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le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施老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9-7-22 16: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lei 于 09-7-22 22:47 编辑

施老师: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觉的我的社交恐怖应该属于您所说的恐怖中的第三种:比较在意自我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以至于自己与他人交往时都处于拘谨、不安的状态,也回避了许多事情;学会不讨厌交往时的紧张的表现和有关的症状,也许就是自己走出恐惧的途径。施老师,您能否再给我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吗?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09-7-23 18:24:08 | 只看该作者
施老师: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觉的我的社交恐怖应该属于您所说的恐怖中的第三种:比较在意自我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以至于自己与他人交往时都处于拘谨、不安的状态,也回避了许多事情;学会不讨厌交往时的紧 ...
lilei 发表于 09-7-22 16:20

     森田疗法里说,见人紧张,往往容易出现在会面大权在握者,或希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者,这种紧张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不过,敏感、多疑者往往把这种紧张当作不好的现象来看,这样一来就会把注意力放在紧张 的感觉上,越注意紧张越明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过,接受自己的紧张,紧张就紧张吧,带着紧张感去见人,就能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阅读森田方面的相关资料,可以很好的帮助你。
http://www.sunofus.org/space/html/6/category-catid-6.html。这里有不少可以下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09-8-5 22:0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lei 于 09-8-5 22:02 编辑

施老师:
    您好!为什么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感到讨厌而导致与人接触困难呢?我想我是过份的夸大了不适言谈的负面影响,用改变认知的方法,我好像感到了些效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09-8-6 16:07:32 | 只看该作者
施老师:
    您好!为什么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感到讨厌而导致与人接触困难呢?我想我是过份的夸大了不适言谈的负面影响,用改变认知的方法,我好像感到了些效果....
lilei 发表于 09-8-5 22:01

是的啊,讨厌自己的言谈举止会放大它的表现,且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使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表现上,而疏忽了交流的内容,使得与人接触变得生硬不自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10-1-4 22:4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lei 于 10-1-5 22:07 编辑

施老师:
     您好,我觉得我的情况和中医的郁证类似,就服了几个月的中药,甚至连北京著名的中医都看了,还是无果,由于距离您太远,不方便到您那里,请问您是否接受电话或网络咨询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10-1-7 10:33: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
我的qq号为305921260,你可以先通过这个和我联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0-1-12 21:2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lei 于 11-5-2 06:29 编辑

施老师:
您好。由于我不善于使用QQ,能否将您的手机号给我呢?谢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0-3-4 22:0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lei 于 10-3-4 22:21 编辑

施老师:
    您好,前几日看到几句认知疗法克服社交恐惧的话,大概说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不适表现只是有一点介意,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觉的有些道理,用他的话去做,感到了些效果,但不稳定,想再系统的了解些这方面的资料,自己又找不到,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想再麻烦您帮忙寻找推荐一下。谢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0-3-5 23:05:26 | 只看该作者
与以前一样症状只是暂时好转。今天在网上收索到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查了半天,相关资料不少,却没查到它的主要适应症是什么。哎,网上查资料真是让人头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10-3-26 08:50:29 | 只看该作者
社交恐怖症患者往往持有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负性信念,认为自己很难为别人所接受,认为别人内心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如“别人会讨厌我说的话”、“我总是说不好”,等等。正是这些信念使得社交恐怖症个体对于出现别人身上预示不满的迹象(比如皱眉、打哈欠等),以及对于出现自己身上那些可能会让别人有不好印象的表现(比如发颤音、穿着有些不合适或很明显的发抖)非常警觉(Barlow等,2004)。研究中也证实,社交恐怖症个体对社交中威胁性信号存在注意偏好(钱铭怡等,2004:陈曦等,2004;Asmundson & Stein,1994)。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威胁性信息的一个后果,就是会夸大这些负性信息的作用,比如一个几乎让人觉察不到的脸红,会认为是满脸通红而很尴尬。而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和判断倾向,会干扰他们加工正常的信息(比如,他们对于微笑和点头这些正性的信息注意得多,但对皱眉头和打哈欠这样的负性信息注意得少一些,而且会将这些解释为表明别人的厌倦和乏味的负性信息)。而且,干扰个体对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与当前任务相关的记忆,从而干扰个体正常的工作。
    还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怖症个体在激发焦虑的社交情境中,会形成关于他们自己的一些图像和记忆,这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过度注意。他们看自己就像别人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看他们自己,看自己在焦虑情境中的表现。但是他们对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观念常常是扭曲的(Barlow等,2004)。Spurr等(2002)指出,自我为焦点的注意是疾病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因为其增加了对负性思维和感情的注意,干扰了人们的活动和操作,阻止个体观察到与他的恐惧不符的外部信息。
    社交恐怖症个体还会揣度他人(观众)对自己的评判标准。观众的特点(比如重要性,是否妩媚动人)和情境的特点(比如正式还是非正式)会影响社交恐怖症个体投射到观众身上的对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他们就会估计自己表现与这个标准相差有多大。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负性认知倾向,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表现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就觉得自己失败了,进一步可能会失去社会地位、失去工作机会等等一系列后果。对未来的负性预测进而引发行为、认知和生理上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社交恐怖个体对自己的表现更加负性的评价,从而导致更高的焦虑,造成恶性循环。总之,社交恐怖个体遇到他们所恐惧的情境时,他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独特方式,以及加工社交信息的独特特点,决定了焦虑产生和维持的过程。图―1所示的模型描述了这一过程(Barlow等,2004)。
    Leary则提出了自我推荐学说,来解释社交恐怖症。他认为决定社交恐怖症的共同因素是动机,即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动机。一个人只有当他希望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怖。假如不论别人对自己有什么看法,一概毫不在乎,就不会紧张害怕。决定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处境和人格。处境是指交往的对象和情境的特征。如想和异性交朋友,对方愈是漂亮或有才华,动机就愈强烈,也就愈容易紧张不安。将要会见的人大权在握,会面将对自己的一生起关键性的作用,见面时也容易紧张。一般地说,第一次与人见面容易紧张,这是因为人们皆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可见,抱着特定动机的某种处境往往是紧张和害怕的一个诱因。人格特性也决定一个人的动机。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或者特别爱面子,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么这种人就容易患社交恐怖症。Leary的观点认为,人到了中年以后,社交恐怖症自行缓解,这是由于社交的特殊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减退;几乎所有患者不会在父母面前感到恐惧,其原因也是缺乏社交动机之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10-3-26 08:51:30 | 只看该作者
对社交恐怖症而言,因为患者往往持有不合理的信念,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性的、不合理的想法而起到治疗作用。通常它与行为治疗技术如暴露技术、社交技巧训练、满灌法、松弛训练等联合使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10-4-1 13:17:44 | 只看该作者
施老师:
谢谢您的回帖。我最近得到了一本理性情绪疗法的自助书籍,但书中始终没有说明适应症,只是说情绪问题,我知道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都属于认知类疗法,但医学书上说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适应症是各种神经症,贝克认知疗法的主要适应症是抑郁症,他们的应用范围有什么区别吗?您能否具体的说明一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2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