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8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咨询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4-2 13: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027 分类: 神经症(神经衰弱) 常见问题分类: 学校心理问题(考试情绪障碍) 治疗方法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 治疗师: 曾文星 案例出处: 略 姓名: 王某某 性别: 男  年龄: 201 教育程度: 大学四年级学生 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有礼貌,动作拘谨,谈话清楚。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近期感到记忆力下降,全身疲乏,没精神看书。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详见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先前因素——小学期间,因为调皮被老师责骂,被父亲责罚。促使因素——面临重要考试,同时与相关课程师关系不良。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一、初诊情况王某某,男性,未婚,20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穿着整齐,初次来门诊看病。病人有礼貌,动作拘谨,谈话清楚,自动叙述他的病情。医师:“什么事情来看病的?”病人:“我觉得我的记忆力下降,全身疲乏,没精神看书。”医师:“你是学生?”病人:“是的,大学生,四年级。”医师:“哪个大学?念什么的?”病人:“某某大学,学工程的。”医师:“除了没精神看书以外,还有什么不舒服?病人:“注意力没办法集中,逻辑思维能力也下降。”医师:“什么逻辑思维?”病人:“就是推理与分析能力。……我可以看参考书,可是无法推理分析作业,头脑好像麻木了,不能好好思考。”医师:“还有呢?”病人:“还有就是感到耳朵嗡嗡响,别人讲的话,不注意听就听不进去,而且跟别人谈话,就昏昏沉沉的,感到疲劳。晚上睡不好,常常作梦,早上爬不起来,觉得头脑空空没力气。”医师:“这种情形有多久了?”病人:“已有三个多月了。我原以为脑子衰弱,曾经找中医看,也吃了中药,起初好了一些,但没多久,又不舒服起来。又去看内科医师,医师说我身体没什么毛病,是神经的毛病,叫我看神经科。”医师:“你自己怎么想呢?”病人:“我也不知道。我只希望我的思考能力能赶快恢复,让我好好准备考试。”医师:“大学快考试了?”病人:“是最后一次考试,很重要,关系到能不能毕业和分配。”医师:“你过去考试考得怎样?”病人:“还可以。从前我脑子还好,很清醒,可以看书;可是最近不行了。”医师:“最近三个月?最初是如何开始的?”病人:“我也记不得了,反正是慢慢开始的。我晚上常常看书看得很晚,常常半夜以后才入睡。可是慢慢的,发现上床以后脑子里一直还在想东想西,在背刚刚念过的方程式,数目字,脑子松懈不下来,没办法入睡。结果第二天一早起来,脑子昏沉沉,记忆力也不好。上课时,也听不进老师讲的课。”医师:“这次考试是很重要的考试,是吗?”病人:“很重要。我担心考得不好,影响我今后一辈子。”医师:“你想进入研究所,继续学习?”病人:“我想考上研究生,继续好好学习,将来作个好工程师,这是我的抱负!”医师:“你说你向来功课还好,考试还考得可以,那为什么这次特别不一样呢?要天天念到半夜去准备考试,把精神都折磨坏了?”病人:“因为我怕老师不让我及格。”医师:“哪一门?”病人:“机械工程。”医师:“哦?这一门比较难?”病人:“难并不那么难……”(咽了下口水,有点接不下去的样子)?医师:“不那么难,但看来你很担心考不及格的样子?!”病人:“嗯?!”医师:“你不喜欢这门课?”病人:(赶紧用力摇头,表示不对)。“这门是我最重要的,心里最想好好学习的。”医师:“可是你却担心考不好?!”病人:“是”。医师:“这怎么说呢?我不太明白?”病人:“是这样的……”?医师:“你说紧!”病人:“我怕这一门课的老师会让我不及格。”医师:“老师会为难你?”病人:(点点头。开始沉默,没接着谈下去。)医师:“你是说这门课的老师会为难你,不让你及格?”病人:“就是。”医师:“你得罪了老师?”病人:“我没有得罪他,而是他认为我不满意他,到学校领导那儿反映他。”医师:“反映这位老师怎样?教的不好?”病人:“是的。可是我实际上并没有去向上面反映。”医师:“这位老师教得好不好?”病人:“教得不好。老师水平不够,又不会教,学生们都不满意。”医师:“你呢?”病人:“我觉得很倒霉。我最喜欢的一门课,偏偏让这样差的老师教,教得不好,我们也学不好。”医师:“所以有人向学校反映了?”病人:“是的。”医师:“老师认为是你反映的?”病人:“是。”医师:“老师为什么特别认为是你向学校反映的?”病人:“那我也不晓得。反正他认为我议论过他!”医师:“你议论过他没有?”病人:“我没有向学校打报告。”医师:“这我知道。可是平时,在教室上课的时候,你有没有什么表现,使老师认为你不满他?”病人:“那有的。因为我常问他一些问题,他不会,老师认为我是故意给他难堪,对我不高兴。”医师:“原来如此,难怪你担心老师会不让你及格。虽然你拼命念,但愈念愈担心老师会不让你及格。整天这样苦地念书,心里又着急,担心将来的后果,难怪你会精神疲乏,脑力不好了。”病人:“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脑子坏了?”医师:“并不是脑子坏了,而是长期的过度紧张、烦恼、操心,精神暂时疲劳了。”病 人:“并不是神经坏了?”医师:“不是神经坏了,只是累了。”病人:“那会不会好起来?医师:“只要不过分劳累头脑,过分操心,慢慢地就会好起来。”病人:“那我就放心了,可是怎样治疗呢?”医师:“我会告诉你的。首先要把你念书的习惯调整一下,让生活规律一点。比如说,晚上只念到十点左右,不要再开夜车念书了。十点以后,休息休息,散散步,身体与心情都轻松了,再上床睡觉。这样可以办得到吗?”病人:“可是我念不完书怎么办?”医师:“宁可这样有规律的念,念少一点也无妨,总比念得过多,而念不下去了,那还是前功尽弃?!”病人:“嗯?!”医师:“还有,白天念书时,每次念四五十分钟,一定要放下书本,让你的头脑休息休息,这时也不要再去用脑子了。利用休息时间去运动一下,走一走,聊聊天。这样子头脑有时间休息,接着又可以念书了。这样定时工作,定时休息,才能使你的头脑好好工作。”病人:“可是我心里还是担心考得不好,老师会不让我及格。”医师:“对的,可是我些烦恼只会增加你的心理负担,不会帮助你念书。所以暂时不去考虑这些‘烦恼’的事,先注意适当地念书,适当地休息,游乐。”“等下次你来时,我们再谈如何处理你的烦恼。”病人:“我试试看。”医师:“很好。” 二、从过去了解现在    一个星期以后,病人按约定的时间来看病。医师:“你来了,请坐吧。怎么样?这个星期情况如何?”病人:“好一点可是还是没有全好,还是觉得头脑不完全清醒,记忆力还是没有从前那么好。”医师:“那当然,情况不会一下子就好起来的,可是会慢慢好转。上次我们谈到如何把念书的习惯规律化些,有没有做到?”病人:“我试着去做,晚上十点以后就不看书了。”医师:“那很好。”病人:“可是我还是不容易入睡,在床上翻来翻去,脑子一直在想事。”医师:“还是担心考试、老师的事?!”病人;“是的!”医师:“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谈你认为你自己的性格怎样?”病人:“我的性格?……我做事认真、仔细,喜欢把事情办好!”医师:“所以念书也想好好念!是吧?!”病人:“是。人说我脾气很犟。”医师:“怎么说?”病人:“我认为事情怎样就应该怎样,不肯随便再改。”医师:“比如说?”病人:“我觉得在教室里,跟同学谈话,我跟他们意见不一样时,我常坚持我的意见,不肯退让。”医师:“你这种性格,从小就这样?”病人:“我小时,比较活跃一点……”(停断了一阵子,好像回想什么似的)。医师:“你在想什么?”病人:“我忽然想到小时候同学们叫我的绰号。”医师:“叫什么?”病人:“小泥鳅。”医师:(一个人小时候的绰号,常象征或代表小时候的生活与行为情形,是探讨过去的“小窗口”,值得追究分析。)“小泥鳅?为什么叫你小泥鳅??病人:“没什么……”?医师:“哦?”(看样子病人不愿意提似的,所以应想办法鼓励他说。)“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绰号,有时是由朋友起的,你这个小泥鳅是谁给你起的?”病人:“小学的老师!”医师:(因为病人“现在”与大学老师有冲突,而又谈起“过去”小学老师给他取绰号,这是一个寻找现在与过去关系的好机会!!)“小学的老师?哪一年的?”病人:“三年级的!”医师:“叫什么名字?病人:“刘老师。”医师:“他为什么叫你小泥鳅?”病人:“不知道。”(咽了一下口水,没说下去)医师:“(看样子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提起此事)。“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教书教是好不好?”病人:“并不是很好,一年级、二年级的老师比较好,可是三年级的刘老师教得不怎么好!”医师:(现在大学教工程学的老师也教得不怎么好!)“他对你怎么样?”医师:“起初还可以,可是后来……”?病人:“他就当着许多同学,训我、骂我。”医师:“也叫你小泥鳅?”病人:(没作声)。医师:“小泥鳅不知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泥水里游泳,长有胡子,又粘又滑的鱼?”病人:“是”。医师:“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鱼?”(想推测这种鱼象片什么意思!)?病人:“有些人不喜欢!”医师:“ 因为……?”?病人:“因为这种鱼又粘又滑,不好抓,在泥水里乱窜,要抓它时会把泥巴四溅,溅到你身上。”医师:“所以令人讨厌?” 病人:“也很淘气,想抓住它,但对它又无可奈何。”医师:“ (既然病人把对小泥鳅的“联想”投射出来,现在就应用此“投射”出来的内容,去追寻小时候的事情)“那是不是作了什么淘气事,被人觉得很讨厌,又没办法去触动你?!” 病人:“其实并不是我的过错,不过老师倒认为我是那样!”(病人终于反应出来,联系到小时候经验了!)医师:“ 怎样?发生了什么事?谈出来看?医师不会笑你,也不会说你的!”病人:“我小时很活跃,很淘气,也很好强。谁要欺负我,我是不会随便让人家占便宜的。”医师:“那可以理解。”病人:“有一次,几个同学要捉弄我,拼命追我,我一边跑,一边躲。后来跑到一扇门后面,把门关起来顶住,他们几个追过来,就想把门推开抓我。我用力顶着门,坚持了一阵子,可是越来越顶不住了。我就突然把门放开了。结果……”医师:“结果呢?”病人:“因为忽然门一开,那几个同学都跌倒在地上,其中一人还摔破了头皮,被送到医务室去。”医师:“后来呢?”病人:“后来刘老师就找我去,当着全班同学面训骂我,说我调皮捣蛋,像个小泥鳅,到处钻,到处撞,闯大祸!”医师:“老师这么说,你心里觉得怎样?”病人:“我那时还小,又怕、又紧张。”医师:“你觉得老师骂你对不对?”病人:“不对!他不该当着大家面前这样向我发脾气。况且又不是我不对,是他们来追我,找我麻烦。是他们自己摔倒的,弄破头皮,又不是我打伤了他们。我心里很不服气,也很不高兴,但也很害怕。”医师:“怕什么?”病人:“怕老师会向我父亲告状。”医师:“哦?”病人:“因为我父亲很凶,脾气大,如果知道我干了这种事,一定会揍我的!”医师:“那后来老师去向你父亲报告了没有?病人:“当然!”医师:“结果呢?”病人:“我父亲大发雷霆,拿起棒了要打我。我拼命跑,躲到家里后面的仓房里,不敢出来。”医师:“后来呢?”病人:“后来我奶奶来向父亲求情,母亲也劝他。结果母亲来找我,告诉我父亲不会打我,可是要罚我跪在大厅里,陪不是。我跪了一个下午,他才饶了我!”医师:“原来小时候你还有这么一段经历!”病人:“我现在谈这件事情,手脚还有些发抖呢!”医师:“回想起来,也让你紧张、害怕?!”病人:“是!”医师:“那你想小时候发生的这件事情,跟你现在的处境有什么相似或相联的地方?”病人:“什么意思?”医师:“小时候被老师骂,害怕,跟你现在担心老师不让你及格……”?病人:“哦?”医师:“想想看?”(虽然从医师的立场谈来,现在的处境与过去的困难有相似且连带的关系,可以“指点解释”使病人察觉到。但最好还是让病人自己体会出来,这样感触得更有效果。)病人:“……同样是跟老师有关系。都是怕老师。小时候我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是很冤枉地被老师骂了。”医师:“现在呢?”病人:“现在呢,我也没向学校打报告,可是老师偏偏认为是我干的,所以我又害怕,又气。”医师:“所以你并不止担心考试及不及格,还担心老师会不会不讲理地找你麻烦,为难你!”病人:“医师谈得对!因为我从前并不怕考试。但自从这次有人向学校打报告以后,我心里就肯定老师会特别找我麻烦,……我就完蛋了!”医师:“所以,有一部分是因你内心而来的,怕大学的老师也会(像小学老师一样)把你当作小泥鳅,来处罚你,冤枉你,不让你及格。”病人:“就是这样。”医师:“可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一定现在又会同样发生,有时候,倒是过去的经验会影响你现在的看法与反应。你现在有什么具体的事实,肯定大学的老师一定会跟你过不去,不让你考试及格?”病人:“那倒没有。”医师:“假如没有那样的事实与理由,那目前最好不用去顾虑这种可能性,专心去准备你的考试好了。凭你过去的能力与表现,一定可以应付的。只要能安心去准备的话,相信一定可以考好。等到将来,万一考不及格,而你猜疑是老师为了私人感情不让你及格,那时你再向学校当局反映情况,要求予以核查也还不迟。可是现在,何必疑神疑鬼呢?”病人:“医师谈的对!”医师:“既然你能这样明白了,我们就这样办吧!好吗?”医师:“好的!”    这个病人继续在门诊看病七八次。大考期间平安渡过,考试也及格,顺利毕业,后来也进了研究所继续学习。至于大学的老师有没有找他的麻烦,不想让他及格,不想让他毕业,那不用说,只是变成病人已经过去的一段内心害怕与记忆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16: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29 分类: 神经症(焦虑症;癔症)

案例029 分类: 神经症(焦虑症;癔症) 常见问题分类: 自我成长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 治疗师: 曾文星 案例出处: 略 姓名: 略 性别: 女  年龄: 251 教育程度: 高中毕业 社会经济地位: 公司职员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年轻貌美 表现出的问题:     详见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详见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详见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详见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一、要求作心理治疗    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来门诊找医师,要求作心理治疗。医师有点惊讶,猜想这样年轻姑娘有什么心理问题,想作治疗。    医师:“小姐有什么事,想作心理治疗?”    病人:“紧张,我常常无缘无故地紧张。”    医师:“无缘无故地紧张?”    病人:“是呀!不管在哪里,有时会突然紧张起来,不知怎么办。”    医师:“这样情形多久了?”    病人:“好几年了!”    医师:“为什么现在忽然想来看医师作治疗呢!”    病人:“因为最近更严重了,无法上班,想治疗看看。”    虽然这位病人一开始就打定注意,想做心理治疗,好像很清楚她的心理问题似的,可是会谈当中所供给的资料却是很含糊,让人摸不清真相。心理治疗有点像玩捉迷藏,你躲一点,我追一点,让病人慢慢透露他自己内心的隐事。假如可以开门见山,马上谈论,不用害羞、掩饰,那就不算心事,不会有什么烦恼、痛苦、难为情,也不用治疗,所以要耐心慢慢追问。    医师:“你在哪里上班?”    病人:“某个机关”(病人又有意不说她上班的机关,只说是“某个”机关。)    医师:“上班多久了?”    病人:“好几年了。”    医师:“工作还喜欢吗?”    病人:“还好。”    医师:“工作时会紧张吗?”    病人:“有时会,有时不会。”    医师:“怎样情形就会呢?”    病人:“不晓得。”    医师:“是工作忙时,或者与同事谈话时紧张吗?”    病人:“我也不晓得,只是有时无缘无故地紧张,两手发抖,不好意思留在公司里工作,……”    医师:“不好意思?为什么不好意思?”    病人:“怕被人看到两手发抖、紧张,太难为情了。”    医师:“最近一次紧张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病人:“在公司里,被主管叫去吩咐事情时,突然又发抖、紧张起来。”    医师:“主管是怎样的一个人?很凶吗?”    病人:“没有,人很好。”    医师:“那为什么会紧张吗?”    病人:“我也不晓得,我的紧张能不能治好?”    医师:“我要多了解一些病情才能说。”    看样子,病人一直在掩饰她的事情、绕圈子,无法让医师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遇此情况时,最好多知道一些病人的个人背景为宜。结果,病人告诉医师,她长在一个中等家庭,是独生女。爸爸在十年前左右为了经商离家到远地,忽然断了音信,不知下落。家里留下母亲与病人俩人,靠母亲工作,维持家计。到了前几年,病人从高中毕业以后,经人介绍到某个公司作事,一直到现在。病人智力正常,一般谈吐很清楚,个性有点内向,但性格蛮爽直似的。最后医师说明心理治疗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需慢慢弄清楚病情才能治疗。如此就把头一次会谈结束,并约定下星期再来会谈。 二、渐有线索    病人按照约定时间来门诊。经过一小段打招呼、问好以后会谈就开始:    医师:“这个礼拜情形怎样?”    病人:“还是很紧张。”    医师:“在家会紧张吗?”    病人:“比较少。在家没有别人嘛!只有妈妈跟我,没有什么要紧张的!”    医师:(看样子,病人的紧张是跟别人有关,而且与上司谈话时特别紧张。)“除了家里以外,什么地方容易使你紧张?”    病人:“不一定,看情形,上次到别人家去玩,碰到了从前中学的老同学,也就忽然紧张起来!害得我赶快离开那个地方。”    医师:“遇到了从前中学的老同学,不是很高兴吗?!”    病人:“是呀,可是我就怕她们问东问西,紧张得赶快跑开了。”    医师:“你怕被问些什么事?”    病人:“老同学嘛,喜欢问些琐事,你最近怎样,交了男朋友没有,什么时候结婚呀!多么不好意思,好紧张,我就走开了。”    医师:(看样子,病人有什么事,怕被同学问出来似的?!)“除了老同学以外,什么情况还会让你紧张呢?”    病人:“上次在街上碰到一位爸爸的老同事,在街上打招呼,谈了几句话,问我家事,我双    手就马上发抖起来,赶快说声再见,离开那位先生。”    医师:“那位先生跟你谈了什么事?”    病人:“他只不过是问候一下我家情形,问我有没有听到爸爸的消息,妈妈最近如何?最后,他说了一句,说我最近长得婷婷玉立,有点像我妈妈……,我刚好发抖起来,赶快走开。”    至此,病人开始供给一些线索:本来所谓无缘无故发生的紧张,是在某些情况,即与上司、老同学、爸爸的老同事见面谈话时容易发生的。而且,病人好似有什么内幕秘密,唯恐被人知道似的,由此易于紧张。医师觉得需要多了解一下病人父亲离家远走的事。病人回答说,当时她年纪还小,只知道爸爸本来就对妈妈感情不好,乘着出外经商的理由,到外国去,结果一走就不再回来。后来只知留在国外跟一位女人同居,再也没音信了。    医师:“爸爸这样子,一走了之,妈妈有没有生气?”    病人:“气是气,可是也没办法。十几年来,也没音信,妈妈说,只好把爸爸的事忘掉了,不用再提。她的意思是,免得去难过。”    医师:“你还记得爸爸的事吗?”    病人:“我记得爸爸临走前,特别带我到儿童乐园去玩,并且买了一些玩具给我,叫我好好保存那些玩具。当时,我并不知道有什么用意,以后想一想,才知道爸爸已有意远走不回来,特别买些玩具留给我作纪念。”    医师:“你还保存着那些玩具吗?”    病人:“没有,妈妈把玩具都丢掉了。她说爸爸很坏,把我们母女俩人丢在这里,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不用去想念他,也就把所有爸爸的东西都丢掉了。”    医师:“你是不是怕中学老同学问你家事呢?”    病人:“我的好同学都知道我爸爸不在家的事,我并没怕她们知道。只是怕她们谈论我的事。”    医师:“什么事?”    病人:“没什么,……”?    医师:“……”?    病人:“反正老同学喜欢问东问西,我就紧张,我常常就发抖、紧张不知怎么办。”    病人谈到害怕被人知道的隐事,不愿再谈下去,也就重复又恢复申诉她的症状——是“阻抗现象”之一,表示不愿透露心理资料,让自己觉得很难受。    结果,此次会谈就如此结束,约定下个星期再会谈。可是到时候,病人打了一个电话来,说需要看牙科医师,暂时不能来看医师。如此,三四个星期都没有消息。事后,医师才发觉可能上次会谈时,追究心理问题的核心太紧促,病人可能不太放心,临时打退堂鼓,躲开医师一段时间。就好像:病人遇到爸爸老同事,谈论到一些事弄得病人紧张,病人就赶紧采取躲避、离开的反应,来处理其处境一样。 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过大约一个月以后,病人又打电话来,约定会谈时间,想再来看医师。由于医师推测病人忽然停止来看医师作治疗,有其特别意义,即想“躲避”一下会谈,以免谈到问题的核心,所以医师也就暂时不提起病人躲避会谈这件事。这次病人再来时,又像初次会谈时一样,从头申诉她的紧张、发抖,不知怎么办才好的问题。    病人:“我还是常常紧张,紧张得不知怎么办。”    医师:“最近什么时候让你特别紧张?”    病人:“上个礼拜,有位公司的同事结婚,我们去吃喜酒。有位男同事跟我同坐在一个宴席桌上,对我很好,常替我挟菜,而且宴席完以后,还问我要不要送我回家,把我紧张死了,连两条腿都紧张起来,赶快说不要,自己跑回家。结果,我隔天还不敢上班,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一天。”    医师:“这位男同事年纪有多大?”    病人:“大概四十多岁,结了婚了。他的太太生病,所以那天他的太太没有参加宴席。”    医师:“你想为什么跟他会紧张起来?”    病人:“我也不晓得呀!”    医师:“好像你担心什么事会发生似的?!”    病人:“是呀!……”?    医师:“哪一类的事?”    病人:“不知道。”    医师:“他对你很好,并不会威胁你,加害你吧?”    病人:(突然笑起来。)“他才不会加害我,他对我殷勤体贴,好像对我有意思。”    医师:“那不很好么?”    病人:“那怎么可以,万一……”?    医师:“万一怎样?”    病人:“万一,我喜欢上了他,那不就很糟糕了吗?!”    医师:“为什么呢?”    病人:“那怎么可以?人家是已结了婚的人,他的年纪又大得很,可以作我的爸爸……”    医师:“既然不可以,那你还为什么用得着那么紧张害怕呢?”    病人:“那我就不晓得了,……”?    医师:(应用反向作用的道理,即,过分害怕某种事情发生,而事实上,心里却希望它发生;因为心理上希望它发生,所以需要拼命去避免它,甚至矫枉过正。)因此医师就追问:“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位同事?…”?    病人:“……”?    医师:“你可以放心跟医师谈这类的事。能与医师谈内心所想、所希望、所幻想的事,医师才能帮助你作心理上的治疗。    病人:“他为人很和善,又有人生经验,看来很成熟,我很喜欢。可是他一对我亲切,我就害怕……”?    医师:“因为他年纪较大,已经结婚,是有妻之夫,所以你不愿意有什么越轨的事发生,是吗?”    病人:“是的。”    医师:“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但为什么需要那么害怕他对你亲切呢?平常公司同事之间,也可以互相亲切、要好、保持好同事的亲系呀?!”    病人:“我就是怕。”    医师:“怕什么?”    病人:“……我不好讲。”    医师:“你假如现在觉得不好讲,以后再讲也可以。可是为什么不好讲呢,是不是难为情?或怕医师或别人笑你?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医师的任务是帮助病人,不会笑。而且医师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去处理觉得难为情或内烦恼不好讲的事,是吗?”(医师在帮助病人处理“阻抗现象”,克服难为情的感觉,去谈吐心里烦恼的症结。)    病人:“我妈妈总是说我是坏女人!”    医师:“你是坏女人?”    病人:“因为我做坏事情,……”?    医师:“怎样的事情?”    病人:“自从我爸爸离家远走不回来以后,我妈妈一气之下,就开始交男朋友,后来跟一位男人,我爸爸的老同事同居起来。要我叫他叔叔。”    医师:“那时你是几岁?”    病人:“我已经是初二,14岁了。”    医师:“后来呢?”    病人:“叔叔住到我们家以后,家里就热闹起来,大家也很高兴。”    医师:“叔叔对你怎样?”    病人:“他对我很好。关心我的功课,买好的生日礼物给我。”    医师:“怎样的生日礼物?”    病人:“很漂亮的衣服。可是……”?    医师:“可是,怎样?”    病人:“惹了妈妈不高兴。妈妈向叔叔发脾气,骂他花了那么多钱,买那么好的东西给我。”    医师:“哦?”    病人:“我想妈妈在吃醋。”    医师:“嗯?!”    病人:“后来,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时发生了事情。”    医师:“什么事?”    病人:“叔叔跑到我房间来,跟我谈话,说我很漂亮,很喜欢我,……”?    医师:“然后呢?”    病人:“……后来他就亲吻我,……”    医师:“……”?    病人:“忽然妈妈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个情形,就大发脾气,摔东西,打我,并且把叔叔赶走。”    医师:“叔叔真的走了?”    病人:“嗯,他就马上收拾行李走掉,再也没回来。以后,妈妈就一直骂我是坏女人,做坏事,不要脸,偷了她的男朋友,……把我吓坏,也害羞死了。”    医师:“难怪你一直认为自己是坏女人,怕跟别的男人接近,特别是你喜欢的,或者对你好的男人?!”    病人:“可能是。”    医师:“好在你已把这些往事谈给医师听,这样就可以了解你的内心烦恼,也可以了解你为什么会紧张,怕与男人接触的心理。……” 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经过上次会谈以后,病人又留下一个藉口,说公司里忙,就没再来会谈。两个礼拜以后,才又回来会谈,继续治疗。    医师:“上个礼拜,怎么没来泥?”    病人:“我有事情,不能来。”    医师:“什么事情?”    病人:“公司里忙。”    医师:“公司忙,会不会是藉口。有什么事,没继续来会谈?”    病人:“没有。”    医师:“我在想,因为上次会谈,你告诉医师一些往事,是不是内心有什么感觉,又躲避不来了?!”    病人:“躲避!?”    医师:“是呀!你有个倾向,遇到心里不安的事,紧张起来,就赶快躲避起来。你不是说过,在街上遇到爸爸的老同事,谈到家事,你就赶快躲开。公司同事跟你好,你紧张得一两天不敢去上班。同样的,我在想,你是否也在躲医师?一两个礼拜不来会谈。”(会谈的目的,在把病人重复发生的反应连接起来,让病人领悟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模式,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与心理。同时,病人与治疗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也应随时观察,并且适当的指出,处理其可能隐藏进行的“移情关系”。)    病人:“……”?    医师:“因为上次你曾有一次打电话来,停断了会谈。这次谈到往事,又忽然没来,我在猜测与医师谈论私事,有什么关系?因为有时病人对医师有些想法,或有什么感觉、不敢说、不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最好跟医师谈谈,让医师知道,医师可以帮助病人处理事情。”    病人:“我是担心……”?    医师:“担心什么?”    病人:“担心我会跟医师发生什么关系,害怕起来,……”医师:“你是不是害怕会像你的叔叔或同事那样,喜欢上一个人,发生亲近的关系,然后把自己变成坏女人?”    病人:“可以那么说。”    医师:“假如是那样,你可以放心。医师对这种事情有经验,不会让你发生什么关系的。医师受训练如何职业性地帮助病人,但不会跟病人发生什么私人关系。”    病人:(笑一笑)“真的?!”    医师:“当然。何况你又不是你所想像的坏女人。”    病人:“不是?”    医师:“当然不是。”    病人:“因为妈妈一直这样说我,我就一直这样想。”    医师:“他的男朋友,叔叔,跟你亲近,并不见得你就是坏女人。”    病人:“为什么?”    医师:“你为什么喜欢叔叔,而且让他对你好,跟你亲近?”    病人:“……因为我喜欢他,他人好,而且家里少了一个男人,爸爸。家里很寂寞,有了叔叔,好像,又得到了爸爸似的。”    医师:“你看,你喜欢叔叔,是因为你想念爸爸。”    病人:“是,我好想念我爸爸。”(哭泣起来)“……我一直希望我爸爸会回来。”    医师:“对一个十几的少女说来,跟叔叔要好,是跟爸爸要好似的,是父女的感情。可是你妈妈却把它当作是男女的感情,所以才会那么生气。”    病人:“何况她总是说因为我的关系,叔叔才走掉,是我把叔叔赶走掉的,说我是坏的女人,”“其实,当我爸爸离家远走时,妈妈就一直那么说,说是我把爸爸赶走掉;因为为了我,爸爸才不回来。”    医师:“我不太懂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    病人:“因为从小爸爸跟我很好,很喜欢我,特别是自从爸爸与妈妈感情不太好以后,爸爸就特别跟我要好,常常带我一个人跟他一起出去玩,然后买东西给我。妈妈心里就不高兴,常骂爸爸宠坏了我。”    医师:“所以从小你就带着一种念头:跟爸爸要好是不好的,是坏事情。”    病人:“是,连我自己都相信,我真的是坏女孩子,把爸爸赶走了。现在跟医师谈谈,才慢慢觉得不太对,爸爸走掉又不是我的过错,为什么要认为我是坏女人呢?!”    医师:“是的,不必想是自己坏。可是在八九岁以前的小孩,常常会把过错认为是自己的。特别是父母离开时,或死亡时,常会猜想是否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害得父母亲分别,或者死亡。只是你的情形,比较特殊。因为重复发生了几次,再加上母亲又那么责怪你,你就更那么想了。”    病人:“我不知妈妈为什么会那么责怪我?”    医师:“你想呢?……”?    病人:“我也不太知道……。我猜想她大概自己内心很难受,自己的丈夫忽然远走、遗弃她。不能怪自己,怪到女儿身上来了。叔叔一走,她更伤心,天天骂我出气。其实我跟叔叔没发生什么过分的事情,她能原谅一下我,也就没事了。”    医师:“我们总算把事情弄清楚了,以后就好办了。” 五、面对现实,开始新适应    自从上次会谈以后,病人心里自觉轻爽很多。慢慢觉得不必害怕、担心自己是坏女人,有诱拐别人丈夫的坏欲望。承认自己还是很渴望与父亲一样年纪的男人接近,但也慢慢发觉不必为了那种欲望而害怕。    病人:“虽然有时我看到我上司,心里还会紧张一下,但我心里就想起医师跟我谈的事情,对同事、上司有好感没有什么不对,是正常的事,所以也就不用怕。”    医师:“并不是坏女人去勾引别人的丈夫。”    病人:“是呀!”    医师:“而且对别人有好感,只是有好感而已,并不是就会发生什么事,只要你自己好好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是吗?”    病人:“要相信自己。”    医师:“也可以相信别人。并不一定要两个互相有好感的人在一起,就一定非惹出事情来不可。可以一直保持好感,就像好同事跟好主管、好医师跟好病人一样,大家都保持一种角色与关系,互相尊敬、要好,岂不是很好吗?!”    病人:“是呀!现在我对医师也很放心了。”    医师:“我也可以看得出。”    病人:“我本来很怕医师,一方面很想找医师看病,治疗我的毛病,但一方面又很害怕、紧张。怕跟医师谈自己内心事,……医师又对我很和善、了解、很好,就怕我自己会喜欢上医师,然后发生不好的事情。”    医师:“所以你就躲避起来,制造借口不来看医师一段时间是不?”    病人:(笑一笑)“是呀!等到我放心才又回来。医师,你是我一辈子当中,除了我自己父亲以外,唯一可依赖接触的男人,可以很亲近谈我的私人事、信赖,而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我觉得很好。”    医师:“最重要的,可能你已经学到:可以跟另外一个男人好好亲近,而不必畏惧、害怕、可以信赖别人,也可以信赖自己,是不是?”    病人:“是!”    到此,事情变得很清楚。即:此病人从头与治疗者产生很浓厚的“移情关系”,意即,把她对失去的父亲所渴望而又害怕的感情,转移到医师身上来,就如她曾经转移到叔叔身上、主管身上。但因与医师的转移关系,被医师好好观察、处理,使它不演变成病态关系,反而利用其关系,帮病人获得新经验,即:如何可以正常、成熟地与喜欢的男人保持好感而不陷入“坏的关系”里去,可以说是治疗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    病人经过一年治疗之后,开始认识一位年轻的男朋友。经过恋爱一段时间,最后决定结婚。结婚前夕,曾又来找医师,报告她最近的进展情形,并且谢谢医师过去给她的帮助。这位姑娘所以能好转,主要依赖她的勇气来找医师接受治疗。虽然要经过一段波折,才能把她一直潜抑下来的心理问题,让医师去剖解、分析,但总算能把她对自己的看法更改,重获信心,顺利地与别人来往接触,改善她的生活适应。甚至开始新的人生阶段,找对象而结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17: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28 分类: 神经症(疑病症;抑郁症)

常见问题分类: 自我成长问题;婚姻家庭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婚姻疗法 治疗师: 曾文星 案例出处: 略 姓名: 赵某 性别: 男  年龄: 301 教育程度: 不详 社会经济地位: 不详 婚姻状况: 已婚 外在表现: 穿得很多,好像怕冷似的,显得比较心烦 表现出的问题:     赵某,三十多岁,来精神科门诊求治。初诊时,叙述他自幼丧母,主要由父亲抚养长大。可是三年前父亲又有了病,他为此想得过多,开始有入睡困难,头晕,耳鸣。两年前父亲病故,病人心里更加难受,时常想念父亲,有时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心里又常想到生活没意思,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找医师看,终于被介绍来看精神科医师。患者主动叙述自己不适的感觉,觉得自卑,没有依靠。觉得生活有无望之感,心烦,胃口不适,有时担心自己是否患上胃癌或肝癌,心情更不好。初步诊断为抑郁症,并给予抗抑郁剂,医师嘱咐在门诊诊治。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详见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先前因素——从小养成紧紧依赖于他人的习惯。    促使因素——父亲去世,与妻子感情不和,与哥哥、姐夫的矛盾。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从病人的病史,以及这次会谈所得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病人的如下“动态病理”:病人从小就养成紧紧依赖于他人习惯,特别是与母亲。母亲去世后就转而依赖于父亲,以及大姐。由于自小强烈依赖于他人,一旦丧失其所依赖的“重要人物”,则构成严重的应激,且心情反应很大。这次生病主要就是丧失父亲,心里难受,产生抑郁,是“反应性抑郁症”的例子。随着强烈依赖他人,病人还附带呈现其他情况,即失掉了学习独立自主的习惯,也铸成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心理,且养成了常以身体不适为借口而要别人关心的习性。每当遇到困难特别是觉得孤立无所依靠时,就特别显出其“疑病症”的倾向。?    再者,病人自小长期且过分与母亲亲近的结果,在人格发展过程当中的“性蕾时期”特别遗留下来,容易陷入“三角关系纠缠”的倾向。他自己与姐姐、姐夫;与父亲与大哥;或跟爱人与男同事之间,常产生偏心、袒护、怀疑、嫉妒、不愉快的一连串心理困难。这种常陷于三角关系的症结,其根源就是早期幼儿的亲子关系。? 治疗方针:    根据上述病情分析,我们可以拟作如下心理治疗之方针:?    因目前最使病人烦恼的是,怀疑妻子是否有不贞行为,所以当前最要紧的是解决此烦恼。要处理病人此心烦有几个可能性,即:可以安慰病人没有这么回事,或去治疗病人性无能的现象(可能是抑郁症的并发症状,也可能是长期的原始问题,需进一步研究)。但对此病人情况说来,最合适的办法是请其妻子一起来门诊参加夫妻会谈。会谈之目的,并非追究妻子是否有可疑行为,而在于了解妻子到底情况如何,有没有可能帮助解决丈夫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夫妻彼此交流,互相交换了解彼此的情况,进而共同研究解除问题的办法。也很可能从妻子那里,我们可以获得妻子如何不满足丈夫的情况,即一天到晚诉说身体不适,不会照顾妻子与孩子;时时刻刻要人家关心他,而他却很少能帮助他人,等等。很可能妻子已有一肚子的不满,也嫌丈夫这些日子一直疑惑,不信任她而感到烦恼。总之,采用夫妻会谈方式,可以增加了解夫妻双方的感受与看法,也可以帮助彼此相互交流。最主要的是,帮助妻子明白,丈夫不在时男同事来访,容易引起丈夫的疑惑,(也加重了丈夫的病情不能上夜班,需要留守在家,造成了久病不愈的结果),研究如何避免这种捕风捉影的怀疑。    接着,就是要帮助病人减除其疑病症的倾向,力争不用“身体不适”的借口来得到他人的关心,而改用其他比较健康、成熟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关怀。比如,从与他人谈话、交流,或一起工作,在游乐当中获得别人的体贴、照顾。    最后,要面对的是病人对“失落”而产生的抑郁反应。在会谈过程当中,让病人重温其丧失的心理经验,一方面帮助病人有重复“哀伤”丧父的机会;另一方面帮助病人领悟,丧失了重要人物并非是绝境,可以建立起自己照顾自己,而不用依赖他人的习性。需依赖病人自己长期的努力与尝试了。?    治疗这个病人,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不能“过分”照顾、关心、哄劝病人,务必求其“适当”。否则重复过去病人母亲过分照顾他,对他好、哄着他的老情况,会继续延续病人过分依整于他人的习性、无法病愈且独立自主。一般说来,病人很容易粘着医师,常要求医师关心他、照顾他,难于终止治疗过程。?    再者,促使夫妻会谈时,宜小心避免过分同情、支持妻子的立场。否则病人容易产生医师袒护、偏心妻子的感觉,产生三角关系症结的重演,不但对医师不满,甚而产生怀疑的情况,陷入“移情关系”而引起新的困难。    有些医师(因“反移情关系”)格外不喜欢此类病人,不但不给与适当的关心照顾与同情,有时反而表现厌恶,无法治疗病人,需特别注意避免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1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31 分类: 心因性障碍(适应障碍;惊恐障碍;抑郁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讨论 > 正文

案例031 分类: 心因性障碍(适应障碍;惊恐障碍;抑郁障碍)
案例031 分类: 心因性障碍(适应障碍;惊恐障碍;抑郁障碍) 常见问题分类: 其他(认同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其他(阿德勒理论) 治疗师: 杰里·柯里 案例出处: 轻工业出版社《心理真咨询与治疗》 姓名: 露丝 性别: 女  年龄: 391 教育程度: 大学  社会经济地位: 中产阶级。 婚姻状况: 已婚 外在表现: 穿戴整齐,肥胖,不断摆弄衣服,躲避目光接触,说话很快。? 表现出的问题:     来访者报告总体不满意感。她说生活太平静、可预测,对39岁的年龄感到恐惧,不明白时间是怎么过去的。两年以来她一直有一系列身心问题,如失眠、焦虑、心颤、头疼。有时她得费很大劲才能离开家。来访者说很容易为小事情哭泣、常常感到抑郁,有肥胖问题。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近期从大学毕业,小学教育专业,与丈夫(约翰,45岁)和子女(罗布,19岁,珍妮弗,18岁;苏珊,17岁;亚当,16岁)一起生活。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 来访者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个正教牧师,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她说父亲是疏远的、家长式的、教条的,她与父亲的关系是不能怀疑的。畏惧地服从他的规则和标准。她记得母亲是挑剔的,做什么都不足以令其高兴。她有时母亲是支持的。家庭很少表现出温情。在许多方面露丝照顾弟弟妹妹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赢得父母的赞许。当她想得到一些快乐时,就会遭到父亲的反对和责备。这种照顾他人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持续了一生。? 露丝6岁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她说:“我父亲抓住我和一个8岁的男孩玩医生的游戏。他教训了我并几个星期都不同我说话。我感到极度内疚和羞愧。”露丝似乎将这一内疚感一直带到青少年期,并压抑了萌芽的性要求。? 在社交关系上露丝交朋友和保持朋友关系都很困难。她觉得在社会与同伴很隔膜,因为他人认为她很“奇怪”。虽然她渴望别人的赞许,但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道德,因为害怕这样做的结果。? 她直到高中毕业才被允许约会,19岁时她与第一个约会的人结婚了。她以母亲为榜样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基本假设?  作为阿德勒治疗师,我把对露丝的工作看作是教给她面对生活任务挑战的更好的方式。指导我对她的干预的一个假设是虽然她的过去影响了她,但她并不一定是由过去塑造出来的。这种自我决定的前提为来访者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留下了很少的余地。我认为露丝有能力影响和创造事件。重要的不是她天生具有的东西,而是她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    露丝童年的经历对于我的治疗工作是有用的。它们是影响她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基础和早期背景。根据阿德勒理论的精神,我作为治疗师的信念是她的早期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对这些事件的影响态度。由于这些早期影响可能导致错误生活方式的产生,所以我会同她一起探索在她成长时家里的情形。我们的着重点将是对她的家庭生活结构(称为家庭组成)进行了解和评估,以及她的早期回忆(这两项已在前面已经详细报告了)。?  因为我的工作是以现象学观点为指导的(即关心来访者对现实的主观感知),需要知道她对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和转折点是如何看待的。我想她已经建立了帮助解释她的行为特征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我的注意力将放在她的追求生活目标时是如何发展起她的独特行为的。对露丝的评估:?  阿德勒治疗师通常使用生活方式问卷对来访者进行最初的评估,并制定治疗的目标和方向,这一问卷收集来访者童年经历的信息,特别是影响来访者个性形成的社会力量的信息,如家庭影响、出生顺序、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记忆,等等。(在比特的评估中,他使用的是包沃斯和古瑞菲斯在1987年所著了解生活方式:心理澄清过程》一书中的阿德勒生活方式评估框架。)因此,我在这里就不重复这一讨论了。治疗目标:?  用阿德勒方式对露丝治疗有4个主要目标,这与治疗过程的4个阶段相吻合。这些目标是(1)在露丝和我之间建立平等的、良好的工作关系;(2)提供一种让她了解对自己的基本信念和情感,并发现如何获得这些错误信念的治疗气氛;(3)通过质询和解释的过程,帮助她对错误的目标和自我击败的行为有所了解;(4)通过鼓励把了解变为行为,帮助她建立不同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治疗步骤:   对露丝治疗的目的之一是要求她冒险并进行改变。在整个过程中鼓励是最重要的。我的假设是在鼓励下露丝将会开始体验内心的资源和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并且指导自己的生活。那时理想的情况是将挑战自己的自我局限假设并准备好将计划付诸行动。即使有时她会退回到旧的行为方式上,我将要求她“抓住”自己继续试验和实践的新的行为。 在治疗中我将使用各种技术,主要是改变她的认知(信念和思维过程)。阿德勒治疗师认为思维首先出现,之后是情感,然后是行为。所以如果我们要改变露丝的行为和情感,最好的办法是将注意力放在她对生活和对自己持有的错误感知和信念上。运用各种技术,有些借鉴于其他的方法,我将使用、质询、提问、鼓励、布置作业、解释、提出适当的建议及其他可以帮助她开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以不同方式行为的方法。治疗过程:   在许多方面阿德勒治疗法的治疗过程与当代心理分析治疗法的基本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两种治疗法有着共同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早期行为对当前个性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治疗过程的要素:?  揭示错误的信念?    我和露丝已经一起合作了一段时间,她开始认识到她在几种角色中表现出的惊人的共同点:青少年时期成为弟弟妹妹的保姆,现在成为自己子女的“超级母亲”。她发现她的一生都带着只要无私贡献就会得到被承认的奖励并取得个人成就感这种想法辛苦地工作着。童年时她希望被父亲爱、接受并在情感上得到照顾,她努力成为一个“好女孩”。结婚以后她成为一个出色的妻子和一位全心奉献的母亲。她希望以这种方式与她的丈夫生活。使他能够爱她、接受她。然而,她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来自于他的感谢和情感上的支持,现在她认识到她的生活建立在一个误区之上:如果别人爱她,她才是有价值的,通过个人的牺牲可以找到幸福。帮助露丝达到目标:  在对露丝治疗的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探索对她可行的其他选择。最近我们常常谈到她的目标和她对自己在未来几年中的看法。?露丝:我希望能得到教师资格证书,但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没有权利为自己做这件事情。这看起来很自私。求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着我对家庭的付出要少得多。如果我能投入地学习,同时又对这一选择感觉良好多好!?杰里:是什么妨碍你做想做的事??露丝:我想是内疚感!我总觉得我不应该上学而应留在家中。约翰总是对我说,他和孩子们是多么想我。如果我能不去想应该是做贡献的母亲和妻子就好了!但那样我就不能肯定自己在家里应是处于什么位置了,一切都将不清楚。?杰里:可能并不是内疚妨碍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内疚是让你感觉是个“好人”的方式之一。因为只有坏透了的人才会“遗弃”家庭而且不受到良心的谴责。你至少是对此感到不安的好人。?露丝:[笑起来]这没有什么可笑的。?杰里:你说约翰总是对你说,他和孩子们是多么想你。让人想念是一种好的感觉;但你对他的意思的理解是:“露丝,你应该呆在家里,你让大家不高兴。”?露丝:是的,我想他是这个意思。?杰里:可是,这是你的一个陈旧而错误的观念。你可以检查一下。你可以问问约翰,当他说想你时他的意思是什么。也许他的意思是说他爱你,[停顿]相信孩子们也爱你。你可以问问。露丝:问约翰对于我的学习、职业和我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想法是很困难的。[停顿]他也许会说他恨我的学业和职业,这些事情威胁了我们的关系。?杰里:啊,还会比这更坏。如果约翰说了这些,他就是给了你一个可以交流的、清楚的、直接的信息。但如果约翰说:“你在学校离开我们时让我们特别难过,这对我和孩子们是巨大的牺牲,但我们愿意为你忍受痛苦。”这样会更糟糕,是不是?你是否做出了能得到家庭给予这个礼物的成绩?你值得让他们为你牺牲吗??露丝:[停顿,然后慢慢开始]是的,是的,我是。你是对的。?我需要知道每个人的真正想法而不再猜测。我应该把这件事面对约翰。我确实认为他爱我。我希望通过向露丝质询一个错误的观念,会使她鼓起勇气产生一个用现实考察一生的想法。她肯定会害怕。如果不存在害怕就不需要勇气了。一周过去后露丝回来了。?露丝,你猜发生了什么?我和约翰谈了。这是一次很长的很好的谈话。我们都哭了。他害怕我不再需要他了。害怕失去我!你相信吗?但是他不想让我停学。“为什么也不能停学。”他说。杰里:露丝,这太好了!我为你高兴。你的一次冒险成功了,这真是一个好礼物。?露丝:当约翰谈到孩子们希望妈妈在家时,我又开始感到内疚了。但几个小时以后,我想起你说的关于“好人”感到“内疚”的话。我仍然感到内疚,但还感到这种感觉有点傻。?杰里:[笑]很好!在你的生活中内疚是一种习惯。和其他习惯一样,它的改变需要时间。现在你在内疚之后抓住了自己。不久你就会在感觉的途中抓住自己而停止内疚。有一天你将懂得你不需要内疚而成为一个好人,你就会不再有这种感觉。因此,坚持住,但要给自己时间。露丝:问题是,我想同孩子多呆在一起,正像他们想我一样。我学习的时候,总是在想他们在做什么,我没有同他们在一起时错过了什么。?杰里:也许我们应该花时间看看在每周中制定可以保证的“丈夫时间”和“孩子时间”。特别的时间,不被学习所干扰的时间,就像“学习时间”不能受到家庭干扰一样。?从这以后我们开始看露丝一周的时间,并探讨如何在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取得平衡。为露丝安排与家庭的特别时间,维持了她的从属感和社会兴趣的真正需要,而不破坏家庭为她上学提供的时间这一礼物。它还为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或需要照顾的人提供了一个结构:有质量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18: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30 分类: 心因性障碍;儿童少年精神障碍(儿童情绪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讨论 > 正文

案例030 分类: 心因性障碍;儿童少年精神障碍(儿童情绪障碍)
案例030 分类: 心因性障碍;儿童少年精神障碍(儿童情绪障碍) 常见问题分类: 子女教育问题;自我成长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家庭疗法 治疗师: 曾文星 案例出处: 略 姓名: 小英 性别: 女  年龄: 61 教育程度: 幼儿园 社会经济地位: 未成年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穿得整齐干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有些害羞、内向。 表现出的问题:     小英被妈妈带到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来看一看。因为小英最近总是吵着不想上学,要呆在家,妈妈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怎么办。跟学校老师商量以后,决定请儿童精神科医师检查看一看。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小英长在一个普通中等家庭,爸爸、妈妈都在工作。家里除了小英以外,还有个四岁的弟弟,平常妈妈上班时,弟弟就被送到托儿所,妈妈下午回家时,就接回家来。小英今年六岁多,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约有半年。本来一切都好,天天还蛮高兴上学似的。早上由爸爸送去上学,下午自己回来,在家自己玩一小时左右,妈妈就下班,把弟弟接回来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两个礼拜前,小英一到早上,就说不想去上学。爸爸妈妈问她是为了什么,她都不讲,只是不肯跟爸爸一起去学校。爸爸妈妈跟老师接洽、商讨,也找不出什么理由。小英向来功课很好,很聪明,老师很喜欢她。同学们也跟她要好,她也有几个比较熟悉、要好的同学,一切看来都很顺利、正常,大家都不了解她为什么忽然不想上学校,觉得很奇怪。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详见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一、邀小英玩布袋戏游戏?    辅导者:“小英,我们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有个游戏室,专门给小朋友游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    小英:“好”。(看着妈妈,想要妈妈跟着来似的。)    辅导者:“妈妈要填一些表,跟社会工作者谈话。请妈妈到隔壁办公室去好了!”(妈妈被暗示走开。小英跟辅导者一起到游戏室。)    辅导者:“你看,这里有许多玩具,你想玩什么呀?”(小英四处看看,仔细摸一摸玩具,没马上决定玩什么。看样子是比较小心,谨慎的样子。)    辅导者:“小英,你玩过布袋戏没有?这里有好几个布袋娃娃,你戴上一个,我戴上一个,一起来玩一玩。”    辅导者:“我手上带的是熊妈妈,你手上带的是熊小妹。”“熊小妹,起来吧!已经是早上七点钟啦!你早饭要吃什么?熊小妹!吃苹果还是面包?”    小英:“我想吃面包!”辅导者:“熊妈妈给你烤两片面包,也给你一个苹果,作中午饭,带到学校去。    小英:“熊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学校。”    辅导者:“熊小妹,你说什么?”    小英:“我今天想呆在家里,不要上学校!”    辅导者:“那怎么可以,熊爸爸都快穿好衣服了,要带你去上学了呀!”    小英:“我还是不想上学,要呆在家里。”    辅导者:“怎么了?熊小妹,在学校里做坏事被老师骂了?”    小英:“我才没有呢,我从没被老师骂过。”    辅导者:“那是不是熊同学欺负你了?”    小英:“也没有。”    辅导者:“那就奇怪了。我知道,是不是没把功课做好,怕老师骂,不敢回去上课?”    小英:“才没呢!”    辅导者:“那请问熊小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告诉熊妈妈好不好?”    小英:“熊小妹要留在家里,看住熊妈妈!”    辅导者:“哟?要看住熊妈妈?熊妈妈生病了?”    小英:“没有。”    辅导者:“那为什么泥?怕熊妈妈发生什么事吗?”    小英:“怕熊妈妈忽然不见了!”    辅导者:“熊妈妈好好的,怎么会忽然不见?”    小英:“熊小妹怕熊妈妈会死掉!”    辅导者:“哎哟!把我吓坏了!熊妈妈怎会死掉呢?”    小英:“因为熊妈妈跟熊爸爸吵架,说要自杀、死掉!”    辅导者:“哦,难怪熊小妹不敢上学,一定要留在家里看着熊妈妈了。那么熊爸爸跟熊妈妈怎么吵架的呢?”    小英:“有一天晚上,当熊小妹在睡觉时,熊爸爸跟熊妈妈吵架。”    辅导者(拿了另外一个布袋娃娃在手上):“这是熊爸爸,在家里跟熊妈妈谈话。熊爸爸说……”    小英:“我在外面根本没有什么女人!”    辅导者:“熊妈妈说……”    小英:“你一定跟那个狐狸精鬼混了,都不理家里的事。”    辅导者:“熊爸爸又说……”    小英:“你这样乱说,我就真的去找女人!”    辅导者:“熊妈妈就回答说……”    小英:“你去找去,我就死给你看!”    辅导员:“熊小妹在旁听了,心里觉得很难过,又害怕!”    小英:“害怕熊妈妈真的死了,怎么办?”    辅导员:“结果不敢上学校,天天留在家里看着妈妈。可是这并不是好办法,要看到什么时候?还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没有?”    小英:“可以叫熊爸爸跟熊妈妈要好。”    辅导员:“熊小妹就可以放心上学校了!对不对?”    小英:“对!”    辅导者:“我们今天玩这个游戏玩得很好,现在就这样停止。你自己玩一下,我应该去看看你妈妈,下次改天再一起玩好吗?” 二、原来如此,恍然大悟    辅导者这次叫小英留在游戏室玩,自己就去找妈妈谈话。    编导者:“刚才我跟小英游戏谈话。小英好像担心你的事,才不愿去上学校,留在家里是想看守着你。”    妈妈:“想看守着我?为什么呢?”    辅导者:“因为担心你会死掉,不见了!”    妈妈:“原来如此;好可怜的女孩子。    辅导者:“你跟你丈夫最近有没有吵过架?”    妈妈:“不瞒你说,我们夫妻俩在两三个礼拜以前曾经闹过不愉快!”    辅导者:“为了什么呢?”    妈妈:“因为我最近半年来身体不好,曾经去看妇产科医师。医师说我子宫长了瘤,必须开刀。所以在三个月前曾经开刀,切除子宫。”    辅导者:“开刀经过如何?”    妈妈:“开刀倒是很顺利,不到一个礼拜就出院了。可是……”    辅导者:“可是怎样?”    妈妈:“可能是女人开刀除掉了子宫还是怎样,我心里一直很不稳定,闹情绪。也怀疑丈夫对我没兴趣,可能在外面另找新欢。”    辅导者:“所以呢?”    妈妈:“常常跟我丈夫吵架,问他是不是有了外遇。”    辅导者:“你丈夫怎么说?”    妈妈:“我丈夫说,没有那么一回事,并没有在外面拈花惹草,可是我还是不相信。可能是心情不好的关系,总是跟他吵,跟他唠叨。大约两个星期前的一个晚上,我又向他叨叨。他就大发脾气,说受不了,骂我神经病。我心里很难过,就哭泣起来。”    辅导者:“你有没有说要自杀?”    妈妈:“自杀?……没有,我只不过说说,这样夫妻俩人过得不好,还不如死掉了好些。”    辅导者:“那时小英在哪里?”    妈妈:“快半夜了,我想她是在她自己的卧室睡觉。”    辅导者:“有没有可能听到你们夫妻的吵架?”    妈妈:“……那天晚上,可能会。因为我丈夫大声吵,我也大声哭,……”?    辅导者:“可能是这样,小英就不敢上学去了,是不?”    妈妈:“我现在想起来,我们吵架以后,隔天早上,小英就说肚子痛,不想上学校;我也不知有其他事,就叫她留在家里,反正可以陪陪我。以后,接着她就再也不上学。到现在已经有两个礼拜,我们才担心,着急起来。”    辅导者:“小英从前有没有害怕妈妈离开?”    妈妈:“小英不满周岁时,我曾经生病住院一段时间,把她留在家里,由保姆照顾。我丈夫告诉我,小英一直哭泣要找妈妈,看起来很不安心的样子。后来,我出院回家,她就比较好些。”    辅导者:“目前你跟你丈夫感情如何?”    妈妈:“最近好一点。自从小英不上学,我们俩都很担心。他知道我心情不好,常常早一点溜回来,陪伴我。”    辅导者:“那看样子,你跟你丈夫应该让小英知道:你们夫妻俩感情已经和好,你已经没有要死的意思。可以让小英放心。”    妈妈:“好,我回去跟他商量,试试看。还有什么要做的事没有?”    辅导者:“想办法让小英早一点回学校。不然,时间越拖久,越不容易回去了。你们可以早上一起送她去,中午也去看她一下。如此几天,等她放心了,再改由你丈夫送去好了。”    妈妈:“好,我回去试试看。” 三、快速复愈,皆大欢喜?    过了一个礼拜以后,按照约定时间,小英跟她的妈妈又回来看辅导员。妈妈报告小英已经开始上学,一切又恢复正常,父母都放了心。小英看来,也很高兴;一来就笑嘻嘻的。    辅导者:“小英,你好!要不要再到游戏室去玩”?    小英:“好”。    辅导者:“你看看有什么东西想玩的?”    小英:“这是什么?”    辅导者:“你说呢?”    小英:“是不是电话机?”    辅导者:“对了,这里有一付,你来打;那里有一付,我来打。”“喂喂,是小华的家吗?”    小英:“是呀!你是谁?”    辅导者:“我是淑娟。小华你好吗?”    小英:“很好。”    辅导者:“小英,听说你好几天没去上学校,是吗?”    小英:“是呀,可是现在我已经上学了。”    辅导者:“那好极了,你爸爸妈妈好不好?”    小英:“很好,他们不再吵架,对我也很好。”    辅导者:“那好极了。那你还有什么事情还想告诉医师或老师吗?”    小英:“告诉医师,我希望爸爸妈妈给我买个大洋娃娃,晚上可以摆在枕头边。”    辅导者:“还有呢?”    小英:“告诉妈妈,每天晚上睡觉以前给我讲个故事,以便好好睡觉。”    辅导者:“那很简单,我告诉妈妈好了,我要挂掉电话了。小英,再见!”    小英:“再见!”    辅导者跟小英的游戏治疗,也就这样结束。由于小英的爸爸了解妈妈子宫开刀,影响女人心理,特别照顾体贴她,使小英妈妈的心情好转。接着,小英也放了心,不用担心会失掉母亲,又继续上学,解决了害怕上学的问题。虽然小学生不想上学校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怕老师,有的是与同学相处不来,有的是失掉对功课的兴趣,原因在学校。可是此例却起因于家庭问题。幼小时曾经短暂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对失去母亲很敏感,且易于恐惧,经过游戏治疗,探讨原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也就很快复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19: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23 分类: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其他——雷诺氏病)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讨论 > 正文

案例023 分类: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其他——雷诺氏病)
案例023 分类: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其他——雷诺氏病) 常见问题分类: 略 治疗方法分类: 行为疗法 治疗师: 略 案例出处: 《行为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 姓名: 略 性别: 女  年龄: 241 教育程度: 卫生学校毕业 社会经济地位: 医院护士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不详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系阵发性十指寒冷、麻痛、发紫四年多。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四年前开始出现双手指端阵发性发麻、疼痛,看起来呈紫绀状,摸起来冰凉。当时,她正在卫校护士专业读三年级,学习比较紧张。病前一年,父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不久,母亲带着12岁的弟弟改嫁。患者内心并不同意母亲的这一举动,认为父亲尸骨未寒便匆匆另找新人,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但又想到母亲辛苦一辈子,如今年过40,再拖延几年,更难有个好的去处,因而也未明言反对。只是孤守学校,一直不肯回那个新家。心情自然也沉重得很。    患者毕业后分在一家大医院工作,感到已独立于社会,不再依附家里,因而心情好多了。但手指发麻的情况仍偶有发生。工作二年后调入急诊科,因工作紧张,环境拥挤,心情逐渐烦躁起来。虽努力克制,但仍不时出现与病人家属争吵的现象,受过领导几次批评。患者开始失眠、头痛,手指常常发紫或潮红,麻痛难忍。天气稍凉就要戴手套,因为接触诸如铁杆之类的冰凉物体便会诱发。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先前因素——病前一年,父亲在交通事故中不幸死亡。母亲带着12岁的弟弟改嫁。患者对此事想不通,心情自然沉重得很。    促使因素——因在工作中与病人争吵,受到领导批评。患者开始出现雷诺氏病症状。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雷诺氏病是血管运动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检查时,我们让病人脱下手套,去触摸冰凉的血压器的金属外壳,不久,患者手指立刻发紫然后变得苍白,患者主诉指尖里刺痛,有如针扎、电击、碾压一般。    我们向患者解释了雷诺氏病的机理,告诉她可以通过改善手指局部的血流供应来治疗该病,并说明生物反馈训练可以使人学会调节手指的血流量。最后告诉她皮温反馈的原理。  经过解释之后,患者明白了,皮肤温度取决于局部的血流量。我们将皮温反馈仪的探头安装在她左手中指上,测得皮温:74华氏度左右,并让她自己读出这一数字。然后我告诉她:“虽然此时你并未觉得发病,但皮温仍然很低,这是你发病的基础。我们现在要练习如何把皮温升高。当你听到仪器发了悦耳的反馈声音,表明你的皮温在升高。否则就是未升高甚至还在下降。你要仔细领会有反馈声和无反馈声时心理感觉上的差异,然后保持有声时的那种心理状态。”我们将反馈阈值定为75华氏度,也就是说,只要皮温提高1华氏度,患者就得到声音奖励。    起初,反馈声响得少,停得多。显然患者是在揣摩,什么情况下奖励,什么情况下没奖励。渐渐地,患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似乎掌握了什么诀窍,能较长时间地得到奖励的反馈声。如此治疗7分钟,休息3分钟,共持续半个小时。治疗结束时,皮温升了2华氏度。虽然升温不显著但患者收获不小。她说通过这次治疗,她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心理状态是如何改变生理状态的。她对控制自身的生理功能充满了信心。    治疗共进行了17次,先是每日1次,后是隔日1次,患者的皮温总共升高了11华氏度。患者的手温明显提高,即使天冷也不需戴手套,症状发作也明显减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24 分类: 神经症(神经衰弱)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讨论 > 正文

案例024 分类: 神经症(神经衰弱)
案例024 分类: 神经症(神经衰弱) 常见问题分类: 人际交往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行为疗法 治疗师: 略 案例出处: 《行为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 姓名: 略 性别: 男  年龄: 441 教育程度: 大学毕业 社会经济地位: 中学教师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患者顶部脱发较多,表情抑郁,易激动、发怒。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思考困难、疲劳、失眠,症状时轻时重近二十年之久。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自幼单纯、善良、心细,严于克已,勇于负责,乐于助人。大学毕业后在某中学任教,一腔心血均倾注于教育事业,但因家庭出身有“问题”,总受冷遇。婚姻问题因此迟迟未能解决。文革中被批斗打骂,受尽侮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终因患者没有“重大”问题,被从宽发落,调一偏僻乡村中学。此后患者忍气吞声,任劳任怨。白天辛辛苦苦,小小心心,夜里也担惊受怕,辗转难眠,担心飞来横祸。渐渐地觉得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脑子不太清晰,读书撰文均不能持久。后因落实政策调回某市中学,并委以教研室主任之职。虽踌躇满志,却力不从心。爱直抒已见,爱打抱不平,同事反映其方法简单,易激动,易发怒。看到反映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每每不禁泪下,很难自制。常常满腹牢骚,仿佛带有一种弥散性的敌意,瞧什么人都不顺眼,遇什么事都不顺心。脑子里思绪如云,剪不断,理还乱。有时紧张、着急,常叹自己报国无门,但又不甘拜下风,自恃天生我才必有用。心遇人际纠纷或工作紧张,脑内就左思右想,杂乱无章,而且不由自主,欲不想也不行,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白天则精力疲乏,哈欠不断,昏昏欲睡。自诉“一拿起书就想睡,一上床就清醒起来”。又诉全身无力,一动就想停,一停就想坐,一坐就想躺,躺下来又睡不着,很是难受。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先前因素――文革中受到冲击。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促使因素――文革后虽踌躇满志,却力不从心。工作方法简单,易激动,易发怒。遇人际纠纷或工作紧张,症状产生。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第1次治疗。将在盐水和肥皂水混合液中浸泡过的海绵电极取出,轻轻挤压,排除多余液体,防止导电液外溢。然后将两电极分置于颞部(左耳上发际处)及枕部(后正中线与颞部电极水平线的交叉处)。将零电极置于左眼上方。患者脑电波频率混乱。先令其在心中连续运算100-7=?再减7、再减7……3分钟之内,脑电频率波动在7-18微伏之间。再令其停止运算,精神放松,脑电频率仍在此间波动。由此可见,患者的脑电活动不能顺应他的思维要求。换句话说,需要进行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思考时,脑电活动的水平却相对较低,有时甚至接近睡眠状态。在如此状态下从事脑力活动,效率自然很低。另一方面,要求患者放松,停止思考时,患者的脑电活动水平并非出现相应的降低,而是依然故我,相对较高,个别时候还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水平。这对于休息和睡眠自然是极大的妨碍。可能就是这种包含有不同频率的脑电活动,使患者(白天)该清醒时不太清醒,(夜里)该静息时不能入静。鉴于患者这种情况,我们决定训练患者改变脑电,达到脑电变化与行为基本同步的目的。    我们将反馈阈值定为8-13次/秒,即α波的范围,这是治疗的第一个目标。当脑电频率符合这一要求时,就会有阳性强化的反馈声。脑电反馈不像肌电反馈那样可以指导患者尽量放松。它不是越放松越好,而完全是一个“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即患者碰巧得到了阳性强化反馈声,他就应该仔细体会当时的心理状态,并设法维持下去。如果反馈声停止了,患者又得重新摸索,直到再次碰上反馈声。     第2次至第14次治疗。患者控制α波的能力逐渐加强,最后能在治疗中的大部分时间维持这种脑电活动。患者自己摸索的经验是:既不能想事情(这样可能出现β波) ,也不能打瞌睡(这样可能出现θ波),应该闭目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感觉变化。他自称是受了“意守丹田”的启发。    从第15次开始,训练患者控制θ波,后来又训练其控制β波,但成绩不太理想。    从临床效果来看,患者反映大部分时间中脑内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思绪,有如去掉了头上的紧箍咒。睡眠亦有改善,情绪也不像以前那样激越。只是工作能力尚未见明显改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2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25 分类: 神经症(疑病症);心因性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讨论 > 正文

案例025 分类: 神经症(疑病症);心因性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025 分类: 神经症(疑病症);心因性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常见问题分类: 人际交往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认知疗法 治疗师: 曾文星 案例出处: 略 姓名: 张某 性别: 女  年龄: 321 教育程度: 不详 社会经济地位: 工厂女工 婚姻状况: 已婚 外在表现: 显得全身无力,表情焦虑,有时情绪不稳定,边谈边哭。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近来总是怀疑自己打嗝、胃胀是得了胃病,担心自己会病死,心情很坏,想哭、胸闷、发脾气、彻夜不眠。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某工厂女工张某某,32岁,已婚,由丈夫陪同来精神科看病。病人自述由于工厂开始实行奖金制度,两个月以前,病人被指派负责审核工人的生产量,以便于决定工资奖金的发放。有几个工人不满意病人的审核,认为有误,当面指责病人欠公平。病人虽找过领导,希望处理解决此纠分,但无结果,因此忍气吞声。几天后,突然感到胸部发堵,胃胀,后背痛,出不来气,气憋在心里好像球似地堵在喉部,心里很着急,看中医用中药后胸闷较前稍减轻。病人在家想洗澡,可是其母亲不放心,说:“你(指病人)不能见水,否则会复发!”,这么一说,病人马上手麻、抽动,同时心里更觉得烦躁,想摔东西,放声大哭,家人觉得病情严重,立刻把病人送到医院诊治,住院几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几天后上班工作。可是上班后一看那几个辱骂她的工人,心里又受到刺激,又出现胸闷、打嗝等现象,并感到胸口像有一个大球堵着似的,心烦意乱,没法上班。不巧,这时病人有一亲友患食管癌去世,病人认为自己打嗝,胃胀,和这一亲友生前的情形一样,怀疑自己也患了胃病,饭吃不下,一直担心自己死后孩子可怜,心情更坏、想哭、发脾气,彻夜不眠,经内科医师全身检查,无异常,被介绍来看精神科医师。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促使因素——患者被指派负责审核工人的生产量,有几个工人不满意她的工作,指责欠公平。领导没能解决纠纷,因此忍气吞声。症状产生    强化因素——母亲不放心,增加患者对病症严重性的认知。一亲友患食管癌去世。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不详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心理分析和评估:    病人坐在诊察室,显得全身无力,表情焦虑,能主动谈吐内心体验,只是有时情绪不稳定,常边谈边哭泣。    医师:“怎么样?”    病人:“心里烦……”    医师:“有多久了”?    病人:“两个月多了”    医师:“怎样开始的?”    病人:“在工厂,受气,……”    医师:“谈谈看……”    病人:“两个月前领导指派我审核生产量,……。有个工人少领了钱,不满意我的审核,骂我不对!”    医师:“怎样骂你不对?……”    病人:“她说我的汇报是假的。”    医师:“所以她就开始说你不对?!”    病人:“嗯!”    医师:“她说了以后你怎么办?”    病人:“她也跟别的工人这么说,传到我耳朵里来。我说没关系,大家都在这里,让大家说说看,别人也说她对,她骂我就越狠!”    医师:“那你怎么办?”    病人:“她当着众人骂我,我没吭声……就病了!”   医师:“怎样病法?”    病人:“她指桑骂槐,闲言碎语,我受不了,觉得整个胸部都很憋得慌,好像胃和肠中间有什么东西挡着似的。肚子饿,但又吃不下去……”?    医师:“还有呢?”    病人:“还有非常着急,以为害了什么病!”    医师:“着急什么?”    病人:“着急自己的病。后来更烦了”。    医师:“烦什么?”    病人:“得了这种病,吃了这么多药,还不好,是否得了癌症,长瘤了……就忧郁起来。”    医师:“这样烦,后来呢?”    病人:“我肯定是得了病,长了东西,要不然怎么吃不下饭呢?……我就想,……想……万一我死了(声音变细,流眼泪)……。我就想,要是化验出来是长东西,我的命注定要死了,我家人怎么办?”    医师:“担心家里的事来了?”    病人:“孩子还小,怎么办?……没人照顾……”(又流了眼泪)。    医师:“心情这样不好,是不是常哭?”    病人:“哭呀!一看见人,或别人来看,我就伤心……”    医师:“看样子现在心情很难过、抑郁且担心。现在回头来看,最早是怎样的心情而生起病来的呢?”    病人:“是心情烦、着急且生气。着急的是病怎么也看不好。气得是,觉得不如不干那得罪人的事情,当个普通工人,我这个人向来没受过别人欺负,这样骂我,何必呢?自己闹起这种病!”    很明显,这个工人是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产生情绪上的毛病,是一次性的“适应性反应”。其临床表现,除了许多躯体症状之外,最早期的心理反应是急性的焦虑及生气;目前渐而转移到抑郁的倾向。  治疗过程:  (一)稳定病人情绪?    虽然病人心里很明白,这次生这场(心理)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生了一肚子气,闷在心里引起的,可是目前已开始呈现抑郁状态,且怀疑是否得了癌症,在治疗上最需要注重的是稳定病人情绪,免得继续焦虑、烦恼、疑神疑鬼。    医师:“虽然别人指责你作错了事,可是毕竟你做对了一件事。”    病人:“什么事?”    医师:“找对了地方,来看精神科医师。”    病人:“怎么说?”    医师:“因为就如你所谈的,这次得病是生气而引起的,所以找精神科的医师,治疗心病,就是找对了地方!”    这种会谈,可以指出病人做“对了”事,鼓舞其消沉的情绪,同时指明病人没有癌症这种值得伤心、忧郁的事,帮助病人接受正确的方法治疗。    医师:“你虽然操心很多事,可是你脑子还很清楚,可以很理智且正确地了解地你自己的病是怎样产生的?”    这样夸奖病人的长处,并且引导病人继续去研究如何处理情绪上的问题,而避免怀疑躯体毛病,减除“疑病症”倾向,也是很重要的。    医师:“看样子,你是个很负责的人。因为你很负责任,所以被人批评才会那么认真。有些人不负责任,很马虎,她才不管人家怎么批评呢,是不?”    这样的反应,是在表扬病人性格上的长处,安慰、支持病人;同时也在铺一条路,准备将来回头来研讨病人的性格问题,也是一种尝试。    医师:“看样子,怕长了东西,是否长了瘤子,是因为你过分担心而引起来的怀疑。既然内科医师检查说你没有毛病,那你目前就不用担心这些,而应考虑如何使你心情恢复平静了。你说,怎样才能帮助你心情稳定下来呢?”    如此进行,则可以把握住治疗的方向,同进,也可以让病人谈出她自己内心的期望,看看怎样才能帮助她赶紧脱离此情感上的暴风雨。休息、疗养、被人安慰、照顾?或者,澄清与同事们的误解?……?    病人:“我有时还是气我的同事不谅解,误会了我的意思;而且当面辱骂我,使我很难堪……”。    医师:“那是否请你的同事与领导一起来,大家一起谈谈,消除这些误解呢?……”    病人:“也好!”  (二)控制环境,处理问题的起因    假如病人愿意的话,邀请其工厂领导及同事一起来会谈,是进行治疗的一个方向。特别是由于彼此误解引起的纠纷或是争执,直接去交谈、妥协、消除误会,是治疗的要点。特别是考虑到病人迟早仍需回到原工作岗位,如何去处理其环境上的困难,是支持治疗的技巧之一。    要找工厂的同事来的话,一定也要把领导请来,一方面了解领导的看法,一方面也帮助领导如何处理与此情绪有关的人际问题。会谈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判断谁是谁非,变成法律问题,而应该是:如何消除过去的误解与冲突,帮助病人心情开朗,减除其烦恼,以便早日回去工作。假如,不放心的话,治疗者可以事先与领导与同事谈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建议如何一起面谈。    医师:“今天我们请大家一起来医院会谈,其目的是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出发,帮助张某调整和适应工作环境的关系,减轻心理上受刺激引起的情绪问题。我们在一起共同研究想办法,如何使她能早日康复,回单位工作……”?    在会谈之前,来个这样的开场白,可以澄清会谈的目的,也可以控制会谈的进展,使其会谈有治疗的效果。    医师:“今天听大家谈,我们明白张某某当初那样做,主要是想认真把事情办好,并不是存心想对哪个人不好。因为是初次办这种事,我们谅解她缺少经验,至于某某同事当时对张某某生气,是因为着急,怕自己少领了奖金,一时反应大些,但并不是存心找张某某的麻烦。    现在大家都交换了意见,消除了隔阂,这样会帮助张某某赶快地好起来。希望领导也会更多地关心帮助他们!”    这种说话,一方面可以避免光谈私人恩怨;另一方面使大家都明了当时彼此的动机与理由,经过了解而同情,由互谅解而帮助,转变气氛与局势。把重心放在如何帮助与改善方面。    有时,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理想。工厂同事一直还是保持敌对态度不愿改变,病人也一直觉得难与同事们相处;再者,领导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们打破僵持局面。这时,从治疗的眼光看,有时需要考虑病人是否应调换工作岗位,是否如此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不用说,这种提议要与病人、亲属及领导各方面研究讨论后,才能引导出一个妥善建议的方向。  (三)调整病人内在心理的感受    有时治疗的方向不在改善环境,而在于了解与处理从心理感觉与感受,经由内心的改变与调整而接受适应外来的环境与现实。为了处理病人内心情况,不用说,需要了解病人心理背景了。    医师:“你刚才说,‘不如不干得罪人的事,还不如当个普通工人,是什么意思?”    病人:“我本来在工厂作了七八年的工人,一直没事,这次被指派作审核工作,不就惹出这种麻烦事来了吗!”    医师:“这审核工作是你自己找来的?还是……?”    病人:“是领导指派我的!”    医师:“因为……”?    病人:“因为领导看我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就叫我负责。”    医师:(故意表示惊讶!)“哦!原来是你工作表现好,领导叫你做的!你平常很能干很负责,是吗?”(目的在让病人叙述她自己的长处)。    病人:“我在工厂曾经被领导表扬过3次,说我成绩好,表现好,所以就特别让我挑这个重担!”    医师:“那你应该高兴,自己的长处被人赏识呀?!”    病人:“就是因为领导信任我,我就想特别负责,每天都细心地检查每个人的生产量,也去查有多少废品……”?    医师:“结果反而受到同事的批评和辱骂,是吗?!”    病人(叹了一口气):“我这个人一辈子也没被人骂过,我家有兄妹三个,兄妹之间也未发生过争吵,大家都很尊重我。家里的事,平时也是按自己的意思去作,自己的意见从未被人指责或反对过。一切都很顺利,从未受到过这样的精神刺激。”    医师:“可能就是因从未受到过别人的批评,所以这次你的反应才会那么大? !有些人犯了很大的错误,被别人骂得很厉害,倒是一点都不在乎,你是否太敏感了些?”    病人:“有许多同事告诉我,劝我不要太计较,可是我就是放不下心来。”    医师:“假如别的同事也那么劝你,这正表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    病人:“其实,当时那同事直在批评我审核错了,我稍为留心一点,去检查一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好了。”    医师:“那为什么没作?”    病人:“我就是要面子,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    医师:“你很要强是吗?其实任何人都会有错的时候。知道做错了,改了就好了,是吗?!”  有时一个人遇到应激状态时,因缺少别人的支持与帮助而无法去应付,显得孤掌难鸣,无法应付困难。    医师:“当时你有没有把情况报告给领导,请他帮忙处理这个问题?”    病人:“有。可是当时他因正忙于另外一件事情,无暇来过问这件事情。”    医师:“你有没有向你丈夫或别人谈谈怎么办?……”    病人:“我丈夫那时刚好被派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不在家,就算是我写信告诉他,也不起什么作用。”  医师:“既然你丈夫也很关心你,同事们也劝你不要愁这件事,那你也该放心了?……”     病人:“我自己也这么想,反正事情也过去了,着急、生气有什么好。反倒把全家都搞得翻天覆地、日夜不宁。    医师:“你对事情能想得通,心理放得开,病也会好得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21: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48 分类: 略

常见问题分类: 家庭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家庭疗法  治疗师: 略 案例出处: 略1姓名: 略 性别: 男  年龄: 略 教育程度: 略 社会经济地位: 略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略 表现出的问题:     无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无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无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重建家庭等级结构?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其目的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所谓健康的家庭应有健全的家庭结构,有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威分配,没有浪漫或独权的现象;成员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畸形之联盟关系;家庭内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持交流功效,能相互供给感情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应付困难;对内有共同之家庭认同感,对外有适当的家庭界限。如果一个家庭在其家庭结构、组织、沟通、情感表现、角色扮演、联盟关系及家庭认同等方面存在非功能现象,从而对整个家庭的心理状态都造成不利影响,且又难由家人自行改善或纠正时,就需要由专业人员协助辅导,通过家庭治疗来改进其家庭心理功能。?     家庭治疗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治疗,它与以个人为对象而施行的个人心理治疗有所不同,它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和状态,而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并以系统学的观念来分析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认为在家庭的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成员。这种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可导致许多病态的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而被维持。因此,要改变家庭内成员的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 ?   袁焕的父亲是一名机关干部,自小对他学习要求甚严,而父子间较少情感沟通。袁焕在学校虽颇活跃,与同学相处不错,但回家后总是寡言少语,闷闷不乐,对父亲有抵触感。初中一年级时就开始与父亲发生争吵,此后经常用言语顶撞父亲。高中毕业后,袁焕待业在家,常因一些小事咒骂父母,一次父子吵架后袁焕动手打了父亲,此后经常动辄打父亲。开始是争吵后再打,渐发展为稍不如意就动手打人,几乎每天要打父母一次。父母(主要是父亲)被打后只能忍气吞声,从不也敢追究他,更不敢对其批评、指责,在就诊前几个月,其父甚至一直住在单位不敢归家。   ? 袁焕虽在家里很凶,但在外很少与人发生争吵,更从不与人打架,当临时工时与工友能保持较好的人际关系,其母通过请求袁焕的朋友,说服他一起来向心理医生咨询。袁焕碍于情面,与父母一起来到了心理诊所,却又一再向医生表示自己没问题,该咨询的主要是其父亲。      医生通过随意、亲切的交谈,与他建立了相互信任、友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对他进行了MMPI检查,没发现明显人格障碍,便向他和他父母探问有关的家庭情况及其成长史。在交谈中医生发现,袁焕家庭中具有以下特点:(1)袁焕自幼被溺爱;(2)其父亲在家中无威信,外人称其为“老小孩”;(3)家庭内缺乏基本的语言和情感交流;(4)父亲目前一直敌视袁焕,母亲一直过度保护袁焕;(5)家庭内部角色混乱,等级结构不清楚,如袁焕与父亲吵架时母亲总是站在儿子一边,如儿子对父母发号施令等。由此看来,显然不良的家庭内交流模式是该家庭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 ?   由于该家庭成员均末意识到其家庭内部角色混乱的不良模式,因此家庭治疗的初步目标是设法让家庭成员(袁焕的父母)看到自己家庭的内部缺陷,以便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加以改善。针对该家庭等级结构不清,医生首先让他们思考任何组织如军队、国家若没有等级结构会是怎样,然后指出家庭也是一个小的组织,要求他们在思考等级结构问题时对照自己的家庭开展讨论。 ?   袁焕及其父母在医生的引导下,经过深入的讨论后终于都认识到了民主不等于没有等级制度,但袁母却认为家庭内等级不清是丈夫造成的。因此,医生结合她们前面所述的有关情况如丈夫批评孩子时她反过来责骂丈夫等进行分析,帮助袁母认识到丈夫的软弱其实与自己太强霸有关,指导她尊重和支持丈夫。?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医生让他们全家讨论等级结构问题,只字未提如何加强家庭内交流,但医生的真正目的正是让家庭成员间相互交流。事实上通过这种家庭治疗,袁父惊奇地发现一家人能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谈话了,而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此基础上,医生开始着手使袁焕与父母建立起平等交流的模式,以使他能通过理解父母而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以后的交谈便随气氛的融洽逐渐过渡到袁焕的行为问题上来。每一次家庭治疗后,医生都要分别与袁焕及其父母交谈,并布置下一次交谈的题目,同时探讨交流时出现的问题。   通过两周的家庭治疗,袁焕渐渐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行为是自卑的表现,是自己遇到挫折后内心紧张不安的发泄。医生指出这种行为是其应付挫折的幼稚的、不良的方法,并帮助他设计了一些遇到挫折时的方法,同时指导他将父母当成朋友和上级,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    ? 通过家庭治疗,袁焕的父母也认识到自己过份的爱心造成了家庭内部角色不清、等级结构混乱,致使家庭防范力量消弱而不能阻止并纠正袁焕出现的暴力行为,而家庭内部不良的交流模式又使得袁焕的暴力行为升级。 ?    经过6周家庭和个体的结合治疗,袁焕情绪日趋稳定,能够很好地与家人交流,由开始被动合作变为主动配合。据他父母反映,在家中他也能正常与父母交谈,无粗暴言语和暴力行为。又观察了两个星期,医生觉得他们的家庭功能已正常,而袁焕与家人也取得沟通,暴力行为已消失,遂建议结束咨询。半年后随访,该家庭气氛和谐,袁焕已取得一份正式工作并交了一女友,以前在家中所表现的粗暴脾气已完全改变。        从本案例的成功治疗我们可以看到,在施行与家庭关系相关的诊断与治疗之前,治疗者要了解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要以动态的眼光,仔细分析、了解到底个人心理问题与家庭心理问题有何种关系。能正确认识、诊断之后,才能进一步决定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心理问题。在这类情况下要注意的是,所谓个人所表现的症状实际是根源于家庭内人际关系问题,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要依靠家庭治疗,才能解除个人的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2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32 分类: 心因性障碍(惊恐障碍;适应障碍;抑郁障碍)

常见问题分类: 其他(认同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其他(存在主义疗法) 治疗师: 杰里·柯里 案例出处: 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咨询与治疗》 姓名: 露丝 性别: 女  年龄: 391 教育程度: 大学 社会经济地位: 中产阶级 婚姻状况: 已婚 外在表现: 穿戴整齐,肥胖,不断摆弄衣服,躲避目光接触,说话很快。 表现出的问题:     来访者报告总体不满意感。她说生活太平静、可预测,对39岁的年龄感到恐惧,不明白时间是怎么过去的。两年以来她一直有一系列身心问题,如失眠、焦虑、心颤、头疼。有时她得费很大劲才能离开家。来访者说很容易为小事情哭泣、常常感到抑郁,有肥胖问题。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近期从大学毕业,小学教育专业,与丈夫(约翰,45岁)和子女(罗布,19岁,珍 妮弗,18岁;苏珊,17岁;亚当,16岁)一起生活。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来访者是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个正教牧师,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她说父亲是疏远的、家长式的、教条的,她与父亲的关系是不能怀疑的,畏惧地服从他的规则和标准。她记得母亲是挑剔的,做什么都不足以令其高兴。她有时母亲是支持的。家庭很少表现出温情。在许多方面露丝照顾弟弟妹妹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赢得父母的赞许。当她想得到一些快乐时,就会遭到父亲的反对和责备。这种照顾他人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持续了一生。    露丝6岁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她说:“我父亲抓住我和一个8岁的男孩玩医生的游戏。他教训了我并几个星期都不同我说话。我感到极度内疚和羞愧。”露丝似乎将这一内疚感一直带到青少年期,并压抑了萌芽期的性要求。?在社交关系上露丝交朋友和保持朋友关系都很困难。她觉得在社会与同伴很隔膜,因为他人认为她很“奇怪”。虽然她渴望别人的赞许,但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道德,因为害怕这样做的结果。?    她直到高中毕业才被允许约会,19岁时她与第一个约会的人结婚了。她以母亲为榜样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没有器质性躯体疾病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基本假设?    存在主义治疗法认为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在确定治疗是否成功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治疗不是我对一个人(这里是露丝)做什么,我不是一个给一位被动的来访者做工作的技术专家。我把治疗师看作最深度、最真实的交谈,是露丝和我之间真诚的交流。我们将是旅途中的伙伴,俩人都不知道旅途的终点是哪里。有时我们甚至不知应往哪里走。我们的交往将使俩人都产生改变,我想她会在我身上引起强有力的联想、感觉、记忆和反应。我希望从主观的角度了解她的世界,同时,让她知道在我们的关系中我个人对她的反应。?心理咨询与治疗?对露丝最初的评估:?    露丝是进行存在主义治疗的很好的候选人。她有足够的勇气怀疑生活的意义。并对她舒适但枯燥的生活方式给以挑战。她面临着几个发展危机,如思考孩子们在离开家以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当她开始扩展面临的选择的目光时,焦虑开始增加。提出问题的过程引出了更多的问题然而答案却很少。除了长期以来把自己看做妻子和母亲以外,她在思索自己还想成为什么人。主题通过“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这一问题提出来。露丝的优点之一是愿意提出这种引起焦虑的问题。她的另一个优点是她已经做了一些选择并迈出了重要的几步。她离开了正统的宗教,因为她不再认为那有什么个人意义;她有改变生活的动机;她找到了心理治疗作为帮助她寻求想要走的路的方法。?治疗目标:?    存在主义治疗法的目标不是“治愈”人们的选择障碍,而是帮助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让他们脱离受害者的状况。它的目的是帮助露丝这样的人脱离僵化的角色,并清楚地看到他们是怎样过着一种狭窄和局限的生活。治疗的基本目的是让她领悟自己所具有的自由,发现、建立并使用这种自由。从许多方面来说,她在妨碍自己的自由。我的作用是帮助她认识到她在创造生活状况中的任务,并认识到她感到痛苦。我想当她看到她的生存方式有局限性的时候,她将朝着解脱的路上迈开步子。我希望她能够创造更负责任的、更有意义的存在。?治疗步骤:?    作为存在主义治疗师,我并不依靠一套完备的技术。我将注重人类生存状况一部分的某些主题,并强调对露丝提出挑战和对她做出反应的总是与她在一起的能力。我的角色是帮助她明确是什么让她来找我。她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她希望改变什么,她能够做什么来使这些变化发生。在我们探讨她在当前状况下和生活事件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时,将借鉴几种治疗方法中的技术。当谈到她的过去时,我将请她把过去事件中的情感和思想与当前的状况联系起来。下面的问题将是我和她一起探讨的问题,在我们见面中可能会涉及到其中任何一个问题:“你在哪方面是很充实地生活着?你是怎样过着一种局限性的生活的?”?“在什么程度上你是根据自己的选择生活的,而不是按其他人的要求生活的?”?“到目前为止你做过哪些选择,它们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最想做出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妨碍了你做出这些变化?”?    从根本上说,露丝将进入为自己敞开大门的过程。有些时候这种体验可能是威胁的、激动的、愉快的、抑郁的。或所有这些情感的总和。当她打开封闭的门时,还会开始松开束缚她心理上的决定论的枷锁。当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和现在的状况时,她将能更好地决定愿意为自己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未来。通过治疗她可以对多种选择进行探索,以使想法成为现实。?治疗过程:?    在治疗的这一阶段露丝对中年危机有更直接了解。她谈到了过去生活中的价值现在对她的意义已经很小,谈到了空虚感,以及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下面是我们几次谈话中的片断治疗过程的要素:?l、 考察露丝的婚姻问题?我和露丝探讨的问题之一是她和约翰的关系:?露丝:在39岁时我对我是谁感到困惑。也许太晚了。?杰里: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来问这样的问 题。因为你现在问了这样的问题。我为你感到兴奋,我很尊敬你。?露丝:我知道是的,迄今我的生活非常有规律,现在这样的问题让我很不安,使我感到很焦虑。我不知道我是否想放弃可以预料的生活去面对未知。有时我感到更有力量,我相信自己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一些改变。但是冒这样的险是否值得!?杰里;你的话让我感动,我想起自己在面对未知时出现的一些挣扎。当你说你很焦虑时,如果能够告诉我感到焦虑的一些时间和情形就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你。?露丝:有时当想到我和约翰的关系时会感到焦虑。我开始看到许多我不喜欢的东西,但害怕告诉他我的不满意。?杰里:你愿意告诉我你对约翰那些具体的不满意吗??于是露丝谈她和丈夫的一些问题。我还鼓励她告诉我让她感到害怕的一些冲动。我为她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气氛,让她表达一些新的认识而不做出判断的反应。对她告诉我的事情我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个人反应。然后我问她是否经常以同我谈话的方式与约翰交谈。我很同情她并怀疑如果她以同我交谈的方式与他交谈,他是否也能够接受她。在治疗结束时我鼓励她去接受他,并对他讲一些我们的讨论中涉及的事情。?2 帮助露丝发现新的价值?在后来的讨论中露丝谈到了自己在宗教问题上的挣扎:露丝:几年前我离开了我的宗教,但还没有找到可以代替它的东西。我希望你能帮助我发现一些新的价值。你有这样多的经验,而且看起来你对自己是谁和自己的信念感到满意。让我自己去做我怕做出错误的决定,那样的话我就真的一败涂地了。?杰里:如果让我来给你答案,对你将是不公平的。那就好像说我不认为你自己能够找到办法。你开始寻找的办法可能是应该先问几个问题。我知道对我来说,得到答案的一个办法就是先提问题。?露丝:我知道教育我长大的宗教很清楚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受到的教育是只要结婚了,就永远是结婚的——你应该尽量从中得到益处。而现在不太愿意这样去做了。杰里:为什么呢??露丝:有时我感到我如果继续进行治疗,会改变很多,与约翰的相同点更少,最终我们的婚姻可能会破裂。?杰里:我知道你认为你的改变会引起婚姻的破裂。你的改变难道对你们的关系不会有益处吗露丝:确实,我没有这样想过。我想我认为约翰不会喜欢我的改变。我常常担心我在治疗中做的事情最终将使我想离开他。也许他想离开我。我有时有离开婚姻的冲动,但当想到生活中没有约翰我会成为什么人时又感到很害怕。?杰里:让我们来假设这事确实发生了,我们来谈谈如约翰不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会怎样。脑子里出现什么思想或形象就说什么,别管它们听起来如何。?露丝:在我的一生中总是别人告诉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约翰是出现在我父母和教堂之后的人。我不知道除了做妻子和母亲以外我的生活还有什么。如果我和约翰分手,孩子们会怎么想?这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他们会为我所做的事情恨我吗?我知道我已经不愿以前的方式生活,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很害怕再做出什么改变,怕会引起更大的波动。约翰和孩子们对’旧我”感到很好,他们看起来不喜欢我最近说的一些事。?杰里:在你说的这些话中,你没有让自己真的说出如果他们不在你的生活中你会怎样这一点。让你想象你生活中的人会怎样受到你的变化的影响,比让你想象你会出现哪些不同要容易些。看起来你很难想象自己是不同的人。让我们再试一次。把注意力放在你如何希望不同上,而不是你的家人对你的变化会有什么反应。?3 处理露丝的焦虑?露丝对变化有困难。每当她想到成为不同的人时马上会感到焦虑。她开始看到她有选择,她不需要等约翰允许变化时再行动,他人不必为她做选择。然而她对这一认识感到害怕,在很长时间中、在治疗中她看起来都很被动。她不面对选择采取行动。因此我认识到她被困住了,就同她一起探讨焦虑的问题。下面是她如何描述自己的这些情感的。?露丝:我常常在半夜醒来,恐惧地感到四周的墙壁向我合拢。我浑身出冷汗,呼吸困难,可以感到心脏的剧烈跳动,有时我想自己快死了。我无法入睡,于是站起来走来走去,感到很难受。?杰里:露丝,这些情感虽然很不舒服,但我希望你学着注意这些信号。它们是在警告你的生活中出现了问题,应该准备改变。?我知道露丝把焦虑看作消极的事情,是要永远消除的东西。我把她的焦虑看作可能的新起点。她不应只是简单地消除这些症状,而是应该深入到它们的意义中。我把她的焦虑看作对自己的自由认识增加的结果,以及她对确定过什么样的生活的责任感的增长,并采取行动让这些变化成为现实的结果。?4 探讨死亡的意义?最终我们谈到死亡的话题,并探讨了它对露丝的意义:露丝;我一直在想我们以前谈到的事情——关于在死以前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问题。你知道很多年来我很害怕死亡,因为我想我会作为一个罪人死去,永远生活在地狱。这种恐惧使我无法想象死亡。它只是这样可怕。?杰里:那你就谈谈生活中那些让你感到不是真正在活着的时候。你常常感到活着的兴奋感吗露丝:让我告诉你我感到处于半死状态的时候更容易!我不会感到高兴。从性上说我已经死了。?杰里: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你可以想象自己死了吗??我试图让露丝评价她生活的质量,并开始体验死亡。一段时间之后她承认她精神让死亡了旧的价值逝去了,新的还没有得到。她开始认识活着不只是能呼吸,让她认识到自己的死亡很重要,并要把这种死亡看做复活的前提。我的假设是通过真正体验和表达感到死亡的方式,她才能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想怎样活着、是否活着这个问题上。只有这时才能希望她学会新的生活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22: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033 分类: 心因性障碍(惊恐障碍;适应障碍;抑郁障碍)

常见问题分类: 其他(认同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来访者中心疗法? 治疗师: 杰里·柯里 案例出处: 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咨询与治疗》 姓名: 露丝 性别: 女  年龄: 391 教育程度: 大学 社会经济地位: 中产阶级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穿戴整齐,肥胖,不断摆弄衣服,躲避目光接触,说话很快。 表现出的问题:     来访者报告总体不满意感。她说生活太平静、可预测,对39岁的年龄感到恐惧,不明白时间是怎么过去的。两年以来她一直有一系列身心问题,如失眠、焦虑、心颤、头疼。有时她得费很大劲才能离开家。来访者说很容易为小事情哭泣、常常感到抑郁,有肥胖问题。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近期从大学毕业,小学教育专业,与丈夫(约翰,45岁)和子女(罗布,19岁,珍妮弗,18岁;苏珊,17岁;亚当,16岁)一起生活。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来访者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个正教牧师,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她说父亲是疏远的、家长式的、教条的,她与父亲的关系是不能怀疑的。畏惧地服从他的规则和标准。她记得母亲是挑剔的,做什么都不足以令其高兴。她有时母亲是支持的。家庭很少表现出温情。在许多方面露丝照顾弟弟妹妹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赢得父母的赞许。当她想得到一些快乐时,就会遭到父亲的反对和责备。这种照顾他人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持续了一生。  露丝6岁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她说:“我父亲抓住我和一个8岁的男孩玩医生的游戏。他教训了我并几个星期都不同我说话。我感到极度内疚和羞愧。”露丝似乎将这一内疚感一直带到青少年期,并压抑了萌芽期的性要求。? 在社交关系上露丝交朋友和保持朋友关系都很困难。她觉得在社会与同伴很隔膜,因为他人认为她很“奇怪”。虽然她渴望别人的赞许,但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道德,因为害怕这样做的结果。  她直到高中毕业才被允许约会,19岁时她与第一个约会的人结婚了。她以母亲为榜样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基本假设 ? 从来访者为中心的理论来看,咨询不仅仅只是解决问题,给予信息。其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敲击来访者的内部心理资源,从而更好地处理无论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问题。在露丝的个案中我尽力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创造一种氛围,释放威胁和紧张,并且在这种氛围中她能感受到完全地被我接纳。我的工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来访者有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引路。没有我积极且直接的干预,他们也能受益。我认为我应该具有三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以帮助她释放成长过程中的能量。1?真诚真实, 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虚假的表达。换句话说,就是我很协调一致:外在的表达与内部的经验相一致。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对露丝的关注不该受到对她思想、感受和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的干扰和影响。3?准确的同情和理解, 敏锐且准确的理解她目前的感受,并把对她感受的理解传递给她。? 如果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和态度,且成功地和露丝沟通,她就会减轻防御,朝着真正自我,展现真实自己的方向迈进。治疗不只是我对她做点什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关系,充分利用这种关系探索自我,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露丝的评估: ? 在和露丝的交谈中,我发现她不但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不满意,而且在朋友和家人面前,她所展示的并不是其真正的自我。对她的治疗就是基于这样一点的。 在我回顾露丝的自述过程中,我能理解她所关注的疑问:“怎样才能发现真正的我?怎样才能成为那个我想成为的人?怎样才能摆脱虚假的我,成为真正的我?”目的是创造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她可以自由地表达她所感受到的一切,而不带有任何判断和评价色彩。如果她能够自由感受这一时刻的自我,她也将会丢掉面具,抛弃现实生活中她所扮演的角色,对她而言,要发现自我概念,她需要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没有任何抵御地正视自己。 治疗目标: ? 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治疗性的氛围,以帮助露丝发现真正的自我,而远离其他人对她的期望。当治疗进程导致她虚假的外表被摘除时,有4个特征将被增强:(1)对经验的开放,(2)更大程度上的自信。(3)评价的内部资源,(4)更加自主生活的愿望。这些特点构成来访者中心治疗法的基本目标。 治疗步骤: ? 当来访者寻求治疗时,往往希望我能够给出方向和提供奇妙的答案。通常他们有强硬的信念和态度,一个内在的障碍,一种和感受无关的感觉,一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和一种使问题外现的倾向。随着治疗的进展,我发现,通常他们能够表达恐惧、焦虑、内疚、羞怯、愤怒,和其他那些他们认为太消极的以致不能纳入自我结构当中的感受。最终,他们能够更少地歪曲事实,更多地表达那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感情,并且沿着对他的所有经验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逐渐地,能够和他们所感受到的保持紧密联系,而极少需要歪曲或否认这种经验。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的要素: ? 在治疗的早期阶段,露丝不是分享她的感受,而是讲一些外在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她认为问题在于外部。不知怎地,她认为如果她父亲发生变化,如果她丈夫的态度会改变,如果她的孩子基本上不出现问题,那么她就会很好。在早期的一个阶段,如果她没有和我分享她的感觉,她是想知道我能否真的理解她,并帮助她。 ?探索我们之间的关系 ? ?露丝让我明白了,对她来说,面对面和我有多困难。她还告诉我,对她而言,和我交谈尤为不适,因为我是一个男人。我感到很受鼓舞,因为她愿意或告诉她的疑惑,并且把她的一些感受公开讲出来。?   露丝:我已经意识到当我与你谈话时,我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我觉得被人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而且有时我也想知道你是否真的理解作为女人我所有的抗争     杰里:这样很好,我很喜欢这一点。你愿意让我知道对你来说试图信任我意味着什么。我希望你不要太留意你和我所说的话,我也非常希望能够理解你。也许你可以告诉我更多的是你对我能力的怀疑,怀疑我能否理解你身为女人的难处。     露丝:还没你说的那么严重,但是我担心我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和你谈话,因为我对你会对我作出怎样的评判和反应没有把握。?     杰里:作为个体的人。我很珍惜能够和你拥有良好关系的机会,所以我希望你能够让我知道,什么时候你觉得被做了评判或没有被我所理解。?  露丝:对我来说,和任何人谈我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有这一切对我来说很新奇。?  杰里:是什么使得你认为我很难理解身为女人的你?并且你也许想告诉我,什么使得你和我的交谈变得困难??    露丝:如此说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真的愿意听我说。我曾经努力取悦于我父亲,然后又令约翰高兴。我认为我想知道的是你能否理解过去我是多么依赖于我的父亲,现在我又是多么依赖于约翰,以此使我觉得作为女人自己有点儿价值。?  杰里:尽管我不是女人,但我仍然知道希望被人理解和接纳是什么样的感觉,并且我也知道靠他人获得这种肯定是什么感觉。? 探究可能阻碍露丝对我的信任的因素很重要。只要当我们在一起时她愿意谈论她现在的所思所感,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可以追寻下去的方向。保持紧密的联系将必然打通其他成功探索的通路。 ? 和露丝的感受紧密相连 ?  在随后的阶段里,露丝指出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感受对她来说是很困难的。她并不能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她所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因为她排斥那些她认为不合适、不恰当的东西。她不允许自己自由自在的接纳涓涓细流般的感受。请注意她下面所说的:?  露丝:去感受事物对我来说很难。有时,我并不确定我所感受到的是什么。?  杰里:有时,你并不清楚你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露丝:是的,对我来说,明晰我所感受到的是有很大困难,更不要说把它表达给其他的人。    杰里:因此,对你来说,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对你是多么有影响,同样困难。?  露丝:是的,我有过太多的封闭感受的练习,它们很可怕。    杰里: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件可怕的事情,而知道自己的感受也是件可怕的事情。    露丝:大约……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当我愤怒时,就会受到惩罚。每当我哭泣,就被送回到我的房间,被告知不准哭。有时也有快乐和兴奋,但却被告知安静下来。?  杰里:所以你早就明白了你的感受只会给你带来麻烦。  露丝:大约在我开始感知事物时,我变得茫然无知或迷惑不解。只不过因为我常常认为我无权感受愤怒、情欲、兴奋、沮丧——或其他什么的。我只有做我的工作,而不应心怀抱怨。    杰里:你仍认为把感受放在心里不表达出来会更好一点?  露丝:是的!我那样做,尤其对丈夫和孩子们。?  杰里:听起来,似乎是你不让他们知道那些正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露丝:我并不确定他们会真的对我的感受感兴趣。?  杰里:似乎他们确实不太在意你的感受。[这时,露丝开始哭了。]现在你正感到某种情绪 。[露丝继续哭,并且有一段沉默。]?    露丝:我觉得很沮丧、没有希望。?  杰里:然而现在你能去感受,并能把感受告诉我。在这一段的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露丝意识到她能够感受;并且能够把她的感受传达给其他人。我对她的接纳鼓舞了她。难的任务是她开始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和她生命中的重要的他人分享这些情绪、情感。 ?  探究露丝婚姻当中的一些问题?     在另一段时间里,露丝举出了她婚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她探究对自己做决定不信任的原因。并且在自身之外寻求问题的答案。?  露丝:我想知道,为婚姻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希望能给自己多点时间。但是如果我做了大的变动,而且没有人欣赏这些变动的话,那么家里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杰里:你想知道,倘若你表达了你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假如家人并不欣赏你的改变,可能会发生什么??  露丝:是的,我猜想我该放弃自己,因为我不想伤害到我的家庭。?    杰里:如果你要得到你想要的,而其他人就可能要受到伤害。并且你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什么对他人有利,什么对你有利。?  露丝:是的,过去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必须是要么对我有利,要么对他们有利。我确实想知道,如果我开始为自己做点事情,且他们会为之不高兴的话,情况会怎样。?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6-4-2 13:24:14 | 只看该作者
先发到这里吧,如果有人回帖表示喜欢心理咨询案例,本人将接着发剩下的十几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06-4-2 13:41:23 | 只看该作者

顶了

请继续做吧。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06-4-2 14:21:5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最好分成段,一次贴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06-4-2 16:35:33 | 只看该作者
冰冰你好能很难受,能加你的QQ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7 22: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