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恶疗法及其分类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 一种把需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不良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的治疗方法。厌恶疗法是随着条件反射学说的出现而问世的。但是,在条件反射学说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了,只是尚未揭示其理论依据而已。例如,我国民间采用的断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在乳头上涂些黄连一类的苦味剂,儿童在吸吮一二次后,就不敢再提吸吮要求。另一种办法是在乳房上涂以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此后连吮奶的尝试都不敢再有。
厌恶疗法既可用于消除单个行为,如咬指甲、拔毛发、上课时间习惯性小动作等,也可用于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如强迫性偷窃行为、强迫性无理推断等。然而,在使用厌恶性刺激时应十分谨慎,因为这些措施涉及道德问题。人们经常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运用惩罚来改变行为是否违反道德观念?虽然社会本身有依赖惩罚手段进行控制的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应用厌恶性刺激在道德上的合法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一般说来,若有可供替代的其他方法,最好不要使用厌恶疗法;若在不得不使用该方法的情况下,必须恪守这一原则,即使用的厌恶性刺激应该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
厌恶疗法又可以分为若干具体的方法,现将几种常用的方法分别阐释如下:
1、橡皮圈厌恶性条件法。该法主要利用拉弹预先套在患者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作为非条件性的厌恶刺激,用以抑制患者业已发生的各种行为问题。当儿童出现自身难以控制的咬指甲、拔毛发等习惯时,可用此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操作必须正确,否则效果不佳,甚而无效。治疗者在建议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明确告诉患者操作的要求:(1)将橡皮圈套于手腕上,出现不良行为时即拉弹橡皮圈。拉弹时必须稍用力,以引起手腕部的疼痛感。(2)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算拉弹次数,直到不良行为消失。(3)拉弹如在300次以上,不良行为仍不消失,需考虑拉弹方法是否正确。如果方法正确,则说明此法对该儿童无效,可另选他法。(4)每日需对矫正情况作详细记录。
2、社会不赞成厌恶条件法。该法主要运用图片、影视、舆论和想象等手段使患者在做出不良行为的同时产生一种社会制约感,从而在心理上造成威慑作用。有关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具有强迫性偷窃行为的儿童很有效果。有一小学四年级儿童,父母陪同他前来治疗。从父母反映的情况看,该儿童家境优越,所提要求一般均能得到满足。比如他喜欢小汽车,父母为其买了多辆,但他见了同伴的小汽车仍想占为己有,曾偷了好几辆玩具车藏在家中。又如,他不缺零用钱,但一见钱就要偷,偷到后却不去花费,只是放在铅笔盒里欣赏,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一种强迫性偷窃行为。为此,治疗者建议父母采用社会不赞成厌恶性条件法加以矫正。让这个孩子反复观看电视录像中小偷偷窃时被当场捕获的情景,同时屏幕上要大写特写形式着重渲染被偷单位或个人对小偷行为表示气愤、厌恶和不屑的表情。同时,可在此时要求他自己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目的是使孩子体验到偷窃行为的可鄙和可耻。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孩子报告说,当他看到电视录像中人们对偷窃行为的表情和同时拉弹橡皮圈产生痛感时,就会产生害怕自己再行窃和被抓住的感受;当他看到心爱的东西想占为已有时,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电视中人们的愤怒表情,觉得他们都在盯住自己。于是马上拉弹皮圈,警告自己赶快打消行窃的念头。
3、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条件法,是指患者用想象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感,从而减弱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当条件所限,难以运用社会不赞成厌恶性条件法制止不良行为时,可建议采用此法。以上述强迫性偷窃行为为例。可以指导该孩子在出现偷窃的欲念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如何接近心爱的物件,如何把手伸向该物件,突然背后有人大叫,周围观众围了上来,个个表现出愤怒、 厌恶的表情,接着被扭送到派出所,穿制服的警察在极其严肃的氛围下向他盘问,他害怕得要命,又是颤抖又是哭泣,拼命求饶,小便也失禁了,这时家长和老师进来了,把他带出了派出所,派出所门口围着许多人,有邻居有同学,他羞愧难当,思量着今后怎么做人……。训练这个孩子经常在头脑中像看电视那样一幕幕闪现行窃的过程和结果,每想象一次后都必须引起厌恶的感觉,从而达到减少或控制这种不良行为的效果。
4、暂停技术。这是厌恶疗法的一种变式,即在某种特定时间对不良行为不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情境产生厌恶。为了逃避产生厌恶的新情境,他必须制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比如当儿童在课堂里捣蛋,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并屡次劝告不予接受时,可建议采用此法。最常见的是将捣蛋的孩子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隔离区的设置原则必须是使孩子的不适当行为得不到强化的空间),或停止其正在进行的活动。
开始执行暂停时,可能效果不大,不良行为复发的可能性较大。随着暂停的继续,孩子会逐渐对没有丝毫强化的隔离区产生厌恶感,并把这种厌恶感“迁怒”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上,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于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孩子为了获得不去隔离区的强化,而不断操作良好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