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5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琴川杨(乞求是医生的回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3-4 18: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01年处次服用博乐新,由于是病的初期,还蛮轻的,就只服了两粒/天,有效果,用了一个月就停了,半年后又重新服用,医生考虑到这次病情加重,鄙人也是觉得日益严重,就服4粒/天,用了两个月,以为基本痊愈,又停了。
直到02年下半年(已经断药一年),病得最为严重,整个人不能动弹,成天躺在家里,这次再用博,6粒/天,都不见效,气得自己自杀,后来住院3个月,缓解后去了亲戚的工厂上班,工作了2年,这期间服的是氯丙咪嗪,一直用到05年,由于其效果慢慢减退,就停了。
到了去年就重新用博,奇怪!每天用3粒就效果如前,医生说,这是我积极努力工作,锻炼,运动等等得到的回报,我高兴极了,就觉得只要按医生所说,坚持维持治疗3年以上。
可惜后来我反思一下,这几个月来病情之所以反复,就是药物治疗期太短了,我吃了治疗的计量3粒/天,而且只限定了3个月,病没治疗彻底。
于是最近我又提高博的计量,现在已经加到了3粒,马上就要4粒/天了,效果已经很满意了,但躯体症状还是没消除!可是我现在不知道,我现在的病情状态决定我到底用多大的计量呢?是靠自己依照治疗的效果慢慢掂量自己看着办吗?
美惠子发的一个医疗信息我看到,说久治不愈的抑郁患者,有必要去做血液浓度测试来判断自己应该服用的计量。是这样吗?我要去做吗?
急盼答复!!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6-3-5 07:27:26 | 只看该作者
1.至于应该用到多大的剂量,我个人认为以能完全消除症状为准。而对于博乐欣的治疗剂量问题,一般是3~6片/天,你目前使用的剂量刚刚进入治疗窗口,所以,如果感到症状没有完全消失,完全可以考虑加量。
2.维持治疗的时间,我以前发过帖子,建议楼主查阅一下。
3.是否做药物浓度测定的问题。首先目前还没有博乐欣浓度的测定方法(我这边是这样的)。确实有部分的患者因为肝酶的问题,对药物的代谢比较快,所以导致服用常规药量但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但其实抑郁症的久治不愈并不仅仅是这个因素。当然,如果楼主方便检查博乐欣的血药浓度,那不妨检查一次,反之,就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6-3-5 07:2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3-5 18:19:06 | 只看该作者
在补充一下

我在网络上碰到许多的朋友,他们总是抱怨说他们使用了药物但没有用处。甚至有一位网友说他得病半年,使用过了所有的抗抑郁药但没有一个有效,所有非常坚决的对我说,药物对抑郁症是没有作用的。其实他们都没有进行一个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同时我发现许多的网友在使用药物使病情好转后就随意的停药,最终导致病情出现反复。为此我写下了这篇短文,希望大家对抗抑郁药的使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抗抑郁药物的足量足疗程治疗
一、为什么要使用药物长期治疗?

1.一般来说我们将抗抑郁治疗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治疗:一般指服药治疗的头三个月。这一期的治疗目标是显著改善原有的抑郁症状,使患者的病情缓解。随便提一下,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在2~4周。
☆ 第二阶段为持续治疗期:是急性治疗期以后的六个月。这一期治疗的目标是巩固原有疗效,避免病情的复燃。
☆ 第三期为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病情的复发。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有人报道重性抑郁症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的概率(5年复发率)为50%,第二次为75%,第三次发作后复发的概率将近100%,所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持续治疗是必需的。维持治疗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情况其时间的长短亦有不同。一般认为,第一次发作且药物治疗临场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时间为6月~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或三次以上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直至终身服药。
目前维持治疗期其实是有点争议的。支持的专家认为三期缺一不可;而有的专家却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维持治疗,他们认为既然抑郁症的缓解期是完全正常的,就没有必要用药,只要在病情复发时在用药治疗就行了。但是不论专家对维持治疗的观点是什么,大家一致的意见就是抑郁症的治疗必需要经历急性治疗期和持续治疗期。
也就是说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最起码要连续服用药物9个月。
2.长期治疗的剂量问题:

一般认为,持续治疗的剂量应与急性治疗的剂量相同;对于维持治疗的剂量,有许多医师习惯将维持治疗剂量降至治疗量的2/3至1/2。但随着新一代抗抑郁剂在临场的广泛应用,目前有一个被广大临床医师接受的观点即抑郁症的维持治疗的剂量应与急性期治疗的剂量相同。如用氟西汀治疗,急性期和维持治疗的剂量均为20mg/天(每天一片)。
3.维持治疗仍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所以患者应定期门诊。对于复诊的频率,有文献指出,在维持治疗的第一年每1~3个月复诊一次,以后每半到一年复诊一次,如果出现社会心理因素、服药不依从、抑郁症症状再现和出现明显的副反应,应随时复诊。

二、导致不能坚持药物治疗的因素:

(一)患者服药不依从,自行减药或停药,是维持治疗失败的首要因素。

患者对服药的不依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抑郁症的疾病特征可能导致依从性的下降:①.抑郁症可有较长的缓解期,在缓解期患者会认为自己的疾病以完全康复,而自行停药。②抑郁症的自责自罪、内疚意识是患者认为不值得治疗而放弃治疗。③抑郁症患者的动力不足和迟缓导致患者忘记服药和被动不依从。
2.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也是导致依从性下降的原因。有研究表明与社会隔离的老人依从性比较差,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的依从性要差,经济状况差和伴有物质滥用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离婚、未成年人和有偏执意念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
3.其他导致依从性下降的原因为:①服用多种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②一日多次服药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③每次服药多片的依从性比较差。总之,服药越烦琐,其依从性就相应下降。

改善服药依从性的方法:
1.让病人和家属掌握一定的抑郁症知识,让他们认识到①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而不是性格软弱所致。②抑郁症是可被有效治疗的,并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③抑郁症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抑郁和维持正常的心境,而不是掩盖症状。④抑郁症停药后复发率高,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的概率为50%,第二次为75%,第三次发作后复发的概率将近100%。⑤抑郁症的恢复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不要有侥幸心理。⑥应警觉复发的征兆,如出现失眠和明显的食欲下降。
2.让病人和家属掌握一定的治疗知识:①患者应每天坚持服用抗抑郁药;②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要2~4周;③在抑郁症状完全消失后,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也应继续服药;④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得擅自减药和停药。
3.其他方法:①告诉患者抑郁发作时会增加社会功能受损、医疗费用和自杀危险性;②询问患者是否按时服药;③以积极的态度与病人交谈;④重视解答病人的实际问题;⑤医嘱要简单,最好是单一用药、每日服药一次、服药的片数较少。⑥定期随访。

(二)药物的副反应也是导致终止维持治疗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的副反应比较小,但长期应用后仍可能导致明显的副反应而导致患者自行停药。目前的主要副反应有以下几点:

1.体重增加,有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药物后导致肥胖,而自行停药,这一因素在青年女性中尤其明显。氟西汀有减轻体重的作用,所以必要时可换用它维持治疗。
2.性功能障碍,有许多抗抑郁药对性功能都有影响,如抑制勃起、射精和性乐高潮等。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要比老的抗抑郁药要小的多。有报道称米氮平(瑞美隆)对性功能基本没有影响。
3.失眠,氟西汀最易引起失眠,故氟西汀一般在早上服用。
4.嗜睡,三环类抗抑郁药和米氮平(瑞美隆)可引起明显的嗜睡。
5.其他还有如便秘、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也相应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而导致停止维持治疗。
对于药物的副反应,如果一旦出现,患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三 停药方法

在达到维持治疗时间后就涉及到一个停药的问题。首先要说的是抗抑郁药是没有成瘾性的,故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所以不存在棘手的停药问题。但是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会使体内的受体敏感性发生变化,故不宜突然减量或中断用药,而应缓慢停药,以使体内受体恢复到一个平衡状态。总之停药时仍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擅自突然停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6-3-6 20:25: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诸位,十分感谢!
我是内源性的,复发的次数我记不清了,不知道是治疗不彻底导致的发作,还是我这个病就算是按正规的治疗后也会发作?
反正还是终身维持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8-4-7 14:21:19 | 只看该作者
你有多大了,你最开始轻度的时候是什么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8-4-7 18:29:20 | 只看该作者
留个记号,以后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0-3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