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看到这样几条新闻:8月10日,北京举办“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民调显示,“恶搞”到自己63%的人会怒火中烧(《中国青年报》)。还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一个关于年轻人买房要不要靠父母出钱的网络调查中,有7成多的投票者认可年轻人买房只能伸手找父母,“啃老”实属无奈。另有《华夏时报》消息,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父亲因上户口不顺利摔死新生儿”一案宣判,该父亲被判刑10年。
顽强的户籍制度、高企的房价、沉重的生存压力、网络恶搞成风。当这些东西串成一个社会文化的链条,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某种必然关联。
户籍、住房、教育、就业,种种压力让置身其中的人备感焦虑,这种情况下,再来审视“恶搞成风”,就会有新的感觉。
恶搞的原因很多,抛开其他不谈,过去,我们忽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民的精神抑郁。很多时候,恶搞在“解构”的意义之外,也是一种精神重压向外宣泄的过程。压力太大,生存太难,恶搞成为一种被变异了的宣泄。
这让人想到近年来很流行的抑郁症。医学把抑郁症的症状概括为:抑郁心境,快感缺失,持续疲劳感,睡眠障碍,食欲低迷,躯体不适,自我评价低,自杀观念和行为。其实,当下的社会,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些特点。在压力缓解前景不甚乐观的今天,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似乎在集体走向某种程度的抑郁之症。
恶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流行背后,潜藏着全社会集体的精神抑郁。常言道,堵不如疏,化解国民的生存压力和痛苦,比单纯的“禁”更接近治本之法,也是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社会文化治理之策。(编辑:付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