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西亚与珍从小一起长大,上同一所中学,拥有同样的朋友,对于家庭与事业有同样的梦想。但是现在两者的境遇却截然不同。凡事顺利的崔西亚,过着平稳的家庭生活,拥有两个健康的小孩,一份既能发挥才能又有高收入的工作,但却也是一个忧郁不乐而必须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珍正面临一个艰苦的时期,她的丈夫因糖尿病,已多次进出医院,她的工作也停滞不前,但她却总是乐观愉快。
法兰克和杰瑞是同事,同样有着严肃难缠的上司,无法在限期内完成的工作,嘈杂拥挤的办公室,微薄的薪水,相同的经济负担。但法兰克却患溃疡,杰瑞则无。
是什么原因造成快乐、悲伤、健康与疾病这样不同的结果?
很显然,这个答案并非三言两语即能道尽。
有成千上万的因素影响我们的态度、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我们最不愿想到的遗传与命运。但诸多研究此现象的学者,他们深信最大的因素却在于自己:
要快乐或悲伤,健康或疾病全操之在自己。
塞布鲁克学院的心理专家杰斐博士认为,基本上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真正的不幸,而非逆境。
也许你一下子无法接受这样的观念,但先别担心。杰斐博士说: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心境或健康状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能掌握目前的形势,快乐健康与否完全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完全是自己的决定。
然而你也必须了解最初你是如何陷入悲伤,如何有意无意地阻碍自身的幸福与健康。
杰斐博士是最有资格评论此种观念的临床心理学专家,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生,并曾帮助过数以干计的病人,他们正处于沮丧、身心疲惫的煎熬中,而且疾病缠身。他帮他们扭转了自我毁灭的态度。他也写作了许多阐述心灵力量远超过身体力量的书籍,如《由内在治疗》,《心灵,身体与健康》,以及《从透支至平衡》。
下面是我们与杰斐博士的谈话:
问题:心理学家既然告诉我们,幸福是操之在己,为什么还有人选择悲伤度日呢?
杰斐博士:通常这种人,在成长中因发展出负面的思想形态,就不自觉地做了如此的选择。
如果继续再因挫折而感到沮丧,可能最后会有这样的思想形态——“我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我就知道这是行不通的”,更深信“幸福是遥不可及”于是他真的就成了这样的人。
问题:这种负面的想法是否可能修正?
杰斐博士:可以,但你必须知道,如果负面的想法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同样也要花长时间去修正。改变我们的认知并非短期可成。它还需要再教育,输入正面的观念,以及心理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