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3:05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5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刚刚提到: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昨天我们从中国的文字,也了解到如何把瞋恨、把愤怒化解掉,用什么方法?用宽恕的方法。《格言联璧》里面有句话提到「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利益,无往不利,所以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曾经学生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就是这个「恕」字。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难处,甚至于去体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的因在哪里。不要在果上生气,我们从因上去了解;往往当你了解到他的原因,你的怒气就消一半以上,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昨天也有提到,我一个学生他常常打人、骂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很多老师看到他也会觉得很难管教。我们去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整个怒气都不见了。父亲根本都不回家,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泰国人,她根本无法教导孩子。确确实实,我们要用一分宽恕、包容,甚至于是去帮助、去成就的心,就能够转怒为恕。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慈悲心现前就没有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先伏得住情绪、愤怒。昨天我们也了解到,一句万德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一句万德洪名,绝对不是要跟人有言语冲突的时候才拿起来念。什么时候就要念?我们要遵印光大师的教诲,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个方法不得了,很重要。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讲课怎么比较不紧张?我说就是因为念佛,当要紧张的时候,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我在海口前年十月份要讲第一场演讲,结果是对三百多个老师,我也很紧张,又怕睡不着觉。因为我大学联考吃了两颗镇定剂也没睡着,结果隔天药效发作,考得一塌糊涂,「一饮一啄」。我怕这个情况再度发生,我就到孔老夫子面前跟他顶礼三拜,孔夫子你要保佑我今天睡得好。结果确实一觉到天亮,坐在台下就一直念佛,上了讲台,三百多个生疏的面孔,我也一直想,这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特别亲切,所以也很自然才能够侃侃而谈。所以持佛号益处很大。在那第一场当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缘,我们后来中心的老师,大半都是那场演讲当中结识的好友。

所以讲课可以用念佛,脾气要现前的时候,也可以透过念佛把它伏住,但是这个功夫一定是在平常要练。很多朋友都问我,你什么时间念佛?我们常常要讲课,要固定一天拿出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很难。都是抓什么时候?煮饭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洗衣服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可以有节奏;走路的时候,差不多两声一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化整为零。所以,凡事为成功找方法,不可以为失败找借口。常常都说,我这也没时间,那也没时间,其实时间是人找出来的。当我们坐下来,别人聊的是是非人我,又不干扰你,赶快修行,念佛。而当行住坐卧常常念佛,我们的心就很平静,就好像一潭湖水一样,等你有得失心、有瞋恚心,念头一起,好像湖面起了波浪,你一看就知道了。突然自己的妄心一起来,马上有警觉,这个时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再把它伏下来。这个觉照的能力都取决于平常用功的功夫。所以,一句佛号也可以做到『言语忍,忿自泯』。

我们学习圣教,也要经过几个过程的考验跟提升,师长也常常说,学佛最重要,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学《弟子规》,也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实践的境界。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已经点出来,学问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习;第二个境界,适道就是力行,去做了;第三个境界,是在做的当中,时时可以屹立不摇,如如不动,这是定功。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懂得通权达变,开智慧了,不会学的死板板的,学成书呆子,这样也不好。

我们这次这个因缘是可与共学,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也发现到每位同修都相当用功,学了以后马上做,这叫适道。我们曾经在初中、高中、大学这么多的同学,毕业以后,虽然受的是同样的教育,毕业完出来社会,走出来的路一不一样?统统不同,所以那只是在共学的状态,不在适道的境界。古代有两位兵法家,庞涓跟孙膑,他们两个跟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出来结果一不一样?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最重要还要存心正确才行,不然学不入。两个人同一个老师教,结果两个人出来风格完全不同,到最后还自相残杀。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虽然这么多的读书人念念都说我要当孔夫子的好学生,要当圣贤人的好学生,看起来都是走在圣贤大道上。但是只要出现跟他的利益有关系、跟他的生命存亡有关系的时候,他就不见得能够死守正道。所以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段教诲,「国家昏乱」才看得出谁是忠臣。国家没有问题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忠臣,但是真正出状况,就可以了解到谁能够屹立不摇。「六亲不和,有孝慈」,其实虽然我们现在社会乱,但是你可以真正看出来,谁是真正的孝子。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他还能够屹立不摇,抓住做人的本分,他的境界已经到了这个立的状态。

唐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候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快速的就把整个国土都占领。几个月之内,半壁江山都打掉了,所有这些科举出身,这些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刚好有两个忠臣,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死都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过去,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得以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败掉了。所以诸位同修,你的人生能够有这些知心至友,很可能在你危难的时候,他们能够真正帮你化解。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结果他们不肯,还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然含着血骂。我们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双脚都发抖,他面对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也会觉得很惭愧。好,这是可与立。

再提升,就是懂得通权达变。在古代,有个孝子叫毛义,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是乱世,读书人大半都不愿意出来当官,自己独善其身,好好教学,不想贪图这些功名利禄。但是毛义就接受了一个官职,要出来当官,他一些读书的好友就觉得他怎么可以这么做?看不起他。因为毛义在接受官位的时候,还露出微笑,所以这些朋友慢慢都远离他。后来当了一段时间以后,毛义的母亲往生了,毛义就把官职辞掉,从此就没有再出来当官。他的好友当中,也有一个很有名望的读书人叫张奉,他看到毛义后来辞官回来,他内心很惭愧,他说毛义当初这一个笑为谁笑的?我挨饿没关系,怎么可以让我的母亲挨饿!他是为了奉养母亲,心生欢喜。等母亲往生以后,他要守气节,他就不愿再出去。所以这是通权达变。

我们学《弟子规》,也要从立到权。比方说『财物轻,怨何生』。我们对兄弟是不是「弟弟,所有的财产都给你」?也要看情况。当弟弟不成熟,他的很多德行还没建立,你把钱给他,他会统统败光。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还是要有个核心的思维,念念为他着想,这个时候你就会权变。应该跟他好好沟通,你把生活、把家庭好好弄好,哥哥这些财富一定会给你,你要引导他、要协助他,不然他会倒下来。

再来,『言语忍,忿自泯』。言语什么时候要忍?是会结怨的时候我们要忍;以退来感化对方,要忍。但是面对公共事物、公德心的时候,该讲的时候你也必须讲,不然整个人群都没公德心,我们「言语忍」就变成姑息养奸。我在搭公车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有人在抽烟,你看车子上都写着什么?「禁止吸烟」,他们都在吸,所以整个社会没有公义,这时候我们要主动劝诫。但是劝诫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亲有过,谏使更」,然后怎么劝?「怡吾色,柔吾声」,你假如对他很凶,可能明天报纸就会写一篇「昨天公车上发生斗殴」,那就不好。

有一次刚好看到一位男士在抽烟,我马上走过去,我说:对不起,这位先生,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吸烟?我有没有气喘?这叫方便妄语,让人家有台阶下,所以得理还要饶人。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还笑笑跟他讲。结果可能从来没有人劝过他,这个突如其来的劝让他不知所措,又想骂我又不知道怎么骂,所以就这样口齿不清,脸色不好看。这时候我们要有定功,继续看着他微笑,然后缓缓移过来,继续拉着。拉着的时候,我们就想「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赶快念佛回向给他,把他的善根唤醒。就在那里闭着眼睛一直念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差不多过了一会,我就闻了一下,没有烟味。后来我就下车,下了车以后,同行的两位老师就跟我说:这位男士瞄了你两次。他在那里看我一下,看我一下,这时候我们很镇定,他会生起惭愧心,我们又无意跟他起冲突,让他有空间自我反省。所以面对公义,我们还是要仗义执言,注意态度就好。

后来我们的老师听完以后,他们坐在公车上,常常就会听到一句话:这位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刚好有位女老师,她就劝了第一个人,这个人就把烟熄掉;结果又上来一个人,又再抽,她又走过去跟他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结果上来,又有一个人在抽,她突然觉得是不是佛菩萨要考验她是不是真心的?结果一劝劝到了第五个,突然她要劝那第五个的时候,那第一个说:不要抽烟了!所以我们要形成社会的公义,自然就有一种团体的力量,这就是社会教育,慢慢人就会收敛,这个时候我们也要通权达变。往后每一句《弟子规》,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

礼是儒家的本,戒是佛家的本,戒也有开、遮、持、犯,《弟子规》也有开遮持犯。但是这一句教诲当中,我们看到未可、未可、未可,但是前面有一个可、可、可。怎么样让这些境界不断提升?它有个关键词,就在前面,「学」,「好学近乎知」。只要肯好学,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而这个好学还要善学,善于观察别人到底是如何把事情做圆满,这个我们也要善于去观察才行。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抓住一个原则「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且我们面对恶人,不只是在他的行为当中我们不去学习,更要把他恶的因找出来,我们随分随力去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恶因当中去转掉、去改正。我们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下: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饮食,坐走』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出现的情景,当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是先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当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所以在这个礼仪当中,都是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现在食物拿出来,谁先吃?小孩就在那里,还没拿筷子,拿手就在吃了,所以这个机会教育都没有抓好。

我们用经典教育的小孩,就很懂得食物都先让给长辈来吃。然后在坐位子的时候,这个「坐走」,还教导他们吃饭的时候位子应该怎么坐。主位一定是对着入门的这个方位,因为主位坐在那里,他就能够掌控整个餐厅或者是这个空间的情况,所以要让主位给长者坐。我们晚辈尽可能坐在哪里?坐在门口旁边,常常有什么事要处理,或者要端菜,就可以坐那里。小孩子学了要马上就做,老师还告诉他们,假如这个桌子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不能指着主位的人,这样没有礼貌。刚好有一次,我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我坐下来,孩子马上就在那里调桌子,他们说这个一条一条的痕不能对着蔡老师,他们还把这个转过去。这么细微之处,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办大事的时候就能够沉稳,从这些小地方去增长孩子的善根相当重要。

有个老师她学了以后,回去都跟她婆婆问安,问安的时候都鞠一个躬。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主动夹菜给她婆婆吃。有一次她婆婆刚好要唠叨一下,刚好她把菜就夹过去,她婆婆的话突然停在嘴巴,然后接一句话说:你学得不错。所以,恭敬可以让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小磨擦都化解掉。

「或饮食」,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因为我们这几天都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同修夹给对面的,这样怎么样?要通权达变,你这么一夹过去,所有的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有没有被菜给弄脏了,我们就心意了了就好,太远就不方便。再来,你拼命跟旁边的人夹这个菜,结果这个菜他又不大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了以后夹一点,之后就每个人想吃什么自己夹,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刚好您是跟师长坐,或是跟一些长辈坐,而这个长辈正忙着,可能在吃饭过程还要跟很多的朋友做沟通。当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他可能连夹菜的时间都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观察一下时机。

「或坐走」,坐的时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有一个小朋友,他们学了以后,刚好跟妈妈到朋友家里去。他母亲在打电话,用行动电话打,他就跟他母亲说: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接着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你怎么都讲不听?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所以孩子这样老实,很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要成就他这种学习的心。所以当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有一个老师他们刚好出去旅游,结果很多年轻的老师都冲在前面上车,因为没学过《弟子规》,都坐在前排。因为这个老师已经学过《弟子规》,她一上去就想劝一下这些年轻老师往后坐,把前面的位子应该让给长者。这个时候怎么办?她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她马上说:女士优先,你怎么都不让我们坐?用比较缓和的语气跟他们讲。这位老师她又马上坐下来,坐在前面一点,然后有一位年长的老师一起来,她马上站起来:这位老师,您坐这儿!就引这位老师来坐。没有用言语劝,用什么?用行动来劝。所以我们处处要善巧方便。

结果到了旅社去,她一些同事马上就把整个房间的灯都打开,为什么会这样?人觉得我花钱是老大,所有的电,所有的水,我就尽力去把它花。其实不然,电是不是我们的?地球的能源是不是我们的?不是,地球的能源应该是属于世世代代的人都应该可以拥有。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么浪费,统统把它花掉了,可能后代子孙不知道会怎么看我们。所以做人要对得起上、对得起下,水也要节俭,不可以浪费。假如人对于这些能源不珍惜、对于水源继续浪费的话,那往后最后一滴水将是什么?将是人类的眼泪,因为到头来,可能因为水而打起战来都说不定。这些对于所有事物应该珍惜的态度、勤俭的态度,一定要从小借由这些生活情境去教导。

很多孩子学了以后,坐电梯他也都让长者先走。但是孩子才三岁、四岁,年纪都还小,这时候能不能我们先走?不行,到时候那个电梯门关起来,就有危险。所以,他比较年长的时候,可以服务长者;当他比较年幼,在坐电梯的时候,还是要让小朋友先走,比较安全。

我们看下一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古代客人到家里来,我们晚辈一看到,「您要找我父亲」,他就马上去叫父亲。假如父亲不在,他一定会恭恭敬敬回来跟这位长者报告,甚至于会询问长者:请问您有什么事吗?我可以通知我父亲,再去跟您报告。在接待的过程当中,就训练一个孩子处理事情有恭敬、处理事情有始有终。有时候我们交代学生去找某个人,结果一去找就没有再回来,后来找他来:你找的怎么样?没找到。他不习惯说没找到,他觉得他已经完事了,其实还要再回来报告,有始有终,对一件事情负责任。

我们这一句教诲把它延伸成接待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诸位同修,您的孩子您有教他接待的礼仪的举手?这个很重要,礼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当我们不懂礼的时候,给人家的印象就不好,人与人之间可能就会有一些误解、一些磨擦。我们看看现在的现况,孩子在家里,长辈来了,阿姨来了,叔叔来了,孩子正在看电视,他会怎么接待?看看阿姨,然后往屋里面喊「妈,阿姨找你」,继续看他的电视。然后长辈出来:这个孩子!来来,我们这边坐。有没有教?没有教,你愈晚教就愈难教,所以接待的礼仪一定要落实。

我们在学校里面也同样是遇到这种情况,隔壁班老师来找,学生一看到,也是打开他的嗓门喊老师,这都没有恭敬。有一次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教导他们接待客人,这句教诲不只要用说的,一定要让他们用做的,现场示范,你当客人,我当主人。所以他们学得不亦乐乎,还角色替换。结果学完刚好中午吃饭,也很巧,就来了一个阿姨,当他们听到门铃声的时候,六个人饭都不吃了,要干嘛?接待客人。僵持不下,六个人排成一排,准备接待客人。门一打开,六个小朋友深深鞠躬:阿姨好!结果这个阿姨不敢进门,她说受宠若惊,假如我们的下一代孩子都像这样,那一定很有希望。

进门就教他们要摆拖鞋,怎么摆?一定是顺着客人一走进来,马上就可以穿下去。所以仁爱之心在哪里落实?时时处处为人着想。你这么一讲,孩子就愈来愈细腻。一进门来:阿姨,你先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然后就恭恭敬敬倒了一杯水,说:阿姨你稍等,我去叫我母亲。这就是接待的礼仪。有一个母亲,她常常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切一盘水果。有一天刚好她不在家,来了客人,结果她一进门,看到桌上也有一盘水果,她的孩子才小学。所以上行下效,我们好好表演,孩子无形当中都在学习。

在公司里面,我们也应该落实这一条教诲。比方说同事的朋友来了,可能公司也满大的,刚好你碰上了,你能不能跟他说「他在那里」,这样就显得有点失礼。你可以「你请坐」,给他倒一杯水,「我去帮你叫」。这个客人会感觉到公司气氛很好,很好相处,留给人家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来了,看你还帮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内心很高兴。所以这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在拉进了同事之间的距离。还有,假如有客户来找,刚好要找经理,能不能说「经理在那里开会,在那一间,你去吧」?假如这个客户走到经理办公室,一打开,刚好在开会,那会很尴尬,他是要接待还是要继续开会?所以我们这些细微之处要谨慎、要小心,不然连客人都接待不好,有没有可能被重用、被提升?不可能!小事办不好,怎么可能办大事?

所以接待客人最好也要做训练,让每个人很清楚,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当然训练可以短时间之内达到效果,而更重要、长远的是要教育,让人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是打从心里生欢喜,所谓诚于中自然而然形于外。很多同修就说,有些规矩我都不懂。不用紧张,只要我们是用恭敬心去做,对方的感受也是很好。自然在做的过程,我们就会慢慢积累很多的经验。

在政府单位,接待就更重要,不然我们无礼是丢谁的脸?丢整个单位、整个国家的脸。有个政府主管打了一通电话到其它部门去,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接的,态度不大好,他说:我找某某某。不在!去哪里?不知道!就把他挂下去了。结果这个主管很生气,开始调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最后这个研究生的命运是什么?被解雇了,开除了。后来整个单位接起电话都:你好,请问找哪位?风气大变。当然除了怕丢饭碗以后,更重要的,还是要升起对人的尊敬。

所以接待,除了人与人的情况之外,还有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也要教孩子接电话。接起电话来,一定要问候长者、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哪一位?假如长辈说,请问父亲在吗?父亲假如在,他马上说;您先请等一下,我去叫我父亲。假如父亲不在,就请教对方:对不起,我父亲现在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假如有什么重要的事,您交代我,我父亲回来我再通知他;如果你现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亲的手机跟他联系。孩子做事、办事的能力,就从这接电话当中、从生活的细节当中,慢慢提升上来。诸位同修,您现在接小孩子的电话都是怎么讲?所以我们从中也要看到一些缺失,赶快把它补上。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尊长,勿呼名』。虽然是对长者的一个称呼,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现在因为西方东进,西方人怎么称父母、称长辈?直接叫名字,这叫平等。这是不是真平等?平等不是这样讲的,平等是对人的一个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平等!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然是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够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说什么,因为一分恭敬才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去希求晚辈尊敬,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成就他们的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他们就学西方,女儿就直接叫他的名字,叫没有多久,他就感觉到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我们自己回想,从小我叫我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叫了十多年。有时候人家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的时候,全身不舒服。所以一声一声的尊敬称呼,恭敬心都一点一滴在提升。这个礼仪相当重要,而这一声一声姐姐、二姐,愈叫感情愈亲密。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诸位同修,不然你去观察看看,兄弟姐妹都用兄、尊长互相称呼的感情好?还是直接叫名字的感情好?您自己可以去观察看看,结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小孩现在也有常常取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里取外号,你自己还跟着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于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没有恭敬心,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希不希望人家取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去取别人的外号。

『对尊长,勿见能』。当孩子有些能力,就开始到处表演,绝对是增长他的傲慢。假如底下的大人还说:你真了不起,真不得了!这样的言语听多了,往后批评的言语就听不进去。而且才华学到了,真正的目的在干嘛?是表现出我比人家高一等吗?那错误了,学到的才华,最重要的要服务他人、要奉献社会。所以我们学历愈高,代表我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愈多、社会的付出愈多,我们更应该回馈愈多。这些观念一定要从小扎起,不然孩子都觉得我得到高学历,就是为了我自己可以赚大钱,这样就偏颇了。当孩子知道学能力、读书的目的是要奉献,他整个学习态度就截然不同。

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的母亲带着他到商场上去买东西,刚好一个朋友遇上了,就对他小朋友说:你怎么还没有去念书?想说这个孩子可以送去幼儿园。这个小朋友就问他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念书?结果对面这个长者马上回答:念书可以赚大钱!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有时候假如我们思想、观念错误,都在误导别人。他妈妈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很警觉,马上就给她朋友示意,自己就蹲下来,她说:我们读书是为了要学本事,学了本事以后才能服务别人,就好像你刚刚去买那个馒头,就是因为做馒头的叔叔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吃到馒头,整个社会就是互相帮忙,所以你读书学好能力,就可以服务别人;因为我们要感谢叔叔做馒头给我们,假如把你的玩具送给叔叔好不好?他可能不需要,所以我们就拿钱感谢叔叔,让他也可以拿着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无形当中,都在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当孩子知道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服务人群,他就不会见能、不会傲慢。

我们看下一句,『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行礼。其实我们接触很多朋友,他们都说这个躬还真不好鞠,可能是因为现在人都长骨刺。有个小朋友躬鞠不下来,这个孩子才三、四岁,为什么鞠不下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他的母亲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有三个兄弟姐妹,只有他一个是男的;然后其它的他父母的兄弟姐妹没有生孩子,所以三千宠爱就在这个小孩子;还有四个老人疼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的爷爷在一次吃饭当中,跟所有的子孙讲:这个孙子就代表我,他讲的话就是我讲的话,打他就是打我。所以你看,这个孩子他的权力很大。

他的父母有学佛,也警觉到孩子这样带下去不堪设想,用了方法把孩子带回去自己教。有一天吃饭,七点的时候他母亲拿了一些五谷粥给他吃,这个孩子说:我不要吃这个,我要吃面。妈妈也没有回应他,九点的时候又来问他:要不要吃?不要,我要吃面。妈妈还是很有耐心,不理他。九点半过来:你就吃一口试看看。结果孩子已经饿得受不了,就拿起来吃,结果一吃,因为很饿,什么都很好吃,就很快把它吃完了。他的父母就把他带到用经典教育的幼儿园去,一去要学鞠躬,他的母亲带着他说:来,给老师鞠躬。他母亲还亲自鞠给他看,鞠了五次,孩子如如不动。他母亲要去上班,就先离开,结果走到社区门口,想想这个机会点假如错失了,往后更难教。所以打了电话给先生,先生赶过来,两个夫妻又走过来:来,跟老师鞠躬,爸爸做给你看。父亲就开始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一直鞠,一直鞠,鞠到孩子哭出来。这夫妻也很不简单,用身教影响小孩,小孩一哭,有惭愧心,后来躬就鞠下去。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随着他的德行、他的礼貌成正比,效果就愈来愈好。

刚好也遇到这个孩子生日,一般孩子生日都想到什么?想到礼物,但是刚好老师就开始引导,是母亲受难日,我们要常常想着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后来这个孩子他就说道:今年的生日我不要蛋糕,我要给父母一个期许,我给父母一个愿望,就是我在这一年要好好学好做人。当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他就已经了解到做人很重要,相信他这一辈子的人生方向已经抓正确了。

「路遇长,疾趋揖」,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打招呼的礼仪。中国古代,人与人相见,都是恭恭敬敬鞠一个躬。诸位同修,您现在看到常常会鞠躬的是在哪里?哪个国家看到?日本、韩国。日本、韩国跟谁学的?我们。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自己家的东西都到别人家里去卖了,都快要自己都不会了。好,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如何「路遇长,疾趋揖」,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3:47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6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讲到,现在懂得人与人见面行礼鞠躬,反而是韩国人、日本人做得好。我们在看韩国剧「商道」,他们纵使跟对方不是很愉快,可是只要遇到了,他们还是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个躬,礼不可失。日本人跟韩国人在过去的历史当中,都是积极向中国文化学习,而我们中国人在这一百多年,反而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我们重新学习,重新深入,重新肯定,重新提起使命感,不然我会很害怕,假如我们不学,五十年以后,国际法庭会有个诉讼案,就是孔老夫子是韩国人的祖宗还是中国人的祖宗?结果这个国际法庭的法官可能有学佛,他说我们要重实质而不重形式,看看现在谁真正把孔老夫子的教诲做到,就判胜诉。到时候假如判给韩国人,我们就欲哭无泪。所以「知耻近乎勇」,我们要知道赶快奋起直追,赶快修正自己的过失,让自己祖宗的文化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开花结果。

当然要让文化开花结果,首先从我们自己开始有礼,开始有孝心、有德行,演出来给所有的人看。古礼是用鞠躬,现在人与人见面都用什么礼?很多是握手礼。我们现在来示范一下握手礼,请一位师兄上台来。人生会有很多变化球,改天诸位同修站上来也要很自然。我们首先遇到朋友,先跟他鞠个躬:「你好!」然后上前握手,握手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情况?第一个,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有些人握手是这样握的,「你好,你好」,还看着旁边的朋友,然后握过来,「你好,你好」,心不在焉,只想着赶快握完。有没有这个情况?所以不看对方,对方感觉不受重视,对我们的印象就不好。所以眼睛一定要直视对方:师兄,你好!

诸位同修,握手很重要,可能你就可以选上,当官了。你没看现在选举都一直「你好,你好」,假如我们的眼神很真诚,可能一点一滴的票源都来了。在握手的时候,也要注意他的力道,比方说,有些人握的时候都是这样,「你好」,好像给人家沾一下。有没有看过?别人握得很不自在,你到底要不要跟我握?所以力道要适中,握的地方也不要太上去,适中就好,力量适中;假如握得太大力,人家回去还要花钱包起来就不好,所以力道要适中。再来,时间要适当,你不能握了就不放,对方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要松手。尤其遇到漂亮的女士,不能忘记时间,就一直在那里「你好」,人家都退不下来。所以握手注意眼神,注意力道,注意时间,都得当的话,彼此就会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我们掌声谢谢这位师兄。

这是握手的礼仪,我是比较赞成鞠躬礼,因为刚好手很脏的话,不好意思。或者我们看到朋友、看到长者正拿着东西的时候,要不要去握手?所以要通权达变,这个时候鞠躬礼,问好就好。但是我们也要恒顺社会状况,现在比较重视握手礼,我们也随顺一下。握手还要注意顺序,就是谁先把手递出来,这也是有规矩的。是先长官跟下属伸出手,还是下属先跟长官伸手?是长辈先伸手,还是晚辈先伸手?是男生先伸手,还是女生先伸手?其实这个道理你不要说学了才会,你去想一下,感受一下就会。你看男生伸出来,人家女生不想给你握,你不就在那里很尴尬,是不是?对!所以女孩子先伸手主动的话,我们男孩子再随顺礼仪跟她握手。再来,一个领导者他接触的人那么多,每天假如每个人都握,他也很累。当你伸出来,他也不认识你是谁,你伸在那里也很尴尬。所以等主管、领导人先伸手,我们再伸手。长辈也是如此,长辈先伸手,我们再伸手,不然就在旁边恭恭敬敬就好,也不失礼。

再来,介绍应该怎么介绍?因为见面打完招呼,要彼此认识。是介绍长者给晚辈认识,还是介绍晚辈给长者认识?是介绍男众给女众认识,还是先介绍女众给男众认识?这个顺序很有趣,刚好跟握手的顺序反过来。其实为什么反过来?道理也很简单,我们是先尊重长者,看他愿不愿意握手。相同的,介绍的时候,一定是晚辈主动到长辈面前来介绍,也是我们下属把下属介绍给上司、领导者,把男士介绍给女士认识。假如是比较老的朋友跟新的朋友,因为老的比较熟悉了,新的我们比较没有那么熟,所以是介绍老朋友给新朋友认识。这是介绍的顺序。

再来,见面当中,现在也常常递名片,名片要怎么递?这常常遇到,很多人拿名片,拿起来:来!给你一张。你这样到处发,人家拿过来会不会很重视?就感觉好像在交代一下。所以拿名片应该双手拿过去,而且要让对方一拿到,是马上可以看到您的名字、您的尊称。不要你拿给他的时候,他还要翻半天,这样就有点尴尬。递过去,他马上接过来,「陈先生,陈经理你好」,感觉就很和谐。接完以后,切记一定要把姓记住,你不要拿了,放下来以后,才在那里想他姓什么,再拿起来看一下。所以定功在哪里练?时时心定得住,这些细节、礼仪就会做得好。假如心很浮动,常常很紧张,可能就会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紧张要透过念佛来伏住、来对治。

你拿了名片可不可以放在桌上?一边夹菜,这个汤还滴下去。还有的拿了以后,他没有意识到就放在屁股底下坐下去,都有,或者掉在地上。假如你那天是去谈生意,你的生意会有什么结果?「对我的名片这么不尊重!」整个关系就搞得不好。所以拿到人家的名片,恭恭敬敬的赶快把它收好,收在皮夹里面,这样就不会失礼。最好这些名片你把它收好,改天又要去见这些朋友的时候,可能有时候名字已经忘记了,赶快拿起来复习一下,这样一见面马上可以称呼对方,对方会倍受尊重。我们说不拘小节,那是对别人的态度,对自己要严以律己,对自己要处处替别人着想。你在这些细节之处都不失礼,都能给别人很好的感受,相信对你整个人生的人际关系会有相当大的助益。下一句:

【长无言。退恭立。】

我们跟长辈打完招呼,假如长辈没有什么事交代,我们可以告退,跟长辈交代一下:爸爸,我先回房间去了,我先回书房去了。『长无言,退恭立』,我就会回想到自己在念大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有时间回家里,结果东西一放,人怎么样?跑出去找朋友、找同学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不懂做子女的规矩,没有去体恤到父母的心境,好不容易儿子一、二个月回来一趟,父母一定是非常希望了解一下我们的读书情况、生活情况。

所以不管是在学生时代,甚至于我们现在在社会工作,只要有机会回去探望父母,一定要跟父母好好坐下来。因为这么一坐,人的心会慢慢平和下来,可能你坐了十分钟以后,父亲有很多的感受就很自然可以跟你诉说。我们跟父母交谈的时候,你不要坐了两分钟,就「好!爸,我走了」,这样可能父母有很多的话都没有办法跟你做沟通。所以跟父母一定要坐下来,跟父母泡杯热茶,让他的情绪很平缓,他的话就很自然会流露出来。假如坐了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真正没有什么话谈,我们再离开。「长无言,退恭立」。

诸位同修,我们现在年轻人真正跟父母坐下来,可能五分钟、十分钟都坐不稳。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年轻人比较傲慢,听不进去长者的话,可是人生就会走得很苦,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好像很怕长者又讲我哪个过失,很不舒服,这个慢叫什么?卑慢,内心空虚,没有本事,但是又有一点傲气,所以就领受不了长者的教诲。假如在四、五十年前的年轻人,有没有像我们这样?没有,他们遇到好的长者,可以请教、可以学习的,都很主动去亲近。以前在乡镇当中,都有耆老在庙口讲故事,讲这些忠义的故事,很多孩子都很欢喜来听。所以确实我们应该用个谦卑的心去面对父母、面对长辈,毕竟人生确实是要透过很多的历练,你才会有真实的智慧。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是当时候的社会情况,他们的交通工具是马,当我们坐在马上看到父亲,你会不会坐在马上说:爸爸,你好!那就很没礼貌,赶快下马来,然后跟长辈问好;等长辈离开了,我们再上马,『骑下马,乘下车』。以前是马车,所以你看到长辈可以停下来,赶快下车;现在是开车,你能不能看到长辈,马上就踩刹车?那不行,要会变通。在大马路上看到长辈的车,能不能窗户拉下来在那里「叔叔」?这样就学呆了。在这样的情况不需要,因为可能会造成危险都说不定。

『过犹待,百步余』,其实这就是目送长者离去,我们把它延伸成送宾的礼仪,送客人。在这一条当中,我们就会给小朋友实际操作,一个人当客人,一个人当主人,等客人刚走出门,主人马上就把门「砰」关起来。再把门打开,把这个客人找进来,问他:你刚刚有什么感受?这个小朋友说,「他恨不得我赶快走」,所以给人的心里就不好受。我们这种操作的过程,可以让每个孩子设身处地去体恤别人有什么样的感觉。接着也用问答的方式,让他们讨论。诸位同学,你觉得送客人应该怎么样送才能够让对方非常舒服?孩子就会从他的生活当中去找资料,比方说他们家住大楼,只有电梯,那就是送客人到电梯,等电梯门关了,我们再回来;假如没有电梯,那就送到楼梯口,等客人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才走。

而这个动作是不是刻意要做的?其实不是。我们看看古代,朋友之间情谊都非常深厚,有时候一离开,下次见面可能又不知道多少年。在李白的诗里面,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他送他的朋友到什么时候才离去?送到他的船已经完全看不到,他才离开。诸位同修,我们去体会一下,古代那种朋友的情谊,他在那里目送的时候,内心都时时想着,这个朋友在这一生当中点点滴滴对我们的照顾。所以以前的人不忘恩、不忘情。

刚好我这次在台南讲课,我的结拜大哥还特地从台中跑到台南来听我讲。那天他回去,我就跟着他一起,送他走。他说他要步行到火车站去,因为他觉得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多看看,多学习,我就陪他走了一段路,走完以后,我也目送他离开。在那个当下,我们就回想到十年左右的时光,这位长者、这位大哥时时刻刻都在给予我们精神的肯定、精神的鼓励。所以在这个送的过程,内心也觉得非常感谢、非常感恩。

我在学院,前年的时候,那时候每次听完师父上人讲课,我们也在门口等着送师父走,在送的过程,我们也在落实「过犹待,百步余」。而在这个送的过程就深刻感受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人一生能够遇到明师,人生会有天翻地覆的转变。时常想到,假如这一生没有遇到师长的教诲,人生真是不堪设想,真的不知道造业造到哪里去。所以目送的过程,也时时让我们念受师长的恩德,时时提起知恩报恩,时时要提起以师志为己志。这是送长辈的礼仪,「过犹待,百步余」。

有一次刚好我送了我们中心的老师离开,在这个离开的过程,我看着她们的车子,发现有一位女老师的裙子没有拉进去,就夹在门外面。我马上打电话通知她,说你的衣服露在外头,赶快拉起来。结果她们听了以后很感动,代表我们是送着她们离开,才会发现衣服掉在外面。有个幼儿园的家长,每次到幼儿园接孩子,学校的老师都是送他们出门,目送他们离开。这些家长每次到幼儿园都觉得很感动,备受尊重,所以敬人者,人恒敬之。当我们都很有礼貌,处处替对方设想,相信人与人不会有磨擦,只会有互敬互爱。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大家一起念一遍: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因为长者叫我们坐,可能会考虑到整个座位的问题,当长者觉得我们适合坐那里,他叫我们坐,我们才坐。不然到时候坐在不该坐的位子,要再叫我们起来,也觉得有点尴尬。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到幼儿园去上课,也学了这句教诲。有一天她的父母还有外婆带着她一起到公园去,孩子坐在一个高凳子上面,她的父亲在那里看报纸。突然外婆走过来,这个小女孩跳了起来,因为太高了,跳下去的时候,脚站不稳,就跌下去。她的爸爸还有外婆就赶快过来把她扶起来,他说:你怎么跳起来?这个小女孩就说「长者立,幼勿坐,外婆来了,我要让坐」,所以她马上跳起来。她爸爸听了以后,觉得很不好意思,你看孩子三岁多就懂得让坐,他自己在那里看报纸,根本就无动于衷。所以小孩子很单纯、很好教,往往在跟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撞击、很好的一个推力,因为总不能做得比孩子还不好。

这个「长者坐,命乃坐」,长者叫我们坐,我们再坐。但是也要观察情况,不可以死守这个道理。因为有一次刚好深圳的李老师跟着我一起到香港去讲课。胡居士就跟李老师在谈话,站了很久,胡居士就坐了下来。坐下来以后,这个李老师因为「长者坐,命乃坐」,胡居士是长辈,没有叫他坐,他就一直站着。结果因为他太高了,胡居士头就一直这样仰着,头很酸,说:你赶快坐下来,我的头很酸。这个时候要通权达变,当长者他的头已经仰得那么难受了,我们要赶快坐下来。所以,学经典要懂得活学活用。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的态度,应该注意到声音要适中,假如太小声,长辈反而听不到,就增加长者的负担。现在的孩子跟长辈讲话,很多很大声,甚至于是孩子一堆在旁边游玩,长者正在谈话,声音大得不得了。父母就说:小声一点!孩子确实小声了,维持多久?可能过没多久:小声一点!一下子又忘了,结果长辈就说:算了算了,别管了!一开始不管,到最后养成习惯就很难导正。所以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抓住原则,用耐性把他们引导正确。中庸之道事实上也就在与人相交往点点滴滴当中,所以声音不可太大声,也不可太小声;礼貌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你礼貌太过,可能就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

孩子讲话确实要训练,所以我们每个礼拜跟小孩上课,都会叫他们上台来,看看这个礼拜做了什么孝行,起来报告。孩子一走上来,站的姿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就一定要握着桌子,他才觉得比较有安全感;有的站的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边讲话,手还会摇来摇去。这都要透过实际让他常常做,他的整个稳定度就会提升上来。当他讲话讲得太快,我们要很有耐心:来,慢慢讲,一个一个字讲清楚。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都要透过后天的训练。在海口有个小女孩很内向,我们也是让她常常训练,后来过了几个月以后,她母亲有打电话给老师,说她女儿去参加朗诵比赛还得奖。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上台的机会一定都会有,在公司里面也很可能要上来报告,与人都有交谈的机会,所以言语的训练不容忽视。孔老夫子的教学,德行摆在第一位,第二位,言语的态度、言语的方式,都很重要。我们看看《弟子规》从头到尾,教导讲话的态度、讲话的方法教了多少?都快要占三分之一的分量。

下一句经文,『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当长者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赶快快步向前,不能长辈叫我们,我们还大摇大摆慢慢走,这样就失礼,就赶快走向前去,「进必趋」,不能让长辈在那里等。离开的时候,你总不能说「爸爸,我走了」,一转身就离开了,这样也有点失礼。应该说「爸爸,我走了」,稍微看着父亲,慢慢往后退几步,再离开。所以这些细微之处,都是从内心的恭敬流露出来。

「问起对,视勿移」,长辈在跟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的眼神不可以飘来飘去,应该专注看着对方,听对方讲。这个态度也一定要训练,我们看到现在小孩很多心定不下来,你在跟他讲话,讲没几句,他的注意力都飘来飘去。当下你要很坚持,让他看着你把话听完,听完以后你还要问他,刚刚爸爸讲什么?刚刚老师讲什么?讲一遍给老师听。这样就会训练他,一来要专注听人家讲,二来要有恭敬之心。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古代这个『诸父』是指叔叔、伯伯,也都是跟我们父亲平辈的长者,叫「诸父」。堂兄弟、表兄弟就是诸兄弟。我们要去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这些长者都曾经抱过我们,这些长者都是时时在心里面祝福着我们,希望我们往后会有好的成就、好的人生。对于这些长者的爱护、长者的祝福,我们也要放在心上,往后自己有所成就,当这些长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主动去付出、去关怀,这样整个家庭的气氛就会非常和乐。

除了要尊敬这些长者之外,其实当我们长者的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所谓爱屋及乌。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女士叫章佳英,因为从小父母就双亡,她也感受到一个孤儿的辛苦。后来很不幸,她三个哥哥也相继去世,三个嫂嫂也离开,留下了一些子女。她就没有结婚,全心全意照顾她的甥侄辈,这样的精神,也让我们相当感动,能够放下自己,提起对兄弟的情义。我在教书的时候,也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家长,她是学生的姑姑。因为她的哥哥已经去世,她的嫂嫂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所以她找对象有个标准,就是一定要带着她两个侄女她才肯嫁。后来她就没有出嫁,亲自教养这两个侄女。所以我跟这个家长在讲话的时候,她谈到这个过程,我整个人都很感动,当场眼泪都快掉下来。确实人用情义、恩义去演他的人生,都会让人家非常尊敬。

这个「诸」,我们再延伸开来,用一个平等心,就是侍奉所有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恭敬;侍奉别人的兄弟、长者,也像我们自己的兄弟、长者一样恭敬。其实学佛,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引业是什么?是平等心,我们就在境上去锻炼。《孝经》里面有提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你尊敬别人的父母,谁最高兴?他的孩子最高兴;敬其兄,则弟悦;敬他的领导人,则底下的部属也很欢喜。「敬一人,则千万人悦」,当我们对他的父母恭敬,他所有的孩子、亲友跟我们的关系就很融洽。所以人际关系其实并不复杂,当我们懂得尊敬他身旁的每一个人,自然能够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

许哲女士,她是把全世界的人都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来看待。她也提到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可能吃一餐、吃两餐。而且她做饭的时候也很简单,有没有炒菜?没有炒,她直接烫一下就吃,有时候就直接生吃。其实这样吃才能真正吃到食物的营养,当我们用很热的火在炒青菜的时候,诸位同修,你们有没有听到,当你把菜放下去,维他命C就跟你说「主人,我走了」;维他命B也跟你说拜拜,都在这个高温之下流失掉。因为维生素怕热、怕水,你把这些菜一直泡在水里面泡太久,它的营养也跟着水溶在一起,怕水、怕光、怕热。

饮食方面她非常的简单,连穿衣服也很简单,她说她没有买过衣服,都是从垃圾桶捡起来。当然在新加坡,从垃圾桶捡起来的衣服有没有破洞?可能也没破洞,很多人可能退了流行,衣服就丢掉了。除了对衣服非常节俭之外,其实许哲女士这么做,也是相当替人着想。一来做个好榜样,二来因为她去探望的这些老人、这些家庭,他们的家庭情况好不好?不大好。假如她去探望的时候,都穿着高级的旗袍,这样好不好?去的时候,人家很有压力,都不敢靠近你,深怕手给你摸脏了。假如我们当大官,每次都穿着非常体面到这些贫民窟去,他们有什么感受?觉得很有距离。许哲女士就穿着这么简便的衣服,跟他们差不多,感觉亲切。当我们在影像里面看到,只要许哲女士走进他们的家里面,他们的笑容好像在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至亲,自己的亲人一样。「事诸父,如事父」,要有这样态度。

在晋朝,因为处于国家比较动乱,那时候五胡十六国,很多时候常常都要搬家、迁移。晋朝的祖逖,那时候他带着好几百个亲人还有邻居,一起要搬到淮泗这个地方。在这个搬的过程,因为他们家里比较富有,他就把这些车统统都给老者来坐,自己家里的食物、医药都统统奉献出来,他自己用走的,徒步行走,非常有道义。后来生活稳定下来,皇帝对他也非常看重,封他当刺史。他当了刺史以后,就开始对人民的生活好好的去改善、去努力,对他们的农事,还有整个街上常常会有些白骨,因为战争,他就主动把这些白骨都安葬好,还帮他们做祭祀的礼仪,所以人民对他非常感谢。

由于他非常有志向,希望把晋朝失去的土壤能够把它再复兴回来,由于他有这样的志向,也顺利的把晋朝失去的土壤恢复回来。诸位同修,我们也要有志向,中国文化退丧,佛法衰微,我们当佛弟子、当炎黄子孙也要立定这个志向,要把它真正能够再发扬光大。怎么发扬?就像祖逖一样,时时替人着想,把经典演出来,做的都是仁义之事。后来有一次跟这些乡里的长者一起吃饭,长者站起来对他说: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能够再遇到你这种再世父母,我们这一生死而无憾。所以,一个人的真诚能够感人至深。后来祖逖去世了,乡里面的人都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如丧考妣,非常难过。所以诸位同修,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什么时候看得出来?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鼓掌,很多人放鞭炮,我们这一生有没有成就?有没有价值?就没有。但是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很多人感念,很多人伤心,很多人念着我们给予他们的帮忙、协助,这一生就活得相当有价值。所以,要用我们的真心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接着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三个单元,「谨」的部分。谨,我们先说明一下,谨是一种态度,谨的态度要落实在言语、行为当中,所以要谨言慎行。假如言语不谨慎,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能丧邦;假如言语不谨慎,在团体里面搞是非人我,很可能就把团体搞砸了,所以我们要谨言。有个朋友他接待了他三个好友,因为其中一个好友还没到,来了两个,他在那里等了一会,他就说:怎么该来的还没有来?他一个朋友听了,可能前一阵子才跟他有一点口角,就不大舒服,是不是讲我是不该来的?按捺不住,他就走了。结果一走,这个主人又说:怎么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一个人说,那我是谁?我就是该走的。所以那一场饭谁吃?自己吃。所以要谨言。

还有要谨行,比方说我们做的工作,像前一阵子就有直升机在半空中爆炸,因为在检查机器的时候,有裂纹他没有把它检查出来,后来就发生意外。只要我们负责的工作,对于他人的安全有直接关系,就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在一次太空的活动当中,耗资也有数十亿的美金,结果本来要登陆月球了,临时又折回来,因为缺了一颗几十块美金的电池,就没有办法登陆。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大大的损失,所以不得不谨慎。一个人一生能够事业、家业有所成就、圆满,这个态度不能不学。

谨言、谨行,更重要要谨念。谨慎从念头上下手,当我们不耐烦的心起来,随便的心起来,当我们不替人设想的心起来,赶快要把它调伏好,转变成恭敬,转变成处处替人着想。这个「谨」是《弟子规》当中最长的一段,这一段的教诲,包含了几种重要的能力。第一个,一个人的自制力要从这些教诲扎根;第二个,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个,做事的能力。欲不可纵,人的习性不能放纵,所以要养成自制力。第一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不能贪睡,不能虚掷光阴,这是属于自制力。「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是对食物我们要懂得爱惜,不要浪费。所以很多是从小让孩子形成自制力。再来,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有好的卫生习惯,因为整洁为强身之本,从小他很脏乱,身体一定不可能会好,所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再来,做事能力要细微,当你把事做好,事实上对自己是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做事要从小细节开始,不然你穿得很邋遢,别人跟你交往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好像不尊重我。所以不自重,就取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可能招来别人对我们的毁谤,别人对我们的轻视,所以要「自重而后人重,自敬而后人敬」。所以,仪容也是要相当谨慎。有一次我要去讲课,时间比较紧,我在海口就坐了一个「摩的」,这个名词大家一定没听过。什么叫摩的?叫MOTOCYCLE 的士,摩托车的的士,摩托出租车。一坐上去,就赶快直往教室奔去。结果到的时候,没有迟到,我也满高兴的,赶快进教室讲课。讲完以后,下课了,我到浴室去,一照镜子,我的头发是翘起来的,因为坐摩托车,风一直吹。我就跟中心的老师说:你们怎么都没有告诉我,我的头发已经翘成这样,害我那两个小时在那里献丑。不过底下的这些朋友确实也对我们很尊重,都不好意思跟我们讲。不过诸位同修,我们假如看到朋友脸上有东西,要告诉他,你这个不好意思可能让他往后会变成人家的笑柄。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就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把生活搞得很杂乱,这都相当重要。我们看看现在孩子不要说照顾别人,自己都搞得很乱。现在还有些大学生,每次回家都背一袋东西,什么东西?衣服,一进门给父母的见面礼就是一堆脏衣服洗。还有个现象,暑期结束了,学生把那些脏衣服直接往垃圾桶就丢掉了,床单也丢了,浪不浪费?对,孩子假如养成这样浪费的习惯,他这辈子败迹已经显露出来。因为你能够替他赚那么多钱,他自己能不能够赚那么多钱?很可能就相当困难。所以我们教导孩子,都从小让他们自己洗衣服、自己洗碗。其实孩子边做,他也做得很欢喜,因为他觉得他学会了,他的能力提升,有成就感。

刚好有个小朋友轮到洗碗,在家里从来不帮忙,结果看着那个碗盘,他就走了,不洗。老师怎么办?这个老师也按兵不动。后来吃饭时间到了,菜都煮好了,碗没洗,老师也坐在那里,等着洗碗,这个小朋友没有办法,就赶快去把碗洗干净。接着老师跟他说:我们是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的本分事做,假如你不洗碗,那没有碗用;假如老师不煮饭,你也没有饭吃。所以,应该尽心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从小让他多做事,这些生活能力就提升上来。而其实当一个人生活不求人,他会过得很自在、很轻松。假如一点小小的事情都办不了,还要找人帮忙,还要花钱,那可能他生活的就常常是在依赖别人之中。

最后,做事能力,我们看到「谨」里面提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做事不要急躁。「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都是做事能力,分成这三个方面我们来深入研究。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4:35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7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三个单元「谨」这个部分,要谨言慎行。一生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处处谨慎,家庭要能够美满,也是如此。我们看到第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点睡的话,每天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很多家长说,那孩子的睡眠会不会不够?在古代,这个「朝起早,夜眠迟」是讲到孝子,他都很早就起来打扫家里,就像《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非常勤奋。「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傍晚的时候都是孩子去检查门窗,有没有该关的都有关好;而到了晚上,子女会先侍奉父母先睡觉,然后他才去睡觉,这是「夜眠迟」。所以,古代人为什么十几岁工作能力就特别好,甚至于还能够当县长?就在于从小就有很多的历练、很多的锻炼,再加上都是读圣贤的经典。

「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也警示我们生命非常短暂,我们自从出生以后,只有一件事情是勇猛精进,诸位同修,哪件事?走向死亡。人生难免一死,在这短暂的时光当中,应该让生命有价值,发光发热。所以,古代圣哲人对于珍惜时间有非常多的教诲,其中在明代一个画家叫文嘉,他就提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这一生假如每天都等着有明天,「万事成蹉跎」,那可能一事无成。

唐朝的颜真卿也写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常常也看到很多上了年纪、四十几岁的人都会说到,假如人生让我重来一次,我就不会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人生能不能重来一次?不可能,所以悔之晚矣!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但是这一生只要有机缘闻到圣贤教诲、闻到佛法,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不管我们现在年纪多大都没关系。孔老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到念佛往生的机缘,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一生将可以无量光、无量寿。所以这个无量劫来希有难逢遇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勇猛精进,一定要比王永庆还努力,不可以少于他们的努力,有这样的态度,相信道业不会蹉跎。

古代这么多的提醒,我们一定要领受他们的用心,不可浪费时光。我们来思考一下,人为什么会浪费时光?原因在哪?我父亲那一代人日子很充实,他们在念书的时候都相当认真,我们这一代念书就没有他们那一代认真。原因就在他们有志向,他们想到我要赶快长大,好好工作,孝顺父母。我的三叔是博士,他说他当初在农田里面耕作,在那里插秧,常常抬起头来看到远方这些车辆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以后他一定要好好有所发展,不能再让父母过苦日子。有志向的人生命才会充实,假如从小没有志向,可能就会悠悠放任,一天一天就这样耗过去。所以现在的孩子最常讲的一句口头禅叫什么?好无聊!人生每天就吃喝玩乐而已,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确确实实,假如明白人看,我们这一代这些青少年福报迟早会花光光,中晚年就惨了。

人一定要立定志向,志一定要从小立才有成就。范仲淹先生小时候,刚好看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就问他:你看看我以后可不可以当宰相?算命先生可能从没遇过口气这么大的小孩,就跟他说:你口气未免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问算命先生:那你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这位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范仲淹回答:唯有良相还有良医可以救人;良相,好的宰相可以救一国的人;良医,可以随分随力救人的生命,当他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可能又是救了一个家的命运。算命先生听完以后很感动,因为范仲淹念念都是要救人,所以他跟范仲淹讲,你有这一颗心,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以后一定会当宰相。这个算命先生也很懂得鼓励这个孩子,后来范仲淹有没有当上宰相?确实也当了宰相。

而且我们思考一下,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念四书五经是什么态度?是要念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法。而其它很多读书人是要念出什么?只是为了求功名利禄。所以对于经教上面的领会会不会一样?绝对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范仲淹这样念了十年、二十年,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非常的铿锵有力,而且可以针对国家的时弊,所以也顺利在仕途当中步步高升。所以立志要趁早。

我们也想到,文天祥有一句话提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是个志向,就是这一生应该留取丹心,丹心是指一个人至诚的心、真诚的心;照汗青,汗青是代表史册、历史。诸位同修,照哪一本历史?用我们的真心照哪一本历史?「中国历史」,这位同修志向非常高远,马上就想到中国的历史。确确实实中国几千年的承传当中,第一次出现灭种的危机,灭圣贤种。因为中国的承传,最重要的两股力量是孝道还有师道。结果现在孝道还有没有?岌岌可危;而师道又建基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有责任把孝、把圣贤学问要演出来,要传下去,这样才能够承先启后,这样才对得起祖宗对我们的慈爱。

我在这几年来,也是接触了圣贤学问以后,人生才有很大的转变,不然以前也实在没有什么目标。尤其自己的语文能力又学得不好,所以文言文看得相当少。刚好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师长讲经,里面提到说,四大古文明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中国,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面前抽签,谁抽到了不用灭亡,那就不用灭亡?是不是这样?绝非偶然!一定是祖宗有超人的智慧,才能够让文化绵延几千年而不坠。因为老祖宗了解到,语文跟文字(写文章)假如不分开的话,当一百年、二百年以后,人讲的话改变了,写的文章也会不一样。时间再愈久,到一千年、二千年,语言变化又更大,假如文字(写文章)跟当时候的语言一样,那后面的人就看不懂前面人的文章。

因为我有个朋友他离开故乡二十年,回去以后,跟这些亲朋好友聊天,都已经出现一些言语还要解释一下才懂。所以,写文章假如跟言语一样,二十年有个小变化,二百年有个大变化,二千年那更是已经看不懂二千年前人写的文章了。老祖宗看到这一点,就把语跟文分开来,不管语言怎么变,写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们懂得文言文,就可以进入几千年的智慧,你可以去领会、可以去受教。当我们会文言文,我们可以直接看《论语》,就教于孔老夫子、孟夫子,而没有障碍。所以,文言文的设立是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

我们听到师长这样的说明,内心很惭愧。平常别人端一杯水给我们喝,我们都这么样的感谢,而老祖宗这么大的恩泽给予我们,我却视而不见,还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扔在一旁,所以内心非常惭愧,也掉下眼泪。我们说「知耻近乎勇」,要更珍惜老祖宗的恩泽,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读文言文。说也奇怪,从那以后,翻开文言文的文章,好像觉得不这么困难,格外的亲切,从中也领会到「一切法从心想生」。以前为什么看文言文障碍很大?因为自己觉得它很困难,自己的心障碍了自己;现在转了念头,不排斥,甚至于是珍惜、是感念,那个障碍自然就破除掉。

师长也有教导我们,只要我们能背五十篇文言文,我们就能看文言文;我们能背一百篇文言文,我们就能写文言文。诸位同修,我们这几天背了几篇文言文?《弟子规》可以当六篇文言文,「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跟「亲仁」在一起,「余力学文」,所以背六篇,还剩四十四篇,大家勇猛精进不能够断。接着还可以背《孝经》,背《大学》、《中庸》、《论语》,因为四书是中国文化的纲领,最重要的基础。师长也期许我们,一个礼拜背三百个字,一年能背多少?能背五十篇左右的文言文,那个时候我们的文言文的能力就提升得相当快,只要有决心一定可以办得到。诸位同修,要在中国文化当中用我们的真心去写历史,去承传。

还要照哪一本历史?照汗青。我们要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所以要先照谁的历史?修身要从自己开始,人一定要对得起自己,不可以自欺欺人。我们要回头看看,这几十年的人生路上,自己觉得踏不踏实,充不充实?假如已经感受到蹉跎了太多时光,要赶快转变态度,赶快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好好开智慧,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我们要齐家,所以我们要用这一生的努力去照谁的历史?照我们父母的历史。让父母的一生当中,留下的一页是因为生了我们这样的子女,让他觉得非常值得、非常安慰。假如在父母的一生当中,您给他的是这样的一个感受,那我们当子女也真正有尽了一分心力。除了我们要照父母的历史,还要照谁的历史?我们的子女;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当他进入社会与人群相处,他忽然会感受到我们就是有了这么好的父母教诲,才有正确的人格、正确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一生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当子女对父母是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恩,那我们这一生在子女的历史上,也写下了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恩义。

除了子女,除了父母,我们还要写谁的历史?我们另外一半。让先生、让太太他的人生历史上会记下什么样的记录?诸位同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记下什么记录?有没有想过?不然时光很快就经过,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想着希望多做些事可能都会来不及了。所以现在尽心尽力去爱护对方,让对方感受到我这一生就是因为娶了这样的太太,我的家业、事业才会有这么好的发展。当先生对太太是这样的评价,这样的一种体会,这个做太太的也做得相当圆满。

人生的价值在成就身旁所有人的人生,甚至于刚刚我们一位同修讲的,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的承传。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也要用我们的真诚心照哪一本历史?照整个佛教的历史。在这个大时代当中,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但是我们不能站在一旁看,因为我们也坚信「正显妄自消」,只要正法能够彰显,这些邪法自然就会退丧下来。我们不要因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退却,只要有决心,一定可以力挽狂澜。当人有这样的志向,立志之后,自然而然他就会去好好的充实自己,好好规划时间,就不会磋跎光阴。

小孩假如不懂得珍惜时光,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有个父亲,他的孩子整天游手好闲,他就拿了一根棍子,差不多八十公分长,到孩子面前就跟孩子说:孩子,人的一生就好像这根木棍一样,八十年左右;前二十年你还在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所以这段时光没有贡献,我们把它减去、把它砍掉。他拿起斧头,把前面二十公分长切掉。接着又说:人生六十岁以后身体比较衰老,也没有力气做事情,所以后面二十年也要去掉。说着就把木棍砍下去。父亲接着又说:剩下的这一段,有三分之一都睡掉了,所以这一段也不能算。拿起来就把它砍了。在这个砍的过程,他的儿子心里面都是一阵震撼。接着父亲又说,你每天还要吃饭,还要拉哩拉杂的事,又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所以又要再砍一段,就砍下去。孩子跟父亲讲:父亲,你别砍了,我知道了。父亲接着说,你不会知道,你不明白,你这一生不知又要生多少场病,都要在病床上度过,这一段也不能算。又把它砍了。孩子感悟了,就跪下来。父亲就跟他说,你看人生只剩这么短,能够真正做有意义的事,能够真正孝顺父母,奉献社会,奉献国家;既然都这么短,你还拿来挥霍,那就太不应该了。

当孩子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善巧方便,当然一开始要先让他立定志向。很多读经的孩子,熏习圣贤学问的孩子,你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读书?他们会怎么回答?他们会说,我要作圣人,因为读书志在圣贤。老师跟他们规定每天七点要念《弟子规》,所以他们都是六点半就起床,每天固定七点就开始读诵。刚好过年期间孩子比较晚睡,他的母亲怕他睡不够,就把闹钟转慢一个小时。结果这个孩子在六、七点的时候就醒过来,一看闹钟才五点多,所以又继续睡。后来觉得不大对劲,因为其实人都有生理时钟,他就走了出来,一看已经快八点了,孩子马上放声大哭,说怎么快要八点了,我还没念《弟子规》。你看孩子从小养成这么好的习惯,而且这还包含了他对于老师的恭敬,他对于自己言语的承诺,不敢忘失。所以父母这么做好不好?这个反教育。虽然少睡一点时间,但是孩子却形成了很规律的生活,甚至于是对老师恭敬、对学问恭敬的态度。

有个孩子他早上起床,然后刷牙洗脸,在那里磨磨蹭蹭耽搁时间,因为现在刷牙的牙刷上面还有图案,牙膏也有很漂亮的图案,所以孩子一边刷牙还一边玩耍。他的母亲看他这样继续下去,一定会迟到,可是也是按兵不动。到了学校以后,确实已经迟到了,母亲就看着他上楼去。结果儿子没有去参加升旗,因为其它同学都去升旗,妈妈就想,这个孩子一定会被老师批评。中午的时候,孩子回到家里来,一看孩子的脸上没有任何的惭愧,也警觉到老师没有处罚、没有批评他。当天下午,这个母亲就打一通电话给老师,就跟老师说道:我儿子今天迟到了。老师一听完,马上就对家长说:没关系,没关系。结果母亲就回答说:怎么会没关系?很有关系!孩子迟到,假如不马上跟他讲,他就养成坏习惯。结果这位老师就说:我还以为你是打电话来要跟老师解释孩子为什么迟到。接着家长就跟老师说:你要好好批评、处罚他,让他有所警觉。结果老师回答:这个年头还有家长来讨批评、来讨处罚的,已经不多见了。所以老师一边笑也答应说:好好好,我下午一定好好批评他。

下午放学回家,这个孩子一进到家里,马上去找闹钟。为什么要找闹钟?明天不能迟到。马上把它转到六点半,心里才比较安心,放着。母亲一看,就走过来跟孩子讲,你现在调六点半,待会吃饭的时候闹钟就响了;你要吃完饭,等过了六点半以后再去调整,明天就会响,因为闹钟是十二个小时,一天有两个六点半。所以孩子也学习到,吃完饭以后才去调闹钟。往后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安排时间,不迟到。而且他不管到哪里去,他都带着自己的小闹钟,常常自己按时间自己起床。所以教育当中,慎于始很重要,第一次犯错你能够纠正他,他终身受益,我们对于孩子珍惜时间也要掌握机会来教导。

曾国藩先生曾经说过,看一个家族是兴是衰,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第一个,就是他的后代子孙都睡到几点?假如都睡到太阳高高挂,这个家的家风一定会败下来,因为贪睡就会很懒散、很懒惰;孩子只要懒散、懒惰,他就会不勤劳;不勤劳,他就不会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不珍惜别人的付出,他就不会感恩。很多习性会有连带关系,连带影响。第二个角度,就是看他的后代子孙有没有在帮忙做家事,有没有勤奋?第三个角度,是要看他的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书籍?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也有提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因为不读经书就不会明理;不明理,是非善恶都不能判断清楚。

对我们这一生能够闻佛法,我们也要珍惜时光来修学,「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人生难不难得?佛在经上也有教诫我们,佛陀抓起一把土把它洒在大地上,告诉学生,大地土多,还是残留在爪上的土多?当然是洒在大地上的土多。佛陀接着又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能当人都是很殊胜的因缘。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某种蚂蚁,它的数目都会超过人类的总数,有没有可能?很有可能。才一种蚂蚁在一个原始森林就超过人类的总数,所以畜生道的总数是人类的多少倍?无法计算。畜生道都已经是人类的不知道有多少倍,再加上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我们就可以很深刻体会到人身难得。

佛法又难闻,佛在经上也做了比喻,遇到佛法就像「盲龟浮木」,这块木头上面刚好有个洞,这个洞刚好盲龟头伸出来可以套过去,而这个盲龟却在大海里面游来游去也看不到方向。闻佛法的机率就好像这只盲龟突然探头出来呼吸,刚好这块木头被它遇上了,刚好又探出来从那个洞里面钻出来。这样的机率有多少?那就太小太小。所以彭际清居士才会说道,我们能闻念佛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既然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勇猛精进;不然这个机会一失去,下一次再遇到,要多久?那就要无量劫。所以师长也说,这一生要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我们每天念着普贤菩萨的警偈,也要时时提醒自己,「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时时要好好精进念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接下来我们看,『晨必盥,兼漱口』。早晨起来要梳洗整齐,当自己很整洁,对自己的身体有大的好处,也是自我的尊敬。当你自己很干净的时候,也是对别人的尊敬;假如我们蓬头垢面,他人跟我们相处也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谨」虽然是对自我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漱口也是爱护牙齿,假如牙齿不好好保养,疼起来非常难受。而且牙齿不好好保养,不知道又要花多少钱来整理牙齿,就相当浪费。

现代人也有口臭的情况,诸位同修,人为什么口气会不好?当然与他吃的食物有关。诸位同修不知道有没有经验?假如我们去爬山的时候,很多朋友在爬山,气会喘得特别厉害,尤其吃肉的人那个气味就特别的重,我们吃素的人马上就闻得出来。现在人因为常常吃宵夜,吃宵夜就很容易造成口臭,因为当他在半夜,把这些肉类这些食物吃到肚子里,过没有一、二个小时他就去睡觉了。当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只有两个器官还在运作,哪两个?他的呼吸,肺部还在动,另外一个,心脏在跳动。所以他的胃也跟他说,「主人,我今天休假了,明天再工作」,胃停止运作,所有吃下去的东西就放在胃里面。我们想一想,一块肉放在手上,多久就臭了?可能二、三个小时就臭了,而且是在常温的环境。食物吃到胃里面,是在高温之下,而且还是酸性的环境,所以臭得更快,而这些毒素就在全身循环。

所以,很多吃宵夜的人,睡觉起来都觉得睡不饱,因为体内毒素太多;那毒素往外冒,口气就特别不好,所以晚上应该吃得少。人的三餐应该是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让胃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一下,这对身体有好处。除了口臭我们要去预防之外,当我们在打哈欠、打喷嚏的时候也要注意礼仪。打喷嚏一定要赶快捂起来,不然就对人家很失礼;相同的,打哈欠也最好用手遮住,也比较文雅。

下一句『便溺回,辄净手』。上完厕所要洗手,相同的,当我们的手脏的时候,都应该主动把手洗干净。比方说,我们刚从外面工作回来,看到小孩就想抱抱小孩,这个时候很可能手上的细菌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所以一进门,最好第一个动作先做什么?洗手,对自己、对家人的健康都有好处。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在数钞票,一边数,手还怎样?沾口水。您这么有经验。你看所有的细菌都吃到哪里去?吃到胃里。我们对健康要有敏感度,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我们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也是在力行孝道。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冠必正」,一起念一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今天我们的衣着假如很随便、散漫,给别人第一个印象就会不好,甚至于会让别人对我们很轻慢,所以我们要自重,而后人重。古代读书人有三正,帽子要戴正,腰带也要带正,鞋带也要绑紧绑正,有三正。所以我们出门前一定要照一下镜子,看看脸上,看看衣服是不是都很整齐、很整洁,这样才不会出糗。

在古代春秋时候,有个赵宣子,他是晋国的一个大臣。刚好灵公比较无道,因为他是大臣,所以时时都去劝诫晋灵公,晋灵公后来就觉得不耐烦,就雇了杀手要杀他。刚好这个杀手到了赵宣子的门口,这个杀手叫鉏麑,看着赵宣子还没有上朝,但是已经穿得整整齐齐,在那里稍微休息打盹一下。而因为他非常的恭敬,所以鉏麑看了以后也很感动,心生对他的崇敬。心里就想,连这么一点细微之处都会很谨慎、很恭谦的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国家的主人,假如我把他杀了,我就对不起国家。但是我又已经答应国君的一个命令,假如我没有杀赵宣子,我又失信,所以鉏麑当下就撞槐树自杀。赵宣子因为做到「冠必正,纽必结」,做到了衣冠非常工整,而赢得鉏麑对他的尊敬,也逃过一劫。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衣冠的整齐,对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命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句经文是讲到,我们放帽子、放衣服都要有固定的位置。当然是不是帽子跟衣服要放好而已?这一句经文我们要广泛去解释,就是放一切物品都应该物有定位。当所有的物品有定位,生活才有秩序,东西才不会乱,东西也不会脏,东西也不会常常找不到,或者不小心又把它撞坏了;我们要让生活能够有条不紊,这样心也才不会散乱。所以求学问的人、修道的人,首先一定要让家庭整整齐齐,这样自己的心不乱,也给孩子做很好的榜样。

卢叔叔就曾经跟我说道,他说每次他到分公司去检查业务,他首先都会到主管的桌子前面,看他桌子有没有整理干净;再把他的档案调出来,有没有归档整齐。他说道,假如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成,我不相信他能够做大事。所以,孩子做事的能力一定是从小处开始扎根。除了物品要让它物有定位之外,其实在家庭当中,比方说开关,一定都要检查有没有关好?不然很可能会造成浪费,更严重的还会造成危险。当我们要出门以前,都应该检查一下,瓦斯有没有锁好?电源有没有关好?当孩子从小他就习惯去检查这些物品,他也会愈来愈细心。刚好有一次我住的地方停电,一停电,我们就去开了几个开关,才了解到没电了。可是没有把这个开关又关回去,刚好用的是电热水器,后来电来了,这个热水器热水就一直流。刚好那个时候我又出去讲课,回到家里一看,这个水不知道已经流多久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经过这件事之后,也提醒自己,所有开关开了以后,一定不要匆忙,要把它关回原来的位置,不然就会小小的动作造成很多的损失。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所谓民以食为天,每天我们都是要吃饭、要穿衣,这两件事在人生当中就显得特别重要。我有位长辈他就曾经讲到,他还没有娶太太以前,看到女士吃饭都吃很少,所以他就觉得养个太太很容易。后来娶了老婆以后,他才领会到,他说吃很省钱,但是衣服很贵,女人的衣橱里面往往都少一件,所以「衣贵洁,不贵华」。假如不需要的衣服买一大堆,那将造成家庭很大的负担。而且女主人假如常常买很昂贵的衣服,可能下一代也会上行下效,这样家里面生活起来就显得特别困难。其实衣着真正的目的应该是端庄、是遮体、是保暖的作用,我们应该抓住穿衣服的本质,而不要去追求虚荣,因为欲是深渊不见底。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6:43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8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上节课讲到: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世间要有大成就,要把事业做好,必然都要节省光阴,才能够用这些省下的光阴提升道德、学问,把事情办成功。在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司马光,他成就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叫《资治通鉴》,他花了十七年的时间才把它写出来。而司马光他睡觉都用木头做的圆枕,用木头削成枕头,每当他稍微身体一动,头就会滑下来,一滑下来,因为已经有休息了,就马上继续用功,继续编写这本书。所以他对于时间是一点一滴都很珍惜。

杨淑芬老师有一天做梦,梦到走到地窖底下去,底下是一片漆黑。一进去房子内,看到所有的书柜里面都是古书,四书五经,而且经本上都是一层厚厚的灰尘。诸位同修,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拿起鸡毛掸子,赶快把它抖干净,抖干净以后,更重要的要把它翻开来,然后用身体力行,去做每一条;读也不一定有用,一定要力行。杨老师做了这个梦以后,她也感受到,假如中国文化断掉了,可能三、五十年以后,人连看文言文的能力都没有;圣贤学问断了,佛法也会断掉。因为有这个因缘,杨老师带着我在前年九月到了海口,后来在这一年多来,她在北京工作,杨老师都说她是早睡早起。什么叫早睡早起?意思就是早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来,这叫早睡早起,确实一天都睡差不多四个小时。

我们有好几次出外去忙碌,刚回来,已经好几天老师不在「大方广」,结果一回来,刚下飞机,连休息都没有休息,马上把这几天积累的工作就开始处理,往往又处理到二、三点才去睡觉。可是杨老师的气色挺好,脸还会泛红。杨老师还有一次感冒了,那天工作量也很大,做到凌晨五、六点才去休息,后来隔天醒过来,感冒好了,所以我们北京就说熬夜可以治感冒。不过这要因人而异。去年杨老师有给刘大夫把脉,把完脉之后,说杨老师身体很好,接着说,因为杨老师吸收日月精华,吸收天地正气,所以身体会好。诸位同修,孟夫子说要养天地浩然之气,当我们现在确实念念为了正法久住,就是在养浩然之气,这样身体就会愈来愈好。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其实衣着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状况,今天我们穿的很正式,自然举止就很恭谨。假如我们穿这样的衣服去爬山适不适合?衣着要有适当的地点,因为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情绪,还有心理状态,当然爬山的时候要穿的轻松愉快。在美国有个销售专家,他专门卖车子的,叫做乔吉拉德,做销售业的应该都有听过乔吉拉德的名字。他有一天早上躺在床上睡觉,突然他就跳起来,然后穿西装打领带,打扮得整整齐齐,就去把电话拿起来,因为跟他客户约好了,就打电话给客户。在讲话的时候,虽然客户没有看到他,他在电话那头都是「是,是」,非常恭敬。谈完事情以后,他把电话放下,把西装脱掉,领带脱掉,马上又跳回床上睡觉去了。他太太看了,眼睛瞪很大说:你是不是发疯?怎么为了打一通电话,全副武装,穿西装打领带?乔吉拉德就跟他太太说:当我穿得这么正式的时候,我的内心对客户是非常的尊重,他一定可以在电话那头感受到我对他的这分恭敬心,也会影响客户跟我之间的关系。所以确实,人的衣着会影响我们内在的态度。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找工作,换了很多间都没有能够录取。后来有个大学生来找杨老师,就问到如何去应征?都发现他们穿着比较随便,可能穿着一件T恤就去应征了,这样会不会应征上?不可能!自重而后人重。所以杨老师就告诉他,你一定要穿着得体,再去试看看。后来果然当他非常重视他的仪容的时候,整个形象就不同,后来也顺利找到工作。所以,我们从小要让孩子对于衣着都要懂得穿的得体、穿的恭敬。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有个学校的老师他就买了很多的杯子,那天上课,他就特别把课上得比较长,学生都很口渴。那时候他就把杯子,各式各样的杯子都拿出来,然后就说:诸位同学,我们拿着杯子去喝水。当学生走到前面来,都在那里挑杯子挑半天,挑了连喝水的时间都忘记了。所以一开始这些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是喝水。但是因为有这么样漂亮的杯子,到最后在忙什么?在忙选杯子,把当初的目的忘记了,时间就耗在选杯子。

相同的,我们穿衣服最重要是什么?是保暖,是遮体,是对别人的一种礼貌、恭敬。可是往往人都会超过这个物质本身的需要,而去追求名牌、追求虚荣,那就相当辛苦。还曾经听过几个女士很有钱,一边聊,聊到法国有哪些名牌衣服,一起欣赏服装秀,看上了哪件衣服,隔天坐着飞机去买那一件衣服。假如你是她的朋友,你想她有再大的财富也会怎样?一定败掉。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她们要这样去买、要这样去花钱?根源在哪?内心相当空虚。

而且人对于美体会不深,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社会教育现在也一直在误导我们的下一代,什么叫美?可能身材姣好叫美,这都是比较偏颇;而当社会偏颇,下一代就会往这个方向去追逐。所以你看,现在整容的这么多,塑身的这么多。其实整容漂不漂亮?看起来就很不自然,看了都很不舒服。很多为了身材比较纤细,把身体都搞坏了。而其实当人是追求这种美,她内心很空虚,时时都想着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她自不自在?花了一大堆钱买了一件衣服,穿到办公室去,还要告诉别人,你看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假如遇到一个比较粗线条的:有吗?她会气死,花了那么多钱,居然没有发现。所以时时都活在虚荣,活在别人眼光,那真是苦不堪言。确实女人的美是美在内在,我们说愈看愈投缘,就是长得很有人缘,这可以看得长长久久,而那种美是从内在的德行散发出来。而往往第一眼让你觉得看起来很漂亮,第二眼愈看愈没有那么好看,而且当她一出口的时候,可能马上会让人家跌倒,这种美不出一个月就没用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对于美有正确的眼光、正确的看法。

当我们对物质太过追求,将会造成家庭甚至于国家的衰败。有个初中生参加高中联考,考上以后,他就跟他父亲讲:爸爸,你要帮我买几件名牌的衣服。他父母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要帮你买名牌衣服?他儿子接着说,因为我考上高中了,帮你们省了几万块赞助费,所以你们应该帮我买几件名牌的衣服。跟他父母讲条件!因为在中国,假如没有考上,还可以花一大笔钱进学校。所以你看,孩子被这些物质虚荣搞得已经根本不知道读书是谁的事?是自己的事,还拿着物质享受来跟父母谈条件。

在商纣王的时代,纣王送给妲己一双象牙做的筷子。旁边有个贤臣叫箕子,他看到这种情况,他心里就想商朝要灭亡了。诸位同修,为什么看到一双筷子,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要灭亡?我们细细来想一想,当他拿着一双象牙做的筷子,可能他用的杯子就是犀牛角做的杯子,他配的是什么碗盘?可能是金子、银子做的碗盘。金子、银子做的碗盘,有没有可能盛的是青菜豆腐?会盛什么食物?山珍海味。他会不会坐着吃山珍海味,然后穿着一件T恤在那里吃饭?他会穿什么?绫罗绸缎。他穿着绫罗绸缎,会不会住小木屋?会住什么?都是华丽的皇宫。当他物质这么奢侈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钱,钱跟谁要?跟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掠夺过来。他要老百姓的钱,老百姓要他的什么?要他的命,所以就起而把他推翻掉。一个国家奢侈必亡,相同,一个家庭奢侈一定会穷困潦倒,所以奢靡之风绝不可长,这点诸位同修一定要谨慎。

一位李老师,他刚好那天上完书法课,有个学生的家长没有办法来接这个孩子,就打电话给李老师,说今天晚上可不可以请你带我儿子去吃个饭?李老师说没问题。那时候坐在餐桌上,这个孩子马上非常纯熟,举了一个手势,把服务员叫过来:来,给我两杯可乐,然后把菜单拿过来。当菜单拿过来,这个孩子非常有架势,马上说:来,我要这个,我要这个。都点得非常熟练,才六、七岁,李老师在旁边看傻眼了。后来点完以后,他把他这个菜单拿过来一看,点的都是相当贵的菜,这个李老师就突然想到,他这些动作跟谁学的?他父亲是当官的,可能常常都带他去酒店吃饭,孩子这种熏习之下,都变得很阔绰、很奢侈。所以,我们还是要勤俭持家,这才是正确。

而穿衣服不只对自己、对家庭有影响,穿衣服也会影响社会风气;当影响社会风气的时候,这个罪业就造很大。历代很多因为穿着而妨害风俗的人都很早命就丧掉了,因为他影响的面太大。古代如此,近代、现代亦如此。诸位同修,假如留心那些衣着都是非常特立独行,都会误导青少年的这些演艺人员,他们的寿命很可能都会很短暂。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只要您留心,在现代你也可以找到因果的真相。当然假如我们生的是女儿,穿衣服一定要端庄,假如妈妈穿得太暴露,可能孩子就在学习。当女孩子穿得比较暴露,很可能就会引来别人对她的轻慢、轻率,甚至于还会造成危险都说不定。

『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穿着循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下称家」,也依循自己的经济状况来买衣服。我到台中莲社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看到李老师他所穿的这些外套都非常的整洁,看起来都还很新,但是实际上都已经穿了几十年。其实当我们真正爱护衣服的时候,它都能用得很长久。所以在春秋时代,晏婴穿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而由于他是宰相,所以他这种节俭的风气也影响了整个朝廷。李老师穿了几十年的衣服,都还是看起来很整洁;而李老师的内衣,还有袜子,都是补了再补,所以李老师给我们做了榜样。当我们接见任何人的时候,还是要让人家感觉衣着非常的简朴、干净,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能省则省。而且以李老师的心境,他那省的一分一毫都是为谁省?为众生而省。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里也强调对于食物应该均衡,不要挑食。当然在吃饭当中也是适当,吃个七、八分饱就好,不要吃得太胀。所以「爱人者,人恒爱之;爱物者,物恒爱之」,你对衣服很爱惜,就可以用很久;你对你的肠胃很爱戴,它也会回馈你,可以用到八十年、九十年,甚至一百年。面对食物,我们也要懂得怎么样吃才能吃出健康?俗话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诸位同修,现在人的身体好不好?文明病真是千奇百怪,现在癌症哪里都可以长,有没有?所以结果已经呈现出来,代表种下来的因、吃下去的东西产生错误。我们也了解到现在人吃饭、吃食物是不是营养不良?您有没有听过隔壁有人饿死?没听过,大半都是营养过剩。可是很奇怪我们人都后知后觉,现在人吃食物都怕什么?营养不够,明明都已经营养过剩,还停留在营养不够。

我们看到下一代的孩子,有时候遇到暑假,还会召开减肥活动。看到那些孩子在那里跳,跳半天,我在想说,他们会这么老实去跳,一定跟妈妈有谈好条件:假如我去跳五天以后,礼拜六还可以带我去吃麦当劳。假如是这样的话,减不减得下来?假如他跳完以后,胃口又大开,继续吃,愈减可能就愈胖。所以饮食的习惯要从小让他正确,不然确实自己的负担会很大,也让孩子很辛苦。因为我教了一个学生,他六年级一百零九公斤,换做中国是二百一十八斤,他在走路的时候,他还没喘,我在旁边看都快喘了,真是辛苦。有一阵子他常常上课上到一半就举手:老师,我要上厕所。后来我看他满脸忧愁,就过去给他了解一下,结果母亲给他吃减肥药,吃下去,很多油就排到裤子上去了,就赶快去上厕所。所以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心里也很难受、也很挣扎,但是是不是一生出来就这么胖?很多的这种肥胖倒不见得是基因遗传,很可能是饮食习惯的遗传。

我们了解到现在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所以在摄取食物当中,就应该注意拿捏分寸。现在很多人蛋白质吃太多,鸡鸭鱼肉,其实蛋白质的需求量,一天只要四十克到六十克就够,所以人几乎都超过这个标准好多倍。蛋白质摄取太多就会造成体质酸化,所谓酸性体质是慢性病的根源。所以老人家遇到,打招呼都会互相说,吃差一点,吃差一点才不会得病。

当人体质酸化以后,就会一连出现很多疾病,包含癌症疾病,因为酸性体质特别适合癌细胞扩展。其中又有一种病,对人的杀伤性急起直追癌症,叫做骨质疏松症。现在很多人都会去测骨质状况,有些年轻人去测,上面会写着你已经是七十岁的年龄,骨头都松掉了。因为当人体质偏酸性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个非常大的化学工厂,它会试图要去让酸性减下来,达到一个中性的体质,不然你的内脏泡在酸性当中很快就会衰竭掉。所以身体有个自动的系统,用碱来中和酸。身体什么是碱性的?最大的碱性就是我们的骨头,所以骨头就开始渗出来,然后就空掉了。而当骨头渗太多在血液当中,比方说,积累在你的肾,就变什么?肾结石;比方说在你的胆,就变胆结石,膀胱结石,都跟体质酸化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些营养专家都会劝人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

很多人的观念又受不了,不吃肉怎么行?其实现在在推展素食运动,欧美比东方人还要积极,因为他们吃肉,长期吃下来,已经警觉到对身体很不好,现在都鼓励吃素。而且他们吃素很贵,都很高级、很讲究。我们来思考一下,人是适合吃素,还是吃肉?我们要道法自然。从牙齿来看,吃肉的动物都长什么样子?牙齿都露出来,诸位都没有露出来,因为那个很长的牙齿是拿来把肉撕掉的,我们从牙齿看不是吃肉的。再来从肠子看,肠子假如跟脊椎是一比三,那是肉食动物,像老虎、狮子,它的脊椎是一,它的肠子是三倍;人类的肠子是脊椎骨的七倍,一比七,跟牛、跟羊比例相近。其实这个有道理,因为吃肉特别容易腐败,所以这些肉食动物肠子就特别短;太长的话,这些食物会在肠子里面腐烂掉,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很自然的生理结构。不只从牙齿、从肠子,还从人的手掌。我们看到肉食动物手都长什么样子?有爪子。诸位同修,假如今天我们走在澳洲的大自然当中,看到有桃子、有李子,又有葡萄,底下还有鸭、鸡在那里跑来跑去,请问你是扑过去抓鸡来吃,还是去摘水蜜桃来吃?怎么样?摘水蜜桃!对!自然而然的反应,一下就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

吃肉有哪些坏处我们要了解,因为肉食里面含有相当多的毒素。无形的毒素,就是当动物被宰杀的时候它会相当愤怒,一愤怒,它身体的一些腺体就会分泌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刚好给谁吃?就到人的嘴巴里面去了。有形的毒素,还包含这些牲畜在饲养的过程都会大量喷洒杀虫剂,因为怕有瘟疫;除了喷洒杀虫剂,还要打抗生素、打荷尔蒙。而且它们生存的空间是什么?就一个小小的位子,像鸡的嘴巴还要剪掉,怕它们互相啄来啄去。它一生就在那里度过,它的内心非常的郁卒,所以那些肉有形、无形的毒素相当相当多。我们看现在养一只鸡要多久?三、四十天,是吧?养一只猪?可能几个月就好了。为什么它能够长那么快?都是这些荷尔蒙、抗生素。我们以前看那个鸡块剥起来有一层油油的,黄色的,那是什么?那是荷尔蒙。所以为什么现在小女孩生理期都来得特别早?都是长期吃这些食物造成的;而当女孩子的生理期来的愈早,也代表她的生命会愈短。我们明白以后,「身有伤,贻亲忧」,而且假如我们为人父母身体搞坏了,将是家庭一个很大的负担。

肉不能吃,鱼能不能吃?很多朋友说,不吃肉,吃鱼总可以!现在海里面的污染相当严重,因为所有的垃圾都往哪里排?最后都到了海洋,最大的垃圾场。而科学家已经调查出来,连南北极的海洋都有重金属污染。所以肉再吃的话,对身体有相当大的害处。科学家就研究出来,吃肉的跟吃素的,他们体内所含有的农药比例是十五比一,因为他们吃的肉当中,这些动物也是吃这些喷有农药的农产品。不吃肉,不只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关,还对于整个大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为当我们大量的吃牛肉、吃猪肉,吃这些畜生的时候,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谷物来饲养它们,要种植谷物就必须砍掉原始森林。当我们在砍掉原始森林的过程当中,所有这些地球上的生物,它就无家可归。所以吃肉还造成了地球上的万物不断的在灭绝当中。

有个数字显示到,一万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速度快不快?你看工业发达,人们大量吃肉,这些原始森林都灭掉了。最后,五年前,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数字?有上万种物种都在一年之内灭绝掉。所以诸位同修,地球上假如有一种动物消失,其它的动物会开PARTY,连开七天七夜都不休息,因为它们太高兴了。哪种物种消失?人类!你们怎么知道?可悲,我们的嘴巴毁掉了这么多的生物。中国人不能做这种事,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不是这样教的,老祖宗教的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的教诲,代表我们当人要当出什么样的气魄?要当「三才者,天地人」,人是要能够演出天地的德行,应该是要化育万物,而不是摧毁万物。我们是违背老祖宗的教诲,所以日子愈来愈难过。我们要爱护环境,首先就从我们的饮食开始,不要再残害这个环境,当原始森林都砍掉以后,原始森林代表着地球的什么?肺部,所以现在空气就愈来愈糟。而大量的牲畜也会排放出大量的粪便,光美国一年排放出来的这些牲畜粪便就有十亿吨,这些粪便到哪里去了?到土壤里面污染,流到河川里面。所以牵一发动全身,整个地球上的物种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就从饮食习惯来爱护环境,来做好环保。

联合国卫生组织也宣布有十种垃圾食物,今天我们也来把它了解一下。我们在佛法里面有讲,你要法布施有三种方式,一种叫示转,第二种叫劝转,你把道理告诉他,他能接受,这是示转;讲一次没有用,还要苦口婆心讲好多年,终于把他劝动了,这个叫劝转。第三个叫证转,必须证明给他看,他才信。所以诸位同修,我是垃圾食品的证转,我演给你们看,看得出来我十大垃圾食物吃很多。第一种是油炸类的食物,它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所以油炸类的东西少吃。其实人自己都知道答案,我们吃这些油炸类的时候,你感觉舒不舒服?消化很辛苦,打嗝的时候气味都不好。

第二种,腌制类的食品,腌制类吃太多的话会导致鼻咽癌、导致溃疡。第三种,香肠、肉制品。一般的肉能放多久?放几个小时就坏掉了,结果这些肉都可以放多久?放五年、放六年,代表都放了哪些东西?防腐剂。所以现在看木乃伊不用到埃及去看,很多人死了以后就不烂,吃太多防腐剂。香肠里面还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这个东西尽量不要吃。我也非常欢喜,诸位同修都没吃了。第四种,饼干类的食品。因为它里面夹太多糖类的东西,热量太高,对身体、对肝脏都是一种负担。而你那些热量会转成什么?转成脂肪存留在你的体内,到时候都会很肥胖。

第五种,汽水、可乐食品。我记得小时候去参加喜宴,第一道菜还没有上来,我已经吃饱了。为什么?喝汽水,往往菜还没有上来,我已经打嗝了。而且小时候喝的汽水,气都还没有打完,现在还没排干净。所以危害甚大,不要再让这个遗憾继续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发生,这对我的震撼太大。我还记得念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胃发炎,有点溃疡,还是爷爷奶奶中午的时候端那个很烂的稀饭去给我吃,所以身体是一个人相当重要的本钱。诸位同修,也不要太担心我的身体,因为站到讲台上有诸佛菩萨加持,虽然我走下去以后,看起来满累的。不过当我了解到这个健康的观念以后,我十多年来没有再喝过汽水,所以我们要懂得破釜沉舟,了解以后,后不再造。

第六种,方便面,就是一般讲的泡面,特别香。你看对我们危害最多的东西,都特别有诱惑力,所以我们的戒定慧就在吃东西当中要练功夫。泡面里面热量高,而且防腐剂也很多,也尽量不要吃。第七种,罐头类食品,防腐剂也加得很多。第八种,话梅、蜜饯类。有很多节目把做话梅、蜜饯的工厂情况都播出来,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很恐怖,但是吃还是照吃。很多做话梅、蜜饯,都直接用脚踩一踩,我们看一下,你把话梅放在那里,蚂蚁吃不吃?不吃。它为什么不吃?因为它吃了就死掉,那太毒了;我们身体比较大,吃下去没有马上死。连这么小的动物都不敢吃,代表那个多毒!

第九个,冷冻食品类,吃棒冰,吃冰棍。现在妇女病很多,跟吃棒冰有关系。我们看一下,今天你汽车的引擎,它在高温之下运转,你拿一盆冷水把它倒下去,会怎样?哧!你常常这么干,本来可以用十年的引擎,到最后可以用几年?您对汽车很有研究。身体也是个机器,你们有没有听到,每次棒冰吃下去,身体这样「哧」,棒冰是零度,身体是三十七度,你的身体一点一滴都在消耗。所以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忌讳吃冷的东西,那是智慧,对身体太损伤了。尤其女性每个月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排毒,在排毒过程,假如你吃棒冰,一吃下去,热胀冷缩,子宫收缩就该排的没排走,剩下的下一个月再来。而这些毒就在你的体内循环,所以生理病一大堆,子宫肌瘤,卵巢水瘤,很多这个病都应运而生。诸位同修,要下定决心,后不再造。

第十种,烧烤类的食品。这里有个数字,一只烤鸡腿相当于六十支香烟的毒素,六十支!而且烤鸡腿当中,有个最大的致癌物,排名第一位,所以烧烤类的东西不能吃。结果我们看看现在的人,遇到中秋佳节都在干么?我们看到这个因,就知道往后的果。为什么百业萧条,就是一个行业一直赚钱?要先进医院才会死,医院的生意特别好,因为生病的人愈来愈多。我们修行还要靠这个肉身,要借假修真,一定要把这个肉身用好,吃得愈简单,身体愈轻松愉快。我们看下一句: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们之前也提到,酒会乱性,所以从小不要让孩子饮酒,而且饮酒造成自己的危险,也造成他人的危险。当然我们这个戒也有开戒,假如是中药里面药用的话,就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又住在寒冷的地方,也可以喝点小酒取暖。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这句经文最重要的,牵涉到一个人的威仪,一个人的行住坐卧。老祖宗也教导我们行住坐卧的标准,要做到什么?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其实这都是道法自然,最健康的。我们看第一个,「立如松」,站的时候就要像松树一样顶天立地。我们能够顶天立地要觉得很骄傲,因为天地之中,只有一种动物可以顶天立地,哪一种?有个小朋友说长颈鹿;还有个小朋友说企鹅,企鹅那个起来一下,没多久又趴下去,这不算。像我们人类可以时时顶天立地,吸取天地的正气。所以我们男士站的时候要抬头挺胸,双脚与肩同宽,手很自然的放下来。诸位看我这样的气势好不好?我们可以观想远方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你就吸收天地的精华。当你这样跟人家谈话的时候,人家也会觉得对你的形象感觉很好。假如你站的时候都站这样,今天我跟你谈一下生意,人家对你都没有信心,所以一个人的形象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

女士要怎么站?今天我就示范一下,大家不要见怪,反正我们累劫以来,男生、女生都做过。女士站的时候可以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这样看得到吗?然后手,右手放在左手上面,然后可以放在这里。这样看起来多端庄!诸位同修,你觉得我嫁得出去吗?另外还可以双脚并拢站就可以。您假如穿裤装的话,手抬高一点;穿裙装,可以放低一点。这是站的姿势。看清楚没有?这是立如松,站要站的有模有样。下节课再继续,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7:18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9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讲到「立如松」,站立除了让一个人有威仪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对他的身体也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现在发现人有一种病也很常见,叫骨刺,那都是长期站的不直立,骨头长期压迫到,都会长些软骨,所以站姿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我们看现在青少年都怎么站?斜一斜,有东西可以靠就靠一下,好像随时都会倒下去,懒洋洋的。当他的姿势都是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他内在的状况,就会愈来愈松散、散慢。所以为什么几十年前的父母教孩子,站不好可能眼睛就瞪下去,或者棍子就打下去?这都是为了孩子的威仪,为了孩子身体的健康,影响很大。

假如现在站站不好,可以抓个时间,二十分钟贴在墙壁上。二十分钟也不浪费,心里念佛,一定可以把姿势矫正过来。当然站还是要站得自然一点,放松一点,不然会很难受。刚刚示范女士手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好,不用很紧张,这样站久了可能会抽筋,放松一点就好。其实当放松的时候,反而别人感觉也很自然亲切。

「行如风」,走路也很重要,我们看现在孩子走路没什么架势,有时候走路,肩膀还有点一边高一边低。这些生活的行为、动作,我们为人长者也要多给他注意一下,训练他走路。当叫这些孩子上台来讲话的时候,沿路也要让他行如风,他也要好好走。结果孩子遇到这种场面,往往同手同脚都出来,所以要多磨练他们才会有见识、有胆识。我们这一、二天自己就观察一下自己的行住坐卧,平常没有注意到,很可能都已经有点身体歪掉了,我们可以自己好好看看,也可以请同修帮我们注意一下。行走的时候不可匆忙,就像风一样很轻柔,不要走路的时候特别大声。我们来思考一下,当一个人爬楼梯,上楼的时候脚步很沉重,代表他内心的状况是什么?对,所以人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在反射他内在的一种心境。当你心很自在、很清净,你走路脚步就很轻。

第三个,「坐如钟」,坐着的时候就像个钟一样,非常的稳健。现在的孩子会不会坐?还是要教。这些经句一定要示范,孩子才懂得模仿、懂得学习。我现在示范坐的姿势给诸位同修看。最后一个「卧如弓」。睡的时候就像佛陀灭度的时候,右腋这样躺着睡,那是最符合身体健康。假如躺左边会压到心脏,压到肠胃,这样就不好。但是睡姿一定要从小最好教,睡习惯了要再改不容易。但是我们要为往生做准备,现在慢慢习惯右腋来睡。

坐如钟,一般男士坐,双脚还是与肩同宽,抬头挺胸这样坐,双手很自然的放在双膝上。诸位同修,您看这个姿势熟不熟悉?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在哪里似曾相识?有没有三、四十年前的照相馆里面都有这样的照片,旁边还会坐个女的,后面还排好几个小孩。以前的父亲都是这样坐,很有威严,这是男士的坐法。我到汕头去讲课的时候,我就坐这样,结果那个摄影师就一直叫我「脚合起来一点」,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你看假如男士这样坐,就显得不大方,这样比较有气势,跟人家谈话人家也会觉得很有风度。

现在我们示范女士的坐法,双脚要并拢,这个我比较困难一点,大家多包涵。一样,右手放在左手上面,放在左膝上,这样坐着。有一个艺术学校,他们都有做老师的礼仪培训,结果一排的古筝老师都坐这样。所有的家长来开会,本来都是怎么坐?都是躺这样,不然脚就翘起来,突然看到一排都坐这么整齐,他们整个姿势无形当中都很收敛。开完家长会以后,家长就跟老板说,你从哪里找来这么好的员工?素质这么好,我们孩子交到你们手上,很放心。所以,我们的威仪也会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信心,这叫坐姿。诸位同修,你们怎么坐得这么整齐?「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鞠躬,我们九十度躬鞠下去。

【勿践阈。】

『勿践阈』是古代有门槛,他就踏在门槛上,那个姿势好不好看?很粗鲁,而且对物品也不恭敬,常这样踏,这个槛会坏掉。现在的孩子,有的看到墙壁也会踩一下,踩得那个墙壁都脚印很多,这都是很随便。我们也要适时的去告诉他们爱惜公物、不要破坏。

【勿跛倚。】

『跛倚』就是有点倾斜,一只脚直的,一只脚弯的,这样站久了会怎么样?脊椎都歪一边。所以现在脊椎侧弯多不多?脊椎侧弯可不得了,到了那些物理治疗,都是敲敲打打,还没到地狱,已经在受地狱酷刑。所以这也是跟姿势有关,还是要站直。

【勿箕踞。】

这个『箕踞』就是双脚打得太开,这样就显得比较粗鲁。第四个:

【勿摇髀。】

就是双脚不要晃来晃去,这是左右晃,还有人怎么样?上下晃,脚一直抖。这个现象多不多?很多!我们有一次办了一场大型的演讲,来的都是官员,两边都在摇,我们在那里听真的都听不下去。但是我们去设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长官一直抖?他的事太多了,要来这里听课,但是心还在考虑一大堆事情。人心不安的时候心是动的,就很习惯在那里抖脚;一个人的内心很沉稳,不会抖脚。这个也要注意一下,因为确实很多人抖了自己都不知道,已经习惯了。今天你在跟人家谈事情的时候,你在那里抖,谈不谈得下去?这是『勿摇髀』。接下来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一段教诲跟孩子做事的能力有关系。第一句提到『缓揭帘,勿有声』。当他在揭帘子的时候,不要造成很大的声响,这就是顾虑到当他在拉帘子的时候,假如声音太大,可能旁边的人正好在看书或者睡觉,就会吵到他人。一个人替人设想的心,就在举手投足当中流露出来。所以你「缓揭帘,勿有声」,也在修慈悲心,处处替人着想。除了揭帘子的时候不能太大声,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状况,也应该注意不要惊扰到他人?哪些情况?关门、开门的时候。卢叔叔曾经就有一次提到,他说你半夜起来上厕所,一定要顾虑到很多的同修在睡觉,不能门开得很大声。然后冲水的时候,门又没有关好,那个声响就相当大。而且卢叔叔说,进门以前要先敲门,为什么?里面没有人,为什么要敲门?卢叔叔说,那大便鬼在里面吃大便,我们要对其他空间也要尊重,所以轻轻跟他们打一下招呼再进去,不然你瞬间推开门,比较唐突。所以我们的举止当中,都能对一切众生恭敬,那就时时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像我们有时候出去外面玩的时候,到了旅馆,忘记了,因为太放松,可能在走廊上讲话就会声响太大,我们要时时观照声音会不会影响到他人。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孩子动作特别粗鲁?上楼的时候步履都很大声。甚至于一边爬楼梯一边就大声在喧哗。我们是长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甚至于纵使是你的邻居,我们也要去制止、去引导,因为整个孩子的学习我们都有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下一代是属于整个社会,我们随分随力去劝诫。

除了声响影响他人,这一句「缓揭帘,勿有声」,也代表我们在使用任何物品不要太粗鲁。假如你在揭帘的时候动作很大,会把东西怎样?对,可能拉没几下都被扯坏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物品,要常常能够动作比较和缓,不要很粗鲁。假如孩子的动作很粗鲁,衣服本来可以穿一年,后来都变穿没有多久可能都被扯松了、扯坏了。而当孩子他习惯动作很粗鲁,这个动作会影响内心,往后办事情会不会细心?会不会轻柔?不会!对,都是由于这些礼仪,由外内化成他的心境;再从内化以后,表现在一切的行为、处事、待人之中。这是「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现在孩子常常比较躁动,有时候就用跑的,都会去撞到棱角。一撞下去,痛不痛?痛得不得了,几乎都会躺在地上在那里呻吟。从这个动作我们也告诉学生,在教室当中绝不能够奔跑,这样太危险,自己危险,别人也有可能会造成危险。我们也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安全态度,过马路的时候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以免造成危险。走路当中会有棱棱角角,相同的,人与人相处也会有磨擦,如何避免这些磨擦?就要学习老祖宗的教诲,懂得外圆内方。当我们外圆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些棱棱角角,不容易跟人冲突。只要与人相交不急躁,能够时时忍让,自然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执虚器,如执盈』。这个「虚器」,有时候菜吃完了,这些盛菜的器具比较轻,人在拿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疏忽,往往就会打破东西。比方说,我们在做些小事,有时候刚好在烧个东西,瓦斯也开的小小的,跑去看电视,后来可能就忽略掉了,结果烧到最后都干了,或者锅子都烧黑掉,都有可能。所以处理一些细微的事情,我们也要多加谨慎,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些过失。孩子这种严谨的态度,一定都是从生活细节当中开始去锻炼,所以常常也让孩子端端菜,做这些协助的工作,当他有不妥之处,我们也可以及时给他指导。

『入虚室,如有人』。纵使进入的房间里面没有其它的人,也不可以太造次、喊得太大声。现在的孩子到人家家里,一进去可能就碰东碰西,这样都是无礼的行为。尤其主人的卧室能不能进去?不可以的!所以我们教孩子要有家教,不能到别人家里做出些不得体的行为。在这个「入虚室,如有人」,我们也会延伸到,当孩子走在大自然当中也应该尊敬,不可以大吼大叫。我们会引导孩子,你今天上山爬山,谁是主人?山上的动物、植物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有没有客人到人家的家里面去,然后大吼大叫,这样对不对?那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到大自然去,我们是客人,我们要很有礼貌、很有教养,不可以太大声去干扰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入虚室,如有人」。

这些生活当中的细节,都是在训练一个人慎独的功夫。纵使在私底下生活,自己独处的时候,也不会很放纵,也是很有规矩。所以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节义」,一个人青天白日的气节从哪里培养出来的?都是从小地方,「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可以旋转乾坤的能力从哪里开始培养起?「自临深履薄中操出」,就是在他生活做点点滴滴的事当中,都能够恭谨、谨慎,才能够形成。所以,小地方大学问。我们说「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一个人这些屈志老成的能力,这些恭谨的态度,从哪里培养出来?就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形成。所以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为人长者也要特别谨慎,自己做到,让孩子也做到,这样他的内心非常稳定,办起事来绝对可靠。

『事勿忙,忙多错』。办事情绝对不能很着急,不然常常会把事情搞砸了。我们看这个忙字,什么意思?这个「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心怎么样?死掉了,心不敏锐了,叫忙。忙久了就进入第二个状况,「盲」。因为人心浮动的时候,身旁发生的事看不清楚,就好像一潭湖水起了很大的波浪,旁边的东西照不照得清楚?就会愈来愈糊里糊涂,可能孩子的需要,或者家里人的感受,他就愈来愈疏离。影星成龙很忙,有一次他也是兴高采烈要去接他儿子,结果在校园里面站很久,儿子没有出来。后来儿子的老师出来了,他就走过去问老师,老师跟他说,你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你还来小学等他。忙到连孩子读几年级都不知道。我们在教书过程,这个现象多不多?还真不少。所以人真的不能太忙,不然确实连老婆走了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盲了。到最后进入第三个过程,我人生这么努力,每天忙得要死,工作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为什么到最后家庭是这个下场?所以他觉得茫茫然,很无奈。

我们学佛要学得明明白白,纵使事再多,心也不能杂乱,我们要用方法、用工具来让事情处理得当。比方说我们今天要接待客人,我们就可以用沙盘推演,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我们先演练一下,准备一下。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家都了解到,只要客人来都是这样的流程去招呼,心里有个底,才不会手忙脚乱。同时我们接触的人事物多的时候,也可以善用工具,拿记事本。只要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马上写上去,而且还不是写在当天而已,当天写了以后,在前三、四天再写一下,提醒自己三、四天以后有这件事,心里常常处于有准备的状况。不然到时候忙起来,忘东忘西,很可能一些事情就因为这个小小的疏忽就搞砸了,到时候我们确实很热心,但是事情搞砸,内心会怎么样?也很无奈,很自责,这样就不好。

小孩子如何从小让他养成处理事情能够有条不紊的态度?有没有同修您的小孩现在是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这位同修请教一个问题,您是儿子还是女儿?儿子,好。这位同修,我就扮演你儿子,打电话给你。因为小孩子很可能发生一个现象,就是他作业本有写,放在家里没有带,打电话回来给你,希望你帮他拿过去,这时候你会不会帮他拿过去?离家里三分钟就到了。会!谢谢爸爸!请坐!这样好不好?这个动作大部分的家长在做,不只家长做,爷爷奶奶、所有的长辈都听他使唤。当这个作业本给他送过去,孩子接下来:好险!有人帮我解决。往后他会想到,假如把事情弄错了、忘记了,都有救兵源源不绝。所以这件事情当中,他没有形成对事情的责任跟警觉性,反而是形成了依赖性。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必须「慎于始」,能掌握教育的重点,确实当父母就不会那么辛苦;但是你没有掌握到,会累死你。我们这个簿子从小学要帮他送到什么时候?可能他生了孩子也交给你:爸爸,就给你了。有没有这种情况?现在年轻人责任心重不重?很不够,甚至于一、二十岁了,自己在家里看电视不去找工作,没责任感。谁帮他找?爸爸妈妈还要使出混身解数,透过很多关系去帮他找工作。找到以后,他还有点不耐烦,对父母说:好!看你的面子,我去做一下。他工作能不能做得好?到时候脾气又来了,又不愿意做了,你这辈子不知道要为他的事劳碌到什么时候!

卢叔叔他的女儿第一次作业本忘记带,打电话回来叫他帮她送去。他马上跟他女儿讲,「没有带作业是你自己造成的,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所以被老师处罚也是应该的」,电话挂下去。这个电话一挂,对女儿的心情是怎样?很沮丧,但是也印象深刻。那天他女儿回来,表情也很沮丧。我们把电话挂下去,代表父母教育的一个原则,这个叫威严。女儿进来以后,要不要继续骂她?要不要再说「你看忘东忘西的」?她已经够沮丧了,你又继续骂,这样太过了。威严已经有了,接下来要施恩德,所以把女儿叫过来:今天有没有被老师处罚?小女孩点点头。「爸爸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这辈子就不会因为没带东西被老师处罚了。」女儿一听精神就来了。所以就告诉她,你只要运用联络簿,把明天该带的东西列好,睡觉以前检查书包,已经有放进去的课本、作业本就在上面打勾,所有都打了勾,很安心去睡觉,也不会再出同样的过失。

往往孩子犯错的时候,是机会点的出现。但是假如孩子犯错,我们马上脾气就来,这个机会就断送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能情绪用事,要很理智观机,因势利导,让他从中记取教训,这样就会经一事长一智。所以你要能心平气和,才能掌握这些契机。这是「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这个「勿畏难」就是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去承担、勇敢去付出。当初我到海口去,我的父亲有交代,他说你去大陆以后,就好好跟在杨老师的后面,好好学习。我也觉得很好,有个长者可以学习,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比较不会紧张。结果去了海口,过了四、五天我们就上北京,然后直接到山东去拜孔老夫子,因为要推展中国文化,而夫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的圣人。当我们去礼拜孔府、孔林、孔庙,看到很多现象内心也很伤感。几百个碑文统统都摔坏了,只剩下三块没有坏。为什么没有坏?因为那个碑文相当大,我印象很深,有一块是康熙皇帝赞叹孔夫子的碑文,因为太大动不了才没被摔坏,不然很可能全军覆没。

我们去了孔庙以后,又到了周公庙,结果孔庙是门庭若市,但是周公庙一个人也没有,而且周公庙都有点荒废掉了,我们看了内心很难受。假如这些来参观孔庙的人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他应该会去哪?也会到周公庙来看看,因为夫子一生最尊重的就是周公。所以我们也感受到,来看孔庙的人动机在哪里?有可能怕别人问他:你有没有去过孔庙?假如说没有,好像觉得很丢脸,一定要来走一走。而来的时候,当他步入孔林、孔庙,也是个很好教育他中国文化的机会。结果我们看这些解说员都是训练出来的,然后左一句封建不好,右一句封建不好,很可能对于中国文化都有些曲解掉,所以这么好可以宣传中国文化给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人的机会都丧失掉了。

杨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她就觉得一定要设立一个中国文化网站,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平台让全世界有心学习的人都可以马上深入。所以杨老师就告诉我,她必须留在北京架设大方广文化公益网,老师对我说:你自己回海口去!我到大陆才一个礼拜,马上被派回去了。在那个当下,突然一句《论语》的教诲在我们的脑中升起,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有弘毅的态度,要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我就坐着飞机回海口去,就开始这一年多的工作。

确实在这一年多来,有很深的感受,其实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在我们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会有很深去体会真理的时机点。俗话说,「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确实在我一开始这几个月的过程感受很强烈。而一个人的成长都要来自于责任的承担,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孟夫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如何赢得人和?只要我们做的事是顺应人心,就会赢得人和。孟夫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要我们顺道而行,一定会有很多助力产生。

我们在去年的七月中,在海口办第一次五天的培训。在办的过程,我之前先回到家里去,要回去的前一天还在伤脑筋。因为海口太热了,我们的中心因为是别人免费提供,又没有冷气,很怕来参加的老师太热,所以前一天晚上要回去还在伤这个脑筋。刚好那一天有个酒店的老板请我们吃饭,吃完饭,因为他知道我在讲《弟子规》、讲《朱子治家格言》,他听了很欢喜,他马上说:今天晚上我载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机场。所以他对我也很好。在车上他就提到他的楼上有间大会议室,而且冷气是新装的,是二十吨的,很强很冷,我马上就跟他说:可不可以借给我们使用?他也很豪爽就答应了。所以佛菩萨很慈悲,怕我们太担心,还没回家以前就解决了。

后来办了五天的课程,也很好,因为那是很高级的酒店,所以每个人都吃素吃得很欢喜。五天以后我们要去付钱,结果柜台就说,五天所有的花费都已经付完了。我们就很惊讶,怎么会这样?结果仔细了解,这个酒店的老板娘每天都在后面听课,而且老板娘学佛。她听完课,每天都去礼佛,一边礼佛还掉眼泪,她说我的孩子都十多岁了,都没有碰到这么好的教育。而现在海口这么多老师有机会来学,将让更多的小朋友可以受益,所以她每天很感动也很欢喜,每天都把帐签掉。后来我们就接着办后面的课程,到深圳办了第二期、第三期。结果两期办下来,很多朋友听完很感动,都愿意来协助赞助这次的课程。这两期又办下来,剩了一千多块钱,所有的老师飞机票都付完了,还剩一千多块。所以确实,只要你是善心来做事,一定都会有很好的感应、很好的协助。

透过我们这十几期办下来,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善人确实很多。而善人也要透过我们走在前面,唤醒更多人的善心、真诚心,相信这股力量会愈来愈强、愈来愈大。所以诸位同修,「勿畏难」,当然在勿畏难的态度之下,我们也要积极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杨老师当初她也不是师范院校毕业,当她出来教孩子读经的时候,她都在镜子面前练习。练习的过程,一站要站一个小时,不可以喝水,因为站在讲台很可能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没喝水,就这样点点滴滴锻炼自己。所以感应,能感是真心,所感是境界,也要透过我们的真心、透过我们的决心,就能够让自己的际遇愈来愈殊胜。

「勿轻略」,这个「轻」是轻视,「略」是忽略,这也是提醒我们,做什么事不可轻率、不可怠慢。当我们用怠慢的心就不恭敬,这个对于跟我们互动的人就会有不好的感受。古代有篇文章也提到,因为那时候正值荒年,有很多人几乎都濒临饿死的边缘,有个人他就拿着食物对着饥民说:拿去吃!态度很傲慢。这个饥民很有志气,他说「不食嗟来之食」,我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接受你这么无礼的对待。所以纵使我们是把食物、把衣物送给别人,也应该平等对待,不可有轻慢之心。而且这些贫民是给了我们种福田的机会,我们还要好好感谢他们。所以在食物方面,我们也要有个恭敬的态度,送人家礼物也要恭谦。

当我们当主人的时候,也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要去设身处地,当这个客人到我们家里来,需要哪些日常用品,有可能在长途的旅程当中,难免会忘了一些,比方说牙刷、毛巾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都能够帮他准备好,他就会内心感觉你很处处替他设想,情谊就会愈来愈深厚,他也会很欢喜到我们的家里来。所以,纵使他自己有带,我们也应该先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待客人也要多多注意。

像常常我们坐飞机会有朋友来接机,杨老师她一定会先跟对方联系,说我是什么时间会到,而一定都告诉对方,是下了飞机再走出来可能还要十分钟、二十分钟,她把这个时间抓好,让对方在这个时间再来,这样才不会让对方等太久。这些细微之处,都能够让人家感觉你对他备受尊重、备受关怀。其实这一句「勿轻略」,我们应该是在生活的时时处处,当一个人能勿轻略,他做起事来就不会随便、不会怠慢。

再来,『斗闹场,绝勿近』。这个「斗闹场」是指可能像很多电动玩具店、很多很吵杂的地方、玩乐的地方。俗话讲的「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环境,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很不好,可能又会染上一些坏的习惯,抽烟或者是吸毒,都有可能,让孩子从小要对这些地方有所警觉。有个母亲在她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每一次经过这些斗闹场,她就会跟孩子讲这种地方不能进去,孩子从小先入为主,就知道这些地方不能去。所以教育小孩我们也要多多用心。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对于身心没有帮助的环境,不可进去;「勿交无益身心之友」,环境会影响,还有朋友也会影响,所以对于德行比较不好的朋友,我们也要敬而远之;这个远之不是对他怠慢,是避免互相堕落。但是我们要积极提升自己,再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对方,所以勿交无益身心之友。「勿展无益身心之书」,还有「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做无益身心之事」,我们的言语、行为,还有所接触的环境、书籍,都应该不要造成自己内心的污染。所以防止污染相当重要。

我们入山门可以看到四大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着什么?拿着一把伞,意思就是防止污染。成人自己要有警觉性,防止自己的污染,对自己的小孩也要保护他不受污染。等到他德行的根扎稳了,他再接触这个复杂的社会你才能够放心,因为他已经会分辨是非、好坏、善恶。这是防止污染。我们要了解到一杯清水,假如滴一滴墨汁下去,时间多久?滴下去可能不到一秒,但是这一滴墨汁进了清水以后会扩散,我们要把这一滴墨汁重新从水里面再清除出来,需要多久时间?是滴下去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都不止。所以俗话讲,「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你看污染的力量有多大!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很好成长环境,要广结善缘,让这些亲朋好友都是有志于教育的,互相来常常联系,常常互相帮忙,这样也可以达到易子而教的功能。

可能我们跟孩子讲过很多做人的道理,听多了,他难免会有点不耐烦。但是当这些道理是从叔叔的嘴巴里、你的好朋友陈叔叔、陈伯伯口中出来,小孩会觉得:连陈叔叔都这么说、连陈伯伯都这么说,那我父亲、我母亲讲的话应该有道理。这些亲朋好友可能再临门一脚,都可以帮助我们。所以,经营好的环境就会有境教的力量。

下一句,『邪僻事,绝勿问』。对于这些怪力乱神的事,小孩子不要乱问。现在拍出来的电影都是什么电影?很恐怖的,孩子看完以后半夜还会做恶梦。所以这些商业行为都不知道对孩子心灵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做父母的要主动去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把它排除掉,让孩子长养一个善良、祥和的心灵。好,今天课程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7:53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5/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0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进入第三个部分,「谨」的部分。昨天也有提到「勿轻略」,对很多事情不可轻视、不可忽略。比方说,我们要送朋友东西,也要把东西整理整齐再拿给对方。记得有一台车子,刚好父亲他的车要给我,我就把这个比较旧的车要送给我一个老同学,父亲就跟我说:你要送人家东西,一定要先把它全部再检查清楚,然后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再送给别人。不能因为你要送人家东西,心理上就觉得,我送给他,算是已经给他帮忙。很有可能我们的车子刚好有些状况,到时候他一接手以后,又要处理这些状况,一定会制造很多的困扰。我也遵照父亲的指示,去给车厂好好检查一番,结果发现离合器已经快要坏掉了。因为我们自己开习惯了,但是假如再交给别人,他可能会叫苦连天,就把离合器重新换,再送给老朋友。所以我们纵使送人东西也不可轻率。

教孩子不轻率的态度,也从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去注意、要去叮咛。比方说我们交代学生、交代小孩帮忙做事,比方叫他拖个地,他拖完地以后,一定要叫他来报告,说「老师,做完了」,或者「妈妈,做完了」。不然他去做,也不知道有没有做,我们就不清楚。等他们来讲做完了以后,诸位同修,我们还应该怎样?一定要去检查,看看他有没有打马虎眼,简简单单弄完。一定要检查他这件做的事情有没有做好?假如第一次他打马虎眼,我们没有给予指正、给予指导,可能往后他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就会随便。当我们掌握这个机会,给予他肯定:你做得不错,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应该下一次再注意。还是叮咛他把它做好,然后再给予他肯定,告诉他:你假如从小做事就能做的这么圆满,以后一定会有相当好的成就。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孩子在做人做事当中,有没有轻略,这也要多加用心。

我们在团体生活当中,像我们在道场之中,我们就代表道场的一分子,所以所有道场的事务,只要刚好我们看到了,都应该随手去帮忙。比方说,浴室前面排了一些拖鞋,假如我们看到拖鞋已经乱了,就可以顺手把它排整齐。因为整个团体的一草一木都在代表团体的形象,我们应该同心协力把团体经营好,留给他人很好的印象。更重要的,透过这个好的印象,让他能够深入正法,能够获得法益。不要因为小小的细节,而让他对我们有些不好的印象,这些方面也要勿轻略。我们看下一句经文「将入门」,一起来念一下: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将入门,问孰存』,当我们要进入房间的时候,一定要先敲敲门,看看里面有没有人在,假如直接进去,就显得很唐突。我们在看「商道」这个连续剧的时候,都看到他们一进门,不是敲门,是站在门外先出声音,说:都房大爷,我是尚沃。里面的主人就听到了,假如方便的话,他说:好,你请进来。假如刚好在忙,这个都房大人会说:你先等一下。这样就不失礼,不会去干扰到屋里面的人,假如他正在办事情。这是「将入门」,所以孩子从小也要教他这些应有的礼仪。

这句话我们再把它扩大一点,比方说你要去拜访朋友,「问孰存」,也可以了解一下,他家里面有哪些长辈?有哪些家人?问了以后,我们也了解到他母亲现在状况如何,他的家里人状况如何,等到进了他们家以后,也会觉得很亲切,不会很陌生。一进门,还可以就我们了解的事情,关心一下他的妈妈说:伯母,你前一阵子是不是感冒了?现在好多了吧!俗话说「见面三分情」,这样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为当他的孩子跟你非常的熟悉、非常的亲密,而对你很少了解的话,他的父母也会挂心:他跟这个朋友这么好,不知道这个朋友品德怎么样?所以交朋友我的一个习惯,很熟的朋友一定要到他的家里面去拜访,让他的家人也对我们很熟悉。

我记得在高中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同学,跟我走得很近,他是男的,因为我念的是男校。结果因为常常在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他的母亲就很担心,为什么他母亲担心?因为在高中时代已经出现,报纸常常说有同性恋,他妈妈已经担心到这里。所以我们要主动去拜访对方的父母,让他了解到原来他儿子正在交往的朋友是这样,他就安心多了。有一次我要去一个朋友家里,去拜访他们夫妇,也会见到他的父母。我们现在年轻人,好像很少会主动去跟对方的父母接触,好像年轻人一看到老人头就低低的,没什么话可说。为什么会这样?年轻人心虚,在这些长辈面前,因为长辈人生历练太多了,都有火眼金睛。你看现代男女交往,都已经谈及婚嫁,男方或女方都还不敢出现,有没有这种现象?那都是我们年轻人没有实力,会心虚,因为演给另外一半看,都可以演得很像,但是在这些长者面前,就会见光死。

我去这位朋友家,我就想他可能会直接就跟我出去了,就错失了跟他父母多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就买了一篮的苹果。到了他们家门口,他夫妻已经准备跟我出去了,我就说都已经到你们家了,不进去不合乎礼仪,我又拿一篮苹果这么重。他们夫妻就跟我上楼去了。结果一上楼,他父母一看也很高兴,坐了差不多两、三分钟,他父母马上说,你们一定有事要办,赶快出去,别耽搁了。其实父母、长者都很慈祥,都会替我们着想,后来那天我跟这个朋友就出去了。当天晚上他打电话来,他说我母亲要请你吃饭,就很欢喜答应。

过没几天,就去他们家吃饭,吃饭的过程,他母亲就说,今天全桌都是素菜,为我们专门煮了素菜。吃完饭以后,就跟他母亲坐下来聊天。因为他的妹妹生了个女儿,这个女儿都是外婆在带,外婆带难免都会比较宠爱。刚好他母亲也知道我们在做国学启蒙中心,就跟我开始讨论一些教育孩子的问题,就提到一些比较关键的情况。当我跟他母亲讲到,夹菜要先夹给谁,教育孩子的这些态度,他母亲也很能接受,就觉得这样说得很有道理。我这个朋友在旁边就说:早就跟你讲不能这样教,你就是不听。诸位同修,需不需要讲这一段?不用!这样母亲多没面子,我们要沉得住气。你能沉得住气,你母亲会觉得我儿子不简单;假如你话又插进来,她只会觉得都不给我面子。所以,一切法得成于忍。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易子而教」,家里的人因为太熟悉了,可能很多话听起来都变老生常谈。但是透过身旁的亲朋好友再把这些话讲出来,再做临门一脚,效果就会相当的好。所以要广结善友,对我们的家庭、人生都会有很微妙的帮助。这是「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到人家家里面,看到没有人出来接待,要先跟里面的人喊一下:有人在吗?你可不能没有看到人,自己走进他们屋子里面找,很有可能你进去绕了一圈,主人刚好回来:你怎么在我的房间里面!那就很尴尬。这种事有可能发生,到时候,他又刚好忘了什么东西,自己也忘记,他会想到会不会是你拿的?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们在行为当中也常常要避嫌,避免一些嫌疑。比方说你来找朋友,结果他不在,只有他太太在,又已经晚上了,要不要继续在那里坐?不要。反正你是要找朋友谈事,我们要避嫌,先回去了;因为他只有太太一个人在家,这就尽量避免。

还有一句叫「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是举两个例子,往后我们敏锐一点,有些可能会被怀疑的,我们都尽量避开,避免不必要的一些猜疑。这个意思就是在种瓜的田地不要绑鞋带,因为农夫远远的看,你蹲下来,很可能像是要拔他的西瓜。李下,在李树下,你假如在那里整你的帽子,就会好像要摘他的李子一样,这都是避嫌。还有一个说「两人不看深井」,只有两个人在的时候,不要去看一个深井。为什么?因为他假如看的时候不小心掉下去,你怎么办?就可能说是不是你把他推下去的?说不定对方又是家财万贯,这就有嫌疑。

下一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比方说孩子在按电铃的时候,上面的问:请问是谁?小朋友说:我!是我。人家听半天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要让他要报自己的姓名,「我是某某某」,这都是细微的礼仪。我们也常接电话:喂,请问您找哪一位?「你忘记我了?」我们可能还在忙事情,一下也想不起来,听不出他是什么声音,他就开始在那里:你真是贵人多忘事,我们几个月前见过,你忘了吗?在那里猜半天也猜不出来,这样给人家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样就太无礼。所以还是要赶快报姓名,让人家知道,好跟我们有所对应。所以还是要「对以名」,「吾与我」就「不分明」。

下一句,『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用任何他人的东西,一定要先告诉别人,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比方说,我们要借这枝笔,你可不可以把这枝笔拿起来,然后对他说:这枝借给我好不好?他能说不好吗?说不定那枝是他最心爱的,都是他一个人独用的,你这样就让他很不舒服,他可能是要拿另外一枝笔借你。所以借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分寸,应该先取得他的同意,再拿这个东西。有个小女孩她才六岁,那天刚好天气比较冷,老师就拿了其它同学的棉鞋给她穿,她就是不穿,她说因为这个同学没有同意给我穿,她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所以确实,小孩子是学道的利器,很老实。这条教诲也可以成为我们家庭当中的共通语言,共识。毕竟家里的人是比较亲密,距离比较近,但是距离越近,礼不可失,不然久而久之怨就会积累,总有一天会怎么样?可能就爆发,就吵起架来了。

刚好有一对姐妹,年纪都还很小,有一天姐姐回来,就骂了妹妹。妹妹很伤心,哭着去找妈妈。妈妈刚好在厨房里面,看着妹妹哭,就问她你为什么哭?她说姐姐骂我。当然这个妈妈并没有听到姐姐骂她,就去骂姐姐,这个母亲还仔细的把情况了解清楚。这点重不重要?很多家长就觉得哥哥不能骂妹妹,哥哥不能打弟弟。还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然这样处理的话,会让哥哥姐姐心里不服气,这样就不好。所以她继续就问妹妹,姐姐为什么骂你?妹妹就说:因为我拿了姐姐的玩具。妈妈就说,「用人物」,小女孩就说「须明求」,妈妈又说「倘不问」,她说「即为偷」。结果她自己讲完这个「即为偷」,就哭得更厉害,一边哭一边说:妈,我不要当小偷。借由一个机会点,她就把这个道理融入她的心中,其实《弟子规》的每一句都将是很好的家庭规范。

有个孩子睡得特别晚,那天他母亲上去,看他都叫不起来,突然也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个孩子马上跳起来,就没有继续赖床。当然,当他有好的表现要肯定,假如又可以跟老师联系一下,让他在教室里面又再肯定他的行为,他进步的速度就会很快。所以这些做人的规范,要同时在学校、家庭一起落实,孩子很快就能够循规蹈矩。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我们借人家东西,是朋友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协助,所以只要借人东西,一定要铭记在心,要按时间还给他。我们假如怕忘记,一定要把它记在行事历上,而且你假如怕当天还忘记,最好在前几天又提醒自己一下。所以我们自己假如比较粗心的话,也要想办法来对治这个习气,慢慢这个习气就会改正过来。之前有提到卢叔叔的孩子去应征工作,后来也很顺利去那家教育机构服务。因为卢叔叔已经叫他要出去自立更生,也考虑到他前一、两个月一定会钱不够,可是钱不够要自己想办法,所以他的孩子就去跟他一些大哥哥、大姐姐借钱。因为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长期跟着卢叔叔一起学佛,所以卢叔叔就交代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他说假如我儿子跟你借钱,你可以借他,但是不可以借太多,最多借他五千块新台币就好了。

很多的父母都怕孩子钱不够用,怕他假如没钱会去偷、会去抢,担心一大堆,就给予他经济源源不绝的支持,到最后他反而奢侈,或者不能独立。所以卢叔叔就跟他的太太讲:今天我们已经尽力把这个孩子教好,你就不要担心他会偷、会抢;假如他真的会偷、会抢,那你就把他交给社会再教育他。当然只要我们德行的根有扎稳,这些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果不其然,第一个月他的儿子跟一个大哥哥借五千、一个大姐姐借了五千,总共借了一万块。他又跟这两个学生讲,他说只要时间一到,你一定要去跟我儿子要钱,一天也不能让他拖过去。真正到那天的时候,他的儿子是主动就把钱还出去。结果只有第一个月借钱,以后就从来没有再借过钱,撑过来了,勿畏难,能力就增长起来。这也是「借人物,及时还」,这个相当重要,「后有急,借不难」。人生的信用都要好好去维持,因为很有可能在这个人生过程,会遇到一些挫折、瓶颈,那个时候只要你很有信用,朋友也会欢喜来帮助我们,都可以把一些状态把它化解掉。

在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宋濂,他小时候也很穷,都没有钱买书,他就去一个大户人家里面借书。大户人家也有点傲慢,一本很大的书,跟他说:借你十天,马上要给我还回来。结果十天以后,下了很大的雪,主人觉得说他一定不会来,但是时间一到,宋濂冒着大风雪也把这个书送回来。他也看了很感动,就对宋濂讲:往后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来借。所以建立了信用对自己会有相当大的助力。

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在家庭、在社会都无法立足,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论语》里面也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还能做出些什么事来?但是现在商场上讲不讲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观念,说无奸不成商。假如现在我们这么守信用、这么老实,去了是不是会被欺负?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讲诚信,别人都不讲诚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会活得很好,因为他会当总裁,他会当总经理。假如你是客户,你要找什么样的人帮忙合作?当然是找诚信的,无信的人可以骗一时,但是无法骗长久。因为现代的人受功利主义影响太大,都急功好利,结果都小人冤枉作小人,把自己的福分都折掉了,后来慢慢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他的整个人际关系就会一点一滴退丧掉。

这个信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语,就代表人的话说出去一定都要遵守,所谓「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还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平常常常听到的这些格言、教诲,就代表老祖宗非常重视这些做人的态度,才对我们苦口婆心,菩萨心肠。在哪些关系当中都要有诚信?我们又可以回归到伦常大道。父子之间一定要讲诚信,假如你很随便答应孩子,后来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地位就会愈来愈下堕,所以言出要必行。

古代在春秋就有一个故事,曾参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她的孩子就一直吵着要跟,他太太就对小孩说:你不要吵,你不要跟,回来妈妈杀猪肉给你吃。她儿子就不吵,也不去了。结果他的太太从市场走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子,他太太很紧张,就跑过来,她说我跟孩子开玩笑的、哄哄他的,你还当真?曾参对着他太太说,你假如骗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相信,所以还是得按照你的承诺去做事。所以为人父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很高兴的时候都会随口承诺,这个不恰当。或者像很多大人在打麻将,打麻将的时候,孩子只要要什么:好,给你,给你,好了,去了!那以后孩子都知道,打麻将的时候最好要东西。这些要注意,不然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是察言观色。有没有发觉现在的孩子眼色特别厉害?不好!不老实的话,人生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

这个信字,除了要言而有信之外,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这一层意思没有讲出来,但是放在心上,就是信义,信义包含道义、恩义、情义。虽然父母没有跟我们说,「你要孝顺我们」,但是我们心里面时时想着要孝顺父母。像君臣关系,领导跟被领导关系,领导的人有没有告诉你说,「你要效忠我」,有没有这样讲?应该是没有。或者是夫妻之间,你有没有跟你先生说过「你不可以背叛我」?可能有了。这些都是人一个做人的本分、做人的道义,虽然没有付诸言语,可是却时时不敢忘记。像朋友之间,我们在相处过程,他可能载我们一程很长远的路途,下车的时候,我们也很感激:谢谢,谢谢!朋友会说:谢什么谢,这么好的朋友,不要这么客气。所以这种朋友的道义是时时放在心上,不需要言语的承诺。

我们看到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也是都记住这样的恩义、情义。宋朝有个读书人叫朱寿昌,他七岁的时候,因为他母亲不是他父亲的元配,结果父亲的元配对他母亲很排斥,就设计一些方法逼他母亲改嫁了,所以他七岁母亲就离开他。等他长大以后,他念念想着要接母亲回来奉养,但是一直都没有如愿。后来经过了五十年都没有找到,那时候他也当了很不错的官职,只是内心一直想着,一个人一生不能奉养母亲,相当遗憾。他下定决心,就把官职辞掉,对他的家人说,这次我去找我母亲,假如没找到我就不回来。他就一路往陕西的方向走过去。

结果走到一个地点,突然就下起雨来,这么一下雨,他就停在那个地方躲雨,刚好就遇到一些人,就跟他们询问有没有看到像他母亲这样的人?刚刚好他母亲就在那个地点。所以孝感天地,这分孝心也感得上天降下雨来,成就了他这个因缘。后来因为他母亲又改嫁,又有很多年纪比他小的兄弟姐妹,他就一起,不止把母亲接回来奉养,所有的兄弟姐妹,他也一并接来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对父母亲的态度。

在《诗经》里面,也提到这种对父母的思念、对父母的情谊。有一篇叫《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其实这一篇虽然是讲到植物,它最主要是讲到,有些植物它是所有底下的子株都跟母株连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有些植物是分开来的。孝子看到这些能合在一起,跟母株跟本来那棵植物共同生长在一起,好像后代子孙都一起在同一个地点,他看了就很羡慕,他都不能像这个植物一样,陪伴在父母身旁。所以古代的孝子连看到植物,都会思念没有父母可以奉养。从这些诗词当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古代人对于父母的存心。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黄庭坚,他虽然官职也当得很大,但是每天他回家,一定亲手帮他母亲洗尿桶、洗粪桶;纵使仆人再多,这件事他也不愿假手他人。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黄庭坚也是念念想着父母的教育恩德,假如每天没有帮母亲做些事,好像心里面不踏实、不好受。所以有父母可以奉养,内心是很踏实;有父母可以奉养,那是最大的福田。

在一次看电视的过程当中,刚好看到许效舜在谈一段话。许效舜他刚好在九二一的前夕到集集去拍外景,九月二十号去拍外景,他们去拍飞鼠的外景。爬到山上去,是当地的人带他们上了山,结果到了山顶,一看,本来有很多飞鼠的地方,却一只飞鼠都没有。这个当地人非常警觉,觉得这是很怪异的,赶快下山。当大灾难要来的时候,万物都警觉到。这次海啸过后,研究人员去观察,连一只野生动物也没有。所以其实动物它们的欲望很少,每天只要吃饱就好,不会想再去伤害别人,脑子比较清晰,接受这种天地之间的波动比较敏感。所以,所有的动物都知道了,只有一种动物不知道,你们认识?当下他们就从山上赶快下来,不然会有危险,可是到了半路,就发生集集大地震,随行有朋友也去世了,他安然无恙。那次专访当中,他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假如我有一杯水喝,我的母亲一定有一碗饭吃。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就明白为什么他能够逃过这次的劫难,由于他的孝心。

在今年中国大陆选了十大杰出青年,其中有一位孝子被选出来,他叫田世国。他才三十多岁,因为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有个好的肾脏才能够延续生命。他的母亲得病以后,深怕会拖累家里人,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肯就医。他就很善巧方便,用了一些方法,也没有让他母亲知道是他要把肾捐给她,要让给母亲,后来他的母亲接受了他肾脏的捐赠,也很顺利健康过来。他这个举动让他很多的亲朋好友都很感动,见到他的时候都对他说,今年不管再忙,也一定要回家看看老爹、老娘。当他获选十大青年的时候,他就说道,他说别人都是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我为人子应该做的事,我们做了这一点小小的事,比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他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将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所以诸位同修,古人演出了场场的好戏,我们也要让这些好戏能够在家庭、在社会当中不断上演,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在五伦关系以外,还有一伦关系很重要,就是师生关系。古代对老师非常尊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师生关系是并在跟父子关系同等的重要。我们看到古代对于老师的丧礼都是守丧三年,跟父母完全一样。孔老夫子一生教学,当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学生很感念老师的恩德,也在老师的墓旁边搭了房子,整整守孝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守了六年,就是子贡,因为当夫子去世的时候,子贡刚好在其它的国家做生意,等他回来的时候,丧礼都已经结束。子贡觉得非常的遗憾,守了三年以后,他自己又加三年,整整守了六年。当然对于老师这样的尊敬,也会表现在他的生活还有处事待人当中,时时不忘老师的教诲。

古代的拜师礼是在私塾里面,是父亲带着孩子来行拜师礼。一开始父亲在前面,孩子在后面,先对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完以后,请老师上座,也是父亲在前,孩子在后,给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一个孩子五、六岁以前,最尊敬的人是谁?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言谈当中,了解他的心理状况。五、六岁以前的孩子,开口都是我爸爸说、我妈妈说;去学校读书以后,变什么?我们老师说;再来,上了初中以后,变什么?我们同学说。所以在这每一段期间之内,我们都能够当父母好好当、当老师好好当,那他正确的做人态度就扎下去。他这么尊敬的父亲,居然跟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他已经很尊重父亲,父亲又这么尊重老师,所以这一拜拜下去,对孩子有什么深远影响?他对老师的恭敬心达到极处。

而学问要有所成就,必须从诚敬的心去求,印祖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古代的礼仪都有它深远性的影响,只是我们现代只看到礼的表象,并没有了解礼的意义跟本质。因为我在从教的过程,在第一年带班,刚好有位老奶奶,差不多已经六、七十岁,她的孙子忘记带东西,老奶奶就帮孙子拿过来。这样对不对?可不可以帮孙子拿过来?不行!他要自己负责任才对。可是老奶奶也是爱孙心切,又没有听过这些教育的演讲,一般也很难掌握。因为我们在四楼,所以老人家爬了四楼,还很喘,在这个喘的过程,刚好跟我就见上面。老奶奶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她说:蔡老师好!这一躬鞠下去,给我印象太深刻,这个「老师」两个字从此就压在我的肩上,所以我驼背是有原因的。一个老人家这么样的诚敬,给我们鞠这个躬,我们要对得起老人家这一躬。

我在那时深刻体会到任重道远,不好好教,对不起人家的后代子孙。突然我就感觉到,这个拜师礼,古代这些老师,坐在那里给人家拜三跪九叩,是什么感觉?如坐针毡。为什么?一个读书人,连占人家便宜的念头都没有,更何况受人家如此大礼,那更是诚惶诚恐。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还是要成就学生的恭敬之心。我们体会到这里,就可以了解到以前的老师真不简单。接受这个礼以后,时时刻刻要想着,我假如没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么对得起他的父亲给我行这么大的礼?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古代师生的对待,了解到师生的情谊,老师对学生的一种道义、一种恩义,也可以看到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恩义。

在明朝有个忠臣叫左忠毅公,左忠毅公担任了主考官,有来自各地的读书人正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左忠毅公就时时想着要为国家举才,所以在考试前夕,他自己就微服出巡,穿平民的衣服,走到了离京城附近比较大的一些寺院里面去找。为什么不到酒楼去找?因为可能有钱住酒楼的人,考不考得上?很困难,因为好逸就恶劳,以前的读书人都是很刻苦,才能够学问有所成就。所以左忠毅公就到这些寺庙去巡视,突然走到了一个书生旁边,这个书生文章写完,太累,睡着了。左公看完他写的文章,深深感受到这个读书人对于国家的一种忠诚,对于人民的一种使命。看完很欢喜,随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这个年轻人叫史可法。

后来正式考试,在阅考卷的过程,左公一看到这篇文章,马上可以感受到是谁写的,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文章也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流露出来,也可以从文章当中感受到他的气节、他的一种志向。所以就把他面署第一,后来史可法就考上状元。考上状元以后,这些上榜的学子都要去拜主考官为师,所以那天史可法就去拜访老师还有师母。一进门,老师左公就对他的太太说:往后继承我的志业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这个学生。所以,读书人他不害怕自己往后没有子嗣,他更害怕不能把圣人的道德学问承传下去。自己没有子嗣,只是影响一家,道德学问没有承传,将影响后代非常多的子孙,而他们的心中也时时想着要为国举才。

我为什么感受深刻?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之内,遇到杨老师,遇到卢叔叔,遇到相当多的长者,他们都是无私的把他们的智慧教导给我,因为他们时时想着不能把圣贤的学问断了。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48:32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05/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1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提到左公看到史可法心生欢喜,因为他帮国家选到了一个很好的人才、栋梁,后来左公与史可法同朝为官,一起奉献朝廷。因为明朝末年,宦官当政,左公被这些乱臣陷害,关到监狱里面去。因为监狱一进去就会有相当多的磨难,会有些严刑拷打,所以史可法非常紧张,很怕老师在监狱里面不知道会受到什么样的残害,想尽办法要去探望老师。他的老师确实也被刑囚的相当严重,拿着烧烫的铁片捂在眼睛上面,还有膝盖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狱里面的这些士卒,这些士卒也被他的这一分对老师的孝心感动,就建议他伪装成捡破烂的,捡这些脏垃圾的模样,混进监狱里面去。

当史可法走进监狱,缓缓的朝老师的方向过去,当他看到老师的整个身体状况,他不禁痛哭失声,扑过去在老师的面前。左公虽然眼睛张不开,耳朵可以听得到,当他听到史可法的声音,突然非常警觉,用他的双手把眼睛撑开来,目光如炬看着史可法。他说: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你怎么可以让自己身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这些乱臣贼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以后,左公就捡起身旁的石头往史可法的方向扔过去,史可法看老师这么震怒,也赶快离开。诸位同修,左公为什么这么生气?深怕学生的安危,深怕国家的前途受到影响,纵使他已经身陷在这么样大的痛苦之中,他念念也没为自己,还是为国,为自己的学生。

后来左公去世了,史可法也常常担任国家的要职,他也带兵在外。他带兵在外的时候,都没有去床上睡觉,让士兵分成三队,轮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这些士兵看了以后,也很难受,就对他说:大人,你这样子身体会受不了。史可法就对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刚好敌人来犯,让国家受到损害,那我对不起国家,我更对不起我的老师。老师教诲要念念为国,史可法确确实实不敢忘怀,所以回馈师长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佛陀从忉利天讲经,下了凡间,有一位比丘尼抢在最前面,她说:我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佛陀对她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须菩提是第一个见到我,因为须菩提见到了诸法实相,须菩提能够依照老师的教诲去奉行,那才是真正见老师。所以我们跟师长学习,要心跟,不是只有身跟,只要我们的心跟师长相应,我们就是时时当一个好学生。师长也教诲我们,要以《无量寿经》为你人生的剧本,四十八愿就是我们的愿。当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解、我们的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当下努力去经营出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我们要深刻去感受到佛陀事迹的悲悯。「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如来的无尽大悲,我们要深深感受,放在心上。如来要给予我们的真实之利,我们要好好掌握住,什么真实之利?当生成就,当生成佛。所以「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更重要,最后「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我们有缘得到这个真实利益,我们也有义务要受持广度生死流,我们这样就是佛陀的好学生。所以我们邻里乡党、亲朋好友都要把正法、把当生成就的机缘广宣流布。

后来史可法每一次回到他的故乡,第一个不是回家里去,先到哪里?先到老师的家里,虽然老师不在了,他的师母还有老师的后代子孙,他都竭尽全力奉养照顾。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感受到古代人师生的情谊,给我们内心很深的感动。我们要见贤思齐,我们一生当中遇到非常多教诲我们、帮助我们的长辈,我们也要立身行道,好好把人生过好,他们都会非常欢喜。

我在小学时候,成绩不怎么好,读了四年,成绩都是进进退退。要上五年级的时候,刚好我分配到我的小学老师姚老师那一班,我的母亲刚好也在我们学校任教,我的老师就问我的妈妈,他说这个孩子怎么教?我妈妈想了一下,就说:这个孩子不爱念书,但是很爱面子。爱面子好不好?不好,可是可以顺势而为。我们老师一听,他就点点头:好,我知道了。编班那一天,所有的四年级学生在操场中间,十二位老师站在操场旁边,然后开始,一班,某某某,这个学生就跑到一班;二班,谁,他就跑去;我就跑到了七班,念了五年七班。

整好队伍以后,回到教室,我的姚老师他就说:蔡礼旭,你跟两个同学一起去拿扫把。小学生被老师叫到都很高兴,可以为老师服务,就赶快跑去拿扫把回来。接下来我的老师又说:蔡礼旭,带五个同学去搬书。我们又赶快去领新的书。所有这些前置作业都做好了,然后我的老师就说:来,我们来选班长,我提名蔡礼旭,其它你们提名。选举结果怎么样?新编班,认识的都三、四个人而已,哪有认识很多人,只是耳朵里面都听到哪个名字?所以我就这样顺利当上班长。但是班长在小学生的心目当中跟什么画上等号?品学兼优,所以我就不能成绩不好,这样我面子挂不住。老师不费吹灰之力,没有叫我用功,从此以后,我的名次就没有再掉到三名之外。所以确实,教导孩子可以因材施教,观察好,用很善巧的方法去成就学生。老师的这个做法,从此以后,我就没有再为了学业在那里让父母担心。

后来我考上了教师,我也很欢喜,又回去找我的小学老师。我跟老师坐在素食馆里面,我请老师吃饭,旁边服务员走过来,就问说:这一位是?因为我也常跟母亲去这一家素食馆吃,我就跟他介绍,这是我小学老师。他一听也很羡慕,小学老师现在还有联系,还一起吃饭。刚好因为那一段时间已经听闻佛法,我就把《认识佛教》、《三皈依》这些老和尚的教诲就送给我们老师。他拿了很欢喜,就对我说:从今天起,我是不是要叫你师兄?我跟老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老师。内心感受到师生这个缘分可以是人生很高的享受。

后来我还跟老师就教学经验做探讨,老师也把他很多宝贵的这些智慧都全盘托出,告诉我。后来因为我到海口推展中国文化,推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打电话给我的小学老师,跟他报告学生在大陆做的情况。结果讲完以后,老师在电话的那一头一直笑,他说:有你这样的学生我真高兴。所以从中我们体会到,只有两个人绝对不会嫉妒你的成就,就是我们的父母,还有我们的师长。其实我们对于师长,在物质上也没有什么好供养,最好的供养就是能够立身行道,能够让师长给我们的教诲在我们身上开花结果,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国家。

我在从事教学以前,是先去补习班补习,都还没有考上,但是我们的内心很笃定,一年没考上,怎么样?再来一年;两年没有考上,再来一年,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所以我在去补习的时候,已经离考期只剩下四个多月,很多同学都已经准备半年多,有的已经考第二年、第三年都有。所以第一次模拟考,我离标准分数四十多分;第二次模拟考,离标准分数还差二十分;第三次正式考,超过标准分数四十四分。考试是打心理战,要保持平稳,我在这四个多月的准备,确确实实都没有紧张。结果在考前前一天紧张了,还是会有业障现前,有位长者陪我去考试,因为我当天没睡好,我不敢再吃镇定剂了。结果一出门,准备要去考试,这个长者一看我脸色发青,他也不好意思问,那天考试一连考下来考了好几科。考完试,我们回家,在回家的途中,这位长者就告诉我,他说你会考上。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你第一节课是脸色发白,考到最后出来脸色泛红。所以业障慢慢有消退一点,后来确实顺利考上。

在我要当老师的前夕,在补习班,我有个很老的朋友,已经二十年的小学同学。我跟他确实是患难与共,曾经一起骑摩托车,我载着他掉到水沟里面去,结果我的胳臂都摔断了。还有一次他被人家绑架,还是半夜三点多,我跟我父亲去警局去跟他会面。当一个人处于这么样的惊恐,一看到好朋友,眼泪当场就掉下来,所以我这个朋友情谊很深。他这辈子第一次交女朋友,都已经二十几岁了,二十五、六岁了才第一次交女朋友,代表我这个兄弟怎么样?很老实。他也就交了这么一次,后来就结婚了。他交了女朋友就打电话给我,他说:我交女朋友,你可不可以帮我看一下?我很欢喜:好好好,来我们家坐坐。

结果在这坐的过程,他现在的太太就说「我们老师说、我们老师说」,就常常提到她的小学老师。我心里想,这个假如是五、六岁的孩子我也不意外,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会常常挂在嘴上,我的老师说什么,我就很惊讶。这个老师给予她的影响,不亚于她的父母,所以对她的老师就生起了崇敬之心。我就脱口而出说,我可不可以跟你的老师见见面?她老师已经教书三十多年,一位女老师。她就说好,我去问我们老师。当天晚上就觉得自己太唐突了,都还不认识她老师,就提出要求,自己觉得不好意思。隔天就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太太说:我看算了!下次有机会再讲。他太太就说,我已经跟我们老师讲了,我们老师说像你这样的人,赶快进入教育界,所以她已经决定要跟你见面。这因缘就促成。

那个礼拜我的同学就开着车子,载上我,然后去接他太太的老师。结果人生的缘分相当奇妙,她的老师跟我们家住的只差五百公尺,所以缘不到的时候,纵使见面也不相识。上了车以后,她的老师回过头来,第一句话给我很深的震撼,她说:教书三十多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对我们还没有任教的人来讲,这样的言语几乎是闻所未闻,一般老师的形象都是指着孩子,你这里错了、你那里错了。但是她却深刻感觉,就是因为孩子的种种情况,提升了她的智慧,提升了她教育的经验。当一个老师面对孩子是这样的态度,当然她的学生对她就非常印象深刻,也非常感恩。

她接着又说:学生犯错的时候,就是我们教导他的时机出现了,所以不可以乱发脾气。我从这样的经历当中,体会到假如师范院校的学生能够在还没有踏出校园、还没有任教以前,就能够得到这些非常有经验老师的教诲,他教学的路途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而且心态一正,方向就正。所以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教育界一定要非常重视伦理,只有重视伦理,才能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源源不断往下传。假如没有伦理,我们这些年轻老师一毕业,看着这些老的老师还说:你看,我现在读的理论,你们都没读过。那个傲慢心一起,长者会不会教?不可能,因为我们不受教。

其实近代这些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出来的孩子变怎么样?有没有比较好?所以是不是新的东西比较好?要谨慎,谨慎!我们在读教育理论读了一年,真的比不上一篇中国的教育哲学—《礼记·学记》篇,这篇文章在我们的手册里面有。其实学习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立志!第一段就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救一个国家,教育才是根本。读书人一看到,原来学习首重立志,他那个根就扎对了。但是我们接受教育心理学,没有这个教导,反而这些理论都是从什么实验出来的?拿什么当实验?拿老鼠,拿猫,拿狗。所以这些实验教出来,是要把人教成什么?动物!对,他是用动物的行为来教人,那人会教成什么?所以下一代无父无母,没有道德仁义。所以,不是新的东西好。

我们看到孟子一段话,仁、义、礼、智才是人之四端,人没有这四个东西跟禽兽就没两样,这才是教做人,这才是教育。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两只手、两只脚,假如没有仁义礼智,这个人就不完整,跟禽兽几希?跟禽兽又有什么差别?所以面对这个时代,诸位同修,我们要很谨慎,知识愈爆炸,混在里面的邪知邪见就愈多。

有一本书很有名,叫《穷爸爸富爸爸》,诸位同修有看过的举手?好,诸位同修都是师长的好学生,都一门深入,不乱看电视,不乱看书,随喜功德。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从小要让孩子管钱,他的立基点不错。里面就有建议,孩子假如做家事,你要犒赏他,给他鼓励,给他两块,给他三块。有个家长她看了以后,马上就跟她女儿讲,你帮我洗衣服,给你三块钱;帮我洗碗,给你两块钱,列出了一张工资表。结果她就跑过来跟我们说,她说真有效,我的女儿本来很懒惰,突然变得非常勤快。有没有效?老祖宗说要道法自然,太有道理,假如不道法自然,求快一定会有副作用,所谓欲速则不达。但是因为功利主义挂帅,现在的人想什么都是要快速解决,都跟自然不相应。

比方说,中医跟西医就不一样,西医强调快速,本来在流鼻涕,药一吃下去马上不流了;咳嗽,药吃下去,一下子一、二天就不咳了,看起来很有效。我们注意一下,孩子常常吃药,有没有吃的身体愈来愈好的?有没有哪一个糖尿病患到西医里面,后来说我糖尿病好了?都是愈来愈严重,而且大量吃药,伤肝、伤肾,很多并发症都会出来。为什么会流鼻涕?我们要从症状去了解它的原因,为什么人会化脓?其实那些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跟这些侵入的病毒打仗,打完仗之后,会有尸体留下来。所以你看到鼻涕,你要给它合掌:辛苦你们了。它在为我们的身体打拼,你怎么可以把它消灭掉。

人不懂得去了解真正的原因,因为当病毒侵略,这个这么精密的人体会启动免疫系统。为什么会发烧?我们看两兵相交,刀子撞在一起,会有火花产生,就会发热,所以就上升温度,它代表你的系统很认真作战。这个当下不应该吃药,你这西药一吃下去,它看到病毒,杀了,看到你的免疫系统,通杀。所以现在有一个致富的方法,你只要能发明出一种药,只杀病毒,不杀免疫系统,保证你会一夕致富。但是现在有没有这种药?没有。所以吃下去以后,坏的杀了,好的也杀了。我们看看孩子吃药吃个两、三天,气色都会明显消瘦下来,而且没有胃口,因为肠胃里面好的细菌都杀光了。他愈没有胃口,吃东西就愈不能吸收营养,就会恶性循环。这样的孩子往往只要流行感冒一来,他必然要去拜访医生,假如从因果来看,可能前辈子也欠医生不少钱。

这个恶性循环要到什么时候?很可能父母要担心孩子的健康担心一辈子都说不定。我记得我小时候去看西医,这个西医非常有医德,看我的病情不算太严重,他都告诉我,多喝开水多休息,不用打针,不用吃药。结果现在的医生是怎样?不只要吃药,还要左右各一针。其实有时候也不能完全怪医生,现在都是什么?去看病的人好像没被扎两针心里不安心,没被吊点滴吊个几个小时,好像就心里怪怪的。所以正确的知识很重要,发烧的时候,只要不要太高,就不会伤身体,我们应该让孩子睡冰枕。当孩子常常能跟病毒打仗,他免疫系统可能在两、三岁的时候就渐渐健全起来,当免疫系统一健全,就是一辈子受益。所以在医学当中,人都贪快。

再来,在教育孩子当中,人也贪快。有家长来找我们聊孩子的问题,跟他聊完以后,我们就跟他建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这个问题已经好多年,现在我们要有心好好配合个半年、一年,慢慢让孩子的行为可以导正过来。这个家长一听到半年、一年,马上脸色怪怪的,可能心里在想:我哪有那么多时间!要出去的时候说:老师谢谢你,感谢,感谢!离开以后,从此有没有再来?没再来。可是假如他在报纸上看到,只要你花三千块、五千块,三天密集培训,保证你能教出天才,相信那一次报名的人数会怎样?趋之若鹜,大爆满。人都贪快,由于贪快,理智就提不起来,这种现象叫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所以我们要思考到现在人的思想,确确实实有很多的部分都受到了这些功利主义的干扰,连我们当老师的都是如此。

所以这些年长老师的经验就非常的难能可贵,我们要修学普贤十愿,要「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有这么好的老师,不能我一个人学,所以我就让很多的同学、朋友去听这个老师上课。怎么上?不是看一节课,现在很多教学演示,都怎么演示?准备二、三个礼拜,然后来教四十分钟,能看到什么?看到很刻意的花一大把时间做了一大堆教具,演四十分钟。那节课教完之后,那个老师会瘫在地上,累得半死,这样真不真实?不真实。这个老师怎么样教给我们看?从第一节课看到最后一节课,而且她不刻意准备,平常如何引导孩子,如何教学,真实呈现。后来我很多的朋友都把他的同学带来,还有一个师范院校教授,带每一个班的学生,轮流,一次差不多十个学生来,还要排队来看这位陈老师教学。所以这一批的师范院校的学生,去考试的时候都非常顺利,给他们考试的老师都会说,你是还没教过书吗?怎么可以懂这些观念?所以确确实实要重视伦理,确确实实有受教的心,会得到相当大的利益。

我得到这些好老师的教导,我们自己当老师的时候也要自我期许,「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那我们就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行。所以师生之间也要言而有信。我第一年带班,之前也有提到,因为要拉近跟学生的信任,所以我都买饼干、煮东西给他们吃。刚好有一位家长,就是学生的父亲,那天我们运动会,家长带了好多的饮料上楼来。他抓的那个时间刚好是我们去操场排队,这个家长本来打算这些饮料一放就赶快走。很多家长不大习惯跟老师沟通,为什么?因为不常联络,慢慢就疏远了。假如能常联络,自然距离就化解掉。所以,现在的整个家庭教育要转动,还必须靠我们学校的老师,因为家长并没有受过教育的训练,而老师比较有基础,假如老师肯多用一分心,将会让很多家庭受益。

我看到这个家长他的肢体动作,就可以感觉出来,没怎么跟老师讲过话,还有点紧张。他就跟我说:老师,我的孩子比较听你的话,比较不听上一个老师的话。接着这个家长就说:我儿子讲,上一个老师都跟他们说大家一起吃饭,结果每次学生还没有用完,还在那里盛饭,老师已经在后面吃起来了。才一句话,「大家一起吃饭」,假如老师没做到,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已经怎么样?信用已经一点一滴在流失掉。所以当老师、当家长,一言一行要特别谨慎,特别重视,这样也是给孩子一个言而有信的好榜样。

接着他又说:老师,你也是说大家一起吃,但是你都比学生还晚吃。为什么比学生晚吃?因为当学生盛好饭的时候,我都习惯跟他们讲一句俚语。比方说,这个礼拜我们讲的是孝道,我就搜集一些跟孝道有关的俚语。为什么教俚语?因为俚语都是那一个族群里面老祖宗留下来的精辟智慧,像「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当我们手上抱着孩子,感觉到抚养孩子的辛劳,突然才会想到父母的恩德非常的大。所以我每次就这样先教他们一句俚语,教完以后,走到下面去开始巡视。「对饮食,勿拣择」,你这个菜怎么夹这么少?要不要老师帮你服务一下?学生马上「不要」,自己就乖乖再去勉强多夹一点菜。我们往往这样巡视下来,坐在桌上喘息一下,有些吃得比较快的孩子都吃饱了,我们再慢慢吃。所以确实,孩子的眼睛很利,耳朵也很利,而且不止是一双眼睛,一双耳朵,是几十双同时在看。我们在修学过程,非常感受到教书可以提升境界,因为这些孩子都是菩萨,随时都盯着你,你有没有做到?警觉性不提升也不行。

后来我从澳洲回台湾,那个时候在杨老师家里住,我一个师范院校的同学知道我回来了,就打了一通电话给我,他说我们学校有个班很难带,全校最不好带的班,你要不要来代课一下?他不说最难带,我们还不见得有兴趣,他一说最难带,我们就很有兴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且很重要,当我们的经验积累愈快,往后的学生受益就愈大,所以也抓住这个磨练的机会,去学习学习。因为这位老师他教了四十年的书,六年级下学期,他觉得不想再教,教太累了,他这后半学期就退休了,所以必须在这个学期找一个代课老师。

这个老师他就开始把学生名单拿出来,一个一个帮我介绍,他说这个是奶奶带的,很皮;另外一个,妈妈爸爸离婚,就把很多情况,家庭状态跟我讲。讲下来,我们真是替这些孩子非常的担忧,几乎三分之一的家庭都不健全。刚好有十九个男生,讲完以后,这位老师他就说,就这么四、五个比较乖,其他的都不乖。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内心并没有很恐惧,反而有一句话提起来「学生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这位陈老师给我的教诲,也影响我往后的教学生涯。当我们有这种坚韧的态度,学生能不能感受到?可以感受到。

我在从教的过程当中,就有个态度,因为现代这个社会当中,人太功利,甚至于连父母都不知道如何真正爱一个孩子。所以现在自杀率高不高?很高,自杀的人他的内心是什么状态?绝望。人为什么绝望?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关怀。我们当老师跟学生是个很难得的缘分,只要我们真心对待他们,他们一定会感觉到老师很替我着想,他只要觉得老师很爱护他,他绝对不会走上绝路。而且只要往后他的人生遇到问题,他会找谁?他会回来找老师。所以当初任教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就待在这个学校,教到老都不要离开,这样我每一届的学生都找得到老师。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教了一年以后更体会到自己不足,又感受到文化的价值,所以才会辞掉公职到我们学院来学习,学习儒家教诲、佛陀的教诲。

我接了那一班以后,就开始四、五个月非常好的回忆。一进去就了解他们有四大天王,不是郭富城,是四个常常都要到训导处去立正站好的那些学生。但是我们真正去跟他们了解以后,这些孩子都很善良,只是比较没规矩而已,只要你能好好引导他,他感受到老师很有义气,他也愿意愈来愈好,回馈老师的爱护。其中有一个学生,他的脸部表情不是很好,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们欠他钱没还。我就把他叫过来,我说:同学,老师有没有得罪你?他说没有。我接着问他,那你的脸色怎么那么难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学生说:五年级上学期。连什么时候脸色变这样,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小孩子都不傻。我接着就跟他说:你这样的表情会让人家误会你,好像你看人家不顺眼,往后你脸部表情要放轻松,要多露出微笑。讲完的时候,他有没有露出微笑?没有。「好!」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能不能跟他说,「你这么不受教」,这样就操之过急。培养信任要点点滴滴,不然我们不是爱护他,是控制,「你给我乖乖的」,这样会适得其反。

后来我就有些工作就找他去做,因为我听到同学谈论到他一件事,就是他曾经在这段时间都去市场帮他母亲卖衣服。六年级的孩子很爱面子,还会帮母亲去市场卖衣服,代表很孝顺,只要有孝心的孩子都很容易引导,很容易把他拉拔起来。所以在那段时间之内,我办公室去没几趟,常常都坐那里改作业。改作业不是真正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在把我的顺风耳打开来,收集学生的情报,不然你那么短的时间之内怎么去了解他?所以诸位可不可以感觉出来我很奸诈,但是善恶要从存心看,才有这样的机缘对孩子的状况、他的个性有所了解。

后来我就安排他去当学校的纠察队,他就站在楼梯口,看这些低年级的小朋友:不可以乱跑,走廊不可以奔跑,来,过来,名字记下来,下次不可以犯。他自己当警察,要不要守法?他走在校园里面,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看着他,所以他的行为慢慢就导过来。有一天我就跟他说,因为我发现他满有正义感,我说老师让你当班长好不好?他吓得半死:不行,不行,不可以。因为我从我小学老师那里学到一个方法,就是让他当班长。结果我就这样一直劝导他:不然这样好了,当一个礼拜就好。他就勉为其难接受了。后来当了一个礼拜以后,从此就下不来,就一直当到学期末。

除了在做事能力方面,我们时时给予他机会跟肯定,在他学习的过程,比方说在上数学课,他很专注,思维很敏捷,回答的问题很好,我们马上说:你看这一位同学居然能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他很聪明,只要用功,以后不得了。点点滴滴,把他的自信心唤起来。结果第二次月考他考了全班第五名,进步很大。后来我们听师长的教诲,要多请客、多送礼,所以找了几个在班上比较有贡献的人,还有这位班长,就一起出去吃饭,在门口相约。他的母亲骑着摩托车载着这个孩子过来,一看到我,马上霹雳啪啦就讲一堆话,这个话不知道憋多久了!她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我的孩子读书读了五年半,从来没有一个好老师看到他。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上肉,这句话在一个母亲的嘴里讲出来,这个母亲的日子好不好过?不好过。所以我们老师一点一滴的付出,都是给父母相当大的安慰。

这个母亲讲了这段话,我就把她止住了,我接着就对母亲说:这个孩子非常有潜力,从他当班长,从他交代的事都处理得很好,有领导能力,有做事能力。他在学数学方面,思维也很敏锐,只要继续保持,上了初中以后,成绩会愈来愈好。称赞学生要具体,这样家长听起来,他会觉得是真的。虽然我是在讲给他母亲听,事实上在讲给谁听?这个学生就站在那里,听老师讲了好几分钟,这些话会在他的心中停留多久?真诚的心会感人。

后来毕业典礼,我们必须把孩子送出校门去。刚好颁奖,颁完以后,又剩一个奖,我觉得冥冥当中好像有安排,让我们可以抓住一个机会点。我就对同学讲:最后这个奖,我们颁给这个学期做人做事进步最多、学业也进步很多的同学,来,你们提名。当然大家就提名这个同学,他就把礼物拿回去,结果一拿回去以后,一个大男生坐下来以后,眼泪就开始在那里流。我们当老师站在讲台上,下面是一览无遗,当我当老师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愚蠢,因为以前小学的时候都躲在底下,觉得老师没看到。

看到这个学生我心里想,我是有见过世面的人,我这一生不为伤心掉眼泪,只为感动掉眼泪。所以心里想说,待会他假如继续哭,就好好安慰他一下。后来排好队要带出校门,一路上走,回头看看他还哭得很伤心,所以我就走到他的旁边,用我的左手拉住他的手,正准备用我的右手拍拍他的肩:别哭了!结果当我的左手握住他的手,这个孩子抓住以后,死命的喊: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就一直这样喊下去。我在那个当下,被他的电流电到了,眼泪在那里打转。不能失控,要带队出去,我就开始深呼吸,深呼吸几次,走到队伍前面,把他们送出去。送出门以后,我走进校园,突然有个很深刻的感受,不是我教了这个学生,而是他帮我上了为人师一个重要的一课。他告诉我,没有孩子不能教,观看我们的真诚心够不够。好,这节课到这边,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0:28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8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上节课讲到: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世间要有大成就,要把事业做好,必然都要节省光阴,才能够用这些省下的光阴提升道德、学问,把事情办成功。在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司马光,他成就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叫《资治通鉴》,他花了十七年的时间才把它写出来。而司马光他睡觉都用木头做的圆枕,用木头削成枕头,每当他稍微身体一动,头就会滑下来,一滑下来,因为已经有休息了,就马上继续用功,继续编写这本书。所以他对于时间是一点一滴都很珍惜。

杨淑芬老师有一天做梦,梦到走到地窖底下去,底下是一片漆黑。一进去房子内,看到所有的书柜里面都是古书,四书五经,而且经本上都是一层厚厚的灰尘。诸位同修,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拿起鸡毛掸子,赶快把它抖干净,抖干净以后,更重要的要把它翻开来,然后用身体力行,去做每一条;读也不一定有用,一定要力行。杨老师做了这个梦以后,她也感受到,假如中国文化断掉了,可能三、五十年以后,人连看文言文的能力都没有;圣贤学问断了,佛法也会断掉。因为有这个因缘,杨老师带着我在前年九月到了海口,后来在这一年多来,她在北京工作,杨老师都说她是早睡早起。什么叫早睡早起?意思就是早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来,这叫早睡早起,确实一天都睡差不多四个小时。

我们有好几次出外去忙碌,刚回来,已经好几天老师不在「大方广」,结果一回来,刚下飞机,连休息都没有休息,马上把这几天积累的工作就开始处理,往往又处理到二、三点才去睡觉。可是杨老师的气色挺好,脸还会泛红。杨老师还有一次感冒了,那天工作量也很大,做到凌晨五、六点才去休息,后来隔天醒过来,感冒好了,所以我们北京就说熬夜可以治感冒。不过这要因人而异。去年杨老师有给刘大夫把脉,把完脉之后,说杨老师身体很好,接着说,因为杨老师吸收日月精华,吸收天地正气,所以身体会好。诸位同修,孟夫子说要养天地浩然之气,当我们现在确实念念为了正法久住,就是在养浩然之气,这样身体就会愈来愈好。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其实衣着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状况,今天我们穿的很正式,自然举止就很恭谨。假如我们穿这样的衣服去爬山适不适合?衣着要有适当的地点,因为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情绪,还有心理状态,当然爬山的时候要穿的轻松愉快。在美国有个销售专家,他专门卖车子的,叫做乔吉拉德,做销售业的应该都有听过乔吉拉德的名字。他有一天早上躺在床上睡觉,突然他就跳起来,然后穿西装打领带,打扮得整整齐齐,就去把电话拿起来,因为跟他客户约好了,就打电话给客户。在讲话的时候,虽然客户没有看到他,他在电话那头都是「是,是」,非常恭敬。谈完事情以后,他把电话放下,把西装脱掉,领带脱掉,马上又跳回床上睡觉去了。他太太看了,眼睛瞪很大说:你是不是发疯?怎么为了打一通电话,全副武装,穿西装打领带?乔吉拉德就跟他太太说:当我穿得这么正式的时候,我的内心对客户是非常的尊重,他一定可以在电话那头感受到我对他的这分恭敬心,也会影响客户跟我之间的关系。所以确实,人的衣着会影响我们内在的态度。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找工作,换了很多间都没有能够录取。后来有个大学生来找杨老师,就问到如何去应征?都发现他们穿着比较随便,可能穿着一件T恤就去应征了,这样会不会应征上?不可能!自重而后人重。所以杨老师就告诉他,你一定要穿着得体,再去试看看。后来果然当他非常重视他的仪容的时候,整个形象就不同,后来也顺利找到工作。所以,我们从小要让孩子对于衣着都要懂得穿的得体、穿的恭敬。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有个学校的老师他就买了很多的杯子,那天上课,他就特别把课上得比较长,学生都很口渴。那时候他就把杯子,各式各样的杯子都拿出来,然后就说:诸位同学,我们拿着杯子去喝水。当学生走到前面来,都在那里挑杯子挑半天,挑了连喝水的时间都忘记了。所以一开始这些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是喝水。但是因为有这么样漂亮的杯子,到最后在忙什么?在忙选杯子,把当初的目的忘记了,时间就耗在选杯子。

相同的,我们穿衣服最重要是什么?是保暖,是遮体,是对别人的一种礼貌、恭敬。可是往往人都会超过这个物质本身的需要,而去追求名牌、追求虚荣,那就相当辛苦。还曾经听过几个女士很有钱,一边聊,聊到法国有哪些名牌衣服,一起欣赏服装秀,看上了哪件衣服,隔天坐着飞机去买那一件衣服。假如你是她的朋友,你想她有再大的财富也会怎样?一定败掉。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她们要这样去买、要这样去花钱?根源在哪?内心相当空虚。

而且人对于美体会不深,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社会教育现在也一直在误导我们的下一代,什么叫美?可能身材姣好叫美,这都是比较偏颇;而当社会偏颇,下一代就会往这个方向去追逐。所以你看,现在整容的这么多,塑身的这么多。其实整容漂不漂亮?看起来就很不自然,看了都很不舒服。很多为了身材比较纤细,把身体都搞坏了。而其实当人是追求这种美,她内心很空虚,时时都想着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她自不自在?花了一大堆钱买了一件衣服,穿到办公室去,还要告诉别人,你看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假如遇到一个比较粗线条的:有吗?她会气死,花了那么多钱,居然没有发现。所以时时都活在虚荣,活在别人眼光,那真是苦不堪言。确实女人的美是美在内在,我们说愈看愈投缘,就是长得很有人缘,这可以看得长长久久,而那种美是从内在的德行散发出来。而往往第一眼让你觉得看起来很漂亮,第二眼愈看愈没有那么好看,而且当她一出口的时候,可能马上会让人家跌倒,这种美不出一个月就没用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对于美有正确的眼光、正确的看法。

当我们对物质太过追求,将会造成家庭甚至于国家的衰败。有个初中生参加高中联考,考上以后,他就跟他父亲讲:爸爸,你要帮我买几件名牌的衣服。他父母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要帮你买名牌衣服?他儿子接着说,因为我考上高中了,帮你们省了几万块赞助费,所以你们应该帮我买几件名牌的衣服。跟他父母讲条件!因为在中国,假如没有考上,还可以花一大笔钱进学校。所以你看,孩子被这些物质虚荣搞得已经根本不知道读书是谁的事?是自己的事,还拿着物质享受来跟父母谈条件。

在商纣王的时代,纣王送给妲己一双象牙做的筷子。旁边有个贤臣叫箕子,他看到这种情况,他心里就想商朝要灭亡了。诸位同修,为什么看到一双筷子,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要灭亡?我们细细来想一想,当他拿着一双象牙做的筷子,可能他用的杯子就是犀牛角做的杯子,他配的是什么碗盘?可能是金子、银子做的碗盘。金子、银子做的碗盘,有没有可能盛的是青菜豆腐?会盛什么食物?山珍海味。他会不会坐着吃山珍海味,然后穿着一件T恤在那里吃饭?他会穿什么?绫罗绸缎。他穿着绫罗绸缎,会不会住小木屋?会住什么?都是华丽的皇宫。当他物质这么奢侈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钱,钱跟谁要?跟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掠夺过来。他要老百姓的钱,老百姓要他的什么?要他的命,所以就起而把他推翻掉。一个国家奢侈必亡,相同,一个家庭奢侈一定会穷困潦倒,所以奢靡之风绝不可长,这点诸位同修一定要谨慎。

一位李老师,他刚好那天上完书法课,有个学生的家长没有办法来接这个孩子,就打电话给李老师,说今天晚上可不可以请你带我儿子去吃个饭?李老师说没问题。那时候坐在餐桌上,这个孩子马上非常纯熟,举了一个手势,把服务员叫过来:来,给我两杯可乐,然后把菜单拿过来。当菜单拿过来,这个孩子非常有架势,马上说:来,我要这个,我要这个。都点得非常熟练,才六、七岁,李老师在旁边看傻眼了。后来点完以后,他把他这个菜单拿过来一看,点的都是相当贵的菜,这个李老师就突然想到,他这些动作跟谁学的?他父亲是当官的,可能常常都带他去酒店吃饭,孩子这种熏习之下,都变得很阔绰、很奢侈。所以,我们还是要勤俭持家,这才是正确。

而穿衣服不只对自己、对家庭有影响,穿衣服也会影响社会风气;当影响社会风气的时候,这个罪业就造很大。历代很多因为穿着而妨害风俗的人都很早命就丧掉了,因为他影响的面太大。古代如此,近代、现代亦如此。诸位同修,假如留心那些衣着都是非常特立独行,都会误导青少年的这些演艺人员,他们的寿命很可能都会很短暂。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只要您留心,在现代你也可以找到因果的真相。当然假如我们生的是女儿,穿衣服一定要端庄,假如妈妈穿得太暴露,可能孩子就在学习。当女孩子穿得比较暴露,很可能就会引来别人对她的轻慢、轻率,甚至于还会造成危险都说不定。

『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穿着循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下称家」,也依循自己的经济状况来买衣服。我到台中莲社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看到李老师他所穿的这些外套都非常的整洁,看起来都还很新,但是实际上都已经穿了几十年。其实当我们真正爱护衣服的时候,它都能用得很长久。所以在春秋时代,晏婴穿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而由于他是宰相,所以他这种节俭的风气也影响了整个朝廷。李老师穿了几十年的衣服,都还是看起来很整洁;而李老师的内衣,还有袜子,都是补了再补,所以李老师给我们做了榜样。当我们接见任何人的时候,还是要让人家感觉衣着非常的简朴、干净,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能省则省。而且以李老师的心境,他那省的一分一毫都是为谁省?为众生而省。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里也强调对于食物应该均衡,不要挑食。当然在吃饭当中也是适当,吃个七、八分饱就好,不要吃得太胀。所以「爱人者,人恒爱之;爱物者,物恒爱之」,你对衣服很爱惜,就可以用很久;你对你的肠胃很爱戴,它也会回馈你,可以用到八十年、九十年,甚至一百年。面对食物,我们也要懂得怎么样吃才能吃出健康?俗话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诸位同修,现在人的身体好不好?文明病真是千奇百怪,现在癌症哪里都可以长,有没有?所以结果已经呈现出来,代表种下来的因、吃下去的东西产生错误。我们也了解到现在人吃饭、吃食物是不是营养不良?您有没有听过隔壁有人饿死?没听过,大半都是营养过剩。可是很奇怪我们人都后知后觉,现在人吃食物都怕什么?营养不够,明明都已经营养过剩,还停留在营养不够。

我们看到下一代的孩子,有时候遇到暑假,还会召开减肥活动。看到那些孩子在那里跳,跳半天,我在想说,他们会这么老实去跳,一定跟妈妈有谈好条件:假如我去跳五天以后,礼拜六还可以带我去吃麦当劳。假如是这样的话,减不减得下来?假如他跳完以后,胃口又大开,继续吃,愈减可能就愈胖。所以饮食的习惯要从小让他正确,不然确实自己的负担会很大,也让孩子很辛苦。因为我教了一个学生,他六年级一百零九公斤,换做中国是二百一十八斤,他在走路的时候,他还没喘,我在旁边看都快喘了,真是辛苦。有一阵子他常常上课上到一半就举手:老师,我要上厕所。后来我看他满脸忧愁,就过去给他了解一下,结果母亲给他吃减肥药,吃下去,很多油就排到裤子上去了,就赶快去上厕所。所以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心里也很难受、也很挣扎,但是是不是一生出来就这么胖?很多的这种肥胖倒不见得是基因遗传,很可能是饮食习惯的遗传。

我们了解到现在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所以在摄取食物当中,就应该注意拿捏分寸。现在很多人蛋白质吃太多,鸡鸭鱼肉,其实蛋白质的需求量,一天只要四十克到六十克就够,所以人几乎都超过这个标准好多倍。蛋白质摄取太多就会造成体质酸化,所谓酸性体质是慢性病的根源。所以老人家遇到,打招呼都会互相说,吃差一点,吃差一点才不会得病。

当人体质酸化以后,就会一连出现很多疾病,包含癌症疾病,因为酸性体质特别适合癌细胞扩展。其中又有一种病,对人的杀伤性急起直追癌症,叫做骨质疏松症。现在很多人都会去测骨质状况,有些年轻人去测,上面会写着你已经是七十岁的年龄,骨头都松掉了。因为当人体质偏酸性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个非常大的化学工厂,它会试图要去让酸性减下来,达到一个中性的体质,不然你的内脏泡在酸性当中很快就会衰竭掉。所以身体有个自动的系统,用碱来中和酸。身体什么是碱性的?最大的碱性就是我们的骨头,所以骨头就开始渗出来,然后就空掉了。而当骨头渗太多在血液当中,比方说,积累在你的肾,就变什么?肾结石;比方说在你的胆,就变胆结石,膀胱结石,都跟体质酸化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些营养专家都会劝人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

很多人的观念又受不了,不吃肉怎么行?其实现在在推展素食运动,欧美比东方人还要积极,因为他们吃肉,长期吃下来,已经警觉到对身体很不好,现在都鼓励吃素。而且他们吃素很贵,都很高级、很讲究。我们来思考一下,人是适合吃素,还是吃肉?我们要道法自然。从牙齿来看,吃肉的动物都长什么样子?牙齿都露出来,诸位都没有露出来,因为那个很长的牙齿是拿来把肉撕掉的,我们从牙齿看不是吃肉的。再来从肠子看,肠子假如跟脊椎是一比三,那是肉食动物,像老虎、狮子,它的脊椎是一,它的肠子是三倍;人类的肠子是脊椎骨的七倍,一比七,跟牛、跟羊比例相近。其实这个有道理,因为吃肉特别容易腐败,所以这些肉食动物肠子就特别短;太长的话,这些食物会在肠子里面腐烂掉,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很自然的生理结构。不只从牙齿、从肠子,还从人的手掌。我们看到肉食动物手都长什么样子?有爪子。诸位同修,假如今天我们走在澳洲的大自然当中,看到有桃子、有李子,又有葡萄,底下还有鸭、鸡在那里跑来跑去,请问你是扑过去抓鸡来吃,还是去摘水蜜桃来吃?怎么样?摘水蜜桃!对!自然而然的反应,一下就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

吃肉有哪些坏处我们要了解,因为肉食里面含有相当多的毒素。无形的毒素,就是当动物被宰杀的时候它会相当愤怒,一愤怒,它身体的一些腺体就会分泌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刚好给谁吃?就到人的嘴巴里面去了。有形的毒素,还包含这些牲畜在饲养的过程都会大量喷洒杀虫剂,因为怕有瘟疫;除了喷洒杀虫剂,还要打抗生素、打荷尔蒙。而且它们生存的空间是什么?就一个小小的位子,像鸡的嘴巴还要剪掉,怕它们互相啄来啄去。它一生就在那里度过,它的内心非常的郁卒,所以那些肉有形、无形的毒素相当相当多。我们看现在养一只鸡要多久?三、四十天,是吧?养一只猪?可能几个月就好了。为什么它能够长那么快?都是这些荷尔蒙、抗生素。我们以前看那个鸡块剥起来有一层油油的,黄色的,那是什么?那是荷尔蒙。所以为什么现在小女孩生理期都来得特别早?都是长期吃这些食物造成的;而当女孩子的生理期来的愈早,也代表她的生命会愈短。我们明白以后,「身有伤,贻亲忧」,而且假如我们为人父母身体搞坏了,将是家庭一个很大的负担。

肉不能吃,鱼能不能吃?很多朋友说,不吃肉,吃鱼总可以!现在海里面的污染相当严重,因为所有的垃圾都往哪里排?最后都到了海洋,最大的垃圾场。而科学家已经调查出来,连南北极的海洋都有重金属污染。所以肉再吃的话,对身体有相当大的害处。科学家就研究出来,吃肉的跟吃素的,他们体内所含有的农药比例是十五比一,因为他们吃的肉当中,这些动物也是吃这些喷有农药的农产品。不吃肉,不只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关,还对于整个大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为当我们大量的吃牛肉、吃猪肉,吃这些畜生的时候,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谷物来饲养它们,要种植谷物就必须砍掉原始森林。当我们在砍掉原始森林的过程当中,所有这些地球上的生物,它就无家可归。所以吃肉还造成了地球上的万物不断的在灭绝当中。

有个数字显示到,一万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速度快不快?你看工业发达,人们大量吃肉,这些原始森林都灭掉了。最后,五年前,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数字?有上万种物种都在一年之内灭绝掉。所以诸位同修,地球上假如有一种动物消失,其它的动物会开PARTY,连开七天七夜都不休息,因为它们太高兴了。哪种物种消失?人类!你们怎么知道?可悲,我们的嘴巴毁掉了这么多的生物。中国人不能做这种事,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不是这样教的,老祖宗教的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的教诲,代表我们当人要当出什么样的气魄?要当「三才者,天地人」,人是要能够演出天地的德行,应该是要化育万物,而不是摧毁万物。我们是违背老祖宗的教诲,所以日子愈来愈难过。我们要爱护环境,首先就从我们的饮食开始,不要再残害这个环境,当原始森林都砍掉以后,原始森林代表着地球的什么?肺部,所以现在空气就愈来愈糟。而大量的牲畜也会排放出大量的粪便,光美国一年排放出来的这些牲畜粪便就有十亿吨,这些粪便到哪里去了?到土壤里面污染,流到河川里面。所以牵一发动全身,整个地球上的物种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就从饮食习惯来爱护环境,来做好环保。

联合国卫生组织也宣布有十种垃圾食物,今天我们也来把它了解一下。我们在佛法里面有讲,你要法布施有三种方式,一种叫示转,第二种叫劝转,你把道理告诉他,他能接受,这是示转;讲一次没有用,还要苦口婆心讲好多年,终于把他劝动了,这个叫劝转。第三个叫证转,必须证明给他看,他才信。所以诸位同修,我是垃圾食品的证转,我演给你们看,看得出来我十大垃圾食物吃很多。第一种是油炸类的食物,它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所以油炸类的东西少吃。其实人自己都知道答案,我们吃这些油炸类的时候,你感觉舒不舒服?消化很辛苦,打嗝的时候气味都不好。

第二种,腌制类的食品,腌制类吃太多的话会导致鼻咽癌、导致溃疡。第三种,香肠、肉制品。一般的肉能放多久?放几个小时就坏掉了,结果这些肉都可以放多久?放五年、放六年,代表都放了哪些东西?防腐剂。所以现在看木乃伊不用到埃及去看,很多人死了以后就不烂,吃太多防腐剂。香肠里面还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这个东西尽量不要吃。我也非常欢喜,诸位同修都没吃了。第四种,饼干类的食品。因为它里面夹太多糖类的东西,热量太高,对身体、对肝脏都是一种负担。而你那些热量会转成什么?转成脂肪存留在你的体内,到时候都会很肥胖。

第五种,汽水、可乐食品。我记得小时候去参加喜宴,第一道菜还没有上来,我已经吃饱了。为什么?喝汽水,往往菜还没有上来,我已经打嗝了。而且小时候喝的汽水,气都还没有打完,现在还没排干净。所以危害甚大,不要再让这个遗憾继续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发生,这对我的震撼太大。我还记得念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胃发炎,有点溃疡,还是爷爷奶奶中午的时候端那个很烂的稀饭去给我吃,所以身体是一个人相当重要的本钱。诸位同修,也不要太担心我的身体,因为站到讲台上有诸佛菩萨加持,虽然我走下去以后,看起来满累的。不过当我了解到这个健康的观念以后,我十多年来没有再喝过汽水,所以我们要懂得破釜沉舟,了解以后,后不再造。

第六种,方便面,就是一般讲的泡面,特别香。你看对我们危害最多的东西,都特别有诱惑力,所以我们的戒定慧就在吃东西当中要练功夫。泡面里面热量高,而且防腐剂也很多,也尽量不要吃。第七种,罐头类食品,防腐剂也加得很多。第八种,话梅、蜜饯类。有很多节目把做话梅、蜜饯的工厂情况都播出来,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很恐怖,但是吃还是照吃。很多做话梅、蜜饯,都直接用脚踩一踩,我们看一下,你把话梅放在那里,蚂蚁吃不吃?不吃。它为什么不吃?因为它吃了就死掉,那太毒了;我们身体比较大,吃下去没有马上死。连这么小的动物都不敢吃,代表那个多毒!

第九个,冷冻食品类,吃棒冰,吃冰棍。现在妇女病很多,跟吃棒冰有关系。我们看一下,今天你汽车的引擎,它在高温之下运转,你拿一盆冷水把它倒下去,会怎样?哧!你常常这么干,本来可以用十年的引擎,到最后可以用几年?您对汽车很有研究。身体也是个机器,你们有没有听到,每次棒冰吃下去,身体这样「哧」,棒冰是零度,身体是三十七度,你的身体一点一滴都在消耗。所以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忌讳吃冷的东西,那是智慧,对身体太损伤了。尤其女性每个月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排毒,在排毒过程,假如你吃棒冰,一吃下去,热胀冷缩,子宫收缩就该排的没排走,剩下的下一个月再来。而这些毒就在你的体内循环,所以生理病一大堆,子宫肌瘤,卵巢水瘤,很多这个病都应运而生。诸位同修,要下定决心,后不再造。

第十种,烧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0:40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5/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2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提到,在父子关系当中要言而有信,而且这个信还有信义的意思,有本分、有职责在里面。虽然这些本分职责没有付诸承诺,但是却是常常放在心上,时刻不忘,时刻想着要尽孝子的职责。在师生关系上亦是如此,老师要言而有信,对学生也希望能够成就他;学生对老师也是念念不忘恩德。

再来,君臣关系,也就是现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当然,领导者的言语一定要守信,所谓君无戏言,假如领导者不守信,影响的面就很大,所有的臣民、员工会不信服,到最后整个风气就会败丧下来。除了言而有信之外,君者有君的本分跟道义,臣也有他的本分、道义,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就会天下大乱。当领导者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本分?最重要的,要当人民的好榜样,要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为努力的方向,绝对不是以个人的享乐为目标。

为什么孔老夫子时时都会在他的言谈当中谈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谈论到当时候的圣王、当时候的社会现象,夫子是非常的向往。我们也可以从史书当中去了解到,为什么这些圣王值得我们学习效法。在史上记载着,尧帝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两个人民犯罪被抓起来,尧帝看了之后,心里很着急:我的人民怎么被关,犯法了?他赶快趋前去把事情了解清楚。结果一问之下,是因为他们偷了人家的东西。尧帝接着就问:你们为什么要偷人家东西?这两个犯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家里面已经没有东西吃了,不得已才偷人家东西。尧帝听完很难受,他就对这些押解的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当场每个人都很惊讶,怎么可以把君王抓起来?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个,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才招感来上天久旱不雨;第二个错,是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好,他们才会偷人家东西。尧帝至诚的反省忏悔,这颗真诚心,当场天地都动容,马上乌云就弥漫整个天空,降下甘露。感应确确实实不可思议,依报随着正报转。

尤其假如我们是一家之长,一个企业之主,一个国之领导人,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的面都很大。当领导者当了榜样,整个万民学习,当万民都能够尊崇、都能够效法,整个人心的转变就会非常快速,人心一变,所有感来的境界就变;人心善,就能够国泰民安,人心恶,就灾祸连连。当家庭不好,公司不好,谁应该负最大的责任?领导者应该负最大的责任,因为他的影响面最大。而这些圣王都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时时反省自己。商汤他的洗脸盆里面,就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要当臣民的榜样。商汤也说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觉得所有的不好他都要负最大的责任,因为他是一国之主,因为所有人民的教育也都是他在推动。当一个领导者有这样反省的态度,有这样爱民的一种存心,相信一定会赢得底下人民、员工对他的爱戴。

孟子有一段话非常有味道,孟夫子说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提到领导者对下属的态度,假如把他当作手足一样爱戴,下属一定会把上司当心腹一样的爱护、拥戴。但是领导者假如视这些底下的员工就好像犬马一样,需要的时候就把他劳动劳动,只把他当作工具用。那下属会把他当什么?就当一般的人民、国人一样,没什么交情。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员工,下班的时候,连多一秒都不肯做,马上:好了,时间到了,我要走了,你假如还要叫我做的话,就要加班费。因为上司把他当工具,他对上司当然没有恩德,斤斤计较。最后君之视臣如土芥,我们因为有钱摆阔,不把下属当人看,不尊重他,他的内心会很不满,日积月累把上司当仇人一样看。我们认识一个人,他也提到他跟下属处得不好,他是开餐厅的。后来下属在餐厅里面放东西,搞得他生意做不下去,关掉了。绝对不要搞成这样,当我们理解到孟子这段教诲,当领导者没有把组织带好,就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你的态度一转变,一定会让下属很惊讶,这样风气就会为之大变。所以,领导者要做榜样,要时时反省自己。

领导人除了德行很重要,还要会用人,不然一个人会忙死,忙东忙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统帅是艾森豪将军,艾森豪将军有时候还会去打高尔夫球,他只管四个人,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还有一个参谋总长,管四个人。为什么有时候还要去打高尔夫球?不是贪玩,最重要是时时让心情冷静、放松;冷静、放松就有智慧,才不会下错判断。假如一个领导者每天从头忙到尾,心是什么?散乱的;纵使他再努力,假如决策错了,也会搞得一团糟。所以用人也是一个关键。

日本的企业界有个法宝,就是如何能够真正选到好的主管。什么法宝?今天假如这个主管的位子有好几个人可以来争取,领导者就会怎么判断?先了解他们每个人有没有孝顺父母;假如这个标准衡量下去,只剩下两个,你继续看,有没有照顾妻子、儿女,这样从他的德行、做人一看,就会一目了然。中国人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因为有孝心,人生才有道义、才有恩义,这样的人才能用。所以用人唯德,不能只看才华。

民国初年有个书法家,叫林散之,日本人对他很尊敬,尊他为当代「草圣」。日本人看了他的字很尊敬,到中国来,还会到他们家门前给他深深一鞠躬。这位书法家就提到,有德有才,你用这个人有德有才,他会爱才;无德有才,他会忌才;有德无才,他会用才;无德无才,他会毁才。这四个标准可以提供我们往后用人的一个方法。我们看一下,一个人有德有才,他一定会很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人能够有好的能力来造福团体、造福社会,所以他会爱才。没有德有才,他会嫉妒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有德行的人,他会嫉妒。历史上这个例子多不多?多!你看祸国殃民的都是无德有才,嫉妒别人,要置人于死地。

我们看到南宋时候秦桧,秦桧读的书多不多?多。现在有个说法,说书读愈多愈好,这样对不对?有待商榷。书读得多而没有德,他会拿着这些学问去炫耀,拿着这些学问去卖弄、去搞手段,那就麻烦了。你看秦桧害死了大忠臣岳飞,可是秦桧也没有好下场,我有一次翻开《菜根谭》,第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一句话说到,「弄权一时,凄凉万古」。确实当一个人有地位的时候,绝对不是拿着这个地位去享乐、去弄权,当有这个名、有这个地位的时候,它同时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义务。我们应该更珍惜这个地位,造福于人,造福于民,不然福报花完了,就会凄凉万古。到哪里凄凉?到哪里去了?影响面愈大果报愈惨烈。

我们去岳飞庙,也看到有两个人跪在那里,已经跪了多久?很久了。不只跪在那里,旁边还有很多口水,还要在那里长久被人家唾弃。不过这样也好,秦桧的罪业也快消完了,他同时在那里表法,应该也有无量的功德在。我们去参观岳王庙,岳飞的军队非常有纪律,其中有提到两句话「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的军队规定,纵使冷死,也不可以动老百姓的屋子;纵使饿死,也不能抢老百姓的食物。有他这样的领导者,难怪军队这么样的有纪律,这么强盛,这都不是偶然的。所以,假如是无德之人,纵有才华不可大用。

再来,有德无才,他做人很谦卑,对人很恭敬,但是才华不算是很突出。这样的人你用他,他因为有德,他会记住我要把事情办好,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就会尽心尽力去举才,所以他一定会用才。最后,无德无才,他看到人才绝对都要把他消灭,就会毁才。我们看到秦国时候李斯,因为嫉妒韩非子的才华,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害死他。不只害死韩非子,李斯还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所以嫉妒心确确实实会造极大罪业,果报万劫不复。为什么佛陀教诫我们要随喜功德、要称赞如来?确实因为嫉妒是修行的大障碍。李斯造作了这么大的罪业,他的果报也很凄惨,他的孩子跟他一起到了刑场,腰斩东市,从腰部处死。这是让我们理解到,用人一定要重视他的德行,只要为人君者能够时时反省自己,能够时时造福于民,又懂得用好人才,那他的工作一定会推展得很顺利。

为人臣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本分、义务?俗话也常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所以为人部属要尽忠职守,要把工作做好。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直言不讳,要劝诫。现在人敢不敢劝主管?不敢!为什么不敢?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些部属,比方说在政府机关,长官有时候会调来调去,不知道要把宝押在哪个主管身上?假如押在这个主管身上,后来他调走了,我们可能成本都付之一炬。所以现在都比较偏向讨好主管,反而忘了要对主管的一些做法给予一些建议、一些提醒。因为怕得罪主管就不敢谏言,又深怕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每天在患得患失当中,这样日子好不好过?不好过。

像这样的朋友,你一定要拿一本书送给他,叫做《了凡四训》。「命里有时终须有」,不是这样去钻营,这样去阿谀谄媚可以获得的。而且说实在话,当我们能够真正给长官谏言,当我们时时是想着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要去讨好哪个主管;因为我们在政府机关工作就是要为人民负责,而不是为某个主管负责。而当我们愈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办好,无形当中积了福分,无形当中能力也提升上来。能够用巴结谄媚而让主管对你喜好的这些主管,他能不能做长久?保证做没多久就垮下来了,你到时候那些投资也没有用。可是因为你时时尽自己本分,有福又有慧,又有做事能力的提升。当真正好的上司、主管来了,他要用谁?当然用你!《中庸》里面有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绝不攀缘,但是充实自己,时时等待机会去造福于民。「而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只想着利益自己,抓些比较快速的机会,但是往往侥幸的心理都会做出一些不顺道义的事情出来,到最后福也报销了,能力也耗在讨好上,而没有在工作能力上。

臣子要时时想着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已。在东南亚经济风暴当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员工一、二个月拿不到钱,就把工厂围起来,不让它正常运作。诸位同修,这样的做法好不好?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现在人因为没有得到圣贤教诲,做事没有理智,都是循什么做?情绪、意气用事,搞下来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把它封起来,老板也没有办法正常运作,也没收入了,那公司只有倒,危机也处理不了。倒了以后,员工有没有工作?也没工作。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家公司也二、三十年了,在这二、三十年来,这些老的员工为什么能够有稳定的生活?为什么他的孩子能够念书也是一帆风顺?是因为他家里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为什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是老板给了他这个工作机会。这二、三十年来老板的恩德有没有放在心上?人不念恩,忘恩负义,是最折自己的福报。很多人心里会想,老板领的比我多,我领得少。其实一个人把自己工作做好,回到家里都可以睡个好觉;老板、领导者,他还要时时想着,为整个团体谋长远的发展。很多经济出现状况的时候,谁去张罗?都是这些老板,所以他为公司所操的心远远在员工之上太多。因为我父亲在银行上班,他很清楚,常常银行要关门以前,都是这些老板急急忙忙在那里奔波,所以这个恩不能忘。当我们能念恩的时候,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才能够化解一些冲突跟障碍。

同样是东南亚经济风暴,我们却在韩国的报导里面看到不一样的场面。韩国的员工拿着自己的钱去跟老板讲:你不能倒,你倒了,几百个人、几千个人家庭都有问题,所以我们的钱先借给你,让公司能够逃过这一劫。诸位同修,韩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道义?跟谁学的?韩国人现在学中国文化是从小学一年级念到大学,都有非常扎实的课程设计。诸位同修在手册里面也有这样的报导,韩国人非常尊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们也确实落实君臣有义。而日本人他们也学得不错,你看当他们对领导者、对公司有意见,他们并没有罢工,在头上绑白布条,写着抗议,继续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老板一走进来看到这么多人有不满,他赶快召集主管来商量,来做了解、做沟通。当领导者有改进,有为底下员工设想的这分心,当然就会化解冲突,就能够和乐融融。所以我们当臣子也要谨记恩德,谨记本分。

为人臣当中,有一个德行相当重要,就是要廉洁。廉是政之本,整个政治能不能安定、能不能长治久安,端看这个国家的长官、官员有没有廉洁。相同的,一个公司里面,能不能够维系得很好、发展得很好,也跟员工有没有廉洁的心息息相关。廉洁要怎么样培养?他欲望已经起来了,再培养来不来得及?就很困难。所以以后我们的孩子要很有出息,就要养他的孝心,养他的廉洁之心,他就会得到长者的信任跟爱戴。

在明朝有个忠臣叫海瑞,因为我在海口做事,海口最有名的忠臣之一就是海瑞,他最有名的一个戏剧叫「海瑞罢官」。他为官非常清廉,只要他去的地方,还没有报到,当地的这些豪强、这些贪官污吏都自己先跑路,因为他知道海瑞来一定会好好整顿他们。所以他去治理的地方,人民都非常的爱戴他。当时我走到海瑞墓去参观,一走进去,看到第一幅字给我很深的印象,海瑞写着「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青白在人间」。这些圣哲人把德行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希望造福于民,希望能垂范后世,这样才对得起圣贤教诲。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海瑞的一生,刚好在一幅画当中,这幅画是画着海瑞家里面的景象。而海瑞家一进门,挂了一幅字,上面写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诸位同修,这一句是哪位圣哲的名言?范仲淹。范仲淹时时想着,当我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给人民带来福祉;当我被贬到比较远的地方,还是时时不忘国君,时时不忘国家的命运。所以范仲淹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只影响了他的家人,还影响了往后世世代代的读书人。我们读圣贤的教诲,应该抱持着就像《中庸》里面说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应该谨言慎行,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够造福家庭、造福社会国家。当我们是这样存心,就跟圣贤人的存心一样,而我们这样存心,我们每每打开这些经典就会觉得格外相应。所以学习中国文化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我们的存心跟圣贤人的距离是近还是远?这个更重要。

海瑞后来因为朝廷知道他的忠诚,很老的时候还把他起用到南京当官,后来病逝在南京。走的时候,因为古代都要落叶归根,就把他运回海南来。在这个运送过程,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如丧考妣,这些人民就好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很伤心,都送着海瑞回去。从海瑞的事件当中我们也体会到,只要真正用心爱人民,一定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中国文化就是教导我们要用道德去立身,要用道德去化人。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在这一百多年来反而被忽略,甚至于被破坏?诸位同修,为什么?原因在哪里?这是对文化了解不够,这是第一点。很多同修就讲,中国文化假如这么好,为什么清朝末年这么腐败?这样的说法都是似是而非;我们看一件事,绝对不能断章取义,一定要看整体。从这几百年来看,我们也看到清朝有盛有衰,而且它的盛世也维持相当的久,一百多年,就在康熙、雍正、乾隆时代,这是盛世。这段时间为什么会盛?原因在哪?从康熙那时候开始,宫廷里面每天都讲经典,每天讲《无量寿经》,讲圣贤教诲,所有这些大臣都有熏习,都知道做事、做官的本分,所以见和同解,意和同悦,口和无诤。因为我们都是圣贤的学生,佛菩萨的学生,所以国家兴盛,也造了一部影响中国文化相当深远的书籍,就是《四库全书》,都是在那盛世当中所产生的。

所以,清朝的盛是因为重视中国文化,而清朝的败,败在不重视中国文化。清朝自始至终没有出昏君,但是出现了一个女子把他的国运败掉了,就是慈禧太后。可能是因为慈禧太后在听经的时候,觉得「老师怎么都是在讲我」,愈听愈不舒服,就说:你别讲了,统统都下来。后来宫廷不讲经,人没有熏习以后,烦恼现前,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就出来,国运就衰败下来。我们要了解到是因为不重视中国文化,所以国家民族才败下来。

我们再思考一下,文言文,废掉文言文的人有没有读文言文?有。所以从这里我们理解到,读多不一定有用,无德的话,愈有能力可能就是愈大的祸患,会把它废掉。他们是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不是,那是导火线。他们对文化不重视,然后一喊以后,所有的人民也起而呼应,这些人民为什么呼应?假如这一幕搬到明朝海瑞那个时候,人能不能把文言文废掉?绝对不可能。你看这些好官都是读圣贤书,才这么勤政爱民,他拥护中国文化都来不及,哪有可能废掉!

所以提倡废文言文的人,他只是一个缘,一个导火线而已,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他们。一般都会看到只是导火线,真正的因在哪?长期读书人言行不一致。所以一般的人民慢慢的对读书人会不会尊敬?不尊敬,那股怨气积累到某种程度,人家又高喊废掉文言文,才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文言文的废除,读书人要负最大的责任,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现在有幸也是接触到圣贤教诲,我们应该好好从自己的修身做起,让所有的人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经典教育。相信我们有这分心,也能够化这个颓废之事为兴旺的一个契机。这是君臣有义。

接下来,夫妇有别,这个别也属于本分、职责。当然夫妻之间要言而有信,不能海誓山盟说变就变,这样就没有信用。除了言语要有信用,还要互相信任才行。现在夫妻之间有没有信任?本来还有点信任,这个太太跟三五好友,三姑六婆一聊,每个人都提醒她,你要小心你先生,他可能会怎么样怎么样。本来还没有很紧张,愈听愈紧张,听到最后都神经兮兮的,这样就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我的母亲对我父亲没有管得很严,连薪水,只要我母亲赚到薪水统统都拿给我父亲,从来不过问。我父亲想,我太太这么信任我,我应该要做得更好。所以我妈妈常说「我什么都不会」,结果所有的人都替她服务,不管钱,很清闲;又不会开车,那就先生服务。因为夫妻彼此的信任,反而关系愈来愈好。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在他们的夫妻之间,我们要多多提起彼此的道义,而不是讲些怀疑、猜忌的话语,这样会造成人心不安。治家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没有秘密;治家假如有秘密,每天在那里藏来藏去,对方知不知道?这种事叫自欺欺人,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乐趣?虽然藏了一笔钱,可能到时候藏出癌症来都说不定,因为身心不开阔,人算不如天算,我们还是要顺道而行。

在古代有一则故事很让人家动容,也流露出夫妇之间的道义。在东汉光武帝时代,有个大臣叫宋弘,宋弘非常有德行,在国家当司空,是个很大的官职。刚好正值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先生去世,新寡,湖阳公主跟光武帝在谈话的过程,就有意思想要嫁给宋弘,因为觉得宋弘非常有德行。一般王宫贵戚下嫁,嫁给这个官员,这个官员马上变成皇亲国戚,而且又是皇上的姐夫。光武帝就跟宋弘探探口气,看他愿不愿意把元配放下,来娶他的姐姐。一般人民都是希望能够攀到这种关系,结果宋弘听了以后,就对光武帝讲,「贫贱之交不可弃,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就是形容元配,陪着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造家庭的太太,这另外一半。

宋弘讲话也很有技巧,假如皇帝说:你要不要娶我姐姐?宋弘马上跟他说: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会怎么样?这么不给我面子!所以宋弘他就讲:皇上,贫贱之交不可弃。结果皇帝一听,就提起了他的道义之心,接着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么一讲,皇帝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不强他所难。虽然只是宋弘拒绝了这桩婚事,他的影响面大不大?大。因为他是朝廷的大官,假如他娶了皇帝的姐姐,将造成整个朝廷不好的风气。而他这么样有道义,也正了整个朝廷的一种念情义的风气。相信在那段期间之内,所有的官员一定不敢把元配休了,假如休了,一定所有的舆论攻击过去。所以确确实实,读书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要为社会国家负责,不只是为当时候的社会国家,还要为往后的社会国家。这些风范都是无量功德,因为假如没有宋弘演出这样的好戏,我们就没得学习效法。所以诸位同修,好戏不能让古人演,我们从今天以后也要好好演。

再来,兄弟之间要言而有信,兄弟之间也要互相提携照顾。在明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陈穗,他的女儿没有留下姓名,所以史书上是写陈穗之女。刚好父母比较早去世,留下两个弟弟,一个五岁,一个七岁,而她又已经到要出嫁的年龄。所有的亲朋好友了解到她家庭的状况,对他们家的财富就虎视眈眈。她当姐姐体验到绝对不能离开她的弟弟,一定要好好把他们抚养长大,所以她就下定决心现在不嫁。她也很有智慧,了解到这些亲友都在虎视眈眈。她有一天就煮了很多好菜,在门口点了蜡烛,点了火把,刚好这些亲戚都走到她们家来看看,她就很大方把他们找进来:来来来,不要客气,来吃点东西。当她对她这些亲人愈客气,他们愈觉得惭愧,我们是来看看有什么下手之处,结果人家这么客气对待我们。这些亲人都说,我刚好走到这里,我的蜡烛熄掉了,所以我是进来借点蜡烛,没有别的事。

她善巧用一个圆融的态度把这个危机解掉了,这些亲友从此以后就没有到家里来骚扰,而且他们也感受到这位姐姐已经决心要好好拉拔这两个弟弟。后来两个弟弟都长大也成家立业,她才出嫁,那时候她已经四十五岁,后来终身没生孩子,她的弟弟把她接回来奉养到老。所以上天一定会垂爱这些真正有道义之人,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们要相当有信心,这样理得心安。

朋友之间也要言而有信,朋友之间也有相处的道义。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张劭,他在太学里面认识了另外一个朋友叫范式,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后来离开太学,他们就相约两年以后的某一天碰面。结果两年以后那一天,张劭就跟他母亲说,我们两年前约好了,他今天一定会来,范式一定会来。因为两个家庭相隔几百里,所以他母亲就不相信,不过张劭很有信心,他说范式是个重承诺的人,一定会到。果然那一天范式到了。朋友之间非常信任对方,所以朋友也要言而有信。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1:15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05/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3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早上提到了五伦当中都要言而有信,也要信守本分,信守义务。朋友之间的信,言出必行,我们早上也提到在汉朝时候,张劭跟范式相约两年之后相见,范式也如期到了张劭的家里。后来张劭病危,他就跟他的太太说要联络范式,他一定会全心全力照顾他的家人。后来张劭去世以后,正要把他葬好,因为范式人还没到,所以怎么葬好像都量不准,后来范式赶到了,这个棺木才顺利葬下去。范式也对于张劭的妻儿有很好的照顾、很好的安排。所以他俩之间的信义非常的浓厚。

我们可以从古代这些读书人对朋友的态度,感受到他们的存心。在汉朝时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刚好他去探望他的朋友,朋友也生了一场大病。很不巧,刚好有盗贼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食物,所有村庄的人都赶快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愿不愿意走?不愿意,他说我是来探望你、来照顾你,我怎么可以舍下你离开,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荀巨伯就走到屋外,跟这些盗贼说:我的朋友已经病得很严重,你们不要伤害他,你们要伤害,就对我就好了。结果因为他很真诚,不畏生死,这分道义连盗贼都为之动容,盗贼的头目就对他的这些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义的地方?因为他感受到荀巨伯的道义,他就一声令下,把盗贼全部都撤回去。所以诸位同修,一个人的至诚心、道义之心,化解了一次大的灾祸。而且假如荀巨伯那天没有顾他的朋友,自己走了,会有什么结果?当然盗贼肆虐,而他自己终身会良心不安。

古代人确确实实对于圣贤教诲都是常常放在心上,他们都能做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而这分道义非常的细微,甚至于都没有开口,他自己就期许自己一定要做到。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朱晖,他在太学读书的时候,他的同学叫张堪,张堪在旁边观察朱晖观察很久,觉得他这个人很讲义气。所以张堪就跟朱晖讲:我希望假如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可不可以帮我照顾妻儿?他们两个虽无交情,可是张堪这番话是把他当很信任的朋友。朱晖觉得很突然,所以话也没有回答。结果过没有多久,张堪就死了,很有可能他自己心里有数。后来朱晖听闻这个消息,他就带了很多的财物去看张堪的妻儿。他的孩子跟着他一起去,很纳闷,他就问父亲:父亲,你从来就没有跟这个人交往过,为什么你要来帮助他?结果朱晖就说:张堪能这么样的信任我,代表他在心上把我当知己,而他这样的态度,我的心里面也提起了把他当朋友看的心境,既然已经把他当朋友看,就应该尽心尽力。所以,古代人对于自己的一个念头都不愿意违背。

所以,朋友之间相交往,要互相提携、互相成就,朋友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潜移默化。有句话提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这段话对朋友对我们的影响,叙述得也很微妙。我们身体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成长也是父母的协助,等我们出了社会,朋友的影响就日渐加大。亲附善友就好像走在雾里面,如雾露中行,虽然衣服看起来没有马上湿掉,但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都在滋润我们,所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我们希望自己能有好朋友,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交到好朋友,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是不是每天到处去找朋友:你要不要跟我交朋友?这样累不累?一切要随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先擦亮自己的光圈,所谓众星拱月,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月亮擦亮,这些星星自然而然就围过来。《易经》里面有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一般都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意思都是相近的。善的人就会吸引善的人,只要我们自己提升道德学问,我们自己都能信守朋友的一种道义,自然就会吸引很多善友到身边来。

很多家长会担心说,我的孩子出社会,会不会被欺负?有没有这种担心?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的过程,很多家长也都反映,假如孩子教得这么善良,出去一定被人家欺负的。这样想对不对?我们学佛人要随顺佛菩萨教诲、随顺真理思考,不能随顺烦恼、随顺忧虑思考。我们刚刚也提到,善人才会吸引善人,只要孩子善,朋友就会善。我毕业也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我们也没有被欺负过,所以很多想法叫杞人忧天。而学习圣贤学问,当个善人,不是当个傻人。善人又不是处处分辨不了是非善恶,善人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审时度势,懂得什么时候要赶快敬而远之。

我的外甥他也是二、三岁就开始读《弟子规》,我的姐姐也一句一句跟他从生活当中去教育。那时候他每次到自己屋外去玩耍,看到一些小朋友动手打人,有时候开口骂人。他在旁边就会拉拉他母亲,然后告诉他母亲:这个小朋友不可以乱打人,这个小朋友不可以乱骂人。诸位同修,一个三岁多的小孩怎么会判断?当我们教他《弟子规》,告诉他孝是对的,那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恶,他会不会?什么是恶?不孝!当我们告诉他,尊敬长辈、兄弟友爱是善,什么是恶?没有这么难,不悌就是恶。生活很有规律,很懂得自我约束,生活不会乱七八糟,请问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谨就是恶。泛爱众是善,那什么是恶?不爱护众人就是恶,所以他就善恶分明。

是非善恶绝对不是大学来教,是从小就开始扎根。现在很多青少年容易遇到一些恶缘,整个人就偏差掉了。也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他的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用电话联系他,他接到电话非常的惊讶,他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当他赶到警局去,还念念有词。突然警察局的门一打开来,看到坐在那里录笔供的是谁?果然是他儿子,他马上改口说「都是被那些坏朋友带坏的」,一句话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其实坏朋友只是个缘而已,真正的因在哪?万法因缘生,才会结恶果;因就在善恶不分,缘才是恶友,才会结恶果。他从小根本不知道对错,然后一遇到这些坏朋友,自然而然没有定性,一下就牵走,才结恶果。而这个因取决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当孩子的根扎好了,善恶分明,纵使遇到恶缘,他也不会结恶果,他懂得赶快远离这样的因缘。

我们为人长者,与其在那里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恶友,不如现在好好的把教育扎好,让他有判断能力,让他能够取舍好坏。我们自己要交到好朋友,首先自己要做好一个朋友的角色,这样就能擦亮光圈,让众人欢喜跟我们相交往。朋友之间应该时时互相提醒、互相劝诫,因为我们无法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都需要身旁这些朋友给我们适时的提醒。所以,身旁有直言不讳的朋友,我们要好好珍惜。至于朋友之间如何劝诫,我们在「亲有过,谏使更」,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关怀,常常慰问,常常去了解他的近况,所谓见面三分情,就能够彼此适时的协助。不只关心对方,还要多关心他的家人,当我们去关心他的父母,朋友会非常欢喜,只要我们有这颗心,朋友也可以感受到。有时候通电话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关心一下,你父母最近身体好吗?代我问你父母好。假如刚好「我父母最近身体欠安」,我们了解之后,毕竟对方的父母也是我们的长辈,我们抽空也要去慰问一下,这样朋友的情谊就会愈来愈深厚。

朋友之间要互相称赞、互相赞叹,佛教也常常提到「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佛法如此,圣贤教诲亦如此。古代文人相轻,这是不是好现象?读书人互相轻视,觉得他的道德、学问也比不上我,我比较好,这样的情况只会让自己堕落,因为嫉妒心一起,德行就不相应。不只让自己堕落,很可能在这相轻的过程,又毁谤了对方。假如对方德行确实很好,跟着他学习的人被我们的毁谤所影响,到最后他们都不跟他学了,我们造的罪业就相当的大。这是断人慧命,果报在哪里?阿鼻地狱。不只影响到当时候,假如这个文人相轻的风气太明显,可能又会影响到往后读书人的态度,所以谨言慎行。其实当我们在赞叹对方,见人之善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受益?有没有提升?那是绝对有的。犹太教里面也提到一句话,他说:什么是聪明人?是向每个人学习的人是聪明的人。我们时时互相赞叹,让更多的人对于德行有信心,让更多的人欢喜来跟这些有道德、学问的朋友相接触、相交往。

朋友之间还有不言家丑,不可以讲对方家里的一些私事。因为朋友相交,可能交情比较久了,有些比较隐私的事会告诉我们,我们要谨慎一点,不能不经意把这些话语讲出去,到时候这些话又变成他人的话柄,这样就可能会伤了彼此的感情。其实家里面的隐私适不适合跟他人讲?不适合!你把家里,比方说把先生的一些事到处讲,讲到最后,这些你讲的话会流到谁的耳朵里面来?到最后反而又流到你先生的耳朵来,那他一定会气得半死,我在外面的名声都被你毁掉了。所以,家里面有事家里面自己要做好沟通。其实当我们自己道德、学问有提升了,自然面对很多问题都能够提起理智去应对,就可以化解掉,不需要到处宣扬。

最后一个,朋友之间要有通财之义。东北有句话叫「三贫三富过一生」。这句话也流露出来,人的一生难免会有什么?起起落落。所以当朋友有危难之时,我们应该极力帮助他,通财之义。可能父母刚好出了状况需要一大笔医药费,我们当然要尽心尽力协助。通财之义也要懂得权变,我们昨天也提到,学问除了要屹立不摇以外,也要懂得视情况通权达变。假如朋友常常去喝酒、去玩乐,来跟你借钱,要不要借给他?不能借,那是害了他。这个时候他来找你也是缘分,钱可以不借,但是也要给他一些劝导,一些引导。假如他肯受教,说不定慢慢他的观念就转了。

除了要通财以外,也要通比方说我们把自己人生的一些经验,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告诉他,也可以帮助他,让他的做事能力慢慢提升起来,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俗话讲「救急不救贫」,当他思想贫穷,你是不可能长期一直去协助他。当一个人思想贫穷,最重要是引导他破迷开悟,引导他正确的人生态度,进而再把很多的做人做事能力告诉朋友,这样才能根本协助他把人生经营好。当我们时时能记住这些朋友的道义,相信我们身旁一定会聚集很多同道中人。

在这五伦关系当中,我们也要记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假如我们对兄弟很好,心里面常常想着我对他真好,他也应该对我好。当我们是用有求的心去尽做人的道义,很有可能会造成什么结果?患得患失,甚至于还会抱憾终身。诸位同修,不知道有没有遇过?比方说当大哥的人,年轻的时候很照顾他的兄弟,后来兄弟娶了老婆以后,跟他有冲突,结果兄弟之间,二、三十年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时时他就在那里气得半死,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有没有这种情况?有,假如我们有这样的长辈,我们要给予劝导。我就会这样跟他说:你当大哥照顾你的小弟,你当得很正确,你问心无愧,你干嘛气得半死?你自己又没有好处。而且你当大哥对他好,那是你当大哥的本分,又不是要去谈交易,他一定要对我好。你已经是尽心尽力,就应该自在放下了,不应该念念在那里生气;那是弟弟错,又不是你错,变成你很痛苦,他没事。

面对比较年长的长者,我们说「老者戒之在得」。年老了都在这里患得患失,我们也可以善巧方便,引导长者把这些执着放下来。我们自己也时时抱持着这样的态度,做人只管自己对不对,只要自己对了,就问心无愧;而他人怎么样回报我们,我们随缘就好,不要去计较,所谓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假如又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抱怨计较,那又造新殃。这辈子敦伦尽分就好,时时不忘提起佛号,放下这些恩恩怨怨,就没有恩恩怨怨拉住我们的手,拉住我们的脚,这样愈念佛,心里就愈笃定愈有把握。我们进入经文来看,「凡出言」,我们念一下: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很好用。我们跟学生之间,只要他说答应了,我们马上把这句说,「凡出言,信为先」。古代人确确实实对自己讲出来的话非常的信守承诺。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做季札,季札他代表吴国要出使鲁国,他算是外交工作,在出使的过程,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就请他吃饭。在这吃饭过程当中,徐国国君就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面的这把宝剑。季札看到徐国国君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很喜爱这支宝剑,这是「视思明」,看了以后他就明白。但是因为按照礼仪来讲,代表国家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就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把这把剑送给他,他自己在心里暗暗这样想。

后来他出使完鲁国又经过徐国,他就去要把剑送给徐国国君,结果不巧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马上就到他的墓前给他行礼,行礼完以后,就把他的宝剑挂在墓旁边的树上,他的仆人一看,就对他说:主人,你这样做太过了,因为你也没有答应要把剑给他;而且纵使你已经答应要给他,他也已经死了,所以根本不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季札接着就说,「始吾已心许之」,我的心已经起念头要送给他,「岂以死背吾心哉」,怎么可以因为死,而违背了我心的承诺?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自己也觉得很惭愧,有时候失信,第一个念头还会想说怎么去解释一下,所以我们比起古人,确实感受到有一段差距。但是因为有差距才有进步,我们也时时去体会圣贤人做人的存心跟分寸,自然就能「德日进,过日少」。所以诸位同修,往后我们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你是这样的态度,感应会很快。

另外,在汉朝东汉时代,有个官员德行很好,叫郭伋。郭伋他担任一个地方的地方官,当他在巡视人民的一些情况,突然有一群孩子跑到他的面前来,就对郭伋讲:大人,你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就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对小孩说,我哪一年哪一天会再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说完孩子送他走了,也都散了。下一次郭伋又到这个地方来,跟孩子约定的时间还差一天,提早了一天,郭伋就跟仆人讲,我们今天不能进去,因为这样就失信于小孩。所以郭伋就在村外的野亭子过了一晚,隔天他才走进去,而那些孩子都在那里等着他。郭伋是做到了童叟无欺,纵使是再小的小孩,他也不愿意失信于他们。所以光武帝非常赞叹郭伋的德行,称他是「信之至矣」,他的信用已经达到极处。我们也要效法这些古圣先贤的精神,要做到「凡出言,信为先」。

接下来,『诈与妄,奚可焉』。「诈与妄」,在我们佛家就算是妄言,所以这段话里面包含了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不可以欺诈、不可以妄言。假如我们去欺瞒别人,早晚纸包不住火,而且往往一句谎言出来以后,还要再用更多的谎言去掩饰前面的谎言,那会累死。

我在前年带了一班的学生,其中有个孩子他父母离婚,爸爸又娶了个后母,他跟后母处的状况就不是很好。我刚接这个班,也很关心他们的状况,这个孩子因为已经两个月没有缴营养午餐,我就找他过来了解清楚,为什么都没有缴钱。结果他就讲,他们家情况很不好,很穷,他都因为弟弟没饭吃,都把这个营养午餐的钱拿去买面包、买牛奶。讲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恨不得马上就冲到他们家给他买一堆东西。结果我说:今天老师跟你一起回家。这个孩子马上很紧张:老师不用了!这个孩子的口才确实很好。我听了以后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来又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后母,他后母把他讲得很不好。两边的说法差距太大了,所以不可听片面之词。

有一天我开车要回家,突然在网咖店前面停下来,我说这家网咖是当地最大的,我就进去看一看!结果这么一进去,到了这个网咖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了我那个学生。他一看到我,整个脸都绿掉了。我最气人家欺骗我,所以他也很警觉,我就把他带出来。当然愤怒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是要在这个时候赶快念佛,平息下来才能把事情处理好。我就告诉他,你这样欺骗老师,不对!我就马上把他带到家里面去,也跟他的后母道歉,但是在这个道歉的过程,我们确实也感受到后母对他还是比较不好一点,对自己的孩子比较好。小孩都很敏感,你对他不是很亲,慢慢那个距离就疏远。可是毕竟孩子已经六年级了,我们还是要引导他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后来这个孩子慢慢就跟我愈来愈熟,我也分配一些工作让他做,让他管理整个我们班的图书,还有到图书馆要借书都跟他登记。所以这个孩子有事没事还会走到我的书桌前面,对我说:老师,今天有没有什么事要叫我做?确实我们真诚对孩子,一定可以转化。我就把他叫过来,那时候这件事真相大白,他拿钱都是去打网咖。我就告诉他,我说这段时间你都在说谎,好不好受?他说很难受,每天好像老师是警察,他是小偷一样,这个日子不好熬。我们也进一步引导他,绝对不要欺骗别人,那太痛苦了。他还觉得我这个老师很像福尔摩斯,还会探案,我们当小学老师真的什么都要管。

说谎是个习惯,什么时候养成的?又是哪些情况会让孩子说谎?我们就要善于去从根本、从因上去把他导正,去谨慎观察。撒谎很有可能是这些情况,第一个,觉得好玩。像现在很多一些综艺节目,主持人言语都非常轻浮,都会乱开别人玩笑,小孩子看了以后也觉得很好笑,但是他知不知道那是不对的,不知道。我们甚至于当老师的,看那些综艺节目笑得半死,儿子也在旁边陪着他笑。我就问我的同事,我说你笑,知不知道他不对?他说我当然知道,他这样是错误的,但是还是很好笑。我说你儿子知不知道他不对?他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讲话都这么随便,这么冒犯?都是点点滴滴学来的。

现在很多家长还觉得说,孩子年纪这么小就这么聪明,我每次听到这个都会起鸡皮疙瘩。小孩小聪明好吗?老实忠厚才好,聪明的话,都用错地方。记得小时候也有个故事,叫「放羊的孩子」,大家有没有读过?代表你们的童年都很温暖。这个放羊的孩子就是觉得好玩,他就大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都很淳朴,一听到他有危难,都拿了这些耕作的武器来帮助他。结果一看,根本没有来,他自己还在旁边在那里大笑。第二次他又大喊,狼来了!狼来了!一半的人来帮忙,另外一半可能觉得他是不是又骗人!结果又是假的,他还在旁边笑,农夫很无奈,也回去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他在那里喊半天,有没有人来?没有!所以这些狼就怎么样?跟孩子讲故事,可以让他想象一下,他就会觉得很恐怖,这个狼一定会把羊吃了,甚至于把这个放羊的孩子都吃掉。所以,孩子绝对不能因为开玩笑而撒谎,这我们要谨慎。

再来,不能因为逞能撒谎。孩子现在攀比心很重,有时候同学说我们家有什么,他马上说,我们家也有,我们家还有更多什么,在那里比来比去,言词就会愈来愈夸张,这个要谨慎。所以善护口业,口业相当重要,只要口业守不住,他就没有真诚心,他就是虚伪的心,是非的心。

在宋朝时候有个名臣司马光,有一次他跟他姐姐在剥青核桃。在剥核桃的过程,他姐姐刚好离开了一下,他们家的仆人就对他说,你只要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了。后来他姐姐一回来,看他剥得特别快,剥了很多,她就问他,你怎么剥得这么快?你怎么知道要用水烫一下?司马光马上说,我自己会的。他的父亲听到了,很警觉,马上告诉司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说多少话,不要欺骗别人去逞能。父亲慎于始,第一次逞能撒谎,就把他纠正过来,才成就司马光的德行。司马光曾经讲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谁的功劳?父亲家教的功劳。所以,逞能也要注意。我们在孩子面前讲话也要谦卑,不要常常说大话,不然孩子也会学坏。

再来,贪图利益也有可能会撒谎。有个教育官员他就提到,他一个朋友给他说了一段话,说到我的儿子很聪明。为什么很聪明?因为有一天他来跟我说:爸爸,你给我两块钱。他爸爸拿起一张两块钱的钞票就交给他,接着他儿子说:爸爸,你给我两张一块钱。同样是两块,为什么要两张一块的?他爸爸就问他。他接着跟他父亲讲:因为你给我两张一块的,我可以两次都拿到训导处去,说是我捡到的,拿一块就计十分,拿两次计二十分。聪不聪明?他的爸爸听了还在那里哈哈大笑,还告诉别人说我儿子很聪明。这个教育官员觉得很无奈,这个家长教育敏感度太低了,公然在引导他孩子撒谎。因为要贪图什么?贪图功劳,贪图学校的称赞。所以这也是要谨慎的地方。

第四个,掩饰自己的过失也有可能会撒谎。当父母长辈的,眼光要很锐利,当孩子第一次撒谎要掩饰过失,绝对可以从他的脸上看出来。有个小孩他就把衣架弄坏了,其实那个衣架子弄坏,很简单,再把它弄回去就好了。但是小孩子他弄坏东西,自己也很惊恐,就赶快把它藏起来,不讲。结果其它的同学有没有看到?看到了,当然就报告老师。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就跟学生讲,他说你犯了两个错,第一个错是把东西弄坏,第二个错是没有承认。但是第一个错叫「无心非,名为错」,第二个错是「有心非,名为恶」,第二个错比第一个错严重很多。你假如欺骗老师一次,往后可能就无法赢得老师的信任,而「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所以往后只要犯错,要勇于承认,不可逃避。

最后,榜样,家里面大人做了不好的榜样。有一部电影叫做「手机」,这部电影统计出来,一个成人,我看是年轻人比较多,老人家比较老实。一个成人一天在电话里面讲的谎言,他们说有二十五次之多,二十五次;家长都公然说谎,孩子当然会学。很有可能这个孩子正在房子里面在玩耍,妈妈拿起电话来,可能是要找他父亲,说:你先生在不在?我先生不在!他爸爸就坐在那里,怎么会先生不在?小孩子听了一头雾水,就觉得大人不知道在搞什么?这样好不好?这样不好,这样是错误的。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要懂得拒绝,绝对不要用撒谎的方式来拒绝他人。当是用撒谎的方式,久了以后会不会出状况?孩子出状况,可能我们也会被人家误解,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会拒绝。拒绝可以用哪两张王牌?父母,还有妻儿。对不起我有职业病,当老师的都喜欢考试。所以「诈与妄,奚可焉」,绝对不能欺诈,不能讲妄语。

『话说多,不如少』。我们去思考一下,一个人一见到你马上就喋喋不休,都停不下来,请问他的内在状态怎样?很浮躁,很没有安全感。所以「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一个人看起来很吉祥,他的话语不多,心很平静;一个很急躁的人,内心很焦躁,话就会很多。诸位同修,不要听完以后都不讲话了,话是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不该说的时候老实念佛,所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刚好你给这个朋友讲了佛法,讲了几句,他的眼光都发亮,你可不可以告诉他,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就好了,那就太不慈悲了。所以言谈当中也要观机而行,当我们谈佛法,已经谈的他两眼发白,这个时候要赶快退,所以缘分我们要动态处理。

确确实实言多必失,因为言语的谨慎度也要随着我们的历练才会慢慢的提升。在不熟悉的场合之下,尽量先保持沉默,多看、多听、多付出,这个很重要。另外在团体生活当中,在企业、甚至于在道场里面,我们要注意到假如是为了一些决策,为了一些发展的问题,我们在开会当中可不可以「话说多,不如少」?不行!一定要就我们所观察到、所了解到的情况,大家要畅所欲言。因为是为了把这个事情、决策做好,在讨论过程当中来取得共识,这个时候就不能不讲话。很多情况是开会的时候都一句没有,开完会以后话很多,这就不是正确的方式。好,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2:06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05/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4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诸位同修,今天也要好好睡,虽然明天要考试,不要太紧张,要平常心。刚刚讲到:

【话说多。不如少。】

诸位同修,刚刚在吃饭有没有感觉声音变少了?不过当我们的言谈当中,可以让人家欢喜,让人家生信心,讲的都是利益语、诚实语、软慰语、智慧语,您是口吐莲花,舌灿莲花,这个话可以多说,因为是对人有益。所以我们说话就抓一个标准,只要对人有益就说,对人无益,就好好念佛。

刚刚最后我们也提到,在团体当中,当开会的时候必须集思广益,把各种情况反映出来,好做调整,做往后的决策,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把实际情况反映出来。而在这个谈话过程,是对事不对人,因为我们建立的共识,就是要把团体的事情办好,甚至道场里面所做的事都是利益众生之事。既然我们有这个因缘担任这些工作,就应该该讲话的时候要直言不讳。等大家的意见都讲出来,当然最后的决策不可能每个人都满意,不可能照每个人的想法去做,总会取得一个协调、一个共识。当团体已经决定要这么做,往后每个人离开这个门,口径都要一致,都要一起去做,真正在做的过程中又有问题的时候再赶紧反映。当每个人都是做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决定,感觉起来团体就很有向心力、凝聚力。假如开会的时候都不讲,然后出门以后意见都很多,这边也讲,那边也讲,搞这边一团,那边又一团。团体只要失和,就很难把众人之事办好,因为要家和万事才会兴。当我们处理事情都有这个共识,就能够把事办得比较理想,而不至于因为我们的言词而让事情搞砸,所以言词也要相当谨慎才行。

因为在很多的朝代当中,都是因为太多的谗言造成了国家的败亡、团体的败丧,都是言语的祸害,所以祸之所生很多都是言语以为阶梯跨上去的。君臣之间,君听了谗言,「君听臣当诛」,领导者只要听了谗言,很有可能忠臣就要掉脑袋了;「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一些谗言,可能父子关系都会出现障碍;甚至于朋友之间听了谗言会疏离;夫妻听了谗言,可能就要分离。所以我们对于言语要有判断能力,要相当谨慎。有一句诗也提到「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所以处公事当中大家可以直言不讳,但是私底下,假如谗言飞来飞去的时候,我们心要把持得住,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其实我们可以设身来思考一下,当一个人有德行的时候,他愿不愿意团体不和谐?不可能!他只希望朝一个如何让团体更团结的方向去走,而且他会更清楚明白,第一步一定是从自己做好来影响,他绝对不可能讲出谗言,去影响团体和谐。俗话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些老祖宗的言语都有他很深的人生哲学,我们要用心去领会。下一句:

【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事实就是事实,不要再去多做解释、多做扭曲。其实在解释的时候挺累的,不如承认「对不起,承认我错了」,这样反而更简单,更赢得对方对我们的原谅、对我们的尊重。其实在政府单位,在商业团体,也都是相当重视言语的信用,这样才能够赢得人心,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在战国时代,秦国变法,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那时候因为秦国的政府可能在信用上已经失去人民的认同,所以商鞅要变法以前就做了一件事情。他就拿了个木头,然后写着「只要把这个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就可以得十两银子」。人民一看,有没有人去动?都没有人去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失去人民信心多久?今天我们在家庭、在社会当中,我们要重新建立信用,也要用很大的真心跟耐心去做。所以商鞅把钱从十两调到二十两,又调到三十两,最后调到五十两,才有一个男士走过来,想说不然搬一搬也好。后来搬了以后,果真给了他五十两。人民看到这件事就相当惊讶,也感受到现在的政府言出必行;当然除了言出必行,也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国家也好,团体也好,决策人员要决策以前要相当谨慎,但是只要决策完之后,就不要轻易去改变,不然底下的人会无所适从。

有个商人他带了十万块人民币到深圳去投资,他是铺地砖的,结果跟一家老板谈好了要铺他们的地砖。签约已经签完了,这个商人他才发现这个生意做下去一定是亏本,但是合同已经签下去了。这个客户是汕头人,汕头人很会做生意,这个汕头老板一看,这个生意铁定亏钱,所以这个汕头的老板就吩咐他所有的这些干部,要好好盯着这个商人看他有没有偷工减料。结果工程也很顺利就完成,然后马上这个汕头的老板就付给这个商人他的款项,这个商人一句话也没有讲就走了。

这个汕头的老板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他的商业技巧我看都没看出来?太高明了,居然我看是绝对亏本的生意,他还能做!就赶快派人去把这个商人请回来,然后对他说:你坐,我想请教你,你的生意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么高明,你这个生意赚钱没有?这商人马上回答:没有赚钱,把我十万块钱本钱都亏完了。这个汕头老板很惊讶,接着问他:那你是做了以后,快完的时候才发现亏本,还是签约完就发现亏本?他说签约完我就发现亏本了,但是已经签约,我就要信守承诺,就应该把它做好。

这个汕头老板听了以后很感动,现在商场这么尔虞我诈,还有这样的老实人,所以他就对他说: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结果当天晚上,这个汕头老板把他这些建筑公司里面的主管统统找来,然后对他们说:以后我们所有工程的地砖都给他铺。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们的故事,当时候是走在就是那位商人铺的地砖上面,走在这么有信用人铺的地砖上面,内心感到格外的踏实,绝对不是那些豆腐渣工程。所以为什么傻人有傻福?因为凭着良心、凭着道德做事,他的福报迟早一定会现前。人算不如天算,人不要耍小聪明,『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我们娑婆界的耳根很利,孩子假如看的节目言语很粗俗,或者是他的朋友当中讲话很粗俗,很有可能就会被污染,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要很谨慎去观察,孩子在言词上有没有偏颇之处。只要你在家庭里面言词都非常的柔和、言词都非常的恭谨,那孩子在家里面的时间毕竟比较多,耳濡目染之下,他讲话就很习惯这样的态度。之后纵使入社会,别人讲话比较粗鲁,他也有免疫能力,自然而然会敬而远之。

『秽污词』,这是恶口,粗鲁骂人。我们在茶余饭后绝对不要去批评他人,有时候还会把国家领导人、政府领导人拿起来开玩笑、揶揄,这些都很不好,这些让孩子听到,他对人、对领导者就没有恭敬之心。所以我们要谨慎,不要做这些坏的榜样。我们看下一句「见未真」,一起念一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未真,勿轻言』,当他人给我们讲的话,我们还没有确定他讲的是不是真的,绝对不能又从我们的口上传出去。不能对别人说,我听说怎么样怎么样,这样有可能这个言词上已经影响到他人的名节,你又不经意讲出去,可能到时候人家责怪起来你也难辞其咎。有一次有个朋友他来找我,他就提到:因为我听某个人谈到你哪些事情,但是我觉得不大可能,所以我亲自来问你。他是听到别人讲了一些我的不好,可是他并没有就听进去,而是直接来找我。我们也很客气,就实际的情况讲给他听,所以这位朋友后来跟我的关系也很好,也一起在做中国文化的推广。他处理听到的谗言非常理智,他没有轻传,他会当面来求证。也很有可能,我们身旁很熟悉的人也很有交情,但是旁边有人谗言一进来,我们好像就被影响。其实可能讲谗言的人根本对他的认识都没有我们深,我们还听他讲,这样就不够理智了。

曾经也有个故事提到,曾参的母亲有一次听到人家说曾参:曾子杀人!第一次听的时候相不相信?不相信,第二次、第三次,三次以后,心里面都动摇了。所以我们对人要真正有所认识,交情才会深,了解到朋友做人做事的分寸、原则,我们自然而然不会因为别人的谗言,而去误会、误解这些好的朋友、好的同参道友。

其实纵使我们听到他人对我们有所批评,我们也应该就这些批评的话语,先反躬自省,是不是有如他所说。纵使他说的真实性只有十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一,我们也应该反省这十分之一、这百分之一。而当别人有谗言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受影响,也不需要动怒,因为他在帮我们消业障,不然无始劫的业障怎么消?当对方在讲谗言,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空虚、也很痛苦,所以我们念念当中也要把功德回向给他,这样无形当中就可以把这段怨结慢慢化解开来。不然当他讲你的谗言,你马上也回应他,可能就会愈来愈复杂、愈来愈糟糕。

当你说我讲的是事实、我要去解释,会让事情更简单、更清楚吗?所以要忍得下来,谗言就好像「举火焚空,终将自息」。而当有谗言你不去辩驳,等事情过了以后,反而会赢得大家对你的尊敬。所以百丈禅师说,「是非人我以不辩为解脱」,不用去辩解,所谓日久见人心。所以「见未真,勿轻言」。纵使今天我们听到的确实是事实,是讲到朋友的不好,而当这个不好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名誉,我们能不能传出去?也不应该传出去。假如是真正的事实,我们应该在私底下好好劝导他;假如这些谗言不是事实,我们去安慰安慰他,互相鼓励:没关系,消业障。

下一句,『知未的,勿轻传』。很多事理假如我们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也不能轻易告诉别人,不然有可能会误导他人的观念。「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人对于不好的言语,好像一听就会很容易受影响,所以我们的耳根都很轻。应该慢慢提升自己对言语的判断能力,常常带动是隐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我们多谈他人的好,少谈他人的缺失、缺点。因为这个社会就是常常都是这些负面的事例太多,才会造成人心不安。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常常打开报纸,没看还觉得心情不错,看了以后觉得怎么这么乱!

我曾经在看一篇报纸的时候,看到大半的篇幅是在报导一个十大枪击要犯,讲得很清楚,怎么样的过程都写出来。在这个版面的边边角落当中,一个很小的空间也报导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一位老者,数十年造桥铺路不为人知。几十年做好事,报这么小的空间,然后一个十大枪击要犯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现在的社会工作者不了解到,他们的言语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深远。所以社会教育要抓住一句核心的重点,就是要隐恶扬善,扬善才能够让众人去学习;而当扬恶的时候,反而副作用太大了,都学到这些逞强斗狠。社会的风气要能转化,就必须要有这些正确的观念。您以后有晚辈、有孩子要从事所谓的大众传播、社会教育工作,一定要提醒他们抓住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影响着整体的社会风气,当每个人都能够舌灿莲花,多多肯定别人,与他人学习,相信社会风气的转变也会相当快速。

下一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当我们要答应他人的事,也要先三思而后行,不可以轻易答应,到头来自己又做不到,所以「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当你很生气的时候要不要写信给人家?很可能那时候会意气用事。不可以写信,可不可以打电话?可能那时候脾气发过去,好像觉得舒服了一点,可能后来就很难收拾。所以盛怒中勿答人书,勿与人交谈,最好是心情平静下来,然后你也会比较清晰这件事该怎么做。而当你很喜悦的时候,也不要人家要求什么,你就说好,我买给你。很多家长就是盛喜中都答应孩子,到最后可能养成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什么,把他的一些奢侈、欲望都调动起来。所以给予孩子东西,切记一定要只是需要的时候再买,这很重要。

有个小女孩她的父亲跟她走在路上,那孩子才五、六岁,一路上有几家冰店,经过第一家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就说:爸爸,好热。爸爸没什么反应。走到第二家的时候,小女孩又说:爸爸,好累,我们休息一下!结果爸爸还是没有反应。走到最后一家的时候,小女孩说:爸爸,这已经是最后一家了。你看现在孩子很聪明,他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把你口袋里面的东西掏出来。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小时候要买玩具,我也没有说话,我就坐在地上不起来,我的父亲就会买给我。但是我母亲很厉害,虽然我母亲脾气很好,但是她很有原则。我记得有一次我也跟母亲要一个东西,母亲也没回答我,就自己在那里看书,然后我就开始在地上打转,在那里耍赖。我妈妈确实,那时候还没学佛,不过我感觉她已经达到如如不动,不管我在那里又叫又滚,都不管我,后来我自己很累就走了。家长有原则的时候,孩子就往你的原则去遵守,所以要沉得住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我们成人在工作上、在很多事务上,当我们要答应别人以前,首先一定要考虑我们的能力够不够。假如能力不够,你勉强答应,那你可能到时候很有好心还会被人家误会。当你的能力够,你也要考量到这件事情成不成熟,不然很可能你的能力确实有,但是这个团体里面已经是非满天飞了,你可能一进去也被搅进去了,到时候你就想出来也出不来;所以一来自己能力要够,二来要观察这个缘分成不成熟。当里面已经有争端了,我们就要适时赶快退出来;当了解到这个团体非常和睦,做的也是很有价值的事,这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仁不让,要全力去付出。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说到一个人谈话,应该讲话平稳,有抑扬顿挫,讲到重点的时候声音重一点。假如我们谈话统统是同一个音调,会怎么样?可能对方听了都快要睡着,所以「重且舒」。「勿急疾」,讲话不要太快,诸位同修有没有发觉现代人讲话很快,好像见到人就是一见如故,话都停不下来,这是太急了。其实一个人要改变急躁的个性,从说话最简单。诸位同修,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也是很会紧张、很急躁的人,看得出来吗?你们实在太慈悲了。其实我的个性能够比较缓和下来,这确实是师父上人的功劳。因为我们在听老和尚讲经,老和尚不急不徐,我们急躁的个性就在这个点点滴滴当中慢慢伏下来。然后因为我们听师长讲课的频率很高,对这个音声、对这个速度就愈来愈熟悉,你在讲话当中,你会无形当中慢慢放慢讲话的速度。而当你讲话的速度放慢以后,这个习惯又会慢慢改变你的情绪、你的性格。所以练习讲话也是相当的好,「勿急疾,勿模糊」。

我们假如有心要出来讲课,讲《弟子规》,出来弘法利生,最好的练习在什么时候?绝对不是到台上来才是练习,我们时时刻刻有机会跟人家介绍佛法、介绍圣贤学问,都是练习的机会。而且从今以后不要再说废话,你讲话的频率就接上,时时都是没有废话,都是正知正见。我们在与人交谈当中,就已经在提升自己讲课的能力,包含讲电话都是同样的态度,我们只讲智慧语,只讲软慰语,只讲利益他人的言语。平常这样去积累,当有机会上台的时候,你也会比较有把握、比较沉稳。

下一句,『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团体当中难免都会有说长道短,从一个国家来看,历史上也常常出现党争之祸,朝廷里面分两个党,甚至于分更多的派别。这样好不好?都一定会搞到最后意气之争,两败俱伤。从小也有察觉到我们在与同学相处,也都会有一种拉力,你是那一边的,还是我们这边的?诸位同修,你都站哪一边?最好两边都不要站,那是最明智的。两边要不站,容不容易?不容易,有个功夫一定要练,叫傻笑,你都不要插嘴就好了。你讲一句「对!」你就完了,你插一句嘴,他们就觉得你跟我同伙的,然后另外一边就觉得你已经跟他们同伙了,所以傻笑就好,「话说多,不如少」。

曾经我就遇到这种情况,有一边的老师觉得要拥护校长,另外一边的老师就觉得校长做得不正确,在批判校长,我们就站在中间,不要动。但是不是傻站在那里?要干么?要傻笑,傻笑是笑一下而已,该干的事还得干。这时候我们还是把本分事做好,因为当人在意气之争的时候,他就没有心思把事做好。我们该改作业,该好好带学生,照做。当我们站在中间,站久了以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骂领导人骂得很凶的人,他就会觉得自己太过,其实人难免都犯过与不及。太过的这一边,我们还会找些机会,比方说他们骂了可能会口渴、会饿了,我还会送饼干过去给他们吃:你们辛苦了,来,吃点饼干。结果他们就会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你看人家蔡老师都没说话。我们继续傻笑,不表意见就走了。

这些比较站在领导人这一边的人,他们慢慢也会察觉,一味的袒护对他有没有帮助?毕竟领导人错还是得去承担,因为你在那个位子就要有那个担当。你一味的袒护他,只会让领导人没有正视他的错误,这样不是帮他而是害了他。所以后来我也跟这些跟领导者走得比较近的同仁,跟他们沟通这个观念,也跟他们交流,你们应该多多提醒领导者,不然我们这一段情谊可能就浪费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后来我又重新回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有些当时候对领导者骂得比较激烈的老师,他也走过来跟我握握手,他就说当初我们这样做确实太过了。

所以每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目标在哪里。纵使我们是要讲出领导者错在哪,他的真正目的也是要把事办好,也是要把团体经营好,绝对不能到中间的时候意气之争。所以当「彼说长,此说短」,我们要敬而远之。这时候就好好把自己本分做好,老实念佛,让我们的表现能够唤醒每个人他的惭愧之心,也懂得应该做的是团体利益,是每个人的本分事,而不是把时间耗在这些无谓的口舌之争上。我们看下一句: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个「见人善」的态度,对道业的影响相当的深远。其实这一句经文,就是善财童子为什么一生可以圆成佛道的修学方法,因为他不管见到善人,见到恶人,都是他的菩萨学处。他看一切人皆是诸佛菩萨,只有一个人是学生,就是他自己,所以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当然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态度,他假如从小不会欣赏别人,只会批判他人,他会过得很辛苦。而当他常常是看到别人的过失,他会不会有很多朋友?你看,一个态度对自己道业不利,对自己往后的人际关系都不利。所以懂得欣赏他人,随喜他人,这对一个人的人格相当重要。诸位同修,我们教孩子了没有?这就相当重要,你在家庭当中就可以形成一个互相肯定的风气,互相欣赏的一种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在称赞、在欣赏对方,还是要抓住性德,而不是一些外在的虚荣、外在的才华而已。只要你是称赞、欣赏他的性德,他就会愈来愈好。

有个很优秀的博士,他二十岁就拿到了数学博士,在读书过程跳了好几级,优不优秀?优秀,而且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升为副教授,可以算是那个学校里面的一个特例。但是他从二十岁做到三十岁,整整十年当中,发表了很多论文要升教授,但是十年下来还是升不上去。刚好我有个朋友也是数学博士,跟他是同事,才了解到他所发表的论文很精辟,内容都是哪个教授的论文有什么缺点,哪个教授哪里讲的是错误的,他每篇文章都是谈别人错在哪。确实也写得很正确,但是统统在中途他的论文就被刷下来,他自己也很苦恼。后来我的朋友就告诉他,不然你就换个写法,写说哪个教授哪里好,哪个教授哪里写得很圆满,你就从这个角度去发表论文,说不定就会有转机。这位博士听完以后,眉头都皱起来,他觉得很困难。后来确实也写出来,就拿给我这个朋友看,结果他说他一边看,鸡皮疙瘩都掉下来,很不自然。

一个人要想很真诚的称赞、欣赏别人,还真是要很习惯才做得出来。我们也看到,假如去接受一些训练,训练都告诉他,你都要常常称赞别人,对别人微笑,就可以跟人家做很好的生意。往往这些上完课回来的人对你笑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很奇怪,很不自然。所以这个「见人善,即思齐」确实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我们要打从内心欢喜去欣赏、去赞叹他人。而善事,我们也要去引导别人一起来做,与人为善。在与人为善的过程,我们也要记住,有一句格言说到,「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这些人生的哲学跟中庸之道都很相应。

当我们在指出别人的缺点的时候,可不可以畅所欲言?不行,可能讲到最后,他心脏病都要发作了。应该一点一点慢慢讲。而且,当我们要指出别人的缺点以前,首先要先讲他二、三个优点;劝别人的缺点,一定要优点大过缺点,就是「你这些做得很好,不过假如这里再好一点就更好」,这样他人就容易接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当我们修学念佛法门,我们的亲人不反对,你都要觉得他善根深厚。你不要常常在那里:气死我了,劝都劝不听,教他们这么好的东西都不接受。我们要了解,假如你一讲他就接受,那不得了,他的根性就是当生就要作佛的根性。换一个角度看,当我们学佛,你的亲人不阻止你,他已经相当有善根,他的我执不重,他没有控制、没有占有,这样的亲人往往都是上根利智。这时候我们不能太急躁,一急躁反而坏了他学佛的因缘。这时候更重要,我们自己要把招牌擦亮,擦不亮不行。所以在这一年多以来,我父亲从有点担心我出去,到现在他觉得佛法确实不可思议,我们的成长就是给予亲人最好的一个推力,一个善缘的增进。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我们要从他的角度设想,怎么样给他循循善诱过来。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一个小朋友到我们中心底下捡垃圾,一边捡就看到另外站了一个小女孩,差不多也四岁左右,她就一直站在那里看我捡,她一动也不动。这时候我们就一边捡就往她的方向走过去,我就对这个小女孩说:请你帮老师把那个捡起来好不好?她就随手蹲下来把这个垃圾捡起来,眼睛还在看我。她一捡起来,我们马上给予肯定:真是太谢谢你了,来,我们一起捡。这个小女孩就开始跟着我们一起捡,结果一捡,她也很欢喜。捡了之后,因为没有垃圾袋了,这个小女孩就冲进她家里面拿出来一个垃圾袋,我们就一起继续捡。捡完两个,她又冲进去拿出第三个,要拿第五个的时候我赶快阻止她,不然不知道要捡到半夜了。我说好,好,今天就捡到这里,谢谢你。

所以你看我们顺势让她来参与,她也觉得做得很欢喜,看到整个庭院都捡整齐了,我们是跟小女孩已经捡到马路上面去了。后来我就赶快叫中心这个小男生,还拿了新疆的葡萄干去请她吃,给予她正面的肯定,这个小女孩后来有机会也会上来跟中心这些孩子一起玩。我们要让人一起来行善也要因势利导,不可以强加于人,一定要他马上要做到什么样的情况。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当我们看到好的榜样,我们也要了解到,我们跟他的差距在哪?应该如何提升?这个也相当重要,这就是要善学。我们都听过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个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叫做王打铁。王打铁应该也不识字,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铁,只要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饭吃,所以他觉得人生很苦。当一个人觉得人生很苦,代表他有善根。刚好有一位出家师父走过去,他就马上跑过去,恭恭敬敬请师父到家里来坐,但是他又没有钱,就请师父喝杯开水。喝了以后,他就跟师父讲:人生这么苦,有没有离苦的方法?师父马上告诉他:有,方法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结果这个王打铁他就跟师父讲到,他说我已经忙得要死了,哪还有时间念佛?师父就建议他:你只要一边打,敲下去的时候,就「阿弥陀佛」,这样念就可以。他心里想,这样也很有道理,不跟他的工作冲突。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打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3:07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5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讲到《净土圣贤录》当中一位往生的菩萨王打铁,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最重要是当我们在听到一位圣哲他的行持的过程,要了解到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效法之处,把之间的差距找出来,我们就可以迎头赶上。刚刚讲到了,出家师父告诉他:反正你只要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这样就不会妨碍到你的工作。结果王打铁那一天以后,就开始边敲边念佛,敲一下念一声。他的太太就走过来跟他说:你有毛病!打铁都那么累了,还念什么佛?他自己念也感觉不会累,甚至于比之前只有打铁的时候还轻松,所以不管老婆怎么样不满,他也没有在乎,继续老老实实敲他的铁念他的佛。念了三年,他就跟他太太说:我要回家了。她太太说:跟你结婚那么久,你这个穷光蛋也没听过你有什么家可以回。也就不理他。结果那天王打铁就念了一首偈说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念完刚好敲下去就走了(我假如这样就走了,不知道多好),是站着走的。

诸位同修,王打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老实念佛。第一个,他对于法师、对于老师恭敬,才会有这个因缘把法师接到家里来。再来,对于老师的话依教奉行,一点折扣都没有,法师有没有告诉他念佛以后有多大多大利益,没有。他对人很信任,法师这么讲一定不会错,连会怎么样也没问得很清楚,他就老老实实开始念;所以尊师又老实,依教奉行。再来,我们也看到,当别人给予他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也没有动摇,他还是很有信心。毕竟我们要了解到,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要让身旁的人各个都同意你做得是对的,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就不需要去强求,假如你跟每个人讲念佛可以往生作佛,他都相信的话,那就很不可思议;一般不能接受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老实念,也不需要他人来认同我们。

再来,王打铁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他念了三年也能成就。也警惕我们,能不能找借口说我自己太忙,都没时间念佛。其实从王打铁的事迹我们也了解到,再怎么忙也不能障碍我们念佛,因为你可以在心头默念就行,这个法门是完全不会受到工作、生活的障碍。跟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就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当我们找借口的时候,道心可能就点点滴滴流失掉了。所以要「圣与贤,可驯致」,看到好的榜样赶快就往那个方向走。

王打铁也警惕我们,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工作比较低阶层的人,都相当有机会当生成佛,所以我们面对任何的人都不可轻慢、都不可轻视。因为很可能你轻视的那个人这一生就要去作佛,那你这个罪业就结大了,所以我们要平等视众人。当我们看到每个《净土圣贤录》上的圣哲榜样,我们都应该好好从中领会、从中学习,这样我们每天生活都可以从书上、从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提升自我。下一句是: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人家不好之处,我们首先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过失,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就自我勉励,不要跟他再犯同样的错。而面对恶人,我们也应该宽恕、体恤,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当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要造多少罪业。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道理我们已经明白,就应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当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也不能起分别心。因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一定唤得醒,本无是刹那生灭,只要我们能够有所德行,当他的榜样,相信这段因缘也会有所转化,对他有所帮助。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的教诲。诸位同修,这一点好不好做?很多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看到的时候都会生闷气,自己也觉得很无奈,怎么闷气就是压不下去。曾经听师长在回答问题,有位长者他就提到,实在没有办法不看人家的过失。结果师长回答他:你从今天以后,只要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就想说就是我的过失。比方说看到太太的过失,马上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太太没有感动;假如看到朋友有过失,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没有感动他;假如看到社会上的过失,就想到因为我没有做好表率,所以社会才会乱。当我们看到所有的过失都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本分,那我们的力量会花在尽本分、会花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就不会耗在见人过失,在那里情绪打转。师长这个方法相当好,我们听了也心生欢喜。

师长也教诲我们,他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把他当菩萨,他在告诉我「见人恶,即内省」,他也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因为他们会造恶都是整个家庭社会所形成的问题,所以从他们的示现我们也了解到我们的本分、我们的责任。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我们心里面生起我对你错、我高你低,当下我们的恭敬心、平等心已经失去了。师长很多的话语我们都要静静去领受、去领会,然后去历事炼心,常常观照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我们能够这样去下手,相信很多的态度会转得很快。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一句经文提到『唯德学,唯才艺』,这是精神生活层面;『若衣服,若饮食』,是比较属于物质的层面。当我们为人长者对于人生的价值观是偏物质,还是注重精神生活,当长者的价值观是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会往这里走;当为人长者是比较追求物质享受,那下一代可能就会也是往这个方向走。所以我们希望孩子往后注重德行,首先我们要勘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不对。

我常常会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诸位同修,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应该会有满多答案说希望能像师父上人这样,假如你当父母从小就是这样的态度,那您的孩子应该会很有成就,我们也很欢喜,因为江山代有贤人出。我们去从历史上了解到,任何一个留名青史的圣哲都有好的父母、好的长辈调教,都不是偶然的。你们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吗?每天忙着赚钱,一天过一天,哪还想这样?所以很多家长就回答:其实我也不希望他怎么样,只要他快乐就好了。我们要了解,当我们的目标都定得很低,那孩子的人生会到哪里?「取法乎下,了无所得」,所以父母要有志向,孩子才有志向。

话又说回来,他说: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那我会反问他们:你快乐吗?诸位同修,你快乐吗?怎么诸位的表情看起来都不快乐。当我们都没有办法过得身心愉快,怎么又去期望我们带领的孩子身心愉快。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要过得快乐一点,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快乐?佛家讲人生有八苦,三苦、八苦,其中三苦就是指苦苦、坏苦、行苦。而世间人追求的快乐都在哪个部分?坏苦。你看现在都很强调休闲活动,有没有?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没有强调休闲活动?很少!那为什么西方人要休闲活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他工作很痛苦,是不是?所以要缓和一下。礼拜一上班的时候都有礼拜一症候群,为什么?很无奈,又要工作。但是我们古代这些读书人,他假如当官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很痛苦?当他在当官的时候可以为民服务,他觉得很充实。处理完事务之后,因为民风淳朴,又不用处理一大堆杂事,他就可以游山玩水,跟大自然在一起,身心轻安。

而现在人的休闲活动是什么?我们带班,每次要去旅行,跟孩子提议几个地点,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多跟大自然在一起。结果孩子每次这些大自然都不考虑,都要去哪里?都要去什么游乐园,然后又贵得要死,好贵,门票实在太贵了。然后带去的时候,小孩就在那里玩那些从几百公尺然后掉下来,一路上在那里叫。人很可悲,自讨苦吃,花钱找罪受。为什么会这样?内心没有真正的喜悦,很空虚,喜欢找刺激,就好像在吸毒一样,吸一吸好像觉得舒服多了,结果过十分钟以后又觉得很空虚。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出去,看他们这样玩我实在看不下去,我又想说真的有这么乐吗?我就上去坐了一下那个转盘,转下来我都快吐出来。我说人真是可悲,无法了解到内心的喜悦,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尝不到。所以父母、长者对于孩子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至关重要,当他能够真正追求的是内在充实的快乐,往后他在遇到这些很虚浮、很没有价值的东西,他就不会生欢喜心。

一般人在追求的是坏苦,比方说他去买一件衣服,很漂亮,他觉得很快乐。诸位同修,他可以快乐多久?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快乐多久?可能两、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看一下。但是因为这个卡刷下去,可能半个月、一个月的薪水都付出去了,所以这一个月后半十多天还要买方便面来吃,来过日子,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你们怎么知道?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确确实实这样过,有的撑不下去,饿坏了,回去跟他父亲讲:爸,我没钱了。他爸爸很生气:讲你都不听,气死我了,来,要多少钱自己讲。还是拿给他,害了他。为什么会追求物质?大人的榜样直接影响小孩。

假如我们今天买一台汽车,快乐多久?买这个汽车是豪华跑车,可能快乐一个月,而且那个快乐会造成其它人的痛苦,因为你的太太从此变成从元配掉到哪里去?掉到小老婆去了,车子是大老婆,每天要擦得亮亮的。然后开出去,开了半年、一年,你突然又看到新的款式出来,你会心又开始痒了,你看我又被人家比下去,可能开没多少年又换一台新的,一台车的贷款要付多久?可能又要付很多年?所以快乐很短暂,痛苦一大段,这是现在人在追求的。

还有人他在跟人家谈话、吃饭过程,假如他自己没有买一栋豪华的别墅,好像就觉得比不上别人。所以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是干嘛?要告诉别人我也有。买了这个房子可能快乐一年,痛苦多久?可能要缴十年、十五年,甚至于更久。因为买了豪华别墅,也要找两个佣人去那里看,主人一年去个两、三次,这些佣人每天住在那里,诸位同修,到底谁有福报?人生都追求虚妄的,结果是佣人有福报,他们夫妻两个要在外面每天打拼,才能够来付这个房子的贷款。所以追求物质欲望是个无底洞,这样的人生就好像盖了一个房子,外面很漂亮,里面空空洞洞,连那个柱子都不稳定,迟早有一天会垮下来。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教出来的孩子绝对不可能会优秀的。

西方的生涯规划里面有这样的趋向,少年的时候就像天堂一样,中年的时候像战场一样,老年像坟墓一样。我们来看看,少年的时候为什么像天堂?要什么给什么,说要顺应他的个性,不要限制他。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因为现在西方的教育理论比较盛行,所以现在教出来的青少年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都是这样教。我们中国人都没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还是跟西方一样的教法,我们的下一代现在也很头痛,果相都出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的整个欲望从小养成,就很难再遏止。

现在孩子花钱,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听了以后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钱花到妈妈都已经快要受不了,光是打个行动电话都不知道要多少钱,更何况是其它的消费。但是要怪谁?怪父母。孩子要什么你给什么,才让他养成这样的消费态度。很快乐,像天堂,买一大堆东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坏习惯养成。很多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学生都申请好几张信用卡,这一张刷爆了,然后再申请一张,这种情况也相当多。当初发明信用卡目的在哪里?我们都觉得好像新的东西是好的,其实不见得。因为这个商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的欲望能够不断的被引发出来,往往刷完以后自己就后悔。这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踏入社会开始赚钱,就已经有很多的债要还,甚至于连他的社会信用都还没有建立,已经开始在亏损。

因为欲望增长,就必须赚钱来满足欲望,所以每天为了还钱就像战场一样,因为要跟别人竞争,要击败别人我才有钱赚。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从年轻到老都是负债状况,都是先买再说。往往当他的工作出现不稳定的时候,他所购买的这些东西都将要出现状况,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于很多大的开销到最后付不出来,把家庭都搞得一团乱,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中国的教育绝对不是这样去挥霍,是强调应该要勤俭持家,爱物惜物才对。

他的中年像战场一般,老年,因为没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虽然有国家给予他们这些开销,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些老人院的经费钱从哪里来?可能都已经花到往后第三代、第四代子孙的钱上面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外面华丽的这些景象,要看到它内在本质上错误的地方。其实这些开销都已经花到往后子孙的钱,这样是不大恰当的行为。中国人会不会这样做?中国的老祖宗念念只想着如何利益下一代,我这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两百年前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不见得。现在年轻人、年轻夫妻赚的钱要怎么样?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这些思想、态度都是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没有人去把这个制度改掉?因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选不上。所以明明知道这样会损害到后代子孙的利益,但是为了当下自己的权力,他也不愿意更改。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了。假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太空虚。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里面,常常还要听到一百零八号走了,二百一十六号走了,看着身旁的人一个一个去世,他每天要在那边想,什么时候轮到我,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的煎熬。

假如能够在晚年有天伦之乐,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国人经营人生就不是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强调少年的时候要培福,中年的时候要造福,晚年的时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报。有些话很难听,但是用在现在还满相应的,我们以前骂人都说「不得好死」,现在这个现象可能都变成很常见。诸位同修,您现在还有没有听说我们隔壁家的老人睡觉就走了,一点痛苦都没有?现在还有吗?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时候还常听到,现在都听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难熬。

应该从小让孩子节俭、培福,而福田从心耕。当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诲,他念念替人着想、替人服务,那他从小就可以积福。一般的人对于生涯规划都会觉得二十岁以前比较没有贡献,六十岁以后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压缩在这四十年当中,其实只要小孩子从小就学《弟子规》,他的存心就已经在积累人生的福分、福报。

有个孩子他才两岁,他第一次来教室上课,上完以后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今天你学到什么?这个孩子跟父母讲:我学到孝顺父母。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得非常字正腔圆。第二次他去上完课回来,因为那一堂课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里做的孝行讲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学了以后,第二次上完课回到家里,他就马上去拿杯子端了温水给父母喝茶。两岁的孩子只要学习圣贤教诲,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懂得尊敬长辈,由这样的存心,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他的福分。因为有这样人生的态度,所以他出社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了解到我们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应该尽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会认真工作,积累他的人生智慧。

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会相当有人生的历练,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协助,需要他的帮忙。就像师父上人一样,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国家、任何的种族、宗教,都希望亲近老人家跟他学习。所以能够接受圣贤教诲,他的一生都会相当充实,相当有价值。而且当他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影响性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他是真诚的去付出,真诚去造福社会,所以他的生命将会无限延长。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吗?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诲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都还在影响着我们。当我们是这样去经营人生,将会让人生发光发热;当我们是用这样的态度经营人生,我们也引导孩子这样去经营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就会让家庭走向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大道。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于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真正的富在知足,真正的贵不在于社会地位。很多的人他在工作上职称也都很高,后来退休以后,本来是常常很多人到家里来送礼,只要他的工作一退下来,马上以前的这些朋友都不见了;有官职的时候门庭若市,官职放下门可罗雀,假如是这样的贵那是很虚幻的。一般退休以后,好像都是女众比较长寿,因为女众退休,走到公园里面就跟人家很自然的就融在一起,看是打打拳、跳跳舞。男众因为都是总经理、经理、董事长,退休下来以后好像腰比较紧,都弯不下来,跟人家很难打成一片,常常都还要摆个姿态,这个名闻利养还放不下来,往往过得不快乐,所以寿命比较短。

人生清清白白、自自在在来到这个世间,何苦来哉沾染了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就太辛苦、太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做就要做真正的富贵之人。诸位同修谁是真正的富贵之人?你们心目当中有没有答案?你们都通过考试了,我收到你们的电波,答案就是师父上人。既然师长已经做了这么好的榜样给我们,那我们也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也曾经听到一则公案,就是一个禅宗的祖师,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把他母亲背在肩上,就到了一个地方,当场就要放一把火把母亲烧了。所有的这些邻居看了以后就对他非常不满意,觉得他很不孝顺,怎么这样草草就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掉。结果这位禅师就讲到:一人得道,九祖生天,否则诸佛妄语。一讲完就把母亲烧了,母亲马上现天人相,升天而去。当我们真正念念为众生,真正当个富贵之人,不止自己成就道业,还会让所有的祖宗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以这样为人生的目标。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闻到自己的过失就不高兴,别人给我们称赞我们就很高兴,可能造成这些比较逢迎巴结的朋友就会亲近过来,反而这些肯指出我们缺点的朋友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所以这个态度也要相当谨慎。毕竟人生的路上假如能够有很多的好友一起提携,一起帮我们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将减少相当多的过失。其实当我们脸上有污垢的时候,自己很可能看不到,而朋友一看到很欢喜帮我们擦掉,我们一定要深深的感谢。

在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苏轼,他跟佛印禅师很有交情。有一次他自己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轻安很有境界,索性就写了一首诗,诗上写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他已经有相当的境界,也很欢喜,就把这首诗写好送过去给佛印。诸位同修,他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佛印?他的内心在等着别人要称赞他,「闻誉乐」,希望别人给他肯定一下。结果拿过去,佛印禅师一看完,就给他写了一个字「屁」,就还给他了。他一看,离他心里的目标差这么多,他就当场很生气,马上就坐着船要去找佛印。一到寺院门口,看到佛印门没有开,但是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在境上练。我们也是常常念佛参禅似有悟,滚滚红尘又现形。有些同修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好清净,念了三天很想留在那样的境界里面,很怕回去跟家人一谈起话来,我的境界又不见了。这样对不对?境界要在境上练,要能历事炼心。所以这个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把他考验过来。

什么是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在这八种境界当中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当然,平时如战时,平常这句佛号要常常能够提得起来,当我们在这些别人毁谤、别人称赞当中,心里面开始起波涛的时候,要赶快佛号把它伏下来。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性,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时时每天都在练功夫、都在提升境界。这样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从家庭做起,假如今天我们犯了过失,太太帮你指出来,应该怎么办?你一定要走到太太面前给她鞠个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这个躬鞠不鞠得下去?假如鞠得下去,家风一定马上变了。有没有道理?

我们有个老师,上了几次课以后,回去跟她先生道歉:对不起,我哪件事情错了。那三个字「对不起」出来的时候,她的先生脸色大变,很惊讶,他说:「对不起」居然是从你嘴巴讲出来!他不相信!这个太太改变很多,她也把她的改变还有教孩子的一些收获,写了一篇文章放在「大方广」上面。她说本来跟先生的日子就好像搭伙吃饭,过一天算一天。其实她这样的叙述,还真是满真实的。当人不懂得爱人,只懂得看别人缺点的时候,每天又要相见,实在不是这么好熬。当我们能够转变态度、转变心念,将会带动整个家庭的大转变。每一句《弟子规》的教诲,都将是我们很好的家风,都要开始好好把它落实下去。当你这一条已经落实了,你就把它打勾,这一条做到了,在打勾的时候就会觉得格外的充实。你假如做了一个月一个勾都没打成,怎么办?这个时候一定是方法错了,要赶快加紧学习。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事实上朋友对你直言不讳的态度,都是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表现,他们才慢慢会显露出来。当我们愈有雅量的时候,他们就会愈敢于告诉我们、指导我们,这些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诸位同修,你们不要明天遇到同修就说:来,我有什么缺点帮我指出来!那对方可能会不知所措,还是要自然一点。今天我们就要先讲到这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3:51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05/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6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提到,为人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现在人所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假如我们走到书局去看,坊间那些畅销书都是写些什么样的内容?大半可能都是如何赚进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还是提到如何快速致富。人的脑子里面哪个目标最重要?钱!当他是这样去追求人生,那会走出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对于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得不深入去认知。有一句话提到,努力有结果,但是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假如你取舍人生错误了,可能一生努力到头来你会抱憾终身。在中国大陆这二十年来,有一千二百位大企业家自杀身亡。诸位同修,一千二百位大企业家,小的不算。请问他们为什么得到了一般的人觉得很羡慕的一种成就,而他们终究走上绝路?而却有很多的人一直在往他们的路上继续走,那岂不是飞蛾扑火?所以我们给予下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就至关重要。

这么多企业家自杀是结果,诸位同修,原因出在哪?这也可以由我们自己常常观察社会上的这些成功人物,或者在您身旁也有些企业主,你慢慢去观察就可以把原因找到。我也曾经跟一些企业家接触过,当他有机缘能够闻到正法,他内心非常喜悦,他告诉我,这些企业家、很有钱的人穷得只剩下钱而已。企业家有四种情况,第一种叫劳心劳力。几十年很奋斗工作,日以继夜,他的动力在哪里?在名、在利。结果到了四十来岁,也赚了很多钱,突然有一天去身体检查说:先生,你得了肝癌,你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他当场会觉得晴天霹雳,躺在病床上很难受,因为他所有的财富能不能带得走?带不走!这些财富会留到谁的手上去?他在那里想:我的太太还年轻貌美,她又找一个人嫁,那我这些钱不都入了那个男人的口袋里面去了吗?愈想愈不甘心,本来还可以活三个月,后来?这种下场就很冤枉,把身体整个都搞砸了。其实这样的企业家,家庭状况、孩子教育一定也无法掌握好,纵使他真的赚很多钱,不肖子孙只要一出来,也会化为乌有。

第二种情况叫锒铛入狱。在赚钱的过程铤而走险,到最后露出马脚,东窗事发,就被关起来。我记得这次从中国飞到香港的旅途上,看到一篇报导,俄罗斯的首富,最有钱的,已经下狱了。所以人生路途当中有很多诱惑,假如没有真正的道德跟定功,迟早都会误入歧途,败丧下来。当这些企业家还没有被关起来的时候,可能他的亲朋好友都对他啧啧称赞,连自己的父母可能还沾沾自喜。所以为人父母眼睛真的要张亮,要有智慧,不能追求这些虚幻,到头来还惹了一身的罪业。

在汉朝末年,董卓取得了很大的权力,拿着权力搞了很多坏事,弄得民不聊生。后来董卓被抓起来,被判灭族,连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同样要共赴刑场。当是这样的结果,人生就非常悲哀。我们也曾经遇过长辈,退休以后还有个满稳定的经济生活,后来因为孩子野心很大,借了一大堆钱,结果生意失败了。老人家除了所有的钱都付诸东流以外,还必须固定时间上法院处理孩子的财务问题。假如是这样的话,除了毁了自己的人生,还连累了父母、连累了亲友。

第三种情况是,确实事业经营下来还积累了一些财富,但是身体搞垮了,可能三、四十岁就开始变成药罐子。这样的情况多不多?当一个人健康都失去了,有没有自在的生活?不可能!所以广告也说,一个人肝脏好的话,人生是彩色的;一个人肝脏不好,身体不好了,人生就是黑白的。我在海口住的时候,刚好前排叫做饮食一条街,专门吃饭的。有全国各地的,有湖南菜、有江西菜、有新疆菜,有很多不同的餐馆,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诸位同修,今天假如一个礼拜让你吃五天这样的食物,你会怎么样?可能吃到第三天胃口都提不起来,都快吐出来。我就有经验,常常过年前会接到很多红帖子,因为我们这个年纪大家都是遇到了结婚的时间。常常那段时间很有可能会接到八张、十张的帖子,又很接近,记得有一次一个礼拜就吃了好几顿大餐,吃到最后真是很不舒服。所以对饮食应该是清淡、简单,才会过得轻松愉快。

俗话也说「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假如日食五餐好不好?那反而太过,身体都吃坏了,现在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家财万贯也是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你买了很多的房子,你每天睡多少?夜眠还是六尺。所以物质的需要是很低的,不需要耗掉我们大半的时间去追求,应该追求真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诸位同修,什么是真实的人生?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万般将不去,追求那些万般将不去的东西是不是真实?根本到头来空忙一场。但是身命有限,慧命无穷,我们唯一带得走的就是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生命,而有真实的智慧就会法喜充满;这个法喜、这个乐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那叫真乐。现在人都是从外而内要追求快乐,就好像打麻药一样,打一下觉得不痛苦了,不痛苦了他叫乐,但是过一会他又继续烦躁、继续空虚,就会很痛苦。

企业家前面三种情况不是我们要去追求的,第四种情况就是能够对人生全面的安排,全面的圆满,不只是事业,还有家业、还有道业,甚至于多做社会服务工作。所以卢叔叔就跟他的孩子讲:你要念书念到多高,爸爸都支持你,但是爸爸给你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正确的人格,还有你的学识,其它的东西一样也不留给你,一分钱也不给你。诸位同修,这样好不好?当你这样对孩子讲的时候,孩子的心里怎么想?会不会怪你?其实我们要理解到,孩子的心非常清澈,当父母从小就是做出服务社会的态度,孩子打从小就觉得很尊敬父母。当你告诉他,我们这些钱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要把它拿来成立一些公益组织。讲这段话的时候,孩子对父母是打从心里的佩服。

卢叔叔曾经就提到,他说: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然就会出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为自己太没原则,不会拒绝。当你很有原则的时候,你所有的这些生意伙伴他就会来顺应你的原则。卢叔叔就提到,他坚持每个礼拜天不应酬,中午一定跟家里的人一起吃饭,这样他的家庭生活就能够稳固,常常都有跟家人沟通的机会、引导教育孩子的机会。

诸位同修,现在我们看到市面上提到IQ 很重要,EQ 很重要,现在还有HQ 很重要,CQ 很重要,PQ 很重要,不知道以后会出多少Q 我也不知道。诸位同修,西方的书籍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很多样化,这样他有版税可以赚。但是中国的圣哲人谈道理,都是把所有复杂的东西整理成非常简单的纲领。诸位同修,佛陀一句话就把诸法实相讲完了,「万法因缘生」,有哪一法离开这句话?佛陀又讲「身口意三业」,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离开这三个?都没有。所以谁最会归纳?佛陀、圣哲人最会归纳。结果这个归纳法谁发明的?西方人发现了,说这是我发明的。中国圣哲人还有佛陀,几千年前早就都把它用得非常的彻底,但是他们不会以为这是我的功劳,因为这些圣人都非常的谦卑。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IQ?什么叫EQ?我们举两个就好了。什么叫IQ?他们叫智商。什么叫EQ?叫情商,情绪智商,我们说感情好了。IQ 重要还是EQ 重要?理智重要还是感情重要?诸位同修,我们看这样的书看太多,佛法都契不进去,因为佛法是不二法。我们看看,感情丰富的父母有没有理智?假如他感情丰富,没有理智,他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而他那个感情是真感情吗?不是真感情,真感情一定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设想。为什么家长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因为他爱之反而害之,而这个「爱」是用他的好恶、他的喜好,他觉得这样我比较喜欢,我就这样做,他觉得我喜欢先夹菜给我儿子吃,你管不着;我喜欢孩子要多少钱,我就拼命给他,你也管不着。所以他说他很爱子女,但是他那种爱不是真感情,而是欲望,那个谈不上真情。

真情的人必然有真理智,这才是正确的。佛法讲要「悲智双运」,而悲跟智是一不是二,真性里面具足慈悲、具足智慧。我们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根本就不要去分别它,只要我们处处替对方着想,替对方的利益去着眼,那你做事当中,就同时具备理智也具备真情、真意。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人比较理智,做起事情来中规中矩。那可能他在做事上连他的太太对他都颇有微辞,这样的人生就不尽圆满。有些人的理智看起来工作也很努力,事实上他的本质里面是要成就自己的名闻利养而已,而不是真正能够体恤到身旁所有亲友,甚至于员工的需要。假如他是这样的出发点,到头来他的事业终究还是会败丧下来。所以我们立身处事应该是时时提起理智、提起慈悲,悲智双运,这样才正确。

当追求这些外在的物质,人生会虚幻一场,这样的判断能力,在古代也有很多的故事流露出来。老子他要出关以前,有个官员就跑过来问他:老子,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比较老实,小的比较聪明,我老了以后是要依靠大儿子还是依靠小儿子?老子就拿出了一把零钱放在桌上,他就对大儿子说:你只要过去打你父亲一下,这些钱统统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老实,他心里就想,怎么可以打父亲?死都不能这样做。所以怎么样劝他就是不肯。接着这个小儿子比较聪明,老子就跟他说:你就碰一下就好,这些钱就是你的。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了父亲一下,然后就把钱收进来,自己还在那里很得意。老子就对他父亲讲:你知不知道以后要靠谁?诸位同修,你们以后要靠谁?

但是现在好多的父母都在一直把投资都放在这些聪明、读书又读得特别高的,结果他们所有的投资,他去了美国以后有没有再回来?没有,甚至于你还自己花钱去美国看看他。结果他刚好又娶了一个外国老婆,你去住了一段时间,他的老婆还会拿一张帐单给你,你住这一阵子要给我多少钱,到时候你就叫天天不应,那也是自己造成。反而都是那些学历比较低的孩子在照顾父母,因为书读愈高可能愈傲慢、愈自私,书读得少,最起码不会傲慢,比较谦恭。果不其然,他的晚年是大儿子照顾。后来他去世了,联络他的小儿子回来看他,他小儿子已经在其它的地方做生意,对着去传达的人说:我来回又要一段长的时间,我又少赚多少钱。后来也没给他父亲送终。

所以人生努力的方向很重要,我们到底把孩子、把往后的子子孙孙往哪里去带?当我们重视的是道德、是德行,那我们这条路可能会带动百年、千年以后的子孙,都迈向正确的康庄大道,所以学贵立志。诸位同修,你要带你的家族走多少年?怎么都没有声音?怎么这么没有信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最起码也要拿范仲淹先生来做榜样。你以后都想八百年不衰,应该怎么样带后代子孙,相信你看事的角度绝对会相当不一样。

我们刚刚也提到,真实智慧才能让人生快乐,而真实的智慧也来自于好学才能够学到。《大学》里面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人生的目标。「明明德」,明德用佛家语就是我们的自性,当我们明白了自性,明心见性,自己就成就了,那时候就法喜充满;明明德也是自觉。「亲民」,亲近众生,亲近人民,才能够了解他的需要。进一步要「新民」,这个「新」就是帮助众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在《大学》里面提到,就是自己还有让众人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最重要的要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起,这是觉他。最后「止于至善」,当我们明明德,当所有的众人也能够明明德,我们就自他圆满,所以止于至善在佛家就是圆满成佛。诸位同修,我们看到儒家修学的目标跟佛家修学的目标完全相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为什么中国人能够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圣哲人把我们的根基都扎稳,所以要好好珍惜老祖宗的智慧。那当你在明明德当中,就会有喜悦出现。

人生在哪些感受当中会让你快乐?哪些情境当中你会觉得非常喜乐?哪些情况?诸位同修,你们这几天都很痛苦吗?你们这几天有没有感觉喜乐,为什么会感觉喜乐?法喜充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我们的明德在力行当中透一点出来了,这个光芒,诸位同修,要让它持续放光,不能回去以后又遮起来。我在高中时代听过两句教诲,当时候确实当场就肃然起敬,眼前一片光明,但是三十秒以后就黑暗了。第一次是听到「岳阳楼记」里面,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然眼前好像放光明,觉得这句话让我肃然起敬。后来就没有再放光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孔明的《出师表》,突然读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人生真痛快。但是这个光芒直到十多年以后,遇到师父上人才重新再点亮。

诸位同修,人生有多少个十多年?不要再让自己、还有让我们的下一代浪费人生十多年的时间。当我们真正认知到智慧的可贵,圣贤教诲的重要,我们那些很纷乱的思维就会放下。就是因为还没有了解到重要性,才会顾虑东顾虑西,「我儿子假如不学这么多才艺,以后会不会跟不上」,就一大堆烦恼,都来自于没有深刻体会。这个智慧的教育纲举目张,整个人生都可以全面圆满发展起来。在马来西亚有位朋友他就说:每次来听课的时候,大家都是状态很好,好像都开悟了,也是雄心壮志好好回去施展一下。突然在坐飞机的时候,开始有点眼前模糊,有点清楚又不会太清楚。结果一回到家里,遇到冤亲债主,就开始怀疑圣贤人说的是真的吗?悟、悟、悟到最后就退心,那可不行。

我们学贵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们现在的根器学习绝对不能中断,一定要长时熏修。而这个熏修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每天一定要听师父上人讲经,这绝对不能断。我前三年,真的每天都听师父讲经,当人与人当中出现一些不愉快的时候,只要我们坐下来听经,差不多听个十分钟,问题就没了,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障碍不在外,障碍是自己的分别执着。结果一听经,听师父开导以后,心量就扩宽了,一扩宽,障碍就通过去了。所以就持续几年的时间不敢离开老和尚的教诲。慢慢你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时时遇境界就慢慢能提起正念,当场就把这个执着转化掉。

我们修学也要常常勘验自己的功夫,有没有年年不一样,有没有月月不一样,有没有天天不一样,假如天天不一样,那你一定法喜充满,你一定会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们不气馁,一定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本觉本有,不要想得太困难,俗话说「登天难,求人难」,我们增长道业,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

为什么会喜悦?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成长的喜悦。很多朋友他五天课上下来,都会提到他这辈子从来没有笑得密度这么高。其实当一个人明白道理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甚至于发现自己的过失也很高兴,最起码这一生不会死得不明不白。所以那位四十岁的武警,他第三天就一直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终于了解到为什么太太离开他,为什么孩子跟他不能沟通,为什么同事跟他这么有距离,原来他太容易生气了,动不动拳头就举起来。

后来第四天的早上要吃饭,因为我们先到,厨房还在准备,这位同修他就跟我说:蔡老师,来,我跟你坐一下,我们两个聊一下。我看他讲话的一种气氛,觉得很诡异,我就有点心理不安,我说有什么事吗?结果这位朋友他就站起来,走到我的前面,他说:蔡老师,我这一生只拜父母,只拜老师。他那分真诚的态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马上想到大事不妙,赶快跳起来。结果他就把我的纤细的双手按住,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让我拜。他这么样的坚持,我们心里就想:他因为太感动了,能够听到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这么宝贵的教诲,所以他那三拜最重要是要回馈我们列祖列宗的教诲。

而当我们看到一位四十岁的壮汉也有这么至诚、真诚的一面,我们内心也觉得很悲哀。诸位同修,他是不是不肯学?这是修道的利器,但是却人生耗了几十年都还没找到人生的门。从这件事当中,我们要深刻体会,我们这么幸运能够闻到正法,一定要有义务介绍给还没有闻到正法的人,让他们的人生能够发亮,能够真正找到康庄大道。这是成长的喜悦。

我们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同修共聚一堂,都能够一起成长、一起切磋,你们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一个人的道业要不退,也要依众靠众。有同修就告诉我,他说曾经他也在电视上看光碟,因为沙发一躺下去很舒服,看差不多十分钟、二十分钟就睡着了。但是现在来到现场,每次一坐就是一个小时,感受学习的状态跟在家里看碟完全不相同。所以,依众靠众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态度非常的好。一个人在家念佛,跟两、三百个人一起念佛,气氛一不一样?相当不同。所以「相观而善之谓摩」,当我们看到他人的长处,我们懂得效法、学习,在道场当中一定会有很多善知识,我们要起而效法。

我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居士林,因为学佛好多年都还没有见过师父上人,我就想一定要去行拜师礼,所以就飞到新加坡去。结果一到了新加坡,同修告诉我:老和尚出国去了,九天以后才会回来。我去新加坡只能留十天,我每天盼着奇迹出现,都到办公室去说:师父回来了没有?所以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认识我。到了第九天,师父回来了,那时候我刚好在吃饭。有同修进来说:师父下飞机了。我们听到师父回来了很激动,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泪流满面,两个同修跟我一起去,看我哭成这样,他们都不敢说话。哭完以后,那种眼泪掉完,内心会很舒坦。过了一个小时又有同修来说:怕师父太累,今天不来了!明天礼拜天,师父礼拜天不来居士林。结果我从充满希望,变成不来了。突然我们感受到不来也是来了,不来给我们更大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着相,真正最重要的要遵循师长的教诲,依教奉行,那才重要。所以念头一转过来,当天也睡得很好。

隔天我就把一些应该整理洗一洗的东西先处理好。在洗东西的时候,一些办公室的同修,不止一个人,因为都知道我要见师长,都跑到我洗东西的地方说:师父来了。我就跟两位同修去见师父,一见到师父,我马上礼就顶下去,师父说:不拜,不拜。我就接着又拜第二拜,又拜第三拜,拜完以后内心很舒坦,也满了我的愿。后来要离开的时候,悟忍师就告诉我:拜佛拜三拜,拜人、拜师父拜一拜就好。我很高兴悟忍师教了我一个正确的观念,但是我自己也欢喜,因为我也没有拜错,我是要拜师礼,所以三跪九叩。其实事事无碍都圆满,我们不要自己想法转不过来,自己障碍自己。很可能别人提供我们意见,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又觉得不高兴,那就自寻烦恼。

刚好那一次去,有位台湾的同修带着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才七、八岁)在那里绕佛,结果这个孩子一绕都二、三个小时不下来,害我都不敢休息。看到这个小朋友这么样的精进,也给了我们相观而善的机会。所以依众靠众能够常常刺激我们。

再来,人生还有哪些事会让你真正的快乐?我们想一想,老祖宗有哪些教诲跟快乐有关系?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还没有学佛法以前,好像觉得朋友要交很久才会亲,但是学佛法以后,结交这些同参道友,好像半年的时间,感觉上已经经过几十年那种光阴的感觉,很亲切、很亲热。当然那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很有可能都是累世的同参道友。但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这一次再同参,不能再轮回了,一定要成就,要有这样的共识。

「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助人就是在亲民、就是在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够让生命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当我们真正能够念念为众生,那时时都很充实、很快乐。要让孩子懂得助人,绝对不单只是言教,还要身教,甚至于是你要让他亲自自己去做、去感受,用一个环境的影响。刚好有一班的学生,他的老师很认真教《弟子规》,去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就跑来跟他说:老师,我们打算明天三八妇女节,每个同学带两朵花来。老师很惊讶:为什么带两朵来?他说:一朵给学校的女老师,一朵献给我们自己的母亲。老师听完也很高兴,孩子自己想到要付出,要表现感谢,他当然随喜功德。隔天他的学生每个人就拿着花在校园里面送给这些女老师,在送的过程,有个男同学就跑回来,然后笑得很开心,他就跟他的老师讲:老师,我把这个花拿给这位女老师,她笑得合不拢嘴。那老师就接着跟他说:你在这个当下体会到什么?小朋友说:施比受更有福。当他真正常常施予他人,他内心就会有喜悦跟法喜,当孩子都能尝到这种法味,世间的这种欲望他就没有兴趣。

后来我就带着学生,有一次差不多四、五个学生去参观一个重度障碍的收留所。那些孩子都是智商不足,有的连走路都不能走,可能都要人照顾,口水都会流下来。我们去了以后,就让这些孩子亲自喂他们吃饭。当他们看到这么多人这么痛苦,这么需要帮忙,一来,他会感觉到自己很幸福,要好好珍惜,好好感谢父母;二来,也了解到社会当中有这么多可怜的人,他才会引发善心。所以我们当长辈的,也要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付出、去服务他人。这是助人为乐。

再来,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弟子规》里面有资料可以寻找。孟夫子说人生有三乐,哪三乐?其实都不离自利利他。夫子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当我们敦伦尽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内心会非常非常的踏实。我们也想到为什么黄庭坚都当了大官,他还是坚持要帮他母亲洗尿桶、洗粪桶?因为母亲的恩报不完。一个人在知恩报恩当中,他就有内在的快乐。还有兄弟无故,兄弟之间常常能聚在一起,互相关怀,互相提携,也给后代做好榜样。上行下效,家风非常的朴实,这也会觉得此生没有白过,经营得很有价值。

第二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成语讲的「俯仰无愧」,内心坦坦荡荡,这样的人保证好吃又好睡;一个人能好吃好睡,那是最大的福报。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诸位同修,假如想说我以前已经做错了,我就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前我们没学到,只要我们至诚忏悔,这些冤亲债主也会原谅。但是你可不能有事没事又把以前那些做错的事放在脑子里,这样好不好?那又重新复习,都是干这些坏事。所以过去不可留,留着是一句佛号念念分明,有机会就赶快自利利他,慢慢的我们的心里就会愈来愈无碍、愈来愈充实,慢慢也能够达到不愧于人的心境。

第三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诸位同修,你们会说我又不是老师。每个人一定都是他人的老师,比方说为人父母是谁的老师?是孩子的老师。四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成就孩子的人格,当他的好榜样。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而已;社会教育是他有德行的根以后,能够出来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最后宗教教育才让孩子的人生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是孩子的老师,一定要好好做好。

假如你在公司里面,是下属的长官,那你也是他的老师,你也要当榜样给他学习。当你的下属甚至于是你的同事,他在与人交谈当中说到:我这一生就是遇到了这么好的同事、这么好的长官,我很多的价值观才能够正确,我的家庭才能够经营好。当你的同事、你的下属,甚至你的朋友,对你是这样的评价,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你身旁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赞许你,你也会觉得这一生过得非常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4:37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七集)

2005/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7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提到: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当我们能『闻过欣』,我们能谦卑接受别人的谏言,谦则受教有地,可以取善无穷,这些好的同参道友将给予我们很多的提醒跟助力,所以「谦卦,六爻皆吉」。『闻誉恐』,为什么闻誉要恐?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就绝对不是单一个因素,单一个人做成的。当我们把一些事情做好了,一定要想到是众人的力量促成的,所谓让功于众,而这个「让」是真正打从心里明白事实真相。

像我跟杨老师到海口推展中国文化,确实为什么能够推展这么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诸佛菩萨跟古圣先贤加持,还有师父上人的威德。因为师父的经教在整个中国已经很多人在学习,当他们了解到我们是师父上人的学生,大家都会竭尽全力来帮忙。除了有众多的因素在影响这件事情之外,每个来参与课程、来听课的这些朋友,也都在成就这件事。当我们一开始在讲课的时候,来了差不多一、二十个人,人数不多。有些同修从第一次来听课,之后就没有再缺过课,他那种专注的眼神、那种慈悲的眼神,给我们在台上莫大的鼓励。就是有这些朋友的支持,我们才能够愈讲愈好。而一路上又有很多的善心人士不断的支持、不断的鼓励,所以确实是众人的功劳。而且更重要的我们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假如自己的过失,自己起了贡高我慢,可能这么重要的大事被我们搞砸了,那就愧对祖宗、又愧对子孙。我们要保持谦卑,更重要要能够小心谨慎,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也要时时警惕,不可产生一些不好的心境跟态度。

同参道友能给我们指正,我们非常感谢,但是一个人的过失,是不是要等到别人来指正才警觉到?这样的情况可能都已经慢一拍了,最好的状况是当我们起念头错了,当我们言语、行为错了,马上自己能够感觉得到。所以修行得力处在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而这个功夫还得靠自己。我们如何达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要遵照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当我们读诵受持就能够领纳于心,当这句话不该讲,才到嘴里来,突然经句就冲出来,到我们脑海里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突然要讲出来的话又吞回去,这样就有得力之处。所以过要自己发现,很重要。

当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念佛的功夫,那是最有效的。因为当我们能够念的心地清净,就好像一潭湖水一样,当起了不好的念头,不好的言语要出来,马上心里觉得不舒服,怪怪的。有这样的警觉性,我们就会赶快提起佛号,把这个错误的念头转化掉。所以平时如战时,平常行住坐卧一定要好好练功夫,好好提升境界。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一起念一下: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无心非,名为错』,当我们不是有心的,却可能障碍到别人,这是「名为错」。比方说有时候遇到好朋友就高兴的忘记了,走在路上都并排着,让后面的行人不方便走过。所以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无心非」。

有个读书人叫卫仲达,他有一次有个因缘到了阴间去,阎罗王就对这些士卒讲到,把卫仲达的善跟恶拿出来秤一秤。卫仲达他的恶好像装满了整栋房子一样多,他自己看了吓一跳,他说:我才不到四十岁,为什么有这么多恶?阎罗王就告诉他:起心动念就是恶,不待造,所以才会恶录盈庭。我们要了解到,起心动念一错,阴间都有记载,所以为什么修行要从起心动念修,这就相当重要。卫仲达的善只有一卷,跟筷子一样大小,拿上去一秤,这个满屋子的恶反而比这一卷卷宗还要轻,反而是这个卷宗重。卫仲达自己就很惊讶,那里面到底是什么卷宗?是做了什么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后来一打开来,是因为领导人要大兴土木,要建三山石桥,他劝诫他,只要做了一定会劳民伤财。卫仲达就说:可是皇上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善力?接着阎罗王就告诉他:因为你这一念已是为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考虑,所以这个善的力量就特别大。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体会到,要时时观心为要。常常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有偏颇马上修正,这样就不会「无心非」。另外一个重点是只要我们念念都考虑到众生、考虑到众人,我们这一生就可以积功累德。当然当我们积了很多功德,还要把它舍出去,能得也要能舍,愈舍就愈得。因为众生要修行也要有福报,当众人没有福报的时候,想修都困难,所谓「富贵修道难,贫贱修道难」,当我们有福分的时候,能够跟众生共享,也成就他们修学的机缘。所以一个人要福慧双修,福德圆满。

『有心非,名为恶』。我们已经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对,但是还去做,这个就罪加一等。现在人有没有这种现象?明明知道闯红灯不对,但是还是闯过去,旁边的人说你怎么可以闯红灯。他会怎么讲?别人也这样。所以人现在改过的念头不强,掩过饰非找理由的能力很强。我从自己的学生身上看到,比方说他跟同学起冲突,打架了,我把他找过来:你为什么打人?学生怎么回答?老师,他也有。你可不能被他转移重点,我就一直看着他,很严肃:我刚刚问你什么?他马上知道老师不是那么好欺负的,马上要回归到自己错在哪,他头就低下来了。所以从小要引导孩子勇于认错才对。

我们也看到很多标志上写着「请勿倒垃圾」,写是这样写,垃圾照丢。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要逆势操盘,人家忘恩负义,我们要知恩报恩;人家乱丢垃圾,我们要来捡。现在这个时代用言语来劝,力道不大,一定要用身体力行来劝。有一次我们跟一些朋友爬山,去爬深圳的南山,一路上我们就捡垃圾。在捡的过程,有些游客看到我们经过,他们口里念念有词:这些人都是好人。无形当中也让他们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信心。结果那一次有个长者七十岁了,也跟我们一起去,老人家捡得不亦乐乎。记得他看到一只鞋子,那只鞋子已经埋在土里面去了,只露出三分之一,老人家还把土挖开,把那只鞋子抽出来,捡得真是彻底。这个老人家就好像一个孩子一样,我们看了很感动,也觉得要效法他。结果已经到了我们停车的地方,老人家还欲罢不能,继续往前走,还继续在捡垃圾,捡到了大马路的旁边,站在那里等我们把车子开过去。

面对这些「有心非」的事情,我们也不要给予太严厉的批判,更重要要循循善诱。我们有个老师,他在校门口等他的孩子下课,校门口有很多垃圾,他马上就自己在那里捡。第一次捡的时候,出现什么场面?所有的家长都一直看着他,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但是因为他以一个无求的心,也不会在乎别人用什么眼光看他,所以他第二次、第三次都是这样默默捡。捡了一个礼拜以后,情况不一样了,其它的家长也一起捡。家长一捡谁会帮忙?小孩也一起来捡。当我们捡起垃圾,所有看到的人留在他的心中,我们不敢保证他往后会捡垃圾,因为很多人做事考虑东考虑西,「我这么一捡,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但是最起码,当他往后要丢垃圾的时候,会有个影像跑出来,会阻止他再丢垃圾。

我记得我在念国中的时候,记忆很深,我的校长,那天是放假时候,学校没有人,我刚好到学校,校长弯腰去捡起校园里面的垃圾。我站在他后面,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学生在后头,可是校长这个动作影响了我一辈子,我这一生有没有可能再丢垃圾?没有。一来,校长感动了我,二来,我假如再丢垃圾就对不起校长的教导。所以有个学校开会,因为校园太脏,学生都丢垃圾,这些校长跟老师在那里要讨论用什么方法比较好改善这个情况。诸位同修,你们帮他出出点子,什么方法?假如那天校长带头开始捡,那学生一定会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上行下效。

为什么经典教育推展的效应不会很大?因为一开头的认知不对,都想着谁来学?小朋友学好就好。大人不学好,小孩如何学好?做到以后才说,叫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叫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叫骗人。大人都不带头做,小孩每天想:你自己都没做,你都骗人。心里都不服,怎么可能可以长养他德行的根基?我们到了海口去,小孩的课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家长跟老师的课,绝对不能断。所以我们大过年,这些课都没停,继续都在开课在熏习。

「有心非,名为恶」,我们只要自己明白这是错误的,绝对不能再做。假如常常做这种事,心里面会觉得很不安、很不踏实,这会影响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不用贪一时之快。我记得我父亲在开车当中,最常讲的一句话:再快也不会快那五分钟。父亲是个榜样,孩子就会学习,我们开车就不会贪快。我父亲开车也从来不按喇叭,所以上行下效,我们也不习惯按喇叭,「缓揭帘,勿有声」,会影响到他人安宁都不能做。当我们开车的时候,也尽量不要乱鸣喇叭,反而让很多人吓到。所以你不乱鸣喇叭,也是在落实「十善业道」,不恼害众生。像晚上开车回来,假如整条街都已经在睡觉了,我们要赶快熄掉引擎,以免吵到他人的安宁。然后像一些喜庆当中,比方说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要不要放鞭炮?纵使要放,时间也要抓对。人往往得意忘形,我就记得有一次,他一接到消息马上就放鞭炮,结果那时间差不多一、二点,很多一、二岁的小孩好不容易睡着了,结果他这么一放,炮声放完以后,接下来是什么声音?孩子的哭声。这都有损阴德。

现在的人常常会有一种心态,他说「他既然这样对我,我也要这样对他」,用这种报复心理。其实当我们用报复心理的时候,我们要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生气?因为对方做错了,我们才生气。结果我们现在也要学对方做错,那我们应该气谁?气自己!你当初生气是他做不对,你还效法他,那你哪有资格生他的气,你不是跟他一般见识!所以最重要的应该是包容,应该是去转化,绝对不能报复,因为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我们遇到恶缘的时候,一定要生还债想。诸位同修,当你欠人家二十万,拿了十万块去还的时候,你的内心应该舒服多了,慢慢就减轻了。所以随缘消旧业,愈不跟人起冲突,愈能够包容,愈能够在逆境当中提起正念,业障一点一滴就消掉了。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改过相当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而真正勇于改过的人,他也很容易能够赢回他人对他的信任跟支持,俗话也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孔夫子也告诉我们修学的三个方法:第一个「好学近乎智」,第二个「力行近乎仁」,第三个「知耻近乎勇」,所以改过的勇气很重要。一个人要改过,要具备三种心:第一个就是耻心,第二个要发畏惧之心,第三个要发勇心。我们要常常想到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要糟蹋自己,不可自甘堕落。

我有一次在绕佛的时候,突然悲从中来。诸位同修不要误会我很爱哭,我就哭的情况都讲完了。突然那一次在绕佛的时候,悲从中来,哭得稀里哗啦,觉得我本来是佛,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在这里轮转不已,都跳不出去。所以确实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真如本性,不能再糟蹋。这些圣哲人可以留名青史,我们决不能一身瓦砾,这一生死了就付诸黄土,那就浪费了这一生的价值,也浪费了祖宗、父母对我们的提携跟教诲。所以我们要有羞耻之心。

再来,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们念了《太上感应篇》,就了解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行善一定要及时,不然当我们的厄运现前,你想改也改不了。我们要为自己积福,也为后代子孙积福,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的福德可以庇荫后代、逢凶化吉。九一一事件,我的长官他有个朋友就在那个大楼上班。诸位同修,能够在那栋金融大厦上班的人,在社会地位上都是很顶尖的,因为那栋大楼里面大半都是总公司。所以我就跟学生讲到:这些在大楼里面的人,昨天可能还在吃着一餐上百块美金的食物,他有没有想到明天就要丧失生命?所以行善要及时,不然可能命运就结束了。刚好他的朋友前一天晚上睡觉,怎么睡都睡不着,后来不知道翻到什么时候才睡着。当天一醒过来,迟到了!他几十年工作没有一天迟到,因为他们受日本教育,中规中矩,结果就那天迟到了。他就奋力赶快去搭地铁,搭了地铁走出来,一看大楼垮下来了。按照正常状况,他已经一命呜呼。所以人行善绝对不能等。

台湾有一次非常严重的火灾,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数十条人命付诸一炬,台中威尔康大火。而烧的过程里面,有老的、有少的,各个年龄层都有,统统走向黄泉路。刚好有个人他的女朋友在这个火灾里面丧生,可是因为没有每天通电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友已经去世了。当天晚上他睡觉,他女朋友来给他托梦说:我已经死了,我们这几十个人就是在前世一起结伙抢劫,刚好这一世统统都到齐了,一把火烧了。在这个事件当中,也有人是本来要去,突然有事情没去,逃过一劫,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今天已经闻了正法,但是过去生中也有无量的罪业,要赶快精进改过,这样才能够逢凶化吉。而当我们在生命当中,有比较长的岁数也才能够成就道业,因为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性必须要长期熏修才行。所以改过一定要趁早,要有敬畏之心,只要生命还没结束以前,我们能够勇猛精进,道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增长。

第三个要发勇心。要很勇敢,一有发现过失,要赶快把它改过来。在《了凡四训》上提到「小者如芒刺在身,大者如毒蛇啮指」,面对错误就好像你被一只毒蛇咬到了手指头,当下你会怎么样想?你会不会想,三天以后再说?会怎么样?马上宝剑拿起来把它砍断。这支宝剑就是智慧,要把烦恼斩断,不能让它再污染我们。因为「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当我们能够不断的在念头上修正,不让它放逸,不让妄想踟躇,我们就可以净念相继。所以用功夫在一念之间,勇气也要在这一念之间去用。

因为有机会看了「三国演义」,在看这出电视剧的过程,我有两个很深的印象。第一个,就是看到孔明他已经都在吐血了,还一直振笔疾书,要把他积累的一些智慧传下来。他的士兵端饭进来给他吃,他愈吃愈少,后来几乎都不吃东西。他办公的地方外面挂了两行字,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是哭得不能控制我自己。后来我就想:为什么我会哭成这样?一定是我前辈子帮孔明端饭,看他都不吃,我内心很难受。

另外一幕,就是看到赵子龙救阿斗。几十万大军把他团团围住,他当时候只有一个念头,什么念头?杀出去,保住阿斗。诸位同修,我们现在学道,就要有赵子龙的精神,杀出去。你的目标不是把数十万大军杀完,是什么?杀出一条路来,杀出一条横出三界的路。我们现在想要把所有的见思烦恼都杀尽,有没有可能?没可能。这个时候只有勇往直前,净念相继,求佛力加持,让自己当生成佛。所以诸位同修,谁是阿斗?要抱好!有同修说刘备的儿子。阿斗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要杀出去,这一生不能再错过。你看赵子龙在杀敌,我们在杀烦恼,能不能有丝毫凝滞?能不能有丝毫迟疑?他只要一个念头说「我休息一下」,马上本来杀出去的路又统统退回来,又要从头再来。所以老和尚有一片光盘上面提到,「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这一句师长的提醒叫我们要有勇气,绝对不能退缩。

所以「过能改,归于无」,这个改,从根本的念头去下手。改过除了对自己有好处,改过也可能能够让家庭、让国家免于蒙羞。在战国时代,赵国有两位大臣,一位是蔺相如,另外一位是廉颇将军。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对赵国有很大的贡献,赵王把他封为上卿。而廉颇是带领数十万大军的大将军,他就觉得这个蔺相如是书生,都没有流什么汗,居然位子在他之上,他心理不平,常常就要去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看到廉颇来找他,不想跟他当面冲突,就以生病为理由避开。有时候走在路上,刚好廉颇将军的马车来了,蔺相如马上交代他的下人绕道而行。他们这些家人就很心理不平衡,说:大人,你怎么这么懦弱?怎么会怕他?结果蔺相如就提到,我个人的这种羞耻没有关系,假如我跟廉颇将军起了冲突,国家将会有很大的灾难,秦国为什么不敢打我们?就是有我跟廉颇将军在。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羞辱,而让国家陷于更大的危难,甚至于产生国家的羞耻,那就更严重了。蔺相如念念不是想自己,而是以大局为重,想国家人民。

结果这段话后来传到了廉颇大将军的耳里面,将军毕竟是有读过圣贤书的人,马上生起忏悔之心。所以老人家背着荆棘,负荆去请罪。走到蔺相如的家里面,蔺相如一知道廉颇将军来,也非常的恐慌,赶快冲向前去把老将军扶起来。廉颇过能改,让两个人之间变成了莫逆之交,也让国家免于灾患。所以确实我们个人的羞耻、个人的毁谤是其次,绝对不能因为我们的言语、行为而让团体的名誉、团体的工作得到损害,那就是更大的耻辱。我们办事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倘掩饰,增一辜」,假如不勇于认错,可能就是罪上加罪,对我们的自性就是更大的一种障碍。很多同修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他们会有个遗憾,他说我儿子都十几岁了、都二十几岁了,来不来得及?所以障碍不在外,在哪里?在自己。我们只要从修身做起,那个路子就找对了。只要自己先做好榜样,这个德风吹下来,上行就下效。不要再考虑一大堆,他也不行,他也不行,都自己自寻烦恼。我记得在天目山讲课的时候,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先生,他走向前来告诉我们,他说:蔡老师,我七十岁才补第一课。所以你看老人家学习的态度不亚于我们年轻人,非常好学。

有个高中生,她来听了五天。第五天她的阿姨跑到我们上课的地点要找我们,结果因为我们已经回去了,她又要到电话跟我们联系上。她就告诉我们,她说我的外甥女来上五天,每天回去都有大的变化,五天上下来变了一个人;本来对父母讲话都很没礼貌,现在还会倒茶,还会帮忙盛饭,所以她很感动。她说:我的孩子,一个两岁,一个四岁,可不可以交给你们教?我们接着说:这位家长,我们是来自海口、来自深圳,比较不方便。她说:没关系,我的孩子送到深圳去。但是要回过头来,家庭教育是根本,人不能常常要求特效药。

所以从我们推展的过程当中,看到的事例很多。这次在寒假期间,我们办了第一次青少年营,本来打算招个二、三十个学生就好,也没打广告,后来报名人数超过八十个。诸位同修,为什么?现在的父母一个头比两个大,一听到可以帮他教青少年,大家都怎么样?大家告诉大家,都传递开来。这五天课上下来,有个女孩二十多岁,二十出头,她上台来分享。她说:我本来很恨我母亲,不过这五天课上下来,也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我往后要孝顺父母,而且我也要弘扬中国文化,以这个为志向。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能够把道理讲清楚,我们能够以身作则,相信不管是什么样的年龄层都可以转化过来。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圣先贤的话绝无虚言,都是真实教诲。

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五个单元「泛爱众」。诸位同修,我们刚刚上的「信」部分,它的内容除了言语的信用之外,还包含言语跟人的互动所产生他人对你的信任态度。当你能够「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以这样言语的分寸,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跟信任。再来「见人善,即思齐;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当你的人生态度是如此,你的朋友对你会相当尊敬跟信任。所以,「信」除了言语之外,也要做出值得人家信任、值得人家尊敬的行为出来。当你处处让人信任,就是处处在做无畏布施;当你言而无信,别人跟你相处常常都要提心吊胆。

「泛爱众」,泛是广泛的意思,广泛的爱众生,这个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都属于这个范围。我们引导孩子,是不是马上引导他要爱万物,这样引导他容不容易感受?不容易,也要有次第来引导、来教诲。孟夫子有提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引导孩子能够扩宽心量,能够充满爱心,下手处就在孝顺父母。当他懂得孝顺父母,继续延伸开来,就懂得「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他就继续扩展到尊敬一切人的父母、兄长、亲人。

当然孝顺父母要具体,他怎么孝顺?当下就从落实《弟子规》开始做,从「父母呼,应勿缓」,从「冬则温,夏则凊」,所以教学绝对不能不落实,那就空掉了。我们让孩子立志,怎么立?一般的人觉得立志就是做总统、做总理,那个太高了,今天你的孩子假如告诉你:妈妈,我以后会买大房子给你住,会买大车子给你开,但是你现在先给我十块钱。谁最好骗?这个孩子花言巧语,妈妈就相信。他往后能不能孝顺,要从哪里看?现在都不孝顺、都不帮忙,你还冀望他以后会买大房子、大车子给你,那就太愚痴。一个孩子假如真有孝心,当下就会帮你做家事,当下就会好好念书让你安心。

所以我们引导孩子立志,就要在现前去落实,我们叫他们要当孝子,要当好学生,要当好公民;假如又有学佛的孩子,你说要当好佛弟子。当他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又教他《弟子规》,他就知道孝应该这样去做。好学生要尊师重道,他在学校也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再来,好公民。我们也引导他,你在坐公车的当中,看到了老弱妇孺一定要赶快起来让座。或者是看到纸屑我们要懂得把它捡起来,因为这一片大地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都有责任爱护它、保护它。

像孩子也会常常把他们学到的去表演出来。有一次刚好他们家族吃饭,这个孩子一喊开动,他马上就合掌,念念有词,所有的这些长者本来筷子都要夹下去了,看他这么专注都停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就把眼睛张开来,这些长辈说:你刚刚在做什么?他就说:因为饭前我们要感恩,所以我刚刚在念「感谢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感谢老师教我训我,感谢同学陪我一起成长,感谢农夫辛勤的工作及所有付出的人」。这场饭局还没吃,每个人的脑袋都吃饱了,这个孩子的一个行为,教育了当场所有的大人。当孩子他做出来的行为能够影响到众人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他跟社会息息相关,他也有能力可以让社会更好。所以,透过我们引导循循善诱,孩子会很有责任心。

再来,除了自己的父母要爱护、他人的父母要尊敬之外,我们继续可以引导孩子,要尊敬每个行业的人。有个小孩,他的母亲叫他跟门口的保安人员敬礼,说叔叔好,他怎么说也不肯敬礼。诸位同修,为什么一个孩子年龄才四岁、五岁,却连对一个长者鞠躬都不愿意,原因出在哪?一个孩子哪有生下来分别心那么重,原因在哪?上一辈的人大小眼,长者给他不好的示范。当我们无形当中对那些收入比较不好的人表现出轻慢的时候,孩子就在学。这个母亲也警觉到了,所以就在那里:今天不跟叔叔鞠躬,不能回家。孩子脾气也是很拗,接着母亲就跟他讲,她说:所有的人、所有的大人都在为这个社会付出,从总理到保安的叔叔,你看他帮我们守卫,我们的生活才有安全。而最不需要被尊敬的人是谁?就是你!你根本对家、对国、对社会都还不能帮上忙,你还这么傲慢,应该要感谢这个叔叔。母亲也抓住这种机会点,伏孩子的慢心。所以应该对各行各业都平等对待,都从他们的付出,去引导孩子感恩、感谢。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07-2-8 19:55:05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05/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8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早上进入《弟子规》第五个单元「泛爱众」,泛爱众的内容,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就是如何经营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要先懂得付出、懂得爱人,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些朋友会说,我先生假如对我好,我一定对他好;我的朋友先对我好,我再对他好。这样好不好?人生一直在那里等,累死了,患得患失。当我们讲一句好话给予他人,谁先受益?当这个好的话语在我们脑中产生的时候,我们全身的细胞已经都得利益了。所以确实利人一定利己,损人一定不利己,而且是损己。我们看到坏人的脸色怎么样?我们看演电影的时候,一看就知道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他的脸会变成这样?不都是起了恶念以后,相由心生。自己身体搞坏了,而且又折掉了自己的福分,所以损人绝对不利己。当我们了解这个真相,应该用一分真心去对待任何一切人事物。

我们早上也提到,一个人的爱心,一个人的关怀之心,一定是从家庭培养起,从对父母的孝延伸到对一切父母、一切长者的尊敬、恭敬。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所有整个社会就是一个互助的团体,假如今天没有各行各业的工作付出,那我们食、衣、住、行、娱乐都将出现状况。我记得在海口,我的背包背断了,我走到一个车站门前,让一位修理的工人帮我把它弄好,弄完以后我很高兴,结果他说多少钱?他说一块钱。一块钱就把我们的袋子救活了,确实很感谢他,因为我们生活当中,确实需要很多专业的人来成就我们。所以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行业,用一分平等心、恭敬心,当我们长辈有这样的态度,下一代也会有这样的恭敬心。

有一班的学生,有一天就对老师说:老师,这个帮我们每天换水的叔叔很辛苦。有个叔叔每天来帮他们换饮用水,都是相当的重。学生就提议:老师,我们明天是不是应该谢谢这个叔叔?学生这样的提议,老师听了也很欢喜,就说:好!我们明天来谢谢这个叔叔。当这个叔叔走进来的时候,面无表情,好像每天都是例行公事一样。学生一看他走进来,就集体对他说:叔叔好!他还是没有回过神来,点点头,后来当这个叔叔在换水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又说:谢谢叔叔,您辛苦了。这个叔叔马上露出灿烂的微笑,从此以后,叔叔只要到了这一班同学的教室,马上都是灿烂的笑容。所以当我们敬人,人会尊敬我们,当我们处处感谢他人,那人与人就会相处的非常和谐。

我们生活当中只要遇到不同的人群,都应该给予尊重、给予肯定。记得在过年前夕,我们也会看到很多打工的人(打些临时工的人)都会在邮局前面排得很长。这些朋友准备做什么?要寄钱回故乡给他的家人,虽然他赚得并不多,但是他也是时时念着要孝顺父母,要奉献他的家庭,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值得让我们尊敬的地方。

除了各行各业应该敬爱以外,我们也引导孩子,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关怀?诸位同修,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关怀?现在讲的弱势团体,比较没有生活能力的这些人群。其实爱护弱势团体的态度,在中国几千年前的教诲当中就已经提到了。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圣贤人给我们的教诲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代表期许我们一个人的心应该时时是为社会、为国家;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还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寡孤独就是人生比较困苦的人群,「鳏」是失去了太太,「寡」是失去了先生,「孤」是失去了父母,「独」是老年丧失了孩子,还有包含一些身体肢体残障的人,都应该我们带头来对他们多关怀、多尊重。当有这样的态度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弥漫着祥和之气,只要社会风气一转,我们生活在其中也会其乐融融。

谁开始来做?我们在《论语》里面也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一个很有仁德之心的地方很好,能够增长自己的道德、学问。这个有仁慈之心的地方去哪里找?现在好不好找?我们责无旁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自己开始,从我们在社区当中懂得去捡垃圾,懂得敦亲睦邻。当这样的风气慢慢从我们转动起来,就能够唤醒很多人的这分善行。

有个老先生他住在一栋公寓里面,这栋公寓这些邻居都老死不相往来。老先生有一天就对隔壁的人家跟他敲了门,然后就对他说:我的儿子寄了一篮的葡萄来,我吃不完,你们家有没有一些盘子可以装,我来分给大家。对面的年轻人就拿了一些盘子,然后装了这些葡萄就开始分发到整栋大楼里面去。本来也不是很认识,由于开始送这个葡萄,大家就开始有了交谈,就熟悉起来。本来楼下的脚踏车大家都是排得乱七八糟,后来因为有了接触,大家就开始互相尊重,脚踏车也自动排整齐。有些邻居家里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刚好其中一户他也是开公司的,熟了以后他也主动让这个晚辈到他的公司去工作。所以就自然而然互动起来。

人跟人假如没有沟通就会愈来愈疏远,假如有人带动以后,事实上都能唤醒人这种人情味。后来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远远看到这位老先生走在路上,迎面而来一个水果摊贩,就对着这个老先生说:老先生,你还要不要再买一箱葡萄?这年轻人一听,才了解到那篮葡萄不是老先生他儿子送来的,是老先生自己花钱买的。邻里之间也要透过我们的真诚去带动,所以诸位同修,您回去以后,就可以先来弘扬什么?《弟子规》!要多请客、多送礼,来的时候请大家吃吃水果、吃吃饼干,不到两、三次,保证饼干你也不用拿,水果你也不用拿,相不相信?绝对的,人心都是善良的。

我们在海口推展中国文化,推展了一、二个月以后,每次下完课走进厨房,地上就有蔬菜、有水果,也不知道谁拿来的?诸位同修,为什么不知道谁拿来的?我们平常给人家送礼,送礼的时候怕主人没有看到我们送什么,还要举起来告诉他「这是我送的」,很怕别人没有记住这个人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都是用有求的心在与人交往,太累了!而当我们是用无求真诚的心对人,别人也会希望不求回馈的付出,所以确实拿来的很多都根本不知道谁拿来的。而且他们也是欢喜让这些东西又给所有的老师可以共享,这也是表达他们的一种感谢、感恩。所以「里仁为美」要靠每个人从自己的修身、齐家做起,进而很自然的把影响力扩充开来。

除了这些弱势团体需要爱,诸位同修,坏人需不需要爱?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都很明白,原因就在「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海口我们遇到了一个监狱长,他主动来跟我们中心的老师吃饭,他就说到:我希望把监狱办成一个学校,因为这些人这几年都在这里,假如能够有好的教育给他,说不定可以重新做人。我们听了心生欢喜,确实佛菩萨示现各行各业都有,连监狱里面都有菩萨。我们也很热忱给予他回馈,只要有什么需要,我们中心老师一定全力支持。当然更重要的要跟他沟通,学校要教学要给这些监狱的受刑人,到底要从哪里着手才能够让他的观念转变,让他的德行提升。这个方法就有赖我们去引导,我们去分享。

假如监狱要办课程,诸位同修,要从哪里办?你们要准备好,说不定回去就有人来找你。从哪里开始办?从《弟子规》。「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其实读书是有次第的,德行的建立一定是从《小学》开始扎起。这个《小学》不是念书的小学,是一本书,是朱熹朱夫子编的,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而做人首要又以孝为本。但是这本书离我们已经数百年,它的内容当中有些用词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状况差距比较远。而清朝时候李毓秀李夫子,他重新以《小学》这本书内容的重点把它抓出来,然后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段话为纲领,把它编成《弟子规》。《论语》里面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这七个纲领再加上所有《小学》里面的重点,编成了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弟子规》,他掌握了整个做人做事的纲领所在。所以只要要增长德行,我们就可以从孝道、从《弟子规》下手。

坏人也需要我们好好去引导、去包容、去宽恕,他们才有空间改过自新。不然他假如常常受到排斥,很可能又会犯下更大的过失,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在去年发生一个很大的刑案,就是有个大学生叫马加爵,他杀了四个同学,在舆论界、在教育界也造成很大的震撼,很多的讨论。我也问了一些朋友,说马加爵杀了四个朋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有些人他会觉得,这样的人赶快把他枪毙了。问一些从事教育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比较不是这样,他们会觉得一个大学生还这么年轻,都还没有步入社会,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样违背人性的事情?诸位同修,为什么?他还没进入社会,他受到的是什么影响?家庭影响,学校影响。

我们从马加爵来看,原因就在于他这些同学常常会讥笑他、会辱骂他,所以他的怨气慢慢上升起来。等到忍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做出这么残酷的事情,所以他杀了四个同学。马加爵没学过《弟子规》,假如他学到「言语忍,忿自泯」,假如他学到「凡是人,皆须爱;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因为他的生命当中都没有这些理智的教诲,所以遇到境界根本不可能提起这样的态度,都是随顺愤怒、随顺烦恼。换另外一个角度看,为什么这四个同学会得到杀身之祸?也是没有学《弟子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勿谄富,勿骄贫」。不要去瞧不起人,他们的傲慢惹来了杀身之祸。其中本来还有一个同学也应该是会被他杀害,结果这个同学逃过一劫,后来才了解到,因为这个同学曾经主动帮他盛过一次饭,他记在心上,这个同学才逃过一劫。

所以再恶的人,他知不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很清楚。当我们的孩子对人都是一片恭敬之心,他人生就会化掉非常多的恶缘跟灾难。假如没有学到这样的恭敬心,很有可能在人生旅途会增添非常多的危机跟阻力。马加爵已经被枪决了,但是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也要就这件事件好好来思考。孩子只要没有理智,他的人生确实很难去走;孩子只要从小懂得恭敬,懂得有爱心,他的人生将会愈走愈宽广。

除了人要爱以外,我们还要爱什么众生?爱一切的动物。在西藏的草原上有很多的藏羚羊,有一天有个猎人他一睡醒走出来的时候,看到远方站着一只藏羚羊,他马上就拿起他的猎枪做好瞄准的动作。这只藏羚羊因为也知道自己跑不动,来不及了,所以站在那里看着这个猎人,瞬间它的双膝就跪下去了。这个猎人也很惊讶,因为他打猎至今没有看过这个场面,不过他还是扣了他的扳机,把这只藏羚羊射死了。后来他把它拿回来以后,剖开来一看,原来这只藏羚羊的腹部已经怀孕了,怀了它的孩子,所以它这一跪是祈求他饶了它的孩子。这个猎人看到这一幕,自己心里也相当感动、也相当后悔,所以他就因为这个事件把他的猎枪丢掉,从此不再杀害动物。

白居易先生写了一首诗,提到,「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人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自己好玩就去玩弄动物、去伤害动物,这个果报会非常惨烈。佛陀也说到,若要世上没有刀兵劫,除非众生不吃肉,除非人不要去残害这些生灵,不然只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用这分体恤的心也去感受到动物也会痛,动物也有它的天伦之爱,我们不应该让它们痛苦,把我们的快乐建筑在它们的痛苦之上。

有个猎人放了一个捕兽器,他要抓黄鼠狼,那天他就看到这个陷阱已经抓住黄鼠狼,当他就近一看,原来只剩下黄鼠狼的皮。他很惊讶,这只黄鼠狼到底去哪里了?他就顺着留下来的血迹跟踪过去,结果这只黄鼠狼是使尽全力撕开自己的皮逃走。当他找到了黄鼠狼居住的地方,就近一看这只黄鼠狼已经死了,倒在洞里面,而它的孩子正在吃这只黄鼠狼的奶水。所以我们也看到,动物之间确实是有天伦,都会爱惜子女,还会孝顺父母。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彼此学习。

现在有些商人他会拿些小动物出来卖,小朋友一看很好玩,就买回家里去,结果会怎么样?很多都玩死了,把它玩弄死掉了,也不知道它吃些什么。所以,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不能去买这些小动物,因为我们愈买商人就抓愈多;我们不买,这些不法的商人他就没有利润,他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在汕头,因为是沿海地方,海产就特别多,杀业也特别重。在汕头有家素食馆,叫觉西园,当初这个觉西园要设立,它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吃素,不要杀生,而且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闻到佛法,能够破迷开悟。由于这样的动机他们就开设了这家素食馆。这家素食馆一餐三块钱吃到饱,而且菜色都是几十样菜,让每个吃的人都欢欢喜喜,他们还常常变换菜色。本来一开始他们打算每个月亏个几万块,最起码能够让更多的人不要吃肉,又能够看到这些佛法、圣贤学问。他们也抱持着假如一天五百个人来吃,有五十个人拿书回去,有五个人看,有一个人看进去,那就值得了。假如那一个人一看进去往生成佛,他这个店也值回票价。抱持着念念为众生想的这样的存心,就开业了。

前一个礼拜还供众,免费让人家吃,一天都挤进上千人,一、二千人。结果从开幕至今不只没有贴钱,还赚钱。一顿有五百个人左右来吃饭,而且还不只是我们佛教徒来吃,因为他们把整个房间布置得很好,上面有基督教的教诲,还有伊斯兰教的教诲,把老和尚多元文化的观念也放进去。所以很多基督教他们开完会,几十个人也一起到他们的餐馆来吃饭。由于这么多人吃,他们收入也都能够维持得很好,而且剩下来的钱还可以再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固定去放生,它的基金第一个拿来放生,第二个拿来印佛书、印圣贤书,第三个还可以去看望他们地方当中一些老弱妇孺,比较贫穷的人。

所以诸位同修,一般的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意能不能做,假如是你,你敢不敢做?一般这个给普通的商人一听:这种生意绝对赔钱。但是我们不能随顺世间看法,要随顺真理思考,所谓愈施就愈多。而他们面对一些流浪汉都免费给他们吃,而且给他们吃的东西不是剩菜,都拿新鲜的给他们吃;这真正在修平等心,没有高下之心。他们当地的官员也都会到他们那里吃饭,然后告诉他们,你们干的是实事,为我们这个社会谋福利。结果他们当地地区的犯罪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一些初中生、高中生来吃,吃了以后还会主动把袖子卷起来,一起到厨房帮忙洗碗,所以这种良善的风气确实是可以不断带动起来。还有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免费载法宝,只要要载法宝,打一通电话给他,他就来了。然后他自己每天捐十块来帮忙做这些好事,他自己出租车后面都会放着师父上人的法宝,只要坐车的人感兴趣,他就在他的出租车上转法轮,广宣流布。所以确实,这个世间有太多的事需要做,需要我们去带头。师长也给我们教诲,别人要做的事情让给别人做,别人不做的事,最缺乏的事情,我们要主动带头来做。他们护持了众生不要再造杀业,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缘,相信他们这个餐馆一定会愈开愈好。我听说好像马来西亚已经要开分店了,这个好事希望大家能够共襄盛举,要相信「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对于动物要爱护,对于植物我们也应该爱惜,其实整个生物与我们人类是生命共同体。刚刚有一只苍蝇飞过来,突然让我想到,我在一个山区教书,山上有蚊子。我们学佛就知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把一只蚊子杀死,就杀一尊佛,所以要平等对待它,我们就欢喜供养它。不过那时候因为我还没有认识杨老师,杨老师说可以跟蚊子沟通,叫它不要叮在一些会让她很没面子的地方,要叮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果然隔天醒过来的时候都叮在这里,还有叮在眼镜托住的地方,刚好戴上去就看不到,还有叮在这个眉毛这边,真是很好商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还有一次因为客人到他们家里,她就对蚊子说:众蚊子,这些是我的客人,你们不能撒野,要叮只能叮我。所以隔天问了这些客人说,昨天睡得好吗?他们都说睡得不错。

我就在蚊子叮我的时候,我就开始念佛,观想佛光注照它,然后我就劝它:你本来是真如本性,不要把自己搞得这么堕落。结果你都不动的时候,它会吸得很痛快,一次吸到底,然后飞走的时候也不大会痒;因为你很惊恐的时候,你也会惊吓到它,反而这样会比较痒。它吸完以后,就非常自在停在我的墙壁上。下完课我回到房间里面,也看看它,祝福祝福它。结果两天以后,它还停在原来的位置,我就很纳闷,两天都不动,过去一看,它死了,而且还黏在墙壁上。我真希望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我往生就有人可以拉我的右手,我再找一个人拉我的左手。

因为在山上,所以非常多的鸟类,常常因为玻璃是透明的,很多鸟类它不知道是玻璃,直接很快的速度就撞上玻璃,一撞就死掉了。因为我们学校这些学生都知道我在学佛,只要看到鸟的尸体一定会有三、五个小朋友快步跑过来,把这个尸体递给我。我们都知道,人断了气以后,灵魂脱离开来要八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但是我不知道鸟要几个小时才会脱离。可是当拿到我们手上的时候还是热的,我们赶快跑回房间,把它放在念佛机的旁边,开始帮它助念。念完以后,因为我有课要上,我就会去上课,回来一有空就赶快帮它助念。这个鸟它只要是死于非命,它的全身都是僵硬的,当我们几个小时为它助念下来,它的身体都是柔软的,等到柔软以后,我们再把它埋好。所以确实我们也从动物身上了解到,统统都是有灵魂、有知觉的,我们也用平等心对待它们。

诸位同修,你们回去不要去找动物的尸体来助念,随缘就好。不过佛法还是要靠我们去印证,信解行证。当我们印证到这一点的时候,对一切众生都不会轻慢,甚至对于花草树木也要恭敬。我们也曾经听到大陆一位同修陈晓旭,她跟她先生有一天睡觉的时候,觉得房间里面磁场怪怪的,她说:假如是有鬼神的话,你们让电灯闪几下,让我们知道。确实过没多久,电灯就闪了一下。他们夫妻很紧张,然后接着就跟他们说:假如有什么需要就托梦告诉我们就好。结果当天就作梦,是很多小孩子的声音,就提到他们是他们家前面的那些小草神,因为都已经快要枯死了,希望他们去帮他们浇浇水。隔天她走出门去看,果然他们家的花都开得很好,那些小草都快枯死了,因为她的父亲只浇花不浇草。她赶快拿着水去浇那些草,她的父亲还在旁边说:不要浇了,草有什么好浇的!

所以一切这些树木花草,很有可能都有树神、花神住在里面,天地之间的万物可能都有神灵住在其中。我们读《地藏经》也会了解到,山神、海神、树神、川泽神、苗稼神,我们面对所有的万物都应该用一个恭敬之心,不可怠慢。你看孩子到了大自然当中,吵吵闹闹,大声小声,这都是对众神灵不恭敬,这都不好。我们也看过孩子他觉得好玩,拿着木棍就在那里打树。诸位同修怎么办?这是机会点,也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引导,这个时候你走过去:树怎么可以打,真调皮!他就跑了,他下一次打不打?他下一次会更厉害,都在人家看不到时候打。所以要让他了解到树木的价值,他才不会去破坏。

我们就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诸位同学,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也不会饿死,但是人只要三、五分钟没有一个东西,命就保不住了。哪个东西?空气。空气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氧气。诸位小朋友,氧气从哪里来的?从植物的光合作用里来。所以树木每天提供你最重要的东西,它时时在保护你的生命,是你的救命恩人,你怎么可以拿着棍子去打救命恩人?那实在太忘恩负义了。当我们用这样的引导,让他了解到植物跟他是息息相关,不应该去残害、去破坏。所以确实都需要循循善诱。「泛爱众」,要爱一切众生。经句第一句我们来念一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确实我们人同样生活在这个天地之间,万物也同样生活在这个天地之间,都是被大地所滋养才能够得以生存。所以其实当我们在爱护一切万物的时候,也是做到了孝跟悌。当我们爱护万物,不破坏这个大自然、这个大地,大地就好像母亲一样,而它所滋养出来的万物就好像兄弟姐妹,那我们也是落实了圆满的孝悌之道。佛在《无量寿经》也期许我们,「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阿弥陀佛他已经契入了众生与他皆一体,所以他时时是抱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深怕一切万物受苦、堕落。我们既然依止《无量寿经》,也要学习阿弥陀佛的行持,对一切众生都要尽力爱护,希望他们都能破迷开悟。

所以面对蜎飞蠕动我们也应该处处关怀,刚好跟我们有缘赶快帮它们做三皈依,念佛祝福它们,回向给它们。我就曾经遇过一只狗,我们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它也会跑到旁边来。当我们敲引磬以后,它就会仰天开始发出吼声,那种吼声你可以听出来它非常的恭敬,而且每天都来做功课没有缺席。有时候可能稍微忘记时间,当我们引磬一敲下去,它突然觉得自己迟到了,就会发出很惨烈的声音,一边跑一边在那里叫。所以确实我们修行都是无始劫以来的事情,为什么修行修到最后会到畜生道去了?

它也很有福报,到佛寺里来三餐都不用愁,而且它很有善根,跟我们吃素都不挑食。刚好有一阵子它们正值狗的发春期,很多的公狗为了争一只母狗,就咬得很惨烈,它回来的时候整个嘴唇都裂开来。它跟我是师兄弟,我有责任「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所以我就把它叫过来,狠狠骂了一顿说:你都还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堕到狗道去,就是太愚痴了!当我在讲话的时候,它露出惭愧的眼神,头低低的。其实众生很可怜,习性太重,自己明明知道不对,但是也很难转过来。所以确实要有善知识教导,要有一群善友依众靠众。所以我们也随分随力来协助、来帮忙。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一个人有德行的时候,自然而然他会名副其实。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德行自然就会让很多有心学习的人主动来跟他学习、参学。中国人最尊崇的就是至圣先师孔夫子,夫子为什么值得我们尊重?我们要了解到夫子他是怎么样的存心,才会赢得众人对他的尊重?夫子曾经就提到他有四件忧虑的事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夫子每天担心的是自己的道德没有增长,自己所领会的道理没有能够好好的让学生、让众人受益。闻义不能徙,当他知道道义的事情,他不能马上去做,他就觉得不好受。不善不能改,当他了解到自己不好的地方,他就要赶快把它改掉,不然他就会很难受。这是夫子他每天忧虑的事。

诸位同修,您忧虑的事跟夫子一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夫子值得我们尊敬,念念自行化他,念念克己复礼。「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唯有透过教育才能够真正彻底解决一个人人生的问题。所以夫子才说「学之不讲」是不行的,唯有教育才能够真正彻底帮助人。当我们以这样的存心去处事待人,相信也能够增长德行,也能够赢得他人对我们的敬重;绝对不是因为长得很帅,『非貌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以什么为偶像?都以长得很帅的为偶像,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影星亲,父母不亲,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机缘闻到圣教的原因。

所以教育刻不容缓,不然孩子的认知会有相当的偏颇。我们从这里也领会到,推展中国文化刻不容缓。我在一次中学演讲的时候,也感受到这些中学生都很善良,当他看到我们是义务讲学,他当场眼泪都掉下来。还有些同学听完以后,他们的分享我们也很惊讶,有好几个孩子拿起麦克风都说:我今天听完以后,深深感觉我不够孝顺,我以后一定要再加把劲好好孝顺父母。所以善根都是容易调动起来的,我们一定要赶快尽力扭转社会风气。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才」是才华,而才华也必须奠基在德行的基础之上,所以「德」摆在前面,「才」摆在后面。因为我们也发现现在有很多高科技的人才,因为没有德行,都做些犯法、犯罪的事,而且影响面都很大。所以德才兼备,「德」一定要排在前面,这个「才」才能利人利己。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