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症发病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只是心理和社会原因是中国精神病研究的耻辱。国外大量资料都已证明抑郁症的生物学病变的特征是单胺能尤其是5-羟色氨能神经元功能不足,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方面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是自幼年开始,也可以是成年后开始。有与家族遗传相关又有与后天生活环境或者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症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远比在发展中国家的高。发病率的增加似乎是与比尔盖茨收入的增加成正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剩余价值的快速增加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需要自己的肌肉。上网,看电视,坐汽车,被包作二奶等等,等等。5-羟色胺靠那里制造呢?只有靠药店。
有人可能说,某某是运动员,也得了抑郁症。不错这也有可能。因为一母九子,九子各别。人类每个个人的体质是遗传来的。而这个体质是人人各异的,因此有的人由基因决定的对运动的需求较多,有的人则是较少。我们可以把需求较多的那一类称作“抑郁敏感”型体质。这类体质的人如与较多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也不一定得病。只有那些,体质不佳,且有运动较少,生存环境不良(如婚姻不合)的人才会发生抑郁。还有,恶略的心理环境可以引起压力(stress)系统的过度敏感,对抗运动的欲望和效果。
没有运动配合目前并无一种可真正治愈抑郁症的药物,不管是三环类还是五羟色氨重摄取抑制剂(SSSI)都是试图减慢五羟色胺被分解清除的时间,从而增加其在脑内的作用时间。但是五羟色胺的合成是由由肌肉运动引起的。药物可以短暂的改善抑郁症状,但时间长了大脑就会适应五羟色胺清除率改变的调控,恢复到抑郁的状态。因此,在开始服用药物,心理,症状有改善的同时,适时增加运动量,并保持下去,定会有益。逛商店也许是增加运动的首选。记住,五羟色胺只有在肌肉运动时才会产生。那些增加睡眠的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方法诸如,“催眠”对抑郁“有作用”也只能是一时的“入眠”快感而非对抑郁的治疗作用。。
[ 本帖最后由 晔阳 于 07-2-5 03:3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