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14-6-14 20:49: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我对抑郁的终极理解(二)
四:为什么走出抑郁如此困难
〔抑郁症是当前的压力作用于一个易感个体的结果。巨大的压力把个体推向抑郁症的恶性循环的边缘(一堵看不见的悬崖),这个恶性循环的组成元素有抑郁性思维、自我破坏性行为、内疚和羞愧、神经化学的变化、歧视和耻辱。。。以及所有使这个循环持续的因素。这些因素互为因果并互相强化:抑郁性思维导致更强烈的内疚和羞愧,因而导致自我破坏性行为,而自我破坏性行为又会引发更强烈的内疚和羞愧——它可以循环不止、不断恶化,除非采取一定的措施。患者深陷其中,在没有得到帮助的情况下,是难以脱身。
真正的悲哀在于:在心理健康领域,很多时候我们都无能为力;但抑郁症却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疾病。为什么我们干脆不停下来呢,人们之所以固执于自我伤害式模式,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还能做什么,事实上,所有这些消极的行为模式已经写进了大脑里面。那我们该如何将其清除呢?那些抑郁患者尽管接受了治疗,服用了药物,并且从爱他的人那里获得了支持;但他们仍然处于抑郁之中,我深信这主要是我们想不到其它的选择。
抑郁不仅是基因、生物化学因素以及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走出抑郁,更需要摆脱“抑郁的习惯” 在不知不觉中,抑郁的人会变得擅长“抑郁”,学会了如何隐藏它,如何以它为中心安排一切生活。抑郁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一些习惯、行为、思维过程、假设以及感觉;而这似乎很像我们的核心自我;你不可能放弃这些东西,除非你知道用什么东西替代他们,而这一过程也是让人焦虑的。抑郁塑造着我们:我们在抑郁中发展出了一些技巧,通过徒劳的努力来缓解我们的痛苦,比如吞咽我们的愤怒,将自我隔离;总是考虑别人而承担过多的责任,这些妨碍了我们的康复。我们必须放弃这些压制我们并任由旧疾卷土重来的消极习惯。
现在,我认为那些没有经历过抑郁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永远不能完全全面理解抑郁。抑郁和我们的基因有关,和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和我们的大脑有关,还和我们处理情感的方式有关。抑郁对我们的整体都有影响。
事实上,无论导致抑郁的根源在于以往的童年生活,还是大脑出了问题,要想康复,只有通过不断的有意志力的行动,在此时此地的情感、行为、关系中保持自律,方能成功。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因为没有人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而且对于那些不应受到指责的人来说,必须如此努力才能帮助他们自己,这似乎有些不公平。而我想要做的是,除了给予建议外,还要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抑郁症患者找到康复所需的资源。
抑郁症的症状是让人痛苦的、令人虚弱的,但抑郁症康复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其对我们的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它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感觉无能又无力;它夺去了我们的社交技能,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它耗尽了我们的自信。〕⑻
五:抑郁症思维、情绪、身体及行动的相互作用和循环
〔我们认识到最关键的问题所在,那些有过抑郁经历的人和没有体验过抑郁的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抑郁会在大脑中铸造一条悲伤心境和负性思维之间的纽带,因此即便是普通的悲伤也会唤起严重的负性思维,这个发现为我们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开拓了视野。
如果你曾经患过抑郁症,那么低落心境的出现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因为每次抑郁的发作都会让思维、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之间形成越来越强大的纽带。最终,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抑郁的发作。比如,某种突如其来的挫败感就可以引起极度的疲倦;家庭成员一句小小的抱怨可以触发一场自责和歉疚情绪的大崩溃,从而加重无能感。正因为这类极小的事件或者情绪波动都可以触发这种恶性循环,所以它们简直变得无孔不入。而抑郁一旦发作,就很难阻止它进一步恶化,更别提有所改善了。想要控制思维或者从情绪中跳出来的一切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
几十年前,贝克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情绪会严重地受到思维的影响,这为我们理解抑郁症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驱动我们情绪的并不是糟糕的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那些事件的信念或者解释。不仅仅是思维可以影响到情绪,对于那些抑郁的人们来说,情绪也可以影响思维,从而使得低落的心境变得更加低落。
抑郁症的结构以及它的四个关键维度:情绪、想法、身体感觉和应对事件时所采取的行为。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理解这四个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情绪:通常我们用来定义抑郁症的那些情绪状态常常被认为是抑郁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抑郁,所以我们感到伤心、低落、忧郁、痛苦、沮丧和绝望。但是,有的时候这些情绪本身也是诱发抑郁的原因:研究表明曾经患上抑郁的次数越多,悲伤心境带给人的低自尊和自责感也就越多。我们不仅会感到伤心,而且还会觉得一败涂地,无能,没有人爱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底的失败者。这些感受会引发非常强烈的自责。我们会因那些情绪而不停地责备自己:这没有意义,为什么我没法停止这些想法重新开始呢?当然,这些思考方式只会让我们跌入更深的泥沼中去。
情绪的ABC:A是指情景事实本身,正如摄影机拍摄下来的画面。|B是指我们对于事情的解释。这往往是一个潜在的故事,处于我们的意识之下。但它常常被认为是事实本身。C是我们的反应:我们的情绪,身体的感觉和行为。通常,我们可以看到情景A和反应C,但是却觉察不到潜在的解释B。我们会认为是情境本身引起了情绪和生理反应,当事实上对情境的解释才是真正诱发情绪的原因。
负性思维能够引发抑郁,在我们心情不好时雪上加霜。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事情的念头,就会陷入抑郁的心境。然后,这些抑郁的心境会引发自我责备,比如为什么我是一个失败者?当我们试图去解释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更低落。当我们试图去研究自己的无能时,我们便为自己的将来设置好了一个负性思维的陷阱。
抑郁和身体:不仅仅是负性思维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反过来也一样,身体能够对思维起作用,使得烦恼和不满反复出现甚至不断加深。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心境对于身体的影响能够左右我们队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解释,而我们却完全觉察不到这种影响的发生。
抑郁和行为:抑郁会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平常不一样,而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作用于抑郁。首先,抑郁会影响到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如何去表现。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好或者毫无价值,那么我们还会去追求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吗,当我们根据抑郁的头脑来作出决策时,这些决定必然会进一步将我们推向烦恼的深渊。
那么,为什么抑郁和苦恼会持续得比引起它们的情境还久呢,或者说,为什么有的时候不舒服和不满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呢。简单说来,这些情绪之所以持续不断,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持续不断的情绪性反应。抑郁症持久并反复发作的原因并不在于刚开始感到悲伤的那一瞬间。悲伤是人类自然的心理状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去摆脱它。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悲伤出现之后所发生的事。问题不在于悲伤本身,而在于之后我们对它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烦恼做出如此消极的反应:我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悲伤事实,而是被那些缺点和无能感所渲染放大的事件。而我们常常意识不到那些思维模式仅仅是记忆的一部分,并不是现实,于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对此时此刻的自己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但是却意识不到这种不满其实来自于过去的思维模式。
负性的记忆、思维和情绪一旦被不愉快的心境所激活,并上升到意识层面,就会产生了两个主要的效应。第一,毋庸置疑的是,它让我们更加烦恼,变得越来越抑郁。第二,它会带来一连串看似迫切需要关注的优先问题——我们自身的缺点以及克服它们的方法。这是这些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无法将注意力转向其它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像发了疯似地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是生活方式出了什么问题,并且尽一切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能会把这种自我关注,自我批评的大脑模式叫做反省。而心理学家也把它叫做过度沉思。当你沉思的时候,你就会毫无理由地被烦恼本身以及引起它的原因、它的意义和它所带来的结果慢慢占据。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如果你在过去曾经对悲伤或抑郁的心境采用过某些应对策略,那么当你的情绪再一次变糟的时候,你很可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而那样只会带来一种结果:你会陷入你拼命想要挣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变得更容易遭到消极情绪的侵袭。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过度的沉思呢?但研究者对那些沉思过度的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深信通过反复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烦恼和抑郁。他们相信如果不这样做,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