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
 
 
 楼主 |
发表于 07-3-28 16:39:37
|
只看该作者
 
 
 
认知歪曲:怎么对自己说不行的
——"我总是做不好" 
"我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 
"我是一个失败者" 
"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 
"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认知歪曲所显示出的是认知过程的错误与无效.弗里曼通过对心理障碍的研究.发现了所存在的一系列共同的认知歪曲.如,"两极性性思维"(非好即坏);"灾难化"."以偏盖全".选择性抽取"."专断的推论";"夸大和缩小";"贴标签"和贴错标签"."人格化"等. 
 
两极化思维:一件事,要么完全适合心意.要么就认为是失败的.也就是"全"或"无"的两极 
性思维. 
*"除非我能得到他/她,否则,我就会是一个失败者" 
*除非我做得最好出色.否则,这就是一个没用的人" 
   如此,除了自己达到极度的好,处于以下水平的,都自视为自己做得不好,认为自己的失败 
.并引起自责与自卑. 
 
选择性抽取 
   无视自己众多的成功.将肯定看成是理所当然.而一旦出现不好的评价.便被"选上",作为 
对自己进行评价的一个证据. 
   我们不少看到一些心理困惑的朋友,对自己表现为极度的不满.朋友师长给予的好的评价 
,肯定.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不过如此" 
   别人有意无力的一句"不好"的评语,便触动了敏感的心.并认为"这才是对我的说法",于是 
郁郁寡欢.认为自己真的不行. 
   比如,一个打篮环球的.前面投了多几个球.自己不以为意.而最后一个未进时,将所有的注 
意集中在失败的一次.换句话说,"抽取了失败.让自己抑郁起来" 
 
专断的推论: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便对自己下了结论. 
    专断性推论有两类.一是"读心术",似乎知道别人的想法.并信以为真.如,一对关系亲密的朋友,有一天看到自己时,没有跟打招呼时,便认为肯定是自己得罪了他/她.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好像没有意识听自己说.于是认为自己说的糟透了.实际上,此间存着许多其它的可能性,如,朋友心情不好,没有看到. 
    专断性推论的第二类是:消极预期.相信最糟的事情必然发生,既管没有任何证据. 面临着考试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平日的表现也是不错.但总是认为自己一定会失败.惴惴不安 
.如果在强烈的紧张状态下,失败"如期"出现了. 
 
灾难化:把一件事夸大到非常可怕的地步.自己吓自己.在社交恐惧的案例中,常有这样的认知"我知道,当我在众人面对说话的时候,一定会出丑.因为我说得不好,别人会笑话我,我将抬不起头来. 
    我会因此再也不敢在人前说话.我会失去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变得一无所有.我知道自己 
一定会变得非常抑郁,自卑.结果可能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希望..." 
    这种想法已经把,人前说话当成了一种灾难.面对众人.如同面临灾难.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偏盖全: 
    通过极度少数的事件得出一个规律.一次考试不好,认为自己这门功课不好.或一门功课不好,便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好. 
    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好抵不了一过".一次的过错,都将所做的一切的好,都完全掩盖掉。当看到某个人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时,便以此作为对此人的评价.. 
 
夸大或缩小: 
    喜欢将自己的缺点夸大到俺盖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的好.脸上出现一个黑痣.便想着:这东西的出现,将使的我的面貌受损.长相不好看,就没有异性喜欢我.而且别人一定会嘲笑我。看来我注定没有朋友,只有作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啦." 
    缩小主要在于将自己的优点.或成绩缩小化.看不到自己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 
 
人格化: 
    常把一些与人体无关的事情看得有意义.一出门下起雨来.便认为老天跟自己作对.生闷气"连老天,都这么对我.哎.." 
    上班路上塞车.认为"为什么人人都跟我作对".将这种与已本无关的事,连在一起,似乎是 
冲着自己来的.显得抑郁或怒愤. 
 
贴标签和贴错标签: 
    几次与朋友说话,感觉对自己不满意,说得不好.便定结论"我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我不合群" 
    一次,两次考试失利便认为 "我是一个考试失败的人"。或在经历了不少失败,挫败便给自己贴上一张"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标签。 
    贴上标签.并确认这是一个事实时,以后出现的种种,便有意无力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 
    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即贴着"我是失败者"的贴标时,还有什么动力去获得成功.对于出现的失败认为是一个必然.而努力奋斗得来的成功.却认为"庆幸".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咨询中常强调,"不要给自己或别人乱贴标签"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59.226.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