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Charlie Z. S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 什 么 东 西 尽 量 日 日 谈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06-6-19 20:24:05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杯,长恨歌

世界杯,长恨歌





金杯虽小能倾国,苦等四年方求得。

各番夷脚已长成,养尊处优待人识。

稻粮之计全抛弃,朝夕伴在银屏侧。

足球场上百媚生,各类粉黛无颜色。

绿茵地胜华清池,且看汗洗英雄脂。

助威声啸凭借力,正是龙争虎斗时。

半球观众夜夜熬,不屑帐里度春宵。

观罢球赛日高起,从此众生不早朝。

看球侃球无闲暇,魂随球转没有家。

球星粉丝亿万人,亿万宠爱在一身。

国足屡败成米共,酒色财气腐青春。

足球宝贝有利图,可使光彩生门户。

遂令神州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预测赛况人人云,算命之声处处闻。

录像回放凝慢速,尽日球痴看不足。

德国战车动地来,巴西劲舞桑巴曲。

非洲黑马烟尘生,八卦子孙也能行。

老罗多肉行复止,前场慢步三五里。

老奇少毛无奈何,妙传偶现技不死。

劲弹入网无人收,众目睽睽皆搔头。

好球惊叹救不得,臭脚熏鼻冷汗流。

红牌一现人萧索,黄牌俩出鞋入阁。

东欧柳巷少人行,窑姐入境价亦薄。

护照收回治愤青,可怜朝朝暮暮情。

但见输家伤心色,看台一片肠断声。

天旋地转情难驭,魂留球场悲不去。

柏林城下泥土中,犹见球迷泣血处。

日韩相顾泪沾衣,八强无望打道归。

归来称霸皆依旧,亚洲敌手弱如柳。

香蕉球弯入门楣,守将如何不泪垂。

凌波微步破门日,便是新秀成名时。

凶险抢断滑浅草,飞身狠铲腿下扫。

前锋等得白发新,中锋粘球盘到老。

禁区犯规成恶魇,点球不进必失眠。

迟迟开球拖时间,耿耿裁判不清天。

必入之球未踢中,撕心裂肺谁与共。

悠悠生死加时赛,祈盼神圆进球梦。

随败犹荣非过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痛输之后有痛思,使出奇兵展新姿。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球路变。

大脚吊入禁区内,后卫茫茫皆不见。

忽见边裁哨旗举,越位即在寸尺间。

看台嘘声骤然起,其中绰约多女子。

更有佳丽敢写真,雪肤花貌爱煞人。

金童玉女一相逢,便招来狗崽无数。

闻道贝家酷哥使,春闺帐里梦魂惊。

抛衣褪裤起徘徊,肉满银屏迤逦开。

网上聊罢欲睡觉,下场赛事接踵来。

不惧浑家帚把举,惟恐错失健儿舞。

旷女寂寞泪阑干,怨妇怀春思云雨。

憋屎忍尿饮食忘,紧握遥控看球忙。

你方落后苦时短,我队领先恨夜长。

狼藉满室甘自处,不见家人见尘雾。

惟有博客寄深情,胡言乱语有人听。

谁敢叫板本铁扇,轻砸豆腐重拍砖。

劫波度尽球缘坚,恩仇泯灭来日见。

不看China看Ghana,球迷原本是一家。

七月九号问鼎日,砸物休妻共此时。

上天愿作足球鸟,入地愿为足球枝。

环球盛事终将尽,“足恋”绵绵无绝期。


(本文发表于首页文体, 已被阅读114次)
--------------------------------------------------------------------------------

本文通告引用(Trackback)链接: /wp-trackback.php?p=12466
《世界杯,长恨歌》共4件评论
呆硕傻博.的评论
June 18th, 2006 at 10:55 pm
哈哈,老冷重出浆糊,就有惊人之笔,要顶要顶!

憋尿忍屎饮食忘,紧握遥控看球忙。

谁敢叫板本铁扇,轻吐啐沫重拍砖。

度尽劫波球缘坚,相逢一笑来日见。

不看China看Ghana,球迷原本是一家。

七月九号问鼎日,砸物休妻共此时。

都是千古绝句啊!哈哈哈哈哈哈

洛杉矶老头的评论
June 18th, 2006 at 11:22 pm
老冷﹐知音啊﹗看得出來﹐是有感而發﹑有體會而發。
四年才一次﹐就恨一次吧。
「惟有博客寄深情,胡言乱语有人听。」﹐真是千古絕句道心聲﹗

意大利空心粉的评论
June 18th, 2006 at 11:42 pm
哼!还想休妻?小心老婆把你休了。砸物找不值钱的砸啊!

六月雪的评论
June 19th, 2006 at 4:48 am
老冷是不是刚从德国回来?听说Shakira的这首”Hips Don’t Lie”7月9号会在闭幕式上唱,谁给证实一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06-6-20 07:19:38 | 只看该作者
清华男生回国泡妞记


刚刚回到美国两天,感觉上不是从天堂到地狱,也差不多.梦里依然咂吧着嘴回味风光怡泥的国内腐败生活.

这次只是回国一周,去北京参加一个铁哥们的婚礼.以前也回国几次,但都是陪老爸老妈妈做乖儿子, 从未腐败过.这次自由行动,真是开了眼.

结婚的哥们是海龟,清华同系同级同学,97年和我一同出国,他读硕,我直博.99年他毕业,在泡沫中找了个IT工作,01年泡沫被WALL STREET和拉灯大叔共同撞碎,哥们儿下岗,在中餐馆送了一年外卖,最后蛋尽粮绝.管我借了$1000买机票回国.我那时刚和相恋7年的女友吹了,也如世界末日般惨淡.正值暑假,跑到TEXAS和他喝了一夜壮行酒后,和他同去机场,二人洒泪而别,如老鼠过街,各奔东西,他海龟,我回学校继续接受台湾老板的变态蹂躏.

匆匆5年过去,哥们自己的公司以经年入千万以上,我也在街上一家IB做DIRECTOR.都忙的一塌糊涂.但这次他结婚,无论如何我也要去,反正VACATION 还有好多,就用了一周的PTO,飞回了北京.

哥们去机场接我,已经胖的不成体统,加上墨镜和两个手下,很有些老大做派.见面后二话不说,直接开车去最近的东来顺涮肉.时已仲夏,东来顺生意冷淡,算我们才三桌,啤酒,鲜手切羊肉,肥牛,羊肚,白菜百叶,桐嚆围着翻花的锅子满满铺开,再闻着混着香菜和葱末的酱料香,让我食指大动.他让两个手下先走,我们哥俩好聊天.边吃,边喝,边聊,吃到后来只剩下我们一桌, 俩人都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大快朵颐.颇有当年在清华西南门外露天涮肉的感觉,虽然东来顺里空调开的很大.有个服务小姐过来提醒我们把衣服穿上,哥们一瞪眼,身上肥肉一颤,小姐就一边凉快去了.
前面的哥们回帖说我们去东来顺土,我承认.我和北京的那哥们就是在涮肉上情投意和.在清华的时候就经常一起涮肉,到了美国,虽然自己时不时可以烤点羊肉串,但要说涮一次羊肉,那是相当的难,而且是自己切肉,自己调料,对我们这种四体不勤的光棍来说杀了我也不可能.再说国内东来顺的涮肉也确实好吃.你没见我另一清华哥们刚回国去饭店,拍黄瓜吃对了口连点6盘拍黄瓜呢.

言归正传.吃罢羊肉出了东来顺已经晚上班10点半了.我们前脚走,东来顺后脚就打徉了,感情一堆服务员早就盼着我们这桌吃完他门好下班呢. 和哥们上了他的别克商务VAN,打着火,哥们剔着牙,淫笑地对我说:怎末样,让老哥带你领受一下繁荣娼盛的痿大首都?由于回来前我们在E-MAIL里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不惊呀,就直接点点头.他问我:"是去洗浴中心按摩再打跑呢,还是先唱歌喝酒酝酿一下感情?". 我说还是先唱歌吧,从文的整起再整武的.哥们二话不说,掏出手机,炫耀般开使一个个熟识的妈咪打过去,无一例外的调一翻情,然后讨价还价.看着他满脸横肉的贱象,真他娘不敢相信他是个两天后就结婚的人.他未婚妻的照片他E-MAIL给过我,模特出身,我看了口水当时就流下来了,和他简直就是猪八戒配七仙女,他娘的真是绝配,绝的让别的男人立马想找块豆付撞死.哥们当时语重心肠的解释:"清华的同学结婚越晚的,老婆越漂亮,你没看谁谁上个月结婚,老婆是电影演员呢".他说的谁谁我忍识,和我们同级三班的马加爵式的好小伙,与孙悟空和武大郎都有很近的血源关系,加上来自贫困山区,领着助学金整天找人打麻将.有输无赢.有一次输的狠了,从帮厨的五食堂偷回一把菜刀,半夜起来红着眼睛磨刀霍霍.吓得前天赢他的哥儿几个第二天连本带利把赢的钱和菜票还给他,才避免了马加爵事件在祖国提前17年上演.就是当年全班倒数第一的他,勉强毕业后没法以惨不忍睹的成绩出国和读研,留在了一家北京国企,现在是一家垄断企业的正处级副总工,手里动辄几亿的项目向外招标,牛的一踏糊涂.这次回京我考虑再三,怕受刺激没敢看他.真????N年河东,M年河西.

操,又扯远了.哥们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打情骂俏,车里空调开的贼大(北京汽油那么贵,丫一点也不心疼),把我冻的混身发抖,只有一处因为刚吃的羊肉和他的色情电话逗地不畏严寒,一柱擎天.

搞定了一家夜总会,哥们一边歪歪扭扭的开着车,一边向我介绍经验,说的我的心情如当初入党时一样汹涌澎湃(当年是假的,这次可是真的).11:00PM,车开进夜总会,竟几乎没有停车位.下了车,仔细一看,霍, 好家伙,富丽堂皇一栋建筑上面十几个浮雕被射灯照的绚丽多彩.进了们,倆1米7以上,穿着高开叉旗袍的靓妞给我们领进大堂,姓刘的妈咪已经笑脸相迎了.哥们和她连搂代抱,连摸带捏,和我一块上了电梯.说是妈咪,其实也就27,8岁左右,染的淡黄的头发,瓜子脸,一双往外滴水的大眼睛,一身银灰色西裙,称着凸凹有致的身材,别有风味.哥们告诉我,夜总会里妈咪的地位崇高,有的牛妈咪连夜总会老板也礼让三分,因为她们手里的小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夜总会的生意.妈咪只抽小姐的提成,不出台."但这个妈咪,"哥们过来时在车里淫荡地说,"嘿嘿,在她是小姐的时侯就被我搞穿了".

来到三楼,走廊隔几米一个小弟,见到我们临近就鞠躬,然后一个传一个鼓足劲喊:"两位大哥312!"气势非凡,很有清宫戏里紫禁城的感觉.312是个大包(房),有50平米左右,举架很高,顶棚上有一幅巨大油画.42吋平板电视,一大趟真皮沙发.三个茶色玻璃茶几间隔排开.这时又进来两个26,7岁的小兄弟,是哥们受下销售部的,是哥们怕我抹不开面,找两个久经沙场的兄弟助场.俩小子不愧是搞销售的,眼疾手快嘴甜,1分钟后已经各敬我一轮烟,叫了N声大哥了.

刚发现了个小问题,清华马加爵那段应该是提前12年而不是不是17年,呵呵,哥们还没那么老.妈的,回国一个礼拜真不是好事,时差刚倒过去又得倒过来.晕晕乎乎的,但愿周一上班不是这个德性了.
楼下有人评价我是烂人.我靠,还真说对了.我不想做嫖客又立牌坊,从02年我和女朋友掰了以后,我早就不相信什么纯真的爱情了.在美国逢场做戏也没少干.老子一没老婆二没孩,也不用对谁负责任,你们瞧着眼谗,心里不爽,骂几句泻泻火,我可以理解.但这和清华不清华没关系,清华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清华,再说了,清华出来的就不是男人了?您八成是在美国也整天瞻仰胡总书记像对清华产生错觉了吧.
只是这两天闲,通报一下回国体验.爱看不看,我又没求你顶我的帖.换句话说,骂我的哥几个要是换了你们在那种情况下你要还坐怀不乱,我真得佩服要么是党的拒腐蚀教育的好,要么就是您在万恶的米国进化成东方不败或断背山了.当然,要是女士骂我,我无可辩驳,在当今中国,女同胞的地位真是每况愈下,对我这样的烂人你们骂的还真是合情合理.

算了,言归正传.

和哥们手下两位东北兄弟见面后扯了两句,哥们点酒,我就去了趟洗手间.一出门,一个夜总会小弟问我干吗?回答后小弟扯着嗓子嚎了一声:"312大哥去洗手间",吓的我一机灵.还是几个小弟一个传一个把我带到了洗手间.说实话,夜总会的厕所是我在中国见过的唯一的不臭反而喷香的厕所.放完水,一个小弟递过来消毒手巾把,擦了把脸,又递来一个擦了把手,刚要走,一只手从旁边伸过来递给小弟二十块钱.扭头一看,是哥们手下刚认识的小周,再一扭头,递手巾的小弟满脸堆笑:"谢大哥赏."妈的,在美国光吃饭给小费,没想到中国厕所撒泡尿给的小费不比美国一个人吃顿饭给的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小平同志在九泉下看到这一幕也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的.

谢了小周,结伴回房.一开门,看到了有生以来最香艳的一幕.三四十个小姐分成几排,都穿着低胸吊带衣,短裙,腰上挂着牌,牌上写着号,齐齐的向我和小周行注目礼.小周机灵,立即闪身,指着我说:"这是我们老大,你们今晚上看谁有运气伺候他."得,小姐的注目礼立即聚光.我立马就幸福的找不着北,肾上腺激素分泌成倍增长,还想跑回厕所.哥们躺在沙发上,叼这烟卷说:"别着急,细点挑,好几百块一个呢."我晕...旁边妈咪还带着歉意补充说:"你们来的有点晚了,不过她们也不是别的房挑剩下的,有不少早台刚完."我定下心神,注目细看,真是各有风情,有冷若冰霜的(估计有的客人喜欢这口),有面带媚笑的,还有看见我目光掠过,干脆就鞠躬,笑着说:"大哥晚上好!"灯光下,小姐一个赛一个的漂亮,有几个根本就是模特胚子,我1米78的个往她们面前一站根本不显高.难怪人说很多电影演员和超女以前都坐过台,今日一见,可能性大大的有啊!心念一转:"哥们的未婚妻也是模特出身,不是从这里挑的吧,嘿嘿,没准马家爵的老婆也是FROM SAME POOL"想到这里,心里平衡了许多,嘴角也露出淫荡而又欣慰的笑.这时正好一个模特侯选人也冲我发出类似但更有电击特色的笑容,灯光下肤光胜雪,美人如玉,眼中波光荡漾,脸上春意盎然,我徹底被她的笑容干晕了,糊里糊涂手一抬,就指向了她.她又是盈盈一笑,从花丛里袅袅而出,极自然的挽着我的胳膊,扶着已经晕菜的我坐到沙发上.坐好后,我强自镇定,一脸平静看另外三个哥们挑剩下的小姐.挑完后,没被选中的收起先前脸上做出的各色笑容,面无表情的鱼贯而出.

仔细看看他们三个选的小姐,不由暗自赞叹,不愧为花间老手了,一抬眼皮就能挑的这么准.哥们挑了个标准肉弹,前凸后翘,分明就是小一号的花花公子女郎.他两个手下可能风尘女子见多了,要么就是离开学校时间还不久,都选了两个清纯的学生妹似的女孩.我的模特看我贼忒兮兮的描着另外三个妞,用红指甲轻轻掐了一下我裸露的小臂,趴过来把嘴靠到我耳边说:"哥哥,看什么呢?"我立马收回目光,深深吸一口她身上带过来的香风,笑着说:"看你们谁最漂亮."
"那谁最漂亮啊?"
"傻妞,那还用问?谁最先被选上谁就最漂亮呗."
又一阵香风扑来,一只温润柔软的嘴唇亲了一下我的面峽,:"谢谢哥."
我说:"谢什么?""谢谢你选我呗."

我们在这卿卿我我,那边哥们已经搂着肉弹,一展其破锣嗓子引吭高歌了.他看来也不知到多少新歌,唱的竟是10多年前我们那一代流行的老浪的"流浪歌手的情人".还别说,他的嗓子唱这首歌真有点沙哑派的味道.

我只能一再地让你相信我
那曾经爱过你的人
那就是我
在远远地离开你
离开喧嚣的人群
我请你做一个
流浪歌手的情人
我只能一再地让你相信我
总是有人牵着我的手让我跟你走
在你身后
人们传说中的苍凉的远方
你和你的爱情在四季传唱
我恨我不能交给爱人的生命
我恨我不能带来幸福的旋律
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阁楼
一扇朝北的窗
让你望见星斗

听着这沙哑又沧凉的歌,我仿佛又回到了清华,我的青葱岁月,初夏的夜晚,和着蝉鸣,坐在礼堂前的草地上,抱着一把破红棉吉他,用半生不熟的和玹,做深沉状唱给我的初恋.十多年过去了,也不知谁娶了多愁善感的她.我还是一个人身在异乡.岁月如歌,人生如梦.回忆终究是回忆,面对人生的无奈,我们能做什么?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晃,哪里是故乡,谁拥有永恒?哎,面对身侧美人,杯中美酒,及时行乐吧.我把模特搂在我的胸前,她温柔的伏在我的怀中看着我的眼睛.不管这温柔是真是假,能留住一刻算一刻吧.

说实话,只想以一个正常男人的身份随手写一些回国观感和体验.嘴长在你们身上,爱怎么骂怎么骂.要不是刚从国内回来,有点感想又有点时间,也不会发这么个帖,我也没工夫和你们闲磨牙.这是我四年来在文学城发的第一个帖,也将是最后一个帖.明天开始我回美后第一天上班.熙熙攘攘的华尔街,又有谁会注意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有的正人君子们可能很瞧不起我这个烂人.没关系,人又不是为了别人的夸奖而活.但警告这些正人君子的太太们(如果有的话)."饱暖思淫欲"不是一句好话,却是一句实话.别看骂我骂的欢的您先生在美国其貌不扬,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或程序员,每月拿回家几千美金老老实实的过日子,让您觉得安全又放心,真要是回去了,没准裤腰带比我还松.而且干了也得想方设法遮掩. 最起码我没老婆没孩子,光棍一个.没有负罪感,而且做了也敢说出来,他们敢吗?

这次还真的抽空回了一次清华.漫步在贯穿南北的主干道上,空中飞扬着各种国际研讨会的横幅,望着路边排的满满的为评甲级团支部或优良学风班而办的宣传八荣八耻的板报,突然想起昨天在一个KTV也见到过类似的东西.真是莫大的讽刺,清华学子在思想教育上和夜总会小姐小弟们没什么不同啊.身边三五成群的,睡眼睲松骑着破车去三,四五教上课的学弟.仿佛又看到十几年前的我.当时竟天真的以为清华就是我的,未来在我的手上,世界在我的脚下,我们象风一样追逐属于我们的人生.可十几年过去了,白云苍狗中哪还有当年的誓言和梦想的痕迹?十几年后这些自以为是天之骄子的学弟们,还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今天的激情和纯真? 望着穿梭的人群,突然想起朱老先生的话:"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清华只是作为若干年前生命的一站,存在我的记忆里,但和我的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 我不以清华为荣,也不以清华为耻.那些认为我们这些人是清华的耻辱的人,别忘了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清华耻辱的杨振宁,当初不也曾经是清华的荣耀吗? 谁敢肯定几十年后清华不会以我们这些个今天的人渣为荣呢?其实这些荣辱,都是无聊的人加在清华上的.我原来一直以为,我们在变化,但清华是不变的.但如今在一个清华都在变化的年代, 谁还能再吹嘘自己所持守的是永恒的呢?




--------------------------------------------------------------------------------
所有跟贴:


No wonder people don't want to go back . /无内容 - critism 6/19/06 (0)
A bunch of Chinese loosers and trash. /无内容 - critism 6/19/06 (0)
我特别羡慕男人. 有吃有性就满足了, 日子好打发 - 梦泉 6/19/06 (0)
有点不对 - abc 6/19/06 (0)
什么是不变的标准捏? 打炮? /无内容 - 无为 6/19/06 (0)
顶! 美国两周了,梦里依然回味国内腐败生活. - wiseguy 6/19/06 (0)
你也就和烂人一个货色的! /无内容 - yousuowei 6/19/06 (0)
龌龊!不知羞耻!(无内容!) - yousuowei 6/19/06 (0)
好文章!!! 顶! /无内容 - kcho1348 6/19/06 (0)
"中国特色的"目前有点钱以后的真实一面!精神太空虚了. /无内容 - 博无 6/19/06 (0)
误人子弟 - JBMTD 6/19/06 (0)
傻 - JBMTD 6/19/06 (0)
~{P45C:C~} ~{UfJ5~} - 沙皮王 6/19/06 (0)
想象力挺丰富的。孩子逼急了又是一个梦。 /无内容 - rap 6/19/06 (0)
别看您先生在美国其貌不扬,回去裤腰带比我还松.right - dddddd 6/19/06 (0)
写的真好 - 南瓜 6/18/06 (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06-6-22 15:16:18 | 只看该作者
奥尔布赖特访俄罗斯 听前总理讲“黄段子”(图) 东北新闻网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俄罗斯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其间,除了发表演讲“教”克里姆林宫如何搞处交之外,“美国铁娘子”也显示出温柔与多情的一面:与多年的老朋友和老对手——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叙旧,听他讲“黄段子”,还一展歌喉与其唱起“对台戏”。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6月21日对此做了报道。

★俄前总理给奥尔布赖特讲“段子”

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奥尔布赖特没少和先任外长、后任总理的普里马科夫打交道。在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对撞中,两位代表各自国家利益的强硬人物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并且发展到直呼其名的程度。当他们都从各自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这种关系得到了保持和发展。

当天晚上,两位退休外交家在莫斯科叶卡捷琳宫出席晚宴。两人见面时,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各自快步向对方走过去,然后亲密拥抱、热情亲吻。

席间,普里马科夫与奥尔布赖特坐在一起,他们一边吃着喝着,一加愉快地聊着天。普里马科夫喜欢由洋葱、大蒜、黄瓜、蕃茄、辣椒、油和面包片做成的加斯帕乔冷汤,一面津津有味地品味,一面不时点头赞许。而奥尔布赖特则先喝了一杯红葡萄酒,接下来又让人倒上了俄罗斯特产伏特加,不过只是抿了一小口而已。



奥尔布赖特与普里马科夫在晚宴上

大厅里,克里姆林宫乐队为来宾们演奏着轻松的乐曲,那是维瓦尔弟所作著名的“四季”组曲。不过,音乐刚刚一停下来,就换成了普里马科夫和奥尔布赖特的“即兴演出”,两人拉长声唱起了对方的名字——先是奥尔布赖特一声“叶-夫-根-尼!”接着是普里马科夫回应“玛-德-琳!”在场的人都以为两人喝高,可事实上,他们只是回忆起了当初一同参加滑稽表演时对唱咏叹调的情景。

接着,普里马科夫讲了一个小笑话。他说:“妻子送丈夫上班时不满地唠叨:邻居大哥每天出门都会亲吻妻子,可是你呢?丈夫听后回答说:我现在对她还不太了解。”

奥尔布赖特的俄语非常好,听后立即哈哈大笑起来。

当有记者问奥尔布赖特为什么会和普里马科夫关系这么好时,后者立即替“女友”回答说:“因为我比拉夫罗夫(现任俄罗斯外长)更多情。”

★奥氏为领口饰物辩解 称只是女人爱珠宝本色

和从前一样,奥尔布赖特仍穿着典雅的黑色开襟上衣,领口上也一如从前地装饰着代表着个性与立场的饰物,这一次是白色的珍珠洋甘菊;耳朵上是一副银质豆荚形耳环。和同御前相比,奥尔布赖特瘦了一些,但是脸色看起来却更好。

众所周知,奥尔布赖特有在领口佩戴与众不同饰物的习惯,任职期间,这也被视为代表她和白宫立场的一种象征。不过,奥尔布赖特对此做了辩解。

她在当天的晚宴上说:有人总是试图从我佩戴的饰物上看出我的政治走向,可是这并不是我的本意,“身为女人,我只是喜欢珠宝而已”。后来,正是外界的牵强附会,“促使”奥氏开始主动用饰物表态。她说:有一次,我戴了一条小蛇,有人因此就称我为“蛇”。于是我就决定:既然这样,那我就选择与形势相配的饰物——在北约东扩谈判期间,我的领口上是两只趴在网上的蜘蛛;在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时,饰物换成了一枚小巧可爱的火箭。

不过,俄罗斯外交家对奥尔布赖特的饰物另有看法,前外长伊万诺夫当时就曾别有深意地对她说:“这显然是最小的美国截击机。”

在变到这次戴的白色洋甘菊代表什么时,奥尔布赖特微笑着回答说:“我感觉非常好。我喜欢俄罗斯,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了白夜。叶夫根尼(即普里马科夫)曾带我参观过艾尔米达日博物馆,真是太令人震撼了。”

记者注意到了奥氏耳朵上的银豆荚,而她并没有对这个饰的含义做出解释。不过,按照罗马的传统,它象征着复兴的希望;而在印度,这是爱的护身符。

★身居二线不忘国事 对俄政体各执己见

尽管两人都已退居二线,又是在非正式场合,不过奥尔布赖特和普里马科夫的交谈,还是从友谊转到政治上来。

普里马科夫在交谈中感叹地说:普京总统比周围的人强大很多,这很容易造成严重问题。奥尔布赖特接过话头说:“克林顿也想当一辈子总统,但是法律不允许他这样做……俄罗斯权力太过集中令我非常担心。”

普里马科夫立即替普京总统辩解:“我们需要强硬的中央集权,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难道你没学过我们的历史吗?”

不过,政治上的分歧并不影响奥尔布赖特与普里马科夫的友谊。最终,他们在里姆斯-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的曲子中分手,相约第二天在中国餐厅再次相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06-6-22 17:39:27 | 只看该作者
读武侠小说的日子

--------------------------------------------------------------------------------

卢昌海



一  
最早读武侠小说是在刚进初中那会儿,邻居家的一位玩伴不知从那里搞来一本金庸的 «书剑恩仇录»,只是一本下册,开头还掉了数页,破败得就象古堡里出土的秘籍。

若是今日,单凭金庸这两个大字,别说只是掉了数页,就是掉在火堆里烧得只剩下了数页,我也少不了要抢出来瞻仰一番。当时武侠小说在大陆还很少见,我自然也不知金庸为何物,见书页破败,便只是漫不经心地翻了翻。读到开头几段陈家洛 “哥哥” 长,“哥哥” 短地跟乾隆套磁,更是不耐。正要把书扔在一边,却瞥见天山双鹰攻入六和塔的段落,于是续看了下去。

这一看越看越心惊。以前没读过武侠小说,心里面对打斗的印象很粗浅,也就是水浒传里 “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 捶来捶去,几曾见过金大侠这么摩登的打法?读到无尘和陈正德在六和塔上比试的那一段,尤其是读到无尘从六和塔十三层跳下,直落到第五层才右臂平伸,用剑锋搭在塔檐上借劲翻起,简直连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六和塔我去过,站在十三层上往下看一眼都会心跳加剧,要让我跳下去,想一想就先晕了。

后来一段时间和伙伴们谈武侠时言必称无尘。



读金庸的 «射雕英雄传» 也是在初中。当时全本的 «射雕» 尚无处可觅,在同学间流传的是七、八本白封面的册子,内容与全本相比略有删节。尽管如此,大家仍是你争我夺,一册难求。混战之中我也偶有得手。那时也顾不上先后顺序了,抢得一册已是福份,躲到一旁看完再说。

真正系统地读 «射雕» 是几个月后。当时从父亲单位的图书馆里借到了两卷本的 «射雕»,内容虽仍有删节,不过前后贯通了看已足让人废寝忘食。一口气看完上册后走出屋子稍事休息,只觉满脑子都是 «射雕»,走路晕晕乎乎,仿佛站在黄药师那条出了海就会沉的船上,一时间颇有走火入魔的感觉。 «射雕» 的故事在武侠小说中也许是最可乱真的。郭靖由一个资质愚钝的小孩逐渐成长为绝顶的高手,一步步环环相扣,丝丝入理,直是浑然天成。不象许多别的武侠小说仅靠一两本秘籍,三四颗仙果,跟调配速溶咖啡似的,十天半月就把主人公倒腾成高手。

金庸写完 «鹿鼎记» 后说自己的小说 “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此话虽不假,不过回想起当年读武侠时如痴如醉的感觉,达颠峰者却非 «射雕» 莫属。无怪乎一度磨拳擦掌意图染指武侠的夏济安先生读过 «射雕» 后感叹道 “真命天子已经出现,我只好到扶余国去了”。



武侠小说 “登陆” 伊始,许多杂志就加入了传播的行列,开始还遮遮掩掩,每次连载一段,象小孩尝酒,用筷子蘸上几点舔舔。略觉甜头即开怀豪饮,不醉不休了。最早见识梁羽生小说便是在杂志上,杂志名中似有 “巴蜀” 二字,想是来自四川的。厚厚两大本杂志只刊登了一篇 “文章”: «冰川天女传»。这也是我读的第三部武侠小说。

饶是有金大侠两部小说作启蒙,«冰川天女传» 中对武功的描写还是又让我吃了一惊。先是看到萧青峰用一柄拂尘把崆峒派的一个唤作崔老三的 “一流高手” 拂下山崖,心想此人以掸灰尘之物伤人,岂不比黄药师之用玉器 (箫),欧阳峰之用木器 (蛇杖) 更高明?方自寻思,斜刺里杀出一个雷震子来,三拳两脚把萧青峰摆平。正待佩服,天女 MM 又登场了,随手捡片薄冰,只十招又把雷震子搞定。再往后更有黄石道人、冯琳、唐晓澜 ... ... 一个比一个厉害,让我不禁微有寒意,心想在这么一个由武功铺成的无穷级数中我等不会武功的普通人与蝼蚁何异?

许多年后,读过了梁羽生的几十部小说,觉得当年先看到 «冰川天女传» 实属幸事。梁老虽贵为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佳作比例却甚低。后期小说大都情节老套,平淡似水,笔下人物个性单薄,性格僵硬,好坏皆具脸谱化。打斗亦流于程式,若非势均力敌,则必有援手到场,直至均势,最后坏人或力竭,或心慌,要不就是好人出险招,有好运,如愿获胜。鲜有象金庸小说中霍青桐对顾金标,黄蓉对欧阳克那样以智慧取胜的。梁羽生写得较好的反倒是几部早、中期的作品。象 «冰川天女传»,在武侠的基本要素外,论景有雪域冰川的风光,雄奇壮丽;论文有唐经天在冰宫填词联语,既影人名,又映景物,皆有可圈点之处。另外象 «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 等写得也不错, «萍踪侠影录» 后来以评书方式在电台播出,我每期必听。



早时囊中羞涩,武侠小说大都靠借,后来有了些零花钱,便谋划着买几本,其中买得最辛苦的当属 «天龙八部»。

之所以辛苦,盖因当年在书摊买的为五卷十册本 (印象中未见其它版本),从第一卷上册露面到第五卷下册出版竟拖了好几个月。害得我每日必往书摊视察一遍。摊主很有经济头脑,每册新到先提价百分之二、三十,望穿秋水的我从来都等不及降回原价的那一天,总是第一时间乖乖被宰。

现在想来比较得意的是当时我竟能沉住气不看 (其实也是怕看了上册没下册之苦),直至购得最后一册才通读,无形中应了陈世骧先生 “读 «天龙八部» 必须不流读” 之语。

«天龙八部» 后来愈读愈感回味,不过当时却不算最喜欢,究其原因,其实颇为好笑。当时我看武侠对人物武功的高下十分关注,而 «天龙八部» 在此节上偏偏不太自洽,比如慕容复与邓百川、公冶乾等人联手竟然不敌段延庆,与别处对这些人武功的描述明显不符;又比如虚竹臂上中了鸠摩智这等高手两招 “燃木刀法” 不仅浑若无事反将对方手掌震疼,也未免太过夸张。凡此种种,当时颇为计较,其实金大侠后期对武功的拘泥日益淡化,渐趋 “无相”,而我耿耿于 “本相”,看来悟性还是低了点。



和许多别的新东西一样,武侠小说进入大陆经历了一个由暗及明的过程。最初在公开渠道发行的主要是金庸和梁羽生的部份作品,后来很风光的古龙小说当时只在一些租书店中流传。

当年那些租书店因多属非法,行事不免带有几分偷偷摸摸的感觉,就象 «倚天屠龙记» 中的明教因历代受禁而变得诡秘乖张一样。我对武侠虽不无迷恋,终是觉得租书店氛围不合,未曾涉足,对古龙小说的了解也因此晚了几年。

几年下来武侠市场已是玲琅满目,看过的书一多,新鲜感便弱了,加之许多冒牌作品 (早年的冒牌是真刀真枪地冒,不象后来流行 “假” 冒,玩些象 “全庸”,“吉龙” 那样的擦边球,心细者尚可分辨) 混杂其间,对武侠的总体印象已不如从前。但好书就象是让令狐冲垂涎欲滴的好酒, “即使是藏于地下数丈的地窖之中,也掩不住它的酒香”,古龙的 «多情剑客无情剑» 便是那段时期可资回忆的佳作之一,个人以为那是古龙的颠峰之作。

«多情剑客无情剑» 曾被某地方台 (好象是吉林台) 拍成连续剧,却知者甚寡。也难怪,那年头拍武侠几乎是港台的专利,我好奇之下试看一集,竟欲罢不能,连看两遍方得脱身。个中缘由说穿了不过四个字:忠于原著。但这四个字实是近来热衷拍金庸武侠的编导们最当借鉴的。把原著大卸八块前请先问问自己:编写武侠故事,编得过金老爷子吗?



古龙的小说有点象段誉的六脉神剑,时而神奇时而平庸。武侠小说水平高下之判别在我看来当以人物塑造为主,情节构思为辅。古龙的一些小说单以情节而论其变化之剧烈,悬念之密集堪称罕见,委实可以让人凝神摒息,神游物外,却常常只可一读而不可再读。记得早年有一次走访亲戚,偶然发现一册 «武林外史» (第一卷),登时把与亲戚寒暄之 “大业” 弃于一旁,埋头读至日头偏西,倒象是专程赶来读武侠的。此后还念念不忘后续各卷,直至多年后购得全书。但通读一遍便束之高阁,再不曾动过,仿佛一个苦撑良久的病人一旦心愿得偿,于人世便再无牵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象情节和悬念这类东西不知道时才吊胃口,一旦知道了便如中秋之后的月饼,失去了光彩和魅力。而人物则不同,塑造得成功的人物有如世上活生生的存在,世界不会因为人们了解了这些人物而变得索然无味。

总体来讲,古龙笔下的人物几乎没有形象丰满的。但聪明的古龙另辟蹊径,把世间许多情感和个性单独抽出来,捏成非常纯粹的角色,开创了塑造抽象人物的独特风格。古龙笔下的人物为爱、为恨、为情、为义,皆有十分极端的形象和行为。读古龙中、后期小说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金庸描写的是人,古龙描写的是魂。

古龙小说的抽象无处不在,论对话,金庸的语言可以学着 “用用”,古龙的语言恐怕只能学着 “玩玩”。论武打,金庸擅写过程,一招一式清清楚楚,害许多小孩做武打梦,而古龙只渲染状态 - 打斗前和打斗后的状态。从前学热力学时我曾戏言:要是让金庸和古龙学热力学的话,金庸大概会喜欢 “热量” 和 “功” (过程量),古龙则多半只对 “内能” 和 “熵” (状态量) 感兴趣。古龙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让小说中的抽象神奇般地脱离了平乏,有时反给人一种直刺心灵的震撼 - 只可惜达此境界的作品寥若晨星。



武侠世界之庞杂带有明显一哄而上的感觉,作者和作品之层出不穷几成新兴产业。就象纽约街头以花鸟竹虫形象彩绘名字的工艺人,几年前还形迹杳然,短短数月间却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以致于市府欲关闭某人行道时竟能有百余名此类 “艺术家” 跳出来抗议。

读过了金、梁、古,惯性之下对形形色色的效颦之作也多有涉猎,十多年间接触武侠数目之多堪称本人在专业之外所读各类图书之冠。只是能够淌过岁月长河留有印迹的却是寥寥无几。这其中之一便是萧逸的 «甘十九妹»。

初见 «甘十九妹» 是在一个书摊上,萧逸的名字后还以括弧注明 “美国” 二字。当时尚不知萧同志是年届四十才移居的美国,一看这国别立刻生出一种疏离感,心想外国人写的武侠,莫不是 «三个火枪手» 一类的翻译小说?遂移目他处。当年存此想法而忽视萧逸者兴许不在少数,不久之后可怜的 «甘十九妹» 便沦落到了新华书店的特价区里,这在早年的武侠小说中是颇为少有的。与这种不幸的少有遥相呼应的是 «甘十九妹» 少有的悲情结局,尹剑平最后虽也 “抱得美人归”,可惜 “归” 的却不是人间故里。这种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的命运悲情也许只有 «天龙八部» 中萧峰与阿朱的故事堪与比拟。

后来读了萧逸的其它小说,虽部分章节 - 比如 «无忧公主» 中海无颜、高立、扎克汗巴等人在藏北雪原惊心动魄的争斗 - 写得颇见功力,但整体构思皆不如 «甘十九妹»。



在早年那段图书品种相对匮乏的日子里,武侠小说在校园里甫一探头几乎立刻便成为家长老师们一致围剿的对象。可是武侠小说号称 “成人的童话”,魅力所至对家长和老师同样具有 “杀伤力”。当年参与围剿的前辈们中的一部份正是在这种围剿中 “出师未捷身先卒”,戏剧性地见识并喜欢上了自己的 “战利品”,就象小说中那些矢志复仇却不小心爱上仇人女儿的侠客们。

我常常想,如果世上只有金庸武侠,或许人们对武侠的看法会正面许多。金庸武侠及至后期虽有 “侠气渐消,匪气渐长” 之势,但流淌于大多数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浩然的气质,实是远胜于如今许多以颓废为酷,视痞子为荣的所谓时尚文学。对读者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亦胜过自中学起就让孩子学会敷衍了事的政治品德课上的说教。只可惜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总是被太多的喧嚣和功利所围绕,使得许多原本不错的东西迷失在无穷无尽的模仿与重复之中。

早年所看武侠印象至深且有代表性的大体就是以上这些,有时候重读昔日那些小说会让我想起中学的许多美好时光,就象飘荡在夜色中的悠扬老歌常常会捎回一些久远的记忆。随着年岁的增长,虽仍看武侠,但曾经沧海难为水,终无当年的沉醉感,故不再续写。前些天看连续剧 «风云»,很喜欢其中的两句词,后又在别处觅得另两句,附在此处聊作结尾:

倚楼听风雨   淡看江湖路
莫名话天涯   独言寸心间

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七日写于纽约 (http://www.changhai.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06-6-22 18:08:2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国移民眼中的加拿大教育制度  

--------------------------------------------------------------------------------
  
万维读者网    2006-06-21 15:29:27


  
没来加拿大之前,本人也是为数不少的痛恨国内教育制度的人士之一,因此在使馆面试时签证官循例问我“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时,也曾作义愤填膺状地表示“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s terrible. I want to give my child a better education and better life.” 在我眼里,呆板、僵化、严苛的国内教育体系把原本活泼可爱天性各异的孩子们活活地用模子套成了单一的成品-厚厚的眼镜,呆板的表情,在家熬夜的作业和在外没完没了的补习班。

像我们这代移民,大多数都是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时代杀出一条血路的人,然后又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或者身边的孩子开始没有选择地走进这个循环,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背上重重的包袱,开始长达至少十五年的征途。每每想到这些,作为家长的心理状态真是一言难尽。

为孩子而移民?

谁都想要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但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谁都想要孩子将来可以前程似锦,被两种矛盾思维夹在当中的家长们只有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潮流把孩子早早地送进恶性循环和激烈竞争的圈子里去,谁又能脱俗呢?所以基于这个因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虽然不是移民人士漂洋过海的全部原因,却不可否认其在很多移民家庭的动机中所占的比例。

就以我们来说,移民过来时我们的女儿念到小学五年级,眼见着和她同级同龄的孩子们正在拼命地加班加点补习作文奥数英语,我们在踏上加拿大土地时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都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孩子呀,我们把你带到自由宽松的土地了。

到今天,我们的女儿已经上到九年级,作为家长经历了孩子学习的每个阶段,回过头来你再问我国内的教育制度和加拿大的教育制度哪个好?我却不能痛快地给你三年前一样的答案了。

个人的看法,加拿大的教育制度确实以注重发展孩子天性、鼓励创造性、主动性、多元文化的融合等等优点。但是宽松之余,似乎欠缺了些严谨的管理。孩子从过于严格的国内教育体系中脱身出来,马上掉进了一个过于宽松的环境,这是我们作为家长比较担心的地方。

一是作业

在国内都是从一年级就开始作业大战的,孩子有作业,家长跟着使劲,孩子做到几点,家长陪到几点,真是叫苦不堪。这里可是彻底卸下了包袱。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前两年,作业量微乎其微。有零星的需要回家完成的作业也大部分是涂涂画画做个POSTER之类的任务。可是这包袱是否卸得太彻底了?让我们家长心里犯嘀咕,这白天学的东西也不复习,孩子对知识能记住多少呢?据说要到高中最后两年11、12年级,学生才会有相对较多的作业量。和国内作业弦一直拉的紧的方式比较,这里看来要以十年轻松为主最后两年紧张为辅了。

二是课堂教学

国内的基础教育内容,以前不觉怎样,现在想来还真正全面覆盖,不管怎样,在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前,学文科的把全球的历史地理研究个遍,学理工的把物理化学知识收入囊中,更不用提语文、数学这些基础科目的知识涵盖程度(这也是在加的中国学生普遍数学成绩超强的原因)。教育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一顿灌输,辅之以大量的作业,不间断的大考小考强化记忆,学生是连主动带被动地把东西都收进脑袋了。

而在这里,美其名曰上课,大部分时间看起来是一个或两个老师领着一群学生在轻松地玩乐,嘻嘻哈哈地一堂课时间打发完毕,回家学生也就扑到电视电脑前,学的东西也不知掌握了多少。学生连教科书都不必购买也不必带回家。一年里三个学期,考试分期分批进行,成绩也是由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考试综合给出的。总是感觉,随意性相对强,对知识本身的强调性相对差。

三是老师的负责程度

在国内,班主任的力量谁都不敢忽视,孩子的成绩优劣表现好坏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密切联系,家长会一开更是从班级分数大局到学生个人小节全部一网打? U饫铮???巧峡味济挥泄潭ǖ慕淌遥?驴尉湍闷餬inder满学校跑找下一教室,类似班主任的老师也就是放学时把孩子归拢到一起交代一下算数。开家长会,想见老师就约,不见她也不找你,除非孩子成绩突出地差,不然就是到学校看看孩子的成绩单,看看老师皆大欢喜的评语罢了。

是否要中西结合?

所以现在想来,国内的教育制度差在方式僵化,但是贵在把知识覆盖的全面,对学生的高要求也使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育。而加拿大的教育,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过于考虑学生的轻松学习而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太过忽略和漠视。

打交道的不少人当地人或者欧洲移民都不喜欢加拿大的教育制度,认为“误人子弟”。屡屡也有新闻报道,每年举行的Literacy测试多少学生不合格,多少学生高中毕业了不会读不会写,多少学生不会算数等等抱怨。不过,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国内传统注重教育的理念不能轻易改变,家长相对督导的严格,所以不可否认在学校中中国孩子往往是学习比较优秀的一群。这也使家长们多多少少得到了心理安慰。

想来想去,国内的教育是太呆了,加拿大的教育是太松了,如果将两者适当地融合一起,恐怕才是理想的亦张亦弛的制度。

不过正如人无完人,制度也没有完美的制度。问问孩子,喜欢加拿大的学校还是中国的学校?一百个孩子会有一百个回答你:喜欢加拿大的学校。看着孩子的笑脸和快乐,我想,这也就是家长们的答案了。

文章来源:加国无忧征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06-6-23 17:49:28 | 只看该作者
得回味的1966年 江青插手军队文艺内情(图) 几曾回首


1966年江青插手军队文艺内情

  园 丁

  【江青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江青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

  以批判《海瑞罢官》为突破口,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江青认为这还只是“前哨战”,“决战时机尚未到来”。她决心要进一步扩大战果。

  1966年1月21日,江青从上海跑到苏州去找林彪,谈了她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她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她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林彪让叶群打电话给当时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说,江青要找部队几个管文艺工作的同志谈谈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参加的人不要太多,只要四五个人。去几个什么人,你同肖华商量,把名单报“林办”。刘志坚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汇报后,两人研究,决定由总政文化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宣传部长李曼村参加,并由刘志坚带队。此外,还带秘书刘景涛、《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黎明,作为随员一同前往。名单经总政治部党委通过后,报给了叶群,叶群又报给了江青,江青同意这几个人去参加座谈。





  江青为什么要召开这个座谈会,怎么个开法,与会者当时并不了解江青的意图。

  1月底,江青秘书电话通知刘志坚说,会议确定在上海开,要他们2月2日就来上海。在刘志坚等人去上海之前,叶群又给刘志坚打来电话,说林彪有几句话要转达给江青,接着一字一句地念了林彪的话:“江青同志昨天到苏州来,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刘志坚一字一句记录后,并逐字逐句与叶群作了核对。之后,叶群又交待刘志坚同江青见面后,首先要当面把林彪的话转达给江青。

  【名为“座谈会”,实际上是江青一人谈。诬称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是“座谈会”的主调】

  2月2日上午,刘志坚等一行6人乘飞机到达上海,住进延安饭店。 据莅会者后来披露:

  当天下午,江青派张春桥把刘志坚接到丁香花园住处谈话。刘志坚向她报到后,原原本本地转达了林彪的那几句话。江青听后微微笑了笑说:“请你们来,不是开什么会,主要是看电影,在看电影中讲一点意见。”这次见面是报到性的,江青没多说什么就结束了。下午5点钟,江青召集刘志坚、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等人到锦江饭店小礼堂见面并谈话,张春桥也在座。一开始,江青就宣布了几个不准:“不准记录,不准外传”,特别“不准让北京知道”。“座谈会”尚未正式开场,就透着一股神秘的氛围。

  接着,江青向与会者介绍她的经历,说她是山东诸城人,十几岁从济南到青岛,以后到上海。同主席结婚后,在延安时当协理员,进了北京怎样给主席当“文艺哨兵”。讲她如何亲自买票下剧场作调查研究,“戴着大口罩到戏院看戏”,“发现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我们舞台,一塌糊涂”。她就把这些情况报告了主席,于是“才有了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她说,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已24 年了,就是推不下去,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死人统治着舞台,主席多次批评,他们就是不听,“文艺界基本上不听主席的,听周扬、林默涵、夏衍这些人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很久,想通了,这是在文艺方面,有一条与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建国17年来他们一直在专我们的政。”这实际上是为“座谈会”和后来的《纪要》定了调子。江青讲话后,晚上同与会者一起看电影《逆风千里》。这样,“座谈会”就算开场了。

  所谓“座谈会”,主要是看电影和听江青的“一言堂”谈话。

  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先后看了30多部电影和3场戏。每天放什么电影、什么时间放,都由江青安排。在看电影、看戏过程中,她想起什么就谈什么,不让别人插话。因为江青规定谈话内容不许记录,只好看完电影之后凭记忆由陈亚丁作些追记,以备回去作汇报用。江青看电影的时候,看一部就否定一部,指责这些电影有的是不写正确路线,专写错误路线;有的是美化敌人,歌颂叛徒的;有的是丑化劳动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有的是颂扬战争苦难,宣扬和平主义;有的专写谈情说爱、低级趣味;有的不写英雄人物,专写中间人物;有的塑造起一个英雄形象,又让他死掉,人为地制造一种悲剧的结局;有的则是为活着的人树碑立传,等等。看了几十部电影,江青认为“没有一部满意的”。

  除了看电影、听江青谈话,也还进行了几次个别交谈和集体座谈。不论是个别交谈还是集体座谈,也都还是听江青一个人谈。






  【“座谈会”结束后,刘志坚等人为准备回京后向总政党委汇报,起草了一个《座谈会纪要》。想不到江青看了之后说,这个材料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给她闯了大祸】

  “座谈会”开到2月19日,江青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你们可以回去了。刘志坚当时想,看了十多天电影,江青讲了那么多话,总得理出个头绪来,回去才好向总政党委汇报,于是同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一起,根据江青多次谈话的“追记”,逐段逐句进行了讨论,并由黎明记录,陈亚丁修改,写成《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个《纪要》写了三个部分,约3000字。第一部分写召开座谈会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江青在座谈中谈的“许多极为重要的意见”;第三部分写为了使江青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落实”,准备采取的措施。

  这个《纪要》写好后,打印了30份。当时刘志坚等四人还研究要不要送给江青看的问题。考虑的结果,还是送给了她一份。

  随后,刘志坚一行六人乘飞机路过济南,给住在南郊宾馆的林彪送了一份《纪要》,并简要地汇报了座谈情况。林彪听了汇报后说:“这个材料搞得不错,是个重要成果。这次座谈会在江青同志的主持下,方向对头,路线正确,回去后要迅速传达,好好学习,认真贯彻。”第二天上午,刘志坚一行由济南乘飞机回北京。

  刘志坚等一行刚到北京机场,就接到了江青秘书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说这个《纪要》“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没有反映她的意思”,“给她闯了大祸”,还说“现在不要传达,不要下发”,并要刘志坚派人来上海,她帮助修改。她还说,她已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要陈伯达、张春桥来参加修改。当天下午,刘志坚立即将座谈会的情况和林彪及江青的意见,向肖华主任作了汇报。两人商定,派陈亚丁回上海参加修改。陈亚丁随即又返回了上海。

  【陈伯达把“文艺黑线专政”的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江青高兴地说:“伯达的意思很好,帮助我们提高了,击中了要害,很厉害”,“这一来有些人就不好过了。”】

  陈亚丁返回上海后,张春桥把他接到锦江饭店,商量修改《纪要》的事。江青见到陈亚丁就说:“你来了,很好。我把你们搞的那个东西,请伯达、春桥推敲了一下,伯达有些意见很好,我要他写出来,他一会就来,一起商量一下。”陈伯达到后,江青就主持讨论修改问题,陈伯达拿出写好的几张纸,谈了修改意见,主要是两点:第一,陈伯达说:“17年文艺黑线专政的问题,这很重要,但只是这样提,没头没尾。”“要讲清楚这条文艺黑线的来源。它是30年代地下党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继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认清解放后17年的文艺黑线,这条黑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第二,陈伯达又说:“江青同志亲自领导的京剧革命,搞出了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这些,真正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东西,这些都要写一下。这样,破什么立什么就清楚了。”江青听后高兴地说:“伯达的意思很好,帮助我们提高了,击中了要害,很厉害。这一来有些人就不好过了!”

  陈亚丁根据江青的意见,连夜把陈伯达写的和张春桥改的,还有他根据“追记”补充的,改写在一份稿子上。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讨论过两次和多次修改。这次修改稿,题目仍叫《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结构仍分三个部分,但内容作了很大增删、改写,加进了许多座谈时没有谈过的东西。全文由3000 字增加到5500字左右。

  这次最重大的改动,是按照陈伯达的意见,对“文艺黑线专政”作了理论上的阐述。修改稿在“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的后边,增写了“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等等,就是他们的代表性论点。而这些论点,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已批判过的。电影界还有人提出所谓‘离经叛道’论,就是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经,叛人民革命战争之道。”这实际上是不公开点名地点了夏衍、秦兆阳、邵荃麟等人的一些论点。接着在下边还加了一段:“在这股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逆流的影响或控制下,十几年来,真正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为工农兵服务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间状态的作品;还有一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对30年代的文艺,也专门增加了一大段论述:“要破除对所谓30年代文艺的迷信。那时,左翼文艺运动政治上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组织上是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文艺思想实际上是俄国资产阶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以及戏剧方面的斯坦尼斯拉夫的思想,他们是俄国沙皇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思想。”“那时左翼的某些领导人在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这里又是不公开点名地点了周扬等人的“问题”。

  根据陈伯达的意见,修改稿还增写了江青亲自抓样板戏的内容,全文近900字。

  这次修改,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将“江青同志极为重要的意见”,改为与会者的“共同认识”或“座谈的成果”;把落实“江青的意见”改成了落实“座谈会的成果”。

  江青当时在党内没有担负任何职务,但是她早有政治野心,处心积虑想从文艺战线打开走向政治舞台的通道。尽管她打着毛泽东的旗号,以特殊的身份出现,但还是遭到了党内不少同志的抵制。用她当年的话来说:“我们没有什么权,说话没人听。”召开这次“座谈会”,她是要借“尊神”之口,说出她要说出的话,这才是她的“本意”。

  江青为什么说刘志坚等人起草的那个《纪要》,“歪曲了她的本意”、“给她闯了大祸”呢?原因盖出于此。

  【毛泽东三次阅改《纪要》,他不但同意建国以来有一条“文艺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而且发挥说:“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将《纪要》作为中央文件批转全党,预示了“文化大革命”急风暴雨的来临】

  《纪要》稿修改结束后,江青把它铅印后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很重视,对《纪要》亲自作了修改,修改了ll处之后,又批示“请陈伯达同志参加,再作充实和修改。”在陈伯达参加下,江青、张春桥、陈亚丁又对稿子逐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全文由5500字增加到10000字左右。这次的修改稿印出后,江青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再次作了修改,在十几处作了内容的增删和文字上的修改之后,又批示:“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

  当时林彪就住在上海,根据毛泽东的这个批示,立刻让人为他代笔起草一封给军委常委的信,并向刘志坚等人交待,把他的信和《纪要》“分别送给军委各位常委,看常委有什么意见,如果没有意见就送给中央,由中央来批发。”

  在这期间,毛泽东对《纪要》又作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又改动了四处。

  毛泽东三次对《纪要》的修改,都是非常认真、字斟句酌的。在三次审阅和修改中,他不但同意建国以来有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文艺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要 “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而且增写了“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所以,这是一场艰巨、复杂、长期的斗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这同他后来多次说过的“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七八年搞一次的观点是一致的。此外,他还单独加了一段:“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只抓过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地系统地抓起来,而只要我们不抓,很多阵地就只好听任黑线去占领,这是一条严重的教训。”这同他于1963年和1964年《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来搞掉这条“黑线”,夺回被 “黑线”占领的阵地,就势在必行了。这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决心。

  在《纪要》原来的标题上,毛泽东加了“林彪同志委托”六个字。标题就变成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林彪当年名声显赫,被称作是“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座谈会”是“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纪要》又经过毛泽东三次审阅修改,这不仅使江青变成“师出有名”,而且提高了《纪要》的地位和权威性。在那个个人崇拜盛行的年代,当然不会再有人提出异议,《纪要》很快就履行完最后手续,作为中共中央“红头”文件——“中发(66)211号”文件,于1966年4月10日下达全党。

  《纪要》作为中央文件下达全党,标志着江青作为领导“文化革命”的“旗手”,在全党正式亮相,预示了“文化大革命”急风暴雨的来临。《兵临城下》、《抓壮丁》、《红日》、《舞台姐妹》等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影片,按照《纪要》的调子,在全国各大报纸上遭到连篇累牍的错误批判。一篇篇批判文章,无疑是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判决书。军内外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包括影片的编剧、导演,被打成了“黑帮”、“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姚文元抛出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长文,挥舞“左”的大捧,诬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文艺黑线”的总头目就是周扬;胡风、冯雪峰、丁玲、艾青、秦兆阳、林默涵、田汉、夏衍、阳翰笙、齐燕铭、陈荒煤、邵荃麟等等 “都是这条黑线之内的人物”。其调门之高,文风之霸道,令人震惊。《纪要》抛出的“文艺黑线专政”论,不仅否定了建国以来文化艺术界的巨大成就,并使“黑线专政”论很快蔓延到教育界和其他各个领域,为整个否定建国后的17年,进行一场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提供了论据。

  【彭真主持起草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力图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加以约束,由此引发了对彭真的严厉批判,最终导致了以摧毁被称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为目标的十年浩劫】

  1966年2月3同,与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相隔一天,彭真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召开了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会议。会议针对姚文元一伙批判《海瑞罢官》引起的思想界混乱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的意见,起草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这个五人小组是1964年7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为了加强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而专门成立的。因为会议是在二月召开的,这个提纲又被简称为《二月提纲》。《二月提纲》明确提出:

  在学术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军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要采取严肃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在报刊上公开点名作重点批判要慎重,有的人要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批准”;

  “左派学术工作者”要“反对自以为是,警惕左派学术工作者走上资产阶级专家、学阀的道路”。

  很明显,这些话是针对姚文元一伙在批《海瑞罢官》时专横武断、以势压人的恶劣作法而发的,力图把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加以约束,引向正常的学术讨论轨道。刘少奇主持政治局在京的常委开会,通过了《二月提纲》。随后,又派彭真、陆定一等人专程飞往武汉,向毛泽东汇报《二月提纲》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毛泽东问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于是,彭真就在武汉代中央草拟了关于转发《二月提纲》的批语,在京的政治局常委传阅表示同意后,就以中共中央文件把它批转全党。然而,这个提纲,并不符合毛泽东要通过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战略意图。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二月提纲》没有发表不同意见,并不等于同意这个提纲。3月下旬,毛泽东同康生、江青等人多次谈话,批评《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是错误的,指令向全党下达撤销《二月提纲》的通知。于是就产生了由陈伯达等人起草、经毛泽东先后八次审阅修改、最后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中央委员会通知》。因为讨论通过的时间是5月16日,这个通知又被简称为《五一六通知》。《通知》除点名批判彭真外,还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彭真也由此而被打到。“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由此在神州大地熊熊燃烧。

  连载:大往事 作者:叶匡政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06-6-24 18:04:27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张瑜美国留学海归谈感受:一个人挺好的  

--------------------------------------------------------------------------------
  
万维读者网    2006-06-23 08:24:41


  
  


        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对于40岁以上的观众来说,由张瑜与郭凯敏主演的《庐山恋》是刻骨铭心的。23岁时,她是中国最耀眼的女演员,她凭借《庐山恋》、《巴山夜雨》在同一年摘取了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成为双料影后。然而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张瑜突然赴美留学。在国外经历了艰苦的磨砺后,她学成归来,摇身一变为制片人,拍摄了《任长霞》《大道如天》。如今46岁的张瑜风度依然不减,正像她自己形容的:“现在的我,更有自信、更执着,心态更健康。”

     张瑜说:“当初为《大众电影》拍封面,还是管刘晓庆借的衣服呢!”


看今朝

  ??作为制片人

  ??《太阳有耳》赔了500多万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们那一代明星们都在各谋生路,你虽然一直没有离开老本行,但是告别银幕也有十几年时间了,这几年却自己投资,连续拍了《鲁迅》、《任长霞》《大道如天》等作品,是基于什么考虑?

  ??张瑜(以下简称张):我从艺20多年了,是电影给了我荣誉和地位,我对电影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作为一个老演员,总想为它做点贡献。当初丁荫楠导演几年的心愿是要拍《鲁迅》,邀我演许广平,几次都因资金在最后关头流产,那天在上影厂门口碰到丁导演,他那种失望的表情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拿出我正在筹备的一部电视剧的资金先支持《鲁迅》。至于主旋律《任长霞》和《大道如天》,我觉得其实这样的电影能让很多观众看到,而且越是那种观众认为已经成为定式的东西,我越想尝试。在国产片发行很艰难的情况下,拍主旋律电影其实更有观众缘。也可能是我之前的片子赔了钱吧,我觉得票房也很重要。

  ??记:是从电影赔钱中逐渐找到做制片人的感觉吗?

  ??张:其实这几年我发现,在国际上获奖并不是中国电影的惟一出路。1995年,我回国后不久就开始独立制作影片。虽然《太阳有耳》捧回第4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但它在国内发行得很少,预计700万的投资最后变成了1000多万。张艺谋和陈凯歌当时都不敢投这么多,于是自己赔进了一半钱,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了。

  ??记:现在呢?

  ??张:现在的投资更加理智,考虑也更全面。

  ??

  ??忆当初

  ??每月36元工资,每天骑车上班

  ??记:当年您在最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去美国读书,一直想问您当时到底怎么想的?

  ??张:我们这一代演员,还想继续干这行的都在寻求突破,我也不想简单地重复自己。拍了《巴山夜雨》、《知音》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再单纯了。上街买粽子要戴着眼镜口罩,就这样还会“哗”地一下围上好多人,最终警察来了才能逃脱。而且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员能有那么丰厚的群众基础,是因为当时大家娱乐很少,看电影几乎是惟一的选择。记得当年获了那么多的奖,但是每月只拿36元工资,骑着自行车上班,没有任何片酬,睡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给《大众电影》拍封面还是管刘晓庆借的衣服。后来获得成功之后,不知道下面的路怎么走时,又忽然听到前辈教导我说,你还太年轻,眼里缺少内容。我才发现阻碍我们这一代演员攀登表演艺术高峰的原因是“眼睛里缺墨水,脸庞上缺文化”。于是我成了留学生,兜里揣着几百美元来到美国,过起像所有普通留学生一样勤工俭学的生活,教 “ABC”小孩汉语。

  ??那时太年轻,不懂什么叫失去

  ??记:在最好的时候丢掉事业,现在想来觉不觉得可惜?

  ??张:当时我觉得人真的很单纯,一心想着读书,连爱人都不管了,觉得一定要念好才能回去。不能说我没有后悔,那时太年轻了,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失去。

  ??记:在美国的那段日子是怎么过的?你觉得对后来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我在美国学的是影视制作专业,这段留学经历让我终生受益,见到很多让我惊叹的东西,也让我学到太多的东西。而且这段学习让我现在的影视制作更专业。现在我坚持每年演一部电影,制作两部电影,我从来不搭草台班子,都是正规电影厂的专业人员来做。我的管理也比较科学,计划安排合理,大家职责明确,事半功倍。

  ??不抱怨生不逢时,很知足了

  ??记:怎么想到回国的?

  ??张:也许是年纪大了,落叶归根吧。在美国虽然生活上很好,但是毕竟还是受了很多苦。生活的辛苦不算什么,但是心理的落差才更让我难以接受。后来我发现自己已经被人淡忘了,不用戴口罩也没人认得你。当时有个朋友对我说,在被人遗忘的世界,人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于是我毅然丢下一切回国了。

  ??记:回来之后,肯定心理上会有一段适应的时期,角色也要转型了吧。

  ??张:从国外回来之后,我就感觉在角色上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前演的都是很清纯的少女角色,现在多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角色。不过我不认为这是转型,是开始向年龄和深度靠近。

  ??记:你觉得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明星,他们名利双收,你们却枉担了虚名,觉得是不是有些生不逢时?

  ??张:我们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片酬,不过我并不抱怨什么生不逢时,我已经很幸运了,当了演员,又出国学习,回来还能奋斗在老本行里,至今还有那么多的影迷关心你,爱护你,已经很知足了。

  ??

  ??作为演员

  ??不想让人觉得在博取名利

  ??记:这次你既是《大道如天》女主角江如兰的扮演者,又是该片投资人。去年参演主旋律《任长霞》就演过公安局长,再次扮演公安局长是怎么考虑的?

  ??张: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愿意出演《大道如天》,我是不想重复自己的人,演江如兰压力太大了。一方面刚演过公安局长任长霞,而且同类角色要出不同感觉,表演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我不想让观众觉得我是在博取名利,直到看到剧本以后,我才打消了顾虑。江如兰和任长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任长霞侧重写鞠躬尽瘁、为民请命的伟大人格,而江如兰的知识女性形象被深入刻画。

  ??

  ??作为女人

  ??觉得一个人过挺好的

  ??记:能不能说说您现在的家庭和感情?

  ??张:我现在就是一个人,没有家庭,我觉得一个人过挺好的。

  ??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女人,就会越来越依赖感情和家庭,您不觉得寂寞吗?

  ??张:我回国后,曾经生过一场大病,当时一堆亲人都在身边,但是没人能分担得了你的痛苦,人越多,你还是越觉得自己孤独。所以从那次开始,我觉得凡事自立,少给亲人添麻烦,自己生活得好,对家人好,就可以了。

  ??记:所以您决定一直一个人吗?

  ??张:我这个年龄不可能再碰上合适的了,我现在的中心是以工作为主,其他时候就是自己在家里一个人静静地过日子。我信佛,念了很多佛书,我觉得这可以让我的生活更平静。

  ??

  ??【相关链接】

  ??《大道如天》张瑜上任“公安局长”

  ??《大道如天》以一桩金矿杀人盗金疑案为线索。张瑜扮演的江如兰带着群众的部分上访信,来到矿产资源丰富的黄城市担任公安局长。临行前,她在省委担任要职的哥哥江如山竭力阻拦她。30年前,作为“反革命狗崽子”的兄妹俩曾在黄城县下乡插队,并在那里留下许多美好而辛酸的回忆。但江如兰不改初衷,执意前往。此时,适逢该市金矿发生重大矿难,江如兰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事,在为一个被定为杀人偷金案犯平反的过程中,江如兰最终揭开了连她自己都不愿相信的可怕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06-6-25 15:05:53 | 只看该作者

6543 位会员l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06-6-25 21:20:34 | 只看该作者
泉州区长落马 公司老板携数亿集资款投奔赖昌星 民主与法制


核心提示:2006年4月7日晚,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闽林集团总裁林凤良卷款数亿外逃,闽林集团向民间高息借贷的十几亿资金一夜蒸发。由此,一起罕见的非法集资案浮出水面。4月8日,闽林集团宣布倒闭,全区约10万人直接受害。

这是继1999年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外逃后,又一福建商人携巨款外逃。与赖昌星涉嫌走私不同的是,林凤良是涉嫌非法集资。

“我的棺材钱都没有了。”6月15日下午,70多岁的泉州市泉港区界山村农民老林佝偻着腰,向《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讲述他的奇遇:今年4月6日,他听说闽林集团“利息又涨了”,就把自己积攒的6000块钱全部拿出来,又去银行抵押贷款了4000元,全都“存”在了闽林集团。刚过一天的时间,他就听人说,闽林集团的老总逃跑了,“存”的钱一分也拿不到了。

像老林这样的集资被骗者,在泉州市泉港区,据保守估计有10万人。

6月20日上午,泉港区公安分局的民警向《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证实:“闽林集团总裁林凤良卷了几个亿的集资款外逃,具体逃向哪里还在侦查中,政府正在想办法帮助受害者挽回损失。”

惊心动魄的4月8日

2006年4月8日,周六。

本来准备睡个懒觉的孙智一大早被朋友的电话吵醒:“林凤良昨天晚上跑掉了,你往闽林集团存钱没有?要是没存,你马上到闽林大厦来帮我拿东西!”

孙智就这样被一个电话叫到了17层高的“泉港第一高楼”闽林大厦。

“我一去,简直目瞪口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只有电视上才见到过。”孙智对当时的场景至今感到惊心动魄,“我才上几层楼就走不上去了,到处都是人,没有一万人也有六七千。里面的人简直疯了一样,什么东西都抢,拿着锤子什么东西都砸。我站在那半天跟朋友联络不上,又不敢随便拿东西,就站在楼道里干看着。”

“开始他们搬的是电脑、传真机、保险箱这类贵重的东西,接着就抢办公桌椅、沙发、文件柜等等,后来,很多人带了工具卸门、窗、空调、甚至还有很多人在拆水暖设施、水管和钢筋。被拆了水管的办公室里,水漫出地面,有些办公室本来就正在装修,更是一片狼藉。他们把东西有的扛回家,有的在路上现场转卖,估计最高兴的就是收废品的。”

“不少人在那纯粹就是破坏,不一定是真正的债主。”另一个目击者小陈告诉记者,“我当时也去了,我看见很多妇女坐在一楼地上哭的哭、叹的叹,根本没心思去抢东西。上面的人拿着玻璃杯、水瓶往地上乱砸,把窗玻璃也用锤子敲碎,就是来捣乱的。”混乱局面持续了整整一上午。同时,在闽林集团的两个工厂里,也上演着同样的哄抢财物闹剧,拆机台、撬铁皮、砸玻璃、撬铝合金。小陈说:“三处人马加起来,总数有一两万。”

泉港区政府在4月8日下午采取了紧急行动,下午3点左右,几百名防暴警察对三处现场进行全面封锁,迅速平息了混乱局面。随后,泉港区政府发布公告,公告说:一、公司债权人从即日起,到户口所在镇(街道)司法办登记,并携带身份证、户口簿、债权凭证(原件)以及相关材料,以作为今后财产处置依据。二、凡到公司哄抢财物或其他不法行为的治安肇事者将依法从严从重追究法律责任。参与今天在闽林公司哄抢财物者,必须在明天内将有关财物归还原处,否则从严从重处理。三、请广大群众主动配合处置工作,相信泉港区人民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妥善处理好闽林公司债权纠纷问题,依法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这一天,福建省百强企业、泉港区龙头企业闽林集团轰然瓦解,公司账户只剩下几千块钱,集团核心企业闽林石材有限公司、闽林房地产有限公司同时宣告倒闭。根据工商登记资料,闽林集团是一建筑与装饰企业,企业性质是私营,法定代表人为林凤良。

“借钱”名义下的“存钱”

闽林集团总裁林凤良出逃时间是4月7日,周五。就在周五下午时,林凤良还召集公司人员开了一个会。出逃前,林凤良在当地就是一个名人,还兼任区政协委员、区石材同业公会名誉会长。向闽林集团集资的人,在泉港区不计其数,林的出逃迅速传遍了整个泉港。采访中,记者一提起“林凤良”,搭话的人就会滔滔不绝。

“事实证明,4月7日这个时间是精心选择的。”在一所中学教书的黄老师几年的工资一下子都被林凤良给卷走了,面对记者,他却显得很冷静。黄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很多人都分析过了。第一,林的出逃是在区长出事后半个月,太早了他来不及为出逃做准备;第二,每个月10-15号结账,选择7号,刚好赶在结账和向债主付利息前,迟了他提款不方便,容易被发觉;第三,7号是周末,就算8号发现他出逃,政府机关在周末也没有那么快的反应去拦截他。”

闽林集团在4月7日前一周,公开承诺将借款利息由2-4分提高到4.5分,结果,短短几天时间,大量的民间资金又血本无归。“这说明,林凤鸣的出逃是有蓄谋的。”黄老师分析说。

但是还有更多的人认为:林凤鸣以前很讲诚信,他就是靠“诚信”起家的。不讲诚信,就是这一次,他外逃,也是不得已。

林凤良是泉港区界山镇槐山村人,这个村如今每家每户都在闽林集团“存钱”了,据村里统计,一个自然村存款的数额就有几百万元。本村村民告诉记者,林凤良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辍学后以打石头为生,后来参加民间“标会”(一种非法集资形式),并靠标会发家。在1994年前后,林凤良开始用高息借款的方式进行集资。

37岁的泉港区槐山村农民林永昆打工20年才攒了两万五千块钱。全都“存”在了闽林集团。他取过两个月的利息,每个月700元,都是拿着一个“借条”直接去闽林公司财务部领钱,现在不仅取不到利息了,本钱也随着林凤良的出逃一去无影踪了。

村民们凭什么信任林凤良呢?林永昆说:“林老板信誉非常好,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从没有欠过投资人的一分钱利息,每个月都按时发放,再加上他跟区长关系很好,又有好几处房产,所以我们才很相信他。”

闽林集团发给林永昆的唯一凭证就是个“借条”。记者看到,这个简单的白条上记载着:出借人林永昆,借款人林凤良,利率2.81-3.6%,“担保单位”盖着林凤良的公司“泉港闽林石材有限公司”鲜红的印章。前面看起来似乎是个人借款,备注栏却以公司名义写了一句话:“现公司规定3个月2.3-3.1%,6个月2.5-3.3%,1年2.8-3.6%,这种有利润分红的存款,时间有限,数量有限。”

显然,无论是高还是低的借款利率,都远远超出了银行存款利率。

公开宣传“办理存款业务”


“很多人都靠闽林集团发财了。”村民们告诉记者,存一万元在闽林集团,两年多的时间就能把一万元再赚回来。而且,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人因此致富。也正因为如此诱人的前景,导致泉港区无数人把钱“借给”林凤良,也使得他的财富雪球越聚越大。

发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几年没领利息,打算“利滚利”,将来一次性领笔巨款出来。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各种故事。有个人借了两万准备装修刚买的新房,后来觉得钱有点不够,就打算在闽林存段时间等到了3万再取出来,还差一周的时间他就要取了,结果林凤良把钱卷走了。还有个银行职员,挪用了一百多万银行存款,借给了闽林集团,闽林倒闭后,他连申报都不敢去。还有的官员,投了上百万到闽林集团,资金本身来源不明,现在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闽林集团发布的吸引集资的广告单耐人寻味,它一方面把集资当作“办理存款业务”,另一方面则鼓吹公司主要业务即闽林大厦租金利润可观。

在一个今年发布的广告单上,是这么写的:“尊敬的各位员工、朋友、客户们:你们好。通知一下,你们今后如有准备在本公司投资存款……请各位员工、客户、朋友们来办理存款业务时,一定带上身份证。……为什么我们的大厦有这么多的集团、公司来租,可以租到这么好的价钱?第一,我们公司先前努力通过互联网发布合作信息……第二,本公司大厦规模大,单层面积超过5400平方米,很适合做大商场。第三,大厦设计、配套、地段一流。本部办公室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公司老板去年就通过朋友介绍去承包厦门的市政工程,现在已经拿到了厦门市政府的三个市政工程,工程造价合计6.5亿元。这都是很赚钱的。”

黄老师遭遇这场风波后,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说:“闽林公司再赚钱,也不可能靠经营利润去支付利息,它高息放贷本质上是亏本的。它所靠的,是源源不断的新的集资,是以后来的资金补充前面的亏空,一旦新的资金来源被切断,公司立刻就会崩溃。陈区长被抓后,闽林公司的后台倒了,其非法集资可能会被政府叫停,这样,林凤良除了卷款潜逃,别无他路。”

“区长不倒台,就不会出事”

泉港区位于湄州湾南岸,面对台湾,是一个新区,2000年12月28日才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短短几年间,泉港区从当初泉州市一个贫瘠荒芜的乡村,发展为一座欣欣向荣的有37万人口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林凤良外逃后,泉港流传一个说法:“他去加拿大找赖昌星了。”据传,林早就拥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护照,如果他逃出中国边境,卷走的钱将很难追回,泉港区的经济发展将因此倒退5-10年。一方面林凤良卷走的资金巨大,另一方面此事涉及的人数极为庞大,不少人的生活将因此陷入一片黑暗。据了解,4月11日曾有一位老太太要自寻短见,后被拦下。

记者在泉港区委采访此事,宣传部刘副部长说:此事已接上级通知,不能接受采访。

记者以受害者身份分别向泉州市公安局、泉港分局询问情况。市局民警说:“林凤良涉嫌非法集资,公安局现在已经向全国发布了通缉令,正在捉拿林凤良,听说他已经跑到了国外,至于集资人的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要按法律程序来办。”分局民警说:“林凤良外逃的时候带了几个亿走,现在能不能抓到他很难说。集资人现在要抓紧向政府申报登记。”

林凤良外逃的直接原因,是泉港区长陈国强的落马。“区长不倒台,林老板就不会出事。”很多人对记者这样说。“只要有资金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去,林凤良无论付多高的利息,都可以维持下去。”

2006年3月,福建省纪委以涉嫌受贿对泉港区长陈国强“双规”。陈国强“双规”期间,林凤良出逃。

“林凤良跟陈区长关系非常好,泉港人都知道,不需要证明。”泉港市民告诉记者,“闽林大厦是泉港最高的大楼,政府无论什么活动,都喜欢在这里举办。林凤良经常对人讲,陈区长就是他兄弟。也正是这个背景,大家才十分信任他,把钱投给他。有很多政府官员都把自己的钱集资给他了。”

林凤良出逃后一个月,陈国强被批准逮捕。5月31日召开的泉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泉州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报请许可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陈国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报告》,决定暂时停止其泉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职务。

“钱没地方去”与标会发达

林一杰(化名)今年24岁,在闽林案案发前,每天无所事事。林一杰高中毕业后找了份工作,不久就赶上泉港一体化开发、拆迁,他家里得到了14万的补偿款,其中8万块钱父母都算在他的名下了。林一杰把这8万元全部“存到”了闽林集团,每个月拿2800元的利息出来,成天花天酒地,到处寻欢作乐。

闽林集团突然间倒闭,林一杰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一分钱都没了。吃不了苦,怕累,又没有技术,都不知道今后怎么活下去了。

像林一杰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而更焦虑的是他们的父母。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官员说:“泉港是一个刚开发的工业区,人们手上的钱都是从征地和拆迁补偿中得到的。而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土地,也没有一技之长,钱放在口袋里只能一天一天减少,存到银行也一样贬值,所以大多数人把希望放在闽林公司,每个月有着相当高的利息。但是这些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大批人一没有住房,二没有工作,更没有土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孩子要不要上学,生病要不要到医院去看?这一切,都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息集资,并把集资款一卷而走,这种诈骗手法已经不新鲜,前几年泉州人就曾因“标会”的会头卷款逃跑吃亏不小。那为什么人们还盲目信任,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养老钱、活命钱都押在上面呢?

在与受害者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当地居民“钱不敢花”和“钱没地方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居民告诉记者,泉港区属于开发区,泉州地区经济水平较好,再加上之前的福建炼油厂和随后的“一体化”拆迁,居民手中有不少暂时富余的钱。但是这些钱他们却不敢随便花,很多居民刚刚农转非,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企业职工,所以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加上孩子要上学,要结婚,都是很大的预期开支。

据了解,闽林集团集资在泉港能够如此顺利且运行多年,最终成长为一头“超级巨鳄”,跟福建省“标会”发达有密切关系。标会类似一种地下钱庄,早期中小企业通过标会也融到一些资金解了燃眉之急,但后来多演变成诈骗工具,已被国家明令叫停。但是在福建,“标会”根深蒂固,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在这种惯性心理下,加上政府的默许,标会的变种——闽林高息集资,最终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法融资在企业方面也是有操作动力的。闽林集团开出的月利率从2%到3.5%不等,大量方便快捷的资金注入,十多年时间很快使闽林石材厂从一个小厂成长为集生产、贸易、投资、开发为一体,同时从事石制品开采加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型零售业、进出口贸易的省市先进企业和福建省百强企业。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太少还不通畅,风险投资基金更少,如何更快更多地聚集到资金一直是很多企业的追求。

据悉,目前福建省仍然有不少企业的融资方式属于非法融资,其集资绝大多数未经依法批准。有学者分析认为,在现行法律制度中,非法集资打击取缔办法存在明显缺陷,缺少保护民间融资的法律,缺少规范社会集资的法律法规,无法可依造成正规民间融资和非法融资的界限不明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06-6-26 19:04:04 | 只看该作者
美对华心理战:实力相差太大 胜负无任何悬念  

--------------------------------------------------------------------------------
  
万维读者网    作者: 锺贤    2006-06-23 14:13:51


  
包括三名解放军将军在内的中国赴美军事演习观摩团,昨日结束在关岛为期三日的访问行程。这是美国首次邀请解放军观摩美军演习,尤其是美军对中方代表团做到了「尽量开放,有问必答」,有意让中方接触美军的许多军事机密,其「大方慷慨」既显示美方加强中美军事交流的善意,亦反映美军采取「心理战」,希望以军事威慑,诱使解放军打消武力攻台的念头。

美军在这次名为「勇敢之盾」的演习中,出动了三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包括最先进的「列根号」航母、二百八十架第三代及第四代战机,以及二万八千名士兵。实际上,这就是东太平洋紧急事态时,美军可能介入的全部兵力。

美军这次演习,针对解放军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军有意将这些展示给中方看,表明美军对自己的兵力、装备、部署、战术和士气都十分有信心,不怕中国模仿,让中方了解美军的实力,以及万一台海发生战争时,美军一定介入的决心。

在台湾问题上,解放军主战派一直占上风。军方长期宣传两者相逢勇者胜,强调战斗意志可以弥补武器之不足。去年在央视热播《亮剑》电视剧,代表了军方的意图。美方想让中方知道,对於实力相差太大的双方,谁胜谁负没有任何悬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虽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专利,但美军也玩得出神入化。新华社昨日发表文章「解读」美军关岛演习,指其目的是想将关岛建成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快速反应和远程投送中枢,加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并通过优化整合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此看来,美国人的心思,中国完全读得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06-6-28 10:0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国四个多月的国内生活创业经营杂记

一. 说北京的交通和交通管理部门
二. 说北京及国内的政府服务
三. 说国内的创业服务环境
四. 说国内各个企业的经营与服务理念
五. 说国内的综合大环境


一. 说北京的交通和交通管理部门

国内的交通基本是处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使用的。大部分的道路,汽车,自行车,轻型机动车(有的路还有马车牛车人力车),还有行人是处在一个你争我抢的路面上共同运行的。所以国内大部分的路不是畅通的。就是在北京封闭和半封闭的2环,3环,4环,平安大道,长安街及延长线,还有其它的主要路面上,各个开车的人都是你争我抢,杂乱无章。车前面不能有一点行车空间,就是有2或3个车空间,就有后面或侧面的车往里抢的。后面的或侧面的车抢进去,大部分的车是不打灯的。还有许多的人爱开螃蟹车。不打灯,一会左,一会右的,还有的爱骑在线上开。还有让人讨厌的是那些开军队小车及开国家机关车的人,这些车都是性能捎好点的车(奥迪,PASSAT多)特别爱在街上横冲直闯。他们开螃蟹车,如果前面捎慢一点,就不耐烦,时不时的打车头闪灯,按低音喇叭,忽快忽慢等。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有任务。就是有任务,那坐在里面的头头公务员就容忍他的车这么开,也可见国内公务员的水平之高低了。但是大家也可想想,他们到底有那么多的公务吗? 从这也看出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了。老百性开个乱车也是有理可依的。但是老百性开个乱车也得在警察看不到的情况下开。警察能看到话,也得老实些。随便一个小罚单,都是200元或更多的。这可不是闹玩的。在北京的绝大部分人,就是有车开,也不是月月都有6000千元收入的呀!交通警察月月肯定有的。因为他们认为200元是个区区小数的。来自于百姓的罚款多呀!再说回来,许多开军队小车及开国家机关车的人,有没有公务,在警察面前照开无理乱车。因为交通警察对军队的车也罚不到款,而对国家机关的车也不敢来扣罚呀!要扣,除非他们不想干了!可见在北京直到中国,都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虚假法制国家。

再说北京的交通管理部门如何治老百姓开车的。现在,北京各个交通队他们都有要临时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去站在马路边上行车看不见的地方,偷拍一些路上违章的汽车牌号。老百姓汽车违章不违章,都是他们在靠偷拍的简单照片或断断续续的录影来很罚老百姓。本人开车在北京就有两次被偷拍而得到罚款的经历。我也看了那个简单录影,都是断断续续,而且有明显的人工改动。说那就是违章的证据。我在看到这简单录影后,左思右思,感到这北京交通警察和管理部门也太没有法制观念了。他们这些偷拍作为合不合法,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

(1)它的行为没有得到法律发布部门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
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也好,全国人大也好,可没有那条说交通警察或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要临时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其实他们都是没事干,年老或下岗的老百姓。也就是为了一点微薄的收入而为。)来代做国家执法公务员要做的公务。

(2) 它的行为也没有因为为某个特别案件的侦察需要,而由特别检查官的批准. 是地道的违法行为.而由临时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去做偷拍,就更不合法了.

(3)再说多的,它的行为也是践踏人权和公民权的.公共场所,未获的法律的许可,随便一个人在那进行偷拍公民的行为,随意监视公民,并依此做为惩罚公民的证据,这是一种已设定每个在公共场合的公民都是有罪的思维在先思维定式.所以要监视每个公共场合的公民.是地道违反宪法的!国内的政治一面在说要给国内百姓多的自由空间,可一边还在想每个公民都时刻要去违法犯罪。就违宪的,要动用任何手段来监视每个公民。可见国内政治的心态!

(4)通常认为,是私家领地或后院,你们可以随意架摄相机监视,因为它有法律的保护与许可.而公共马路场合不是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的私家后院!这一点.敬请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注意法律的使用范围.

(5)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要动用临时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去在马路边上偷拍,感到好像是在搞象文革那样的发动群从斗群从的运动.是在搞全民阶级斗争.典型的文革流毒印象. 文革都过去好几十年了,这种作法还在盛行,可见国内官僚的管理水平与见识。

(6)就是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要临时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去在马路边上偷拍,拍下的东西,许多都显示出不是完整的情节.绝大多数都是有经交通队的有关人员改动的.大有断章取意的行为.这断章取意片段可作为惩罚当事人的法律的原始证据吗?我想着法律上说不通吧!另外,谁也都知道断章取意是要害死人的!

(7)就是断章取意的画面显示有人开车违章,也只能说当事人有可能违章的嫌疑而已.但是不能马上就可以说当事人有违章违法.说当事人有违章违法只能由当事人自己要去承认,或在经由法官法院裁定后说是或不是.而交警无权可说当事人的是与非.而国内的一般交通警察就可说某个当事人违法与否。可要知道,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及交警马路执法管理交通是在做他们的工作,但他们不代表法律.法官法院经过对案例进行法理裁定而得的结果,才是法! 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及交警说自己就是法,可见他们就是在违法。

(8)交通管理局和交警队及交警到马路执法管理交通,是执行国家公务.有法可依.而临时雇佣的交通协管人员去在马路边上偷拍去代理国家公务员,就更显的无法可依了.

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经历的在北京被视为违章后,如何被处理的一些思想心得。
本人认为,在北京,对交通违章当事人的当事人案例复议权,感到如同虚设.就感到是在做他们在欺骗作局! 就此事,我本人就遇到过.今年8月底,我们就我们在动物园停车违章的事,我们就和北京西外队的王书起(电话:6831-1028)有过来往.我们按程序办完了罚款.随后到法制办办理当事人案例复议(并留有我们电话),我们说明了我们该停车的理由(因为在我们停车时,我们观望了前后近200米,都未发现有明显的禁止停车标志),并填了复议单,这王书起说是在3天到5天后回给我们一个回复.可我们到现在,也未收到西外队的王书起任何回复.就此事,我们还特别给西外队打过电话要请教王书起,对方西外队的值班人对我们的事大发脾气.事后,我们心情就有被西外队的王书起欺人骗财的感觉!还有的事就是我们在北京帅府园队法制办公室的张春林办复议的事(我们莫名奇妙的被偷拍说是我们走了公交车线。可我们是从辅路到主路就得先过公交车线才能到主路呀。非说我们占用公交车路违法。拿那些断章取意片段录影给我们看。我们看了都是修改过的。),我们办了复议。也是办了一月有余无回应。可张春林当时说是两个星期内给回答的。欺骗作局呀!还有的就是44条街东城交通队执法站收罚单开罚款的几个交警老大.其公务服务态度及执法工作水平都极为有限.总体感觉这交警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其认识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水平都极为一般.他们都还认为他们就是代表法律那!这就从本质上的认识就错了,他们能办好执法公务吗?北京的就这样了,可见别的地方交通公务员就可想而知了。

就对现行的处理交通违章违法的事,都是先要当事人接受处罚,后可让当事人去复议也好,和交警队打官事也好,从国家宪法,人权法到基本法理上都是一种对国家公民当事人不对等的法理行为.在还没有对当事人的违章违法由法官进行签定清楚前,就首先让当事人认罚,就是对国家公民当事人和每个国民(都是潜在的当事人)是不公平的.这些都关联国家的宪法,人权法,和公民权的法律问题.这些事大多交通警察都和一些相当的有关人士并未意识到的.这个希望北京有关管理部门多加关注,并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所在。充分的让每个公民人认识到国家公务员和公民的法律责任界限和义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06-6-28 14:23:37 | 只看该作者
清华男生回国记和读武侠小说的日子两篇文章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06-6-28 17:27:26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Feng Chao Ban!!!!!!!!!

原帖由 风吹尘 于 06-6-28 14:23 发表
清华男生回国记和读武侠小说的日子两篇文章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06-6-30 18:46:21 | 只看该作者
(组图)新闻联播中途离开的主持人 薛飞杜宪深入人心

--------------------------------------------------------------------------------

万维读者网    2006-06-29 17:43:14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途离开的主播:薛飞 杜宪 杨柳 贺红梅

  薛飞




   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一个风采初露的年轻播音员退出了《新闻联播》,薛飞的形象也悄然淡出了视他为偶像的人们的视野。1992年,他远赴匈牙利,挥一挥 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在异国他乡风尘十载,浪迹天涯,多少事欲说还休。2001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薛飞再度扎根故土,像是漂泊的游子,归来时已是鬓 染飞霜。 


  杜宪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之前,杜宪作为央视新闻联播女主播,其端庄高雅的形象深入人心。后来这位“中国第一女主播”因故转行。到经济部去当编辑并进入经济管 理研究生班进修。但无论是当电视主播还是编辑,她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后来,杜宪出任电视片《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跟随摄制组途经云、贵、川、藏等地。 2000年1月--受聘凤凰卫视,主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节目。


  杨柳




  杨柳,山东人,1989年7月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从事过《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新闻三十分》等栏目的播音工作。现为央视《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等节目主持人。


  贺红梅





  1990年初,即将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的贺红梅,被选调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播音组实习。曾是>“小字辈”。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要求播音员相对固定,部里就确定出她和康辉共同主持新开办的《世界报道》栏目,直到现在。 

   杜宪和薛飞都曾是面对11亿大陆百姓(计有9亿电视观众)的中央电视台首席新闻主播 。他俩的声音与脸孔,在八九民运的大时代中成为中国人民“良心”的一架衡器和“ 有 声有色 ”的形象标志。所以,笔者在此为杜宪这位公众人物撰写一篇“外传”--倘若流 于皮相之谈,敬请读者不吝批评。

  门头沟的炊事员


   杜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她日后在荧屏上端庄大方 的气质,与其家风不无关系。杜宪16岁初中毕业,正值文革乱世,高中是没的读了。本 来她也难逃“上山下乡”的命运,那同代人铁定的人生之路。但是杜宪恰巧碰上了一个“ 招工”机会,进入了北京人民轴承厂。不过这和当知青实在也相差无几:该厂位于燕山山 脉的一个褶皱里--门头沟,举目尽是石多林稀的群峰叠嶂,蜿蜒的山梁间或点缀著颓然倾 圮的前朝城堞。它离北京已不近,离杜宪家住的清华园就更远了。当时恰是“备战备 荒 ”的非常年代,这座山沟里的工厂实行准军事化,已不再分车间,而是划成一个一个连 队。杜宪被分配到后勤连--即是解决一千多职工“民生”°问题的大食堂。杜宪在伙房里 一干就是七年,从揉面烙饼蒸馒头到切肉剁馅掌勺,十八般厨艺都上过手。但杜宪的看家 本领是往本应煎或炒的大锅菜里加一瓢水--“这样不容易糊锅,”她解释说。菜之色香味 虽因此而欠佳,但在公共食堂,这显然不如“炒糊锅”的过失那么重大。经过大伙房“ 粗放”准则的熏染,杜宪后来的“家政”并不十分过关,及格而已。当然,她在食 堂七年,毕竟“·当灶”的次数少而 “凭窗”的时候多。山沟里没有别的饭馆,职工们 一天三顿都 得到食堂的多个窗口排队。不知不觉地,杜宪当值的窗口,队排得总是最长 。杜宪一直以 为是自己卖饭菜的手脚比别人麻利,殊不知在这荒野中之大工厂的男人世 界里,“可餐”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杜宪的脸蛋嵌在售饭窗口中,本身就是一幅赏心悦目 的作品。


  空谷幽兰的命运转变


   1977年“文革”宣布结束,并恢复全国高考。极偶然地,北京广播学院在门头沟有个 招生点。杜宪这株“空谷幽兰”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初试。当年在门头沟招 摄影、播音两个专业。十年蹉跎,人才积压了一大堆,“叹时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 去,机会方来。”小小的招生点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大庙会,许多来者技艺压身。单说播音 专业,应试的大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四乡的人民公社广播站播音员。他们的 发音久经毛语录、党报社论、革命大批判文章的锤炼,简直有著刺刀的锋利、斧头的力度 ,更如枪膛里来复线一般严谨精确,挟著“毛式话语”¨那居高临下、挡我者死的势能 。

  口试内容是一篇少数民族战士“贾贾哈古”所写 的参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文 章。杜宪听人家抑扬顿挫的朗诵,自己的气先虚了。文章本身并不拗口,都是当时耳熟能 详的 “党八股”,但作者的名字真够刁钻的,杜宪总是念不顺,才读了一半,就被打断--“行 了,别念了。”

  说来也巧,其时中央电视台的 新闻播音班子严重地青黄不接,资深播音员李娟, 吕大 渝亲自到考场试图直接挑人,不知怎的,当时就看中了杜宪,并劝说她这就到电视台工作 ,别再赶高考这科场”了。她们说:“后面还有文化考试,你不一定行”¨那时,电视很 不普及,杜宪并不很清楚这是个什么行当,她倒是应承了。但等到中央电视台去门头沟调 她的档案时,档案已被招生办调走了。原来,杜宪刚过了合格线,后来被北京广播学院录 取了。

  中央电视台只好临时发掘了一位“新 秀”,此人面相倒是端正朴实,一副“红五类” 气质,只是念新闻稿老念大白字。当时的北京电视观众总记不住她的名字,干脆直呼其绰 号--“ 水赖”。只因当时电视节目乏善可陈,《动物世界》的收视率几乎是最高的。一 次这位新秀于众目睽睽之下把水獭(音“塔”)果断地念成“水赖”,并在近二十分钟的 节目中,重复多次,该绰号便从此一夜上身!

  杜宪的在校学习成绩远比她当初的考试成绩为好,甫毕业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新 闻主播。随著她们这批新人的荧屏亮相,“水赖”也就从此消失了。

  中国的脸谱与末代皇帝

  杜宪才一出道,即成为中国大陆老百姓的偶象--这不能不说是奇迹!新闻播音员并无 演技可言,与西方的头牌主播和“名嘴”们相比,拘谨的中国同行绝无潇洒轻松、 幽默 逗笑等收放自如的发挥空间。然而能在一个有限的平面中显出雍容大方、端庄贤淑 来,唯杜宪一人耳!

  象她这般有“观众缘”的主播,不但空前,而且欲再觅一个恐怕也很不容易了。事实 正是如此,杜宪被迫退出荧屏后,观众至今未能释怀,视网膜上那一片空缺竟无后来者所 能取代。

  她的脸庞简直就是被数亿老百姓认同的中国的脸谱。

  那时,人们还不大晓得她的丈夫陈道明,直到他成功地饰演了电视剧集《末代皇帝》 里的溥仪之后,才名扬天下,第一次从中国女性的“完美”形象的光晕背后凸现出来。

  陈道明是天津人,在北京没房子。杜宪直到生下了女儿,仍未分到宿舍,只好各处“ 打游”。丈夫没日没夜地赶著排戏,女儿格格(满语“公主”之意,显然源自《末代皇帝 》)要“面圣”也极为不易。直到杜宪当了全国政协委员,房子才分到手。

   杜宪“贵”为政协委员,倒是比那些尸位素餐的花瓶委员们更关心天下大事。198 年,民 运大潮迭起,杜宪、薛飞、张宏民等一群广播学院科班出身的一线播音员均义无 反顾地支持民运。那些资深播音员如赵忠祥、李娟、邢质斌等其实也持同样立场,只不过 多了几分世故罢了。但倘无他们的心理支持乃至《新闻联播》组当班官员的默许或佯作不 知,杜宪、薛飞等人又怎能在历史的瞬间镜头里成为中国人民良心的象征?

  荣辱不惊

  “六·四”以后,杜宪、薛飞、 张宏民都领受了一纸停止出镜播音的“组织决定 ”。中央 电视台高层迅速换马,由军方人士接管。对播音员也实行“掺沙子”,由来自军队广播电 台的现役军人共同负责《新闻联播》,军方播音员的素质果然过硬,其铿锵有力的发 音 使人想起文革时期的高音喇叭 .......

  其后,处于“准军管”状态下的中央电视台要与每个播音员个别“谈话"。张宏 民已接到了通知。杜宪正在发愁怎样应付这场"甄别"式的谈话,倒是薛飞的一个电话令她 如释重负--“你甭著急了,谈话没有我们俩的份!”

  杜宪的主播生涯就此结束了。她的家政水平因此而突飞猛进,每天挎著菜篮子逛农贸 市场,于厨艺上渐有心得。日常除了学英语,就是相夫教子。陈道明得意地对旁人说:“ 我们家杜宪呀,大家风范,荣辱不惊!”

   投闲置散的杜宪终于接到一纸“组织决定”:调离播音组,去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 。她到经济部报到时,该部全体同人离座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 不知所措这则花絮成了上峰为之皱眉的“新动向”后来当薛飞调到社教部时,电视台高层 特别指示:不得搞任何欢迎仪式类的“小动作”。但据目击者说,薛飞报到那天,仍受到 了“热情而不过份”的欢迎。

  后来,薛飞决然辞职,远走匈牙利。杜宪有全国政协委员之头衔,多少还有点保护伞, 但也因此而不能“封金挂印”,象薛飞那样一走了事。她在经济部工作了三年,作编辑但 不许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我心如皓月。襟怀坦荡的杜宪开始钻研经济,又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干部管理学院的 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进修。从电视主播到经济部的编辑,她仍是出类拔萃,连年评"先进" ,她总榜上有名,同事们也从心眼里喜欢她。1991年经济部拍电视片《老区行》,深 入大别山区采访。某夜同事请她过去。杜宪一走进那间小屋,灯就熄了,一小片烛光亮起 ,映照著同事们为杜宪特制的生日蛋糕杜宪哭了。

  魅力不堕的大众偶像

  杜宪几年来“音容俱渺”,知名度反而更高,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有关她的市 井传闻,始终是众口相传的“热点”。

  有一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末代皇帝”陈道明要和杜宪闹离婚了!向来热血澎湃的 北京人听罢怒不可遏,嚷嚷道:丫的陈道明他敢,咱哥们儿抄家伙把他给废了!幸而陈道 明和老婆的关系“铁”得很,这才免去被大卸八块的厄运。

   政协大会的电视报道一向甚为无聊,但很多人为了杜宪可能的瞬间上镜而专注于荧屏 。 杜宪不断收到国外寄来的访问、讲学、交流等邀请。但中央电视台高层均不予放行。 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邀请她访问,台里仍然拒放,她终于递交了第一份请调报 告。此后这类报告写了一大叠,三天两头往上递还未有回音,恰好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 中心(“ 梅地亚”)正式邀请她出任大型电视片集《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杜宪欣然 同意--她毕竟对电视专业魂牵梦萦。

  1992年,摄制组行经云、贵、陕、川、藏,所到之处都掀起了“杜宪狂热” 。在 “鬼城”酆都,百姓如睹观音现身一般将她团团围住;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姐妹都把杜 宪往屋里拉;在拉萨,西藏自治区最高行政长官设家宴款待她,并献上洁白的哈达。

  杜宪还是往日的杜宪,风采依旧,只是摄制组里的年轻人已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 “杜 老师”了。她既是整个80年代中国电视的象征符号,亦以自己的浮沉为中国的新闻从业 者划出了一条良心的底线。

  《中国小城镇》拍得到底怎样,又另当别论。这套片集在第四届上海电视交易会上是所 有中国电视片中卖得最好的。日本NHK电视网、香港无线、台湾良世集团更不用说国内 的各地方电视台了。这是杜宪几年来第一次正式出镜--就凭这还怕没有买主?

  杜宪夫妇与《北京人在纽约》

  杜宪终于继薛飞之后离开了中央电视台,与“梅地亚”签了5年的合约。“铁饭碗” ˉ砸碎了,她成了一位“合同工”。

  杜宪如愿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丈夫也一并同行。不久他俩就接到了来自纽约 的电话,力邀杜宪出演《北京人在纽约》中“郭燕”这个角色。

   原来,紧锣密鼓中的《北》剧组对“郭燕”一角选了多人仍不合眼,最后一转脑筋-- 这角色本身与杜宪气质挺接近,而且她人在美国,连护照和签证手续都省了。再说有陈道 明这“ 大老倌”给她说戏,怎么也砸不了。当然,算盘上最关键的那粒珠是--有杜宪的 名气垫底,将来的收视率就等于买了双保险。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冯小刚、李晓明是名满电视界的“侃爷”,风魔神州的《渴望》 就是一*胡侃侃出来的。他们先冲著陈道明长传急攻:“我们在戏里给郭燕办一场婚礼, 让她风风光光地嫁给你。你们当年没这气派吧?这回补办,留个盛装纪念照!”

   陈道明先到纽约,看过剧本,对有关郭燕的情节多有不满。《北》剧组居然二话不说 ,立马就改。一切都为了杜宪这尊活观音降世而让路。杜宪只得去了。她进入剧组后不久 ,各种坏消息就追杀而至。原来,《北京人在纽约》一剧未拍已先造势,国内相当关注。 而今最不利于剧组的就是杜宪其人--她能有限度地出镜和获准来美,并不意味著她的政治 旧案已经了结。她居然从一个被解职的电视主播成为一个为大众引颈企盼的剧集的红角儿 ,这对官方的意识形态防线是一种恼人的撩拨。所以有传闻说,有杜宪入戏,将来《北》 剧的播出就有数不清的麻烦。真要那样,剧组上下一帮铁哥们儿就白折腾了,150万美 元的贷款也白扔到大西洋里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可能因此而破产关门。左右权衡,大 局为重,杜宪夫妇退出了剧组。

  "下海”风波

   杜宪回国,继续履行她与“梅地亚”电视中心的合同。一次,她与同事们到常州高技 术开发区一行。地主曲意款待,还提出,如果大名鼎鼎的杜宪有意“下海”办公司,常州 方面愿提供一切便利。一间刚成立的中外合资“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也力邀她加盟, 该公司主事的本来就是她的朋友。

  杜宪“下海”了。她正式辞去了“梅地亚”的职位,赔偿了500元的合同费,从此 成了 “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和“常州先奇影视制作中心”的董事长。

  “今日”公司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在北京的繁华地段设立起一面100平方米的广 告大屏幕。而先奇中心的第一部制作,就是号称“千集巨片”的《明天穿什么》,1993年秋已正式开拍。

   这套以花样翻新的时装为焦点的片集,在招聘时装模特时却遇到了阻碍。刊登招聘广 告,哪家报纸不乐于坐收广告费?唯独中央广播电视部官办的《中国电视报》拒绝刊登。 理由无它,在于广告中触目的一行字:“总编导、主持人--杜宪”。对于这样一个能唤起 老百姓许多敏感记忆的符号式人物,当然要予以封杀,岂能再为她张目?

  温文尔雅的杜宪1989年那股底气翻上来了。她奋起抗争,从 《中国电视报》的广告 科起,一级级往上质询:凭什么?公司合法、经营合法、广告手续俱全、有工商局批准。 如果你们的理由是杜宪的名字“不合法”,不予刊登,我就起诉你们这份报纸,状告你们 损害他人名誉!

  权力向公理屈服了,广告登出了。这是前首席电视新闻主播的名字四年来第一次现 在《中国电视报》上。然而,区区一份官办报纸又怎能使她的名字被11亿中国百姓忘记 呢?

  而今,杜宪已非昔时之杜宪。 明天,杜宪还是昨日之杜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06-7-5 03:32:15 | 只看该作者
ZT祝你生日快乐,美利坚!


送交者: 给点智商吧 2006年7月03日15:45:03 于 [天下论坛]http://www.creaders.org  

  
(佚名)美利坚!祝你生日快乐!!!


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国是一个让很多人向往的国家,让很多人痛恨的国家,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的国家,让很多人无可奈何的国家,一个消耗最多的国家,一个创造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否爱她,两亿人民在富饶的大陆自由生活,不管你是否恨她,自由女神高擎着火炬永远伫立。

这是一个和中国有着百年恩怨的国家,从一百年前八国联军入京到退还庚子赔款,从飞虎队到中缅公路,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到炮火连天的越南丛林,从美国出钱中国造枪的阿富汗战场到天安门前昙花一现的自由女神像,从扬言要横穿台湾海峡的美国水兵到魂归大海的中国飞行员,从美国最大的海外工厂到中国最大的外汇储备银行,中美之间恩恩怨怨,分分合合。

它离中国是那么遥远,辽阔的太平洋把这两个国家分隔在地球两端,它离中国是那么近,信步街头,随处可见麦当劳和可口可乐,打开电脑,用INTEL AMD的芯片连上美国人发明的互联网,我在虚拟世界里自由的冲浪。

有人说美国是帝国主义,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燃起的战火。完全正确,美国大兵的皮靴踩到哪里,自由和民主的普世价值就被带到哪里,他们征服了日本,一个凶残野蛮的民族被改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和平国家,他们打下了阿富汗,阿富汗人民走出山洞走向投票站,他们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伊拉克妇女骄傲的扯下面纱,神圣的选票在自由的空气中高高飘扬。

美国是第一个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国家,200年前的制度现在将来依然适用于这个庞大的国家,在这个优秀的制度下,坐着五月花去开垦荒凉的欧洲移民把这片原始大陆建设成为文明世界的中心,200年的时间里美国没有发生严重的内乱,唯一的一次内战却是为了解放黑奴——人权。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国对世界要领导和控制”,放眼世界,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哪一个不是美国主导?十几艘航空母舰随时可以奔赴世界各地,它的军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地,从日本的横须贺到菲律宾苏比克湾,从德国的格拉芬沃尔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美国大兵在这些主权国家的土地上自由的喝着可口可乐。

如果没有美国世界将会怎样?纳粹德国的铁蹄会肆虐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大日本帝国的士兵会在太平洋蔚蓝的海水里洗涤沾满鲜血的军靴,苏联红军的坦克会一路冲到大陆的尽头,萨达姆会伸出贪婪的双手扼住全球油库的总开关。

没有美国,世界还要在野蛮的发展模式下徘徊。从欧洲到亚洲,从陆地到海洋,从成吉思汗的战马到亚历山大的佩剑,从扬州十日到南京大屠杀,蒙古征服世界杀,满清入关杀,日不落帝国还是杀,懦弱或者强悍的人民在统治集团的的意志下被投入巨大的战争机器,征服和被征服就是人民唯一的选择。

二战胜利后在美国的倡议下成立了联合国,标志了真正现代政治文明的开始,从此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可以在这个国际舞台尽情的表演,话筒代替了炸弹,喉咙代替了枪口,虽然皮鞋也会跳到联合国的讲台上叫嚣,炸弹也仍然在世界各地落下,但是世界上反对战争的游行越来越多,而征服者的阅兵式却越来越少,直到一个红色巨人轰然倒地,人类离毁灭自己的战争渐行渐远。

“国家的发展不需要掠夺,它可以通过创造建设来达成”。美国两百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它没有殖民地,没有威逼弱国签署过不平等的城下之盟。缺乏政治智慧的大和民族在经历了核战争的痛苦后,把他们善于学习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五十年没有开过一枪的和平国家从废墟上崛起。美国的发展模式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毫无疑问最优秀的,你可以不承认他是领导和控制者,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美国就是学习和追赶的方向。

美国有着无以伦比的创造力,它创造的文明一直在引领推动着世界,美国所创造的文明几乎和世界上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感谢美国,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美丽,感谢美国,它让我们生活如此精彩,没有美国,人类探索文明的道理将布满荆棘。

美国是世界上最稳定的大国,一群移民坐着马车来到费城独立厅签署的宪法一直用到航天时代,民主与法治理念渗透到每个美国人的精神里。制定一个规则,然后大家来遵守它,这是美国的法制文化,911被劫持飞机上全体乘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投票表决采取何种方式对抗恐怖分子,这是美国的民主文化。

美国的伟大在于它的自由和包容,很多人在踏上美国领土时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我来到了自由世界。”是的,这就是自由世界的中心,从独立宣言到自由女神的火炬,这个国家给了人民前所未有的尊严,在这个国家,你能享受到人类的大脑可以想到的任何权利,你可以在白宫门外高喊纳粹口号,你可以举着镰刀斧头旗招摇过市,你可以往领导人的头像上泼油漆,你可以穿着星条旗裤头参加体育比赛,在这个国家,你甚至可以结婚,无论同性还是异性。

生活在某些国家,人权只是个陌生的名词,只有借助于互联网你才能了解这个词的含义,而在美国,这却是最普通不过的权力,你甚至可以在麦当劳买到它。

一杯热咖啡可以让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太婆获得天价赔偿,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对人民如此尊重,以至于它放心的把审判权交给人民,也许你是个手拿PSP的电玩一族,也许你是个当了一辈子搬运工的老黑人,不论你的肤色出身受教育程度,你都能坐在庄严的陪审席上去裁定被告是否有罪,如果你拒绝行使这种权力,你甚至会受到法官的处罚,这个国家有着200年的光辉岁月,在它的每一步伟大脚印上都写满了人权、人权、人权!

这个国家的国民甚至拥有毒裁国家的国民匪夷所思的一种权力——公民可以持有武器,美国的宪法保护人民的这种权力!这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这是我的国家,我要保护它的自由!列克星顿的一声枪响,美洲大陆的人民踏上了追寻自由之路,几个世纪过去,沧海桑田,自由的圣火从它在美洲大陆燃起的那刻起就再也没有熄灭过,美丽的自由女神高擎火炬手握独立宣言伫立自由岛上,自由、独立,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它们更可贵?自由圣火的光芒照亮了全世界,多少人民从迷惘中觉醒,推翻爆政追寻自由,没有美国人们还要沉沦多久?

在这个伟大国家的生日里,我毫不吝啬的用尽我所有的赞美之辞,以表达我对这个民有、民治、民享国家的敬意,我毫不犹豫的献上我所有的歌颂之辞,以表达我对美国人民的无限热情,自由的荣光洒满这片神圣的土地,风雨沧桑中你骄傲的挺立,自豪属于你,美利坚!我热爱你,美利坚,上帝保佑你,美利坚,生日快乐,美利坚!

(转自rxh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00: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