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强烈推荐周国平先生的《孔子的洒脱》。文章如下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 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 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 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 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 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 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 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 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 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黄文治PK于丹:十篇文章批于丹教授批到底
黄文治
汤博铁竿英雄(哈哈...开玩笑了)黄文治,在其历史博客里,写作十篇文章炮轰于丹,掀起批“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高潮。
我们知道,文坛先后火了余秋雨,又火了个易中天,紧接其后还火了于丹。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她还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做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于丹教授在《北京晚报》上说自己四岁就学《论语》;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她指的中华版的书是指中华书局出版的书。于丹教授的火,并不是因为她有那么多头衔并读过那么多的书。而是因为这位“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还同时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这样她能够有机会在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讲读《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依靠强大的央视传媒,在国内一举成名。随后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尽管我认为这个书名有修辞毛病,但第一版第一次就印刷了60万册。而盗版书的数量就不得而知了。2006年12月1日《北京晚报》以《“小妮子”为大众找回孔子》为题,报道了于丹热的情况:“上周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教授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连续9个小时签售《论语心得》12600本,中关村图书大厦当日售出14000本。本周,几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该书继续忝列榜首。昨天,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书店干脆在一层最显著的位置摆出布告:买《论语心得》的读者,请去收银台直接付款”。现在于丹教授已经成为“新明星”,社会赞誉之声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当然其中也夹杂着我辈的非议之声。网络上有些人热衷整理、补充七讲的文字贴到网上;电视重播不少朋友在亲朋的推荐下补课,可谓火上焦油啊。而我等依然要批评她,微笑讲的好,言者无罪。到目前为止,笔者已写近十篇文章批驳于丹教授,现在总结:十篇文章批于丹批到底!微笑本想搁笔,我也有此打算,为什么还写呢?因为网上支持于丹教授的英雄诞生了,看来要跟我们视死如归了,“流失的风”在其文“请给于丹说话权---把支持于丹进行到底” 中支持于丹教授,真是铁竿英雄,不过我声明: 我们是支持于丹教授有话语权的,我们批判她是因为她阐释论语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志解读,歪曲了论语中很多东西,且抽空了论语的积极出世的很多原则性思想,很多地方有愚民倾向,更没有触及论语的灰色的东西。另你指责微笑,缺乏论语中淡定的的境界,我不免有话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拿自己还有两千年的古董来作自己的参照,你批微笑的前提就有误,我倒觉得微笑的语言欢快、有趣、酣畅有道理,是个优点,应该是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微笑:哈哈,我在拉你进入我们阵营啊哈,哈哈.....来吧,我放炮了啊!
下面阐述我十文观点:
黄文治如是说:
“不知道是百家讲坛成就了于丹,还是于丹的《论语》成就了百家讲坛。”
1、《我说易中天和于丹》文中言:“进百家讲坛讲课,有三个条件:一、丰厚的学术根基;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亲和力;三、有中学教育经验者优先。因此在百家讲坛开课的一些学者,要让中学文化水平 的大众感兴趣,所讲的当然不是学术,我们喜欢就听听,不喜欢就不要听了。如果谁非要从学术上去解读他们,那真是庸人自扰。”
2、《于丹教授:一个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陪聊女》文中言:“有人说:看于丹讲的《论语》,不过就是一陪聊女的档次。其实此语大谬,人家于丹妹妹可是手持博士文凭,在央视陪人民群众狂聊还能疯赚几十万版税的主儿,寻常陪聊妹哪有这忒大的本领!当一种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并朝向一个极端走向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拧转一下它的走向,这才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而于丹教授的君子不过只是一个陪聊女而已,某种程度而言,不比芙蓉姐姐的造化大呢!”
3、《我恨于丹教授这个江湖骗女》文中言:“正是因为她已经吃尽人间肉味,哪里知道小民的痛苦。现在芸芸众生哪个不要面对人生竞争的残酷。上大学需要高昂的教育费(已有报道,现在的大学生教育费是九十年代的25倍,出来还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大学生毕业要找工作,还得与民工竞争;结婚要买房子;人吃五谷,谁不生病,生病不敢去医院,去医院不送钱就得送命。人民真是被新的三座大山重压啊。于丹教授讲“淡定”,很像历史上某位县官建议饥民,“何不食肉尔?”真是可笑。”“于丹教授事前事后的现身说法,让我们嗅出了“淡定”的真正味道。非墨兄劝我把她仅理解为卖菜的婆娘,我不赞同,我看于丹教授不但是个卖菜的婆娘,还是一个江湖骗女。”
4、《我为什么批评于丹教授》文中言:“对于以上不满指责,于丹也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一心有一心所得,千心有千心所得”,“而‘于丹论语心得’源于‘百家讲坛’的讲稿,与自己在学校里的讲解并不一样’”,“大学的讲坛并不适合大众,因为看电视时,观众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而且,国庆七天的时间,决定了只能这么样”。于丹教授的意思是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在“百家讲坛”讲的论语心得,并非是其真正的论语心得,是迎合大众需要的一种乱讲。如果仅仅是乱讲,我们也就一笑了之了,但危害太大了,这是一种愚民思想,与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格格不入,套用一句话说,‘如果你长的丑也就算了,如果出来吓人,那就是你的错了’”
5、《于丹教授:请站起来讲话!》文中指出了于丹教授论语心得里典型惹人厌烦的地方。
6、《于丹教授:千夫所指的罪人》文中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于丹教授愚民,乃千夫所指的罪人”
7、《批评于丹教授--是爱国不是卖国》文中言“批评于丹教授,并不表明我接受了什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我可以说我是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批评于丹教授是爱国而不是卖国。”“我是说历史有他的价值,历史学家也有他的使命,就是要引导人们走过曾经的历史泥潭,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一个于丹教授的言论虽小,可她的思想言论到了民众那,被民众所掌握,便成为了一种物质力量了,那么还有国家吗?那真是误国啊,这是马克思讲的。”
8、《法治而非礼治:由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想到的》文中言“于丹教授在央视的倾力追捧下,可谓风光无限,看她的《论语心得》,她似乎成了当今的“圣人”的代言者。所言本质上没有偏离一个主旨,那就是无非愚弄和麻痹一下国人,让大家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成为官本位体制的奴仆。于丹教授的这种“克己复礼以为仁”的“礼治”宣传,虽然投合了部分人的需要,虽然是误民,但我还是希望于丹教授讲解的是自己的论语心得,是真心的误民。反而让大家心里容易接受,毕竟现在是法治社会,崇尚的是法律的权威。”“民主法治乃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9、《于丹教授PK夏红玉》文中言,从我们国家的实际出发,法制的健全势在必行,现在不是讲淡定,讲忍气吞声的时候。
10,《关乎于丹:回复汤博诸兄 》文中言“反对于丹教授的几位仁兄,也包括我本人在内,是因为于丹教授所讲的心得,为了迎合当今一部分人的需要,不惜歪曲论语的内涵,还抽空了论语思想中的积极出世的成分,所以鄙人感觉不妥,批评的分量重了点.那么怎样看待于丹论语心得中的思想呢 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可以看,可以解读她的作品,但不要走入误区,应该努力吸收其作品中的优秀成分,这是应该的,我觉得应该比较理性的了. ” 论战之一:反于丹还是挺于丹?
马千里开博批于丹:于丹对《论语》的直接伤害
我认为,于丹对论语的直接伤害有二:
一)错读论语章句。
二)曲解论语思想。 微笑: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哈哈,分不清敌我啊?一个于丹就把你们折腾成这样?微笑我若是于丹我会更淡定地观察事态的发展,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既然你们对于丹淡定论述有疑义,敬请收看微笑眼里的淡定一说。 黄文治:于丹教授,一个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陪聊女
有人说:看于丹讲的《论语》,不过就是一陪聊女的档次。其实此语大谬,人家于丹妹妹可是手 持博士文凭,在央视陪人民群众狂聊还能疯赚几十万版税的主儿,寻常陪聊妹哪有这忒大的本领 ! 流失的风:把支持于丹进行到底!
前天从电视上得知,在我的家园,汤博竟然发生了一场世纪大批判,不由得为自己的孤寡陋闻而汗颜.我不认识于丹,也不认识非墨及黄文治等前辈.我在汤博里偶尔流连,是因为接触的网站最早是她。 批判于丹---幸福不是装出来的(转自中垒的个性LOGO)
在于丹的论语心得里,有一个奇谈怪论,就是关于幸福的问题。于丹认为幸福与贫富无关。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有很多的各方面的批评意见。有人说,于丹的心得,只能骗一骗学生。不过从效果上看,于丹站在百家讲坛上,欺骗的不仅仅是学生。
于丹在幸福问题上谈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这种说法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一种拙劣的诡辩和谎言,经不起检验。幸福绝非像于丹说的如此的简单。
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既是人们个人永恒的追求,也是社会的共同追求。从哲学的角度看,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是不是心情舒畅,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境遇和生活”这个客观。有史以来,为了追求幸福,人们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发明新的工具,不断地改变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也在不断进化,新中国的建立,就把万恶的旧社会推翻了,人民走出了水深火热的灾难的深渊。对于每个人来说,追求幸福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基本的信念。应当说,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贫穷的生活,不是幸福,而是一种苦难。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有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据发改委中国改革杂志的数据,2005年底的时候,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的贫困标准,在农村还有7500万贫困人口。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的一半。据民政部最新资料,到2006年年底,全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济、五保救济的人口有4963万人。贫困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于丹教授养尊处优,可能无法想像这个问题。贫困意味着痛苦不堪的生活和不尽的忧虑。没有像样的食物,常年累月的吃咸菜,也没钱给孩子们买件新衣服,有病了也看不起,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像于丹教授这样,拿着一本论语,煞有介事的对他们说,幸福与贫富无关,与他们的内心相连,真是既可笑又可悲的事。
人们的幸福不仅和贫富有关,而且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关。人和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走路的方式,还在于人有情感和智慧。在人们的印象里,猪似乎是幸福快乐的,吃饱了后,就高兴得哼哼。但人就不同,人不但追求物质的丰富,还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人就不会有安全感。有不少人端起来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原因也在于此。现在,人们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富裕、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才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
面对贫穷和种种的问题,人们不必学那个把头埋到地里的鸵鸟。人可以生于贫穷,但绝不能甘于贫穷。追求幸福,需要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修正内心。于丹在诠释她的幸福论的时候,推出了孔丘的学生颜回,说他很穷,一箪食,一瓢饮,并且自得其乐,认为是真正的贤者。实际上,颜回这个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就是个典型的装毙犯,不能做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贫穷并不可耻,不幸福也没有什么。但穷的两手捧着个蛋,装做幸福则是可耻的。像这样的自我麻醉,只能消磨人民追求幸福的意志。装一阵子幸福可能不难,但不能装一辈子。幸福也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幸福廉价而无意义。
于丹的伪幸福观点,应该驳斥,于丹对待论语的态度,值得深思。于丹在她的心得中曾谈到,对于论语,“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现在看,正是于丹自己不能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把握论语的精神实质,从而产生了错觉。对待论语,于丹采用的是囫囵吞枣和瞒天过海的办法。论语这本书宣扬的是等级观念和人治的思想,不是为人民服务的,而是为历代的封建君王服务的,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就受到了持续的批判。对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于丹在她的心得中避而不谈,这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用论语诠释人民的幸福,这本身就是个笑话。于丹在谈幸福的时候,重复使用了贫贱这个词,贫就是贱么?孔丘贵贱有等的思想,居然堂而皇之地在北大教授那里复活了,可见论语害人之深。
还是鲁讯先生总结的好,对于伏案还未功深的人,读经不如读史。 批判于丹---幸福不是装出来的(转自中垒的个性LOGO)
在于丹的论语心得里,有一个奇谈怪论,就是关于幸福的问题。于丹认为幸福与贫富无关。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有很多的各方面的批评意见。有人说,于丹的心得,只能骗一骗学生。不过从效果上看,于丹站在百家讲坛上,欺骗的不仅仅是学生。
于丹在幸福问题上谈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这种说法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一种拙劣的诡辩和谎言,经不起检验。幸福绝非像于丹说的如此的简单。
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既是人们个人永恒的追求,也是社会的共同追求。从哲学的角度看,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是不是心情舒畅,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境遇和生活”这个客观。有史以来,为了追求幸福,人们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发明新的工具,不断地改变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也在不断进化,新中国的建立,就把万恶的旧社会推翻了,人民走出了水深火热的灾难的深渊。对于每个人来说,追求幸福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基本的信念。应当说,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贫穷的生活,不是幸福,而是一种苦难。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有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据发改委中国改革杂志的数据,2005年底的时候,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的贫困标准,在农村还有7500万贫困人口。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的一半。据民政部最新资料,到2006年年底,全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济、五保救济的人口有4963万人。贫困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于丹教授养尊处优,可能无法想像这个问题。贫困意味着痛苦不堪的生活和不尽的忧虑。没有像样的食物,常年累月的吃咸菜,也没钱给孩子们买件新衣服,有病了也看不起,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像于丹教授这样,拿着一本论语,煞有介事的对他们说,幸福与贫富无关,与他们的内心相连,真是既可笑又可悲的事。
人们的幸福不仅和贫富有关,而且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关。人和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走路的方式,还在于人有情感和智慧。在人们的印象里,猪似乎是幸福快乐的,吃饱了后,就高兴得哼哼。但人就不同,人不但追求物质的丰富,还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人就不会有安全感。有不少人端起来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原因也在于此。现在,人们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富裕、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才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
面对贫穷和种种的问题,人们不必学那个把头埋到地里的鸵鸟。人可以生于贫穷,但绝不能甘于贫穷。追求幸福,需要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修正内心。于丹在诠释她的幸福论的时候,推出了孔丘的学生颜回,说他很穷,一箪食,一瓢饮,并且自得其乐,认为是真正的贤者。实际上,颜回这个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就是个典型的装毙犯,不能做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贫穷并不可耻,不幸福也没有什么。但穷的两手捧着个蛋,装做幸福则是可耻的。像这样的自我麻醉,只能消磨人民追求幸福的意志。装一阵子幸福可能不难,但不能装一辈子。幸福也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幸福廉价而无意义。
于丹的伪幸福观点,应该驳斥,于丹对待论语的态度,值得深思。于丹在她的心得中曾谈到,对于论语,“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现在看,正是于丹自己不能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把握论语的精神实质,从而产生了错觉。对待论语,于丹采用的是囫囵吞枣和瞒天过海的办法。论语这本书宣扬的是等级观念和人治的思想,不是为人民服务的,而是为历代的封建君王服务的,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就受到了持续的批判。对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于丹在她的心得中避而不谈,这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用论语诠释人民的幸福,这本身就是个笑话。于丹在谈幸福的时候,重复使用了贫贱这个词,贫就是贱么?孔丘贵贱有等的思想,居然堂而皇之地在北大教授那里复活了,可见论语害人之深。
还是鲁讯先生总结的好,对于伏案还未功深的人,读经不如读史。 转帖
慵懒使自己并无心情打理自家博客、有关那篇《汤博群炮轰于丹有意思吗》的拙文也是在看不下去的情况下有感而发。生活中的海君是个好斗之士、毕生崇拜“巴顿”将军、早期的军旅生涯又使自己平添了几许“怜香惜玉”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男儿风。在撰写《汤博群炮轰于丹有意思吗》一文之前、海君孤陋寡闻并不知道于丹何许人也。只是在“群炮轰于丹”的硝烟弥漫中开始认识了于丹女士。遂一发不可收拾、驱车去“首都图书馆”找来《论语》、找来《<论语> 心得》一读。不看则已、遂爱不释手。竟在一个多小时内看完了七讲、哈哈、果然好书!难怪引起那么多支持者的共鸣。海君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坦率地讲、看她的讲述很亲切、有种默契和欣然之感。她给海君的启迪是多方面的。首先、所谓厚积而薄发、不问收获、但勤精进。于丹必然经历了一个艰辛异常的知识积累和储备过程、同时经过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内化为自身夺人耳目的知识和素质。古人云:求学可以疗俗、治愚、养气和怡情。我们在经历了曾经的政治大变动后、万不可再失去人生的信仰、在怀疑一切成为社会主色调的今天、于丹的讲述使温柔敦厚的孔老夫子鲜活起来、他那大智慧正如和煦的春风化解着曾经的寒冰。
书归正传、2500年前孔老夫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也就是讲人在什么位置、就要做好这个位置的本份工作、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首先是做事的原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就是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孔子鼓励的是什么呢?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老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我们少一点后悔。
呵呵~ 好一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再看看汤博中那些个自诩为“爱国”的炮手们、于丹女士在众目睽睽下讲述《<论语> 心得》、没有丝毫的阴暗、何以冠之“卖国”、“陪聊女”、“江湖骗女”?何以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又怎么可以同日本人相提并论呢?这倒让人不得不想到跳起身来够葡萄的狐狸。你批于丹是爱国、于丹讲述论语就是卖国、这是什么逻辑?如果仅从学位上讲、于丹更有资格讲述论语。你也可以试试、看看会有多少听众!不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凌驾于博友之上、不要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不要强奸民意。送你一句张国立的原创:做人要厚道哦!我以为于丹女士身在其位、谋其政理所当然。《论语》这样高深的巨著、在于丹的讲述下深入浅出、把大道理化作小道理、向更多的平民百姓娓娓道来、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你能行?真想问问你们那些炮轰于丹教授的人、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吗?批于丹是不是你“份内”的事情?你有什么资格对于丹教授指手画脚?在你们身上那些“文革”的遗风何时能终结?不错、博客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随意发表自己对任何事情的看法。十篇其实不多、你还可以继续涂鸦。不是有句话说:你的地盘你作主吗?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了底线、但凡作事情还是要把握一个“度”。其实、那些炮轰的文字海君都看了一下、不见得就比于丹女士更有说服力。如果说在和于丹女士探讨学术观点、干嘛非剑拔弩张的如临大敌?干嘛对一个做学问的女人实施人身攻击?还是那句话、于丹言论如果有误、恐怕也是罪不该死。于丹不过是个芊芊女子、几个男人不觉着过分吗?也许“炮手”们大都是些有学问的文化人、从另一个角度恕我直言的说、该不会是“文人相轻”吧?呵呵~ 不经意间抬举了你哈。
感谢于丹、感谢论语、让我们开始将目光从纷扰复杂的外部世界投回了自己的内心、从迷失的、惶惶然不知所终的未来、开始关注现实、关注眼前、关注自身了...... 顶起来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于丹通过百家讲坛一夜成名,在得到认可和追捧得同时,也遭到了非议和排斥。当然是褒是贬都是很正常得,言论自由嘛,谁都有发表自己看法得权利。不过享有权利得同时也应该为自己得言语负责,我想一个有涵养得文人墨客是不会就《论语心得》得优劣就对其作者人格进行玷污得。言辞过于讥讽,不论是出于真情流露还是蓄意炒作,都已超出了学术讨论得范畴。如此就好比释放了迷雾,给读者从中真正受益设置了障碍。
此次于丹用通俗易懂得话语,深入浅出得在电视媒体上阐述了自己的“论语心得”。本人才疏学浅不便评她说的好不好,但起码她给那些没有读过和读懂论语的人点明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光这一点就值得赞赏。至于论语本身,当年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实有拿它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之意,个人也觉得论语里的某些理论过于“存天理,灭人欲”。不过瑕不掩瑜,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中华民族得精髓得以传承到今天,就必然有它得优越性和合理性。作为个体,我们所要作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来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给今后迷茫的人生历程增添几盏明亮的路灯。
[ 本帖最后由 信谷睿人 于 07-2-9 18:29 编辑 ] “此次于丹用通俗易懂得话语,深入浅出得在电视媒体上阐述了自己的“论语心得”。本人才疏学浅不便评她说的好不好,但起码她给那些没有读过和读懂论语的人点明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光这一点就值得赞赏。至于论语本身,当年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实有拿它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之意,个人也觉得论语里的某些理论过于“存天理,灭人欲”。不过瑕不掩瑜,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中华民族得精髓得以传承到今天,就必然有它得优越性和合理性。作为个体,我们所要作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来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给今后迷茫的人生历程增添几盏明亮的路灯。”——信谷睿人
我下了也没来得及看。只看了第一集和有柴静在的那访谈。总之你的这段话很好。我认为《论语》中必有糟粕。我们看于丹的《论语心得》也是要所谓一分为二,人们取其精华吧。
[ 本帖最后由 李小命2007 于 07-2-12 09:56 编辑 ]
回复 #87 李小命2007 的帖子
:handshake 理解万岁:) 嗯。信谷的话跟我的观点相近呀。于丹的讲演偶也看了几集,记得是她讲关于处事的哲学。喜欢你的那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顶一下!