自流或经常责怪、训斥、埋怨病人,或事事不予理睬。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容忍病人的某些病态表现,心平气和地帮助病人克服自己的懒散习惯,从而培养其生活的主动性、社会和家庭责任感,适当的参加一些竞争,并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尽量地给予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充分地关心、尊重、爱护他们,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这对于巩固疗效、稳定病情也是大有帮助的。
97.难治性分裂症如何治疗
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一般无意识、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氯丙嗪为代表的抗精神病药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明显地提高精神症状的缓解率和分裂症患者的出院率。但抗精神病药仅对50%~80%的分裂症有疗效。其最终结局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⑴完全持久的恢复正常(20%左右);
⑵病情多次复发,但发病间歇期会缓解;
⑶社会性缓解,伴有人格缺陷;
⑷维持在慢性状态;
⑸衰退至终末期。
虽然分裂症的治疗已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会令人满意,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难治性病例,它约占30%左右。
怎么样确认难治性分裂症呢?普遍的看法是:在以往的5年中,诊断正确的患者,接受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病药(至少3种),以不同的给药途径(口服或注射),使用足够的剂量和疗程治疗后,仍然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如何处理这类病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⑴应该再一次核实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并进行全面的观察确认;
⑵重新检查一下原来的药量是否足够,疗程是否充分;
⑶再可以考虑换用药物的品种或进行联合用药;
⑷最后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ECT)等。
98.分裂症可以预防吗
分裂症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样,它的发生也是由病因、宿主(人)、环境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若三者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分裂症的发生。但分裂症也是可以预防的。它的预防同样遵循疾病预防的三个等级,即:
一级预防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旨在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其最一般的预防形式是对所有人群进行监测,然后对高危人群予以重点预防;
二级预防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旨在降低疾病的流行,力求疾病的完全缓解及取得良好的预后,并防止复发,采用的方式是尽早使用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
三级预防为做好已病患者的康复安排,从而减少疾病所导致的功能的丧失,也就是在疾病发作以后给予足够长时间的有效治疗。
但由于分裂症的一级预防目前尚难以实施,即它的确切病因(单一的、决定性的致病因素)不是十分清楚,因而其预防重点主要应放在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上,也就是:
⑴在社区建立防病机构,在群众中普及防病知识,消除对病人的歧视,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并得到系统的治疗,有资料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6周,75%的患者其症状会完全或大部分缓解;
⑵在病人回归社会后,要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病人的康复创造条件,以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心理刺激,坚持维持治疗,避免复发(据有关资料报道,分裂症的复发率可能会有80%),减轻残疾及疾病带来的危害。
现行较为公认的分裂症的发生是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生物——心理——社会)等密切相关,故其预防应注重这两个方面:
⑴坚持遗传咨询:对于处于生育年龄的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明显时,不宜生育子女;若夫妻均患过分裂症,建议避免生育。有调查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均患过分裂症,其子女患此病的可能性为39.2%,而父母一方为此病者子女患此病的几率为16.4%,此两者有一倍左右的差异。为了提高遗传素质,遗传咨询就显得尤为重要;
⑵注意母孕期和分娩过程的保健:如避免母孕期病毒感染,防止母孕期和围产期合并症的产生等;
⑶提供子女成长发育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发育环境:如防止外伤, 避免幼年与双亲被迫分离,培养良好的个性、习惯,给予适宜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等。
99.如何看待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物一样,在其出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副作用。它的发生通常在治疗的最初6周,80%的病人发生在4~18周。这些副作用其实是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它可能有如下特点:
⑴与药物剂量成正比;
⑵可以预测;
⑶可能预防;
⑷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⑸会出现个体方面的差异。
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按其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常见和罕见两种。常见副作用有:口干、舌燥、乏力、思睡、头晕、鼻塞、视力模糊、心跳加快、大便干结、小便困难、面部表情呆板、肢体发抖、眼上翻、吞咽困难、动作迟缓、坐立不安、流口水、皮肤搔痒、皮疹等等;罕见副作用如: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等。
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抗精神病药物最影响患者生活的三大副作用在中国内地依次为乏力、思睡、流口水;在中国香港及台湾则为乏力、思睡、坐立不安。
这些副作用虽然众多,但多数并不严重,只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也不一定会出现药物副作用。况且,一旦出现了某项副作用,往往可以通过减少药量、换用药物、或用对抗药物予以消除。但也应该考虑到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任何事情(服用抗精神病药当然亦不例外)都存在利害关系,若正确地使用抗精神病药,其治疗作用——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复发,使患者的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总是主流方面,而伴随治疗作用出现的副作用则是次要方面。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益处是远大于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
总之,大量的临床实践已证明:服用抗精神病药既不会损坏脑子,也不会成瘾,亦无致癌作用,可以长期使用(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
100.分裂症是基因病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遗传病的一些特点:
⑴必须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即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
⑵有遗传性,即能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
⑶终生性;
⑷具有先天性;
⑸具有家庭性;
⑹有些遗传病是体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
其次,再看一下遗传病的分类;
遗传病一般分为⑴基因病:其中单基因病占2.5%,多基因病为18%;
⑵染色体病:包括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
另外,从目前分裂症的研究进展上来看,均认为它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三者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互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是属于内因性或功能性精神病中的一种;且从目前的研究也发现分裂症可能是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但只要我们细心地对照一下遗传病的特点,就不难看出分裂症并不完全具备以上这些特点。
但由于分裂症的致病原因至今未能阐明,目前仅仅是推测可能同遗传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只不过是其遗传倾向性较为明显(有人推测分裂症的遗传率在70%~80%),而遗传也并不是导致该病的惟一的原因。国内外精神病学家根据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家族史的分析、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等)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要高数倍,且与患者的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使敏感基因的定位有了可能。已有人发现分裂症的病理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或X性染色体,其遗传方式主要有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尽管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且尚难以证实,但却为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曙光。
综上所述,至少现在我们还难以肯定分裂症是一种基因病。
101.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应注意哪些
老年抑郁症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以下特点:
⑴疑病症状:60%左右患者表现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躯体症状(如便秘、胃肠不适等);
⑵焦虑激越(即激动性):往往是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的继发症状,也可能成为患者的主要症状;
⑶躯体化症状:过多的躯体性不适(如疼痛、乏力、睡眠障碍等),易掩盖其真正的抑郁症状;
⑷妄想较为常见:尤以疑病、虚无妄想为典型;
⑸迟滞性:是多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表现(例如闷闷不乐、兴趣索然、思维迟缓且内容贫乏、行动迟缓、情感淡漠、无性欲等);
⑹抑郁性假性痴呆:其特征为智能降低特别明显,而常有较好的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但体格检查并未发现病理反射:
⑺自杀倾向性:自杀危险率高(有报道老年55%的病例在抑郁状态下会自杀),往往伴随有躯体疾病,且成功率高;
⑻季节性:即病情变化与季节有一定关系。
针对上述老年抑郁症的特点,在护理这类患者时应注意:
⑴重点是防范自杀意外的发生,派专人监护;
⑵居所应便于观察并禁放危险物品;
⑶警惕患者一时突然出现情绪愉快、有说有笑、自诉心情好转的假象;
⑷注意抑郁情绪变化的特点是白天重晚上轻,尤以清晨时候要加强观察;
⑸在生活上要悉心照料,感情上应热情关怀,心理上多予疏导;
⑹鼓励多参与一些集体性工娱活动及一定限度的力所能及的劳作,以分散其注意力,促进心情舒畅;
⑺最重要的是注意并督促按时服药,且要观察疗效、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⑻保管好药物,防止患者藏药自杀。
102.有的抑郁症为何经久不愈
一般认为,抑郁症的预后较分裂症好,但抑郁症也具有较明显的复发倾向或呈慢性化。据有关资料显示:首发抑郁后约50%以上的病人会在5年以内出现再次复发,有1/3的病人甚至在第一年复发;有22%的重性抑郁症将演变成慢性抑郁症。因而,这类抑郁症有可能会经久不愈。
这类经久不愈的抑郁症患者,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⑴引起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有的以生物等因素为主,有的以心理和环境因素为主;
⑵由于现代的抑郁症概念所包括的范围较广,所以诊断方面应再作探讨:即是否典型的抑郁症或不典型的抑郁症或其他疾病;
⑶药物治疗恰当与否: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的安排、服药的规律性、合并用药的合理性等;
⑷心理治疗是否到位:因这类患者晚往往经历过不恰当或不成功的治疗,故对药物治疗常常持怀疑的态度,甚至于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且对某些药物的副作用难以耐受,或存在某些心理障碍等;
⑸家庭社会应激因素:这类患者可能有家庭功能障碍,也存在工作方面的压力,担心社会的歧视等;
⑹患者本身的原因:应鼓励这些患者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并适当掌握对某些应激源的应对方式。
了解了抑郁症为何经久不愈的这些原因,在医务工作者、家人、患者本身的相互配合下,这类抑郁症完全有可能治愈。
                                                (湖南省脑科医院  陈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5-1-24 00:04: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知识分享。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4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