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32|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关注全面放开二胎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11-7 09:3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5-11-7 09:36 编辑

全面二孩政策来了,除了产床还缺啥
我要评论
2015年11月06日 07:06:0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姐,你运气真好,二孩全面放开了,你可以再生一个了!”收到妹妹的短信,王舒(化名)蹭地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有点不敢相信。

  不过下一秒,她就不再怀疑了。因为,她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这个新消息刷了屏——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二孩政策。

  一夜时间,生还是不生,成了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问题。

  生,还是不生?

  王舒是新疆人,前年生下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已经是36岁。尽管要再次面临高龄产妇的风险,但王舒还是坚定地想再要一个。

  不过,因为自己还有个妹妹,王舒并不符合此前“单独二孩”的政策。所以,这个计划一直也没提上日程。

  “但一个孩子太孤单了。”王舒和妹妹的感情很好,也因此,她始终觉得,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才是最合适的。她甚至想过,大不了交点罚款,也要再生一个。

  家住上海的文雨(化名)是独生女,和王舒的想法类似,也希望以后两个孩子能有个伴儿。所以,当上海的“单独二孩”政策一落地,她就立马要了第二个宝宝。

  “我们作为父母,总有一天会比孩子先走。至少,在父母走后,孩子还能有一个可以商量的伴儿。”文雨说。

  让她深有感触的,是身边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朋友。“人到中年,孩子没了,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文雨说,恐怕这对父母这辈子都不会开心了,因为,这世间已经没什么好牵挂的了。

  文雨的朋友,只是万千不幸家庭中的一个。多年来,“失独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之痛,啃噬着许多父母的心。这也是王舒坚定地想要两个孩子的另一个原因。

  “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一生没灾没病,如果最后白发人送了黑发人,那是我绝对接受不了的。”所以,当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消息传来,王舒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就把消息传给了丈夫。

  但是,不愿生二孩的妈妈也不少,90后新妈妈李雪(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我和老公两个人,除了要养孩子,以后还有4个老人要照顾。两个人的工资养七口人,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再要一个,就是八口,那真是得不吃不喝了。”李雪的这本经济账,彻底打消了要二孩的念头。

  这也是很多人面临的现实。从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80后、90后就感慨,“我们竟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还有人形象地比喻,“421”阵型变成“422”阵型,“中场球员”要被累趴下了。

  但从事生物科研工作的80后妈妈王云(化名),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

  “像我们这种做生物实验的,经常会碰化学试剂。所以,备孕少说要提前半年停止实验。再加上生孩子的时间,至少一年半都不能工作。”王云说,除非辞职转行,否则根本不要奢望要第二个孩子。

  “但现在年纪也大了,找工作哪有那么容易。”王云说。也因此,在决定要不要生不生二孩之前,摆在很多妈妈面前的,是要不要放弃现在的事业。

  还有人则面临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年龄。10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答记者问时说,据测算,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条件的妇女约60%在35岁以上。也因此,不少人虽然想要,但无奈已经高龄,只能作罢。

  这种拉锯也体现在了数据上,财经网发起的一项“你会选择生二孩吗”的民意调查显示,18万受调查者中,“会生两个”的人数稍多,占总投票数的33.8%。但“只想生一个”的也不少,占比20.3%。紧随其后的是“想多生个,但碍于经济条件,只好生一个”,占比20.1%;“一个也不想生”的占比12.9%;还有7.4%表示没考虑过该问题。

  二孩全面放开,谁压力山大,谁喜笑颜开?

  就在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生还是不生”的问题时,与此紧密相连的家政市场、母婴用品市场也激动起来。

  北京富平家政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说,对于家政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这样,请月嫂的人就多了,相应地,对育儿嫂、家政等需求也会增多。”该工作人员说,他们今后也会多调配人手,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婴儿潮”。

  同样感到欣喜的,还有王萍(化名),她是某母婴智能产品电商的产品负责人。

  “昨天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特别开心” 。王萍说,这对于母婴行业而言,有很大促进作用。“以后孩子多了,家庭需要母婴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也会相应增加。”刚刚创业的她,看到了更大的市场。

  王培安在答记者问时中也提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短期可以直接拉动对妇幼健康、婴幼用品、托幼服务、教育等领域的消费。从长期看,到205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3000万左右,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预期。

  但一些现实的压力也接踵而至,比如,前不久,不少媒体就报道了北京部分医院产床告急的情况。

  据北京市卫计委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单独二孩的申请人数已经超过5.3万人。此外,因为一些民俗的影响,很多避开“羊年”的人,也都争相加入生育大潮,想在“猴年”生个猴宝宝。目前,北京不少医院产科孕妇建档已经超负荷。

  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该院妇产中心的一位医生就明显地感受到了压力。“产科工作量确实有所增加,之前接诊量大概每天100多,现在增加了一倍”。

  北京妇产医院则更是人满为患。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时发现,产床的紧俏,还滋生了号贩子的市场。他们或是驻守在医院大门两侧,或是分散在去往医院的必经之路上,每当有路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就会低声问一句:“要号吗?”医院产科门诊的号,也几乎形成了“统一价”,普通门诊300元,如果需要挂副主任医师的号,则需再加100元。

  迎接新政策,除了产床,还缺什么?

  在答记者问时,王培安也披露了一组数据:到2015年9月底,全国有176万对单独夫妻提出再生育申请,再生育申请数量平稳增加。在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的情况下,201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7万,二孩出生人数明显增加。

  受访专家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后,如何应对增长的人口,还需要多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一般家庭生孩子,都想选择最好的医院,但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如何在区域内分配医疗资源,特别是产房产床,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此外,陆杰华认为,高龄产妇的问题也需要被重视。“现在‘生二孩’,比较着急的是70后,因此,对于高龄孕妇的医疗卫生服务要跟上,降低因为高龄产妇带来的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

  未来的教育资源,也会因二孩的全面放开而感受到压力。陆杰华认为,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提到,从决定公布到最终落地,法律、政策等还面临一个衔接的问题。

  他说,全面放开二孩后,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各省市的计生条例等,所有的法律条文要做配套修改。同时,此前与计划生育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也要面临调整。

  比如,王培安在答记者问时明确,对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相关奖励优待政策。不少人还关心,下一步,社会抚养费将如何调整。

  同样会发生变化的还有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王培安认为,要把全面放开二孩这件好事办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内容更丰富了,要求也更高了。既要帮助群众生好孩子,又要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引导群众合理安排生育,防止出生人口出现大幅波动。

  “事实上,随着政策的推行,整个公共政策都要跟着变化。”陆杰华说,“此前,经过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少生优生’的社会公共政策。如今,二孩放开后,就应该制定相对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这还需要多方面做好准备。”(记者 李林 实习生 陈妍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35:55 | 只看该作者
二孩意愿调查:经济压力大仍是不愿生育主因
正文我来说两句(935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5-11-07 08:05:58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全面开放“二孩”:预计2030年中国总人口14.5亿
00
  导读:以宜昌市为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不愿意生二孩的首要原因是教育费用太高,占比达52.8%;婚嫁成本高是第二大原因,占22.8%;第三大原因是“没有精力带孩子”,占21.8%。总之,经济压力成为城乡家庭一致公认的不生二孩首要原因。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全面二孩”政策迅速成为最热话题,在诸多行业引发连锁反应。这也意味着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11月5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公开表示,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很快,现在开始怀孕应该不算违反政策,只要二孩是在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后出生,就是符合政策的。
  杨文庄表示,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预计2030年我国总人口为14.5亿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也认为,短期内会有小增长,最高年份出生人口预计2200万左右。
  不过,民间对“二孩政策”的响应能否达到预期,才是当下官方、学界和企业界最关注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数十国内各大小城市符合生育二孩资格的家庭,综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湖北宜昌做的40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调查(下称“报告”)发现,目前经济基础是家庭考虑是否生二孩的第一条件。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80后”年轻人大多表示孩子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不会轻易考虑生育二孩;一线城市富裕家庭以及三四线地级市和县城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则相对略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教授杨菊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口政策实际上就是要适度的调节和平衡育龄家庭在一孩和两孩之间的选择,其实还是要看政策的保障程度。所以推进家庭友好型政策,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大方面的推进速度能不能跟上,是消除这些中间群体尤其是育龄女性疑虑的关键。
  有国家卫计委官员在地方调研时称,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响应国家调整政策,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使老百姓该生的能生,这个成本和代价对国家是有利的。
  与此同时,计生工作和相关部门必须转型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共识。据透露,卫计委最近也在调研如何实现转型,例如从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
  家庭:经济压力排首位
  “不用花心思运作,也可以生二孩了。二孩计划可以正式列入家庭议程。”中部某省会城市公务员张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熟悉法规的张华在结婚时就“留了一手”。他让妻子的户籍留在娘家,准备一胎后,和妻子假离婚,让妻子回娘家生二孩。
  “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张华去医院妇产科咨询,医生反馈称,为二孩来咨询的人并不如想象中多,“想生的总会有办法生”。这其中,还有不少是和他一样的体制内公务员。
  张华说,对于他这样体制内的公务员来说,二孩政策防线的解除,无疑是个好消息。而他接下来要考虑的,首先就是经济问题——小孩教育、医疗,以及妻子是否能当全职妈妈。
  张华的大学同学圈里,留在北上广深以及二线城市的人中,准备要二孩的并不多;而没有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很多都留在老家县市上班,多在前几年就生了二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北京、上海、武汉的二十余个已经生一孩的家庭,夫妻双方均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职业分布在国企、律师、公务员、媒体等行业,反馈准备要二孩的家庭只有2个。
  这些不愿意要二孩的家庭,几乎都提到了“经济压力大”;而出现频率第二高的原因则是“没有精力再照顾一个孩子”。
  今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石智雷团队以宜昌市为调研对象,从处于15-60岁年龄段的女性中随机筛选出40万个样本进行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不愿意生二孩的首要原因是教育费用太高,占比达52.8%;婚嫁成本高是第二大原因,占22.8%;第三大原因是“没有精力带孩子”,占21.8%。总之,经济压力成为城乡家庭一致公认的不生二孩首要原因。
  而在三四线地级市,生育二孩的意愿要高很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四川宜宾市5对要二孩的家庭,发现其共同点是家庭年收入在20万-30万左右,职业集中在电力、医院等当地相对较高收入行业,且双方父母的经济条件也较好。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普遍反映经济压力太大。部分“80后”在北京郊区买下第一套房结婚,有了第一个孩子后,目前正在考虑在中心城区换一套学区房,已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部分“80后”,在北京处于租房子阶段,房子以及孩子的户口、教育等都是难题,这部分人坚决表示暂时不会考虑二孩。
  北京的“70末”全职妈妈丁悦,去年辞职去美国生二孩。她在北京的朋友圈子里,生二孩和准备生二孩的比率比较高。这批人的共同特点是,年龄在35岁左右,经济基础良好,女方可以或者已经做了全职妈妈。
  “两个孩子的话,很多妈妈都会考虑全职在家。”她身边就有很多博士和博士后的全职妈妈。丁悦说,朋友中很多人在“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前就已经在境外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生了二孩,而因此次政策放开选择生二孩的,多是体制内的老师、医生、公务员。
  作为“过来人”,丁悦表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否生二孩,包括多个方面的考虑,对于大多数北京家庭来说,第一考虑的是经济承受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支出。以部分在国外生二孩的家庭为例,他们的孩子大多没有打算参加国内高考,从小开始在北京上私立国际学校,一年学费和社交娱乐活动费用加起来平均也有20万元左右。
  精力不够是仅次于经济压力的第二个难题。上海一位“80末”妈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正在考虑要二孩,唯一担心的是精力不够,生二孩时父母年纪也大了,能帮的忙有限;另外,即便有老人或者保姆帮带孩子,作为负责任的家长,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受访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合资格的家庭都会希望家里多一个孩子,毕竟一个小孩太孤单,但前提是经济实力和个人精力跟得上。这说明,如果公共服务不到位,即使生育政策放开,很多家庭也不敢轻易生育二孩。
  国家:单独二孩政策效应低于预期
  全面二孩政策叠加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是否会出现人口爆发性增长?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向五中全会作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时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基于两个考虑。一方面,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11月4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全国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条件的夫妇大约有9000多万对,其中60%育龄妇女超过35岁,40岁上下的各占一半,城乡比重差不多。杨文庄预测,未来几年的出生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预计会超过2000万人。
  但是,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影响有限”的观点也不少,其主要依据是单独二孩政策不如预期。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时,国家卫计委人士称,大概每年新增出生人口200万人左右。2015年初,卫计委公布了截至2014年底的“单独二孩”申请数为106.9万;2015年上半年数据,全国单独夫妇的再生育申请数为46.34万。这些数据都距200万有相当差距。
  对此,国家卫计生委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单独二孩政策和当时的预期非常符合。”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在不断的变化。据了解,2013年,调查发现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有60%希望生育,2015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9.6%的家庭希望生育二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湖北3个地市获取的反馈,均是单独二孩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湖北一位地市计生系统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一步他们会做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做完调查才能对二孩政策效应有所预判。目前该市20-29岁的育龄妇女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放开单独二孩后,当地出生人口有小幅度上升,但未如预期。
  上述计生系统官员表示,作为一个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地级市,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对城市发展来说不是利好。放开全面二孩应该能带动当地人口出生率有一定幅度回升,毕竟相对一线城市来说,三四线城市生活压力小一些。
  事实上,在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前的10月24日,国家卫计委在湖北开了一场低生育地区生育政策响应专题研讨会。参会者包括国家卫计委官员杨文庄、湖北省卫计委主任杨云彦以及国内学者。他们讨论的报告,也就是上文提及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石智雷完成的国家课题——低生育地区的政策响应与家庭发展能力问题的调研结果等。
  报告以宜昌市为例,从处于15-60岁年龄段的女性中随机筛选出40万个样本,调查的核心正是一孩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全部样本的二孩生育意愿比重为35.8%,总体二孩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表示,当前关注的重点一是现有政策调整会使生育率有多大的反弹;二是在生育反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措施鼓励性生育。政府现阶段主要关注的是第一个事情。
  乔晓春预计,全面二孩放开后,短期内出生人口会有所增长,但最多每年新增300万-400万,最高估计在600万-700万,加上目前1600万左右的年出生人口,年出生人口峰值预期在2200万左右。
  地方:如何破解“不敢生不想生”
  在部分人口学者看来,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教育、医疗等多个职能部门也需要有积极的配套政策,甚至部分低生育率地区需要出台激励政策。
  石智雷在给国家卫计委做报告时提到,针对个别地方生育水平长期低迷现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长期的累积效应必将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政策的积极干预已经势在必行。
  乔晓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总体的生育意愿较低,二孩政策效应释放结束后,再加上新一代年轻人生育观念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的趋势是越来越低。他建议,未来计划生育政策需要在全面二孩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
  杨文庄在10月24日的研讨会上总结称,“没生是什么问题?收入有问题、机会成本的问题、子女的问题、教育的问题。”
  他在会上反问地方官员:“政策下来以后,难道只是让目标人群去响应吗?现在该生的不生政府有什么责任,我们能不能梳理,解决群众符合生但是不敢生不想生的问题,能不能拿出几条措施?”
  在杨文庄看来,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响应国家调整政策,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老百姓该生的能生,多生一个就减少一个家庭失独的风险,这个成本和代价对国家是有利的。
  石智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了调研民间对激励政策的态度,他们做了激励政策模型实验研究。
  在针对40万育龄妇女的调查中,他们首先询问了受访者的再生育意愿,对于“是否生育二孩”回答“否”或“没想好”的受访者,再追问其对于激励政策的态度。
  激励政策的模拟试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第二个孩子,每个月发放抚养补贴100元,直到孩子18周岁”;第二,“对第二个孩子,由国家提供2000元婚嫁保险”;第三,“对第二个孩子,实行入托或入幼儿园免费”;第四,“对第二个孩子,直接追加分配一人份的田地和宅基地”。
  在上述四种政策激励效果的横向比较中,“入托或入幼儿园免费”的激励效果最为明显,且明显高于其他政策试验的激励效果。对于原本不准备再生育的人群,该激励政策的响应比重可以达到20.6%;对于原本犹豫不决的人群,该激励政策的响应比重则可以达到59.1%。其他三项模拟政策的激励效果差异不大(见表3)。
  报告认为,应该改变过去各个省份“一刀切”的人口政策,根据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和综合承载力,制定差别化的人口生育政策。
  报告建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的下一阶段,到2018年,中央和国家卫计委制定基本方针,各地区根据各自不同区域的生育水平和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差异化政策或条例;2020年政策全部衔接,各地根据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需求制定合理化的人口政策,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完全落实。
  报告还建议,借鉴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在生育政策调整的下一个阶段,在局部超低生育地区,建立二孩抚育成本分担机制,利用优惠政策的引导进行相应的刺激。
  在具体的政策刺激上,报告建议,对于超低生育水平地区,未来应出台二孩的补贴政策。第一,对于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相应补助;第二,政府扩大医疗扶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免费产检等政策;第三,政府应对早期教育补贴政策进行倾斜,建立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采取少部分幼儿园实行入托或入幼儿园免费的优惠政策;第四,考虑延长二孩育龄妇女带薪孕产假、父亲带薪陪护假等假期奖励政策。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妈妈中,择校难、看病难是各收入阶层都担忧的问题。
  人口政策转型契机
  相对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意味我国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彻底转型。石智雷认为,当下正是计生系统以及我国人口政策转型的契机。
  在基层计生系统工作了20多年的老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的政策风向很明显,相对以前来说,计生系统的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功能。对于基层人员来说,最难的是适应这种思维的转变。
  乔晓春认为,二孩政策的放开,意味着中国人口政策的转变,过去的思路是“管”,让人少生孩子,从怀孕到生孩子处处设卡;现在除了放开二孩,整个工作思路应该转向“服务”,以前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社会抚养费、二孩审批等应该适时转变。
  不过,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梁中堂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五中全会虽然提出“普遍二孩”,也同时强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就是说,计划生育仍旧是基本国策,这一点没有变。在这个前提下,“一票否决制”不会取消。
  近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将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
  据湖北计生系统人士介绍,目前他们已经从传统的“业务领域”职能,比如通过节育措施控制生育等,在往流动人口管理、妇婴保健、早期教育等方面突破,更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比如2014年,湖北进行了生育证制度改革,取消一孩生育审批,变行政审批为主动发放,从生育管理往健康服务方向转变。
  北京一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2013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与原卫生部合并后,在机构设置上,卫生计生委设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已经是在强调计划生育服务职能;二孩政策放开,就是明确信号。
  石智雷建议,当下应该改计划生育政策为家庭发展计划。家庭发展计划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给家庭更多的自主权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生育间隔,政府或计划生育机构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辅助措施。
  当前,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在许多学者以及基层计生管理部门看来,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这个现实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是否有鼓励生育的政策,还要看接下来的实际效果。但是在一些低生育率持续很久的发达地区,如何更快的推进家庭友好型的人口政策和制度,降低养儿育女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37:3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80后普遍都拒绝二胎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11-06 08:36:20)转载▼


文/佘浚溪

现在的二胎政策完全放开,让很多人都开始有点蠢蠢欲动。就连一些70后,都开始有点跃跃欲试。可为什么单单只有80后,还不为所动,完全没有知觉呢?就连当初还刚刚只是单独二胎的时候,80后也是不感兴趣,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因一:经济压力,致使他们害怕生二胎变穷。对于大部分80后来说,家庭条件,应该说是都不怎么样的。父母那辈的时候,家里孩子多,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读了很多书。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是靠着自己的打拼生活下来。也只有少部分父母,取得了成绩,当上了官,或是下海经商发达了。而大部分父母,还是选择留在了农村。而这些留在农村的父母,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能给我们这些80后多少呢?所以这批80后结婚、买房、生孩,买奶粉,等等的压力,都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就更别说再生一个孩子了。而就算家庭条件好的,这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开销也非常大,他们都过惯了家里钱财充裕的生活,这突然增出的孩子开销,他们当然不愿意。孩子只要有就行,何必要那么多呢!这是他们的观点,也代表大部分80后的观点。
原因二:80后玩性太大,不愿生养孩子。其实大部分80后的第一胎,都是父母给带大的。但是毕竟父母的年纪也大了,本该去享受天伦之乐。可你孩子生了,又每天都要上班,哪有那么多时间来照料孩子。这个时候,你的父母,大部分都已经退休,就算是没退休,他们都这么大年纪了,每天早点回家,或是选择在家照料孩子,单位那边也不好多说什么。这是人之常情,何必要这么认真呢!可是要是你再生第二胎的话,父母可能就承受不住这个压力了。因为带孩子,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那幸苦,又与谁人说。所以大部分父母,第二胎都没劲带了,也不愿带。所以这个压力,就顺延给了80后自己。他们自己肯定不愿带了,索性就不生了。
原因三:恐惧孩子长大后结婚生子的压力。现在的一些60后、70后,动不动就说,多一个孩子,就是少一条命啊!如今的社会,房子压力是有多大。如果你生的两个都是男孩,这孩子长大之后,买一栋房子的钱,就去去掉你整个的老本了。现在大城市的房子,少说就得一百万,这N年之后,还指不定是多少万,就这些80后靠自己打拼的父母,能有多少钱,能买得起两栋房子啊!这还有结婚呢,如今结个婚,光办婚礼,还有彩礼,就要几十万。到了80后孩子结婚的时候,还指不定多少万。这想想就害怕,就别提这80后了。
所以介于总总的原因,80后都是恐惧再生二胎的。可是由于以前一直的计划生育,80后的父母,还是普遍希望孩子再生二胎。毕竟一个孩子曾经所承受的苦,是多么的让人煎熬,那没有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乐趣,是无人能够体会的。所以大部分80后只有选择妥协,而妥协的后果就是,要尽快让80后长大,懂得生养孩子的责任,懂得作为父母应该做的。也许,只有懂得了这些,80后才真真正正不会再当作是垮掉的一代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38:48 | 只看该作者
“全面二孩”了,《收养法》也要相应修改
我要评论
2015年11月05日 16:07:09  来源: 羊城晚报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杨 涛

  报载,湖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11月3日称,湖南省卫计委已收到国家卫计委相关通知,之前湖南省卫计委作出“即日起,不符合湖南省现行生育政策的夫妇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将不作处理”的决定,已暂停执行。1日,国家卫计委指导司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必须依法启动实施,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后才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其实,“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迫在眉睫需要修订的,不仅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而且还有《收养法》。《收养法》应当及时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配套修改,才能适应“全面二孩”的政策,才能增进儿童的福利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现行《收养法》的很多规定,都与当时“一孩”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的。比如,对于收养人规定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无子女”,对于被收养人要求的条件也是“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以及规定了“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很明显,当时的立法者担心有人利用收养来规避计划生育,怕有人将自己生的子女当作他人的进行收养,等等。

  这样的规定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譬如说,2013年6月发生的南京两个女童饿死案。女童的母亲吸毒,责任心极差,但是,按照法律,她又无权送养,许多有心收养的人却无权收养。再如,庆安县枪击案中的死者徐纯合,他带着三个孩子过着潦倒的生活,却无法送孩子到福利院,更无法让他人收养他的孩子,因为他要证明无力抚养子女非常困难,同时,符合《收养法》规定的收养条件的家庭也极少。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收养法》制定时“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背景不复存在,《收养法》为防范有人规避“一孩”政策所作出的相关规定,也应作出修改。例如,对于收养人规定必须 “无子女”以及“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应改为“一个子女或者无子女”及“最多收养两个子女”。因为,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以后,所有的夫妻都可以生育两个小孩,那么,已经有一个小孩的夫妻再收养一个孩子,或者没有小孩的夫妻收养两个小孩,都不违反规定。

  及时修改《收养法》中那些与“全面二孩”精神不相符的规定,才能更好地贯彻“全面二孩”的政策精神,让更多的家庭从“全面二孩”政策中得到实惠。比如,要让有些只有一个孩子却无法生育或不想再生育的家庭,能收养到一个孩子,满足他们“二孩”的愿望,相应地,对亲生父母送养,也应废除“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规定,只要亲生父母愿意送养,都应当允许。若一些有二孩的家庭,无力抚养孩子或者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另一些有条件、有意愿的家庭能对接,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社会也会因此多一分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39:20 | 只看该作者
三个“降低”催生全面二孩新政
我要评论
2015年11月03日 20:55:4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胡浩、王思北)针对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妇女总和生育率、劳动年龄人口均呈降低趋势的新挑战,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情况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

  说明指出,一方面,据调查,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建议还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5-11-7 09:4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5-11-7 09:41 编辑

卫计委:全面二孩落地时间全国统一

2015年11月05日 06:15:17  来源: 新京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必须依法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各地不得自行其是,最终政策的落地时间将保持一致。

  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以及相关条文都要做适当修改,配套的法规规章也需要做相应的修订。在法规修订之前,各地仍要执行现行的生育政策。

  杨文庄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和单独二孩政策落地时间会有不同。单独二孩政策是授权地方修改条例来组织实施的,各地人大开会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还要做很多工作,所以启动的时间有不同。而全面二孩政策是通过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把以前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修改为“生育两个孩子”。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实行以后,就是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时间,这个时间是统一的。

  杨文庄还表示,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后,国家妇幼资源建设能力特别是优质妇幼助产机构的资源,在满足群众需求上还有一定的挑战,卫计委和各级卫计部门及相关部门会把加强妇幼保健能力供给和能力建设作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此外,杨文庄称,猴年不会迎来人口爆炸。他表示,从目前来看,全面二孩政策刚刚出台,还要经过全国人大修改法律,各地修订配套的相关的法规,正式落地应在全国人大的法律修改完后,还有一段时间。2016年也就是猴年出生的数量不会太高,不会形成非常明显堆积。

  ■ 焦点

  “抢生二孩”如何处理?

  近期,对于政策窗口期的“抢生”行为是否处罚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此前,湖南省卫计委称,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公布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修订施行前,不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不作实质性处理。

  随后,国家卫计委表态称,“全面二孩”政策必须依法启动实施。在此之前,各地各部门都必须认真执行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生育秩序,不得自行其事。

  3日,湖南省有关方面回应称对于之前公布的决定目前已经叫停。

  记者梳理发现,对于政策窗口期的“抢生”行为,大部分省份明确表示,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前,不符合条件生育“二孩”的仍属违反政策,或将被罚款。还有一些省份则回应说,政策尚未落实,暂不表态。

  如北京、四川、山西、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将严格依据国家卫计委强调的“全面二孩政策必须依法启动”来实施,生育政策仍按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执行。

  在“单独二孩”实施前采取灵活政策的安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未具体研究“全面二孩”。

  此外,针对政策的落实,上海和北京卫计委均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具体方案,开展目标人群测算,研究制定政策衔接办法。浙江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一旦国家方案公布,浙江会在第一时间落实好政策。(记者李丹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5-11-7 19:19:06 | 只看该作者
放开二胎啦!一夜之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对于想要二宝的宝爸宝妈来说,新的问题摆在了眼前,那就是:怎么让孩子接受自己即将拥有弟弟或妹妹的现实?未来如何处理大宝和二宝之间的关系?亲子教育专家的建议不可忽视!
[size=18.333332061767578px]




妈妈怀孕前要怎么做!把握双宝间隔的最佳年龄
年龄距离对于大宝顺利接纳二宝也很重要,如果您可以选择,最好不要在大宝两三岁的时候生二宝,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独占欲很强的时期,不利于大宝顺利地接纳弟弟或妹妹。相反,如果大宝4岁甚至年龄更大以后再生二宝,则已经渴望交往的大宝就比较容易对弟弟或妹妹持欢迎态度了,虽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宠”事件,但相对两三岁的孩子,频率会小得多。
提前告知大宝,给大宝心理铺垫
[size=18.333332061767578px]



如果您打算生二胎,对大宝的心理疏导应当从着手怀二宝就开始。为了避免大宝的内心冲突,不妨在生二宝前,试探一下大宝的意见。通过耐心的沟通让孩子明白,家里即将新添一位弟弟或妹妹,而弟弟或妹妹是爸爸妈妈送给他的一份珍贵礼物,并且从这时就开始让大宝进行角色转变,引导大宝成为一个好的哥哥或姐姐。不妨带着大宝与多子女的家庭接触,让大宝感受到有弟弟或妹妹的家庭是这样的,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可以非常温馨、有趣。重要的是要让大宝知道,不管是否存在弟弟或妹妹,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同时,给到大宝足够的安全感,也会缓解大宝因二宝的出生,产生的失落和嫉妒情绪。


妈妈怀孕后要怎么做?向大宝解释发生了什么
迎接新生儿对成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让孩子摸不清头脑的事情:为什么突然不能随时飞扑过去抱住妈妈了?为什么爸爸妈妈对我没有以前好了?这些变化会让孩子感到失落和愤怒,未来他可能会把这些原因归到新生儿身上。所以,有了二宝后,一定要通过行为和语言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明白家里的变化,消除他的恐惧,并向孩子解释清楚:因为弟弟或妹妹小,所以爸爸妈妈会花更多时间照顾他,爸爸妈妈依然很爱你。

[size=18.333332061767578px]



从孕期开始,让孩子参与二宝的成长
当第一步平等对话的基础建立好了,大宝已经开始接纳会有弟弟或妹妹的事实后,就请他尽量参与到整个二宝成长的过程中。比如,早晨对着妈妈的肚子和二宝Say Hi;每天和二宝讲故事、做胎教的时候,让大宝作为“主讲人”之一;妈妈出去散步、或者产检时尽量让大宝陪同等等,相信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大宝一定会对二宝的出生也充满了期待。

让家庭给孩子的爱,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已经怀了二宝的妈妈,在孕期经常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所以在这段特殊时期,作为妈妈就不能像之前那么有精力、有体力地去陪伴大宝。可能一开始承诺的事情或活动,想要兑现起来也会变得特别力不从心,甚至不能实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想因为妈妈的孕期带给孩子较多的失落感,爸爸们可以多陪孩子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来保证家庭给予孩子的关爱。同时,如果孩子问起为什么妈妈陪他的时间少了,爸爸也可以跟孩子讲,你的小弟弟或小妹妹,现在特别需要妈妈的保护和你的关心与理解,只有这样TA才能健健康康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相信爸爸开阔的胸襟与宽厚的肩膀,一定可以带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和积极正面的影响。

别让闲言碎语伤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size=18.333332061767578px]




总有那么些亲戚朋友喜欢拿“有了弟弟或妹妹,妈妈就不要你了”来逗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被父母抛弃会使他产生最大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但会影响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下次有人这么逗孩子,请一定要态度坚决地制止。千万别为了面子让孩子之间的感情从一开始就蒙上阴影。


二宝出生后要怎么做让大宝体验当大宝的好处
二宝出生后,您要学会让大宝体验有了弟弟或妹妹的好处。比如,大宝可以自己穿衣吃饭了,可以跟他说“大宝可以自己吃饭了,真棒,以后让弟弟或妹妹跟你学习”。这会激发大宝的自豪感,也会增加他保护弟弟或妹妹的欲望。作为爸爸妈妈,您还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一起互帮互助。比如:当二宝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让大宝去保护TA,避免二宝摔倒。如果二宝穿不好衣服、穿不上鞋来找您,您可以告诉TA:“去找哥哥(姐姐),TA一定能帮你穿上。”这样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大宝去帮助二宝,不仅大宝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照顾别人的,与此同时二宝也会更加喜欢和崇拜大宝。

留出专门的时间给大宝
虽然,二宝的到来让家长感到非常忙碌,甚至连睡眠时间也少了许多。但是,Mymo提醒您一定要留出单独陪伴大宝的时间。因为单独陪伴对于大宝来说非常重要,这能够让他感受到,他在妈妈的心目当中依然是独一无二,无人替代的。慢慢的您会发现,留给大宝的单独时间越多,他越不会嫉妒您照顾二宝。因为他已经明白,妈妈有时候要照顾二宝,有时候要照顾他,无需嫉妒。

[size=18.333332061767578px]




当大宝与二宝发生冲突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
在传统的观念里,如果大宝二宝发生了矛盾,第一时间是站出来批评大宝,并说作为哥哥姐姐你就应该让着“小不点”,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大多数时候会让大宝觉得妈妈不再爱他了。这个时候,您可以把两个宝贝叫到一起,引导犯错的小朋友进行换位思考,帮助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并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在不远的某天,你将发现,他们可以自己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啦~

迎接二宝的来临,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高兴、充满期待的事儿。Mymo知道养育两个宝宝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养育两个宝宝的过程中,爸爸妈妈需要认真倾听他们敏感的内心,关注宝宝们的真实需求,给予宝宝恰当的爱,这样大宝和二宝才会在爱的沐浴和引导下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5-11-7 19:32:11 | 只看该作者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40+限时征文:独生子女这些年 (2015-11-04 21:49:27)转载▼
标签: 育儿        分类: 『散落の文』
我们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默默保护着,和男朋友女朋友同学发小网友偷偷长大着。   
我们——80年以后生人,被叫做80后,大多数人别称独生子女。

九夜茴在《匆匆那年》的引言里写到这句话,我一下子虎躯一震。80后,独生子女,当二胎政策颁布后,这个群体被戏称为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忽然觉得这个称号如影随形了很多年。

1.有一个亲姐姐变成了很奇怪的事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觉得独生子女有多特殊。因为我的表哥表姐堂姐等等所有同辈的亲戚,统统都是独生子女。这种共同的特征,并没有让我意识到独生子女有多特别。直到进入了小学,偶然听说班里有一个男同学,竟然有个姐姐,嫡亲的姐姐。我们统统惊讶,更多的是好奇。

于是,在某个放学的黄昏,我们一溜烟地钻进他家。那时候的城市还远不像今天,高楼林立。穿巷绕街摸进他家,他的姐姐起初是一个亭亭玉立的背影。一转身,我们几个小屁孩,还没有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统统哑然。因为她的姐姐右半边脸,扭曲变形,分明是经过大火肆虐的痕迹。原来这才是这个男同学成为二胎的原因。

似乎因此,在我们没心没肺,手拉手的成长记忆中,偶遇的非独生子女反而比较奇怪。如果不是头一个孩子有缺陷,就是父母生了一个女儿后,想要再继续生一个儿子继承香火,即使那要冒着高额的罚金。

2.孤独感就是:没人帮我写作业
小学一年级时,还是一个男同学,突然被老师揪起来,拎出去。不多久后,灰头土脸回来。老师在班会上揭晓了事件真相,他鬼画符的字迹,突然变得秀气工整,老师纳闷,顺藤摸瓜查到他的亲姐姐是同校六年级的学生。

当时我的想法是,有个亲哥哥亲姐姐真好啊!在我实在厌倦了暑假作业时,央求她或者他,一定可以代劳。在我在学校闯了祸不敢回家时,可以先找除了父母之外,却又血脉相连的至亲寻求庇护。

最孤独的还不是这个。一到假期,父母工作,怕你溜出去闯祸,房门一道反锁。于是同一层的独生子女只好隔着防盗门,执手相看泪眼。想想,如果是两个人,可以揭蹦蹦,可以玩抽乌龟,如果是三个人,可以玩斗地主,跳橡皮筋。

特别是小时候,爸妈忽然集体加班,黑黝黝的家里,就剩我一个。那种孤独和恐惧,简直有些童年阴影。

3.于是,我们大多和表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 情!比!金!坚!

因为大家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年纪相仿的表姐,一下子成了和我分享童年和少年的人。一起看美少女战士,一起喜欢灌篮高手的藤真健司(直接影响了彼此的审美),一起抛飞碟,一直在同一个学校的我们,议论自己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最后一天,我帮她写书法作业。她按时陪我看老师规定看的成语故事。

但是,拥有一个年纪相仿的表哥,绝对是噩梦。因为他在亲戚里没有同龄的男孩,只好把你当作戏弄的对象。黑漆漆的楼道里,他在后头尖起嗓子叫:鬼!来!啦!闲的无聊时,非要和你斗一斗五子棋。初中时,非逼着你打他喜欢的女生电话,”如果是妈妈接的你就让她接哦"表哥嘱咐我,结果是女孩的声音,他一把夺过,轻声问了一句:内个,今天作业是什么啊,这没出息的。


一起长大的我们,也许就是父母辈亲姐妹亲兄弟之间的情谊。没有大人间的居高临下,即使外出上学分隔多年,你们也不会生疏,她/他会懂我的每件事,帮着我和反对的人叫板。

一起成长的表亲,和邻居,成了独生子女的“亲姐妹亲兄弟”,统称发小。

4.被过度关注,有时候,真的,很累。

有一天和朋友讨论奶嘴男的问题,他们整天没有主见,父母安排一切,太挫了。但说着说着,我发现周围太多的奶嘴男都是独生子女。而我的爸妈,也属于直升机父母的一种。

你是他们的全部。你的每一次考试成绩,你的工作,你的小咳嗽小不开心,他们都能轻易地捕捉。家中唯一的子嗣,成了家庭唯一的焦点。

一点风吹草动,在家长眼里都是惊涛骇浪。
管你穿几件衣服,管你交什么朋友,管你为什么咳嗽了一下,管你为什么最近无精打采......只能说有时候被太过关注,真的很累。

5.小公举成为了大人,世界变的沉重

大学时,才发现这世上竟然有这么多不是独生子女的同龄人。在惊叹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在政策之下,继续多生多育的时,我忽然长大的我发现,小公举的世界变的沉重了起来。

爸妈真心希望你能靠近他们身边就业,结婚。因为你是他们的唯一。
当父母年老,你必须呵护床前,为他们做他们曾经为你做的一切。因为你是他们的唯一。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和你一样的独生子女,赡养四个老人的职责落在了你肩膀。因为你是他们的唯一。

有人说独生子女更有冲劲,有人说独生子女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当我从完全无意识到独生子女的特别,到饱受孤独的童年,再到和表亲邻居的孩子们发展出的根深蒂固的友情。
再到渐渐笼罩在独独属于我们的阴霾下时,我才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生子女,这很特别。

有一个亲妹妹的好闺蜜常说,你很幸运,家人很关心你。
有天坐高铁,隔壁桌是个大叔,有三个娃,一听我是独生子女,说,你有福气。

无论曾经我是孤独的,负气的,叛逆的,还是沉重的。此刻的我,却只觉得感恩,全部的亲情让我心存温暖,发小让我学会助人、互相取暖。而也有些责任是我必须承担的。

以上献给我身为独生子女的这些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04:56 | 只看该作者
全面放开二胎了,“非独”70后曾这样努力……[size=11.666666030883789px]

作者:叶宇婷

2015-10-21 第399期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各方统计数据均显示生育意愿持续低迷。前不久媒体报道,预期的婴儿潮也未到来。很多符合政策能生育的人没有生育意愿,但有生育意愿的70后“非独”群体则被排除在了政策之外,无限逼近的生育极限迫使他们与时间赛跑。



[size=11.666666030883789px]

70后“非独”群体到北京市卫计委表达全面放开二胎诉求(“凤凰”供图)

凤凰网叶宇婷北京报道

有人把“全面放开二胎”的新闻链接发到“非独二胎微信群”后,群里不断有人问是否属实,不少人以为这是假消息。过去两年,在这个群里无数次有人转发假消息。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群里的“非独”70后迅速把电视频道切换到央视,随后该群被红包刷屏。

曾经的这个群里,更多的是悲痛的消息。

李芳(化名)把离婚证照片发到群里,用了“复杂”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但随即她坚定要“赌一把”。

李芳所在的是“70后非独二胎活动”群,里面的成员全是非独生子女家庭但又想生二胎,她们被排除在现有政策外。去年11月,“单独二孩”政策实行满一年,但效果不明显,“非独二胎”群里的人觉得全面放开二胎的机会来了,2015年全国“两会”肯定会放开。

现年46岁的李芳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不能再生育,无法把控的生理规律以及无法停留的时间让她备感焦虑。她决定备孕等2015年全国“两会”放开。

但政策至今并未松动。李芳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为了让孩子“合法”出生,李芳决定跟丈夫假离婚,再找没有孩子的人假结婚,以办理准生证。这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比较常见的方式。

还没来得及跟别人假结婚,李芳的二胎孩子就胎停了。

这样的结果刺痛了很多70后非独家庭,几乎无差的年纪可能遭遇相同的结果。群主“凤凰”觉得不能再等了,也等不起。随后“70后非独二胎活动”群用多种方式呼吁开放全面二胎,引发社会关注。

“凤凰”组织70后“非独”群体徒步到翼城(“凤凰”供图)

徒步到翼城

山西翼城是70后“非独”家庭心中的“圣地”,她们希望通过徒步到翼城的方式引发关注,表达呼吁全面放开二胎的诉求。

30年前,传统农业县翼城被批准进行二胎试点,在全国普遍实行“一胎化”的情况下,这里的夫妇可以有间隔的生育二胎。学者对这里进行跟踪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翼城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状况,而且降低的幅度还在不断增大。

今年国庆节,“凤凰”组织70后“非独”群体从山西运城徒步120公里到翼城,到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象征的县城表达诉求。最终有14人参与活动,没参加活动的人捐款支持。

出发前,“凤凰”给梁中堂打了电话,询问翼城的相关事宜。梁中堂是推动翼城进行二胎试点的关键人物。

1984年,在山西省委党校教研室工作的梁中堂把名为《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研究报告寄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很快得到胡耀邦亲笔批示。次年,山西省批准梁中堂在翼城做二胎试点。

10月1日,14人从全国各地赶到太原集合,有的带上小孩全家出动。第二天早上8点,这些70后非独家庭穿上统一的绿白相间的衣服从运城财经学校门口出发。“凤凰”把徒步的照片发到微博上,人口学者易富贤转发支持,这是这个群体有史以来最受关注的活动。

“凤凰”走在前面带路,国道沿途扬尘四起,排成纵队的14人十分引人注目,她们一路跟当地人解释活动的目的,也问当地人对全面放开二胎的态度。“他们都支持放开,觉得两个孩子好。”

没有徒步的经验,队伍多次走错路,天黑了还有8公里没有走到第一天的目的地闻喜县。每个人都把手机打开照明,一束束光列成一纵队。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脚是僵的。

最艰难的是第二天的路程,第一天的疲惫没有消除,很多人的脚磨烂了,长了血泡,大家士气非常低落。团队开始就全程是否只能徒步走产生分歧。“低气压”的氛围持续到了酒店,活动参与者在“凤凰”的房间发生里争吵。

“凤凰”坐在床上反复捶打肿胀的小腿,反复强调“活动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其余的人情绪也很激动。在争执不下来时,“凤凰”给“乙肝斗士”雷闯打电话了解他当初为乙肝群体抗争的经历。挂了电话,“凤凰”再次召集参与者开会,给他们讲雷闯的经历。最终团队一致认为要坚持全程徒步。

分歧解决后,接下来的两天徒步士气都很高涨,累了时大家齐唱《团结就是力量》。

参与徒步活动的有几个小孩,其中一个是“凤凰”的女儿。途中她跟随行的记者聊天,说特别希望“凤凰”给她生个妹妹,一个人太孤单。

10月5日,团队终于徒步到翼城。快抵达翼城地界时,领头的“凤凰”远远看见地标,兴奋不已。她们在地标下短暂停留拍照,随后径直走向终点翼城县政府。国庆期间,县政府不办公,以此为终点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接下来,团队去翼城县公安局咨询落户事宜,看能否把户口落到翼城曲线生二胎。团队去计生办,值班的工作人员私下透露也支持政策放开。在翼城的短暂走访,“凤凰”的感受时当生育政策变得宽松后,人们超生的意愿反而降低了。

10月6日,徒步活动结束,返回太原的途中,“凤凰”哭了,她觉得70后“非独”群体一路走来太不容易。

“乐乐一笑”一家。“乐乐一笑”曾怀过二胎,后迫于各方压力选择流产(“凤凰”供图)

被政策分出来的群体

在“单独二孩”政策公布的那一天,“非独”群体觉得彻底被抛弃了,很多人绝望地退了群,不再呼吁。

从2013年开始,“凤凰”经常从港媒和外媒中开到有关中国要放开二胎的新闻,她和没有资格生育二胎的群体一样满怀期待,政策的公布给了他们重击。2013年11月,国家开始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以往一起呼吁放开二胎生育的群体发生了分裂,“单独”群体被纳入了合法生育的范围,“非独”被排除在了政策外。“单独”和“非独”这两个概念突然被区分得很明确。

2014年开始,“单独二孩”政策各省落地,媒体一窝蜂关注“单独”群体,“非独”群体的呼声基本没人关注。

“凤凰”在易富贤的微博下留言,被人拉入“非独”群体的qq群,由于逻辑清晰观点理性逐渐成长为牵头人,后来她把生育意愿最强烈、行动力最强的70后“非独”群体单独拉一个群。但是没有媒体关注她们的呼吁和活动。

2014年4月,在广州平机NGO的协助下,非独家庭在网上发布全面放开二胎的建议信,3天时间获得了5000人的签名支持,随后链接被警察封掉。

建议信签名活动被迫终止后,“非独”群体希望通过“一人一照片”的方式在公园里举办快闪活动。活动开始前,拟参加活动的人陆续被当地公安机关约谈。正在公司上班的“凤凰”被警察带到派出所问话,刚开始对方的态度非常不好,“凤凰”解释了活动目的后警察才温和一点。一天半夜,警察跑到她前公司的宿舍,“故意吓唬我周围的人以给我形成压力”。

没有人关注、呼声传递不出去、活动受阻夭折,“凤凰”觉得再困难的时候自己都没想过要放弃。以前只是为了自己想生二胎而呼吁,现在是想为这个群体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凤凰”和丈夫在深圳住了9年,身边有很多人去香港生二胎,她也想,但在国企工作的丈夫有情结,希望孩子生在大陆。2009年,“凤凰”随丈夫去了南昌,在深圳上惯幼儿园接受开明教育的女儿不适应南昌的教育,拒绝去上幼儿园,天天在家粘着她,“凤凰”基本什么事都干不了。

“凤凰”生二胎的想法变得非常强烈。她和丈夫属于“男京女外”,如果政策外生育二胎,她和二胎小孩的户口都不能落在北京。

接触上“非独”群体后,“凤凰”看到了比她艰难很多的人。成为牵头人后,经常有人跟“凤凰”诉苦、求助。网上有人骂想生二胎的是“繁殖癌”,有时身边人也不能理解,她们只能抱团相互打气。这个群体的人特别容易焦虑,群里经常能看凌晨还有人发信息问该怎么办。

浙江的70后政策外怀了小孩,朋友代替去查体时被发现被计生委的扣下,“凤凰”接到求助电话,她发动群友帮忙,最后孩子没保住,流掉时已经5个多月。

曾被媒体曝光的“云南一警察妻子怀二胎8个月或被流产”的当事人最开始也是找到“凤凰”,刚发现怀二胎时,警察催妻子去流产,警察妻子找到“凤凰”希望她劝劝。有时“凤凰”把他劝通了,有时他有反悔,反反复复。在最紧急的时候,“凤凰”给支持全面放开二胎的携程网CEO通了电话,对方答应警察如果被开除就去携程网昆明分公司工作。

“凤凰”经常接触这些案例,她觉得自己努力帮一把,事情就会往前推动一点,她几乎是全身心投入这个群体里。

去年11月,“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满一年,官方公布的申请数据显示效果甚微。从那时起,媒体和公众才开始关注到“非独”群体,全面放开二胎建议信签名的活动过去7个月后,媒体才报道。

“单独二孩”政策效果不理想后,舆论把焦点放在呼吁全面放开二胎上,70后“非独”群体的活动也更为密集,他们现在的黑暗是黎明前的。

70后“非独”群体艰难的抉择:“留”还是“流”

谁也不知道这黎明前的黑暗要历经多久,政策要来未来,70后“非独”群体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一些70后非独群体在这黎明前的黑暗时,意外怀了二胎,摆在他们面前的抉择就是:“留”还是“流”。把孩子保住,失去公职,而70后一般在单位都做到了中坚力量,失去工作就得从头再来;把孩子流掉,从生育年龄来看,很可能是这辈子最后一次生育机会。

1979年的重庆人“乐乐一笑”是第一批独生子女,但因为父亲再婚后对方有个女儿,成了她父亲法律意义上的“继女”,“乐乐一笑”便无法取得独生子女证明。儿子3岁时,“乐乐一笑”意外怀孕,她特别想生,在重点中学做老师的丈夫也支持她生。

月份渐渐大起来,肚子越来越明显,事情瞒不住了,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开始上门做工作。“乐乐一笑”的丈夫所在学校领导也频繁找他谈,“如果不做人流,就停职开除工作”。丈夫最终被学校说服不再坚持。“乐乐一笑”不同意流产,夫妻俩不停争吵、陷入冷战。

“乐乐一笑”听到母亲的一句话后,决定妥协。母亲告诉“乐乐一笑”:“你无法让孩子合法出生,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

在“乐乐一笑”的要求下,医生把装满血肉模糊碎片的瓶子给她,她给流掉的孩子取名“飞儿”,将小孩埋了。此后,“乐乐一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抑郁期,并开始信佛。

“乐乐一笑”笃信“因果报应”。一次夜间小区停水,需要去马路附近取水,过马路时,“乐乐一笑”被撞飞数米远。在落地的一瞬间,她觉得自己背了很久的包袱才算解脱,她认为自己在还债。

此后,“乐乐一笑”非常注重避孕,以免在政策放开前再枉送一个生命。国庆期间徒步到翼城的活动,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参加,希望呼吁尽快放开。

相比“乐乐一笑”,浙江的“明媚”要坚决很多,39岁的她坚持留住二胎孩子。

10月初,“明媚”见血,没有准生证的她无法在公立医院生只能去私立医院,孩子27周早产,是个儿子,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

早产了3个月的儿子,肺没有发育好,胃也在出血,医院问“明媚”是否要保胎,保胎需要交10万元。“看着他是个生命,不忍心放弃”,“明媚”决定保胎。

新出生的儿子住在保温箱里,10天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没办法再救。“明媚”把孩子带回家,想带他看看。“明媚”把儿子抱在怀里,他的哭声都很微弱,嘴里不断吐褐色的血。抱了一夜,小孩断了气。

“凤凰”接受完凤凰网的采访后,回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在接受采访时,“凤凰”还担心即便放开全面二胎政策,很多70后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也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以后的路还很艰难”。“明媚”的遭遇真好印证了她的担心。

北京的“不惑人”是这个群体里最为强硬的,他和妻子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再回户口所在地缴社会抚养费。“不惑人”妻子所在单位得知她怀二胎后,把她开除了,即便她称自己会向单位提供缴纳社会抚养费证明,单位也执意要开除。最后“不惑人”的妻子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把所在单位告了,仲裁结果认为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单位不服提起诉讼,目前案件处于二审阶段。

80后“非独”群体的自救

相比70后“非独”群体的顾虑,80后“非独”群体要果断些。她们一边等政策,一边自救,没有政策的情况下寻找各种办法,常见的办法是“离婚再结婚”。

接受采访时,上海的“小青”显得比较谨慎,她已经怀孕9个月,很快就会迎来第二个孩子。1983年的她一直就想要两个小孩,第一个小孩读大班时“小青”意外怀孕,她想留住这个小孩。有公职的丈夫也支持他生,但考虑到“一票否决”对单位领导升迁的影响,“小青”的丈夫在她怀孕2个月时把工作辞了。

怀了孕的“小青”也一直在等政策,但迟迟没有动静,她时常感到焦虑,晚上做噩梦,梦到计生的人在楼下要拉她去流产,有时梦到自己情况危险,需要马上进行剖腹产。

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小青”决定“自救”,她决定跟丈夫假离婚,然后找个单身名下没有孩子的男的结婚,把准生证办下来。她把房产和孩子都过到丈夫名下,然后两人办理了离婚证,9月初跟别人领了结婚证,然后提交办理准生证需要的材料。

曾经有过政策外怀二胎的人假结婚后被人查出来,加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先例。在等待准生证办理的过程中,“小青”很忐忑。

“小青”打听过当地政策外生育二胎的罚款额度,近30万,这不是笔小钱,“被逼到绝境,肯定会反抗的”。

“我是个挺爱国的人,但现在哪儿还爱得起来,能移民就移了。”对于是否能最终拿到准生证,“小青”的心里也没底。

假离婚再结婚,“小青”不是个案。很多80后为此付出了不少金钱代价,湖南的“亚亚”就是其中之一。“亚亚”的丈夫是银行的高层,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为了生育二胎丢掉工作不值得。3年前,“亚亚”怀过二胎,找到一个单身的同学商量假结婚的事,对方没有同意,“亚亚”把孩子流掉了。

去年6月,“亚亚”又怀了一个,一个月后,她跟丈夫办理了离婚,第二天就跟丈夫的远房单身表舅领了结婚证,远房亲戚觉得这样的假结婚存在很多后续问题,第三天两人又去办了离婚。

没有办法“亚亚”又去找到单身的同学,给了对方5万元,最后两人领了结婚证,接着办了准生证。一个月后,孩子胎停了,“亚亚”哭了好些天。

幸运的是,今年6月,“亚亚”又怀孕了,她可以用之前办理的准生证生小孩,以防被告发,她要离家养胎,她说自己已经想好了之后的每个环节该怎么做,月底就向单位请假移交工作。

政策迟迟未放开,“凤凰”开始让群里的人去做身体检查,养好身体,因为年龄原因不能再等的人“自救”生育二胎。“凤凰”觉得生育下来一切都还有可能,如果等到失去生育能力,任何努力都是枉费。

“凤凰”觉得时间越来越紧迫,“没时间了”,群里的人也越来越焦虑,她们不知道10月26日到29日在京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否会带来政策上的好消息。“凤凰”决定10月23号去趟北京市卫计委表达诉求,她认为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前最后的机会。(文中采访对象为网名)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16:27 | 只看该作者
女权活动家吕频:认为放开二孩女人就会生是一厢情愿[size=11.666666030883789px]

作者:郭睿

2015-10-30 第407期








揪住这一点,贴标签,"女权主义者支持计生",普通的能上网的女人说出这些话来,你给她们贴标签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贴标签忽视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就是女人的恐惧,女人的担忧,女人的困境,女人对国家社会政策,对文化和政策没有信心。



[size=11.666666030883789px]

图片来自网络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昨天召开的中共十八界五中全会宣布了这一重大决定。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至此,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次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背景是,中国人口形势已发生历史性转变,包括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以及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等。

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一出,顿时刷爆网络。既有欢呼庆祝者,也有心怀担忧者。二孩放开了,民众生不生呢?既然生育是基于女性身体的一个行为,那么女人愿不愿意呢?

凤凰资讯独家对话吕频,探讨二孩放开后,女性境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吕频是女声网主编,妇女权利工作者,时事评论作者。她认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是个功利选择,不是基于人权,但符合民众对人权的要求。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支持强制计划生育,同时普通女性某种程度上存在对计生的路径依赖,如同下岗工人怀念社会主义,如果能看到未来,没有人怀念过去。对计生的路径依赖体现了女性在生育方面的恐惧和困境。

二孩放开后女性的生育意愿未必得到提高,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上都应给女性更多支持,解决“生育惩罚”,让女性不因生育而在职业发展上机会受损,也不因“不生”而遭遇“惩罚”。生育过程中,男性的责任同等重要,家务劳动不应该是无酬或者低价值,不只是属于女人。国家的道德观应矫正,放开对单身生育的限制。

放开生育是功利选择

凤凰资讯:在人口经济形势转变的背景下,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消息公布,你对这个政策有什么看法?

吕频:放开二胎本身是个好事,大势所趋,但它用意绝对不是权利的用意,而是经济的用意,把人看成生产力,中国经济危机四伏,失去人口红利,放开二孩本身是功利的,把人工具化。它不是基于人权,但是它符合我们对人权的要求。(生育)本身就应该放开,还非常不够。在国家忽视个人权利的角度上,让政策变得如此狭隘,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人不仅仅是劳动力,是有同等权利的社会成员。从经济角度,如果只看到人的数量,就一定能解决经济问题,这本身就是个误会。中国这种粗放型的人海战术,也是过时的,短视的。但中国不会在真正人力资源培育上做功夫,还以为数量就能解决,这从经济发展上有问题。

如果从被生出来孩子角度来说,他们的权利和基本保障有各种各样严格的歧视,农村和户籍的问题,农民的孩子不能到城里来上学,这样的限制都没有减少。为国家社会做出再生产贡献的女人,她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经历和她的遭遇是什么。如果想牺牲、不考虑妇女的权利,就以为能发展国家和经济,这都是不可能的,不可持续的。

早年的计划生育口号,图片来自网络

开放二孩女人就会生?一厢情愿

凤凰资讯:从你作为妇女权利工作者的角度,如何看当下女性的生育意愿?

吕频:我觉得现在女人不傻,女人的教育程度,眼界,思想在进步,比以前更有想法,而且也比以前更有能力。现在不是以前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任何信息的时候。现在的女人比以往都要敢斗,而且能够斗得多。

国家以为开放政策,大家就都生二胎了?这也是一厢情愿。生育问题,女人一直都在斗,而且女人斗的结果,从其它国家的经验来说,就是女人不生。因为女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现在女人的教育程度比以前提高了多少?以为现在女人还像以前一样无路可走,只给国家和家庭当生育机器?

只不过在过程当中,家庭内部跟国家政策斗争,可能会比较激烈,但是国家把女人想得也太容易操控了。开放二胎,女人都给国家生出二胎了?现在的女人不会那么被迫像奴隶一样。所以这点上来说,国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目的。如果不回应女人的需求,不满足女人的权利,女人也不会跟国家往一条路上走。

女权主义者支持计生?这是误会

凤凰资讯:但网上有些声音认为女权主义者支持计生,你怎么看?

吕频:我觉得不是女权主义者支持计生,首先这是一个误会。女权主义者,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对计生问题发言。因为人口领域长期都是个讨论的禁区。后来有一些声音出来,话语权要么是国家的,要么就是要求取消计生,几乎就这两种观点,女权主义者几乎没有发言的空间。但是人们看到的,网上大量发表意见的普通女性,并不是在女权领域工作,她们有一些争取权利的意识,我认为她们不是支持计生,而是路径依赖。

她们不知道这样一种妇女的险境,妇女的困境,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解决,所以你把它归结为女权主义,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让女人找到或者相信有个方法,国家和社会可以帮助他们,可以跟她们一起克服困境,如果你不去回应她们的焦虑,那她们无法放弃自己的路径依赖,无法被治疗。

她们为什么被迫要依赖计生,就不恰当比喻,就像下岗工人怀念社会主义一样,下岗工人是在市场竞争当中被牺牲的一代,所以他就觉得过去好。如果你能让他看到未来,没有人喜欢过去,没有人想回到那个社会主义年代。女人也一样,所以揪住这一点,贴标签,"女权主义者支持计生",普通的能上网的女人说出这些话来,你给她们贴标签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贴标签忽视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就是女人的恐惧,女人的担忧,女人的困境,女人对国家社会政策,对文化和政策没有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

女人就既得跟国家斗,也得跟家庭斗

凤凰资讯:网上有一些讨论,担心放开二孩之后,生育由国家父权的控制,转向家庭父权的控制,你怎么认为?

吕频:我们不能往后看,不能搞路径依赖,我们不能指望乞灵于国家权力,不能指望由国家限制家庭,这不是一个解决方案,所有人也都会为此付出代价。我们以后就得承认,这是两个相互交织的战场,女人就既得跟国家斗,也得跟家庭斗。看上去国家限制家庭,实际上国家父权跟家庭父权之间有很多勾兑,可以共同联手来出卖你,来压迫女人。

国家父权是上一等的权利,家庭父权要求你无休止的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国家就不允许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但是国家从来没有真正处理过家庭父权内在的思路。从来没有真正教育人们要平等对待男女,要放弃男孩偏好,国家从来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而且计划生育,实际上恶化了男孩偏好,两者从来都是合谋的。所以说被强制堕胎的,既有被国家强制堕胎的,也有被家庭强制堕胎的。国家不允许你多生,家庭不希望你生女孩,所以其实从来都有联手的这一面。

凤凰资讯:那在这种形势下,怎样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呢?

吕频:生育权是生和不生、什么时候生的权利。生育权不是只有生的自由,没有不生的自由。而且自由不仅仅是被国家所规定,关键怎么能够实现,变成一个实践,怎么让女人拥有、掌握和行使。

国家放开二胎了,大家都有权利生二胎了,对女人来说,生育并没有真正的权利化,真正的权利化是什么?自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当你自主行使,不会付出不应有的代价,这才叫生育的权利化,现在根本没有开始,现在还要争取,真正让权利回到女人的手中。

另外,生育惩罚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当中,女人不管怎么选择,都要受惩罚,都要付出代价。生要付出很多的代价,不生也要有很多惩罚,因为你没有履行女性的使命,"被离婚"的太多了。从女人的权利和利益为焦点,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困境。

中国的性别歧视是"房间里的大象"

凤凰资讯:您刚才提到生育惩罚,具体是指什么?跟读者解释一下?

吕频:如果说现在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就是已婚未育的女性,因为企业、社会、国家几乎不承担任何的生育的成本,生育成本全都家庭化了,实际上是生育成本女性化,女性承担所有的生育责任。为什么说"惩罚",因为你有生育行为,就不能得到跟男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就要缩减你应该有的发展空间。

女人说我可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没有人在乎,女人的声音可能很一致,实际上是很荒凉,无论你怎么喊,公共决策都不回应,声音被孤立。我们所有关于公共政策讨论不回应女人的问题。

对妇女的歧视,就是中国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它明明就在那里,主流话语看不见,不承认这是一个公共问题。男人找不到老婆是公共问题,妇女的问题不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要解决的问题。

生或者不生,放开或者不放开,现在只有这么两句话,这么简单,它不叫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要回应人们,作为完整全面的人的需求,对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回应。

凤凰资讯:那女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政策?

吕频:我们回到人类生活真实情境里,如果一个女人要生一个孩子,她需要什么?答案就很明显,她需要有人分担她的劳动,她需要不会因为生育被职场抛弃或惩罚,她需要在她整个养育过程中,不感到孤立无援或者被牺牲。其实打开政策、视野没那么难,不过大家不愿意从这个角度看,不愿意把女人当作政策设计的出发点。

凤凰资讯:比如在产假和就业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吕频:养育不仅仅是产假这么简单,中国的产假不算少,但也不算多。所有人都明白,包括企业不录用女性,不是因为这几个月(产假),只有这几个月还好说,企业意识到在你养育孩子整个过程中,潜在的社会成本比怀孕、分娩、哺乳这几个月,要长得多。但是成本,生育、照顾、养育的责任被私人化、家庭化,然后被女性化。企业不尽任何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被惩罚。

把问题变成企业替女人生育买单,这又是个错误,企业怎么能买这个单呢,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在于企业没有统一的公平法治底线,如果所有的企业必须遵守底线,不遵守就会被惩罚,就没有成本问题了。

因为很多企业可以不录用女性,所以那些录用女性的企业就吃亏了,所以这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就没有企业录用女性。如果国家给企业定一个特别坚固的底线,像国外似的(因为生育)不录用女性罚几百万,看谁还敢。这不是企业对女性来施舍,而是成本本身不能外部化。但是成本能够外部化的根源在于国家,国家政府部门就率先搞这些(就业歧视)。

图片来自网络

就业招聘应禁止问女人是否生育

凤凰资讯:对女人来说,可能增加的就业难度,该如何解决?

吕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理所当然地问你结婚没,要生几个孩子,这完全是多余的问题,这不是企业应该了解的信息,一旦你了解,你无法避免歧视。而且分性别,一般都不问男人这个问题,这些信息跟招聘应该考察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以前企业入职都要检查乙肝,为什么现在不许查了,因为你一旦查乙肝,就没办法避免乙肝歧视,所以现在国家明确禁止体检的时候不许查乙肝,有明文规定,不知道信息,就避免了歧视。所以不要问这个问题,是禁止招聘歧视的一个方法。

应该有更多的诉讼,和怀孕、生育有关的歧视现象一直都存在,应该有更多的案子,让企业意识到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凤凰资讯:对,也不仅仅是企业,还是需要别的方面一起来做。

吕频:是,这是国家的责任,女人不需要额外的保护,并且也没有,国家也不保护女人,女人只需要国家履行一个应该有的法治责任,这是最基本的。

男性产假应该变成责任

凤凰资讯:那相应的,男性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吕频: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的责任,在中国的性别劳动分工中非常性别化,都是女人在承担。要么是妻子,妻子如果转嫁,也是转嫁给上一代女人,公公和爸爸很少参与,还是婆婆和妈妈来干。家务劳动社会化,也是雇廉价的女工,跟养育和再生产有关的劳动全都是女人来做,劳动不值钱,甚至无酬。男人就被忽视了,男人不被认为理所当然承担。男人分担一点大家都觉得这男人太好了,反而是个额外的优秀表现,其实这是同等的责任。

男人放产假非常重要,但重点不是给他假期让他放假,老婆生孩子我就待在家里,不是这样,不是让你休息,女人的产假是休息,男人的假期不应该休息。重点是男人要去做(家务)。我曾经统计过,关于中国男人的产假是有规定的,但是非常少,只有几天的时间,大部分人都不休。一是单位认为生育不是男人的事,男人不应该休产假。二来男人也不想休产假,因为男性气概中,男性的责任不是用来照顾产妇的。所以要把产假变成一个责任。女人在假期之外永远做很多很多,家务劳动、照顾的责任主要由女人承担,男人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了。

凤凰资讯:你提过放开二胎后也要倡导反家暴,二者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

吕频:人能不能生,愿不愿意生,本身有很多争议,这些争议在父权家庭内部是暴力的来源,网上常有讨论,女人如果不能生育的话,就都"被离婚"。

微博上有人发,去申请领养的夫妻都是男人不能生育,那为什么没有女人不能生育的情况,负责领养的民政官员就说,女人不能生育,早就被离婚了,不会来领养,男人肯定要找另外一个人来生。因为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不一样,不符合父权家庭意愿,是暴力出现的一个来源,潜在的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

反抗春节逼婚、逼生文化

凤凰资讯:也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讨论,很多人说不想生,而生育压力很大程度来自上一代。

吕频:好多人说到公公婆婆的高压。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到另外的城市建立自己的小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有夫权,但上一代的权力控制变弱了,所以春节是重新让家庭父权稳固的一个时空。所以春节就是逼婚和逼生高发的时空。我们要敢于挑战这样的一个文化,而年轻人尤其是女人反抗家庭父权,现在是非常无力的,因为整个文化在不断的教化"孝"、"顺从",尤其是性别化的责任,没有给人们一个反抗家庭、反抗顺从、反抗家庭父权的思想武器和道德武器。

年轻人不听长辈的话,不履行女性义务,在道德上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没办法反抗,就算经济独立都不行。所有人认为你在道德上是错的,反抗武器被剥夺了,被卸下来了。所以要改变,要重新定义什么是性别责任,重新定义女人对家庭的责任。要打破"孝"和"顺从",包裹在道德糖衣背后的压迫性的文化。

认为非婚生育不伦早已过时

凤凰资讯:看你之前提过对放开单身生育的倡导,可以展开谈一下吗?

吕频:现在国家始终不放弃家庭观,基于经济需求才开放二孩要找劳动力,但是不开放单身生育,实际单身生育有非常大的需求,但永远只在婚姻的框架下来谈生育。生育跟婚姻为什么要捆绑在一起?没有必要。生育的权利不只属于已婚人,这是两回事。国家在道德化、家庭观非常顽固,认为非婚生育是不伦的这是极其过时、反动的观念。单身生育有这么多需求,跟国家利益也不矛盾,只是道德问题上的冲突,所以要矫正这方面的道德痼疾。

(凤凰网:郭睿)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17:53 | 只看该作者
1299篇•二胎 (2015-11-01 10:54:45)
马未都
    二胎开放,街头巷议,轩然大波,各类段子满天飞,一个比一个精彩,很是说明中国人的心态,欢喜中,矛盾中,百感交集中,不知未来惶惶然中,反正什么新闻在“二胎”面前都是三胎四胎,成不了头胎。
    二胎现在改称二孩,官方语言,早年官方语言也称“二胎”,原因是要将怀胎之事遏止于此,让其成不了“孩”,所以重“胎”强于重“孩”,怀胎后还有补救措施,人流打胎在很长一段日子是百姓生活的常态,“一人怀胎,全村结扎”成为那个逝去时代最具代表的口号。而今天,政府需要百姓加强生育,遂改口让“胎”成“孩”。
    前些日子还有名人为超生交了巨额罚款,这款额今天真的成为绝唱,成为独生子女时代最为绚丽的一笔。当未来中国鼓励生育之时,回想当年超生罚款之举,是不是冰火两重天?三十几年来,为超生东躲西藏,为超生开除公职,为超生罚得倾家荡产等等都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教科书上人类行为的总结。
    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过去说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站起来了,而现在我们占世界人口不足五分之一,照此下去,很快就是六分之一,七分之一,N分之一。有个形象具体的说法,今天全世界每70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一个山东人,一个四川人,一个广东人,一个江苏人,一个河北人……我们享受大国之利,实际上是享受大国人口之利,可惜这红利未来的日子可能让给邻国印度了。
    所以中央政府决定开放生育政策,希望保留中国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众人拾柴火焰高,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做出来。这是我童年的教育,言犹在耳。
                                                                                                                                      2015.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24: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解读 来源:凤凰评论 2015.10.31

抢生二胎者不妨免罚
[url=]作者:沈彬[/url]
7733人参与 77评论



从单独二孩到普遍二孩,也是对严苛的计生政策的纠正。它说明双独一孩政策已经不适应时代,应该改变。既然已经不适应时代,那就应该改得越快越好,不能机械地按“老皇历”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放开二胎,是桩大事件。当天,就有人兴高采列地“操办”起来,甚至有单身狗幽幽地表示:当晚根本睡不着,整个楼都在晃当。不过,目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并没有修订,各省区的《计生条例》也没有修订,现在生二孩,地方计生部门板起面孔来严肃执法,怎么办?

这个之前是有教训的。2013年11月三中全会明确了单独二孩,到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再到次年年初各地修订《计生条例》,足足有小半年的时间。这期间,一批抢生者最后陷入了尴尬境地,面临高额社会抚养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对于计生政策的新旧衔接,政府要明确“从新兼从轻”原则,即“对当事人有利”原则。

依法理,法律、政策原则上是不能溯及既往的,只能“从旧”。但是也有例外,刑法规定,旧版刑法认为是犯罪的,新版刑法不再认为是犯罪的,即使做出行为时,新版刑法还没有生效,但依然可适用新版刑法,归于无罪。为什么?因为新版刑法将原来有罪的规定为无罪,就说明整个社会对一个行为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甚至一定程度上认为过去的规定是“错”的,没必要继续执行了。所以,才有了“从新兼从轻”原则,以补救“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不足。

同理,从单独二孩到普遍二孩,也是对严苛的计生政策的纠正。它说明双独一孩政策已经不适应时代,应该改变。既然已经不适应时代,那就应该改得越快越好,不能机械地按“老皇历”办,还对已经符合目前政策的生育行为进行处罚。

比如,目前湖南省卫计委表示,五中全会公报公布后,不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不作实质性处理;但是,公报公布前,不符合旧有的规定的,已经处理的,原处理决定继续有效;未作处理的,将根据生育行为发生时的法规政策依法处理。之前未处理的二胎,为什么还按“老皇历”处罚呢?能否从宽以待?

这其中直接涉及到超生罚款的调整问题。放开普遍二孩,社会抚养费将“断崖式下降”,基层计生部门得彻底转型。之前,地方计生部门的利益与社会抚养费高度关联,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超生养计生财政”。比如,2009年重庆全市社会抚养费用于人口计生事业的经费为近10.8亿元,占人口计生事业总财政投入的69.8%;而80%的社会抚养费被返还给人口计生部门。社会抚养费成为不少区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在实现普遍二胎了,财政收入上依赖社会抚养费的计生部门,就必须面临收入来源、业务的全面切换。

就这个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态,今后“必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稳定县乡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队伍”。但今后计生系统如何运作?至少在监管、处罚二胎业务上,这是最后一班岗。希望计生部门本着“对当事人有利”原则,顺着中央人口政策松动的方向而为,别拿实际上已经被中央否定的“老皇历”当令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政府把重点放在应对目前的问题上,及时消除政策盲点,明确“从新兼从轻”原则,在全面二胎落地之前,对抢生者就不要处罚了。否则到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法,再到明年初地方修法,政策红利还得小半年过渡时段的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28:20 | 只看该作者
[size=14.166666030883789px]单独二胎利益分布图:谁能抢到政策红利?

外媒:二胎是个奢侈品 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
 “单独二胎”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家卫计委调研显示,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这些夫妇中,大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可问题远不止多生一个孩子这么简单……【您怎么看?




[size=14.166666030883789p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29:54 | 只看该作者
 据参考消息24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11月23日报道】题:上海父母对独生子女政策放宽反应冷淡(记者任伟)
  根据新政策,上海40多万个家庭具有生二胎资格。但新的证据显示,上海父母似乎另有考虑。
  网站对1200位上海居民实施的调查发现,70%的接受调查者不想要二胎。其中,24%的人明确表示只要一个孩子,46%的人表示“可能”会只要一个孩子。
  抚养孩子的成本似乎是让人们犹豫的主要原因。养育一个孩子的负担已经够重了,抚养两个孩子超过了多数家庭的经济能力。
  据粗略估算,在上海将一个孩子从出生供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100万元人民币。一个普通上海家庭每月用于孩子上幼儿园的支出为3000元,参加英语或艺术培训班的支出为2000元。孩子的教育费用占到一个家庭月收入的一半。
  一些头胎为儿子的年轻夫妇更担心二胎还是男孩。上海人认为,养活男孩的成本远远高于养活女孩,因为等孩子长大结婚时,得承担为他们买房的负担。
  影响家庭再生孩子的日常生活压力对政策规划者来说不是好消息,他们希望放宽独生子女政策能帮助缓解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影响。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该市60岁及以上老人在2011年到2015年间可能增加100万人。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3日报道】题:单独二胎艰难的选择题(记者曾实)
  二胎是个奢侈品,生还是不生?在过去的一周里,这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在民众等待多年之后,中国“单独二胎”政策的正式落地,的确让不少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单独”家庭为之雀跃。“一个太少,两个正好”—这句俗话中展现出的生活愿景,终于可以在部分中国家庭里光明正大地实现。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已经积累了近一亿的独生子女,这也意味着符合新政条件的家庭将以千万计。不过,政策是放开了,是否要享受这一权利,相当一部分家庭也许还要再斟酌一番。
  随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中国民众生二胎的积极性已大不如前,而且添丁不仅仅是“添双筷子”,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二胎显然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生”相对容易得多,“育”则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中国网络上流传的一笔细账显示,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等一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耗费2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据官方数据,去年北京职工的平均月收入为5223元。
  当然,两个孩子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只生一个好”的计生政策下,不只是父母心疼子女太孤单,独生子女这一庞大群体的性格特征也为人关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份调查报告称,1979年后出生的中国独生子女“互信程度较低、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情绪上更为悲观”。报告称,这将对中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空巢老人缺少精神关爱,则是“一胎政策”下的衍生课题。家庭养老一向是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父辈们逐渐迈入老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然在面临赡养老人的压力,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独生子女无力也无暇照顾老人,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不论对于家庭个体,还是对于整个国家,迎接二胎的到来都将是一个考验。经过多年的反复讨论,中国谨慎并适度地走出了这一步,但同样的,当局未来也将面临人口增多带来的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
  “单独二胎”真的来了,面对“生还是不生”这道选择题,更多犹豫中的家庭也许抱着“弃之可惜”的想法。不过,允许“单独”家庭生育二胎,而无需再为此缴纳高额罚款,这显然是中国民众企盼已久的“福利”,正如一名中国网民言下所透露出来的心态—“让生当然生,不生白不生”。
  独家调查:五成网友愿意生二胎 两成还得看情况(我也要投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5-11-8 08:30:24 | 只看该作者
单独放开二胎:松绑工薪阶级
受养儿防老等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村已经在超生等方面,出现了与城市人口生育比例严重的不协调。从社会的功能角度看,放开单独二胎,多多少少将起到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
  放开单独生育二胎限制,中国人为的生育断层,自11月15日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后,理论上从此画了一个句号。

从伦理上看,计生新政是还民众生育权迈出的可喜一步。
  虽然早已有风声透露,但是,这番话出自最具权威的计生权力机关,还是给人一种翻脸就像翻书一样的戏剧效果。而在不久前,官方对内对外的统一口径,依然是几十年来不变的那句:计划生育政策不会变。
  而在新政出台之前,各路专家的表态,与此前的计生官员的表态同样不靠谱。专家们以代言的角色自居,断定放开单独二胎不被欢迎,而民调恰恰与他们的结论相反。这几天各大网站的民调显示,愿意生育二胎的民众,占了半数以上。
  确实,放开单独二胎,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不同的益,或者弊来。这就像独生政策以来,每个时期,都有足够的理由来强调重要性和伟大意义一样,严格控制的时候如此,放开双独、放开单独的时候,也是如此,都能找出无限的好来。
  可以预料,未来全面放开二胎生育,应该是个指日可待的事情。
  这是人口结构越来越显现的弊端的调整之需,也是适应民众生育愿望的情感之需。新一届中央领导,是新中国以来“只有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者,他们自己有着与民众相同的情感体验。
  一以惯之几十年的人口生育官腔,为何突然在今天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我看这不是一个突然发现的过程,而是缘于实事求是的态度转变。国家计生委总结的这些“有利于”,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更顺应了民众的意愿。人们在这一届新政府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感受到的已经不仅是生育新政本身带来的普惠,更看到了人性化决策带给民生未来的更多潜在“红利”。这也正是这项新政,能够成为舆论第一焦点的原因所在。
  仅从伦理上看,计生新政是还民众生育权迈出的可喜一步。也只有这一点,完全不带功利的色彩。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育权的公平与公正。
  事实上,目前已经生育二胎甚至更多的,除了娱乐明星和创富达人,更大的人群集体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落后、经济条件相对不足的农村。相反,城市人口、特别是自身受教育程度较好、收入相对稳定的在职人员,在生育意愿上受到的限制更加严苛,附加在他们身上的超生处罚力度更大,使得生育二胎在一部分人中可以成为既成事实,在另一部分人中成为高压线。这种生育现状,虽然没有成为一种明文规定的权力,但造成了众所周知的现实,生育的公平与公正,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而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现实就是,相对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提供更好的抚养条件的人口未能生育二胎,而相对贫乏的人口,却承担着与自己教育、经济条件不相适应的生育负担。由此,未来人口的综合素质,无疑将出现失调。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客观存在的差距带来的现实,舆论不能用简单的“歧视”情绪,来看待现实中城乡差别与人口素质之间的关系。
  单独放开二胎新政,此次符合生育条件的人群,看上去大都是城市人口,实际上是一次符合生育新政人群的普惠。农村人口中已经生育二胎的单独人群,给二胎有了一次“正名”的机会,符合条件未生欲生的,可以自主选择生与不生。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是还给了符合生育条件的人群迟到的生育公平。此前有专家担忧的新政会对农村人口生育造成不公平,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受养儿防老等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村已经在超生等方面,出现了与城市人口生育比例严重的不协调。从社会的功能角度看,放开单独二胎,多多少少将起到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在控制人口与鼓励生育的相互平衡中,受教育优先、兼顾抚养能力和社会供给的原因所在。
  放开单独二胎,是人性化大于功利化的一项新政。中国延续了数十年“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放开双独二胎,到放开单独二胎,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宏观决策中只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但在政府决策的人性化上,却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一时的人口增长,可能会拉下一部分人均DGP的比率,增加一部分社会负担和家庭支出,但是,在这项新政中,人们感受到了政府决策在顺应民意、处理控制地球人口增长的国际担当与民众人性化需求这对日益增长的矛盾关系上,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诉求。这为未来政府决策更加趋于以人为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事实上,民众对于很多人性化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这个需求中得到某种实惠。就像这次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开单独二胎,只有想生二胎的民众有所期待,这其中包括了或许与己已经无关的旁观者的判断和意愿。民调显示,即便符合二胎新政的人群,也有30%左右的民众选择不会生育二胎。那种视放开单独二胎为洪水猛兽的态度,不仅是短视的,更是主观武断的。中国顶层设计的决策者,作为影响民众生存环境的执政者,如果在人性化与功利化、与制度化的多重关系中,坚持以人性化为主导,找到变通的平衡点,就一定会收到决策与民意共同豁然开朗的效果。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媒体从未像今天一样,大胆地讨论超越“只生一个好”以外的话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放开单独二胎”新政,将这个敏感话题,完成了一次“脱敏”。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例证。民众有理由,对未来生活有更多的期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09: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