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0:53:15

台湾房事:台北房价连跌六个季度 薪资回到上世纪

面包财经 08月25日 07:03
阅读:50033
抢沙发
两岸“房事”都不容易
最近两年海峡两岸都在为“房事”烦恼。但与大陆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截然相反的是,台湾过去两年正遭遇房价持续下跌。统计数据显示:台湾房价经历了连续6个季度的持续下跌,终于局部回稳。

但另一个坏消息传来:台湾行政主管机构“主计总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台湾经常性薪资平均约为3.9万新台币/月,扣除物价指数后,实质薪资减少了1.5个百分点以上;已经跌回到了2000年前的水平。

房价连跌六个季度 台北被大陆地王秒杀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台湾房价经历了一波调整,不过很快就恢复上涨。从2009年3月到2014年6月连涨了五年,房价几乎翻倍。不过在2014年中期之后持续下跌,经历了漫长的调整。下图是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ID:mbcaijing)整理的信义台湾房价指数:


到今年一季度为止,台北的房价已经连续跌了6个季度,在房地产商控制推盘量数量的努力之下,终于在二季度企稳。

不过依然面临着“有价无市、有量无价”的局面。此前,号称看过百套房的而国民党“立委”曾铭宗根据自己的考察称:未来台湾房价可能再跌两成。

看点在于,当去年以来大陆房价暴涨而台湾房价下挫之后。台北房价已经被北上深秒杀,其他地方则被大陆二线城市甩在身后。下表是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ID:mbcaijing)根据住展杂志绘制的台湾各地新建房屋和预售房屋房价(单位已折算成人民币):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深圳当前样本平均房价为5.3万/平方米,台北与深圳相当,高于上海。

但如果考虑到大陆当前层出不穷的地王,台北的房价将直接被大陆地王秒杀。上海远郊周浦在5月份的区域地王,可售楼板价已经达到5.5万元。而上海静安拍出的地王,未来的房价则可能超过15万/平方米。

两岸“房事”都不易:台湾薪资水平跌回上世纪

尽管台湾房价经历了持续的下跌,但买房似乎依然不容易。

台湾“主计总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到6月,台湾经常性薪资平均为39106新台币/月,扣除同期消费者物价指数后,较去年同期减少0.1%。实际上如果考虑物价指数,台湾去年的经常性薪资水平已经低于2000年,回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水平。

下图是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ID:mbcaijing)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台湾薪资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化图:


统计数据显示:考虑消费者物价指数之后,2000年台湾经常性实质薪资为37805新台币;2015年则为37588新台币,比15年前还少200多新台币。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从2001年到2015年,台湾经常性薪资增长了约12.25%。但同期房价指数上涨了191%。房价涨幅大幅跑赢收入增长。

台湾房价指数十五年1.9倍的涨幅远不能跟大陆相比。不过面对停滞不前的收入,“房事”依然不容易。

两岸房事,哪个更难?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ID:mbcaijing)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0:55:33

城镇化、利率市场化与资产证券化兴起:美国经验启示

巴曙松 08月25日 06:00
分类 :财经
阅读:570
抢沙发
在改善居住条件、刺激房地产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其发展为美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经验启示,敬请品鉴。

编者语: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之一。在改善居住条件、刺激房地产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美国先后出现了无分级设计的转手证券(MPT)、引入分级思想的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MO)、基础现金流可再分配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以及对资产池现金流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务抵押证券(CDO)等多种交易结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为美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与美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回望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金融体系,前期高速发展的住房市场在金融体系内积累了大量长期贷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面对经济滞涨,美联储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然而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信贷机构的流动性出现严重困难。为了化解信贷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继续支持居民购房,美国政府推动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

与美国70年代的情形类似,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银行负债的稳定性趋于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凸显。同时,庞大的信贷存量、日趋严格的资本约束,均要求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证券化可帮助金融机构减轻资产负债表负担,提高资金流转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丰富金融基础产品种类,为金融行业提供新的业务蓝海。“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脉络,以供大家参考。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兴起的背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错配

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产生、发展与房地产市场融资问题密切相关,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则起了催化剂作用。

(一)住房贷款资金不足,房地产刺激政策遭遇瓶颈

美国“大萧条”时期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机构都遭受重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住房贷款量急剧减少,且期限普遍缩短至3-5年,购房者又很难申请到再贷款。此外,州与州间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法律禁止银行等吸收存款的机构跨州经营,资金无法通过金融机构跨地区调拨。割裂的市场下,各州住房贷款规模、利率等差异巨大,低效的金融体系无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为此,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政策。

刺激政策以鼓励居民住房贷款为导向,因此解决贷款资金来源问题则成为政策持续的关键。考虑到金融机构可用于发放住房贷款的资金有限,1937年由政府出资成立了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即“房利美”。“房利美”属于政府机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短期票据等形式募集资金,从经联邦住房管理局等批准担保的金融机构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为这些机构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流动性,同时也将部分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者。

二战后退伍军人增多,住房抵押贷款需求激增。1938-1948年,“房利美”共购买了约6.7万笔住房抵押贷款,但1950年仅一年购买笔数就达13.3万。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婴儿潮一代开始购房,仅靠“房利美”已无法满足美国金融机构发放住房贷款所需的资金。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储贷协会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面临流动性风险

储贷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合称储蓄机构,主要集中个人资金满足家庭住房支出等临时需求,以填补商业银行在小额储贷市场的投放不足。1932年成立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FHLBB是其主要监管机构,又被称为“储蓄机构的中央银行”。根据要求,储贷协会必须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1933年银行法案》(“Q条例”)规定,美国对利率实行管制:联储成员银行对30天以下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其余存款利率不超过规定上限。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外部环境稳定、利率较低,储贷机构经营状况良好;然而6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高企,居民储蓄意愿不断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1970年美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上限。然而大量小额储户无法享受到这一改革红利,再加上当时短期国库券最小面值从1000美元上涨到10000美元,小额储户纷纷改投货币市场基金。在存款搬家、金融脱媒的大势下,存款类机构出现经营困难——储蓄贷款协会便是其中之一。

负债方面,储贷协会原有的融资途径已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需求。吸收存款是储贷协会重要的融资方式,与商业银行相比,储贷协会吸收存款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由于不是联储成员,储贷协会一度不受“Q条例”管制;1966年颁布的《利率控制法案》将储贷协会纳入利率上限管制,但为了能够吸引资金进入抵押贷款市场,储贷协会的利率上限较商业银行高75BP。在货币基金等产品竞争压力下,这种价格优势的竞争力十分有限。打包出售贷款是储贷协会的另一重要融资途径,但如前文所说,“房利美”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购买方,其购买能力受制于自有资金规模、举债成本等,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需求。

收入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储贷协会陷入期限错配困境,流动性风险逐渐暴露。长期以来,储贷协会吸收公众短期浮动利率存款,然后将存款投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30年期、固定利率、每月等额还款的贷款是美国最常见的房贷类型,储贷协会是该类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储贷协会的收入基本被锁定,在存款利率上限不断被提高后,储贷协会利差收入日益缩小;住房贷款期限长,无法满足活期储蓄对流动性的要求。在严重的资金成本收益不匹配、期限结构失衡下,储贷协会陷入经营困境,部分机构出现亏损。

(三)成立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

为解决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矛盾,1968年国会通过了《住房与城市发展法案》。法案旨在提高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流动性,并允许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S)。

为配合MBS的发行,政府首先将“房利美”拆分为新“房利美”和“吉利美”(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Ginnie Mae)两家公司。“吉利美”是政府全资机构,专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等提供担保,隶属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担保以美国政府信用为基础。而新“房利美”转变为上市公司,不再由政府全资拥有;公司仍致力于为经FHA等批准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保证“房利美”同时实现股东利益和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房的公共职能,财政部为其提供了2250亿美元授信,并由HUD监督其经营。改制后的“房利美”实质上仍拥有隐性的政府信用。

为进一步释放房地产市场活力,两年后的1970年,《紧急住房融资法案》授权成立了“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简称Freddie Mac)。“房地美”由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 Banks)成员所有,日常经营由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FHLBB)负责,并最终于1989年公开上市;其监管机构同样是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房地美”与“房利美”可购买的贷款进一步放开至未经FHA批准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两者在性质上同属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GSE),承担了确保住房贷款市场稳定性、流动性、可支付能力的职能。自此,完整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基本建立。

1992年,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下成立了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OFHEO),专门负责监管“房利美”、“房地美”。2008年,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利美”后,监管机构变为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

1970年,“吉利美”率先推出了第一单MBS产品——吉利美抵押贷款转手证券(GNMA),开启了美国资产证券化时代。

二.从现金流转付到资产池主动管理,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推陈出新

(一)1970-1986年,早期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较为简单

1.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MPT):产品期限极其不确定

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Mortgage Pass through Security,MPT)出现于1970年,由贷款资产池提供支持,偿付现金流来源于资产池中每笔贷款的每月还款额。由于每月还款由借款人经证券发行人“转手”至该证券的投资者,所以又称为转手证券。出于避税的考虑,MPT采用信托型特殊目的实体(SPV)的形式发行,但这种信托在法律上禁止发行人对现金流进行任何主动管理,因此MPT期限与住房贷款本身期限高度匹配。

1970年,MPT首年发行规模仅4.5亿美元,但1979年就已达到281亿美元,前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1.2%;1985年更是达到了1079.3亿美元的规模。尽管MPT广受市场欢迎,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缺陷。首先,30年期限对于投资者而言,时间太长;其次,利率上升环境中提前偿还现象越来越多,而发行人不能对现金流进行再投资、再分配,使得MPT期限变得无法确定。

2.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MO):首次引入分级思想

MPT不能对基础资产现金流进行再分配,为绕开信托在法律和会计方面对此的限制,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CMO)应运而生。CMO不是严格意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是以一系列期限结构不同的MPT为担保发行的债券产品,不存在真实出售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基本特征。CMO普遍采用分级形式,发行人得以对现金流进行人为管理。

CMO对抵押贷款市场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由于引入了分级设计,优先级现金流的提前偿还风险大大降低,产品等级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CMO间接投资MPT的投资者群体大规模扩张,寿险公司、养老金等也纷纷加入CMO投资者行列。

更重要的是,通过CMO的形式,基础资产不再局限于抵押贷款,还可以是一组CMO的二次证券化,即CMO2。这种层层打包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原始贷款池的规模、风险,但随着衍生出的债券数量的增加,收益和风险被多次重新分配,源头已难以追溯。

CMO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缺少资产出售的担保债券本质是发行人的负债,其规模越大,发行人财务负担越重,资本金消耗越高,最终无法满足20世纪8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

(二)1987年至今,多档分级结构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1.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基础现金流可再分配

CMO给发行人带来的财务负担过重又无法享受信托的税收优惠,这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绊脚石。1986年,经过多方努力,《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允许设立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渠道信托(Real Estate Mortgage Investment Conduit,REMIC)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在享受信托税收优惠的同时,也允许对现金流进行主动管理。REMIC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REMIC型MBS通过将现金流分割为不同期限档次来解决提前偿还问题,但它也无法降低资产整体风险程度,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级证券间重新分配。由于几乎所有的MBS都采用分级设计,有时也将REMIC信托模式的MBS产品称为REMIC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分级设计越来越极端,出现大量高风险的奇异型REMICs。1994年2月,美联储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不到3个月时间内,奇异型REMICs价格暴跌,许多高杠杆的投资者破产,经纪公司拒绝做市,并波及整个REMICs市场。1994年,机构担保REMICs发行规模减少了2/3,降至1200亿美元;非机构担保REMICs发行规模减少1/3,降至630亿美元。1995年进一步分别减少到240亿美元和110亿美元。直至1996-1997年,市场才逐步恢复,此时产品在设计方面已有大量改进。

2.债务抵押证券(CDO):资产池内产品可进行主动管理

在REMIC型资产证券化产品中,SPV作为一个空壳企业,唯一的资产是信贷机构销售的贷款包,唯一的负债是其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SPV本身不具备对贷款池的实际管理能力,服务人的权限仅限于收集、处理、再分配现金流。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发展,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产生。CDO也设立SPV,但允许发起人对基础资产进行实质性管理,即对资产池中的产品进行主动管理。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CDO分为贷款抵押证券(CLO)和债券抵押证券(CBO)。

由于引入了分级结构,优先级较高的CDO产品获得的保障可以高于基金产品,因此CDO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到广泛欢迎。1997年CDO市场发行额约为240亿美元,2006年已升至3320亿美元。

对于投资者而言,购买CDO产品的好处在于获取溢价的同时,可以达到多样化分散投资的目的。例如,CBO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是一个动态管理的债券池,投资者购买CBO相当于同时投资一组债券,有效分散了投资风险。同购买债券基金相比,CDO分级带来的信用增进效果是基金这种等份额设计所不具备的。

三.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可或缺的设计安排

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要特征。美国常见的信用增级方法有内部增级、债券保险、母公司信用担保、备用信用证等,部分MBS拥有“房地美”、“房利美”等提供的类政府信用担保。

(一)内部增级

内部增级是最常见的信用增级方法,其主要形式是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分级。发行人将现金流分为若干个优先级和劣后级,即A/B级结构。一旦出现违约,先由劣后部分吸收损失,从而保证优先级不受影响。举例来说,基础抵押贷款AAA级预期损失率约2.32%,则全部现金流的97.68%可获得AAA评级;基础抵押贷款中1.32%被评为AA级,则1.32%的现金流获得AA评级;余下的1.00%为B级,由发起人自行购买。内部增级的另一种形式是超额抵押,即基础资产池的规模大于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超额部分可用于吸收损失。

(二)债券保险

债券保险专门为债券可能发生的损失提供保险。当基础抵押贷款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从而造成债券违约时,债券保险可提供损失补偿。通常债券保险人会对非机构担保债券提出一些要求,如建立准备金账户、安排超额抵押等。债券保险公司多具有AAA信用评级,经过它保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获得同样级别的信用评级。

(三)母公司担保、备用信用证

发行人还可以选择由母公司提供信用担保。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证券化产品可拥有与母公司一样的信用评级。

备用信用证多用于短期产品交易,商业银行以信用证的方式为产品提供信用增级,相应地,产品可获得与该银行相同的信用评级。这两种方式都未广泛应用。

(四)政府支持企业担保

对于RMBS产品,还有特殊的信用增级方式:由“房地美”、“房利美”和“吉利美”提供担保。其中由“吉利美”担保的产品具有与政府相同的信用,由“房地美”和“房利美”担保的产品,信用等级与美国政府非常接近。

四.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一)资产证券化为美国证券业带来新的机遇

1.投资银行负责协调法律、会计、税务等多方关系,并在产品设计创新中扮演关键角色

前文提到的对资产证券化市场产生革命性影响的CMO产品,便是所罗门兄弟和第一波士顿在1983年为“房地美”创新设计的分级产品。CDO产品出现后,还有大量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将持有的债券打包发售CBO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垃圾债券”业务闻名的Drexel BurnhamLambert是该类业务的先锋:通过分级,它以一系列非投资级的垃圾债券为基础设计出了AAA级产品。

2.投资银行扮演承销商角色,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承销

一级市场承销收入是券商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直接收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承销量约占债券承销总规模的30%-40%;进入21世纪后,比例一度升至67.9%;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显著减少,承销占比也在2010年降至10.4%。然而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回暖,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承销规模开始回升。2012年,摩根大通以281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承销规模排名全美第一,占全市场的14.9%;巴克莱、花旗、美国银行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均超过10%。

3.为保证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投资银行提供做市、大宗交易的服务

从成交量看,资产证券化产品是美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活跃品种。近年美国债券市场日均成交量约8000多亿美元,其中国债、市政债、联邦机构债成交保持在5000亿美元上下,而MB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交量约2500亿-3000亿美元,远高于公司债日均150亿-200亿美元的成交规模。

(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增级安排拓展了投资者范围

无论机构风险偏好高低、负债期限长短,都可以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找到对应的投资档级。以相对规模最大的MBS产品为例,持有人有美联储、财政部、“房地美”、“房利美”等政府机构,也有银行、基金、保险、养老金等金融机构。

五.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之路的启示

从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路径来看,有几点具有启发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是美国支持房地产融资、解决贷款资金来源的盘活存量之道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住房贷款等方面对购房居民予以政策倾斜,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发展。随着适龄人口不断增多,金融机构仅依靠吸收存款、转让信贷等传统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贷款资产盘活变现,成为化解房贷资金矛盾的最佳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是资产证券化兴起的催化剂

20世纪30-60年代,美国通胀温和、利率稳定,储贷协会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然而进入70年代,滞涨等问题倒逼联储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此时储贷协会长期以来面临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流动性风险上升,而其被赋予的支持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公共职能又要求它必须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在这种背景下,发行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成为必然选择。

(三)信托法律关系的创新完善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大规模发展的充分条件

由于早期法律不允许对信托SPV的资产和收益进行管理,最初的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采用“转手”形式,期限额度极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市场首先出现了以一系列转手证券为担保的普通债券产品,成功绕开SPV,实现现金流分级。随后又推动立法,允许对住房贷款还款现金流进行再分配。当基础资产范围不断拓展,又出现了允许对资产池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务抵押证券。法律法规的演变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新的产品设计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立法的不断完善,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投资银行的持续创新和产品设计逐步优化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使其在定价、风险等方面更能为投资者所接受

现金流不稳定是早期困扰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主要问题。为克服这一缺陷,所罗门兄弟和第一波士顿公司创造性地采用了多档分级设计,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华尔街又推出可对基础资产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务抵押证券,从而将资产池范围从单纯的房屋贷款扩展至债券等各种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此外,为降低兑付风险,产品发行前普遍安排了债券保险等外部信用增级措施。投资银行的不断创新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收益、久期组合,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文章来源:《债券》2013年第11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0:57:50

1年半!江苏中旗从新三板IPO转至创业板过程大起底

新三板府 08月24日 16:33
分类 :财经
阅读:6
抢沙发
8月19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审核结果显示,江苏中旗(831233.OC)首发获通过。

8月19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审核结果显示,江苏中旗(831233.OC)首发获通过。江苏中旗也成为自2015年11月IPO重启以来,第一家成功过会的新三板公司,预计近期将从新三板退市,升入创业板。

新三板府注意到,江苏中旗于2014年10月挂牌新三板,以协议转让方式在新三板待了一个月不到,就开始筹备IPO事宜。当年11月,公司通过了申请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上市的议案,计划在创业板上市。

根据江苏中旗的时间轴,该公司自报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2015年2月)到首发申请获通过(2016年8月),仅耗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而同期成功上会的德新交运,却比江苏中旗多耗时两个月。

江苏中旗主要从事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五次股份转让,五次增资。期间,更得到了九鼎系苏州周原九鼎和昆吾九鼎的投资。同时,作为研发型的农药公司,江苏中旗进行的后两次股份转让均属股权激励行为,目的均是吸引、留住人才。


根据江苏中旗的历年年报,新三板府认为,与其说江苏中旗上会是一种运气,倒不如说江苏中旗多年经营使然。江苏中旗2015年8071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6.42%,其中营业外收入较上期增长 34.74%,主要原因为公司收到政府补贴增加。

2016上半年,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导致销售收入增加,实现营业收入 42353万 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68%。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4088.8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 21.08%,主要原因是市场变动很大,部分产品单价下降较快导致。


作为即将转板成功的新三板企业,江苏中旗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作为研发型农药公司,公司拥有更多农药品种;其次江苏中旗已经成为跨国农药公司陶氏益农、拜耳作物科学、先正达、巴斯夫农化的战略供应商;而公司还表示其灵活的生产机制、完善的QuEHS管理体系为公司坚实的后盾。

此外, 2015年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为518.35亿美元,亚洲作为全球的大市场,销售额为141.00亿美元。加之中国的一系列的三农政策,政策导向明显加速了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中国的市场需求稳定,行业长期景气。

而江苏中旗转板成功,可能引发新三板上企业IPO热潮。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目前仅有11家新三板企业成功转板上市,包括最早转板上市的久其软件和北陆药业。从时间上看,江苏中旗的速度也排在前列。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目前,新三板上54家企业已发布招股说明书,等待证监会的审核。

更多新三板资讯,请关注新三板府新三板频道(www.x3bf.com)

和微信新三板府(ID:xinsanbanabc)

本文为新三板府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00:00

揭秘美图IPO背后:蔡文胜在下一盘怎样的棋局

天使客 08月24日 16:27
分类 :财经
阅读:14
抢沙发
美图在2016年最新一轮的私募融资中估值为38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老虎基金、IDG资本、启明创投等机构。业内预测,若美图在港完成IPO,其估值或超50亿美元。

天小妹说

美图在2016年最新一轮的私募融资中估值为38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老虎基金、IDG资本、启明创投等机构。业内预测,若美图在港完成IPO,其估值或超50亿美元。

作者:李铮

来源:投资家

当中国女排时隔12年夺冠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后,资本市场也迎来一则重大消息,有媒体报道称,移动互联网公司美图计划在港IPO,募资5-10亿美元。

美图在2016年最新一轮的私募融资中估值为38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老虎基金、IDG资本、启明创投等机构。业内预测,若美图在港完成IPO,其估值或超50亿美元。

2008年成立于厦门的美图公司,前身为知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创建的厦门美图网科技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业务延伸到研发图片、影像软件及硬件产品,除了美图秀秀、美拍等App外,美图还推出了美颜相机、美图手机。


记者查阅美图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图移动端产品全球覆盖设备数已经超过10亿台,用户数过百万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8个;美图美颜自拍线产品美颜相机、美妆相机、潮自拍、BeautyPlus全球总用户数达7.24亿,全线日均产生照片2.1亿张。

不过,多家媒体公布的一份投行对美图的分析资料称,“2015年美图获得约8亿元的销售收入,2014年为4.93亿元,2013年则为8600万元,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美图公司对上述数据及该消息不予置评。

对于IPO,美图方面目前也并无公开回应。不过从“美图递交上市申请书”的消息开后,与之相关联的投资人均转发祝贺。

选择在港IPO或因投资人压力导致?

值得一提的是,美图公司董事长也对外默认了该消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接近蔡文胜的相关人士称,“赴港IPO是因为要更加国际化的发展,美图在国外已经有数亿用户,并且在香港也拥有众多用户,我们想更接近用户”。

然而,美图之所以选择登陆港股,所谓“接近用户”一词或许也只是官方说辞,因为美图最核心用户仍在中国大陆。

此外,从目前港股形式来看,赴港IPO也可能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这可能是美图公司目前为止的最佳选择,如果从投资人退出回报的角度看,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首先,投资人退出面临时间压力。美图创立以来,从接受第一笔投资到现在已经超过7年时间。美图于2009年拿到了蔡文胜旗下的隆领资本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其后分别在2011年、2012年、2014年,获得了共计3.6亿美元的三轮投资。

投资机构的基金存续期一般为“5+2”,即基金的投资期为5年,退出期为2年,若按此时间计算,美图机构投资人退出压力不言自明。

其次,退出渠道可选性少。从美图用户和市场来看,最佳选择是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但留给美图的选择并不多。要么选择新三板,要么排队或高价借壳登陆主板,这二者对于美图来说,都并非合适的选择。

此前曾有消息称,美图的目标是标准“战略新兴板”,但随着后者在2016年3月的流产,美图IPO选择方案也可能随之梦碎。

为何不选择赴美IPO,登陆纳斯达克?

美图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对内的主要说法是美图模式在美国并无现成相同可对标的公司,并且中概股近一年来在美股市场动荡,让美图为赴美上市的前景感到担忧。

但分析人士认为,最主要原因应该与美图的资本结构有关。“美图大股东并非美元基金,如果赴美IPO再从美国往回弄钱会非常麻烦,而国内排队又道阻且长,为了退出只好去人气欠佳的香港市场”。

实际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赴港确实对于美图来说是个最佳选择。

在已曝光的美图股东结构里,董事长蔡文胜和CEO吴欣鸿分别占比38.6%和15.6%,占比超过50%,在奉行同股同权的港股市场,这样的股权结构意味着即便在Pre-IPO轮融资中受到稀释,美图创始团队仍对公司发展拥有绝对控制权,登陆港股市场并不会让管理团队在控制权上受到损失。

“深港通实施方案”的推出利好美图?

虽然接近蔡文胜的相关人士给出的“香港上市接近用户”的言论并不十分具有可信力,但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正在朝有利于赴港上市的美图方向发展。

就在近日,传言多日的深港通取得重要进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

这也意味着,大陆和香港资本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直接密切,对于美图来说,登陆香港不仅甩掉了国内的诸多政策性限制,也能在港股市场取得大陆用户的支持,此外从美图董事长蔡文胜的个人喜好来说,此前他投资的云游控股和飞鱼科技都先后在港上市。

还有分析称,一旦美图以50亿美元的估值在港上市,将创造诸多价值,这也是美图方面为之心动的。

自创立以来,这家主打“美颜”的公司顺利抓住了年轻用户群体,先后抓住了工具应用、移动化、硬件成本降低等趋势。

随着直播、网红经济等热潮的推进,美图也正在通过美拍直播等进行布局,利用已经形成的社区和用户群进行进一步发展。

蔡文胜正在谋划一盘怎样的棋局?

美图拟上市的消息并不十分令记者意外。在2015年4月,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曾突然以美图秀秀董事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之后在他的带领下,美图手机问世、领投faceu、大力打造直播短视频平台美拍等一系列举动可看做是美图资本布局的开始。

2013年,蔡文胜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为美图秀秀站台。他说,“大家以前搞错了,美图秀秀是我亲身参与从策划到起名的公司,整个团队都是由我以前公司的员工组成,等于有我自己的基因”。

记者依据第三方App Annie报告作为参考,在“全球十大移动应用开发商排名”中,以图像美化和社交为核心产品的美图排名全球第八。

美图变现模式主要在软件、硬件两方面,广告收入仍有巨大上升空间。若按蔡文胜的投资布局来看,拥有美图秀秀、海报工厂、美妆相机、美图贴贴、美颜相机、潮自拍等一系列软件的这家公司,未来极有可能会打造出一个“美女经济生态圈”。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天使客】所有,微信公众号转载本文时,请联系天使客小编“larafighting”,需在正文前署名,文末附上二维码(上图)否则视为侵权。

天使客资产管理平台,由腾讯创始人之一曾李青、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多家机构及多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联合投资;我们提供私募基金、定向增发、优质股权等全品类、多维度资产配置服务。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01:21

炙热房地产市场是可怕的定时炸弹?

不执着财经 张平 08月24日 12:05
分类 :财经
阅读:67
抢沙发
其实,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是个可怕的定时炸弹。高房价不仅会榨干人们的血汗钱,挤压民间消费,不利于经济发展。还会使中国房地产结构产生严重分化。更关键的是......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现如今,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不仅有秋老虎到处肆虐,引爆热层层热浪,热得人心发慌。更有那炙手可热的房市,搅得小老百姓觉得心神不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连续10个月延续涨势,且涨幅进一步扩大,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也有所增加。

实际上,在经过2015年初以来的房价飞速上涨之后,不管是从房价收入比,还是租售比上看,中国的房价已到了让普通百姓“望房兴叹”的高度。普通家庭离圆上住房梦似乎已摇不可及。

现如今,除了土豪、明星大腕、贪官污吏和炒房客可以“任性购房”之外,普通百姓只能是集中两家三代毕生倾囊之力当房奴,或者因无力缴纳首付款而“五内俱焚”。特别是,近期又爆出不少地方地王频出,面粉贵过面包价,楼面价动辄几万、十几万也已经是“新常态”。这更让持续观望的众多刚需们又一次遭受火一般的煎熬。

纵观本轮房价的大涨,主要是去年初,决策层为了“稳增长”,而对楼市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解禁多套房限购,在商贷和公积金贷款利率、首付方面实施宽松政策等举措。目的是以此催化楼市消费热潮,消化掉多年来积累的三四线楼市库存。但政策的效果是,一二线城市出现楼市热销场面,而三四线城市依旧面临库存难以化解的压力。

现在很多人会问,政策原先设计的剧本,咋会到了市场上就演绎出情形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中央“因城施策”的决策,到地方政府层面上,根本没有得到落实。也就是没有根据不同线际城市的特点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楼市去库存之策。

另一方面,各地所推出的去库存政策,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则,让楼市依靠最为有效的降价促销,以价换量来消化库存,而是动用行政手段,采用购房补贴,甚至是降低首付比例,忽悠百姓们在高位接盘。这就导致部分城市经历了新一轮疯涨后,即使重启限购来“制动”,也难让楼市降温。而三四线城市房价有了死杠虚高房价也不松口的底气,去库存愈加艰难。

现在的状况是,没有库存压力或压力较小的一二线城市可能走向失控的虚热,仅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值就可买下半个美国。而存在库存压力的三四线城市依然背负着难以解套的压力,多数三四线城市仅存量房去库存就需化费3-5年。显然,市场的反映并未能按照政策原先设计的节奏去走。那么若是房价泡沫一直恶化下去,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产生啥影响呢?

首先,高房价对中国经济总体上“弊大于利”。虽然房地产市场的产业链条比较长,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对促投资、保经济,且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畸高的房价会推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而一个干实体一年的盈利赶不上在房市上炒两套房赚的多的怪现象显然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

当大多数民众的幸福感被一个楼市泡沫消解殆尽时,这个行业的高烧所侵蚀可就不仅是人们的钱包那么简单了。更何况当高房价榨干了人们的血汗之后,势必影响人们未来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正常消费,这种由楼市独享消费的畸形结构,只能让整个经济走进死胡同。

再者,中国楼市不平衡的结构,使部分城市去库存难度加大。一二线城市房源被抢购一空,而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反观三四线楼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楼市,大抵以人口净流出城市为主。这些城市对于本地人的吸引力降低,更难吸引外地人口,上一周期积累的楼市库存很难卖出去。在此情势下,降价、补贴、就地落户的城市化、以及政府购买作为经适房的努力也很难从根本上去库存。

最后,楼市泡沫存在着系统性风险隐患。对一二线城市而言,靠高杠杆来支撑的“地王”绝非利好,各地城市的限购之策力度仍需加强。否则,热点楼市的虚热也可能会给下一经济周期带来库存压力。更重要的是,资本过度聚集于楼市,也使实体经济缺金少银,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而楼市资本积累过度,也容易造成过度加杠杆并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现如今,部分城市的房产市场已疯狂到近乎失控。其实,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是个可怕的定时炸弹。高房价不仅会榨干人们的血汗钱,挤压民间消费,不利于经济发展。还会使中国房地产结构产生严重分化。更关键的是,房地产在加杠杆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助推房地产泡沫,这较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05:58

养儿已不能防老 老龄化需早作打算

齐俊杰 08月24日 10:08
阅读:42939
抢沙发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超过4亿,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等70垂暮、80后退休的时候,这个难题将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这个问题将彻底无解

养儿已不能防老 老龄化需早作打算

公众号搜索:齐俊杰

如果说经济减速,资产泡沫,产能过剩只是我们暂时的困难,那么我们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甚至是一场灾难还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们,那就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换句话说,等70垂暮、80后退休的时候,这个难题将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几乎无解的社会话题和经济话题。


有人说,生老病死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有什么可怕?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制度下几乎都是养儿防老,等自己老了,由儿女照顾,但如今的社会结构彻底割裂。将原来的大家族概念打碎成若干个小家庭,再加上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从50后开始,社会就进入了一个421的人口结构,一个孩子负担两个老人,一个家庭负担四个老人,先不说经济,但从时间精力上来说,基本已经不可能。未来养老问题将麻烦不断。


第一,资源极其紧张,现在养老院就一床难求,而在20年后,老龄人口至少翻倍,到时候恐怕养老资源会更加紧俏,弄不好会像今天炒房价一样,去炒那个时候的养老床位。而医疗资源也是如此,看看现在的医院有多拥挤就知道了,如果老龄人口翻倍,以后看病将是个巨大的难题。

第二,资金肯定不够用,现在6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养老金尚且出现漏洞,如果3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的时候,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养老金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狠狠的盘剥年轻工作人口,也就是说到时候他们交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至少翻倍。社会公共福利,大概会吃掉他们收入的一半。企业负担大,员工负担大,经济自然动力不足。赚钱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失业率上升,是可以预见的难题。


第三,健康问题堪忧,在我们的空气、水、食物发生大幅度变化的这代人,健康状况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恶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工作透支猝死的消息也是越来越多,当这代人老去,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都会集中爆发,现在的年轻人都亚健康,等到几十年之后我们会怎么样,真的很难乐观。

第四,家庭破碎,养儿防老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由于经济资源过度倾斜到几个城市,使得大量年轻人跨省打工,从每年的春运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大量的老人和儿童留守乡村、县城,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根本无法尽到赡养义务,这个趋势将在未来的20-30年里逐渐加剧。如今大城市人口已经限制增长,而且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大量的年轻打工一族,可能折腾半辈子仍然无法留在大城市,最后被迫返乡,而他们的子女可能会在大城市继续悲惨的命运,这将加剧整个人口的分裂,年轻人继续背井离乡,年老者返乡老无所依。


第五,时间成本巨大,即使最好的情况,比如在同在大城市,独生子女照看4个老人,几乎也是无解,记得我奶奶病逝之前,3个儿子2个孙子加上护工,轮流陪床守护了几个月(肺癌夜间要不停的咳嗽,陪护要不停的忙乎),几乎把一家人熬到了极限,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如果只有一个儿子,该怎么办?全靠护工,首先是不能放心,万一他一偷懒,难受的还是病人。其次,300-400元每天的价格,如果一个人来负担,也确实压力山大(恐怕很多人一天还赚不了一个护工钱,再加上老人的住院费营养费医疗费,即使有医保恐怕也会是一笔天文数字)。这已经是一个最好的情况,老人和子女在一个城市,分开生病。如果有四个老人中的两个老人同时生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结构,和人口跨境流动的形势面前,养儿防老已经基本失效,养儿更多的可能是坑爹,先把你的家底掏空,因为他要去大城市,要在大城市买房,而他能不能反哺你,能不能在你老了之后尽孝,有的时候不光是人品问题。很多孩子还是好孩子,也很孝顺,但形势逼人,确实有心无力。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整个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越是大城市生育率越低,一方面是工作忙压力大,另一方面也是大家理性的选择,因为看不到希望。

这个问题在国家层面几乎无解,只能靠我们自己,早作打算,早预定养老院的床位,早存钱,一定要早上商业保险,多储蓄,尽量跟子女在一个城市,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别无他法。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10:43

大萧条有何国际特征?

巴曙松 08月24日 06:00
分类 :财经
阅读:7758
抢沙发
《美国货币史》一书回顾了自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到1960年里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研究了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本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主要介绍了大萧条的国际特征,敬请阅读。

编者语:《美国货币史》一书回顾了自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到1960年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研究了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教授、王劲松博士等翻译,已于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1929年,西方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重建了在不同国家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的货币本位。这一货币本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汇兑本位制,因为许多国家是用可以按固定价格兑换成黄金的其他货币(尤其是英镑和美元)作为货币准备金,而不是以黄金本身作为货币准备金。这些国家的官方机构往往是中央银行通过,通常是通过随时准备按照以其他货币表示的固定汇率来买入或卖出本国货币来直接维持固定汇率,而不是随时准备按照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固定价格来买入或卖出黄金来间接维持固定汇率。

由于金汇兑本位制和金本位制一样,涉及的是固定汇率,因此它同样意味着,只要金汇兑本位制维持下来,那么不同国家的价格和收入最终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得不尽量保持各国之间的收支平衡。然而,金汇兑本位制的运用的确意味着各国之间调整的空间减小了——大致平衡也不会达到完全金本位制下的平衡程度。金汇兑本位制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在各种冲击面前更加脆弱,其原因与存款准备金比率的上升会使国内的货币体系更加脆弱的原因一样:因为金汇兑本位制提高了对相关高能货币——这里最终指的是基金——的需求量与可用来满足这种货币需求的高能货币量的比率。

由固定汇率制度建立起来的联系使得收入和价格在1929年之后出现了全球范围的下降,正如1920年由刚性较弱的固定汇率制度建立起来的联系使得收入和价格出现了全球范围的下降一样。如果没有这些联系作为国际间的传导机制的话,那么任何涉及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大萧条,都不会在任何一个国家蔓延。这些联系中有足够的空间允许进行小规模、非一致性的变动,但不允许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和1920年一样,尽管经济萧条已经是全球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萧条不是起源于美国。至少从一战开始,美国就已经是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持有世界黄金储备中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它有能力引起世界性的波动,而不仅仅是对这种波动做出回应。当然,如果美国的确引发了全球性的冲击,反过来它毫无疑问会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反应而受到影响。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1920-1921年的萧条主要是源于美国。最初的措施——即在1920年1月大幅提高贴现率——的确是以往黄金输出的结果,但是反过来它反映的是美国在1919年的通货膨胀。贴现率的上升导致黄金在5月份出现了反方向的变动。接下来的措施——即1920年6月将贴现率提高到联邦储备体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水平——则是精心策划的政策行动,这一行动的力度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因为黄金输入已经开始。接下来,便出现了大规模的黄金输入,这从正面证明了其他国家不得不进行调整来适应美国的变化,以便于清点自身的黄金损失,而不是相反的情况。

1929年的情况也不例外。最初的高潮性事件——股市暴跌——再一次发端于美国。一系列事件的发展导致货币存量在1930年后期开始加速下跌,而这一系列事件又是主要发端于美国。事实上,人们很难将一系列的银行倒闭事件归因于当时国外任何重大事件的影响。黄金流向再一次坚定地证明了,美国是事态的主导者而不是追随者。如果是其他国家的下降传导到了美国,那么传导机制就是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这种赤字是由其他国家价格和收入水平相对于美国的价格和收入水平的下降所引起的。这一下降会导致黄金从美国流向国外,反过来,这往往会——如果美国遵守金本位制规则的话——降低货币存量,从而降低美国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然而,在萧条开始后的最初两年时间里,美国的黄金存量出现了上升而不是下降。这表明,和1920年一样,其他国家不得不进行调整来适应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不是相反的情况。

国际影响如此严重,传导如此迅速,这不仅仅是因为金汇兑本位制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在面对冲击时更加脆弱,而且也是因为美国未遵守金本位制规则。我们不允许通过黄金输入来扩张美国的货币存量。我们不仅没有使货币存量得到扩张,而且还正好相反。我们的货币存量出现了不合情理的变动,当黄金存量上升时,货币存量却在下降。1929年8月,我们的货币存量是黄金存量的10.6倍;到1931年8月,货币存量是黄金存量的8.3倍。结果,其他国家不仅被迫承担全部的调整压力,而且还要面对相同方向的进一步冲击,并且不得不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正如Harrison在1931年初时所指出的,外国评论家对美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因为随着黄金流入美国,会员银行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来用这些黄金清偿联邦储备信贷,结果导致这一时期的联邦储备信贷总量出现了下降,下降规模和黄金输入量持平。因此,人们说美国抵制住了输入黄金的通常或正常影响……给世界造成灾难性影响的持续黄金荒……如此严重,以至于人们希望能够详细地审查联邦储备体系的公开市场政策。

这些影响首先严重地冲击了那些已重建金本位制,但实际黄金储备量最小的国家,以及那些金融结构在一战中遭到严重削弱的国家——奥地利、德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了维护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一些国际贷款得以发放,联邦储备体系也参与其中。但是,只要美国的通货紧缩给这些国家造成的基本压力未得到缓解,或者这些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之间形成的固定汇率制度联系不被切断,这种援助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这一事实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得到了验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这些国家遭遇了金融困境之时,美国反过来受到自身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的反射性影响。

中国的例子强有力地说明了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传导机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当时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而不是金本位制。因此,与金本位制国家相比,中国相当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以黄金表示的白银价格的下降,以及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元的贬值,这两种情况的影响是相同的。其影响是,将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全球性的萧条隔离开来。随着以黄金表示的全球价格的下降,以黄金表示的白银价格也出现了下降。因此,以白银表示的商品价格将大致保持不变,中国将在不引起国内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其外部平衡。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1929年至1931年,中国国内几乎未受到横扫金本位制世界的灾难的影响,正如1920-1921年,德国通过恶性通货膨胀和相联系的浮动汇率制度将自身与外界隔离开来。

第一个切断这种联系的主要国家是英国,它在1931年脱离了金本位制。随着英国脱离金本位制,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萧条在1932年第三季度到达了谷底。而在那些维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如加拿大,它们仅仅走过了英国所走的部分道路,萧条仍在持续。在中国,由于英镑相对于黄金出现了急剧的贬值,因此中国元相对于英镑升值,中国于1931年首次陷入了这场萧条之中。

当然,引导这场国际性运动的先锋国家并没有原地踏步。由于在1928年以低估法郎的汇率水平重新恢复了金本位制,法国得以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因此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在某一点上可以超越美国,不仅增加自身的黄金存量,而且在1931年后期,开始从美国输入黄金。1933年3月,美国暂停了黄金支付(事实证明,此时正是美国以及与美国联系紧密的国家的经济周期谷底),法郎和美元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了。在法国,金本位制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因此萧条持续了更长时间。尽管从1932年7月至1933年7月,情况出现了一次好转,但是直到1935年4月才到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周期谷底。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所著的《美国货币史》,中文版已于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12:29

股转系统李永春:新三板已经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刻

新三板府 08月24日 01:08
分类 :财经
阅读:13
抢沙发
8月23日,全国股转公司挂牌部总监李永春在一次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当下新三板发展路径的思考”。他表示,新三板已经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刻。

8月23日,全国股转公司挂牌部总监李永春在一次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当下新三板发展路径的思考”。他表示,新三板已经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刻。

李永春认为新三板未来市场改革要秉承四个坚持:1、坚持法制化;2、坚持市场化;3、坚持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相匹配;4、坚持独立设计。

李永春表示,对于当下新三板未来的改革路径,仍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为重心!

      中小微企业受益

新三板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现在看来效果初现。

据李永春介绍,目前新三板已经产生了积极效应:

      (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去杠杆降成本,支持创新创业;

据悉,2015年非金融类挂牌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48.99%,同比下降7.62%,杠杆率为96%,同比下降两成以上;挂牌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同比增加195.44%,服务费用同比降低9.25%。

而在人才激励方面,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共有1186家挂牌公司有核心员工持股,累计激励员工1.28万人,96家挂牌公司实施了员工股票期权激励。

      (二)改善私募股权投资的生态环境和运作模式,促进早期资本形成,完善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链条:

据清科统计,2016年一季度,VC通过新三板退出的项目有495个,占全部573个退出项目的86.4%;PE通过新三板退出的项目有300个,占全部415个退出项目的72%。

2016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产品参与了515次挂牌公司股票发行。截至6月末,VC/PE持股的挂牌公司数量占比为60.67%。

      (三)较好解决中小微企业对接金融体系的微观障碍,提升金融体系的协同效应:

新三板挂牌公司多为创新型、创业型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风险水平较高,面临着会计信息不规范、不连续、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规范;股权定价难;股权流动性低等诸多困难。

在此背景下,股转系统与33家商业银行开展了战略合作,为这些公司提供授信额度。

2016年度商业银行为挂牌公司提供授信额度合计732.39%亿元,一季度实发贷款639.30亿元;2014年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为挂牌公司提供贷款金额累计达1897.87亿元。

      (四)引导证券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创新完善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链条和服务模式: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已经推出两年,根据股转系统数据显示,新三板参与市场服务的主办券商96家,其中做市商89家;会计师事务所40家,律师事务所1191家。

做市商制度的推出对于市场流动性难题有一些改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资金有限等。

李永春认为,这就要求券商在今后以销售为目的在前端遴选企业,回归投行本质;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的进行持续督导和服务。

同时,引导券商等中介机构从辅导企业改制、规范公司治理、完善资产定价与销售能力多方面进行业务整合。

      (五)发挥中小微企业政策平台的作用,促进政策和自愿的聚焦协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李永春表示,目前发展长江经济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等国家经济、产业政策均把新三板作为重要抓手。

此外,李永春还透露已经有20个省级人民政府、科技部火炬中心及部分地州市与全国股转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的员工总数为163.19万人,2015年新增就业14.40万人,增幅9.68%(高于全国城镇就业增速6.32个百分点);支付的各项税费从2014年的46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98亿元。对经济也起到了提振作用。

      问题与挑战

当然,新三板也涌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李永春表示,跟主板、创业板市场比起来,新三板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其制度体系也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新三板的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他说。

截至目前,新三板的挂牌公司已高达8820家,但仅被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海量的市场,而结构性分化不明显。

分层制度推出后,其他配套制度也并未跟上,对新三板的流动性未有改善作用。新三板的主要指数更是在不断寻底中。

除此之外,李永春认为目前的新三板面临着几大突出问题:第一是市场定位不明确,这直接导致市场对其预期不稳;市场监管不足,“奇葩”频现;公司未来的创新方向不明。

第二是市场流动性和定价功能不足。

新三板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定价体系。

流动性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新三板,有专业人士认为新三板尽管目前数量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性缺乏已逐渐对股权定价及投融资形成负反馈效应。

此外,新三板的监管也略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有了新三板频现的黑天鹅。

当然,李永春还总结出了一些新三板经验。他认为新三板未来必须坚持法制化、坚持市场化、坚持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相匹配、坚持独立市场设计。

他还提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股转系统也将在完善市场的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争取在十三五末期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包容高效的新型证券交易场所。

“未来的新三板依然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完善和发挥主要为创新性、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服务和支持的功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李永春说。

更多新三板资讯,请关注新三板府新三板频道(www.x3bf.com)

和微信新三板府(ID:xinsanbanabc)

本文为新三板府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14:05

你信吗?这6大因素将致2016房价暴跌

记者报道 08月23日 21:16
分类 :财经
阅读:46
抢沙发
你信吗?这6大因素将致2016房价暴跌
虽然央行降息降准利好房地产市场,但地产三大亨牛刀、王健林、任志强却一致认为2016年的房价会暴跌。小编看到此消息为之一震,为何地产大亨会如此判断?我们从6大因素来看看,会不会导致2016房价暴跌。


中国房地产市场环境今非昔比,如今,楼市供求基本面已经基本平衡,短期内来看,楼市仍然面临去库存的问题,即使有限购取消、降准降息等“救市”政策,也改变不了中国楼市“去库存”的基本现实。

今年8月底“双降”之后,虽然市场成交量价会在“金九十银”有所表现,会促使一部分城市楼市出现繁荣景象,但是,这繁荣的背后是“救市”政策不断刺激不断透支楼市需求的结果,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楼市危机。而这场危机极有可能在2016年年初爆发,届时,楼市将陷入新一轮的大萧条周期。具体来讲,有以下六大理由。

理由之一: 楼市供求基本面已基本平衡,今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研究部结果显示,2010年左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户均套数已经达到1.0套,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家庭户均套数达到1.0,也就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已基本平衡,楼市开始进入下半场,未来楼市增量房增速将递减,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进入存量房时代。这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需求特征来讲,就会体现出增速较为平稳、需求更加差异化的市场特征。

从楼市大趋势来看,当前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供求基本面来看已基本平衡,市场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今年由于多轮“救市”政策导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理由之二:央行“双降“之后,楼市需求将大量透支,楼市在下半年疯狂后将陷入大萧条

今年 “330新政”以来,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价的回升主要是过去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以及由于需求的集中释放而带来的市场需求的透支,如果房企据此以为未来楼市一直会保持这样的量价走势,那其实就是对于市场的误判,就极有可能在未来市场出现变化之时陷入被动局面。

从本轮央行“双降”之后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待本轮市场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释放完毕之时,下一轮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也就来临了。央行“双降”之后,本轮楼市量价齐升最多持续到今年第四季度末,也就是说,央行“双降“之后,楼市需求将大量透支,楼市在下半年疯狂后将陷入大萧条。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2016年初开始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极有可能会来临。届时,如果企业没有在今年下半年做到“未雨绸缪”,那么,房企就有可能会因此陷入被动推盘的局面,企业的资金面也会因此遇到问题。

因此,在央行降准降息的政策利好“窗口期”,对于房企来讲,首先应积极调整推盘节奏,把控好五次降息四次降准之后的跑量去库存的“窗口期”,增加“金九银十”甚至年底最后几个月销售业绩在全年的比例,防止市场环境在第四季度末甚至2016年初出现变化而导致企业被动推盘的局面。

理由之三:美元加息预期强烈,全球资产配置方向转向美元资产或房产,中国取消限外对国内楼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美元加息预期强烈,从全球投资客或财富阶层的资产配置方向来看,购置美元资产或增加美元资产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美国房地产市场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在此市场背景下,中国放开了外国人在国内购房的限制。

放开外国人在国内购房的限制对国内楼市,对国内楼市去库存不会起到太大作用,中国取消限外对国内楼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原因很简单,全球投资客或财富阶层对比中美楼市的投资价值,还是会选择投资价值较高的美国房产,不会选择中国楼市。即使选择中国楼市进行投资,也只是关注一线城市及极少数二线城市当中的中高端物业,难以改变楼市大趋势。

理由之四:“地王”频出是楼市疯狂的体现,楼市疯狂之后必然出现调整期,楼市将现大萧条的周期

今年以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地王”频现。今年以来土地市场高溢价、“地王”现象确实在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回暖的市场背景下出现,如果今年市场成交量刚刚反弹就导致开发商在土地市场疯狂拿地,如果这样的“地王”的拿地成为常态,那么,市场可能很快将走向另外一个方向:疯狂之后的市场调整期。

无论何种形式以何种方式让土地市场出现“高溢价”、“地王”现象,笔者认为,在房地产市场仍然还在复苏的市场背景下,土地市场出现“高溢价”、“地王”不是一件好事情。

土地市场“高溢价”、“地王”是魔鬼,如果当前土地市场正在酝酿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复苏的行情,这极有可能是市场走向出现偏差,这或将导致楼市调控政策由当前的“救市”为主的时期转为再度收紧,市场也将再度陷入低迷。

从历史经验来看也是如此,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地王”频出疯狂之后,2011年、2014年楼市包括土地市场陷入大萧条。从今年土地市场表现来看,如果土地市场“地王”现象在今年下半年持续频现,那么,这也就意味着2016年楼市将陷入大萧条的调整期。

理由之五: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大部分城市限购政策取消、“央四条”出台限贷政策也松动、330新政出台、各地方政府也在发布“救市”措施、央行已经累计五次降息四次降准,与楼市相关的各种政策层面的利好纷沓而至。

但是,这这些政策的效果都是短期的,并不代表未来楼市基本面会一直持续回升,不代表未来问题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理由之六:对于大多数大中城市来讲,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楼市基本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这是楼市基本“国情”,这也决定了未来楼市仍然会面临阶段性调整的市场压力

事实上,从短期内来看,当前楼市仍然是调整期,市场基本面并没有明显改变,“去库存”仍然为市场主旋律,这个基调并不会因为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成交量回升而明显改变;对于房企来讲,同样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甚至部分房企比如浙江广厦等房企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

而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基本面下滑的压力还会导致2015-2016年期间楼市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继续表现出来,迟早还会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B511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15:22

楼市冰火两重天:论城镇化之于房价

刘誉儊 08月23日 21:08
分类 :财经
阅读:8689
抢沙发
回顾上半年,一二线城市经历了上半年的爆炒过后,楼市趋缓、地王频现,杠杆风险、限购限贷等成为如今房产的热点话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地产现象就是两极分化问题,也就是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分化的问题,

回顾上半年,一二线城市经历了上半年的爆炒过后,楼市趋缓、地王频现,杠杆风险、限购限贷等成为如今房产的热点话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地产现象就是两极分化问题,也就是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分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说白了,也就是城镇化战略偏差的问题。


在没出问题之前,城镇化战略路线似乎没什么影响,可是现在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现在就到了不得不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城镇化与城市化,从字面上来看,两者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农民要进城。但是在政策与指导思想上,这两个是有本质区别的。尤其是我国多年来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就是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但是,其结果还是大家都愿意往大城市走,大城市的城市规划一再突破,刚做好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其实际人口就达到了1000万。例如早两年深圳,刚做好一个8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现在人口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了2100万。土地受限制,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相比之下就太小了,而且公共产品也受到限制。大家试想一下,2100万人口居住在800万人口规划的城市里,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很拥挤,一房难求,楼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房价能不上天吗?


然而在小城镇,最好的理想状态就是,大量企业到小城镇去发展,带动当地产业与经济腾飞,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可是,其结果是小城镇压根就没这需求与功能,企业怎么发展?人是有思维的,是有理性的,要在哪里就业,就业之后工资有多少,这都是人们实实在在关心的问题,工资较高的工作,是小城市给予不了的,所以小城市的楼盘建成之日,就是人们走光之时。

城市化在早期阶段,人口一定是向大城市蜂拥涌入的,因为大城市才具有聚集效应,大城市处处是商机,永远都不用担心跟小城市一样会没有消费者。只有大城市才能具有规模效应,才能带动产业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人口聚集能带来更多产业的发展,例如服务业、时尚产业,还能促进各方文化的融合,使各地的文化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城镇化有违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随便问一个农村或者乡镇里的孩子,问他长大了想去哪,他肯定会不假思索的就告诉你要去大城市发展。从小就向往大城市的孩子,你说他会去小城镇吗?这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发达国家确实有很多小城镇有着发展的机遇,那这是否说明发达国家也是以小城镇发展为主?其实不然,这些年发达国家也在发展特大城市。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着差别,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里,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也是大量的涌入到大城市里去。但在二三十年之后,第一代涌入大城市里的人,就开始有人退休,退休之后大部分人会选择回到家乡,重新回归乡村生活,退休的人有着高额的社保,同时也把高收入带回了小城镇,这样久而久之,就把小城镇与农村给发展起来了。


然而我国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来看,我国是属于后发展国家,我们在短短的一两代人时间内,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因此我国在现阶段,一定是首先发展大城市,只有人们富裕起来了,整体的经济水平跟上了,经过两三代人的退休,人口就会出现回流,到时候小城市的经济与人口才会稳定下来,慢慢的就会与现在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一样,同样会有很好的发展与机遇。

所以,按我个人理解,现在不是把小城镇做大做好的时候,小城镇应该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为将来退休人口的回流打好基础,落叶归根是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以未来退休人口回流是必然的大趋势。

跟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YC300500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17:12

10年期国债暴跌,股市能安然无恙否?

刀锋 08月23日 19:17
分类 :财经
阅读:35
抢沙发
私有化全线熄火,只因为周鸿祎的一句话:360目前没有考虑借壳。360概念的中信国安、中葡股份双双大跌。万达私有化概念也受到波及,龙头国中水务全天水下,注定了整个板块的沉沦。

一步三回头,才是A股正确的节奏。大盘连续调整6个交易日,其实也就跌了1个多点,每天涨停股都保持在50只左右,中间虽有起伏波折,但赚钱效应一直都在。

盘面略显无聊,多头爆发洪荒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尾盘跳水不过虚惊一场,各大指数红盘报收,大盘很有规律的阴阳互现,日线队形十分整齐。

私有化全线熄火,只因为周鸿祎的一句话:360目前没有考虑借壳。360概念的中信国安、中葡股份双双大跌。万达私有化概念也受到波及,龙头国中水务全天水下,注定了整个板块的沉沦。

而刚刚兴起的蚂蚁金服概念,却要幸运的多,在龙头君正集团停牌,新朋股份否认投资蚂蚁金服的不利局面下,凭借超高的市场人气,炒作并未明显降温,新朋股份低开高走收阳,合肥城建强势两连板,健康元盘中一度涨停。

当然,市场得以反弹,次新股居功至伟。新美星早盘涨停,全天硬板极大地稳定了军心。乾景园林、苏州设计、美尚生态午后涨停,人气龙头名家汇最后关头逆市奔板,吹响了多头奋力反击的号角。

今天联动性最强的热点,当属黑磷概念,兴发集团、澄星股份、六国化工涨停。市场拿它当第二个“石墨烯”来炒,热衷炒“黑科技”也是大A股的优良传统之一。


(10年期国债日K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因降杠杆担忧加剧,中金所10年国债期货收跌0.38%,创逾三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去年股灾之后,从股市出逃及大类资产配置的资金,都疯狂涌入债市。不过,随着债市降杠杆,资金必然从债市流出,按照股债市场的跷跷板效应,出逃债市的资金会部分流向股市,对A股构成利好!

另据盘后最新消息,保监会将重拳整治保险市场“短钱长投”现象。“短钱长投”最典型的就是宝能举牌万科,保监会此举,就是剑指宝能这样疯狂举牌的险资,举牌概念暂时得消停一下了!

宝能再度增持东阿阿胶,华润为了保住大股东低位,不惜重金买买买。长线资金一个个大举进场扫货,再加上危机关头出面护盘的国家队,试问3000点附近的A股,还能跌到哪里去?

关于后市,刀锋认为不宜过分悲观,从今天尾盘表现看,10日线附近支撑良好,低位承接盘踊跃,大盘调整空间有限。尾盘空军偷袭未能得手,多头迟早还以颜色!

每日两只短线牛股和新操作策略,刀锋会在爱股票直播间公布;盘中接收牛股提示,可下载爱股票APP,或加qq群:310535941。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18:27

这是A股的大利空吗?

刘晓博 08月23日 18:05
分类 :财经
阅读:20
抢沙发
欢迎关注天天说钱!

作者:刘晓博。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天说钱”(ID:liuxb0929)

今天(8月22日)的《证券时报》报道了一条这样的新闻:8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中小型商业银行,正在申请回归A股。

这8家银行包括盛京银行、徽商银行等,基本情况见下表:


通过上述表格的市盈率一栏,我们可以窥见内地银行股在香港的现状。其股价基本上在发行价或者净资产附近徘徊,平均市盈率只有5到6 倍。

也许有人会说:银行股都这样,无论是工农中建、还是招行、浦发的A股,不都是这个估值水平吗?

其实不然,看看刚刚上市的江苏银行和贵阳银行就知道了。江苏银行上市之后连续拉了4个涨停板,贵阳银行今天拉了第5个涨停板。目前两家银行的市盈率均为13倍多,是此前在A股上市银行股平均水平的2倍多。

新上市的这批银行规模更小,加上有新股概念,当然会受到市场的炒作。A股相当于H股两倍的溢价,让这些H股的上市银行垂涎欲滴。

8家正在准备回归A股的银行,估计不会走私有化之路,绝大多数将采取“A+H”的方式。原因很简单,这样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可以有更大的品牌效应。

在中概股刚刚兴起回归A股热的时候,我是较早撰文反对的,认为这样做意义不大,反而挤占了A股宝贵的上市额度,带来外汇流失,成为A股的大利空。后来证监会果然收紧了尺度。

那么,现在中小型银行掀起回归A股潮,对A股将构成什么影响?

表面看,这只是中小规模的利空,涉及到的银行家数不多。但事实上,中国有一大批中小型银行需要上市。一是补充资本金,二是通过上市改善企业治理。虽然每家银行IPO的规模看似不大,但只要这些银行跨过龙门,未来就会有更大规模的定增、大股东减持等。

中小银行回归A股的做法,可能意味着港股、美股将逐步被国内上市资源边缘化,越来越多的民企、国企肯定首选A股上市,享受高溢价。而这种高溢价,则是通过“关起门来玩泡沫”的方式实现的。为了维护这个泡沫,人民币国际化肯定会被倒逼延迟。

目前A股290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数仍然高达90多倍,这将是注册制改革之前最后一段狂欢的日子。谁能拿到宝贵的上市额度,谁就可以享受到丰厚溢价。只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股不断上市,A股估值的趋势性下跌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散户来讲,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作者:刘晓博。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天说钱”(ID:liuxb0929)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21:31

离职员工自述为什么离开美团:王兴的路走错了

天使客 08月23日 15:48
分类 :财经
阅读:77
抢沙发
最近,美团裁员一线销售人员的消息甚嚣尘上,来自一线的美团员工则频频在各个社交平台继续爆料。我们辗转联系到了一位新美大的离职员工,他曾是新美大的一名城市经理,在今年初离职,自己创业。

天小妹说

最近,美团裁员一线销售人员的消息甚嚣尘上。尽管美团官方不断“辟谣”,但是来自一线的美团员工则频频在各个社交平台继续爆料。我们辗转联系到了一位新美大的离职员工,他曾是新美大的一名城市经理,在今年初离职,自己创业。

更加戏剧性的是,新创业的项目,是拉着一批同样从新美大离职的兄弟,做支付宝口碑的服务商。所谓服务商,就是帮着口碑平台拓展线下的商户,帮助线下商户做O2O的运营。自己当老板,创业四个月,这家新公司每天从支付宝口碑获得交易流水已经增长了20多倍。

为了更加真实呈现原汁原味的内容,我们保留了当事人的自述。同时,应当事人的要求,我们隐去了姓名等相关信息。

来源:电商研究猿

新美大不断爆发离职潮

员工对公司的方向充满质疑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点评创始团队几乎全部出局,美团掌控全局,点评的发展思路被摒弃。说是合并,更应该说是点评被合并。老员工对合并后的“新美大”的发展方向充满质疑,也很反感合并后的一些市场策略,比如强制涨佣金抽成比例导致商家抗议。

更致命的是,员工对美团为主导下的公司文化认同感严重降低,对降薪和考核体系的不合理调整(就是媒体最近报道的PIP考核体系)非常反感,所以导致不断爆发离职潮。


媒体调查的O2O创业企业近期出现裁员潮。图表显示,美团此轮的裁员比例为15%,大约波及5000名一线员工。

新美大的现状就是内忧外患。王兴最近不断调整事业部、高管层,这是内部的焦虑。而外部的焦虑,是来自支付宝口碑的夹击。当然百度外卖、饿了么和糯米对美团也形成了压力,但美团更警惕的是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口碑。具体原因,后面我会提到。

点评走的路是正确的

可惜被美团抛弃了

2003年,吃货张涛为解决找地方吃饭的难题创立了大众点评。13年来,点评发展过电子会员卡、优惠券、团购、储值卡、移动搜索广告以及闪惠买单等较多产品,但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点评的商户收录评价体系所展开,搜索推荐一直是点评用户的核心需求,用户质量和粘性较高,点评最核心的始终是基础平台。


大众点评CEO张涛

在基础平台上,点评根据商户需求和消费者使用习惯,去发展点单、外卖、排队等位和广告等业务,这是一种构建生态的发展模式。2014年9月份,点评开始测试新产品闪惠和闪付。

闪惠开始推广后每月交易额翻倍增长,很快其交易占比就超过了团餐和代金券,而且产品本身受到商户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商户对折扣券在营业额的占比接受度普遍低于20%,这也是团购发展的瓶颈,而闪惠虽然也有折扣,但其定位还是在原价消费市场。

美团的团购模式反噬自己

自吞苦果

反观美团,其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优惠。一旦缺失了优惠,美团用户的粘性会大大降低。为此美团需要不断拿出大量资金去贴补一线城市和其他业务线的发展。这也是美团虽然每年的交易量不断提升,但是亏钱也越来越多的原因。

团购模式源于薄利多销的思想,利用百人千人起团来帮商户促销,为消费者提供享受优惠的机会。但是在中国,团购模式逐渐发展为常规的一次性折扣,几乎无门槛。打个比方,一条街区只有一家餐厅打折,那么这家店生意短期内肯定会很好,因为市场存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到后来这条街所有商户都在打折,那么每家店的生意都不会有增长,但毛利都会严重降低;当其他餐厅都在打折某一家店仍然坚持原价,那么这家店的生意一定会被分流。

这就是团购模式不可避免的瓶颈。现在,越来越多的商户意识到打折不是营销的关键,不愿意再继续做团购,但是仍然没办法逃开团购的魔咒。合并后美团占主导,继续主推团购业务,且不断升收费标准,市场认可度不断降低。

现在自己创业当老板

做支付宝口碑的服务商

我们从4月初开始做支付宝口碑的服务商,每天的交易流水已经增长了20倍。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选择做口碑服务商,最初是因为对本地生活这块业务较为熟悉。支付宝口碑的思路和我们队市场的判断比较接近,而且口碑在阿里下面,阿里抛售了美团股票那肯定是全力扶持口碑。支付宝线上支付已经几近于垄断,但是在线下本地生活领域还没形成完全的渗透,需要口碑来覆盖线下市场。

其次,口碑的发展策略是依托于强大的支付功能,来打造服务于商家的营销平台,通过商家再去服务顾客。在口碑后台,给商家提供了推荐引流功能,还有商户分析营销功能,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思路。点评在推荐引流上做的很好,但是在会员营销方面,受制于账号问题很难有较大突破。

目前商户普遍接受支付宝,方便快捷,支付宝买单已经成为商户主要的支付方式。但是大部分商户对口碑的功能认知还很局限,很多商户连口碑商家和电脑后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小雅等营销功能了。

线下商家一般对费率较敏感,尤其是轻餐商户。美团的抽成越来越高,商家肯定会慢慢逃离。但商家和口碑的合作成本极低,所以现在口碑在商家里面接受度越来越高。而从我们服务商的角度来说,口碑依托于支付宝的巨大流量,发展迅速,这就意味着有生意可以做。

另外,口碑平台发展成熟后,肯定以流量引导、行业增值服务为盈利模式。现在服务商都是以平台返佣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后期肯定会被增值服务所替代。口碑现在在分行业做餐饮、丽人、商超的行业解决方案,给商家提供营销、运营的工具,其实就是增值服务的思路。这也是我们放弃美团转做口碑的原因。


文章版权归天使客(微信公众号:angelclub2014)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并保留链接。

天使客资产管理平台,由腾讯创始人之一曾李青、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多家机构及多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联合投资;我们提供私募基金、定向增发、优质股权等全品类、多维度资产配置服务。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22:51

世界股市大变脸,耶伦将粉墨登场

数据云图 08月23日 13:47
阅读:23
抢沙发
那就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证监会强烈健康合理的监管下,中国的股市确实在理性的自由发展,而且这个发展是正向的,故此我们作为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应该为我们的中国A股点亮……

她是世界金融市场上一位横空出的女王;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中的娇子,她不仅是世界金融中男子们都争相示爱的对象,同样也是所有女中精英们都崇拜敬畏的偶像!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一个呼吸,一句话,都会引起世界金融市场的大波动。故此我们不得不爱,也不能不爱和敬畏。

在中国A股市场,从股灾,到市场稳定,再到刚刚突破横盘区域,出现了走过严冬,正迎来春暖花开之际,这位世界公认的:“美女”却即将再次发言,再次给世界的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


先说说中国的A股市场吧,近期A股伴随着一系列的概念,和资金的疯狂博弈,终于脱离了横盘长达8个月的横盘区域,崭露头角,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时也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证监会强烈健康合理的监管下,中国的股市确实在理性的自由发展,而且这个发展是正向的,故此我们作为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应该为我们的中国A股点亮。不过虽然当前的环境比较良好,但是从大局上来说,他的走势还是比较幼稚和娇嫩,故此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慢慢的去修复。毕竟目前中国股市的量能,还没有持续放大。

以上是中国的市场当前表现,但是我们知道,市场永远是跟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当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国A股作为刚刚新兴的市场,比起其他成熟市场还没有更加完善的自身修复功能,所以就会受到世界大环境的牵制,其中“耶伦”的谈话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我们知道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在26日发表讲话。作为美联储政策走向的重要发声窗口,本次年会上的任何风向,都会直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大动作,尤其是美元加息与否,更是当前封口浪尖上需要探讨的事情。既然金融精英都在静静等待”耶伦”的最后表态,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A股市场也需要锤炼和等待。故此大家在这段时间内应当谨慎,静等水落石出。

最后祝福大家投资快乐。

【大家好,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新老用户,本公司进行了服务升级,隆重推出微信服务号“数据云图服务终端(微信号:CCTV-SJYT888)”,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哦!直播、策略、板块、个股,海量资讯应有尽有,快快关注吧!】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7 01:24:32

一个月暴跌20%!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崩盘了!

九点半财经 08月23日 10:14
阅读:102
抢沙发
中国炒房团扬名在外,抬高了国外很多地方的房价,有国家已经开始针对这些“国外购房者”征税了。但是,正是因为“排外税”,他们的房地产崩了……

刚刚,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崩盘了

最新的数据显示,加拿大温哥华的房价在过去一个月下跌了21%,而在过去三个月温哥华的房价下跌了25%,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不好,短期内这种下跌幅度,绝对可以说是已经崩盘。

比房价下跌更严峻的是,温哥华房市成交量下降了约95%,甚至有半个月根本没有成交量,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也就是说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没有买卖了,直接冻结。

罪魁祸首是“排外税”

温哥华房地产崩盘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政府出台的“排外税”,也就是对外国投资者额外征收15%的房产税,政策一出台,短期内海外买家就基本上被隔绝了。

外国投资人枯竭后,只能靠加拿大本土人士支撑房价,但是加拿大地广人稀,原住民早有住房,因此迎接楼市的只有崩盘了。

扬名在外的“中国炒房团”

说是针对外国投资者,其实也可以说是针对“中国炒房团”的。

2016年五月大温哥华地区的房价同比暴涨30%,加拿大慌了,警告这是一场泡沫,加拿大房价高估了50%,最要命的是家庭债务比例攀升到了150%,这可是美国次贷危机都没有企及的数字。

西门菲沙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助理教授戈登一份新报告称,海外买家、尤其来自中国的买家,令多伦多和温哥华很多居民置业梦碎,无法购买房屋。

南华早报当时说,温哥华“66%购房者有典型中国人姓名”,一度震惊世界。此外,全加拿大现有国际生约33万,其中大温地区11万,最大生源来源国是中国,占比达25%左右,且小留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已达中国留学生的40%。所以中国人炒高加拿大的房价,虽然没有绝对证据,但完全可以推断出来。

悉尼的情况也是类似,一般华人多的澳洲城市,比如悉尼和墨尔本,房价都不便宜。

“若非中国炒房团,事不至此,”澳洲首富、澳洲地产领军企业Meriton的创始人Harry Triguboff向澳洲金融时报表示。新西兰房价近年来快速上涨,当地舆论因此怪罪中国人,认为是中国炒房者抬高了当地房价。

就在温哥华征收“排外税”之前由于中国投资者蜂拥而至,澳洲人在房产市场遭受“排挤”,置业的“伟大的澳洲梦”日渐破碎,所以澳洲拟对外国购房者课税。未来我们或许也能看见澳洲房价的暴跌。

东莞老板纷纷关厂炒楼,称还是买房好赚钱

我们再把视线回到国内,港媒称,曾被喻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市近年因制造业陷入寒冬,不少工厂负责人“转型”投资房地产,厂房十室九空。已在广州购置四套物业的灯饰厂负责人唐先生坦言,如今开厂的收入根本不够给员工发薪水,“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8月22日报道,唐先生在东莞的灯饰厂高峰期有逾百名员工,连续数个月都要加班,订单更大多是出口的产品。然好景不常,近年订单减少,价格下跌,加上工人成本上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甚么”。唐先生遂于前年关闭工厂,借亲人的名义陆续在广州购置四套物业,“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

唐先生表示,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更大,但后者就简单得多。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七月份经济数据,4636亿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房屋贷款达4575亿,占当中99%,企业信贷则为负增长,反映不少企业老板都像唐先生般把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

有金融业人士认为数据引发市场担忧,虽然判断实体经济是否步入困局仍须连续3个月的数据观察,但今次已响起警号,“的确是一个坏消息”。

不过,用齐俊杰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贩毒,你羡慕他吗?不羡慕,因为知道他早晚吃枪子。

据说,当一个国家的房价开始高攀时,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即将盛极而衰。因为钱本身没有价值,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而当钱流动到房子这个环节时,就开始变成了钢筋混泥土,凝固了、流动不下去了。

日本、香港就是前车之鉴。

港、日房地产的前车之鉴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统计局;六大都市包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

根据日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55年有统计数据开始,一直上涨了36年。在80年代后期,地价的上涨急剧加速,直到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首都东京的最大跌幅甚至达到了90%...

知名财经评论人齐俊杰表示,日本跟我们一样,上涨的时候都是一线城市涨,东京涨的最快最高。而当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别管什么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还是东京核心圈,价格同样是暴跌。只不过跌到后来,一线城市还能止血,而二三线城市根本就没有这个功能,直到今天,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仍然没有完全恢复。

与日本地产类似的是,香港地产也曾经历过崩盘,在近50年来,甚至经历了三次。

香港楼价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后的一年间下跌了一半,其后在1999年曾反弹两成,但随着“八万五”时期所兴建的楼宇陆续落成,加上种种因素,楼价在其后3年多再下跌超过四成,在2003年8月24日更跌至谷底。在这5年零10个月,香港楼价下跌七成。

70年代末80年代初,炒楼风最炽热时,炒家索性整幢大厦炒卖,形成“炒大厦”、“炒酒店”热潮。中环的联邦、国际两幢大厦的炒卖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期间两次转手,售价从10.89亿元升至22.35亿元,短短半年间升幅逾1倍。

当时,香港的楼价并非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一般市民的支付能力上,当消费者的工资收入远远追不上楼价升幅时,楼价下跌便势所难免。

本文由九点半财经综合自新华网、华尔街见闻、腾讯财经,中金在线,参考消息网等

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完整版本: 对经济危机非常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