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在南京长江大桥等自杀重灾区设立防护栏(北京青年报)
)
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确定的第四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加强理解,给予新希望”。据报道,9月10日当天上午,在北京地坛公园西门牌楼前的小广场,在心理、教育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将为公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在上海等地,相关部门还将共同举办“预防自杀研讨会”;而在南京,专家建议在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自杀的重灾区,设立“防护网”来防止自杀。
据有关报道提供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比战争、动乱和谋杀造成的死亡总和还要多。其中,中国就约有30万,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卫生部估计我国每年至少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因此,发现并阻止这些人走向绝路,已成当务之急。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围绕自杀进行的种种生命教育与自杀干预,就是为那些迷茫者驱散心灵的阴霾。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生只有一件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死亡”。而生命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进入死亡的端点,生命的意义不复存在。生命弥足珍贵,又薄如蝉翼。自杀者决绝的离去,留给他们亲人的,就只有锐痛,以及锐痛之后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然而,选择自杀者,他们自己也经受着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他们的个体生命也曾处于极度的困境,经受过极大挫折与苦难。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那样,有些人还活着,他口袋里时刻揣着一粒氰化钾。
这样的个体生命,需要及时的心理援助,来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绝境。自杀是消极的死亡方式。那么,如何引领人们珍惜生命呢?当前,在世界各国,“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比如通过进行伦理教育、环境教育、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等,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来感受生命的弥足珍贵。
那个对死亡有过长久的前思后想、最终有着大彻大悟的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中这样写道,“不见得是我们走过生命,而是生命走过我们;不见得是肉身承载着灵魂,而是灵魂订制了肉身。”这样的睿语展示了“向死而生”的生命真谛,没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没有对人的心灵的关注与润泽,没有对生命过程的珍视与珍惜,生命的花朵就必然走向枯萎,生命也就失却其应有的价值意义。
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得不面对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得不经受人生的种种无奈和寒冷,不得不承载命运车轮转动的重压。于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为我们挡住从黑暗中蓦地伸出的那些攫住生命喉咙的冷手,都需要别人为我们的生命注入高蹈飞扬的激情。就像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所言,“当一个生命出现危难时,另一个生命无论结果如何也要拯救这个生命———这是生命的尊贵使然”。
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拯救生命,都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温暖和爱。对许多自杀者而言,或是因为身边太过缺少温暖与爱,或者因为缺乏对生命理性的认知与尊重。他们需要的,是温暖关爱,是心理干预。如果他们生命有爱,如果有人能为他们提供一条使困扰得以缓解、痛苦能够疏导的心灵导航通道,那么,就完全可以通过自杀干预,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引导他们的生命走向完整、和谐的境界。
生命弥足珍贵,生命薄如蝉翼。要让迷茫者生活的天空不再是一片阴霾,就必须注入阳光,这样,他们的生命才会拥有温暖与光明。“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如是说。心中有爱,处处生情。惟有全社会都来关爱那些浮沉于尘世中孤独忧伤的灵魂,为那些困顿中的生命提供温暖与援助,以精神的生命关爱与行动上的自杀干预,来构筑起全社会共同预防自杀的防火墙,让更多人的生命天空,拥有一片阳光的灿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