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与各种神经官能症(焦虑、强迫、恐怖症等)的成因及治疗,在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范围内,是一个长期受争议的话题。最主要的集中点在于,它们是生物因素诱发,还是心理因素诱发;应该采用药物治疗,医学方法治疗,还是应该采用心理治疗。
因为学界的争议,也促使患者们,或者曾经的患者们之间,也常常发生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在网络上的临床心理论坛,各种以“过来人”身份自居的,或者因为有所收效而现身说法的患者、康复者们纷纷站出来倡导自己所推崇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里绝大多数朋友都是善意的,希望自己获益的经验能够传播开来帮助更多同样在痛苦中争扎的病友。但是,一位临床心理医师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我的个人观点看来,上述的争论确实是大可不必的。首先,身心疾病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长年患胃病的人,可能是因为他平时的生活就处于紧张与焦虑当中。而一个人在恐怖的时候,心跳自然加速,手心会冒汗。近代身心学科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各部分的变化和反应,常常就是对应着内心的各种情绪而作出的。
这样,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抑郁和焦虑的来访者。如果他是因为生物因素而产生了低落情绪的话,这里只是一个起始的链头。接下来,他因为低落,从而偏向于对自己的负性评价;后来发现自己的生活确实就变得一塌糊涂;于是他变得更低落,为自己变成这样而焦虑;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他过往经历中的一些负性情绪……
另一位来访者,是因为个性原因导致自卑。一次职场面试的失败,使他大受打击。从此,他天天失眠,引起植物神经絮乱……
相信上面的例子都很好理解。心理影响生理,以及生理影响心理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如何作出调整呢?其实身心健康是一个相互紧扣的环,是进入良性循环,还是进入负性循环,就看我们如何去切入了。如果负性循环链已经形成了,那么,打断其中的一环,都可以帮助我们回到健康中来。但是,如果我们只在其中的一个环上下功夫,而另一环上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个负性循环在今后仍然会发生。潜在的危机还是需要解决。
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帮助来访者在心理健康这一环上重建、加固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或治疗师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探索来访者的个性、心理特质以及影响这些的成长因素,从而排除来访者的成长障碍,使个体向更独立、心理素质更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值得再强调的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不等同于医师。在需要使用药物的时候,来访者仍然需要坚持在医师的指引下正确服药,接受专业系统的医学治疗。
因此,我们说,在很大程度上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是不矛盾的。两者分别作用,而效果却相辅相承,标本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