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持自信(连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3-9-13 04: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持自信》一本极好的心理学书,内容是交流分析学说(Transactional Analysis )的通俗介绍。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我们为什么会不自信,怎样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建立自信,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书。这里的书摘,大约一万字,是笔记性质,联贯性差一点,但全部是精华。
  另外,同两位作者还有一本很好的书:I'm OK - You're OK(中译版《你好,我也好》)。对于这两本书的评价,大家可以到国外的购书网站上看看。




第1部分


  1、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2、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3、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4、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5、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成为"抚慰"。

  6、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7、"我行--你也行"的意思是要把别人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物。要最大限度地看到他们所具有的潜能,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而不管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它同样说明我们也应如此看待自己。

  8、"我行--你也行"是对我们内部心理结构的修正,这样以来,我们或许能够颇有作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获得的结论会被抹去;过去的结论一旦记录下来,就会被永远保留,并且经常被唤起。幸运的是,我们后来的结论也被记录下来了。我们越是自觉的使用这种新态度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就越能改变我们日常相互作用的实质、改变我们的交际方式、我们的态度、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以及我们控制情感的方式。现实生活中虽然充满了斗争,但我们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还存在着更美好的东西在指引我们前进。

  9、"父母"影响我们现实生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内部对话"。别人很难伤害到我们的情感,除非是他们能够激起我们的"父母",使我们从内心受到谴责。我们内心有一个专制的"父母"。

  10、儿童、父母、成人是什么?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影响力
  "儿童"--欲望、自我、好奇、直觉、需要、动机。“你是主宰,而我不是”,“如果我这样,我就行”。是需要和动机的源泉。想干
  "父母"--要求、指导、条条框框、内心谴责。不得不干
  "成人"-思考、解决问题、调节父母—儿童关系。如何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4:57:10 | 只看该作者
11、如果儿童时代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自由发挥,"儿童"就可能是我们人格中最愉快的部分。如果儿童时代充满了恐惧、威吓和自私,"儿童"就会成为我们人格中产生麻烦的部分。

  12、"成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父母"跟上时代的变化。年轻人只有发现"父母"中的信息的大部分是可以信赖的,相信"父母"所言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才能获得安全感。

  13、大脑将生活中的事按顺序高保真记录,并且将与那些经历相联系的情感也记录起来。

  14、如果情感表达总是遭到歪曲和否定,儿童也许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开始拒绝体验感情,到后来他也许就变成一个毫无情感的人。

  15、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调节我们的情感。但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起因入手,然后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情感。

  16、相互作用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明确地鉴别出"我的哪部分人格在起作用",以及通过与今日现实的对照,评估出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来强化和解放"成人"。 相互作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具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往往可使我们摆脱过去限制,带来新的选择机会。

  17、产生消极情感的最常见原因,是我们未能使对成功的愿望如愿以偿。

  18、只有我们用无条件的爱来抚养下一代,并坚定的地、始终如一地选用某种不使用惩罚的培养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不畏惧生活。

  19、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爱,也许会决定永远不再亲近任何人。他给自己规定了种种不与人亲近的禁令,以避免再次经历失去爱的痛苦。他认为:"将不再去爱,那么我也就再不会受到伤害了"。

  20、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并且看到每个人在创造性活动中都起到过一定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4:57:52 | 只看该作者
21、我们无法把握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能够把握某些事情,如果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有关,那么,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将会与我们有关。

  22、对孩子而言,"照我做的去做"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信息。"照我说的去做"也很必要。当我们说的和做的所提供的信息一致时,对孩子的影响和启发最有效。

  23、你和“父母”之间不断进行着内部对话,当我们进入这个对话中去时,我们便堕入到过去的现实中,暂时离开了和我们在一起的人。而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自信",一般意味着能与人们进行正常交往。因此,了解内心对话是如何使我们在谈话中走神的,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同别人保持正常接触。

  24、内心对话可被理解为从此时此处("成人"的感性认识)到彼时彼处(昔时"父母"与"儿童"对话的情境)的意识转变。

  25、走神最厉害的是”乖孩子”。它们是由"父母"控制的个体。其"儿童"受到了压抑。儿童被压抑的原因是抚慰被剥夺,而抚慰未被剥夺的原因是他们不能意识到和记录到外界的刺激。其成年的职能预先给内心的"父母"--"儿童"对话所持久占据。

  26、”乖孩子”经常受到压抑,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人在他们生活中的存在,由于他们的意识总是内向的,反复说着"应在、不应该、必须"和诸如此类的其他词汇。因此他们耳中听不到赞扬,精神因缺少抚慰而趋于死亡。他们尽管在不断尝试获得赞赏,却很少感受到赞赏。他们不断问着"我做得怎么样?",以至于他们不能真正关心别人"做得怎样"。 "乖孩子"从来不表示否定和反对,他们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创一次笼子就留下一次感情受挫的纪录”。偶尔"乖孩子"也抽象无力的发泄不满。他们的思绪不在现实生活中。

  27、”乖孩子”不去思考、也不去发问、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使别人高兴,去适应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需要。他们对他人采用唯一"非难"的方式就是和解。

  28、"行的人"在现实中生活,他们对社会有益,还令人感到十分愉快。"乖孩子"常常微笑,"行的人"不仅微笑、还会开怀大笑和哭泣。

  29、如何削弱内心对话影响,摆脱过去粗暴束缚去享受生活?“追根溯源”是一个要求成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转换到成人时,内心对话就停止了;另外“追根溯源”可以看到我们"父母"中到底装了什么。第三,可以促使我们进入到做出决策的时候,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在今天我们却能改变自己。

  30、"乖孩子”每撞一次笼子,就留下一次感情受挫的记录。有时他们把怒气朝向年幼无力的反抗者;或者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发泄怨气,虽然平时他们很少发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4:58:18 | 只看该作者
31、"乖孩子"的愈后是良好的,因为其取悦父母的技能可以有所帮助。痊愈的"乖孩子"没有必要停止去做好事,但他应该选择能去做什么样的好事。过去,他不敢拒绝别人,也不知如何分辨该拒绝什么,一旦他的"成人"获得解放,他就可以自由地处理别人发出的成千上万的信息,并可以在迄今整理的信息基础上,判断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不值得信任。

  32、追溯根源的七个步骤:

  1、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不能否认感情,因为它们不是通过身体语言发泄出去,就是泄进我们的身体内部,导致种种病症。承认情感是改变的第一步。

  2、是哪部分受伤害了?--儿童。

  3、用恰当的言辞描绘受伤时的情感。从而挖掘这种情感的根源--以及相应的结论。

  4、找出是如何触发这种情感的。

  5、情况下你的"父母"、"儿童"是如何对话的?一定要追溯出这种对话,这是关键。

  6、假想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干些什么不同的东西?

  7、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能采取什么不同的态度呢?

  33、你害怕挑衅吗?除了惊恐外,你还有什么感觉呢?"父母式"的保护方式,可能是不要接近那种事情,而你的成人则能采用比较好的方式保护你。

  34、很多问题是"父母"中的信息造成的,然而却常常不能意识出来,这时"追溯根源"就能起作用了。

  35、为消除困惑,首先要把所有"外部"信息和"内部"来自"父母","儿童","成人"的信息区分开来。

  36、作出决定总比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要强,这无庸置疑。

  37、如果我们想身心健康,就要及时和适当的处理信息,如果信息积累太多,就可能使人感到疲劳和不适。

  38、消极忍受是一种处理困惑的无效方式。放弃自己的决定,被动的屈从于他人,将"让别人满意"作为一种解决困惑的方法,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成为在肯定自己和建立自尊时的障碍。要消极忍受的决定,人们常常用"无行为"的方式,这是人们在争取"自我实现"等努力落空时,保持消极的内心平衡的一种方式。

  39、交谈是得到别人帮助的一种方法,交谈可使问题具体化,排除不清楚之处,还可使我们得到安慰。我们能跳出个人小圈子,去面对生活现实,这样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谈话的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4:58:47 | 只看该作者
40、勇于提问。这是一种"行"的表现。澄清问题,建立起有利于。

  41、在权衡哪一种行动最好时,列出每种解决方案和与之相适应的困难是很有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双向努力",即列举出各种解决方法的有利条件,并在可能的话,同时按多种方案去尝试。

  42、向专家请教。获得精确信息。做出重大决定。略去枝节问题。

  43、接受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减少自己的困惑,却不能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44、消极态度是一种有所控制的不介入形式,年轻人在与父母相处时,常使用消极态度作为一种反控制方式。它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但由于回避了其他人,从而也就切断了抚慰的来源。一个完全回避他人的人,会因缺少抚慰而痛苦。

  45、另一种保护方式是恫吓:怀有敌意、粗暴无理。这种人是非常孤独的,它们能赢得一些胜利,但不会赢得朋友。

  46、回避、恐吓、理智化和礼仪,使我们免于和他人接触,但同时,也使我们失去抚慰,(因为抚慰来源于他人)。以这种方式生活,就像一个缺少补给品的堡垒,我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很久。

  47、成人的保护方式:眼睛的接触、理解他人、预测、多种准备选择方案、契约。

  48、对婚姻伴侣的心理状态保持敏感,是幸福婚姻的要求之一。

  49、什么样是好的契约:
  1、不是单方面的。
  2、内容中应有使双方"儿童"获得满足的成分。
  3、契约是"成人"之间的约定。
  4、契约对双方都是公正的。
  5、契约是简单的,但并非过于简单。
  6、以引起的后果,而不是借助于惩罚来说明不履行契约的害处。
  7、将契约写下来。
  8、契约是可以反复协商的。

  50、"父母"制止者:是在内心对话持续不断,失去"成人"状态时的一些简单的自卫方法,可以在此时保护自己,回到"成人"状态。这是一种应急方法,能暂时从内心谴责中解脱出来,使"成人"进行简单的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5:00:11 | 只看该作者
第7部分


  61、儿童最初的愿望是:安全,新奇事物,意义性。

  62、小孩子在小的时候越感到安全,以后在寻找新奇事物中才敢于走得更远,而学习新事物又反过来会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安全感。当和成人一起时,可以从成人处得知自己有希望获得什么,因此减少来回考虑引起的焦虑。

  63、对大多数人而言,安全和新奇事物构成一条线,而他们就生活在这条线两极中的某处。

  64、如何改变自己:

  1、使人渴望转变的三种因素:痛苦、厌烦、进取心。
  2、摆脱某事物前,需计划用什么占据其空缺。
  3、用不断的小小进步奖励"儿童",使其愿意改变。
  4、建立起新习惯的关键:把精力有意的和反复的耗费在对新动作的学习上,建立新的突触小泡和神经通路来包围旧的。
  5、积极的情感:欢乐、热情、期望、荣誉、梦想、获得抚慰,使进步的强大力量。
  6、把握时机。
  7、把转变意图告诉别人,不只依靠自己实现转变。
  8、以自己佩服的人做榜样。
  9、一次只改变一点点。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我希望如何改变?②我准备在哪个方面发生转变?③我的收获和损失各是什么?④我将做些什与以前不同的事?
  10、改变有得有失,自由与责任相联系。
  11、记下自己的收获,"儿童"喜欢见到进步。
  12、多设几个备用方案。有无替代计划A、B、C?

  65、自由意味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尽管"父母"可能也这样要求过你,但只要是对自己确实有利,你还是要做的。

  66、因为习惯,我们不假思索的采用着同样的生活方式,日日年年。当我们获得某种奖励时,就获得了改变习惯的动因,即使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也不例外。

  67、建立新习惯这最重要的是付出能量,而不是付出时间。这是由于,当我们决定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时,常由于踌躇不决而浪费许多宝贵的能量。

  68、力量来源于抚慰,而抚慰来源于他人。我们几乎不能只依靠自己来实现转变。因此,把我们的意图告诉其他人很重要。

  69、内化了的"人物"比理智的观念更具强大的力量。尽管"成人"可以运用理智的力量对改变施加影响,但"儿童"必须愿意参加,这种改变才能成功。在这种模式中,激励儿童,使其渴望转变的是现实生活中吸引他竭力模仿的人。

  70、改变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比如,公开宣布某种决定,说出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压抑我们的感情,可能会使其它人不快。另外,我们的一些转变,对其它人可能是某种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热爱的人,这样,我们的转变才不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威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5:00:38 | 只看该作者
第8部分


  71、独立并不意味着我们干什么都是一个人,而是说我们将自己所寻求的支持面放宽,扩大抚慰来源。这样,我们可能失去旧日的舒适生活,然而却提高了自信心,减少了对孤注一掷的恐惧,从而获得极大收益。

  72、我们如果想获得更多行动自由,则我们也将担当起更多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自由行动的权利,我们就无法有效地负责。

  73、只想留住一个人,则可能孤独地只剩下自己。只依靠一个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是注定失败的。即使双方都有深厚的情感,可是一旦与他人毫无接触,就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中的完全禁锢。这样,两人由于害怕失去对方,就变得相互小心翼翼,于是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74、如果你感到十分需要某人,那你和他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75、想,而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是否愿意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而不是充当我们需要系统的一种附属品的呢?

  76、在组织一个新家庭之后,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两人的家庭观念(即:家庭应该是怎样,两个人都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不同的。而且这些不同,隐藏得很深,往往不能以言词表达出来(因为没有意识到),而是以两个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就会使两个人对对方感到困惑、疑问乃至轻视、愤怒,从而产生许多矛盾,这时,两个人需要的是交流一下彼此过去家庭生活的情况,然后认真讨论一下,他们应该怎么办。

  77、如果你放任自己贪玩的"儿童",并且能够发现其他人也同样具有贪玩的"儿童",你就能使自己快乐。这种快乐是留住别人和维护健康的良方。一位儿科医生注意到一些家庭,尽管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很好的照料自己,却没有什么人生病,医生在这类家庭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78、要控制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79、停止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三角关系的唯一方法,是从这种三角关系中摆脱出来。为此,首先要有其它的抚慰来源,即选择的余地。

  80,如果您有强烈的愿望去驱使别人干些什么,让他们接受你的观点,阻碍他们某种思想萌芽的成长,不让他们具有自己思想时,你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你从中可获得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迫害者,你就不要去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5:01:08 | 只看该作者
81、游戏的全部目的在于:自我惩罚,自我辩白,消除疑虑,报复,忏悔,减轻罪行,维护自己。

  82、操纵(给予和不给予)抚慰是一种控制行为的有效方式。对此特别敏感的是那些受"父母"的控制,持有"让别人高兴"信条的人们。对这种人的抚慰要求置之不理是一种手段,能使他们相当快的"就范"。

  83、持"使别人高兴"信条的人们需要认清,他们不可能使每个人都高兴。认清这一之后,就可以主动的取舍,将精力投入一些行动中去,从而使生活不那么复杂。

  84、尽管有些人竭力去做一个"乖孩子"和"好好先生",但他们还是为自己生活中缺少抚慰而焦虑不安,一生都感到压抑。

  85、好的协作不要求两者干每一件事都在一起,他们能在一起就在一起,不得不分开就分开,而他们的关系仍将非常密切。

  86、允许我们所爱的人独自进行活动,是一种保持爱永远具有活力的方式。如果所有矛盾的解决都是顺从一个人的意愿,那么,双方关系就会破裂。

  87、年轻人摆脱父母拘束,并非从此不再理会父母,而是获得独立,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88、要做到:给予别人适度抚慰;自信而不是炫耀,将相互作用置于"成人"状态;尽可能保护其他人的儿童;始终如一;扩大抚慰来源。

  不要:"表面上的情感交流";不成为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

  89、有时,与某些人交往很难,因为他们与其他人交往时,主要是以自己的"父母"进行的。对于这种人,可采用的反应方式是尽可能快的从他们的身边跑开。但是,如果这些人是我们的老板、配偶、父母亲、儿女、朋友--对于这些我们建议在生活中留住的人,这种反应方式就不宜采用了。我们要采用一些方法,约束他人"父母",而使其"成人"和"儿童"处于支配地位,这样既能维持和发展双方的关系,又能使自己"儿童"免受伤害。总之,是使人们变得勇敢,去约束人们头脑中"父母",使相互作用时以"成人"和"儿童"进行。就这样,我们才能收集外部信息,与他人合作,去追求新颖事物。

  90、"父母"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不能收集各种外部信息)。它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为维持自己的规矩,而对其他人的情况则毫不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5:01:40 | 只看该作者
91、固定于“父母”状态的人,常是为了维护自己而选取这种行为模式。他们也使用"成人",然而"成人"却是受到"父母"污染的"成人"。这就是说,他们头脑中的计算机已经移交"父母"掌握,只运行"父母"的程序。对他们而言,现实只是其头脑中的那些未经检验教条的外化。

  92、人们为何会固定于"父母"?这是由于在儿童时,只要表现出对"父母"的遵从,或无条件服从,就会受到奖励的缘故。对他们而言,即使是变成"成人"之后,也会认为聪明的办法是遵从"父母"意志,阻止那些孩子式的行为和冲动发生。有的人还可能是因为无知和感到害怕而被迫服从。

  93、那些迫使自己的孩子处于残酷环境中的父母们,其实也是奴隶,因为他们也是盲目的按别人的要求去作的,自己也是个完全服从他人的人。他们不敢也无能力向权威提问。

  94、那些其"父母"只会代表权威、挥舞大棒的人,他们在与其他人交流时,一旦使用某种方式不能达到目的时,就只有采用打击的手段,用暴力、破坏的方式。

  95、肉体上的威胁不能产生该思考的人,也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那些儿童时期备受责打的人长大后,不仅会责打自己的孩子,而且对年老的父母也使用同样手段。

  96、事实上,那些心狠手辣的父母缺少抚慰,他们虐待孩子只是为了使自己感到"行"。

  97、"父母"式的人,会认为别人的服从比他自己的兴趣更重要。因为"父母"关心的是维持自己的权力,而忽略人格其它部分的需要。

  98、当我们认识到那些受"父母"控制的人在威吓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自己也感到恐怖时,我们从他那里感到的威胁就不那么可怕。正是同一个"父母",他们在外部责打你,而在内部也在责打着自己。对于这种人来说,避免自己的"儿童"受到责打的一种方式是将印象愤怒引向外部。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感到自己是强有力的。

  99、恐惧不仅会吞没那些受"父母"控制的人的"儿童",还会使其不信任自己的思考,不信任自己的"成人"。这是由于其儿童期,没有人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成人"所致。因此很难与这种人协作,他们也不可能与其他人一起建立"成人--成人"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他们只是相信权威。

  100、父母与儿孙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应该使建立在灵活使用整个人格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包括了"成人"和"儿童"。这样,才使人们不仅关心过去,也同样关心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3-9-13 05:02:12 | 只看该作者
第11部分


  101、受"父母"控制的相互作用可以被"成人"式的反应所中止。"父母"的目标是你的"儿童",如果参加反应的是"儿童"(恐惧、困惑、愤怒、依从),相互作用便就变成互补性的,实际上是鼓励对方"父母"继续针对你做下去。

  102、对"父母"加以约束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不会放弃"我行--你也行"的态度,而且要尽力使它在我们相互作用中出现。

  103、使用那些约束"父母"的方法时,必须小心翼翼,而且由"成人"来使用,因为在保护自己"儿童"与控制他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但如果任务是保护自己的儿童,使其免受暴虐"父母"的打击时,则采用某些方式也是正当的)。

  104、如何制止他人"父母":
  1、对别人进行贬低。(不推荐采用)
  2、使相互作用中止。采用成人的方式,用疑问等手段引导对方进入成人状态。
  3、赞同:只有对方确实正确时,采用此方式才有效。
  4、把话题扯远。(有一定危险性,但也有成功的可能)。
  5、鼓励。当父母是正确的时候,要鼓励他说下去,从而引导入成人。
  6、沉默。以沉默示威。(要伴以注视)
  7、走近他们。走到那些受"父母"控制的人的附近(二英尺)。迫使他们思考。
  8、改变你的决定,如果你确实愿意这样的话。引导他人讲出自己的观点(因"父母"只会批评,不会思考)。
  9、请他再讲一遍。希望能引起他的一些思考。
  10、间接起作用。在交流中,对第三者讲话,而却让受"父母"控制的人听到。从而使受到"父母"控制的人快乐,进而唤起其儿童。
  11、要求写下对方的话。使其感到事态严重,而陷入"儿童"、"成人"状态。
  12、发现其他人的儿童并加以照顾。这种方法最好。但要求能以"成人"眼光去观察。(你是否知道他的生活经历,生活安排,是否曾经受到伤害,是否感到孤独和恐惧,是否曾失去亲人,是否是孤儿,是否害怕退休,是否在秘密的干着什么,是否曾饱含热泪?)你的善意行为,来源于你知道他也需要爱,也可以熔化掉敌意。
  13、保持自信。这样才能达到以上效果。它要求我们每日通过反省和与那些对我们评头论足的人相处,来补充自己的内部力量。

  105、如何制止(暂时关闭)自己的"父母":改变身体姿势;注意一下眼前的东西;夸大问题;体育锻炼;寻找一处避难所;听听音乐;转移思路;找人聊聊;想想其他人;对镜子作鬼脸;小睡一会儿;祈祷。

  106、采用"思考"和"情感"的方式为他人分忧,则会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107、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父母"畏缩,因为对许多人而言,当事情棘手时,他们往往真的以为只有这一种选择,习惯性地退回到陈旧的,自以为安全的"父母"方式中去。他们还不明了为何自己摆脱不了"父母" 方式。相互作用分析可以提供这方面知识,由此产生的洞察力最终会使"父母"受到约束。

  当你明白了其他人尚未明白的道理时,你必须独自挑起探索的重担,并且不要放弃他们能理解、接受你的希望。这一时刻终将来到。而在这一时刻前,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为使你不受到伤害,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要保持耐心,要有礼貌、要坦率;并随时准备欢迎那些最终将从受"父母"控制的牢狱中逃跑出来的儿童。

  108、如何塑造孩子?父母应当使能对孩子将来生活有积极作用的信条内化到孩子的"父母"中去。方法是:
  1、接受。以无条件的爱来改变孩子的"我不行--你行"观念。
  2、了解:深入观察、理解孩子,把他们作为具有无限价值的一员来对待。
  3、诚实。不撒谎;但可以选择告诉或不告诉他们和表达的方式。
  4、说话要直截了当。提出要求要简单、无条件。
  5、前后一致。父母可以犯错误,但不能掩盖事实。
  6、希望。父母自身对未来充满希望。
  7、重复。知识的强化由重复来实现。
  8、传统。
  9、期待。使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到来有所期待。
  10、制定可以使孩子得到休息的规矩。
  11、以行动来表示出价值观。
  12、幽默感。
  13、期望。让小孩子帮助你,实际上是告诉他,他能够做事情了。"你能够"的信息就可以经过强化和鼓励进入孩子的"父母"之中。
  14、呆在孩子身边。(在其需要时)
  15、家庭计划。
  16、时间。要以至少六年的时间来保证在孩子需要时能够提供帮助。

  109、你想获得什么?

  1、列出全部愿望的一览表表,毫无顾忌的、自由联想式的。
  2、判定愿望由哪一部分人格提出:"父母"、"成人"、"儿童"?愿望仅仅由"父母"提出时,我们会感到“必须”的压力;愿望只由"儿童"提出,则会不计后果,不考虑现实;如不是"儿童"提出,则难以成功,因为"儿童"能提供“需要干什么”的动力。 "成人"必须参与提出愿望,因为它能提供“怎样才能做到”的信息。愿望的最佳模式是"成人"+"儿童"+"父母"。
  3、明确选择满足愿望的方式。
  4、明确每一种选择的后果。
  5、限制愿望的数量。保留现实的、可实现的,"儿童"加入、"成人"参与、甚至"父母"鼓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6-12-1 04:57:5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1-8-3 23:08:05 | 只看该作者
时间很晚了,粗粗看了下,感觉很棒,直击要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1-8-4 11:14:31 | 只看该作者
找到了这两本书的中译版下载地址
1.<I'm ok, you're ok>《我好,你也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693406.html
2.<Staying ok>《保持自信》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312679.html
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1-8-5 10:10:3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支持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1-9-4 20:17:11 | 只看该作者
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