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14-10-13 10:38:43
|
只看该作者
从理论及治疗师个人的角度论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刘丹{清华大学 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博士 心理咨询师}
一、心理治疗有作用吗?
副作用是指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发生的不好的作用。心理治疗有副作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问的是:心理治疗有作用吗?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至今,心理治疗的各种学派、体系不断涌现,交替更迭。1986年,有报告表明,心理治疗学派多达400种以上。这说明心理治疗一定有用才会发展如此迅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关研究证明心理治疗是有作用的(钱铭怡,1994)。如此众多的心理治疗流派的出现恰恰也说明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不足。有不足,当然就会带来副作用。
二、副作用的来源
副作用的来源可分为两种:一是理论的不完善造成的。二是治疗师自身特点造成的。
三、理论的不完善与应对方法
1、理论的不完善
心理治疗的理论来自心理治疗家对人格的解释和对人格发展和形成的认识。每种心理治疗方法都建立在其独特的人格理论基础之上。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心理治疗指导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心理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令人信服地、比较全面地解释人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研究是心理学中的难点,光是人格的定义就超过120种。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庞大、结构最复杂的理论(陈仲庚,1994)。现有的人格理论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始终没有大一统的理论。每种理论从不同的出发点出发,在不同层次上探索。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治疗理论也就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也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比如:精神分析治疗通过自由联想和对失误、梦的解释等,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动机愿望召回到意识中来。治疗者通过多次的揭示和解释,使病人摆脱现今的心理困扰,放弃那些不成熟的情绪反应,获得良好的适应,由此达到治疗的效果。但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过于强调过去体验对现在的影响,忽视引起、维持现时行为的现实剌激。过分看重生物驱力,忽视个人期望、努力的作用(王磊,1994)。长期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就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种误导,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寻找外因,或早期经验,而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放弃现时的努力。而这是与心理治疗的根本目标助人自助相违背的。
行为治疗也同样可能存在副作用。行为治疗有许多种类和技术,但都有共同的特点:重视现在的各种症状,强调新近的而不是过去的决定因素,外在行为的改变被看作是评定疗效的标准。但行为治疗过分强调环境而失去对人心理本身的关注。在对一些神经症的治疗中,行为治疗很快会使病人的一些症状减弱甚至消除,如强迫性洗手,但病人不久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症状。治疗师同病人一起关注症状本身,加强了病人的不良人际沟通模式,即通过症状引起别人的关心。表面上看,治疗了问题,实际上,治疗师认同了病人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就强化了症状。
认知治疗认为认知上的歪曲与局限,导致了情绪的紊乱和行为的适应不良。其治疗的关键是改正人的认知。但认知理论忽视了动机和情绪在人格中的作用。所以单独进行认知治疗时,有部分病人的反馈是,道理可以想得通,但实际对生活的改变却不大。单独的认知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常常是使某些病人更加纠缠在观念中,无法突破自我的局限,没有行为上的实质变化。
2、如何克服心理治疗理论不完善带来的副作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从最初开始的各自坚持单一的理论学派的"分"的倾向,到现在的多种方法理论兼容并蓄的"合"的倾向,反映了人们对单一理论流派的缺陷的不满,及对其它理论学派长处的正视。加菲尔德曾经指出,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发展的结果之一是该领域正向着具有科学性的折衷主义的方向发展。对于由不同治疗方法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副作用,可以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兼收并蓄,在实际工作中全面综合使用来避免。史密斯1982年对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分会及咨询心理分会的四百多名成员的调查显示,理论倾向为折衷主义的为数最多,占41%(钱铭怡,1994)。我国正在开展的心理治疗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中,如果能强调对不同理论的灵活、综合运用能力,则有可能减少心理治疗实践中理论不完善带来的副作用。
四、治疗师自身特点造成的副作用及其应对方法
1、治疗师自身特点造成的副作用
除了理论本身的局限外,运用技术的人自身的特征也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这些特点包括:治疗师的价值观、个人经历、专业背景、人格特征、治疗关系等。
治疗师是人,不是神。治疗师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一面,也会有消极的一面。治疗师有意用积极的一面去影响、引导来访者,但消极的一面也会无意识地产生影响,给来访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比如一个治疗师从个人角度出发是完全不接受同性恋的,当有同性恋倾向的来访者来咨询时,他所表现的态度很明确,是试图帮助其矫正同性恋的倾向。无论矫正是否成功,来访者都会在承受外界压力的同时,感受到来自治疗师的否定。这种否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而不是缓解来访者的焦虑。这是治疗师缺乏多元价值观念和宽容精神所造成的。这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消极影响并产生副作用,这也表明治疗师对自身局限性缺乏自知。
心理治疗中治疗关系的双重性也会带来副作用。无论遵循什么理论流派,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对于来访者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生活经验的人际关系模式。心理治疗正是利用这种人际关系的新规则,来提高来访者的自知力,矫正其认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但中国的来访者在意识和潜意识中都需要把心理咨询、治疗关系和他们可以理解的关系结合,或者把它比附为朋友关系等(朱建军,2002)。治疗师一旦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关系性质的改变,就等于认同了来访者过去人际交往中的部分模式。而来访者旧有的关系模式恰恰是维持其旧有行为、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认同其旧有模式,就是在无意识地帮助来访者维持问题。治疗关系因此成了治疗目的的阻碍。
治疗师过去的经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作为一个人,心理治疗师也难免有自己的未完成之事。这些未完成之事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干扰,也会在咨询过程中浮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咨询关系(陆晓娅,2002)。由于过去经历的影响,任何治疗师都会有一些"盲点",他们可能会看不到。治疗关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自己的某种需要,而这有可能是以牺牲病人利益或造成对病人的伤害为代价的(徐勇, 2002)。
治疗师个人的情结和人格,有时会对治疗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对病人的诊断,还会影响到与病人的关系。个人情结导致的与病人过分认同,就会使治疗关系失去中立性和客观性。而个人情结导致的互补性认同,即把自己当作病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会使对方的超我得到加强,而这恰恰与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加强自我"背道而驰(苏晓波,2002)。
2、如何克服治疗师自身特点带来的副作用
对于由治疗师自身的局限所带来的副作用,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正规、系统的培训包括对不同理论流派的全面学习,综合运用不同流派技术的实践,多元化、系统思维能力的训练,自我价值观的澄清和反省,对治疗师自身的精神分析等。此外,督导制度的建立也是必须而急迫的(樊富珉,2002)。
五、接受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不能因为有副作用就放弃心理治疗。关键不在于心理治疗有没有副作用,而是如何了解副作用,避免副作用。接受心理治疗的副作用的存在是治疗师职极价值观的体现。帮助来访者理解心理治疗的局限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帮助其成长、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因为接受心理治疗的不完美,就好像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